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第1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价值观都是以“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育价值观非常注重价值取向的统一,主张师道尊严,提出个人需要由社会需要决定的观点,学生一定要无条件服从学校的管理,肯定教师的权威。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一直都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并没有自己的主体性,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为高职院校稳定和培养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思想的解放,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个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限制。同时,现代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独立意识较强,也有自己突出的个性特征,往往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完全是封闭式、束缚式、命令式的管理,学生很难接受。因此非常有必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管理理念老旧、落后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和学生之间更像是一种主从关系,学校是管理者,是主动教育者,而学生是被管理对象,也受教育对象。传统的管理理念本质上就是权威性的制度管理,过于强调规范性、有序性、统一性,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人需求,盲目追求一种色彩、一种风格,同一个步调,这样也就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这种制度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师并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学生管理工作,认为教学或者科研是最重要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学生处或者辅导员的工作。班级辅导员的职责被泛化,什么事都需要辅导员,这样辅导员花费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二)缺乏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在实施“专兼结合”的管理体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专门的学生处,主要负责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管理部门是团委,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而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负责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已经转化为服务职能,关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业考核以及大学生就业等相关问题的变化都需要新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作为支持,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也是由于体制的缺陷导致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缺陷。

(三)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较为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当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由学生工作处、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共同负责管理,以专业、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具有非常明确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然而,在现行的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专业、上课时间、选修课程、选修业年限等,年级以及班级的概念逐渐被淡化,班级上的每一个成员在空间、时间上都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流动性、差异性。慢慢的也逐渐削弱了班级职能,班集体的凝聚力也逐渐减弱。目前,高职院校基层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对于学生的影响力、约束力逐渐减小,教育管理越来越混乱,不利于学生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

三、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了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创造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观念。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人,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首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深入研究、调查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全面了解现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立足于学生的本性,加强大学生的人性化教育管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不断完善、改进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副校长进行分管,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管理职能的履行,很多工作的协调、指挥都会有一些问题,有的时候教育和管理会出现脱节,有的工作职责模糊不清。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一个科学、有效、有层次的学生管理组织体系,有效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党的教育方针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全能型人才,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建立一套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学生管理体制,鼓励、动员校内所有人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协调校内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成长,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早日成才。

(三)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行为性以及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应该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走“产学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因为想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得到社会以及相关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为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企业生产车间的管理模式,形成“班组———车间”的管理模式,每一个班级都应该选举出一个班长,在企业中也就相当于车间主任,让班级学生自由分组,比如可以根据宿舍划分,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划分,每个小组也应该选出一个组长,然后由小组长具体负责组内成员,这样就可以形成组长———班长———辅导员的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可有效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以及针对性。

(四)创新学生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

学生管理不仅需要刚性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配合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触动学生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的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才。同时,21世纪涌现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该积极引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收集、整理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数据资料,并且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库,根据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情况引进或者编制适合的学生管理应用软件,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及时处理学生管理信息,并且实现学生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四、结束语

第2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兼具教育艺术性和管理艺术性的系统工程。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方式机械化、管理手段单一化的问题,导致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甚至不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形下,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受到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一理念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还拓展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解读

人文关怀,被认为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等。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理解、关心、帮助、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塑造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成长成才。[2]同时,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理解并支持学校的管理工作,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最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第二,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摒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强制因素;第三,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可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真正理解和关心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思路。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个性独立且张扬,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文精神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是使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但由于规章制度在设计时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把学生看做机械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情感引导,导致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消极应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由于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时会出现应急性的通知,且朝令夕改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制度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保证,[3]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造成影响。

(二)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缺乏人文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由上至下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一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由学生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组成。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所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不关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举步维艰,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环境难以形成。同时,在教学层面也存在压抑学生创新性的问题。[4]一是在教学模式上专业必修课设置过多,对人文教育选修课的重视不够,课程安排过少。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应试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缺乏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力军。高校近年来在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注重数量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第一,辅导员多毕业于思想政治类专业,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第二,辅导员大都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第三,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其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人文素养不高,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很难做到以生为本,他们通常使用命令和强制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学生,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环境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实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目标。

(一)彰显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需要通过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在学校规章制度的设定上应把人文理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制度的设计要人性化,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第二,制度的设计要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三,制度的设计要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制度的灵活全面。这样的高校规章制度既对学生有统一要求,又能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能体现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二)营造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的人文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工、教学、后勤等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效果最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营造自由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一是要加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是沟通的基础,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摒弃“重管理,轻引导”的陈旧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沟通中对学生进行管理。二是要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意识。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可以寓管理于教学,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影响学生,达到管理目的。同时,在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比例,确保人文教育的地位。三是要培养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大局意识。增强解决学生问题的服务能力,做到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修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是管理学生的最直接实施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一,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理论学习。一线学生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学生在校的个人发展情况。高校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二,要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用人文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质量。第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者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旨在提升管理水平的短期培训,通过培训强化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学基础知识,提高其管理学生的业务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乎在校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就应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构建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高校只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光明日报,2002-12-26(C1).

[2]孔昭艳.试论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第3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学生工作;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120-03

一、“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内涵及高校学生工作的性质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就被凸显出来了,“以人为本”顺理成章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1]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明确学生在高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以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高校学生工作定位于教育管理中的“管理”,把“教育”单纯理解为教学。国际上很早就提出了“大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面向2l世纪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可见,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发展、成才的组织活动。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功能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它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和引导

大学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增长技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成人”。“成人”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范畴。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素质能力教育、党团知识教育、大学生活与规划教育等等。

2.管理和服务

高校学生工作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籍资料的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风建设与管理、学生干部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等。服务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各种合理需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如事务咨询、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助困服务,如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岗位联系与提供服务等;就业服务,如收集各种招聘信息、联系用人单位、举办现场招聘会等。

3.创新和研究

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普遍存在依赖思想、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生工作思路,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针对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学生工作思路,为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化、多样化。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会不断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学生工作者在完成各项学生工作任务的同时,要不断进行总结、思考、研究,以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功能的实现途径

高校是传播知识、引领文化、科学研究、探求真理、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2]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阵地,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是学校的构成主体之一,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以学生为本”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在高校的生动体现。高校学生工作应把学生的需求与学生主体发展相结合,以服务为导向,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使学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积极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色认知

“以学生为本”,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色认知。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哪几类,即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格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使学生管理工作者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对学生的硬性管理,更是对学生的理性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在管理的过程中渗透服务理念,从不同角度营造和创设能够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延伸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脉络,使其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就业指导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育人工程,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大学教育之始,就要作为必修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从认清就业形势到熟悉就业政策,从提高心理素质到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运用信息手段择业到掌握求职就业技巧,从职业生涯设计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诸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立足于不败之地的真正人才。[3]因此,就业指导不应该仅局限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它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本科生为例,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应首先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掌握所学专业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这是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4]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介绍,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为成功就业作长期而扎实的准备,把就业融入学业与校园生活。对于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基本能力。除了要求学生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之外,还要鼓励其培养与锻炼自己在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鼓励其参加正常的讲座、报告及技能培训外,还应提倡他们有组织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的组织,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形象气质、心理素质都有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为学生的就业面试打好基础。[5]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对其进行择业指导与提供就业服务。如请成功就业的学生典型进行经验介绍;指导学生撰写自荐信和简历;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为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有价值的就业信息等等。

3.注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预防为主,治疗和预防相结合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室友打牌时发生口角,将室友及相关同学杀害;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三学生小蒋因没及时给未带钥匙的同学小袁开门而被其用刀刺中胸口而亡;同天,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同寝室同学投毒抢救无效身亡。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虽然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只是在少数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但科学研究显示,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各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课程,并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轮流值班,免费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还有一些高校对大学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以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筛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对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去相关医院进行治疗。同时,在每个班级及寝室设立心理委员,及时发现行为异常的学生向相关老师报告。高校学生处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委员培训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做心理咨询是很正常的事,是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和发展的。这种以预防为主、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做法,对维护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4.完善勤工助学服务体系,保持校企合作常态化

目前,仅仅依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贫困生的问题。一些贫困生自强自立,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但在他们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及安全隐患。比如,由于急于找兼职工作或者家教而对顾主没有进行细致地考察,从而造成一些不法份子趁机对其进行欺骗甚至伤害。笔者认为,在高校各个学院、系应该建立起特困生档案,由专门的人员保管,并负责为特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以哈尔滨各高校为例,比如有人想请家庭教师,那么,他就可以先挑选学校,然后再挑选适合做家教的大学生的系别,进而找到该系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在系里的工作人员详细登记了该顾主的资料,核实其身份之后,为其提供合适的人选,进行试讲,直到该顾主满意为止。这样,就可以减少贫困大学生自己出去找工作造成的风险。既节省了时间,又有了安全保障。

高校各个学院、系要为贫困生创造有效的、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勤工助学岗位。要在立足校园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贫困生进一步拓展勤工助学渠道,并保持校企合作常态化。

5.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活动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形态构成。[6]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创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中心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诸如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歌咏比赛、书画展、内务评比、寝室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舆论环境、活动环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鼓励和倡导广大学生走出校园,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如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使得大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体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经过系统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解决途径,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的挑战,各高校应从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具体工作入手,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新内容,探索新方法,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依托学生工作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美妙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凯.科学发展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2] 徐可明.高校教工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18-119.

[3] 张玲玲,张芝萍.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

[4] 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57.

第4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当今社会现状与高校工作的关系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近年来国际国内对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环境、形势以及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开拓创新的良好环境,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为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的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生活越来越普及。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成才愿望的增强也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可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压力相当大,也就是说现代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有挑战。

二、现今学生工作的现状

1、缺乏相应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学生工作在客观上存在着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忽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但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很多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学生管理者不知如何是好,导致工作无从下手。有的仅凭老经验或用习惯性办法处理,有的甚至采取观望态度。由于教育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再加上缺乏教育理论的熏陶,高校学生工作往往忙于事务,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2、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化素质。目前,高校里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管理的就是辅导员,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主力军。辅导员素质的高低,是否能够发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该进行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但当前辅导员离专业化和专家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3、学生工作理念落后,认识有待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而忽视学生发展的要求,对学生工作“喊得响”,但是实际重视不够。由于教学是硬任务,容易量化,学生工作成效相对滞后,难以量化。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分强调有序、服从与奉献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漠视大学生在思想品质、个性、生理和心理的不同需求,很难在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导致学生工作效果不佳。

4、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学生管理工作专职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对学生工作认识的片面,反映到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很多人认为学生工作人员是配角,是附属人员,造成学生工作人员本身就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也严重影响到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一部分学生工作人员一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有的则考取专业研究生离开这支队伍。

三、学生管理工作需改进

1、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工作思路,构建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严格管理为保障,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新格局。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有限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造就,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全方位塑造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强调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性,制定明确的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增强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人性化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重视大学生的需求,增强对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学校有关部门在制定各种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特点,与学生进行座谈,使这些政策能够真正是为学生服务,政策的落实能够切实保证学生的利益。使学生感受到人性化的管理环境,体验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3、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者和学生的同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体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四、总结

高校学生工作是兼有大量事务性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它是非教辅、也非全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育人工作”。是高校构建良好文化氛围,创造和谐学习生活环境的基础。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作出正确的处理,以到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目的。要注意工作创新,与时俱进。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同心协力,共同构筑学生全面成长与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以人文本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这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是管理中的首要要素,因而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管理效果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应成为当今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1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力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处理人与组织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的目标,而是应把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目标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学生的工作为根本。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所有学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

2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2、3]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始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目标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从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满意以满足的心态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而不是放任管理,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对高校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学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成为国家栋梁的基本潜质和条件,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能激发创造性和自主创新性的氛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就必须走人性化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不可用一种人才模式去苛求学生,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有着眼于未来的宽广眼光和不拘一格育人的胆略。其次是要着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在新形势下,主观上学生群体已经不接受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客观上高校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也不能使这样一种模式维持下去。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数量的增加,个性培养和创新教育日益被高校所重视等,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抓住“学生”这一根本,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进行人本化管理,其实是对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发展是时代的发展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3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3.1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

高校学生管理,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任何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就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学生对自身所处管理环境的感受,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都是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离开了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洞察和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人需要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3.2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是指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的精神环境两部分。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以布局成形的姿态出现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容,如建筑物的布局,室外的绿化、美化,室内的整洁、美观、大方等。校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习俗,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文化品味及活动构成的气氛等。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人不仅受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的影响他人和自己。就学校而言,这种对人的发展以及才能的养成产生影响的环境,就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及师生员工的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多元化的学生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充分的发挥[5]。在一个健全的集体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意识也比较容易克服。因为集体的影响、优良作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各项活动,积极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才干及特长,使活动和教育融为一体。

3.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利。二是要对所有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要保证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6]。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3.4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7],这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道德素养所决定的。教师及各类管理人员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确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观念。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建设规划,做到与师资队伍和其他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要明确条件、坚持标准,切实做好人员选配工作;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扎实推进人员培训工作;要提出目标、严格要求,不断增强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感;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对学生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使学生工作者都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进行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明确神圣职责,增强责任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总结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学生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在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6]。

第6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的技巧。要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必须注重管理方法的使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得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何适应急遽变化的社会大环境,寻找有效的工作方法,成为每一位学生辅导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一、思路决定出路

好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历来为管理人士所推崇,广泛地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同样地,“五事七计”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指导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所谓“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曰道。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里的道主要指的是道德,一方面强调的是师德,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为学生做表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才有说服力,学生才能服从教师的管理,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行为,用“爱”搭建起一座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在牢记教师教书职责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育人”。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的高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有“德”。因此,高校管理工作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审视。

二曰天,三曰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所谓的天、地,是将天与地合起来统指高校所处的大环境。这里的大环境不仅包括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还包括学校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培养国家高科技人才的阵地,高校应分析环境,利用优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曰将。天时,地利,当然不够,还需要有人和才行。学校需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对于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力的辅导员。必须选择德才兼备、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人来担任。同时,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五曰法。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就是《孙子兵法》所指的本意,教育管理中主要指的是学校管理所应遵守的国家法律、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以及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与方针政策,从学校管理实际出发,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做好管理工作,不仅要立好法,而且还要守好法。

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寓里度过的,而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在学院办公室进行办公,每天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应走进公寓,深入学生当中,并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应注意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心理知识技能,走入学生内心、助人自助、促进学生的成长。

1.倡导辅导员进公寓,深入学生中进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倡导辅导员走进学生公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引导、促进作用;而且辅导员进公寓可以督促指导学生党、团组织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协助完成管理工作。以辅导员为首,安排学生党员和团干部组成公寓管理辅助小组,协助开展公寓管理工作。

(1)公示党员形象。在每栋公寓设置党员形象公示栏,公示该公寓内的党员形象,张贴“党员宿舍”和悬挂“学生党员”标志,起到监督别人约束自身的作用。

(2)实行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对每一位党员指定一个或多个宿舍,要求每位党员每周至少保证两次进入所联系的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违反纪律的现象及时发现、勇于制止,第一时间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还可以选定个别素质良好、工作方法得当的学生党员辅助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可以更为直接,起到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所达不到的效果。

3.扮演好“心理定向的角色”。大学生正处在由青年时期向成年时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属于心理的多事之秋。有些学生明显表现出情感丰富、强烈而不稳定;思维模式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喜欢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在处理如学习与爱情、自我与他人、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的人生课题时,盲目性和冲动性倾向较为明显,以致造成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偏差。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承担者,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目前,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辅导员还要担负起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应该重视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并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德育教育。

(1)广泛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心理辅导方法与技巧。

(2)走近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3)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日等活动形式都是良好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三、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有效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最接近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转换工作思路,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翁铁慧.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44-45.

[3]冯殿华.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程序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6):78-79.

第7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current student management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reform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mode. Starting from the personality theory, it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way of managing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ersonality management mode.

关键词: 个性;心理;学生管理

Key words: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stud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49-02

0 引言

高校正在向世界开放,“要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1],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然而在当前高校落后的管理方式下,学生管理问题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日益凸显,原有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师生的新要求。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构建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1 大学生个性管理释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总和。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潜力都有创造性,也有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先天生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个体本身的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系统的制约[3]。人的个性心理属性是不断变化着的,随年龄和阅历增长、社会变迁、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都会致其发生变化。个性的产生和形成与人性密切相关,人性的标准和状态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人是一个具有“自我”、“本我”、“超我”之分的调节系统,他可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因此,学校管理工作者只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做到“因个性施管”,针对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在这种个性心理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模式可谓之“个性管理”。这种模式运用在高校管理中即称为“大学生个性管理”,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体现尊重人、改造人和发展人的指导思想。高校学生的个性管理也就是以教师为代表的管理者对学生这种受管理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对学生的个性深入研究、对高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通过人性的改造和组织化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努力创造一个自在的大学学习氛围。它把谋求人性的理想状态、达到学生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协调和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锻炼人的意志、智力和体力,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4]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把发挥人的“主体性”作为第一前提,坚持人性改造和塑造学生人格。可以说,个性管理成为了实现健全人格的一个过程,而学校的教育管理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了一种手段。

2 高校管理呼唤大学生个性管理

2.1 当代高教管理的缺陷

2.1.1 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高校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中心和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客体,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于是导致在学生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甚至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的关系。教师总是凌驾于学生之上,通常采取训斥和体罚的手段来折服学生。这种管理方法,能够一时维护教师的权威和管理效率,但它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惯于被动接受,不仅影响今后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也因为压抑个性而间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2.1.2 忽略学生的个体性

传统的学生管理无视一个关键事实:大学生是有个体性的,他们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着的青年,正不断由个体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的发展着,对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够重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实行的是班集体管理摸式,把同一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三个班,虽然每个班级都配有一个辅导员,但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其实并不多,辅导员不可能有较多机会了解学生,更不用说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这种教育流水线中生产出的学生思维雷同,缺乏创造性思维。同时,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人员过于注重权力和影响力,把学生当做下属管,试图以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等来制约、掌握学生,在日常管理中自然就采取家长式集权的管理措施,不期然就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不自觉增加了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难度,在管理工作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1.3 管理评价的不科学性

传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真实性和公正性,大学管理者一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评价、要求学生,苛求他们循规蹈矩,一旦出现某些细微的逾越,就上升到思想品质层面,马上采取强制性手段迫其改正,这种方法不但粗暴且效果不佳。此外,传统评价观还过分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例如,一些师范大学建立了学生评价的量化标准,简单地把考试成绩、遵纪守法等进行折算量化,把学生综合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以此产生的成绩排名来分配国家助学金。这是很不科学的评价,导致评价的指标非常单一化。

2.2 实施个性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呼唤构尽快建新的管理模式。首先,高等教育已出现多样化的行为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行为途径具有多样性。高等教育管理也出现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其次,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在学生培养上注意个性发展,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作用;而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之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再次,通识教育的崛起也使学生管理面临了新的挑战。通识教育本身就蕴涵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它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旨在积极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与特点,同社会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2],就必须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可以说,灵活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是现代高校管理者的基本工作。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不同,学生管理活动必须实施个性化管理,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3 高校学生个性管理的实现途径

3.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要克服传统学生管理中的不足,前提是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学生是有自尊性、自信心和主体精神的人并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对于管理者施加的影响,绝非被动地消极服从,而是选择性地接受。所以学生管理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管理中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首先,学生管理必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管理者必须首先要了解关心学生,在管理中耐心细心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鼓励,树立自信、自主、自律的观念。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对学生的管理,更不能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前社会学生个性鲜明,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决不愿意只作为接受简单指令的机器。当他们的参与意识得不到尊重时,创造性、积极性反而不能发挥充分。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学生的参与管理,改变原来渠道单一的状况,采取多种手段创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开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动。

3.2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

个性管理要求在大学生管理中必须承认并正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由于个体间遗传背景、社会环境及教育影响的差异,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具有个别差异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性格、兴趣、智力、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把个性作为学生管理的根据。一是要根据普遍的教育规律,找出学生共性层面的问题,集中予以解决;二是要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个性层面的问题,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予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容易波动,自制力较差、易于冲动,他们行为和思想会有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在校四年期间,在不同时期其特点也存在差异,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学生管理,通过学生管理活动帮肋他们克服那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例如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新生一入校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建立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各自的个性心理特点,这个可谓个性心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方面的典型应用。

3.3 改革评价制度

树立新的管理评价观,应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识别与选拔功能,发挥它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管理实践的功能。对学生以及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增强其科学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重视发展性评价,倡导真实性评价[5],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指标要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另外,管理工作评价方式要实现多样化,尝试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评,不断改革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制度,以此助推高校个性管理新模式的建立。

参考文献:

[1]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5.

[2]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44.

[3]郭亨杰等.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1)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学生管理工作业务主要包括:学籍及档案、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生活管理、资助、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素质教育、国防教育等。其具有面向学生众多、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该工作必须采用高效、便捷的手段和方法。

(2)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逐步推进,多种管理系统已经在各职能部门广泛应用,其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然而,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系统表现出相互独立、互不兼容、共享程度低端化等现状;大量免费网络工具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工作平台和管理方式的同时,安全问题日益呈现;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网络使用水平失衡,管理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虚拟咨询的成熟性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管理的作用。

(3)高校合并及扩招的影响

自1992年我国各高校的合并以及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高校出现了校区分散、学生人数众多的特点。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表现出效率低、错误率高、服务咨询重复性高以及浪费时间和资源等诸多弊端。

二、学生管理工作采用虚拟咨询的可行性

1.理念的一致性

数字化校园下“以用户为中心”和“个性化服务”早己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基本理念,这种相似的理念也体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时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给参考咨询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采用虚拟咨询的形式,达到解答服务的目的,进而有效协助教育教学。

2.服务的相似性

学生管理工作与图书馆咨询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致,主要针对在校学生。以笔者所在大连民族学院为例,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4000余人,地理位置上又分为两个校区,这种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数量一对多以及地理位置的分散性等也是与图书馆咨询工作相类似的。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二者基本都采用一对一的服务和解答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课间学生量比较集中,或者遭遇课后老师下班无从寻求帮助的困境。借鉴图书馆虚拟咨询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3.Web的发展为实行虚拟咨询提供可能

现代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web技术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web技术在图书馆虚拟咨询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进一步的完善。图书馆虚拟咨询从传统阶段的“读者索取资源”转向“图书馆资源”模式,到Web2.0阶段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再向Web3.0阶段的“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虚拟咨询在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读者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Web3.0技术的使用,“个性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得以彰显,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和利用虚拟咨询,使图书馆及其资源更好地服务教育和科研。基于Web技术的图书馆虚拟咨询是学生管理工作实现虚拟咨询很好的典范,web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可能,其实际应用也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实施。

三、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虚拟咨询的作用

1.突破传统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时间往往与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表现出学生上课老师上班、学生下课老师下班的状况。因此学生不能随时进行咨询,很多问题不能得到迅速地解决。虚拟咨询提供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进行咨询。虚拟咨询服务不仅突破了时间限制,同时也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不论学生身处何地,只要通过个人在校内的账号登陆,就可以享有管理部门通过网络提供的虚拟咨询服务。所以说,虚拟咨询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2.服务手段与方式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

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利用传统的服务手段和方式表现为错误率高、重复率高、速度慢和效率低等特点,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学管理的要求。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校园网建设逐步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利用虚拟咨询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进行学生管理,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摆脱琐碎的重复性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工作的深入研究方面。同时,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业状况、心理动态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虚拟咨询平台开展各项工作交流,不仅能够起到方便有效地主动宣传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相互擦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拓宽工作思路。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进而促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自动化、规范化、科学化。

3.育人理念的转变

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采用虚拟咨询的服务方式,改变服务手段单一化和固定化的模式,为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提供实现途径。虚拟咨询系统不仅是丰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内容、实现服务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育人思想、育人理念的转变。虚拟咨询的交互性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形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相互交流的积极态势。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也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实现自我管理、互相管理的功能,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因此通过虚拟咨询以点带面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其他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高校的办学品质。

第9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辅导员;疏导

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不同,在于职院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是培养综合型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特点不一样,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管,要严加管理,不能像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只要引导就好了。其实,职院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也要靠“导”。普通高校是“引导”,职业院校是“疏导”。为什么是“疏导”,因为“堵”,所以要“疏”。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阐释职院辅导员应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堵”

(一)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常常会忽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其实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有报道指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几大方面,其原因也往往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存在认识误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等方面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多变性也日益的增强。但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大学生当中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和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新形势和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三)制度化管理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少。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各职院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活动进行规范,这具有积极作用。但许多职院制定政策时未能将符合时展要求的、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中,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许多职院过分强调制度,喜欢用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的情况,实践证明,在职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管理过程中又过于偏重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管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疏”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职院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三)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职院辅导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高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特别是建立起师生对话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建立起师生对话的机制,完善谈心制度。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应有目标,分对象,切忌漫无目标,因为漫无目标只会导致毫无效果。辅导员谈心的重点可以放在班委、团支部、特困生、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身上。同时每位同学有各种问题,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都可以找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使辅导员老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同学的思想动向。

(四)发挥班级干部的核心作用。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无法亲自管理各个班集体的每一件事情,更多的时候需要让班级干部的积极配合,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班干部的选用要做到民主化、科学化,这对于形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委非常重要。班干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能让班级干部成为班级工作的中流砥柱。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四个主要环节:决策―为班级发展制定目标,为学生的成长指点方向;指导―召开班干部会,在工作方法上进行指导;协调―主要协调好干部之间、学生之间、任课老师之间、班与班之间等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班级;检查督促―通过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给班级干部以自信和机会,让他们都养成参与的意识,并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一批优秀的班级干部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风气。同时在各项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公平、公正地展开竞争。

【参考文献】

[1]瞿祥华,李春雨.人本原理在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0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