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行病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98年9月18日,钦州市钦北区长滩镇连丰村公所发生了1例炭疽病,疫情发生后,钦州市钦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院迅速组织人员赴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使疫情得到了控制,未扩散流行。现将本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9岁,家住长滩镇连丰村公所九队。1998年9月12日,家人疑患者有癫痫病,到本村卫生室就诊,医生按家属要求给予患者抗癫痫药(癫痫宁);9月18日出现全身性皮疹,9月19日出现高热达40 ℃,9月20~21日到乡卫生院就诊并住院,按过敏性药疹治疗无效;9月22日到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以过敏性药疹入院。患者既往及家族无过敏史。入院体查:T 37.8 ℃,BP 105/75 mm Hg。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双眼水肿,分泌物多,结膜充血,耳廓水肿,唇周皲裂溃烂,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以面、颈、胸、腹部为多,间有浅溃疡和水疱,无痛痒;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均正常。9月28日由市二医院取检皮肤分泌物培养出炭疽杆菌,确诊为皮肤炭疽。患者确诊前按过敏性药疹治疗,确诊后治疗措施:按传染病隔离患者;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对症治疗和局部处理。间隔5 d,经2次皮肤分泌物病原培养阴性,于10月9日痊愈出院。
2 流行病学调查
病家独户居住于一小山丘上。经兽医部门现场调查鉴定:病家所饲养的两头猪健康;该自然村无家畜炭疽流行。患者病前一直在校上学,无外出史及可疑的接触史。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证实:患者所在班级、学校及自然村,均无明确或可疑的传染线索。
3 防疫措施
9月28日,钦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员赴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订防疫措施。划定病家为疫区,并实行严格的封锁管理;用20%漂白粉澄清液对病家进行了严格的终末消毒,包括患者用过的物品、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畜栏等;对病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2天,至10月12日,无二代患者及病畜发生便解除封锁;因地制宜,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4 讨论
4.1 误诊原因分析 炭疽病中以皮肤炭疽最多见,占98%,发病以夏秋季为多,人普遍易感。病变多在于手、面、颈、肩等外露部位,具有黑痂、浅溃疡、周围水肿、疼痛不显著的特点[1]。但病初皮疹仅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极易与其他皮疹相混淆。本例患者自乡卫生院到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止,被误诊误治长达9天。误诊原因:(1)思路狭窄,对病情缺乏全面的分析和综合的判断。因患儿的皮疹是在服他药后才出现的,这显然是一个偶合的假象,加上患儿血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无淋巴结肿大,使临床医生思维被局限,这是导致本例误诊最主要的原因;(2)无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使临床医师放松警惕性,忽视早期病原学的诊断;(3)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临床诊断经验。炭疽病在钦州市极为罕见,已有10多年无病例发生。本病例从乡镇卫生院到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皮肤科医师的会诊,均未能抓住患者皮疹的一些特点,作出早期正确的诊断,因此误诊,不但错过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4.2 传染源 由于本例无明确或可疑的传染源,因此,估计传播途径如下两种可能性最大:由父母赶圩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源,然后传播给患者;患者在校被间接传播感染。
4.3 治疗 由于及时对疫点进行封锁及消毒,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对病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一系列严格的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无续发患者发生,说明“早、严、实”的防疫措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4 防止误诊的措施 加深本病知识的学习,熟悉掌握其早期临床特点;要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拓宽视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变经验思维为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搞好这次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工作,县畜牧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全县进行了大范围地人员培训,共培训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人员289人,充分发挥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的作用,为顺利开展这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调查结果
(一)基础情况调查
目前,全县牛、羊、猪、禽存栏分别为:71万头、70.3万只、48.2万头、470万只,规模养殖比例分别为45%、62%、75%、80%。
(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1、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点1个,发病点为*乡*村委吴庄组*养猪场,发病数为76头。
2、出现猪瘟疫点 6个,发病点分布在*乡*村委、*乡*村委、*乡*村委 、*乡*村委,发病数共为114头。
3、链球菌病散发点6个,发病数为23头。
摘 要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全面掌握我县各学校结核病疫情状扩散原因和具体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开展好防控工作,切实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扩散和传播。方法:对20例学生、7例老师进行个案调查,掌握其流行病学个案详实情况,了解其在学校密切接触群体数量和接触的不同方式。针对27例师生所在学校密切接触的班级学生或同办公室的老师,开展密切接触者个案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拜城县2013年1-8月各阶段散发病例数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总病例数虽有上升趋势,但在发病状况看呈分散性,不属于聚集性扩散,从拜城县结核病整体发病状况来看属于正常散发病例。此外,6月底各学校学生陆续放假后,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加大,在各种场合中有可能感染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感染后潜伏期较长,感染者在身体状况不佳条件下发病,致使8月学生发病率稍高。7例患病老师中4例有结核病家族史,主要病原可能是在家庭中被传染。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领导,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学校医务室对结核病要提高警惕,在日常就诊中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有家庭肺结核接触史和PPD强阳性学生定期检查;对开学后的学生、老师进行体检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体格检查,应该开展规范性健康体检,争取肺结核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便杜绝学校发生肺结核疫情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活动性肺结核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013年1-4月拜城县发生11例学校师生肺结核病患者,其中老师4例,学生7例(涂阳3例),县疾控中心意识到学校疫情扩散情况的严重性,立即报告县卫生局、教育局,随即由两局联合印发拜卫疾控发[3013]13号《关于印发(拜城县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学校依照《方案》要求加强防控工作,但到8月末学校师生患病数上升到27例,其中学生20例,老师7例(阳性6例)。学生患者中在本地学校上学11例、外地学校上学9例,7例老师均属本地学校在职老师。鉴于学校结核病上升趋势明显,县疾控中心立即成立专项调查工作小组,开展了一次相关学校结核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活动。
一般情况
2013年1-8月,全县在校教师、学生发生活动性肺结核27例,其中教师7例,痰涂片阳性2例;学生20例,痰涂片阳性4例。学生年龄10~22岁,老师年龄26~36岁,27例患者曾经接种过卡介苗6例(22.22%),有家族肺结核病史9例(33.33%)。
调查结果
发病时间分布:1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4.81%;2月份学生2例、老师1例,共3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3月份老师2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7.41%;4月份学生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7.41%;5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4.81%;6月份学生发病2例、老师发病1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7月份学生发病1例、老师发病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1.11%;8月份学生5例,老师1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22.22%。27例师生患者占全县同期总发病数的7.26%。
患者地区分布:根据我国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DOTS)规定和肺结核病人属地化管理原则,27例患者居住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16个自然村及城区的4个社区,患病师生就学和工作学校分布在24个不同的大、中、小学校,其中本地学校15所,外地学校9所,患者所在本地学校患病例均未超过2例。20例学生患者中居住地在农村12例(60%),居住地在城镇8例(40%)。20例学生患者中就读于城镇学校12例(60%);就读于农村学校8例(40%)。7例老师均属城镇居住人口,所工作学校在农村。
患者年龄分布:20例学生患者平均年龄16岁,其中≤10岁2例,占总病例的10%;11~15岁8例,占总病例的40%;16以上10例,占总病例的50%。7例老师患者年龄26~43岁,平均33岁。
患者性别分布:20例学生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各占学生患者的50%;7例老师患者中男4例,女3例,分别占老师总病例的57%和43%。
患者职业分布:27例患者中20例为学生,占总病例的74%,7例为老师,占总病例的26%。学生患者中,4例患者为小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0%;11例患者为中学生,占学生总病例数的55%;5例患者为大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5%。7例老师均为农村小学教师。
患者临床症状:参照2010年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工作症状调查。①咳嗽;②咳痰;③胸闷及气短;④血痰;⑤低热;⑥盗汗;⑦乏力;⑧食欲减退;⑨其他。27例患者中具有≥6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具有5个症状3例,占总病例的11.11%;具有4个症状7例,占总病例的25.93%;具有3个症状9例,占总病例的33.33%;具有2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
实验室检查:27例患者经X线胸部拍片检查均属Ⅲ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16例为两肺结核,占总病例的59.26%,11例单肺结核,占总病例的40.74%,肺部有空洞病灶1例(3.70%)。肺结核抗酸杆菌痰涂片染色检查6例阳性,其中学生4例、老师2例,占总病例的22.22%;21例阴性,学生16例、老师5例,占总病例的77.78%。见表1~表6。
分析讨论
拜城县2002年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以来,患者化疗药品是国家统一免费提供的板式组合药,均为成人药品,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Analysis of 2004-2015 Epidemic Features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ZHU Xin,LIU Ying,GUO Zheng-yi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59-062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and trend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 area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The data of brucellosis epidemic from 2004 to 2015 in Luoyang and related monitoring data were collected,epidemiolog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Result:A total of 2723 cases of brucellosis were reported in 2004-2015,the incidence rate was raising from 0.97/100 000 to 10.66/100 000,the coverage area distributed from 8 counties to all 15 counties,the incidence rate in male farmers of 30 to 60 years old was the firs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were multiplex,the mainly reas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imal brucellosis.Conclusion: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in animals and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are the key to control brucellosis.
【Key words】 Brucellosi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Luoyang 47102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5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畜间布病为二类动物疫病[1]。染病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2]。布病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洛阳市曾为以羊种菌流行为主的农业型疫区,上世纪后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进入新世纪后,疫情再度回升,持续扩散,疾病负担严重,防控形势严峻[3]。了解布病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布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4-2015年洛阳市人间布病疫情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2015年通过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布病确诊病例,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医疗机构诊疗资料,畜牧业发展资料来源于洛阳市统计年鉴。
1.2 患者诊断依据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执行:(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布鲁氏菌病的特点;(3)布氏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4]。
1.3 实验室诊断方法 采取患者肘静脉抽血3 mL,分离血清,对样品进行虎红平板初筛实验检查,初筛阳性病例用试管凝集实验方法检测布病滴度,血清滴度1∶100出现(++)或以上的凝集判为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定为确诊病例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时间分布 2004-2015年洛阳市共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723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2004年报告布病62例,报告发病率0.97/10万( 62/639.1752万);2008年前病例报告较少,年发病少于100例;2009年后疫情快速上升,2009年123例,2010年116例,2011年
155例,2012年205例,2013年443例,2014年670例,2015年报告701例,报告发病率10.66/10万(701/657.5984万),疫情呈逐年持续增长态势,各年间发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4 256.44,P
2.1.2 地区分布 2004年15个县区中仅8个有病例报告,至2015年15个县区均有报告,9个县显著高于6个城市区。宜阳县为本市布病老疫区,累计报告761例,占全市的27.94%,自2009年以来疫情快速扩散,嵩县(347例)、偃师市(311例)、伊川县(288例)、汝阳县(262例)、洛宁县(180例)、
栾川县(151例)、新安县(121例)、孟津县
(112例)疫情增长较快,洛龙区(85例)、涧西区(40例)、吉利区(37例)、廛河区(14例)、老城区(8例)、西工区(6例),城市区分布明显比县少。
2.1.3 人群分布与感染途径 2723例患者中,男1997例,女726例,性别比为2.75∶1。从发病年龄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1岁,最大87岁,平均48.6岁,发病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龄组,占77.40%。从职业分布看,农民2167例占79.58%,牧民329例占12.08%,两组者合计占91.66%。与既往本市布病以成年男性农民养羊感染为主一致,但近年来城市居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发病逐渐增多,经流行病学调查,从原来的单纯饲养扩展到养殖、贩卖、宰杀、皮毛加工、餐饮加工等多个行业,布病感染方式未有明显变化,感染者均有直接或间接羊只接触史,感染途径日趋多样化,因食用肉、奶感染时有发生[5]。
2.2 临床特征与诊断 所有病例均有低热,肌肉、关节疼痛等布病典型症状,文献[6]报道急性期布病关节炎占76.09%,慢性期布病关节炎占55.84%。但由于布病非常见病,临床医生认识较少,确诊依靠疾控中心实验室,2723例患者由各级疾控中心诊断的为2358例占86.60%。由于诊断的延迟,临床误诊、漏诊经常发生,复发也较常见,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6-7]。近年来,布病重型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脊柱炎等合并症多有发生,少见布病性胸锁关节炎,布鲁氏菌病关节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病例时有发生[8-11]。
2.3 危险因素
2.3.1 畜牧业发展与人间布病疫情 布病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人与人之间不传染[12]。笔者收集了洛阳市2000年以来的畜牧业发展资料,与人间布病疫情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r=-0.424,P>0.05),年末羊只存栏总量与人间布病发病不存在相关性,见图1。2000-2005年畜牧业迅速发展,2005年羊存栏量高达141.02万只,但此期间人间布病并无显著变化;2007-2013年,畜牧业发展较为稳定,年末羊存栏量维持在75万只左右,但人间病例数持续上升,推测可能为阳性动物数增加有关,也与羊只短期、频繁流动有关。
2.3.2 畜间布病疫情与人间布病疫情 洛阳市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2014年开展了对动物布病的监测,以患者为线索追根溯源,由患者发现病羊,进而淘汰。2013年累计检测羊9621只,阳性828只(8.61%);2014年检测2576只,阳性395只(15.33%),畜间布病阳性率与人间布病疫情上升趋势一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0,P
3 讨论
3.1 洛阳市布病疫情卷土重来,呈现分复杂化的趋势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境内大部地处伏牛山区,适合农牧业发展,历史上河南省为布病重点疫区[3]。20世纪60-70年代曾有严重流行,通过多方努力,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疫情曾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后,随着防控工作的放松及国内重点疫区布病疫情的全面回升,传染源管理工作的失控,本市及周边地区陆续出现散发病例,且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与全国趋势一致[13-15]。布病主要集中在2-7月,即春夏季节,高峰期在5月,这与其他布病高发区时间分布一致,也与Li等[16]的研究一致。患者多在家畜繁殖、生长旺季感染,这与季节放牧、羔羊接生等高发季节有关[17]。布病疫情渐趋活跃,再度卷土重来,并有复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疫情上升速度快,2015年疫情是2004年疫情的10倍;地域扩大,传统的高发区宜阳县依然高发,过去的低发区甚至历史上从无病例发生的地区也有病例发生;虽然仍以成年男性农牧民职业接触感染为主,但是其他人群发病日趋增多,食源性趋势愈加明显[18]。由于布病非本地常见病,随着病例增多,误诊、漏诊,慢性化、重症化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疾病负担严重,必须认真重视,强化防控措施。
3.2 羊肉价格持续上升是人间布病疫情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洛阳市布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羊,因此病羊的数量和分布决定了人间疫情的走势。由图1可知,2006年以来洛阳市羊只饲养数量并无明显增加,与人间布病疫情增长不符,可能与统计年鉴仅统计规模养殖场饲养量有关。而洛阳市虽然为畜牧业发达地区,但从布病发生主要在农民而非牧民,可见本市布病疫情集中在羊的散养户中,多以羊只养殖作为副业增加家庭收入,这与表1的结果一致。司智陟等[19]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2002年以来羊肉价格经过了2002-2005年、2005-2008年及2008-2013年等3个波峰,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并且第3个波峰还会进一步延长到2018年,羊肉价格持续上升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牲畜交易频繁,流动性大,易造成传染源扩散。与猪、牛、禽类的跨境运输、交易、屠宰需强制检疫不同,羊的流通和上市采取的是主动申报制,对于以散养为主,以快速致富为目标的地区来说,更增加了布病发病风险,预计本市人间布病疫情仍存在上升空间。
3.3 应强化畜间布病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 针对快速上升的布病疫情,洛阳市采取了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加强防护,医务人员培训早发现,检测能力提升早诊断,规范治疗防止慢性化等综合措施[20]。并与畜牧部门联防联控,采取以患者为线索,从患者找病羊,主动淘汰病羊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措施对于传染病防控的第1关控制传染源来说,仍存在滞后性,只有强化畜间布病监测,采取强制检疫,传染源早发现、早淘汰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人间布病疫情。
参考文献
[1]杨晓华,朱鑫,郭正印,等.2012-2014年洛阳市城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7(2):142-145.
[2]杨丽,毕振旺,寇增强.山东2005-2012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4-17.
[3]王燕丽,李蓬,郝宗宇.2008-2012年河南省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88-289.
[4]卫生部.WS 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S].北京:卫生部,2007.
[5]郭正印,吕家锐,郝宗宇,等.71例复发性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调查报告[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28(2):57-59.
[6]姜顺求.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41.
[7]李艳艳,马建新.浅谈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的几个要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45.
[8]王文卿,郭正印,闫素婷,等.111例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调查报告[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30(3):88-89.
[9]杜玉峰,李冬梅,任学东,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72-73.
[10]郭正印,闫素婷.3例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3,24(6):497-498.
[11]朱鑫,郭正印,李铁川,等.5例布鲁氏菌病关节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5,26(2):186-187.
[12]刘丽波,冯军.20例布鲁氏菌病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120-121.
[13]郭正印,郝继浩,阎素婷.66例血培养阳性布鲁氏菌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1,22(5):359-360.
[14]李晔,余晓花,贺天锋.2004-2010年中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27(1):18-20.
[15]李淑梅,李东春.绥中县2004-2012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237-239.
[16] Li Y J,Li X L,Liang S,et al.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China[J].BMC Infect Dis,2013,13(1):547.
[17] Earhart K,Vafakolov S,Yarmohamedova N,et al.Risk factors for brucellosis in Samarqand Oblast,Uzbekist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9,13(6):749-753.
[18]徐立青,魏荣杰,崔步云.三江源地区布鲁氏菌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2):176-177.
[19]司智陟,曲春红.我国羊肉市场价格波动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14,43(9):44-46.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摘 要】近年我们来对甘州区406 名3 ~ 8 岁现阶段儿童口腔卫生状况及龋齿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做好我区儿童口腔龋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甘州区儿童;口腔龋病;调查;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龋齿列为全球第3 位需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影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与健康的口腔疾病之一[1]。2005 年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甘肃省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2] 显示, 甘肃省5岁儿童患龋率55.8% 低于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平均水平 66. 0%。近年我们来对甘州区406 名3 ~ 8 岁现阶段儿童口腔卫生状况及龋齿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做好我区儿童口腔龋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甘州区406 名儿童,其中男210 人,女196 人;3 ~ 4 岁102 人,5 ~ 6 岁177 人,7 ~ 8 岁127 人。自愿参加本调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采用WHO 推荐的普查方法和标准。
口腔保健医师在自然光线下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按牙齿顺序逐个检查全牙列的方式进行,在检查过程中对牙面的色、形质的改变以及窝沟间隙等龋病好发部位应仔细检查,并做龋齿相关发病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以P<0.01或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因素分析
儿童总患龋率为43.60%,且男女童之间患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年龄因素分析
儿童龋齿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但不同年龄组之间患龋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甜食因素分析
针对儿童平时吃甜点、零食、水果、喝甜饮料及喝牛奶加糖的饮食习惯,吃甜食频率每天多于2 次为喜食标准。结果显示,儿童不同甜食进食频率之间的患龋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2.4 牙齿排列、牙列、牙位龋齿分布分析临床检查发现牙齿排列不齐易患龋齿,与牙列整齐儿童存在明显差别。乳牙以上切牙、下颌牙如磨牙最易患龋,其次是上颌乳磨牙,上颌乳尖牙,下颌乳尖牙,下颌乳前牙最少。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我区儿童总患龋率为43.60%,男女儿童间患龋率无明显差异,但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各年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小儿牙弓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扩大,生理间隙形成,牙齿之间的接触点丧失,易嵌塞食物,便于菌斑的形成相关。致龋原因调查分析证实,爱吃零食、甜食,睡前有吃甜点或喝甜饮料习惯,都是儿童患龋病的危险因素[3-4]。常吃零食、甜食的儿童龋患率明显高于少食的儿童。因为口腔环境中的多种产酸细菌可利用甜食中蔗糖产生有机酸,使牙釉质表面脱矿、软化而出现龋洞。调查发现晚上刷牙与不刷牙的儿童组别患龋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与睡前吃零食、甜食后不及时、有效地清洁牙齿相关。儿童龋齿的发生具有牙列、牙位的特点,以上中切牙龋患最高,其次是上侧切牙及下颌第一乳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排在第三位,下颌乳前牙龋患最低,这与牙齿的部位清洁程度及食物停留时间长短有关。牙齿排列不齐的儿童易患龋齿,因为这类儿童其牙齿表面不齐整,使牙菌斑容易存积、不易清除所致。
龋齿的发生与牙齿结构、排列整齐度、食物种类、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机制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睡前不吃甜食及酸乳制品,控制饮食中糖的含量;其次培养儿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指导儿童正确刷牙,爱护牙齿;对于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牙齿清洁方法是防止患龋病的重要措施。同时建议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钙,定期对儿童进行龋齿健康检查和口腔保健、防治知识教育,早发现及早治疗,维护和促进儿童口腔健康。
参考文献
[1] 齐小秋.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
[2] 杨兰, 马力扬, 冯正虎等. 甘肃省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25(4):501-503.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普陀区1993~2004年的登记资料,包括11年中登记的所有肺结核患者4 753例,其中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335例。
1.2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使用FOXPRO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从1993年到2004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间略有波动,2003年和2004年肺结核的新登记率明显下降。同期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合并糖尿病患者占肺结核患者构成比从5.41%上升到9.73%,最高达11.71%,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
表1 普陀区肺结核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情况(1/10万)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32:1。随着年龄的增大,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上升,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30岁以下患者,均未见报告,见表2。
表2 各年龄组男女两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构成(1/10万)
2.2.1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痰涂片结果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痰涂片阳性者177例,占52.84%,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痰涂片阳性者1391例,占32.82%。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涂片阳性率高于无合并症者,见表3。
表3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痰涂片结果
2.2.1 病死率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死于肺结核25例,病死率7.46%,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死于肺结核141例,病死率3.33%,差别明显。
2.2.2 空洞分布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有空洞者76例,占22.69%,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有空洞者612例,占14.44%,前者高于后者。
2.2.2 初治复治分布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复治患者62例,占18.51%,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复治患者771例,占18.19%,两者基本持平。
2.2.3 化疗效果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治愈266例,占85.37%,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治愈3747例,占88.41%, 两者基本相近。见表4
表4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愈情况
2.3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现
33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由住院诊断的病例182例,门诊诊断为153例,不同的就诊状态对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无明显差别。
3 讨论
结核病已成为传染病中的第一号杀手和最大的死亡原因,而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急剧升高,从1979年约1.0%[1]增高到1996年的3.2%[3],预计到2010年糖尿病人数将有可能达6 300万[4]。上海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4.16%[5]结核病的发病高峰移向中老年人,与糖尿病发病高峰的年龄组接近。上海市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患者新登记率从1992年的0.70/10万上升至1997年的2.10/10万,年递增率达到24.57%,占患者总数的构成比从1.64%上升至4.86%[6]。本次结果显示,上海市普陀区1993~2004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对结核病疫情的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和卫生决策部门的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增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男性合并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些结果与天津市的研究结果相似,即糖尿病患者的性别与合并肺结核的危险有关,男性病情似乎较女性严重[7]。男性两病合并呈高发,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分析,发现痰涂片阳性率、死于肺结核的病死率的差别明显,合并肺部空洞的比例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较高。以上结果均提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病程进展快、预后凶险,应引起临床医生及相关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其治疗效果与血糖控制水平有密切关联,因此早期发现并有效控制血糖,进一步推进结核病的DOTS管理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感谢上海市肺科医院肖和平主任对此文的指导)
4 参考文献
[1]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0):678-683.
[2]张文康.在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2):72-75.
[3]向红丁,吴纬,刘灿群,等.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133.
[4]Pan X R,Liu J,Yang W 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J].1994,Diabetes Care,1997,20;1664.
[5]盛正妍,刘嵋,王煜非,等.上海市市区9376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214-217.
[6]林松柏,沈梅,孙亚玲,等.上海市肺结核患者并发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8):504-506.
[7]罗茂红,王撷秀,王建华,等.天津市男女两性肺结核并发糖尿病特征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5,27(2):89-92.
【关键词】 大学生; 口腔健康调查; 龋病、牙结石、智齿冠周炎; 口腔卫生
为了解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做好大学生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笔者从2008年9月~12月对中南民族大学1062名大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1]确定的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抽查中南民族大学的1062名大学生,其中,男生424人(37.85%),女生638人(60.08%);年龄19~24岁,平均21.42岁。其中城市生源学生430人(40.49%),农村生源学生632人(59.51%)。
1.2 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进行[2],对1062名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检查项目包括龋病、牙结石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龋病包括患龋率、龋均、龋失补牙数和龋齿充填率;牙结石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采用口镜直视下观察方法检查。
检查者为笔者本人,标准统一,可靠度高,检查器械采用平面口镜、5号探针、定位镊。
1.3 统计学分析
各项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患龋情况
1062名大学生患龋情况见表1。患龋率为37.85%,龋失补牙数为1248颗牙(龋牙数628颗,失牙62颗,补牙数558颗),龋均为1.18,龋齿充填率为44.71%。男生和女生在患龋率、龋齿充填率和龋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牙结石检查情况
1062名大学生牙结石检查情况见表2。牙结石检出率为80.04%,统计分析表明牙结石检出率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男生较女生严重(P
2.3 第三磨牙萌出情况
第三磨牙萌出情况见表3。第三磨牙萌出率为63.28%,第三磨牙萌出率男性略高于女性,农村生源略高于城市生源,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1062名大学生第三磨牙萌出情况比较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学生的患龋率为37.85%,龋均为1.18,龋齿充填率为44.71%,此结果说明龋病是影响大学生口腔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较低的龋齿充填率说明大学生对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观念。女生患龋情况较男生严重,这可能与女生喜欢吃零食、饮料等致龋性食物有关。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目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患龋情况较城市大学生严重,同时由于缺乏保健意识和防治措施相对落后,因此龋齿充填率也明显低于城市大学生。
大学生的牙结石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大学生牙周状况不佳,特别是农村生源大学生,男性大学生更为严重,女生由于比较注重口腔卫生和容貌,因此牙周健康状况好于男生。与龋病相比,大学生对于牙周疾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更加不够,较高的牙结石检出率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定期洁治的习惯[3]。
第三磨牙萌出时间大约在20岁左右[4]。本组平均年龄为21.42岁, 萌出率为63.28%。下颌第三磨牙常因下颌骨的升支内侧位置与第二磨牙远中间隙不足出现阻生,许多学生常因第三磨牙阻生引起智齿冠周炎甚至间隙感染,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治。
笔者建议在高校进行爱牙宣传活动和开设口腔卫生保健选修课,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如宣传普及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定期洁治的习惯,减少牙菌斑的附着机会,降低龋病和牙周疾病的发病率,预防智齿冠周炎及其并发症,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 4th ed.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1~21.
2 齐小秋,张博学,张立,等.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1~207.
1疾控档案的分级管理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档案的划分范围,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总体水平的档案资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保管时限长的基础监督监测档案划分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业务档案能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一是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纳入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体系,由疾控中心办公室统一领导,疾控中心综合档案室组织实施。二是将业务档案分为一级、二级档案两级。一级档案:凡划归疾控中心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负责整理,定期移交给疾控中心综合档案室归档,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二级档案:一般是指处、科、室档案。凡划归处、科、室管理档案,由各处、科、室收集整理归档,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提供档案信息为现实工作服务。
2疾控业务档案范围的划分
2.1一级档案范围。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重要的请示与批复、重要的证书、调研报告、研究成果等;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不明原因疾病调查等;年度或跨年度疾病监测总结分析;重大事故、重大疫情、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资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分析总结;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资料。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全国、河南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2.2二级档案范围。疾控中心处、科、室级档案范围对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提供的报表、总结等资料。因疾病流行规律,防治措施来自长期、大量的日常性监测工作的积累,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若干年发现或分析疫情流行规律有用,不少资料需要逐年加以补充。一些资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可随需而定。因此,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资料应作为二级档案保管。二级档案可划分为:疾病监测报告,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调查方案;基层常规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年报等;重大暴发疫情的处理资料;疾病监测原始记录、督导检查记录及总结等。
3疾控档案应当具有专业特色
疾控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当前,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研、监测、检验技术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加强,疾控档案和资料的收集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带来了疾控档案部门职能、机构、制度、人员的加强,也为进一步开展疾控档案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要特别重视疾控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疾控档案信息的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4加强新时期疾控档案工作
4.1加大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要通过建立疾控档案信息化中心为龙头,切实提高资源体系的信息化程度。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快信息化资金投入,实现疾控档案数字化加工,真正把疾控综合档案室建设成为疾控中心信息保管和利用中心。
4.2建立切实可行的疾控档案管理体制。针对疾控档案种类多、利用率高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领导组织,制订符合实际的档案归档范围和分类方案,要加大疾控档案业务指导力度,科学标示,科学保管,切实提高疾控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4.3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总要求,加强对专兼职档案干部的配备、管理和继续教育,提高档案业务技能和水平。要积极开展业务协作组交流机制,学先进,比创新,重实绩。要关心爱护档案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涂阳肺结核 统计分析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018-02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 [1]。结核杆菌与艾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以及许多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则的不完善,使得全球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对国际公共卫生提出严峻挑战 [2]。结核病是一种可治愈、可预防的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本文对宁县2005~2010年的涂阳肺结核患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宁县疾控中心结防所2005~2010年登记的结核病登记表,均来源于正规的传染病报告系统。
1.2 方法 应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5~2010年宁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发病状况如下,具体见表1。
表1 2005~2010年宁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登记率
年份 人口数(万) 病例数(例) 登记率(1/10万)
2005 49.26 239 48.5
2006 50.34 221 43.9
2007 51.21 249 48.6
2008 52.15 270 51.8
2009 53.46 234 43.8
2010 54.90 282 51.4
2.2 流行特征
2.2.1 性别分布 2005~2010年宁县1495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中,男性923例,占报告发病总人数的61.7%;女性发病数为572例,占报告发病总人数的38.3%,见表2。
表2 1495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性别分布(例)
性别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计 构成比(%)
男 132 133 138 172 148 200 923 61.7
女 107 88 111 98 86 82 572 38.3
合计 376 356 498 512 466 513 1495 100
2.2.2 职业分布
宁县2005~2010年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中,各职业均有发生,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宁县1495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职业构成(例)
职业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计 构成比(%)
学生 10 2 10 11 4 5 42 2.8
农民 135 63 125 104 126 174 727 48.6
民工 55 16 44 41 40 69 265 17.7
工人 24 13 33 47 22 38 177 11.8
离退人员 6 9 15 26 4 31 91 6.1
家政家务待业 5 5 8 18 8 13 57 3.8
干部职员 0 2 1 1 2 2 8 0.5
服务人员 2 1 1 3 2 3 12 0.8
其他 2 8 9 17 23 43 102 6.8
教师 0 2 3 2 3 4 14 0.9
合计 239 221 249 270 234 282 1495 100
2.2.3 年龄分布 宁县2005~2010年各年龄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组的病率最高,其后为20~30岁年龄组,
表4 4239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年龄分布(例)
年龄组(岁数)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计 构成比(%)
20~ 42 35 43 53 44 50 267 17.9
30~ 34 33 38 38 38 42 223 14.9
40~ 51 32 30 51 34 45 243 16.3
50~ 46 27 38 35 23 51 220 14.7
60~ 56 87 84 77 85 82 471 31.6
合计 239 221 249 270 234 282 1495 100
3 讨论
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及时发现并治愈病人是防止结核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途径。由表1可以看出宁县2005~2010年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登记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宁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登记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宁县还要狠抓结核病防治工作。由表2可以看出,宁县2005~2010年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61: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近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一致。男性肺结核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左右,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性别的发病率差异与吸烟、酗酒和男性对结核病易感相关。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仍以加大对男性的预防控制力度,加大对男性的干预措施当作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分析的结果同时还表现出,职业平均构成比最高为其中职业平均构成比最高为农民,这与宁县市的务农人数较多,经济状况较差收入较低,居住集中,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较大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得该人群更易感染肺结核有关。其次的发病人数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主要的原因是青壮年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是家中的经济支柱,压力较大,流动性大,自我防护意识差,导致发病率较高有关。
参考文献:
[1]张天华,郭刘家,艾仙琴,等.陕西省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9,31(4):210-213.
[2]马爱群,余保平.内科学[M].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6.
[3]丁文兴.2006~2008年新涂阳肺结核流行特征[N].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63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