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感人的亲情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铁甲钢拳》;情感;隐喻;文化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电影的美学永远都是观众的美学,所以任何一部电影的主题和叙事最终都必须回到作为“人”的接受和思考上来。可能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柔软的,即便他披着钢铁打造的外衣,所以用钢铁战士来演绎的故事,也仍然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动——影片《铁甲钢拳》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初见影片的名字,原以为一定又是一部靠美式大场面和好莱坞特效抓人眼球的科幻影片,甚至做好了品尝一顿惊心动魄的动作大餐的准备,没想到却深深地陷进了父子情深的感动中不能自拔,于是不禁想起了一个可能不太贴切的词——百炼钢化绕指柔。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典型属于好莱坞的商业化的故事:时间就在未来不远的2020年,人类的拳击被政府取缔,代之以机器击作为一种比赛运动。主人公查理是一名前拳击运动员,从拳坛退出之后便以从事机器人格斗为生,只是运气不好,故事开始时他不但输了比赛,而且还欠下了一大笔钱。正在他落荒而逃、穷困潦倒之际,他的前女友去世后留给他的11岁的儿子麦克斯来到了他身边,查理为了可以重新买机器人参加比赛,把儿子“卖”给了前女友的妹妹,用儿子姨妈预付的钱买了一个新机器人,而麦克斯也因姨妈要去旅游而不得不跟父亲和机器人一起流浪着打比赛。不久,新买来的机器人被父亲的刚愎自用糟蹋成了一堆废铁,而麦克斯则在垃圾场捡回了一个二代的陪练机器人——也就是影片的机器人主人公亚当。在父子俩磕磕绊绊的修理和训练中,亚当以它惊人的抗击打能力以及麦克斯不可思议的悟性,成为一个机器击界里新崛起的奇迹。父子俩在即将分别的最后一个晚上,带着亚当与被称为史上最强大的机器人“没有倒下过的宙斯”决战,并取得了虽败犹荣的胜利,成为“人们的冠军”……
机器的故事,人类的情感
这部由梦工厂影业制作、迪斯尼影业发行的电影首先具有商业影片所必需的动作要素——每个机器人都是真实的,而且有着各自的造型、喷绘图案乃至性格,重2000多磅,高达2米以上,静止时毫无声息,一旦被激活便会从身体各个部位发出极具想象力的声音,巨大的身躯在拳击台上左突右奔,甚至还动用了《阿凡达》中用过的动作捕捉技术,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又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影片的情节简单明了,悬念并不多,几乎不带给观众任何猜疑和犹豫,无论是亲情的隔膜与反转,抑或是打斗的失败和胜利,似乎都让观众可以轻车熟路地回到欣赏好莱坞大片惯常轨迹上去。不过在笔者看来,这部商业影片最大的看点也许并不在那些科学幻想中的壮丽的机器人打斗,而是在其娓娓道来的父子情深的感情张力以及他们连同那个作为二代陪练机器人亚当在内的三个小人物的特殊挣扎与命运。
其实,任何一部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都不能舍弃情感这个最大的吸引因子,因为在所有可以触动读者或观众并使其心甘情愿成为消费者的武器中,只有情感才是最具有杀伤力和持久性的。所以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也从不例外,[1]从《阿凡达》到《钢铁侠》以及《变形金刚》,或爱情或友情,或亲情或人情,无不有着显而易见的情感套路。不过和《变形金刚》等其他科幻作品最不同的是,《铁甲钢拳》中的情感并不是像调料一样被投放进影片的,而是始终以父子感情为核心线索来展开故事的,甚至可以说是机器人的打斗才给影片添加了口味。所以,当《变形金刚》等仍不得不借助炫目的特技来吸引眼球的时候,查理和麦克斯父子已经带着我们放下了技术和金属的包袱,在一起感动的路上跑出了很远很远。
影片差不多有70%的分量放在了父子情感的渲染上,这同样是好莱坞影片的一个制胜法宝,就像我们在《泰坦尼克号》中早已深刻体会到的。不过,一出发生在大西洋上的悲剧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伤感,但一幕发生在未来的小人物的喜剧也同样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感动。一对从未谋面的小人物父子,在一路共同流浪挣扎的旅途中,带着一个起点不同终点却相同的梦想,从恍若路人到难舍难分,从不理不睬到不弃不离,从不知不觉到真情迸发……观众可能没有办法仔细甄别有哪些情感的细节最感人,但所有的情感和情绪却始终都在被调动并提升着。所以在观众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的机器人大战之后,这对父子间的情感张力,便成了影片最大的看点和最感人的亮点。实际上,一个导演最大的才智和能力就在于他能够懂得观众,并尽自己所能给观众以所需,所以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机器人像“变形金刚”一样成为主角或主导,而是始终以父子情感的交流和变化为主线,也许喜欢看动作或特技的观众会觉得影片中仅仅集中在5个片段的机器人打斗场面不够过瘾,但实际上,这也正是导演不愿意让机器人喧宾夺主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因为他希望人们所看到的就是影片里充分展现的“情感”元素。
妈妈
孩子
他们都在演义着什么角色
他们为了什么
不懂
只有心才能体会得到
在家庭中
儿女是家庭的魔法棒
妈妈是家庭的领路者
妻子是家庭的清洁员
而老公是一棵树
为了家庭的幸福
愿树立在酷暑 严寒中
遮风挡雨
这就是他的力量
我的家庭是否也是如此呢?
还是我的家庭将要破碎
比起以前更许憔悴
我更伤感
我更惆怅
我的生活更暗淡
我的学习更无心
幸亏我有这么好的母亲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该如何报答
或许现在,我的乖
我的争气
我的安慰
...
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我想对大家说,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知道后悔、仔细想想你有没有那么一件事情,让你父母露出了最甜蜜的笑,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让你的父母倍感激动,有没有这样一张考卷,让你的父母,更加对你有自信?如果有一个NO,那么就与我一起行动-----从父母身边做起,看到父母的微笑,激动的泪花,赞扬的拇指吧)
五花八门(八)
世界给我什么
地球存在有什么意义
宇宙你为什么那么浩瀚
没有谜
只有
你在做梦
等你醒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你相信吗
不管想不相信
已不重要
只要我们的梦是最甜,最美的,最感人,最善良的.....
梦
没有了它
人们将会怎么样
会改变吗
会消失吗
会孤独吗
会失信吗
......
太多的疑问
这证明
人们的疑问
就代表他们的头脑更聪明
或许吧
五花八门(九)
花开花谢
已经太寻常了
人始人尾
也已清楚不过了
......
但是为他们奉献会让人更吃惊
更另眼相看
更伟大吗
献血
捐肾
出钱
.........这就是现代人的爱心更加完全了吧
爱心有时虚拟
有时真实
有时同情
有时可怜
有时身感知道
不管怎么样
都有爱心
我们现在不能只有
亲情
爱情
还有爱心
它是美的象征
善的真谛
心的转化
五花八门(十)
人有寿命
花开有季节
瓜种有时期
没件物
都有着上天的安排
自然中
社会中
学校中
家庭中
...........
都离不开规律
他是"整"的形式
你处处都在遵守
维持
点化
传递着
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必要性――当代小学生亟需加强亲情观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比如家庭观念、幸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家庭生活,甚至由此引发出诸多家庭矛盾。家庭暴力、学生离家出走,乃至亲人之间相互残杀的惨剧都时有耳闻,学生的亲情出现了问题,一些小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甚至存在严重偏差,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其一,对父母之爱缺乏感恩之心。中华美德提倡敬老爱幼,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天性,但是,很多小学生对父母的亲情之爱并不懂得回报,认为理所当然。他们享受着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疼爱,却压根没想到自己也应该关心父母长辈,缺少或没有感恩之心。其二,漠视他人亲情。每个人身边的亲情都是最为珍贵的,然而,一些小学生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除了不能领会父母的亲情之爱,还无法体会到他人对亲情的珍惜之情。在同学或朋友为失去亲情而悲痛的时候,这些小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冷漠和无情,令人看后心寒。
2. 可行性――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亲情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几个版本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都编排了大量的亲情教育课文。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伦理亲情”方面更为突出。在教材的“阅读与积累”“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等几大板块中,都分布有亲情教育的内容。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教材上的阅读课文共有286篇,与亲情相关的课文共有48篇,超过百分之十五。仅高年级阅读课文,直接表现亲情的,四年级课文就有《但愿人长久》《桂花雨》《第一次抱母亲》,五年级课文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少年王冕》《清平乐 村居》《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六年级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鞋匠的儿子》等,此外,还有一些虽然不以表现亲情为主题,但其中有着美好亲情渗透其中,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如《二泉映月》。该文表现的是一种对生命、对生活的抗争,但课文中字里行间仍然可以感受到师父(其实是阿炳的亲生父亲)对小阿炳的慈爱,已经长大后的阿炳用琴声对恩重如山的师父的怀念。此外,其他板块的教学内容也有亲情教学内容,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以情传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就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文中的情感因素,首先自己受感染,然后再把获得的感情融化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去体会更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月光启蒙》一课时,教学伊始,我就为学生营造起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对学生说:“月夜下,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尤其配上母亲那甜美的嗓音,那就更让人怀念无比。”接着,配上音乐进行范读。在我充满情感的语言之中,在听到我配上音乐的范读时,学生都沉浸在了那浓浓的母子亲情之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再把自己朗读课文时候的感觉,分享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畅谈自己记忆中家中长辈最感人的画面,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情感,阅读文本中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实现了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目标。
2. 在习作和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亲情。爱是一种体验,学生只有到生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亲情教育内容,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亲情内容,产生亲情体验外,还要精心设计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亲情教育。
笔者经常根据当天或最近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布置亲情作业或开展课外亲情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巩固对亲情的认知和理解,用心去体验家庭生活的浓浓亲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习作2”《爸爸(妈妈),我爱你》时,我就组织了一次亲情课外活动,活动的主题和名称就定为《爸爸(妈妈)的爱》,我让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对父母进行具体的观察,看看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为自己付出了哪些,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也可以用镜头拍摄下感人的瞬间,在下一个周一的班会课上进行交流。结果有的学生看到了爸爸的严厉,那是一种父爱如山的严肃;有的学生看到了妈妈因为赶早给自己做早餐而来不及梳理的凌乱头发,那是妈妈默默奉献的爱;还有的看到了妈妈那双为了让子女穿戴整洁干净而常常泡在洗衣粉里导致一到冬天就开裂的手,那是一种从来不图回报的付出;还有的闻到了父母身上的汗味,那是人生的艰辛坎坷。一次的付出很容易,可是一生的付出就很不容易了,而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一生默默地为自己的子女付出。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司空见惯的身边小事,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对亲情的可贵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在活动之后都情不自禁地喊出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习作也完成得很出色,内容不再空洞,流露出了真情实感。之后,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念给爸爸妈妈听,并且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结果在家长会上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反馈。家长都说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
这种人人参与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通过对亲人的具体观察和深入了解,密切了与亲人的关系,加深了与亲人的感情,从而培养了他们美好而健康的亲情,并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亲情观。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亲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亲情观。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要把它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将亲情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特色,使整个校园充满亲情氛围。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极为重视亲情教育,学校的板报、走廊,都悬挂有表现亲情的古诗和名言警句,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百善孝为先”等等。笔者作为语文教师,又兼做学校的书法教师,我在组织学生书法竞赛时,要求书写的内容必须与亲情有关。对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进行装裱,除了展览,还长期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供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观摩、品味,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亲情观念获得了加强。
关键词:琦君 散文 意境
素有“台湾的冰心”之誉的琦君,是以撰写散文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并成为影响极大的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一生,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最后再回到中国台湾,其实就是众多近代华人的迁徙过程,再加上她个人的成长背景,使她拥有非常特别的生命体验。陈爱丽女士评价琦君的散文:“用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技巧上是近诗的,从素材的运用到再现也是经历诗化和美化的过程的。”琦君的作品无论写人、记事、状物,每一字都是从心中流出,而不是运用文字技巧编织而成。琦君始终秉持超越且悲悯的眼光,怀揣一颗单纯的心从事写作,对人间世相以爱体认,而后放手去尊重去原谅。她写母亲,写往事,写恩师,写朋友,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天光云影,感受人间悲辛交集的离乱或厮守。
一、琦君散文的灵魂――“情境”
读琦君的散文,总是不知不觉会热泪盈眶。细腻的文笔,真挚感情的流露,慢慢软化了日益淡漠的心,像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朋友,给人心灵的温暖。读她的散文,仿佛回顾自己的童年,有淡淡喜悦和开怀。因对故乡的迷恋,使她梦魂牵绕。所以,在她的全部作品中,半数以上是描写她在家乡的童年生活和求学过程中的人和事。像她的散文《香草忆儿时》,写的就是在瞿溪过年时的情景:宰猪、掸尘、捣年糕、祭灶、分岁酒、压岁钱、拜年、迎提神灯……另一些散文通过写“茶山杨梅”、“月光饼”、“瓯柑”,抒发了“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的情怀。琦君散文中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曾让千千万万的游子潸然落泪。
在她所有的散文作品中,最上乘的是她的怀旧散文,写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谊,风格晶莹清澈,温润婉约,犹如一杯清新的绿茶所散发的淡淡幽香,在平淡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美。读她的散文,自己眼前就浮现出作者那种淡雅肃静的生活韵味,被她笔端所描写的母亲的祥和与宁静、浑厚与温馨的情怀所征服。阅读《髻》这篇散文,如同翻阅着发黄的老照片,照片背后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苍凉而怆痛,弥漫着悲凉的人生况味。作者娓娓讲述的故事虽年代离我们那么久远,但本文所弥漫的孩童的纯朴、大人世界的无情,又确实感人。甚至可以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相比。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虽然容取材上不算丰富,但同一样的容主,在琦君笔下却不会显得沉闷重复,因为琦君总会挑选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物件,抒发对母亲不同的感情,描写母亲不同的性情,琦君的散文最是有同中有异的特色。在抒情手法上,琦君多用感兴,以一件物件为抒情主线,开展文章。这一特点在琦君很多的散文命名可一斑,如:《髻》、《烟愁》、《毛衣》、《金盒子》、《红纱灯》、《风筝》等等,都环绕一样物件,引出与之有关的人物、事情,最后抒发有关情怀的。这种“以物写情”的手法是她散文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法。
“任何景语皆情语”在琦君的散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无论以什么为素材,几乎都是无情不下笔。游记通常被认为并不是琦君所长,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琦君的游记散文太多关注一个“情”字。亲情、友情、故乡情、国家情,凡是故地重游,琦君下笔便不再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故人的身影。思念之情倾泻抒发之际,时光似乎也在倒流。联想到琦君的身世,如一叶飘零的浮萍,我们便不难理解琦君散文的那种魂牵梦绕了。
琦君以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风俗为写作题材,写了很多思乡怀人散文,正如琦君在她《烟愁》后记中所言“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或许,琦君正是用这种深入灵魂的情意来抒写对亲友、对故土、对逝去的岁月那无可替代的爱,才会这么广泛和永恒的获得了读者的青睐。
二、琦君散文的气质――“诗境”
琦君散文的语言含蓄而有古典的美,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增加文章的意蕴。说到琦君散文的“诗境”,不能不联想到她的恩师,著名的词学家夏承焘教授。夏承焘先生不但对诗词研究的造诣深厚,作诗作词也是才华横溢。“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就是夏先生的得意之作,如今读来也是诗意盎然。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只看标题,琦君散文,就能感觉到缠绵的诗情:《往事恍如昨》、《一回相见一回老》、《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而《长风不断任吹衣》,更是借用老师夏承焘先生“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的诗句。再细品其文,更觉每一言、每一语,字字珠玑,却又并无雕琢,发自内心深处,情意深挚,真是“村茶胜酒”。如:在《下雨天,真好》中,“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散落在琉璃瓦上,发出丁冬之音”,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同样在此文中,她引用范仲淹的诗“片心高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因雨出山来”来赞美“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读琦君散文,如饮一杯茗茶,淡香盈怀,涤荡身心。而琦君散文诗意中往往并不缺少禅机,禅意中也常常充满诗的神韵。
三、琦君散文的风骨――“禅境”
不必强求做诗人,却必须培养一颗诗心。“诗心”就是“灵心”也是对万物的“爱心”。“与众生同乐,使众生免苦。”这是佛家用语,也是琦君的追求。读琦君的散文,我们也会发现宗教思想对她的人生观有很深影响,她并不说玄谈禅,而佛理自现。琦君信佛,但并不拘泥于崇奉的某种形式,她是深深地理解了佛的慈悲与包容,坚定了一颗向善的心。“宽容、慈爱、诫杀生”等主题在琦君的散文中随处可见(如:《送鸽记》、《守着蚂蚁》《鼠年怀鼠》《遥念》等,把一个人对任何生命的爱惜、对弱者的同情都写到了极致),她是把佛的精神溶入了日常的点滴生活当中.对人待物,琦君都心存善念,她说自己的写作宗旨是:“再深的苦难,再令人伤心地丑陋事实,总要给予人们一丝慰藉,一份宽恕,一缕希望。” 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人生实践加以改造,倡导一种虚心谦和、宽容爱人的基本人生态度,并以此为人处事,体验宇宙人间,观察写作,传导出一片温存清明的艺术境界。
不念佛语心中却有佛,在琦君心中,最伟大的佛自然是母亲。琦君对佛的认知,是由母亲言传身教获得的,“我每于念经时,心头同时浮现的是观音的法相和母亲的慈容,也感到烦忧顿消,怨怒自息。”琦君在这里将母亲和观音菩萨等而论之,就是因为从小琦君就为母亲的善和温柔所折服,这种善和温柔是植根于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华女性的血液中的,也同时植根在琦君的字里行间,这就是琦君散文的“禅境”。 诗境禅境, 诗意禅意,自在中各得其所,各得其心境。
“情境”的灵魂,“诗境”的气质,“禅境”的风骨。琦君的散文虽精简,但富于人生哲理;琦君的文字虽朴实,却令人读了之后感到精彩;琦君的思想情感虽平淡,反而让人一再回味。不夸张的说,读琦君的散文是一种艺术上的最高享受,给人心灵以温暖,于平实中传递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大爱,让人感动。它让我们越发的相信生活的真谛,尽管会有苦难,但生命的步伐会以它原本的轨迹继续,生活在这世界的我们,惟有用爱去弥补环境的遗憾,用一颗善良的素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琦 君:《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1980。
[2]琦 君:《水是故乡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在生活上她会说:“别和人比吃比穿,要和人比谁有礼貌,谁更尊敬老人,更爱护小孩”。吃饭时她经常会说:“不能挑食,要细嚼慢咽,要食不言寝不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小学生演讲稿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家庭小学生演讲稿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搞笑的家庭。因为这个家族成员中,有着我们三个这必不可少的人物。
爸爸:他是一位既慈祥又搞笑、既爱吸烟有爱喝酒,对了,他还是一位非常懒惰的人的人。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生病的时候,他总是背我去医院。说他搞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凑巧都在厕所。那时正值夏天蚊子很多,有一只蚊子可能是非常饿,它以每小时80迈的速度撞上了我老爸的胸膛,结果你猜我爸说什么?“这只蚊子搞‘自杀性袭击’哩飞得这么快。”当时我笑得合不拢嘴。说他爱吸烟喝酒这也更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连大年初一都出去,还说陪什么战友,这我就奇怪了,他以前每星期基本上都要见一次战友,又不是没见过,为啥大过年的还要见一次?因为他喝酒他跟妈妈吵得不是一次两次了。说他懒惰,这更更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每次从他班上拿的“作业”他都是写一分歇两分,向来不认真完成,这还怎么给我做榜样啊!
好了,不说他了。说一说我的老妈吧!
妈妈:她是一位既爱干家务又爱看韩剧的人。说她爱干家务,那可是不容置疑的。每到过年国界的时候,她恨不得把家里里里外外的东西都洗一遍。记得有一次,因为大姨不在家,大姨夫又不知去了哪里,哥哥在家里不会做饭,我和妈妈就去大姨家陪哥哥。妈妈看见了大姨家里的锅外面脏的不成样子就拿着抹布把锅擦得非常干净。还有我家的大茶杯,我们每次喝水都用它。我有一次突然发现茶杯变得非常干净,就知道是我那勤劳的老妈干得。我们家的茶壶也非常脏,妈妈硬是把茶壶擦得能照出人影来,跟新买的一样。
好了,说道本人了。
我是一个见到外人不说话一见熟人就开口的人。我的性格是说内向不外向,说外向不内向。只要碰到熟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跟她说起来话来。我还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这个家里缺了我就仿佛是花离了土,鱼离了水,没有了一丝色彩。当我在那儿听或看了那个非常好笑得笑话,就会与她们分享。不过现在我看上了冷笑话,这种冷笑话非常让我看好因为我爱上了冷笑话。
好了,这就是我们一家三口,一个充满了欢笑的一家三口。
家庭小学生演讲稿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千世界,亲情无所不在!它可能躲在温馨的小屋里,可能匿在关怀的电话中,可能藏在细细的眉眼间……
亲情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外婆由于心疼忙于事业的妈妈,主动承担了照顾我生活起居的重任。外婆每天绞尽脑汁地为我制定一份营养菜谱,并从电视中、膳食书本中、甚至报纸上学习烹饪,助我健康成长。外婆还每天接送我上下课,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外婆的身影都会准时准点出现在学校门口。永远忘不了大雨滂沱的时候,我那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外婆的背,外婆一只手撑着雨伞,一只手牵着我,迈着匆匆的脚步,嘴里喘着粗气,还不停的对我说:“注意点,看着脚下的路。”当我身体有不适的时候,外婆及其他家人都免不了一番嘘寒问暖,对我关爱有加。外婆更是合衣彻夜陪伴在我身边,唯恐我醒来没有“指挥”的对象。
亲情是宽容的!当我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会严厉的训斥我,而是会耐心的教导我并帮我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导我改正。父母的宽容能解除我的困惑,能舒缓我糟糕的心情,给我平添更多的力量、自信心和勇气。
亲情是无私的奉献!夜深人静的时候,已经熟睡的我被耳边“嗡嗡嗡”的声音吵醒了。这时的妈妈尽管已经睡意朦胧,第二天还要上班,但仍然毫不犹豫地为我驱赶蚊子,将它们赶尽杀绝。哪怕影响妈妈整夜的睡眠,她也心甘情愿。
世界上最甜蜜的不是糖果,而是亲情的滋味;最感人的不是物质的慷慨,而是默默无闻的奉献;最幸福的事,就是与家人相处的欢乐时光……伟大的亲情将永远在我心底扎根,我也会用同样的深爱来回报我的家庭,让这份亲情永远健康存在!
家庭小学生演讲稿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有慈祥的奶奶,帅气的爸爸,严厉的妈妈,还有一个活波可爱的我。
奶奶已经退休了,他的头上已经布满白发,不过她在家里是最勤劳的,家里的家务活儿她经常做,只要她在家,家里就很干净,桌子是擦了又擦,窗户是抹了又抹……
我的爸爸个子高高的,特别喜欢穿休闲装,他在我的心目中是最帅气的爸爸,爸爸的工作很忙整天不在家,但是每到双休日,他一定会陪我做游戏,逛书店,游公园…….他还是一个有错就改的好爸爸,爸爸非常有爱心,他不但爱我还很喜欢我们楼道里的其他小朋友,会经常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家里来玩呢!
我的妈妈她很严厉,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写作业,我边写边看故事书,妈妈走过来说:“你怎么这么慢,是不是一边写一边玩”!我非常委屈的说:“我没有玩,我只是在看故事书”,妈妈就指着我的作业说:“你自己看看,你到底在干什么”,我低头一看,吓我一跳,我把作业写的一塌糊涂,妈妈就非常严厉的告诉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做到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像你这样作业也写不好,故事书的内容也记不住,是不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做出成绩,你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听了妈妈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并认真的把作业做完了,开始专心的看故事书了。从哪次以后我知道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我的妈妈她还是一个爱唠叨的人,她常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别看人的容颜,要看人的心灵。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
在学习上一定要:“多读.多写.多练.多问.多思考。别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一天哪怕你看一页书,只要你把它理解了看透了,就胜过你匆匆的看一本书。
在生活上她会说:“别和人比吃比穿,要和人比谁有礼貌,谁更尊敬老人,更爱护小孩”。吃饭时她经常会说:“不能挑食,要细嚼慢咽,要食不言寝不语,要……这就是我的妈妈,我非常爱我的妈妈!
我是家里最小的一员 ,非常的调皮.活泼.甚至有点小赖皮。比如睡觉时调皮捣蛋不想睡觉,到起床时那就不想起了,开始耍小赖皮必须得妈妈亲亲.抱抱才起床。但是我活泼开朗.待人热情.也像爸爸一样有爱心,喜欢帮助他人!
这就是我的家庭,一个非常幸福美满且和谐的家庭。等有时间我会邀请你们到我家来做客的。
家庭小学生演讲稿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和我。我的家庭即幸福又温馨。家里总是充满了欢颜笑语。
爸爸是一个正直且精干的人,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妈妈是一个爱看书,爱喝茶且做得一手好菜的人。我的哥哥现在是一个优秀的高三学生,哥哥从小学一直是班里的优秀生,哥哥的奖状贴满了他的卧室,还得过邯郸市的优秀作文奖和读书一等奖。
爸爸妈妈教育我和哥哥特别严格,从小就要我们做一个真诚善良,懂得感恩的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妈妈就给我制定了规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写作业。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看电视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晚上9点必须睡觉。
刚开始我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对我这样严格,现在我才明白爸爸妈妈的苦心。爸爸妈妈是为了要我养成一个有好习惯的好孩子。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严格”让我成为一个有好习惯懂事的好孩子,是他们让我知道“规矩”会促进一个人健康向上的成长。
严格是对我们的良好教育,爸爸妈妈另一面却是幽默可爱的,每天我完成作业后爸爸妈妈会陪我做游戏,尤其是爸爸会扮成可爱的卡通里的人物,总是逗得我哈哈大笑,妈妈在一旁看着我们开心地笑着。
我的爸爸妈妈是登山爱好者,受爸爸妈妈的影响我现在也是一个小登山爱好者了,每到星期天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去登山,刚开始我一点都不喜欢登山,觉的没有意思又累。妈妈语重心长的跟我说:登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情操。你想想,你每登上一台阶就证明你离成功近一步。第一次妈妈拉着我的小手慢慢登,就这样,一台阶,一步步,渐渐的我喜欢上了登山,爬山的过程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当你登到山顶,一览脚下的众小山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个胜利者。心里无比的兴奋和快乐。都忍不住想要唱歌。到目前我已经挑战了三座山,分别是石家庄鹿泉的抱犊寨,封龙山和山西的崛围山。
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一定遵守你们的淳淳教诲,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学习,踏实认真地走向成功的明天。
我因编辑《朱自清全集》,在1989年前后几年多次去坐落在北大未名湖畔的季老家中拜访。记得第一次见季老时,他家中老祖(叔婶母)、夫人都还健在,加上他自己,一家共有三个古稀老人。原本想,季老六岁即离开贫穷的农村老家,来到了家境较好的济南叔叔家,一直在城里读小学中学,并一举考上清华,后又留学德国十年,再回到北大当教授几十年。想象他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有点洋派、生活上颇有讲究的老知识分子。没成想眼前的季老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穿一身蓝卡其布的中山装,一双圆口的布鞋,脸上呈现出乡下老农才有的那种真诚甚至有点谦恭的微笑,即之也温,观之也诚。从见到的第一眼起,这一印象就牢牢地留在了我的心底。进入家中,就是个饭厅。一张老式八仙桌,桌上还放着早餐刚用过的豆腐乳、酱菜、花生米几个小盘。显眼处,还挂着一个过一天撕一页的老式农历。真让人怀疑,这就是季老的家。可当来到季老的书房时,你就不会再有一点点这样的疑惑。那偌大的房间,除了窄窄的过道,就是满书架的书,比图书馆的图书还排得紧密。没有去数里面到底有多少个书架,反正满满当当地摆着,只留了窗口一点地方,挤挤挨挨地放下一张写字桌,桌上一盏台灯,旁边则是横七竖八地摆着各种图书、杂志和报纸。正是这盏灯,每天清晨3点就亮起,被人称之为北大校园里每天迎来曙光的第一盏灯……
根据我那些年对季老直接和间接的了解,我觉得如果可以用色彩来勾画他的人生画卷的话,那么他贫苦的少年时代是灰色的;读书求学甚至留学德国时期是青色的;北大教学研究时期是蓝色的;时期牛棚生活是黑色的;而晚年则是绚丽多彩的。翻开季老的散文和他的自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生追求历程。那坚忍不拔、刻苦勤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伴随着他走过一生。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行进。有的人写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其实,少年时期度过贫困生活的季老,并没有什么大志。季老曾说过,“不管怎样,我幼无大志,却是肯定的”“我过去曾多次说到,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而最原始的动力和最大的愿望,就是“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即使到了晚年,他在自己老年“座右铭”中,也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志在十里”。六岁前的贫苦生活虽然在他人生的历程中是很短暂的,可这却为他以后的人生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应该是他“布衣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他总说“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季老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不识,即使整天吃‘红勺’”。形成季老“布衣品格”的另一因素则是他的恩师陈寅恪教授。恩师不仅对他的专业道路,学风、学术研究和考证方法进行引导,更对他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时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实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季老的“布衣鸿儒”精神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看待别人。待人处事从不看自己的需求和别人地位的高低,更不会因自己地位的提高而对别人趾高气昂。他总是那样亲切和善。有关季老这方面的故事很多。如季老上世纪八十年代谢绝当中科院副院长;九十年代,有人推荐他当中国作协主席,他立刻声明,“叫我教授,我脸不红;叫我作家,我脸会红,因为我只能算是作家票友,哪有资格当作家主席。”特别是到了新世纪,季老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对此,季老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项“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下过死功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称‘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嘎嘎乎难以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关键词]《喜福会》;心结;困境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连续9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出275万余册精装本,获当年国家图书奖、1990年联邦俱乐部图书奖和加州书评会最佳小说奖,并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①《喜福会》的故事围绕四对母女的关系展开。吴宿愿在中逃难来到桂林,与另外三个妇女凑在一起打麻将来消磨时光,称之为“喜福会”。移民到美国旧金山后,她与在教堂结识的华人移民妇女钟林多、许安美和顾莺莺重组了喜福会,四个家庭被安排在一张麻将桌上。影片伊始,“喜福会”的创始人吴宿愿刚刚过世不久,由于麻将桌上三缺一,林多阿姨、莺莺阿姨、安美阿姨便劝说宿愿的女儿君代替她的母亲。然后母亲们和女儿们就像打麻将一样轮流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母亲们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辛酸遭遇以及和女儿的冲突,而女儿们则叙述了和母亲所产生的心结。前尘往事,从一只珍藏的鹅毛中娓娓道来。
一、母女相处的心结
林多阿姨4岁那年在母亲、媒婆的安排下和大户人家黄太太的儿子天裕定了亲。林多15岁的时候,母亲把她送到黄太太的家中和天裕成婚。由于天裕少不经事,她无法怀孕,便经常遭到婆婆的打骂,林多在煎熬中度过了四年无爱无性的婚姻。一天,她在无意中听到了女仆和车夫的对话,知道这可怜的女仆怀了车夫的孩子,但车夫却百般抵赖。她利用婆婆迷信祖宗的弱点告诉婆婆女仆才是祖宗中意的媳妇,她肚子里已经怀了天裕的儿子。就这样,天裕成了女仆的丈夫,林多得以离开黄家,动身前往上海。
多年后,林多在美国结了婚,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威弗莉小时候是象棋冠军,林多很是骄傲,拿着登着她照片的杂志四处炫耀,这让威弗莉感到羞愧。于是,她出言顶撞了林多。从此以后,母女间争吵不断。林多觉得女儿自以为是,不尊重自己。威弗莉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和她唱反调,总是想尽办法为难她。她即将再婚,嫁一个叫理查的美国白人,妈妈自始至终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婚礼举行在即,母女间又因为做头发的事情冲突起来,女儿哭着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喜欢他?”看到女儿掉泪,妈妈这才说出心里话:“你怕我不喜欢他?傻女儿,我如果不喜欢他,我会客气的不讲话,然后私下咒他得癌症,咒你变成寡妇。孩子啊,我当然喜欢他。”女儿听得既高兴又委屈:“你不了解你对我的影响力,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我好像又回到4岁时那个哭着入睡的小孩。因为我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你的欢心。”这时这对母女才都明白,她们彼此在乎对方,又彼此挑剔对方,彼此伤害对方的同时,又在意对方是否幸福。不过母爱最终化解了母女之间的心结,母亲和女儿最终和解。
宿愿阿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赴重庆与丈夫团聚,在逃难的路上,她得了严重的赤痢。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遗弃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女儿。没想到,当地的村民救了她,再去找女儿时,女儿已音信全无。这成了宿愿心中永远的痛。到美国后,宿愿再婚,生下了女儿君。她对女儿给予厚望,她按自己的理想规划女儿的前程,希望女儿能成为蜚声海外的钢琴家,她甚至不惜为别人打扫房子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在女儿的钢琴处女秀演砸了后,她依然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不管女儿愿意与否,继续让女儿练琴,母女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女儿喊道:“我不是你的奴隶,这儿不是中国,你不能逼迫我。你要我成为你希望中的女儿,那是永远不可能的”。母亲连拉带扯地硬把女儿推到钢琴旁说:“女儿只有两种,服从母命的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从此以后,君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
一次,因为君撰写的广告文案被威弗莉公司退回,君跟威弗莉起了争执。威弗莉说:“那不是我们需要的风格。”君被威弗莉羞辱惭愧极了,偏偏母亲说:“没错,风格是学不来的,君不像威弗莉,八成是天生的。”君觉得自己不仅被威弗莉占尽便宜,还被自己的母亲落井下石。
威弗莉走后,君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对妈妈说:“很遗憾你生了一个废物,我替你感到失望。我的成绩、工作、婚姻、你所有的期待都落空了。”妈妈说:“我从未期待过什么,只是希望。希望你拥有最好的,这有错吗?”女儿难过地说:“当我无法达成你的希望时,这就伤害了我。不管你希望什么,我都不可能超越现在的我,但你却一直看不出我是什么样的人。”妈妈久久注视女儿,取下随身的项链说:“带着它。这条项链会让你记得,我了解你。那只烂蟹,只有你才会吃它。别人都是抢最好的,但你却和别人不一样。威弗莉吃最好的蟹,你却吃最糟的。因为你有颗善良的心。你有种独特的风格,八成是天生的,我了解你”。母女相拥而泣,母女之间的心结从此打开。
半年后,妈妈过世了,父亲把珍藏的鹅毛交给了君:“妈妈最后不想把它给你,她觉得自己不够格。因为她放弃了对两个女儿的希望,身为母亲永远不能放弃对子女的希望,但她却没做到。自从你出生,她便把所有希望移到你的身上,包括对双胞胎的希望。”
君此时才明白母亲的心――哪有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儿女,殷切希望的背后是母亲对自己永不言弃的爱。她带着这根鹅毛回到了中国,与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姐妹相认,弥补了妈妈未尽的爱。君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之间的误会得以消解。以前母亲的希望对她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压力,而现在母亲的希望则成了她心中最坚固的力量。
母女间心结的产生说到底是中美两种文化交织碰撞的结果。母亲们的内心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子女有着较高的期待。在母亲看来,她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物,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因为她们要让女儿将“美国的环境”和“中国人的性格”完美地结合起来。然而,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女儿却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强调自己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不愿接受母亲的中国式家长作风,反对母亲过多地干预自己的人生。因此,母女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令人欣慰的是故事并没有无限制地展现母女间的冲突,而让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懂得了母亲的感情,以及自己和母亲冲撞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在故事的结尾处,母女间的和解自然形成。
二、婚姻的困境
莺莺阿姨年轻的时候嫁给了纨绔子弟林肖,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本以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却发现婚后林肖依旧花天酒地,在外面和一个戏子鬼混。丈夫的羞辱和虐待,使莺莺的精神崩溃,恍惚间将自己的儿子溺死在澡盆中。因为这个男人夺走了她的纯真、青春和心以及所有的一切,她也要夺走惟一属于他的东西。数年后,她移民到了美国,再婚后生下了女儿李娜。但中国的一切永远跟随着她,痛苦如影随形。几年后,莺莺终于从精神的创伤中走了出来。她去拜访李娜的新家,几眼就看出女儿婚姻的裂痕,她在女儿的身上又看到了那种害了她一生的懦弱。她不想女儿重蹈覆辙。于是,刚刚从伤痛中走出来的母亲重新选择坚强,她掀开了自己隐隐作痛的伤疤,给女儿讲了自己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不幸告诉女儿:要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想要的,并勇敢离开不珍惜自己的人,否则结局只有毁灭。
安美阿姨的女儿罗丝嫁入豪门后,一切以丈夫为中心,只问丈夫不问自己,无怨无悔地打理着内外,而换来的却是丈夫的背叛。失去了自信的罗丝独自落寞,自怜自哀,甚至离婚前夕还为丈夫做点心。安美阿姨忍不住问道:“你得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个派?你以为他看到了这个派,就会遗憾自己不珍惜你?你这么想……你就太傻了。你每次你送他礼物都像你在求他:‘请收下。对不起,请原谅我。我不够好,不如你重要。’你这样看待自己,他当然视你的付出为理所当然。你就像我的母亲,从来不懂得自己的价值,直到无法挽回。”
安美阿姨的母亲在丈夫死后不久,就惨遭大户人家的老爷吴清的骗奸,怀了吴清的孩子,婆家人将她扫地出门。更可悲的是,娘家人也认为她伤风败俗,有辱门庭,不肯接纳她。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回到了吴家,作了吴清的四姨太。可生下儿子后又被二姨太夺了去。安美9岁那年,外婆病重,母亲赶回家中。不想再失去母亲的安美不顾舅舅的反对随母亲来到了吴家,但女儿在吴家的地位依然卑贱。为了女儿能在吴家地位攀升,母亲吞了裹着鸦片的糕点,自杀身亡。
安美以此告诉女儿,外婆一生委曲求全,为了让女儿能过上好日子,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她却不知道女儿最需要的就是母亲的陪伴,而不是如何优越的物质条件。安美的母亲来不及看清自己的重要性,便撒手人寰,离安美而去。因此,安美希望女儿能及早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母亲的话唤醒了女儿,当丈夫前来协商卖房子的事情时,她对丈夫大声说到:“你滚出去吧,你不能拿走我的房子,不能带走我的女儿,你不能夺走我的任何一部分。”我曾说过:“我的爱无足轻重,你的爱才珍贵,全是一派胡言。”出人意料的是,罗丝的喊叫却挽回了濒死的婚姻。因为丈夫就想听到她的声音,听她说自己的意见。
莺莺、李娜和罗丝在婚姻中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曾认真和丈夫谈过自己的需要。那种退让、忍耐的特质,像是根深蒂固流在血脉里。安美阿姨感慨到:“我长于中国,从小被教导不要有欲望、要承受别人的污蔑、要吞下所有痛苦。没想到我用另一种方式教育你,结果却相同。或许因为你是我生的女儿,如同我是我母亲所生,我们就像在走楼梯,上上下下,一步又一步跟着,永远重复着同样的宿命”。
三、结语
影片最感人的部分,并不是所有人的问题得以解决,而是母女间的亲情得到了交流。女儿接受了母亲的爱,同时也回馈了母亲的爱。母慈子孝――这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的传统价值。所以影片是以母亲“慈的心”为开场白:“在那儿,没有人会用她丈夫胡扯的话来衡量她。在那儿,没有人会看扁她,因为她会说一口地道的英文。她将衣食无忧,不需要再吞下任何痛苦”。片尾则以女儿的“孝的心”作结,因为君回到了中国,与失散多年的姐妹相认,她向双胞胎姐妹讲述了母亲的故事。她终于为母亲做了一件事情,没有辜负母亲长久以来对她的期盼。
注释:
① 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页。
[参考文献]
[1] 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2] 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破产小老板豪言:不混出个“人样”誓不回家
1964年,俞永富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一个非常偏僻的农家,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庄稼。1987年春节,俞永富和邻村姑娘程东会结婚,接着,他们先后有了两个儿子。1995年,距俞永富家10多公里的镇上修建公路,他看见修建公路用的大量矿石渣都是从较远的地方运来的,便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自家附近不是就有很多石山吗?不如自己开采出来卖钱!
老公有骨气,妻子程东会自然也很支持。夫妻俩初步预算,需要投资5万元左右,这在他那靠天吃饭的家乡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俞永富自己却是一分钱积蓄也没有。夫妇俩费尽苦心也只在亲戚家借到2万元钱,剩下的3万元从何而来呢?俞永富最终想出了一个险招:向村民们挨家挨户地借,并且给村民们开出两个极其诱人的条件――利息比银行高出数倍,而且他开好矿场后,债主们就可到他的场里打工挣钱。长年累月守着庄稼发愁的村民们见有只赚不赔的好事,果然动心了,纷纷借钱给俞永富。
矿场开工后,俞永富干劲十足,产量喜人。见有这么多村民为自己打工,俞永富的心里有一种渴盼已久的成就感。然而事实上,矿场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他卖给修路工程的货绝大部分拿不到现钱。他每月为数不多的收入顶多只够工人工资。
可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随着对矿山开采时间的增长,矿石的质量有了变化,有一些建筑单位以他的矿石硬度不够为由不再要他的货了。俞永富不得不重新开辟新的矿山。而新矿山上面的土非常厚,等到俞永富把土除尽准备开采矿石时,附近的公路却因为承包方资金原因停止施工了。这对俞永富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他的矿石根本无处销售了,矿场被迫停工!
这时正好到了年底,春节一天天地临近,俞永富家每天“债主盈门”。这时候,一些村民便开始对俞永富说风凉话了。一天,一个借了2000元钱给俞永富的村民龙二竟然指着俞永富的鼻子骂:“你当初不是要充好人,做救世主吗?如今咋连欠我们的账也不还了呀?你分明就是一个骗子!”龙二的话像钉子一样扎在一向自负的俞永富心上,他一气之下把家里的玉米和稻谷全部卖了,第二天就还了龙二的钱。并且,俞永富拍着胸脯掷地有声地说:“不就2000元钱嘛!我俞永富难道连这点钱都挣不到吗?等我俞永富再发迹的那一天,对我好的人可以再跟着我混,而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就请自动靠边站了!”
俞永富的“豪言壮语”还真起了作用,此后果真没有人再来逼债,俞永富一家这才得以过了一个清静年。可是春节之后,俞永富犯愁了:找不到事情干,如何还得了债?而且更惨的是,因为卖掉了粮食,如今连生计都成问题了。现实逼迫他唯有华山一条路――出去打工。
1996年3月,俞永富决定去杭州打工。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俞永富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永富,你这次出去真得好好干,把欠的账尽快还清,别让我的老脸放不下啊……”父亲原本是一番好意,可要强的俞永富听来却极不舒服,顶撞父亲说:“爸,你甭说了!我向您保证:我这次若不混出个人样来,就决不回来!”
就这样,两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俞永富夫妻俩踏上了打工之路。
九年不回家啊!多少亲情为之“破产”
到了杭州后,俞永富夫妻俩找到了开洗车场的姐夫,并在他那里安顿下来。起初,“有骨气”的俞永富不愿意依靠姐夫,便让妻子暂时帮姐夫洗车,他自己则到处去找工作。可是他除了一身力气外几乎一无所长,怎么可能找到工作呢?不得已,俞永富只好也帮姐夫洗车。但不久,俞永富就得知,原来姐夫开的是无照经营的“地下洗车场”。俞永富觉得这不是长留之地,便又另外找了一家正规的洗车场。夫妻俩每个月虽然可领到800元的工资,但每个月的房租就是200多元。为了攒下一点钱,他们只好竭尽全力压缩生活费。在杭州这个寸土寸金的高消费旅游城市,两人每月的生活费一共才200元。
然而,钱毕竟是挣来的,而不是省来的。到1996年年底,俞永富夫妇俩一共才攒到3000多元。眼看别的打工者都纷纷赶回家过年,程东会对俞永富说:“我们也回家跟孩子们过年吧!”俞永富想都没想就凶巴巴地说:“打死我也不回去!穷成这样子还怎么有脸回去?要回你一个人回去看看孩子吧,也好节省一个人的车费。”程东会考虑到挣的钱实在太少了,也没勉强丈夫,一个人回了家,过完年又返回杭州打工。
然而,新的1997年并没有给俞永富带来好运。这年4月,俞永富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俞永富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自从他的矿场亏本后就一直心情不好,终于积郁成疾。母亲非常希望他回去看看父亲。可是俞永富却痛苦地说:“我也想回去看看父亲,可是我如今一事无成,回去只能让父亲难过啊!”此后,家里几乎天天都会打电话告诉俞永富父亲病情逐渐加重,可是直到父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也没能盼回俞永富回去送他最后一程。父亲去世后,俞永富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发财的念头也随之淡忘。1997年就这样又被他虚度过去了。这一年,囊中羞涩的俞永富自然也“没有脸”回家过年。
1998年春节后,为了方便上班,同时也为了更省钱,俞永富夫妇在他们上班的洗车场旁边,以10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间3平方米的楼梯间。房东有两辆出租车。和房东老板相处的时间长了,俞永富的诚实博得了对方的好感。那天,俞永富得知老板的一部出租车与司机的合同期满了,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老板说:“我想帮你开出租车,我以前开矿场时开过小四轮,开出租车没有问题。”没想到对方竟然答应了,于是这年好不容易攒下的几千元钱又被俞永富拿去办了驾照。
不管怎么说开车总比洗车强多了,每个月能挣到2000多元钱。可是为了攒钱还债,他和妻子同样不得不继续住3平方米的屋子,吃最廉价的菜。这样的日子熬到2001年,他们才终于将欠下的高利贷还清了。在这几年里,俞永富依然没有回过家,因为他仍旧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这和他曾经在家乡夸下的海口实在太不相符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节日却都成了俞永富的苦难日,一面是妻子的催促、儿子的呼唤,另一面却是他沉重如山的面子包袱。
2001年10月,俞永富再次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他的舅舅患癌症卧床不起,来日不多。要知道,俞永富对舅舅和舅妈的感情甚至超过了对父母的感情,因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舅妈的关怀中度过的。可是,俞永富仍旧没有回去看舅舅。他给舅舅写了一封信,把自己“无脸回去见他”的情况告诉了舅舅。俞永富的舅舅在临终前,含泪将这封信看了又看,然后把它塞进嘴里吃了下去。此情此景真让亲人们对俞永富爱恨交加啊!
然而,上天并没有停止对俞永富亲情的考验和折磨。2002年秋,俞永富最亲的人――他的舅妈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舅妈虽然万般思念俞永富,但她仍在弥留之际对家人说:“不要打扰永富,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我理解他……”俞永富知道这事后悲痛无比,可他却更加坚定了发迹之后才回家的“信念”。用他的话说:“我如果不混出个人样来,怎样告慰最疼爱我的亲人的在天之灵啊?”
亲情至上!打工汉终于回家过年
程东会心里无比难受,她决定帮助丈夫圆他的“发财梦”,好让他早日回家。她问丈夫究竟要挣多少钱才叫“人样”,丈夫说:“我打算挣20万就回去:其中10万元我买一部小车,我回家跑出租;10万元你回家开个什么店。”丈夫的“野心”如此之大,程东会心急了:自己不能再洗车了!她开始跟着丈夫学开车,倒很容易就学会了。随后,她也办了驾照开出租车。俞永富开晚班,程东会开白班。这样一来,他们两人每月可挣5000多元,除了寄回家给儿子的钱和自己的生活开销,也能攒下3000元。俞永富的目标终于有望实现了!
然而,2003年春节,程东会回家后却重新让俞永富的“野心”变得遥遥无期。那天,程东会对丈夫说:“你不知道吧?龙二这几年办耐火砖场发了,不仅买了小车还造了小楼房。这些年咱家乡变化可大了,你也不回去看看。”俞永富的脸色一下子变了:“是啊!人家开私家车、开工厂了,我即使回去开出租车、开小商店,也丢人啊!不超过他,我就绝不回去!”
2004年年底,俞永富夫妻俩攒到了7万元。俞永富又向姐夫借了3万元钱,以10万元的押金承包了出租车。此后他和妻子每天24小时拼命地跑车挣钱。就在程东会为如何让俞永富早日回家而煞费苦心时,这年春节她又遇到了一件令她彻底心痛的事。她回到家时,已经18岁的大儿子俞海腾没有半点喜悦。在程东会的再三追问下,海腾突然放声痛哭:“爸爸又没回来,你老实告诉我,爸爸是不是真如别人说的在外面包了二奶?”程东会惊呆了,然后她哭着大声训斥儿子:“你别听人家乱说,你爸爸不回家还不是为了春节跑出租可以多挣钱啊!”谁知海腾哭得更伤心了:“钱能买得了父爱吗?我只想要爸爸回家看看我们啊!”程东会的心碎了,她抱着儿子说:“你相信爸爸就好,明年我一定会让爸爸回家过年,相信妈妈!”
然而,要说服已经九年不回家的俞永富谈何容易!程东会和两个儿子商量后觉得必须出奇招才能奏效。程东会用相机拍下了他们一家吃年夜饭的每一个情景:正对大门的座位给俞永富空着,照样给他摆上碗筷;两个儿子争着给“爸爸”夹他最喜欢吃的“鸡翘翘”(鸡尾)和代表着当家人才能吃的鸡冠……吃完年夜饭,儿子们再把菜包好,让妈妈给爸爸带去,作为唤醒俞永富的“道具”。
当俞永富吃着家人做的菜,看着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的热闹场面和自己那个凄凉的空位,他眼睛湿润地说:“儿子们都长成大人了,我都快认不出了!”程东会趁机“威胁”他说:“孩子们都盼望你回家呀,他们说今年你再不回家过年,就不要你了呢!”俞永富想了很久,说:“到时再说吧,眼下挣钱要紧!”
这一挣又挣到了2005年的冬天。眼看又要过年了,程东会却看不到俞永富要回家的迹象。她和儿子们商量后又想出了第二招――激将法。一天,两个儿子给俞永富打电话:“爸爸,你总是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我们来打个赌吧!”俞永富浑然不知这是个“圈套”:“好啊!只要你们期末考试进入全班前三名,要啥都可以。”儿子们雀跃着说:“好啊,如果我们赢了,只要爸爸你回家过年!”俞永富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没想到后来他却从妻子那里得知两个儿子期中考试成绩都下跌到了10名之后。俞永富赶紧打电话数落儿子,儿子却无奈地说:“我们知道即使我们考了第一名,爸爸也不会回家。而我们知道爸爸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从不认输。所以我们只好自己求输了!”俞永富大声说:“只要你们能考到全班前三名,我就认输,就一定回家!”
程东会知道用激将法效果不会持久,所以她决定用最感人的亲情来唤醒丈夫那颗虽然固执却仍旧温热的心。2005年12月14日晚上,俞永富接过程东会的班,一边开车一边收听电台“人在他乡”节目,不断地有打工朋友打电话倾诉自己思家的心情。突然,俞永富听见了妻子程东会的声音:“主持人,你能帮帮我吗?我的丈夫因为破产后一直想东山再起,而未能如愿,已经整整九年没有回家了!我的婆婆和两个可爱的儿子好想他回家过年啊……”程东会哭着将这九年来所发生的事情对主持人一一述说,她哭泣的声音在电波里令人肝肠寸断,连主持人都哽咽了:“那位倔强的男人听见了吗?你的妻子、儿子和母亲都在深情地呼唤你回家过年啊!工厂破产了,难道亲情也要随之破产吗?回家吧,家才是你温暖的港湾,能融化你所有的屈辱和创伤……”接下来,听众纷纷打进电话,或指责或劝告俞永富。固执的俞永富终于彻悟了,他把车停到路边放声大哭,然后他打电话到电台,告诉大家:我决定今年回家过年了!
第二天,认识到了自己九年来对亲人伤害的俞永富打电话到杭州《都市快报》,请求刊登他的故事,以提醒天下所有的打工朋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回家和亲人团圆。俞永富的老板从报纸上得知他回家过年如此“不容易”后,还主动送他一份“大礼”――让他开着出租车扬眉吐气地回河南老家过年!
2005年农历腊月二十七,俞永富终于回到了阔别九年的老家,看着面貌一新的家乡、长大成人的儿子、母亲增添的额纹和白发……他,不禁泪如雨下。
作者在这篇杰作里表达的观点是,人在童年的时候是拥有一切,然后慢慢的失去一切,最后老无所依地死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最新阅读心得及感想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活着最新阅读心得及感想1夏日午后,一位老人,一头老黄牛,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活着就好。
从骄奢_逸的纨绔子弟到白发苍苍种田为生的老人,从家庭圆满到身边只有老牛相伴,这几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只有福贵知道。
当人们期待着的一件好东西到来的时候,它往往来的既迟缓又艰难,而且它还附带着一切人们在幻想里没有顾及到的现实的灰尘。“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在福贵的眼里未来的日子总是美好充满希望的,可是现实呢,母亲妻子因病而死,儿子为了救女校长抽血抽死了,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了,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孙子因为吃了过多的豆子活活撑死……悲剧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幻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最终只剩下一头老牛与福贵相依为命。福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没有抱怨,只有希望。
如果福贵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珍惜他原有的生活,他的一生又会怎样,福贵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张爱玲曾经说过:“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的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经历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残酷其实是我们宿命的一部分,但残酷和希望从来就是孪生兄弟,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没有将福贵击垮,在大风大浪之后他依旧顽强的活着,为了心中永远不灭的希望。我愿意相信,有一天,福贵会过上好日子。
《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朴实平淡的自述,一个平凡人物的一生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感动:始终相信“人只要活的高兴,穷也不怕”的母亲、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勤劳的凤霞、善良的二喜……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曾经有过他们的陪伴,福贵是幸运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不易,活着就好。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笑着,唱着。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
活着最新阅读心得及感想2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这本书。读之前我听同学说,故事很悲惨。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写农民悲惨生活的小说,讲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读了它之后,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展开的,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大半生。从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多起来,再到一个一个地离去,我感到难过,同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又不可思议。真的会那么巧吗,身旁的亲人怎么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离去?然而,未来,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确定的。
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体会到他们有时的幸福感。正如作者余华在序中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死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种什么?它不是一些物质,而是一种满足的,用心的感觉。在一生当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福贵那样的真心与坦诚,无悔?
在余华日文版自序中,提到关于“生活”与“幸存”的辩解,面对问题:“为什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答道:“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福贵经历了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无论怎样,日子都会过下去,明天总会到来,也总会离开。它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事而停下脚步,它永远均匀地前行着。就像现在的我刚考完期中,就像当初考完两天半的中考一样,惶惶恐恐地讶异着,十天前还发愁的考试,现在竟都过来了!何止一场考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福贵倚在树下,慈爱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倾听者诉说自己的一生——应该也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就在眼前。活着,是那么不易,又是那么简单。它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来呵护。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活着最新阅读心得及感想3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最新阅读心得及感想4‘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高中时期就看过《活着》这本书,但那时从未体会到生命逝去的我,很难理解"活着"的真正用意。只是对富贵的悲苦感到同情,对命运的作弄感到不平。现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经历,再去回顾这本书时,所能理解的活着已经大为不同——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起初我并不赞同,觉得人是为了比"活着"更高的理想目标而活着。而这样单纯的为"活"而活则会使生命显得空洞乏味。让我联想到那些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那些起早贪黑养家糊口的人们,那些像富贵一样贫苦而命运坎坷的人们。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吃饱肚子,有衣服穿,有间屋子可以住。像曾经有个记者采访的放牛娃一样,放牛为了赚钱,赚钱盖房子,盖房子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了,再放牛???
这样的活着我不理解,虽然不能否认,但是却无法容忍在命运枷锁下为农奴的活着。没有精神追求的活着,就像是从来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复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转。
可是,其实,是我自己对"活着"的理解抬狭隘了。所有在为活着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坚强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阐释,是生命完整的鲜活体现,不是单单的物质的活着,这才是富贵的活着。
富贵的命运多舛让每个人揪心,读他的故事,会心痛,会悲伤,会温暖,会坚强,会愤怒,也会安宁。
身为富家子弟,有着"富贵"的响亮名字,却因嗜赌成性,倾其家荡其产,老父亲因此成了第一个离开富贵的亲人。沦落为农民的富贵也顿悟了,决心踏实做人,改头换面。于是离家的妻子带着新生的小儿子回家和他团了圆。日子苦、穷,可富贵的母亲说,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残破的家开始有了生气,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哪里容得下安定的生活——富贵被抓去充了军。一去就是两年,家人对他音讯全无。而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的富贵,带着能活着就是万幸的乐观终于回到了家。团聚的喜悦难以言喻,母亲的离开却又让富贵无比心痛。"但活着比什么都好,能活着就行。"朴实无华的一家四口人开始了新时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贫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简单满足。然而厄运再一次降临在这一家人身上——儿子有庆因不负责的护士抽血过多而忘。这次,幼小的生命离开了富贵。一家人心痛着,悲伤着,可时代依旧在头也不回得前进,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继续走,幸好还有凤霞在。可凤霞呢,在家珍富贵为凤霞怀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中时,命运却又给了富贵一个晴天霹雳,带走了他的女儿。凤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几年后工伤致死。自始至终陪伴富贵的家珍也带着病离开了世界。只剩下凤霞的儿子苦根。日子还是艰苦,但爷孙俩的相依为命,让富贵还有个依托。最残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后也离开了富贵。
所有的亲人接连离开了富贵,可富贵还活着,一头老水牛陪着他,一起活着。很难想象富贵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难中走出来并坚强的。《活着》也许只写了一个命运悲苦的故事,一个人苦难的一生。但却格外有力量。因为活着远不止这些。
富贵是坚强的。一个单纯的好好活着的心,是他这一生的陪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又代表了什么。关于生命的所有词语中,活着这个词,或许就是本身的解释。富贵的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证明,即使最后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旧在努力"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希望是富贵像"活着"一样从未放弃的东西。无论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战场上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女活生生的笑容化为永久僵硬的活着的留恋,富贵都未曾放弃活着。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才足够支撑着他继续生活。
父母离开了,还有家珍和孩子,他们需要富贵;有庆和凤霞走了,还有家珍和苦根,他们需要富贵;家珍和苦根也走了,富贵还有什么,还有谁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离不弃的命运了,让他又爱又恨,鼓励他却也夺走了他的幸福的命运。就像作者说的,这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亲人在的时候,富贵活着,为了给需要他的家人带来希望,所有人离开后,活着,为了给死去的人带去慰藉。这也是《活着》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亲情,将会比死亡更加永恒。
有的人,会在失去后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滞不前;有的人,会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勇往直前。富贵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经陪伴着富贵一同分享喜悦和悲伤的亲人,那些在最绝望时的相互扶持和鼓励,那些承受着苦难却依旧选择坚强的心,都化为一股坚韧的信仰,让富贵能在命运中坦然直面人生,好好活着。活着的美好就是,只要富贵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从来不曾远去。
活着,为了希望,为了坚强,为了命运的抗争,为了对生命的执着,为了对至亲不离弃的爱,为了活着。这是我们活着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难与辉煌,对生命的乐观。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最新阅读心得及感想5很久前就知道这本书,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今天才翻,缘于她的介绍。
夕阳下一位叫福贵的赶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个个亲人又站在眼前。他们的生活未尝不象那头老牛一样负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张破了洞的网一般,紧紧地扣着他的呼吸。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完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我脑间唯有是她——一个城市女学生那个清纯的背影;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的哀求让我为之动颜,离开了主房去茅屋住时的沉静让我为她赞叹;还有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想起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我欣赏这样的一种品质!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狠心的医生活活地抽血而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残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想起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对弟弟的爱护;最让我心酸的是她为了一段地瓜和别人争夺,仅仅为了给家人一点干粮;最让我痛心的是由于哑而遭受的欺凌;最让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时,她却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后悄然离去!想起她,活着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对在书中短暂走过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对活着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