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年味范文

年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年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年味范文

第2篇:年味范文

大年二十七下午四点多,从南昌出发,我们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抚州东乡县。东乡的风俗, 大年二十八起就开始过年了,家家要连吃三天的“年夜饭”,直到除夕夜达到。天没黑我们就到了县城。老城区比平时多了些人流、笑脸,更热闹的商铺、更多的外地牌照汽车似乎在告诉我们:过年了!

天气异常地暖和,大冬天近20摄氏度的气温,走在外面如沐春风。晚饭后,我们急不可待直扑目的地――小璜镇的横山村。横山村距县城只有20公里,紧靠大山,旁边就是横山水库。小村69户人家,都是水库建设时从山里迁出来的。乡风浓郁、民风淳朴,当地的同行告诉我们,也许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山村。

夜色里的横山村很安静,一幢幢小洋楼鳞次栉比。随便敲开一户人家,村民有些讶异,听说我们来意后,还是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屋里空荡荡的,还没装修好,小夫妻两口子都在外打工,过年刚回来便把两个孩子从老人处接回。新房子是一年一年攒钱,一层一层盖起来的,今年总算封了顶。女主人笑着告诉我们,过完年她们再出去赚装修钱,听罢不禁心生敬意,目标明确、踏实努力的一家人,像燕子筑巢一样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普通人的中国梦。

夜访横山村收获颇丰。在跟村民的聊天中,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个小山村,也找到了接下来要拍摄的主人公――住在村口、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严仁福一家。他们的大家庭、他们的年夜饭也许正是我们表现年味的一个载体。

老严五十来岁,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一儿一女,儿子已成家,与儿媳同在浙江打工;女儿中专毕业,在县医院工作。平时,老严夫妇与母亲、小孙子一起生活。过年前,儿子、儿媳、女儿都回来了,空旷的小院子立马热闹起来。大年二十八,我们在严家拍了一整天,记录他们全家清扫庭院、贴对联,在村民帮助下杀年猪、灌肥肠、磨豆腐、做年饭的场景。镜头下、话筒前,老严及家人们起初有些拘谨、紧张,但很快在我们一起唠家常、一起灌肥肠中,生疏、僵硬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消散了。

老严告诉我们,家里这头猪不喂饲料,养了一年,也才200来斤,他不准备卖了,全留给自家及亲戚吃。其中,腌的猪肉、灌的肥肠,还要让孩子们过完年带上,他们在外面吃不到这样的味道。日子越来越好,老严家除了这幢功能完善、电器齐全的三层小楼,儿子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准备将来孙子上学用。儿子、儿媳小俩口目前在浙江打工,每年收入有十几万元。聊着天,儿媳的嫂子过来了,操着标准的普通话,玩着上网的手机,原来嫂子是河北嫁过来的,还是个大学生,与哥哥在打工时相识,两年前来到横山村。再一打听,小小的横山村,外地的媳妇、女婿竟有五六个了。很自然,嫂子也说起了河北的过年风俗……

第3篇:年味范文

韩国人讲究回家过年,与中国有共同之处。韩国人不管在哪里工作,也不管离老家有多远,一到春节,都要赶回家乡去团聚。父母在的,回到父母身边;父母不在的,大哥为父,到哥家与兄弟姐妹团聚。韩国没有守夜的习惯,但大年初一拜年又与中国相似。全家早早起来,换上节日服装,晚辈给长辈拜年,然后全家坐在一起聚餐。拜年之风在韩国至今盛行,电视台这天早上第一个画面是,一个身着彩色民族长裙短袄的小女孩,跪着给观众磕头拜年,口中说“祝各位新年吉祥”。记得有一年,总统给老年父母磕头拜年的照片还登在报上。韩国特别注重扫墓祭祖,一年中除中秋节外,过年时也要扫墓。初一那天,全家人外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墓地上去磕头祭祖,这一点与中国是不同的。

春节期间全国交通运输紧张,与中国也有相似之处。乘火车回家的人,半年前就要预定车票,但更多人是在节前驾车回家。韩国汽车工业发达,首尔市有私家车200多万辆,全国已突破1000万辆,而春节驾车回家的人约占一半。由于驾车人都是节前一天出发,时间高度集中,全国主要的高速公路一下子排起车龙,移动十分缓慢,韩国报纸称之为“龟行”。由首尔到釜山400多公里,平时只要4个多小时,而春节时至少要七八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以上。有的家庭事先准备好,干脆在路边生火吃起饭来。每年春节期间高速公路上无尽头的车龙,电视台都要不断实况播放,特别是到了晚上成为一条火龙,蔚为壮观。这也成为韩国春节期间的一道特有景观。

韩国春节期间城市冷清,不少商店关门,则与中国热闹非凡的情景完全不同。韩国商店春节前张灯结彩,异常红火,为了满足人们购买年货和礼品的需求,有的连续几天延长营业时间。商店里顾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但春节一到,很多人离城回乡,留在城里过年的人年货也多已购齐,商店显得很冷清,顾客寥寥可数。有的商店因此干脆关门停业。至于街上的车辆,以首尔为例,平时拥挤不堪,堵车严重,要到哪去很难准时,而到春节期间车辆至少减少了一半,道路四通八达,畅行无阻。

第4篇:年味范文

翻开影集,一个穿着碎花小棉袄的小女孩,留着鼻涕,却张着大嘴笑着,她引着我走上了时空的穿梭机。

暑气已经退去,新一批“花朵”在家长的呵护下迈着小碎步走入校门,她也不例外。妈妈走了,一个陌生的阿姨站在一个台子上,突然,一个小朋友开始放声大哭,她怔了怔,随着一片哭声响起,她也开始了哭之行。

天阴沉着,下着小雨,似乎在嘲笑她的愚蠢。她劳心劳力的帮奶奶锄草,却误除菜。一滴泪水混着雨滴溶入大地,似乎是她的心血溶入了大地却未得到回馈。她不愿意这样失败,重新拿起锄头。倾盆大雨飞泻,但她仍一脸坚毅,执着的抓着锄头。雨还在下,脚下的土地早已混为泥潭,身上不仅是湿漉漉的,更是泥点飞溅。

太阳公公出来了,天边也不知是谁画了一到绚丽的彩虹,菜地里是整齐的蔬菜,个个洗着阳光浴,她也靠着小墙甜甜的睡着了,童稚的脸颊也残留着一抹淡淡的笑。

她从小体弱多病,被父母逼着呆在狭小的房子里。不知春日阳光灿烂,老李满天飞;不知夏日蝉鸣连天,夏日当空;不知秋日硕果累累,瓜果飘香;不知冬日白雪皑皑,梅花笑傲风雪。每天,只能高抬头,望着窗前的一片天,看闲云浮过,飞鸟翱翔。

第5篇:年味范文

鸡年新春,无论是回老家长葛市农村过年,还是参加郑州郊区的民俗庙会,我都感受到别样的浓浓年味!

永远的“盛宴”

在春节,大多数人重返故乡,阖家团聚、共叙亲情。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沉重,融化在亲友的问候中,除夕的爆竹声中,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

回乡过年,少不了串门儿拜节走亲戚。正月初二,有3家亲戚来我家做客,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

五里之外的二姐带著两个儿子早早来到了我家,也帮着张罗饭菜。姑姑家在县城,离我家有20公里,电话里,姑父说门前的县乡公路上堵车了。初二,不少人都开着私家车走亲戚。从县城到老家,每经过一个乡镇,道路都严重拥堵。看着眼前车流如织的情景,忽然对故乡有了些陌生感。

在相互的寒暄、问候声中,浓浓亲情四溢。不到12点,家宴就上桌了,满满一大桌,大家边吃边频频举杯,相互祝福新年快乐、幸福安康。热腾腾的“年味”,预示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在县城工作的姑父对民俗颇有“研究”。他说,“百节年为首”,最温暖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大年三十。至今,团圆美满的年夜饭仍是大多数家庭名副其实的过年标志。按照传统文化,这道年夜饭人神共进,逝去的亲人都会被“请回”,实现一场慎终追远、辞旧迎新的家族式的大团圆。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老家,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如今,随着宽带和WiFi的普及,农村人不仅发短信、打电话拜年,还开始用微信拜年。久未相见的亲人相见言欢,大家一起“抢红包”。

当我们互诉对家的思念与不舍时,那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连同亲友间那一句句诚挚的问候和温馨的祝福,都烙印在心底。

瑞雪话丰年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大年初四中午,漫天飘舞的雪花,将豫中大地装扮得如诗如画。难得一见的瑞雪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氛围。

听说我回来过年,一大早,10多里外的表弟就开车来到我家拜年。此外,在北京开鞋店的邻居,在西安市做百货生意的“发小”,在郑州做印刷的伙伴也先后来到家里,大家把酒言欢,其乐融融,其中聊得最多的就是去年自己的“生意经”。

老家长葛自然资源有限,人多地少,一部分人从事简单的手工业,逐渐形成了人造金刚石、农机制造、蜂产品等产业集群,完全摆脱了对传统农业的依赖。另一部分人则外出经商。就拿我们岗李村来说,全村近400户,已有300户在县城买了房子,私家车也有一二百辆。

“50后”的建业叔高中毕业,以前在乡镇企业做业务,现在在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开了两家鞋店。他一家六口,儿子负责从广州和江浙等地进货,儿媳照看两个店面,他送货,媳妇则操持家务,接送孙子、孙女上学。他们主要经营运动鞋。在北京做生意,虽说辛苦,但钱相对来说还是好赚的。

最初他们启动资金少,以零售为主,前几年实体店的生意很好做,随着近年来电商的兴起,他们敏锐捕捉市场的变化,及时转型,围绕消费者需求,开始了“店商+电商”融合发展。用户可先在家里或办公室通过网络了解和挑选中意的产品款式和价格,然后到他们实体店去“眼见为实”,购买提货;或者从网上下订单,由实体店送货上门乃至售后服务。“学到新本领,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立足。”建业叔说。

不过在消费观念上,他和“80后”的儿子志伟显然不同。去年,志伟花20万元买了一辆福特蒙迪欧轿车,还在家乡长葛市区黄金地段买了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但之前并没有和他通气,让他颇为不满。志伟告诉父亲:“就拿咱们村来说吧,全村近400户,300户在县城买了房子。从村北走到村南,有几家门口没停车?”建业叔却不认同儿子的观点,在他看来,“咱是农村人,啥时候都不能丢了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

建业叔是有名的孝子,前年,他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病情恶化,导致全身瘫痪,在县城住院治疗期间,他放下繁忙的业务,奔波好几次,往返于北京与县城之间。直到父亲去世,他都一直守在床头,寸步不离。在他心目中,亲情比啥都重要。今年春节期间,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能赚上千元,但他们小年前就进入“打烊”模式,不远千里,回家过年。

“今年生意肯定越来越好。”建业叔准备今年把门面重新装修一番。他对新一年充满信心。

庙会寻年味

正月初五,我们一家走进新郑龙湖镇泰山村千稼集新春民俗庙会。

离村子还有一公里,远远就看到进村的道路挤满了游客,大学南路变成了停车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火红的灯笼,熙攘的游客,人们看表演、品小吃、玩游戏……感受着久违的浓浓年味!

“民以食为天”。庙会特色小吃包括豫东打卤面、开封杏仁茶、开封灌汤包、洛阳涮牛肚等多种河南小吃,以及陕西油泼面、擀面皮、缙云烧饼等外省知名小吃,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吹糖人、棉花糖、捏面人,像极了小时候过年的年集大街。

游乡村、看民俗、赶大集、逛庙会,千稼集春节期间举办“天天年货大奉送,社火大戏闹大年”活动,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等社火表演及各种民俗表演,游客们着实过了一把“文化瘾”。

第6篇:年味范文

【关 键 词】春节习俗 民俗文化 传承情况

一、传统“年味”的浓郁

溪湖区柳塘街与桓仁县凤鸣村,分属本溪市城乡两地。

这两个地区的过年习俗,其实就是本溪市城乡居民过年民俗的缩影。通过这两个地区的民间俗信和民俗习惯,可以了解到本溪市民俗文化的传统形式和特点。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俗信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无论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保留下来,直接间接用于生活目的,这就是俗信”。[1]俗信虽然最先源于原始崇拜或迷信,但更多的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反映。就柳塘地区居民过年的民俗而言,便包含了许多先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俗信,有的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溪市城区,人们过年实际是从上一年的阴历二十三“小年”开始的,直至正月初五。初六上班,恢复工作常态,但节日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里人过年的程序是约定俗成的,阴历二十起开始筹备过年:打扫房间、清洗衣物、购置年货。就下来的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要做:“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年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会道友”。“三十,走油”,至此,过年的一切一应俱全,就等着除夕夜穿戴一新,老老小小一起高高兴兴包饺子,直至零点时分燃放鞭炮接“财神”。接过“财神”后,开始守岁,一家老小不睡觉,整夜不熄灯,熬夜一直到初一天明。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有希望健康长寿的意思。在十天的筹备过程中,有着繁多的规矩、讲究不得怠慢,以祭拜灶王爷的隆重仪式为例,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这种规矩的一丝不苟。首先要“请”下灶台上方墙壁上的“灶王爷”,接着用灶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然后跪着将“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用秸秆制作的车、马、人等一起烧掉,且口中振振有词地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说”。这种习俗反映的是古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还有对来年的一种期待。

在桓仁县凤鸣村,该村村民传统的过年习俗与市区的区别不是很大,备年货,清扫房间,给孩子买新衣等也都是必须做的事情。所购置的年货中,年画、蜡烛、鞭炮是必备的三样东西。当地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买鞭不如点蜡,点蜡不如看画”。节俭惯了的村民还是为随烟花散尽、蜡烛成灰不见了踪影的钱而心疼不已。凤鸣村与柳塘地区过年习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年三十”除夕夜半的活动内容上。柳塘地区除夕夜的主要内容是在零点时分放鞭炮,接“财神”;凤鸣村在零点前放完鞭炮,要做“发子”、祭“门神”。做“发子”要在院子里进行:从祖坟地“接回”祖先,供上家谱,把准备好的祭品供奉在供桌上,上香点蜡。一切准备妥帖,家族中“当家的”磕头作揖,祭拜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来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祭拜完祖先,把供桌等一应祭品撤回屋内,开始祭“门神”。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门神是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据说有一天唐太宗生病了,夜间老睡不着觉,朦胧中听到宫外有鬼叫。受惊吓的唐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大臣们。大臣们想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在打江山、戍边疆方面的威猛和丰功伟绩,便出主意让他两人守护着皇上。两人全身披挂在唐太宗门外守护,晚上果然安然无事,太宗的病也好了。王公大臣们发现有此奇效,又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可以让秦琼和尉迟敬德亲自守护自己的家门,于是命画匠将他们的像画在门上,借以镇邪驱鬼。这种做法从大户人家流传开来,平民百姓也开始效仿。从此,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成了“门神”,他们的画像就成了“门神画”,贴门神的风俗传遍了全国上下。祭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反映的是一种传统的孝道,而祭门神迎合的是人们安居心理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春节的民俗都体现了人们祈盼安稳生活的最淳朴的情感,尽管两个区域在春节民俗的细枝末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说是本溪地区颇具特色的文化,应该加以继承和完善。

二、如今“年味”的变化

现今,本溪市传统的春节习俗被部分地延续下来,“年气”虽不同以往,但还是充满喜庆;人们依旧早早地清理房间、置办年货,依旧张灯结彩、亲朋相聚,但无论如何,人们还是感觉“年味”由浓郁变得寡淡了。

比之城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环境变化,农村的变化大多是草房变瓦房、旧房变新房,邻里间的沟通、交流还一如既往地方便、热络,所以过年习俗的传承也就较多。现在凤鸣村人过年,凌晨的“发子”,做的人家已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大家”(人口多的人家)在做,因为这样的人家有老人健在,继承的就很好,很完整;年轻一族已不再信奉,甚至连什么是“发子”都不怎么清楚。年轻人对古老习俗的淡漠,一方面说明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或许是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不再敬畏什么,少了敬畏之心。这后一个原因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人们什么都不敬畏的时候,就没了约束,凡事都敢做;当人们没有了对祖先的崇敬之心,敬老的美德是否已经缺失?

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过年“吃”的兴趣越来越淡,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盼望过年吃上鸡鸭鱼肉、年糕饺子,更多的兴趣投向了休闲娱乐。扭秧歌已不是过年的最爱,要扭随时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尽情地扭;跑旱船已鲜为人知,只有较大型的集体活动时才“跑”上一阵儿;高跷也已不再去踩,没有了酷寒的地面,薄冰是高跷踩不稳的。人们过年的娱乐方式更多的转变为麻将、扑克与网络,室外运动已经少之又少。

城里就更是“年味”趋淡。本人在柳塘地区生活了将近20年,儿时过年的情形历历在目。此次去调研,发现记忆中的柳塘已经不复存在,遍布漫山的石头平房已被在建的高楼取代,曾经热闹的街头巷里不见了人的踪迹。失望中质疑:“儿时的年味,现在会否依旧?”带着疑虑走进几户人家。果然,如今人们过年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年货还是要买,但已不再多买;灯笼照挂,但关注的人已经很少,早没了门前数灯笼的孩童;饺子还包,但已不再垂涎欲滴。看新春晚会取代了祭拜;只有打麻将的大人和上网的孩子才被动地守岁;压岁钱还是一定要给,但象征的意义淡化,只成了一种规矩,甚至变成了陋习。

纵观城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笔者觉得传承的不再是一种习俗,而是一种规矩,也就是说,传统过年的民俗内涵已经改变——或许是一种超越,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这种民俗的形式。

三、“年味”变化的原因及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调查中发现,老一辈城乡居民谈论起“年味”的前后变化,脸上都划过一丝无奈和失落,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老式热闹非凡的过年情形的怀念和眷恋。以往,一年一度的春节让人们全年都为那一段的美好时日卯足了干劲,生活因目标的具体变得忙碌、充实。如今,人们衣食无忧了,过年那段时日的美好散落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天,春节也就与往日一般,不再特殊。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无疑是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思想教育,特殊年代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精神,使他们不畏天地,藐视万物,自然不去敬神灵。7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社会变革的初期,发展教育,重视科学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以学习知识,发展进步。“80后”和“90后”,受外来文化影响深重,个性张扬、另类、非大众化。他们遗弃中国传统的东西,向往西式生活的浪漫,中国传统的节日被他们冷落,西方极具商业色彩的节日被他们热捧。

第三,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讲究诚信、热情、含蓄、勤劳、友爱、和谐等。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融洽着中国人之间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培养了人们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合家欢乐的生活习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传统价值观已经或正在改变。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变得自闭、慵懒起来。

第四,自然环境的变化。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提起过年,眼睛呈现的画卷是:皑皑白雪覆盖着街巷和村落,室外红灯高挂、呵气成冰,室内热气腾腾、笑语满屋,山坡爬犁鱼贯而下,平地高跷吱吱作响。现如今,这样的情形似乎只能梦中相见。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改变着自然环境,即便是地处北方的我们本溪,也不再有以往冬天的天寒地冻,所以爬犁和踩高跷就难觅踪迹。最纯朴的、与大自然最亲密接触的、令人魂牵梦绕的游戏消失了。

年味的变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品尝过浓浓年味的人们心中抹不去的痛。春节的许多俗信都属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祖宗流下来的一笔文化遗产,不加分辨地一味丢弃,实在是很可惜。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在统一社会行为、指导生活实践、调节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等到需要它时才为它的被丢弃而痛心疾首,我们应该做的是研究、挖掘、保护、创新利用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取之于民间,又造福于民间。这才是我们面对民俗文化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第7篇:年味范文

大年三十,农家乐里冻炮仗、包饺子、做豆包

大年三十这天,最热闹了。如果不怕条件艰苦,去趟农家乐是个不错的选择,最好事先和农家联系好,争取一次和农家一起包饺子、做豆包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孩子动手体会劳动的快乐,又能感受浓浓的年味。何乐而不为呢?

冻炮仗是春节里孩子们的最爱之一,和农家的孩子一起玩一把!在石台面上洒少量水,再将炮仗放在湿湿的台面上,不出3分钟,炮仗就被牢牢地固定在水泥台上了。这样就不用担心点炮仗时炮仗因被碰倒而意外“横冲直撞”。这件事,一般由家里的男人带着孩子们玩,被冻过的炮仗点燃后,声音格外响亮哦。

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水饺,尝东北特色菜,再来几口黏黏的豆包,心里热乎乎的。

当然,我们家在冰城,这些春节里的“节目”就都在家里一一上演啦!

(配冻炮仗的照片和金阳擀饺子皮的照片)

逛老街,异国风情里透着浓浓年味

极富异国风情的百年老街――哈尔滨中央大街,每次带金阳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春节里的老街那就更美了。和金阳一起从十二道街下车,沿路向北边逛边欣赏,街道两侧商家的玻璃上都已经贴上了大大的窗花,挂起了大大的红灯笼,映照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有金阳的最爱冰糖葫芦!赶紧来一串!瞧,金阳大口嚼着冰糖葫芦的样子,多幸福呀!

在老街的东侧,过一条马路就是索菲亚教堂了,无论什么时候走近它,都能感受到一股庄严的气息。这里最让金阳留恋的是教堂周围盘旋着的和平鸽。每次金阳去都要吵着喂鸽子。这可是孩子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好机会,我总是欣然答应。

有一年春节期间,我们来这里玩,还有幸遇上了一群极地馆的小企鹅由工作人员领着出来“游行”哦,本来也想让金阳和小企鹅合影的,可惜排队的孩子太多了,天气又太冷,只好作罢。

(配金阳吃冰糖葫芦和喂鸽子的照片)

冰雪节,冰城特色不容错过

雪博会、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是哈尔滨冰雪节的重头戏,每年冬天都会举办,举办地分别在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

兆麟公园面积不大,怕玩得不尽兴,所以我们选择了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考虑到孩子的体力和耐寒力,我们特地安排2天游玩。

初二下午,一家三口穿戴整齐,3点半从家里出发,到达冰雪大世界的时候,天完全黑了。一眼望去,一座座冰灯玲珑剔透,美不胜收。

大世界里有好多好玩的冰雪游乐项目,开雪地摩托、滑圈、滑雪、滑冰车、滑冰滑梯(如果你买的是套票,这些都是免费的哦),还可以让孩子抱着北极雪狐拍照(这个要另外收费的)。金阳最喜欢玩长长的冰滑梯,我们带了一个大大的垫子,我和金阳爸爸一前一后坐在垫子上,再抱上金阳,一――二――三――出发――惯性那么大,怎么着陆呀?不怕,“轰”一下,一半身子扎进滑滑梯尽头的大雪堆里,就算安全着陆了。可有意思呢!因为金阳还小,怕她冻着,我们玩了不到2小时就打道回府了。

初三休整一天,初四午饭后,我们带着父母和金阳一起向雪博会进军,因为初二晚上天黑路滑,考虑到要照顾孩子,就没带老人,今天一并补上啦。

与冰灯的粗犷相比,雪雕艺术显得更加细腻。一踏进雪博会,金阳还是招牌式地喊出“哇塞”,而老人们则是用手轻轻摸摸雪雕,他们一直都怀疑是石膏像呢,哈哈……

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不远,彼此由长长的甬道相连,甬道边挂着大红灯笼,灯笼下有大大的中国结,在白雪的世界里,红色显得特别喜庆。

个人觉得还是下午去雪博会最合适,既可以看到雪雕白天的素装,又可以欣赏到她华灯初上时的绚丽多姿。雪博会晚上6点就结束了。如果是外地游客可以选择先去雪博会,然后直接去冰雪大世界,不过那一定得是非常耐寒的人儿了。

(配冰雕、滑滑梯、雪博会等照片)

温馨小贴士

冬季来冰城游玩,孩子不能太小,至少4岁以上,孩子太小的话,免疫力弱,对气候的急剧变化无法适应。

冬季来冰城前要给孩子准备好羽绒裤、羽绒服、雪地靴(最好是那种厚底高帮的,一定要防滑哦)、厚一点的帽子、厚实一点的无指手套(带手指的那种手套根本起不到保暖作用,并不实用)。

第8篇:年味范文

关键词 年味 除夕夜 新年季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美两国过新年有着不同的年味holiday spirits。春节(中国年)(Chinese New Year)又可以叫做Spring Festival,或Chinese Lunar New Year,它是指农历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而美国的新年(new year)则是中国的元旦节。独特的年味源自其深远的历史和文化。

1中国人的除夕夜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要庆祝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Chinese New Year’s Eve。除夕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了,早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有了相关的记载。为什么中国人把农历新年的前一天晚上叫做“除夕”呢?最先是人们觉得新年的前一天,要击鼓除鬼。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到了后来,人们不相信鬼神了,那就除点老灰尘,除点蜘蛛网,所以新年之前大家就做做大扫除,把“夕”即“从前的不那么好的事”给除去。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除夕的那顿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不管有多苦有多累,到了除夕之夜都要过好。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长辈的拿手菜home-made specialties,好似一年的辛苦都值了。包括现在的春运transport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不管这一年怎样奋斗、挣扎,甚至颠沛流离,无论如何过年也得回家和家人团聚。这也导致了每年一度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一次迁徙。团圆饭中国各地吃的习俗不尽相同,但是每家基本上都会有一道菜是鱼,而且鱼的吃法是有讲究的:这条鱼一定不能吃完,因为中文有个成语叫年年有余,“余”和“鱼”同音,所以“鱼”成为“无尽财富”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

从1983年开始,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8点都会为大家送上一场盛世空前的、持续5个小时左右的“春晚”(the CCTV Chinese New Year Gala)。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春晚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接着第二天――大年初一,全国人民又在骂春晚,吐槽春晚,这也慢慢演变成了中国年的民俗之一。其实要同时满足全国东西南北中13亿观众不同的喜好,春晚导演组特别不容易。尽管挨骂,说明喜爱。毕竟春晚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期盼、无限欣喜、无限经典。

2中国除夕夜与美国人的跨年夜的几点相近之处

每年12月31日晚上,在美国的纽约时代广场Time Square都会有一个新年派对(a count-down party),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美国是一个分时区的国家,所以纽约是新年最早来到的地方,人们会选择在这里迎接新年。

在中国,几乎每届春晚结束时,全场都会唱起“难忘今宵”这首经典的旋律。而美国人在新年倒计时,一个大水晶球会从高空放下来,人们开始倒计时(count down),倒计时结束,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吻身旁的人,然后大家高唱美国的新年歌“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一起迎接新年(bring in the new year)。虽然歌词都是古英语,很多美国年轻人并不知道歌词究竟在唱些什么,但是新年的时候他们都会同声合唱。

中国人在除夕夜的时候和美国人过跨年夜一样,都会许下新年愿望(make new year’s resolution)。大部分新年愿望都是有更好的心态,过更好的生活。

3中美的新年季

中国年和美国年都并不是指某一天,而是从除夕夜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过年,各种走亲访友,互送祝福。从大年三十开始,有持续七天的国定假期。美国的holiday season也是从11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几乎就开始了。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的第二天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美国所有商店在这一天的打折力度都是全年最大的。感恩节人们吃得饱饱的,第二天就出来大采购,为圣诞节和新年准备各种礼物。中国人也是几乎从元旦开始就进入过节状态,春运的帷幕拉开,大家开始各种抢票,这时工作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焦点。

中国古代,大年初一大赦天下,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一种帝王统治。因为中国古代劳动力有限,“男”字就是指一家人田里的劳动力,所以犯了罪,判了刑以后,你先回家种田,秋收之后再回来问斩。春节以后,又到了农时季节,所以大年初一帝王又会大赦天下。不过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大赦了。

不过现在的大年初一,中国大地还是一片喜气洋洋。虽然全国各地这天的风俗不太一样,但是新年放炮(let off firecrackers and fireworks)应该都是头等大事吧。从大年初一零点开始,导致春晚每年那个时段的节目都成了“默片”,窗外一片震耳欲聋,只有第二天看重播。虽然放炮有其弊端,比如引起雾霾,引起爆炸伤,但他毕竟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应该尊重、坚持和传承的。所以虽然现在燃放烟花爆竹在很多城市受到了限制,但是人们至少还能够在指定区域进行燃放,在降低伤害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过节的气息,是小孩美好童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年初一还有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就是拜年。给亲戚朋友拜年,大家互相分享着祝福和喜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给长辈拜年,拜了年后长辈是要给晚辈发红包(red envelope)的。收完红包大家都偷偷摸摸地数,这对小孩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大家激动得不行。好多中国小朋友的理财观就是从如何支配压岁钱开始培养的。

大年初二,神州大地很多地方的习俗是回娘家(back to women’s parents’ home),当然也有的地方是初三回娘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过去中国都是大家庭,有很(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1页)多子女,所以过年非常有趣、非常幸福,因为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欢聚一堂;大年初二女儿、女婿又带着外孙子、外孙女回来了。那时过年老人们都是儿孙满堂、好不热闹。后来,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独生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导致有的家庭过个年就只有两个老人在家,很是冷清。今年中国又实行了二孩政策,相信这种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年味又会回来。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和汤圆最大区别就是是否有馅儿,南方的汤圆不仅有芝麻馅、花生馅、豆沙馅、玫瑰馅等甜甜的馅儿,还有很多北方人想不到也不肯尝试的肉馅汤圆。除了吃元宵,如今在元宵节大部分中国人还会赏灯,猜灯谜,所以咱们把元宵节翻译成lantern festival。

中国的元宵节在某种意义上更像美国的12月31日,大家都出去玩,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我们的除夕则更像美国的圣诞节,大家都在家里和家人团圆,街上冷冷清清,甚至很多商铺都关门了。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实际上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现在的过节加上春晚。这一天主要的活动不仅有观灯(admire the lanterns)、猜灯谜(guess lantern riddles),所有的小品(comical sketch)、戏曲(Chinese opera)、相声(cross talk)、杂技(acrobatics)、唱歌、跳舞、花车游行等艺术形式全都出来了,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人们全都上街看热闹。而且元宵节还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足不出户,天天关在深闺里。而元宵节这天,大家都出来了,全都穿着最美的衣衫,浓妆艳抹,在街上有说有笑。估计在当时,所有女的都在赏花灯、猜灯谜,所有男的都在看女的,因为一年中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女人。

总之,在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和对比能极大的激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建立文化资料库,按教学的时间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系统构建词汇,还能全面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美两国过新年有着不同的年味holiday spirits。春节(中国年)(Chinese New Year)又可以叫做Spring Festival,或Chinese Lunar New Year,它是指农历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而美国的新年(new year)则是中国的元旦节。独特的年味源自其深远的历史和文化。

1中国人的除夕夜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要庆祝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Chinese New Year’s Eve。除夕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了,早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有了相关的记载。为什么中国人把农历新年的前一天晚上叫做“除夕”呢?最先是人们觉得新年的前一天,要击鼓除鬼。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到了后来,人们不相信鬼神了,那就除点老灰尘,除点蜘蛛网,所以新年之前大家就做做大扫除,把“夕”即“从前的不那么好的事”给除去。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除夕的那顿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不管有多苦有多累,到了除夕之夜都要过好。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长辈的拿手菜home-made specialties,好似一年的辛苦都值了。包括现在的春运transport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不管这一年怎样奋斗、挣扎,甚至颠沛流离,无论如何过年也得回家和家人团聚。这也导致了每年一度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一次迁徙。团圆饭中国各地吃的习俗不尽相同,但是每家基本上都会有一道菜是鱼,而且鱼的吃法是有讲究的:这条鱼一定不能吃完,因为中文有个成语叫年年有余,“余”和“鱼”同音,所以“鱼”成为“无尽财富”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

从1983年开始,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8点都会为大家送上一场盛世空前的、持续5个小时左右的“春晚”(the CCTV Chinese New Year Gala)。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春晚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接着第二天――大年初一,全国人民又在骂春晚,吐槽春晚,这也慢慢演变成了中国年的民俗之一。其实要同时满足全国东西南北中13亿观众不同的喜好,春晚导演组特别不容易。尽管挨骂,说明喜爱。毕竟春晚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期盼、无限欣喜、无限经典。

2中国除夕夜与美国人的跨年夜的几点相近之处

每年12月31日晚上,在美国的纽约时代广场Time Square都会有一个新年派对(a count-down party),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美国是一个分时区的国家,所以纽约是新年最早来到的地方,人们会选择在这里迎接新年。

在中国,几乎每届春晚结束时,全场都会唱起“难忘今宵”这首经典的旋律。而美国人在新年倒计时,一个大水晶球会从高空放下来,人们开始倒计时(count down),倒计时结束,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吻身旁的人,然后大家高唱美国的新年歌“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一起迎接新年(bring in the new year)。虽然歌词都是古英语,很多美国年轻人并不知道歌词究竟在唱些什么,但是新年的时候他们都会同声合唱。

中国人在除夕夜的时候和美国人过跨年夜一样,都会许下新年愿望(make new year’s resolution)。大部分新年愿望都是有更好的心态,过更好的生活。

3中美的新年季

中国年和美国年都并不是指某一天,而是从除夕夜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过年,各种走亲访友,互送祝福。从大年三十开始,有持续七天的国定假期。美国的holiday season也是从11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几乎就开始了。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的第二天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美国所有商店在这一天的打折力度都是全年最大的。感恩节人们吃得饱饱的,第二天就出来大采购,为圣诞节和新年准备各种礼物。中国人也是几乎从元旦开始就进入过节状态,春运的帷幕拉开,大家开始各种抢票,这时工作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焦点。

中国古代,大年初一大赦天下,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一种帝王统治。因为中国古代劳动力有限,“男”字就是指一家人田里的劳动力,所以犯了罪,判了刑以后,你先回家种田,秋收之后再回来问斩。春节以后,又到了农时季节,所以大年初一帝王又会大赦天下。不过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大赦了。

不过现在的大年初一,中国大地还是一片喜气洋洋。虽然全国各地这天的风俗不太一样,但是新年放炮(let off firecrackers and fireworks)应该都是头等大事吧。从大年初一零点开始,导致春晚每年那个时段的节目都成了“默片”,窗外一片震耳欲聋,只有第二天看重播。虽然放炮有其弊端,比如引起雾霾,引起爆炸伤,但他毕竟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应该尊重、坚持和传承的。所以虽然现在燃放烟花爆竹在很多城市受到了限制,但是人们至少还能够在指定区域进行燃放,在降低伤害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过节的气息,是小孩美好童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年初一还有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就是拜年。给亲戚朋友拜年,大家互相分享着祝福和喜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给长辈拜年,拜了年后长辈是要给晚辈发红包(red envelope)的。收完红包大家都偷偷摸摸地数,这对小孩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大家激动得不行。好多中国小朋友的理财观就是从如何支配压岁钱开始培养的。

大年初二,神州大地很多地方的习俗是回娘家(back to women’s parents’ home),当然也有的地方是初三回娘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过去中国都是大家庭,有很多子女,所以过年非常有趣、非常幸福,因为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欢聚一堂;大年初二女儿、女婿又带着外孙子、外孙女回来了。那时过年老人们都是儿孙满堂、好不热闹。后来,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独生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导致有的家庭过个年就只有两个老人在家,很是冷清。今年中国又实行了二孩政策,相信这种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年味又会回来。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和汤圆最大区别就是是否有馅儿,南方的汤圆不仅有芝麻馅、花生馅、豆沙馅、玫瑰馅等甜甜的馅儿,还有很多北方人想不到也不肯尝试的肉馅汤圆。除了吃元宵,如今在元宵节大部分中国人还会赏灯,猜灯谜,所以咱们把元宵节翻译成lantern festival。

中国的元宵节在某种意义上更像美国的12月31日,大家都出去玩,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我们的除夕则更像美国的圣诞节,大家都在家里和家人团圆,街上冷冷清清,甚至很多商铺都关门了。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实际上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现在的过节加上春晚。这一天主要的活动不仅有观灯(admire the lanterns)、猜灯谜(guess lantern riddles),所有的小品(comical sketch)、戏曲(Chinese opera)、相声(cross talk)、杂技(acrobatics)、唱歌、跳舞、花车游行等艺术形式全都出来了,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人们全都上街看热闹。而且元宵节还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足不出户,天天关在深闺里。而元宵节这天,大家都出来了,全都穿着最美的衣衫,浓妆艳抹,在街上有说有笑。估计在当时,所有女的都在赏花灯、猜灯谜,所有男的都在看女的,因为一年中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女人。

总之,在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和对比能极大的激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建立文化资料库,按教学的时间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系统构建词汇,还能全面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8).

第9篇:年味范文

按照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一要吃圆子,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寓意。我和姐姐自告奋勇,非要捏圆子,奶奶拗不过我们,只好放手让我们去干。我和姐姐对视,坏笑了几声。把圆子拿到厨房,把早已准备好了的辣椒酱包在圆子里,又拿了几个一元硬币包在圆子里,由于硬币太大,包出来的圆子也很臃肿。忙活了大半天,才包出了一盆圆子。大大小小,什么形态都有。

我负责烧火,而姐姐则负责搅和圆子。刚开始,有点困难,那火老是点不着,点着了又有火星跑出来,吓得又把火熄灭,弄了半天,才把锅烧热,姐姐慢慢把圆子放到锅里,我加大火力,便使劲对着灶台的通风口吹了好几下,结果呛得我直掉眼泪,不过还好了,我没有白白牺牲,只听锅里“咕嘟咕嘟”作响,圆子就烧好了。

我和姐姐把圆子一起搬到桌子上,各自让自己的爸爸尝尝。爸爸不知道我们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一口咬下去,结果辣椒酱溅得满嘴都是,辣的他脸通红通红的。我和姐姐哈哈大笑,“爸爸上当喽,爸爸上当喽”“叔叔上当喽”爸爸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苦笑了几声。而大伯则好运一点,一吃就吃到了为数不多的包着硬币的圆子。乐得大伯直扭屁股,我和姐姐又被逗得哈哈大笑。

大伯说:“你们俩小丫头,真玩的出来,不过这么多的圆子被糟蹋了,不吃又浪费了,不如我们玩个游戏好不好。”我俩一听是游戏,开心得直拍手。“我们每个人说句关于过年的古诗,轮到谁是谁,说不出来,就得吃五个圆子。”我和姐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啊!”我心想,我就是学古诗的,圆子你们吃定了。

我先起了个头,说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姐姐不屑的说:“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爸爸听后,抢说道:“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好好好,老爸,好样的。”我激动的跳起来。大伯说:“别高兴的太早,看我这句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姐姐向我吐吐舌头,向我示威。我向她做了个鬼脸,表示反抗。平时一贯安静的老妈竟然也起劲了,吟诵道:“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大妈没等妈妈说完就说了一句:“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爷爷见我们都这么热闹,也说了一句:“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爷爷说完,我们都拍手叫好。可现在又轮到我了,我哪知道那么多啊,怎么也想不起来。随口就说:“年年大丰收……”大家扑哧一声笑出声来,那是我还真想找个缝钻起来。没办法,只好愿赌服输,吃了五个圆子,也不知我是点背怎么的,吃到的都是辣椒酱的,辣的我直灌水喝。姐姐在心里早就酝酿好了一个:“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接着是爸爸,只见他抓耳挠腮,好半天才憋出来:“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可这回大伯肚子里的墨水空了,他倒也爽快,抓起圆子就往嘴里送,竟然又吃到了一个硬币。我心里那个不服气哟。妈妈沉思了会儿,说:“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我为老妈欢呼,她简直就是我的偶像。大妈不慌不乱,说道:“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姐姐激动地狠狠地亲了一下大妈。轮到爷爷了,这次爷爷可没什么风度了,在门口有踱来踱去,一进来竟说:“我不会。”我们全部“晕倒”爽快的吃掉了5个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