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英语翻译的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翻译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翻译的论文

第1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文本类型 翻译标准 翻译策略

商务英语是以国际商务活动为语言背景的应用性语言,作为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其对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国际商务涉及诸多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商务英语涵盖了多个领域的专业英语,这就决定了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因此传统的统一翻译标准很难适用于所有商务英语文体的翻译。本文从文本类型的角度探讨商务英语的翻译,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多元化标准,寻求个性翻译准则,用以指导商务英语翻译实践。

一、商务英语文体特征简述

由于使用的场合、目的、习惯、风格不同,商务英语中不同领域的英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文本特点。根据这些特征和特点,一些学者对商务英语文本进行了类型划分,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翁凤翔等学者所作的根据文体特征和用途将商务文体分为七种:广告文体、契约文体、信函文体、教范文体、商务公文文体、商务学术文体和营销文体[1]。广告文体语言劝说功能明显,语言富于审美,目的是诱导读者,推销产品或推出服务。契约文体指商务法律文本、合同、信用证等具有法律、规章意义的文本,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楚、规范通顺。商务公文文体指商务公司、企业等商务机构所使用的有关管理、交流、业务上的文本,语言正式、客观,包括商务报告、备忘录、公告等。信函文体主要指为国际商务活动而进行交流的商务函电,语言准确规范、礼貌得体。教范文体主要包括各种产品简介、说明书、操作指南等,语言具有描述性、精练、简单易懂。商务学术文体指有关国际商务的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等,语言正式,有学术著作特征。营销文体指公司宣传资料、产品介绍、促销宣传稿等,这类文本语言清晰易懂,具有较强的劝说性及感染性。

商务英语文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标准的多样性,即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翻译,只能根据不同文本的功能特征和文体特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下面,笔者将根据文本类型理论,对商务英语从文本功能的角度进行分类,探讨个性化的翻译标准和方法,更好地实现译文的功能特征,达到不同语篇的特殊目的。

二、文本类型理论

最早提出文本类型问题的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者卡塔琳娜・莱思(Katharina Reiss)。她早在1971年就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类别问题[2]。后来,她在1984年与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的合著《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把文本类型问题和翻译策略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具体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莱思根据卡尔・布勒(Karl Bühler)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并把文本功能作为评价译文的一个标准,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形式上的对等原则;能否达到语篇的特殊目的是衡量译文成功的标准[3]。后来,她的学生克里斯汀・诺德(Christiane Nord)在吸收布勒的研究模式作为范例的基础上,将文本按其功能分为四种类型:信息(指称)功能、表情功能、感染(诉求)功能和寒暄功能,并主张译者将原文功能与即将根据要求产生的目的文本的预定文化功能进行比较,从而在翻译过程中识别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处理[4]。

另一位在文本类型理论的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他在《翻译教程》[5]中,基于布勒和雅可布逊(R.Sakobson)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文本的功能分为六种: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呼语功能、寒暄功能、美学功能和元语言功能。由于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通常只可见于文本的一部分,因此,纽马克认为,表情、信息、呼语这三大功能是语言使用的目的所在,而后三者是次要功能[6]。之后,他将译文分为忠于作者,充分表达原文作者语义内容的“语义翻译”和忠于读者,重视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便于读者接受的“交际翻译”,并提出根据文本不同的功能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上述三种文本分类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者都把语言功能理论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其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同源的、同理的。

三、文本类型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一)信息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对现实世界中事件或事物的写实性描述,所陈述事实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理论等。它的语言特点是文字简朴、逻辑性强,其内容是交际的焦点。商务英语中的商务公文文本、商务学术文本、信函文本、教范类文本都属于信息型文本,包括商务信函、商务报告、说明书、备忘录等。在翻译这类文本时,译者应以传递信息为主,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在文体方面,则应以译文语言文化的主导规范为指导,从而符合译文读者习惯。例如:

Dear Sirs,

Referring to your letter dated Nov.29 in which you inquired for the best-selling goods in overseas market,we have pleasure in cabling you an offer as follows:

No. Items FOB Qingdao

AP-95-02Canned Apple US$13.50 per doz.

Packing:By standard export cases of 10 dozen,each.

Payment: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C payable by a draft at sight.

Delivering:Two months after receipt of L/C.

We trust you will find our quotation satisfactory and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soon.

Faithfully yours

(signature)

敬启者:

关于贵方11月29日对我方国外市场畅销的罐头食品询价函,现电报报价如下:

商品编号 品名 青岛离岸价格

AP-95-02罐头苹果 每打13.50 美元

……

包装:标准出口箱,每箱10打。

付款方式:凭保兑的、不可撤销的、即期汇票款得的信用证。

交货日期:收到信用证后两个月。

相信贵方会满意我们的报价,盼尽早收到贵方订单。

您忠实的

(签名)

从语言和文本功能看,这封商务信函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商品名称、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日期等信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原文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给读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遵循读者语言文化的主导规范,以简洁通顺又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语言进行翻译。译文准确清晰地传达了原文信息,并且按照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进行了处理,传达了原文正式、礼貌的语气。如:译文并没有将原文中的“Dear Sirs”翻译成“亲爱的先生”,而是按照汉语书信的语言习惯翻译为“敬启者”,原文中的“we have pleasure in cabling you an offer as follows”也被译者简洁地翻译为“现电报报价如下”;原文中的“you”和“your”没有直译为“你们”、“你们的”,而是按照汉语商务信函的表达礼貌的习惯套语翻译为“贵方”。这样,译文既做到了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又符合读者的用语习惯,充分实现了文本的预定功能。

(二)表情型文本

表情型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官方文告、私人信件、自传等。表达功能的核心是信息发送者的思想和意愿,作者或信息发送者的地位显著,往往运用有特殊语言风格和特点的词语及句型。在商务英语中,很少有文本是纯粹表情型文本,相对来说,契约文本在兼具信息功能的同时,更偏重于表情功能,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语言具有确凿性和风格的独特性,包括商务法律文本、合同、协议书、技术保证书、信用证等。这类文本具有法律意义,所承载的信息就是语言文字的表面传达的信息,不存在任何深层语义结构。在翻译这类的文本时,译者应充分尊重原文作者的权威性,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思,不作任何引申,同时要保证译文和原文语言风格的一致性。例如:

Should such negotiations fail,such dispute may be referred to the People’s Court with jurisdiction on such dispute for settlement in the absence of any arbitration clause in the disputed contract or in default of agreement reached after such dispute occurs.

如果协商未果,合同中又无仲裁条款约定或争议发生后未就仲裁达成协议的,可将争议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7]。

在翻译上例这一典型的法律文本时,译者应充分尊重原文的权威性,在将原文的意思准确严密地再现的同时,还应该使译文继续保持和原文一致的法律文本所特有的语言特点和行文风格。如:为了避免译文与原文语言风格相悖而过于口语化,译者没有将“Should such negotiations fail”和“in default of agreement reached”分别翻译成“如果这些谈判没有结果”和“没有一致同意”,而是采用了符合原文法律文本语言使用特点的翻译方式,处理为“如果协商未果”和“未就仲裁达成协议”。

另外,在翻译表情型商务文本时,译者还应用词准确、严密、规范,避免歧义、含糊,对于原文中出现的一些文体特有的固定格式、套语或术语,译者应该严格按照其使用惯例进行规范化翻译。如:“投资保护协定”应为“agreement on protection of investment”,而非“agreement of investment protection”;“转让技术”应为“technology transfer”,而非“assignment technology”等。

(三)感染型/呼语型文本

感染型/呼语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感染读者或接受者,让其按照原作者的意图感知或采取某种行动,语言通常采取对话式的,焦点是呼语或感染。商务文本中的广告文本和营销文本都属于感染型文本的范畴,如商业广告、公司宣传资料、产品介绍、促销宣传稿等。这种商务文本的目的是通过文本增强公众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理解,继而把这种说服力转化为实际的购买或消费行为。“感染型文本从内容和形式都从属于文本所要达到的言外效果。如果译文仍需为感染性,译者应以读者的同等反应这一总体目标为指导原则”[8]。因此,在翻译这类文本时,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感染目的或功能,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尊重译文读者的需求,使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来传递信息,使译文与原文有大致相同的宣传效果和移情感召力。由于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语言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如果翻译要实现功能相似,译者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灵活的翻译手段,达到良好的感染功能。下文是iPad Mini平板电脑英文广告文案大陆、香港、台湾三个翻译版本的节选:

There’s less of it,but no less to it.

大陆版翻译:减小,却不减少。

香港版翻译:小了,但没少了。

台湾版翻译:简,而未减。

这三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对比之下,台湾的翻译版本更加符合汉语阅读者的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语言简洁文雅,译文的感染功能实现得更加有效。大陆版的“减小,却不减少”和香港版的“小了,但没少了”,虽然把原文的意思完整清晰地传达出来,用词上也注意了押韵手法的运用,但不够简练,又缺少韵味,给读者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对比之下,台湾版“简,而未减”的翻译方式,采用简雅的语言,将原文精简为仅剩四字,巧妙运用汉语中的同音异形字,使译文颇具古韵之风,对提升读者对产品品质的认可度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译文达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

翻译感染型文本时,为实现“读者的同等反应”这一总体目标,使译文与原文有大致相同的宣传和移情感召力,译者有时甚至需要改变原作的内容,以弥补原、译文读者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例如:在翻译中国名酒商标“杜康”时,将其创译为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为英语商标,这种通过灵活翻译方式得到的译文,会使译文读者产生更多有关的文化联想,更容易引起他们的认可和共鸣。

四、结语

商务英语是一个总括而复杂的概念,呈现范围广、文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讨论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标准,指导翻译实践。文本类型理论为商务英语文本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新的翻译视点,译者通过先确定原文的功能类别,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商务文本的特性,再根据每种文本的功能类型、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等因素,确定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采取合适有效的翻译方法,更好地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该理论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因而能够很好地指导商务英语翻译,有效地促进国际商务活动和贸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翁凤翔.当代国际商务英语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6.

[2]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ranslated by Errol,F.R.)[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1971/2000.

[3]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Atlanta:Rodopi,1988/1991:14.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6]严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57.

[7]车丽娟,贾秀海.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65.

[8]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75,169.

第2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英语习语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宗教文化,神话故事,历史,风俗观念等。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对等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意义上的对等,以及美学功能上的对等。同时,为了防止文化缺失,还应该对部分特定的文化意象加以保留,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也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英语翻译过程中,习语经常会给个译者带来障碍。习语的约定俗成的意思,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后沉淀下来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该国家历史,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翻译英文文献的过程中,习语由于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其约定俗成的意思,经常会给译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或理解错误。本文将大致探讨下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的类型,并初步探讨怎样处理这些文化信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1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的类型

由于英语习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受文化各个方 面的影响都会比较大,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大致划分,可以分为 以下几类。

1.1宗教影响

许多英语国家都是基督教盛行的国家。许多和基督教有关的短语都进人了语言并且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意思。基督教的圣经中的语言和故事对英语语言,尤其是习语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比较简单的价格例子是“thirty pieces of silver""Noah’sArk" "olive branch".

1.2希腊罗马神话

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许多习语一般都和这些神的名字故事相关。因此,这对于不熟悉这些故事的人来说会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碍。比如时代杂志曾有报道“Nixon’sOdyssey to China".这就是巧妙化用了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故事来指代一个充满艰辛的开创性的旅程。

1.3文学典故

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以其艺术性感染世人外,还会以其独特的人物和语言一代一代传递下来,从而丰富语言的发展。莎士比亚这一大文豪的贡献尤其巨大。他的作品给英语语言注人了许多新颖生动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下面的句子中:"All the othergreatest powers want to have their pond of flesh of Turkey".这里的pond of flesh就是化用了《威尼斯商人》里面吝音鬼夏洛克向人讨债欲置人于死地的阴险毒辣做法。

1.4历史传说

有些历史事迹或人物由于代代相传而融人了语言当中。比如短语“cross the Rubicon“指代的是凯撒大帝凯撕在公元49年,违反元老院的命令,率大军渡过卢比肯河。他在大军渡河前,下令烧掉所有的战船,说:“般子已经掷出去了。"("The die is cast"),此举使其军队士气大振,最终战胜了庞培的军队,夺取了罗马。因此这个短语用于指代采取不可逆转的行动,破釜沉舟。

随着历史的发展,近代的特定用语由于交流的加快往往能更快的融人语言,被人们接收特定的意思。比如二战时候的”D-day",原来指的是二战诺曼底登陆日,后来就也可以用来指代一个重要的计划开始执行的日子。

1.5风俗习惯

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不可避免的在习语中有所反映。第一类型与饮食有关。西方的主食是面包,因此有许多与面包有关的习语。"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 s mouth" "to 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就是典型的例子,反映了面包 在生活中的基础作用。其次,由于生活及观念上的差异,英语国 家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也会与中国的有所不同。比如,"love me,love my dog".再比如,龙(dragon)这个动物的形象在西方一般都 是残暴或者是邪恶的动物,这就与中国大相径庭了。此外,对于 常见的颜色,中西方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在英语中,"He seems quite blue today”意思是一个人心情不好。这与中文中 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显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2结合功能对等理论,探寻英语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2.1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即英语中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这一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奈达。他对于翻译中的对等概念做了 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自己的学说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先后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闲两个概念。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强调语言信息本身,后者则体现另一种译文质量,即原文信息在接受语中得以传递,以至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相同,此后为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井且避免误解,奈达又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代替动态等值提法。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概念,简单来说是指用目标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所以它并不是象有些人望文生义那样的理解,是要译文和原文完全一致。此理论强调的是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可见,对等理论的范围不仅是语言内部也还包括读者反应。

2.2英语习语翻译时必须达到的两个层次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英语习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功能对等的内涵,所谓的对等其实并不局限于原文和译文在字面的对比,而是主要从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和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之间来做一个对比,尽量达到一致。那么,从这种对比效果要达到一致,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意义理解方面要求,原文和译文对各自的读者传达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在翻译英语习语的过程当中,却经常会有一些陷阱。译者觉得自己在翻译正确的意思,但却有可能是望文生义。比如,英语中的”yellow pages",有人不假思索翻译成“黄色报纸”,但事实上却是指的黄页是国际通用按企业性质和产品类别编排的工商企业电话号码簿。

第二,美学价值方面的对等。比如音律方面的,有些诗句文章抑扬顿挫,读来或慷慨激昂,或韵味深长,令人陶醉。从意象上看,有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妙趣横生,塑造的形象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还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还会被激起各种情绪,或陶醉,或伤感,或痛恨,或恶心,这些都与文字的美学功能是分不开的。比如有很多节奏感很强的:"stuff today and suffer tomorrow""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Birds of a feather flew together”等等,读来朗朗上口;有些表述例如“as cool as a cucumber" "heart in one’ s mouth”则是生动形象。"Never show your face in this place again,you Judas",简单一个词,鄙夷的语气呼之欲出。这些都是英语习语美学价值的的体现。

2.3文化信息的缺失

在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英语习语翻译时,以上两方面的对等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时候译者为了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有对等的理解和欣赏,会不得不放弃原文的一些文化意象,而用译语中熟悉的文化意象来代替,从而出现文化缺失现象。这种文化缺失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会影响对原作意境及其人物形象的把握,还会造成文化专属性传递上的偏差。在翻译时对文化意象的处理存在着几种种弊病:一是文化意象常常被略去不译:二是文化意象被译者解释、引申而遭破坏,从而使读者不能真正地了解原语文化的意象。

2.4英语习语翻译需注意的问题

在现实的翻译中,完全的对等是很难达到的,而且正如上文所说,如果一味的追求对等,还有可能牺牲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对待包含不同类型文化意象的英语习语,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在各个目标之间做一定的取舍。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部分并不具备非常特殊文化意义的习语,在翻译成目标语时可以重点考虑对等功能,也就是意义优先,让译文读者看到以后也能产生同样的意义上的理解并且能兼顾到美学上的价值,这样才能令译文的表达自然。为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又要尽力避免原社会文化因素对译文读者造成的陌生感和翻译腔。在这一类型的翻译中,比如“aflash in the pan",被翻译成为“昙花一现”,显然就非常生动,并且意思也把握的很好。还有‘`to grow like mushrooms”也可以直接使用汉语中的“象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虽然文化意象换了,但是效果几乎是没有变化的,如果一定要翻译成“象蘑菇一样冒出来”,显然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

第二,在考虑功能对等的时候,也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语境,不能不加区分地采用目标语的文化意象。比如有人把‘`You areas pure as Psyche”翻译成“你真象西子一般无暇”,这样把中国传统的人物代人,显然是很牵强,很不自然的。

第三,对于西方文化有的文化意象,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的直接不译,或者是用其他的译语中的熟悉意象代替。这种做法有两大弊端。首先,这种文化意象通常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因此会造成一定的意义或美学价值的变动;其次,这样做完全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文化意象,比较好的方式是直译加注释的方式。

第3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近年来颇受瞩目的互文性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有着重大影响和教育意义。翻译作为一种互文性的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语言、文本和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对两种语言之间意境的不同进行协调,补充,从而达到一个情与景交融,原文和译文同样丰富,甚至译文更加耐人寻味的高度。而这不仅在于它从一个空间的、历史的高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互文性理论对商务英语英译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起到很大作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通过创造一个开放式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译者的主体性,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用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培养出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翻译特性。

    2.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

    身份的动态转换,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三重身份:读者,译者和作者。通过身份的动态转换,了解原来文本要表达的特定内涵,通过自己详细认真的分析,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比参照,从而更好地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学生们在阅读过翻译文本后,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翻译,摒弃了原文部分的意义和内涵。而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还是在于学生缺乏对译者身份循环变化的认识。对于这种问题,教师们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查找、去翻阅与此有关的材料,并结合译文的行文情境仔细品味,另外,学生对原文自由的语言特点、交际目的、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读后译与前译的翻译文本进行对比,实现译本与原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长此以往,译者身份在不停地角色变换中,得到更多提高和知识积累,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商务英语译者。

    3.培养发散性思维

第4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翻译 跨文化交际

引言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各异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便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就是其中一种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熟悉双方文化差异因素,力求翻译的无歧义。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接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商务英语的特点,从而才能把握好翻译的方向。商务英语基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句法和词汇,但又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又有其个性特征:(1)商务英语语言专业化。词汇使用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专业词汇的精确运用,其中包含大量专业词汇、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以及缩略词等。(2)商务英语的用语正式规范。真正的商务英语用词要明白易懂、正式规范、简短达意、语言平实。用词方面多使用常用词,以保证所用词语具有国际通用性,保证能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但又不能过于口语化,即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语言不能过于非正式。(3)商务英语的语言准确,绝不含糊其辞。不管是商务信函还是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件,都应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2、文化差异及表现

2.1文化的属性差异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特点是“重人论,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重综合,轻分析;重意会,轻言传;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地和谐,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体。”科学文化的特点是“重物质,轻人论;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忌笼统;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重视特殊的辨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

2.2文化的模式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中国人善于发现事物的对应、对称、对立,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以和谐、统一为最终目标。西方人则侧重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这种心理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的形象性,英语的功能性。

3、解决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措施

3.1充分理解语句表达的含义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含义上,而是应该去探求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语句表达的含义。有时文本从字面理解是一层含义,实际表达的则是另外一层含义。翻译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逻辑推理和引申,翻译出文本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3.2了解文化背景差异

文化背景差异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不是几年之内形成,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该下足功夫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含义,着力在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翻译的切合点,将由文化差异因素导致的翻译错误降到最低概率。

3.3掌握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及被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较之普通传播过程,操纵者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转化码,以达到两种语言所表达含义的一致。近年来,翻译理论和技巧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对于翻译者而言,用翻译理论和技巧来武装自己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3.4译者要有专业的商务知识

译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事实信息,商务函电的翻译虽然不是要求字字忠实,但是对于正文部分写信人强调的具体事实却要准确翻译,不能疏漏任何细节,否则会给双方带来误解,影响贸易关系。准确传达原文的事实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术语翻译规范;具体事实细节要准确传译;注意信函中的缩写和简称。The buyers ask for credit andhave given the SumitomoBank,Tokyo,as a reference.买方要求记账交易并提出东京住友银行作为资信证明人。We shallappreciate your giving us particulars as to their standing andreliability for our reference.恳请贵方提供他们的资历及信用情况以便参考。第一句中的“reference”表示“资信证明人”,而不是“涉及”、“参考”的意思;而第二句的“reference”则是“参考”之意。同样,第二句中的“standing”表示“财务状况、资信情况”,而不是“站立”的意思。As soon as you tell us the number ofparts you will need,we will schedule their productionimmediately.译文一:一俟收到你方所需零件数,当即安排生产。译文二:一俟收到你方所需零件号,当即安排生产。我们不难发现,该例的“译文一”并没有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某处细节信息,这势必会影响交易双方的有效交流。D/A=documentagainst acceptance承兑交单T/T=telegraphic transfer or cabletransfer电汇C.O.D.=cash on delivery交货付款D/P=documentagainst payment付款交单这些缩写和简称在商务函电中经常出现,所以,译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若不熟悉可查阅相关工具书,切不可粗枝大叶。

3.5把握商务文本的语气风格

译者要贴切再现原文的礼貌语气,商务信函属于公函语体,措词严谨,语气委婉,注重礼节,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再现原文的礼貌语气。例如,汉语商务信函有一整套公函礼貌套语,往往使用“贵(处,公司)”、“谨”、“承蒙”、“烦请”、“敬请”、“乞谅/见谅”等字眼,还使用“兹”、“欣闻”、“获悉”、“为盼”等套语。在英语信函中,礼貌套语的运用也相当频繁。只要有必要,就使用“please,thank you,It would beappreciated if…”“,We should be obliged/pleased if…”等等。因此,在商务信函的翻译中,恰当、得体地再现原信函的礼貌语气是非常重要的。

4、总结

商务英语翻译必然会面临着文化差异的问题。处理英汉语言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商务英语翻译涉及多种文体特征和体裁,面对着多种多样的人群。因此,也更能体现出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应用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同时,时刻关注两种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做到“信、达、雅”。

参考文献:

[1]李朝.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1.1新闻报道中的隐喻

隐喻是人类语言和文化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对隐喻的研究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对隐喻较为传统的阐释往往定义在修辞格上,即在语言层面将其定性为修辞格,认为其只属于语言,与人类的思想行为并无关系。而现代语言学界却将隐喻纳入了人类的认知思维轨道。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其合着的MefapAors琢《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文中指出“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鲁美尔哈特(Rumehart,1979)说“当我们谈论抽象概念时,我们几乎总是从另一个具体的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中选择词汇。人们使用新概念总是从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用熟悉或直接的经验领域的感受类似精确形象的表达另一经验领域的事物。”因此,隐喻无疑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是通过语言生动的表达思维的一种途径。

由于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征,新闻报道的撰写人在报道中为了达到让大多数读者准确的理解报道内容的目的,经常会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这样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隐喻,凭借其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的特点,是新闻报道的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有助于新闻事实易于被读者接受,也有助于创造一种生动的感染力,可以使新闻语言生动活泼、新颖独特。而隐喻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就是因为隐喻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能够在读者的脑海中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因此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的翻译就绝不只是词语释意的简单转换,而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沟通交融。这一过程必须置于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这也正是隐喻翻译的难点所在。译者必须关注隐喻的文化语境、文化内涵等因素,否则就容易造成误译。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提出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我们研究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依据。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如何行之有效地翻译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隐喻。

1.2生态翻译学和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教授在其书着《翻译适应选择论》中首次提出了“翻译时应选择论”命题,将翻译的实质阐释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翻译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所倡导的翻译原则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只讲的适应性转换。根据该理论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级,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次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

因此,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过程不是单方面的语言形式的转换,译者更要将焦点关注在源语和目的语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新闻撰写者想要借助隐喻达到的交际意图的传递方面,即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这无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译者要如何做才能使其翻译成为最佳翻译?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理念,“最佳翻译”是“整合时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所谓“整合时应选择度”是指译者在产生译文的同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适应和继而依次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综合。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某译作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最高,那么他的“整合时应选择度”也就越多。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得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适当的译文(胡庚申,2006)。

2.隐喻翻湖“三维”转换

2.1语言维和文化维重叠

Cannon(2001)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文化体系、价值观念和语言系统三者互相关联、彼此制约。因此,源于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经济体制的英汉隐喻依赖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李国南,001)。

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发展过程和认知发展过程具有共通性,这就导致了即使是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融性和相通性。这一特质就使得原语文化中的一些隐喻表达有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在三个维度上相互对等、相互照应的表达形式。因此,对于新闻报道的译者而言,如果译语的读者能够顺利地理解报道内容并且产生与源语读者在阅读到该隐喻时产生的语义联想,并完全理解该隐喻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此时,给出的“最佳翻译”或是“整合时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便是直接将喻体形象译出即可,直接将译语文化中对等的语言形式“迁移”、“移植”即可。这样,从交际意图的传递、语言形式的完整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的准确阐释方面都做到了准确的转换,也能体现出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所倡导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性适应及“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这样可以使译语读者准确理解新闻撰写人在报道中要借助隐喻传达的信息和阅读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新闻双语网站以及一些评论性文章中搜集到的实例。

例ni)ThemaintworeasonsfortheonlineshoppingsurgearethatconsumersareincreasinglycomfortablewithnegotiatingtheInternetandretailershavedevotedmoreefforttotheironlinestores.Confidenceinwebsitesecurityandcut-throatcompetitionhasalsoluredshoppersonline.

译:网上购物急剧增长的两大原因是:消费者越来越亲睐网上谈判,零售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网上店铺,对网购信心满满及“割喉式竞争”都无疑吸引了网上购物者。

由于语言隐喻是概念隐喻在文字表层的体现,所以两种语言之间尽管文字表达五花八门,但在思维概念层次上却仍然可能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对于翻译的意译十分重大。因为如果两种语言在概念隐喻上相对应,那么翻译传达信息的难度就相对较小了(叶子南,2001)。

得益于西方长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使西方读者对市场经济带来催生的市场竞争习以为然,例1中的Cut?throatcompetition很容易将自身承载的激烈无比的价格战的语义联想和文化内涵传递给西方读者。该隐喻生动的表达增加了报道感染力。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始于改革开放,但中国人对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社会巨变同样深有感触。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也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cut-throatcompetition在中国读者脑海中形成的语义联想与源语读者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该隐喻在两种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讯息,在语言维和文化维度上是想对应的。我们在汉语表达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直译——“割喉战”。这样的直译既保留了完整的语言对等的形式,也传递了源语旨在传递的文化内涵,继而达到了传递信息的交际维的目的,可谓“整合时应选择度”最高的“最佳翻译”。综上所述,对某一隐喻,如果在原语和译语中,关于喻体和喻义都有相重叠的表达时,译者只需将喻体保留,直译是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既符合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要求,有可使新闻内容形象生动、一看即懂。

2.2文化维空白,语言维重叠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隐喻是与某一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蕴含着本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正是由于隐喻的这种特性,介于英汉两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风俗习惯、人文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原语中有一些隐喻不可避免地在译语中出现语言维重叠、文化维空白的情况。语言维重叠就是指源语和译语的隐喻形象相同或相似,区别只在于表达形式不同,或是喻义相同,喻体不同,继而产生不同的喻义联想。这时,译者要灵活处理,多角度、从各方面适应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灵活的“三维”转换和多种翻译手段。

例⑵Makenobonesaboutit:IchanPartners(that'thefund'name)shouldbequitethegreenmachine.Cart&Cowilltakea2.5%oftheannualfeeand25%ofthenetprofits.Sothenewfundshouldgenerate$167millionforIchan一inasubparyear.(例句和引文转自王恩冕,2005)

译:毫无疑问,爱康合作基金(这时该基金的名字)可以说相当于一台印钞机。卡尔公司将收取2.5%的年费并取得25%的年度净利润。即使是在市场并不景气的时候,这个新基金一年就就能为爱康赚取1.67亿美元。

这则新闻报道的背景是一名叫做卡尔爱康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善于投机倒把、从中牟利。通过买下业绩不良公司的股票,然后经过操作,提升股票价格,借此谋取巨额利润。原文可知,爱康合作基金年收入十分可观,是一颗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根据常识可知,文中“green”的用法是借喻了美元的颜色,实质是“生产钱的机器”。这时,译者序充分考虑,如何将一个年收入达1.67亿美元的基金与绿色的机器做完美的融合。显然,若是采用前两例的直译将其译作“绿色机器”是不合适的。由于中国读者无法借助“绿色机器”产生类似于“摇钱树”、“造钱机”这样的语义联想。这是由于文化维的空白造成的。但是,最佳翻译即是舍弃喻体,保留喻义,进行意译,译作“印钞机”,让中国读者一目了然,联想到爱康基金的赚钱效率之高,回报率之丰厚。堪比名副其实的“印钞机”,成功地避免了误解。这样的意译让报道即保持了原文强烈的表现力,使译文完整准确,生动形象。

2.3语言维、文化维二者空白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宏观看,人类的思维、情感、认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都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但多数情况下,不同民族、不同种族长期在不同地域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截然不同、各具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这些特征使得作为文化组成部分和有机载体的语言系统,刻上了不同民族、地域的鲜明烙印。因此,有些隐喻的表达被某个特定领域的群体认同并纳入该语言系统时,就很难与不同民族群体产生共鸣了。这些因素使源语中的某些隐喻在语言维民族、文化维和交际维上都“交了白卷”。语言维上无法找到相似的表达,文化维上没有相互重叠的文化内涵,交际维上也无法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例(3)Andtheirnumbersislikelytogrowoverthecomingyearswith70%ofpeopleundertheageof45inthestudyindicatingthatevenagoldenhandshakewillnotbeenoughtomakethemhanguptheirboot.

译:未来几年,这个群体的人数可能还会增长。因为在调查中,70%的45岁以下的人表示,即使付给他们非常优厚的退休金,他们也不想停止工作。

例5)中的“agoldenhandshake”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阅读障碍,若是直译为“金黄色的握手”。无论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都没有相对应的汉语表达。其买,“agoldenhandshake”具有浓厚的西方特色。汉语倾向简洁明了的表达,而英语则更擅长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西方人在离开工作岗位是会同上司、同事握手以示告别,而“golden”则与金黄色并无关系,意译延伸为丰厚的,而“handshake”也取其深层涵义做“离职”讲。因此这个“金黄色的握手”其实暗指“丰厚的退休金”。语言维上做到了地道的汉语表达,文化维上将原文的文化特色清晰地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最终使得交际维的顺利实现。这样灵活的在维度中适应转换,尽管原文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有所丧失,但却可以保证是读者一目了然的地道汉语。

第6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关联理论;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318-01

一、引言

新闻作为宣传和播送信息的主要媒体和工具,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作为新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标题,它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在目前的国际新闻报道中,英语新闻翻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标题更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由于标题醒目的位置和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愈来愈频繁的今天,其翻译在整个新闻的翻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回顾新闻标题翻译研究的现状,国内外学者对于此领域所做的研究仍有待发掘之处,鉴于此,笔者选定新闻标题作为研究方向,本着在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对新闻标题翻译进行了尝试性探讨。经研究,笔者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新闻标题翻译的阐释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希望本文对新闻标题译者有借鉴作用。

二、关联翻译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是反映人类认知基本规律的理论。关联理论以关联原则为基础,关联原则包括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但在交际中人们只期待一个最佳关联。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的推理交际行为,是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新闻英语标题汉译是一种特殊交际行为,关联原则制约和支配这一交际行为。新闻英语标题的汉译不能脱离关联原则的指导,译者努力使汉译的标题和原文标题在意义、形式上保持最佳相似性。因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意义是动态的、辨证的和发展的,这种相似性不应该是绝对的。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汉译标题不仅符合汉语受众的阅读习惯,吸引汉语受众的目光,而且能成功实现新闻标题的信息功能和说服功能。

三、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作为新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标题,它在新闻报道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常常具有以下特点:简约、醒目、概括、风趣。而这些特点又必须通过词汇、语法和修辞才得以实现。具体地说,(一)在词汇上,A.大量使用缩写词;B.大量使用名词;C.小词的使用;D.新词的使用;(二)在语法上,A.现在时的使用;B.虚词的省略;C.多用主动语态;(三)在修辞上,英语新闻标题不但以简洁明了取胜,同时还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其目的在于简短、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突出新闻事实,赋予新闻标题以美感。(四)从句法来说,标题最大的特点是省略,它可以省略冠词、介词等。(五)不仅如此,英语新闻标题还频繁活用谚语、成语等,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四、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新闻标题翻译

以上这些特点正是理解新闻标题的关键,也是翻译标题的难点和切入点。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入手。以最佳关联性为指导原则。来指导新闻标题的翻译。

上文已经提到,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也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涉及到理解和表达的跨语际的交际活动,对原出正确的理解,事关交际的成功。原文与目标语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由于原文与目标语的认知环境不同。交际者赖以推理的语用前提也很有可能会有差异,自然而然,对同一话语,建立的关联肯定会有差异。译者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融入到原文的认知环境中,对话语在原文中的各种关联进行全面的衡量,找出最佳关联,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是译者所要做的第一步。新闻标题是整个新闻的精华和灵魂,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取舍。现在生活节奏加快,读者通常以看到的新闻标题来决定自己是否阅读全文,所以新闻标题应该新颖、有创意,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

根据关联翻译的理论的原则,新闻标题的翻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直译、意译、增加注释性文字、体现原文修辞形式。

(一)直译。

直译指的是在翻译时既忠实原文内容,又考虑原文的形式,在译语条件许可时,按字面进行翻译。如果英语新闻标题的含义明白、直接,译成汉语后中国读者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就可以采用直译或基本直译。但直译不能影响准确达意,不能破坏标题的风格。

如:Baby Geniuses Save the World神童拯救世界

(二)意译。

意译即忠实于原文内容,而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的翻译方法。鉴于英语新闻标题的省略较多,语法不太规范,不易读懂的特点,在汉译时遇到难解的标题,我们应认真阅读新闻原稿。对整篇新闻有了全面的了解,就能保证汉译的准确性。如: Bush Makes the Dictionary“邪恶轴心”人选新版《牛津引语词典》

如上例所示,如果直译的话,中文读者可能对于标题中的Bush和Dictionary的所指不甚明了。译文增补了有关新闻人物、事件在语义上缺损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距离。可见,汉译中适度的增删是必不可少的。

(三)增加注释性词语。

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闻标题,我们在汉译时也常酌情加上逻辑主语,或新闻人物的国籍、信息的事发地点,等等。总之,应兼顾中英语新闻标题之异同,适当增补有关介绍性、注释性词语以利读者理解,避免产生误会。

如:Quake death toll tops 5000.(日本阪神地区)地震死亡人数已逾五千。

(四)减译。

减译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去原标题中的虚词、代词、系动词等以求语言简练,同时也符合汉语标题讲究含蓄的特点。

如:Gold Price Driven to 18一Year High by Investors.—金价创18年新高。

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删除了“投资者”这个词后,标题就直接涵盖受众最关心的核心信息,同时增强了标题吸引力。

(五)体现原文修辞特点。

新闻标题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技巧,既有效地传递一些微妙的隐含信息,又使读者在义、音、形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在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修辞特点,使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基本吻合,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

如:(双关)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足球开踢.拳打脚踢。

五、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有着自己传统的特色,因此,要译好英语新闻标题,应深入研究和探讨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分析和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或直译,或意译,依照不同的新闻体裁和风格,寻找不同的翻译方法,并在翻译时照顾到汉语标题的特点,达到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目的。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因此,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联系关联翻译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进行更好更精确的翻译。

参考文献:

[1]Gutt,Ers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UCL.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1989.

第7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论;翻译教学;应用

翻译教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功能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实践能力,因此翻译教学自身存在着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它更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翻译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集合的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学会用翻译的语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教学生怎样翻译,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思考,将思考的过程转换为思维定式,将整个翻译的过程在心中完成,让翻译者不再拘泥于书面的翻译,而是变成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方式方法才是翻译教学中的精髓。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翻译的技能,让学生们拥有语际间灵活转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们能够提高自身翻译水平的必备综合素质。我国的翻译教学课程的现状还是与传统的课堂一样,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是被动听讲的一方,将某些典型例句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这种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是持有不认可的态度的,而教学成果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的翻译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不能应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很多翻译教师也只是将教学理论植入翻译课程当中,并不知道应当建立怎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究竟怎样将语文教学理论应用到翻译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理论与翻译教学的有机结合

翻译课程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史,有关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将翻译理论与语文教学理论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专家学者对翻译理论抱有不一致的态度,有人认为翻译不需要理论支撑,太多的理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翻译来说意义不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大。他们认为拥有一定数量的词汇量和语文理论基础,翻译便可以顺利开展。也有人认为,所谓的翻译理论不过是原来翻译人员总结的一些经验而已,笔者认为,翻译的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具体实践过程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翻译者掌握一定数量的翻译理论可以将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而不必通过自身实践一点点钻研,是翻译人员快速成长的有效捷径。翻译理论及语文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翻译课程应当将语文教学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理论后再开始实践。但是教师怎样将理论有效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学习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是现阶段值得商讨的问题。

1,在翻译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比如,培养学生具有语言的分析能力,要学会快速翻译,将听到的语句快速在头脑中组织语言,将词汇按照语法顺序排列组合,形成正确的语句。让学生拥有合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拥有系统的价值标准,了解所翻译的内容需要遵循哪些原则,掌握系统的理论,不能仅凭感觉翻译。

2,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理论,应当让学生明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领,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能力,学会在具体实践时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工作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不断强化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技能。但是,现阶段的翻译课堂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翻译的发展历程及翻译技巧还应当更加深入探讨,不能仅靠教师的几节课就将整个过程讲解完毕,之后就再不提及。这种做法在翻译教学中是不可取的,它完全忽略了这些理论知识对今后学生的翻译实践有多么重要的指导作用。日后,在学生翻译具体实践中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多是因为当时学习翻译理论时对这些知识积累不足造成的,因此这些理论知识应当及时贯穿到教学理论中,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补充。

二、怎样利用语文教学理论解决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翻译课程中的一切理论都是为翻译的具体实践起指导作用的,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好的为指导实践服务,这也是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我国传统的翻译课程主要采用的是讲授理论、学生练习、批改练习、讲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但是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针对学生的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纠正翻译方法,并对翻译中的真实困难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练习,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翻译能力,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不少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多是由于对英文及语文的语法掌握不牢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等常见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便是语法知识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语文的理论知识植入到翻译课程中来,让学生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对语文及英文的语法掌握透彻,打实语言基础。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语法错误及重大翻译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反复思考,找到错误出现的原因,并在今后的翻译课程中杜绝相同的错误出现,这对学生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既体验了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将语文理论和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对学生练习评述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翻译实践的理解过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升华整个翻译过程。

三、如何采用语文教学理论进行翻译教学

传统的教学课堂过于单一,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针对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反复讲述时,不免让学生感到翻译实践会有这么多错误,感觉自己的学习没有成绩,产生消极心理,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过多参与到课程中来,而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听起来没有兴趣点,学生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翻译教学应当吸取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优点,比如在今后教学中加入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入到教学中来,采用交互性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口语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印象,巩固理解和思考,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翻译的技能,尽量学以致用,摆脱课本中八股文式的束缚。遇到问题,师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方向感,问题得以解决会使学生们产生成就感,从而主动去完成接下来的翻译学习。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觉分组,就翻译中的案例进行讨论,互相探讨解决方法。有目的的选择优秀的译文供学生们鉴赏,通过各式各样的灵活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有选择性的选取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有关翻译课程的教材多种多样,各类教材良莠不齐,不同的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翻译教材类的数目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也是一门学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选择具有方向性,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师在讲授某些章节的时候,选择某一本教科书进行讲解,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掌握教授课程的具体内容,做合理的删减和添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当将教学时间灵活掌握,让不同的教材占用的学时根据教材内容的比重自由组合,相互补充。分量重的内容可以详细讲解,多用课时,分量轻的课程内容则可以略讲,将更多学时分配给其他内容。这样才能细化教学课程,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成果测试多样化教学成果如何要通过测试进行判定,因此,在翻译课程中,教学成果测试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测试内容对检测学生翻译水平的影响很大,因此测试的题目需要经过认真的考量,早期翻译课程的测试内容围绕阅读理解、判断正误等题目进行,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选择、填空等形式,而在语文教学理论中,教学测试内容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根据测试的目的及测试的重点不同,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多样化的题目和针对性较强的题目,测试的成果检测越客观公正。除了必要的选择、填空外,适当加入对于翻译策略的探讨、译文的评析等内容也很有必要。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借鉴语文教学的实践理论,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结语:

综合而言,语文教学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只是翻译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翻译教学现状,教学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不断地思考,将翻译教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得以充实和发展,以得出更多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内容,这些都是翻译教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建立在教育学还是心理学,亦或是语言学、翻译学,翻译教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让更多更有助于翻译实践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1.

[3]钱春花.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翻译教学对翻译能力的作用分析[J].外语界,2011,(3):23-30.

第8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方面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龙王”、“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3. 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 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 英语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9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 影视文本 话语标记语 字幕翻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30

一、话语标记语的特征和作用

1.话语标记语的特征

语言学百科词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1987)将话语标记语定义为“认知的、社交的、表达的和语篇范畴内的一整套语言项”。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话语标记语是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从不同层面上帮助建构持续性互动行为的自然语言表达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话语标记语指书面交际和口语交际中表示话语结构以及连贯关系、语用关系等的所有表达式,这一定义就包括联系语(比如因果连接词、对比连接词等)、插入性结构等独立成分。(何自然,2006:147)

话语标记语来自各种范畴,包括动词(look),副词(now),介词短语(in particular),习语(by and large),叹词(well),并列连接词(and),从属连接词(so),还有无法归类的表达式(ok, right)等。从音位系统上讲,话语标记语短小、缩略,形成独立的语调单位,不和所在的语段融为一体。音调一般偏低、不重读,后面常常稍作停顿。从句法上讲,话语标记语一般出现在句首,大多为句首位置左侧插入语,不构成句法结构的一部分,和句法结构关系松散。即使出现在句中,也是插入性的,与句法结构分离。省略话语标记语不会使句子不符合语法规范。从语义上讲,话语标记语不具有命题意义,不影响真值条件。尽管种类不同,话语标记语在与具有一定命题结构的话语的关联上表现出规律性,组成说话人语言能力的重要部分,通常编码语用而非内容意义。(Watts,1988:246)

Mascheler (2002:2)指出话语标记语必须在其发生的语境中具有元语言意义。换言之,话语标记语不是指向语言外世界,而是通过元语言手段指向语篇本身(语篇性话语标记语),指向会话参与者的互动(人际性话语标记语),或者指向参与者的认知程序(认知性话语标记语)。

2、话语标记语的作用

(1)话语操控权

Lakoff (1985:3)指出:话语标记语本身听上去没有权势,但实际上话语标记语给予说话人发挥权势的方式。所以说话人经常使用话语标记语来实现很多不同的话语功能。这叫做“语言的政治”(politics of language):

我们总是急于通过语言手段和其他手段表达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平等关系和友好关系的愿望,而我们日常交谈的大部分言语(包括亲密的话语)总是涉及权势的分配和使用。

除了通过调节和控制他人的口头行为来施展权势,说话人还可以使用话语标记语作为语言性的面具,来实现隐含的目的。

(2)语境化提示

社会语言学家Gumperz在1982年提出“语境化提示”这个概念,认为它们是“一组信息形式的表面特征,说话人和听话人分别运用这个手段来暗示和理解活动的性质、语义内容以及每个句子与之前和之后句子的关系。”(131)。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衔接手段,通过指出命题之间的关联帮助参与者作出会话推理,所以是一种“语境化提示”。

话语标记语出现在因说话人或话题改变而使话语衔接出现断层的时候,以及话语出现添加、口误和自我修正等时候,能够为听话人在理解话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 actually, as I was saying,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mean to say that等单词和短语可以充当路标,使前面的话语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指出听话人应该怎样认识前面话语的贡献,为听话人理解后面的话语作铺垫,并保持听话人的兴趣。熟练使用话语标记语使说话人有效操控语境化提示,将语言使用置于语境当中,有目的地进行交际。

(3)顺应性管理

H·lker (1991:77)指出话语标记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由于人的认知力、语言表达力等的局限性,说话人有时很难将前后话语即时地整理成一个有序而连贯的整体。为了组织和管理话语,说话人常常需要借助语言或副语言手段。

Vershueren(1995:339)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选择过程受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是交际者在做出符合语境的顺应性选择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他把话语标记语称为“元语用意识标记”,能够在说话人建构话语时指出语篇和其他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标示说话人对话题内容所持的态度或认识属性,或说明说话人话语的来源。

Romero—trillo(2006:640)指出话语标记语是“口头交际中需要用来构建互动关系的、填补语篇和认知空档的因素”。话语标记语是进入会话结构,有助于保持会话继续进行的自我调节因素。会话参与者彼此发出信号,使彼此与会话状态保持同步,即对听话人和说话人的交际做出符合语境的判断和解释。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来维持参与双方的面子,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通过提示、推导和反馈,共同实现会话目标、策略和理解的动态磋商。

总之,会话参与者既能利用话语标记语操控对方,在会话中占据上风和权势,同时也能共同协商、协调建构话语,保护彼此的面子和感情,产生委婉的、缓和的、调解的效果。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能反映语言对语境的顺应,展示使用者各种主观现实,体现会话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级关系、权力关系和亲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