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疾病预防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知识

第1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14-0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一个主要的技术支持部门,承担临床检验,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检验、生活饮用水检验、传染病监测检验、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验等任务。

所出具的结果是卫生执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重要依据和支持,确定了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影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环节和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水平,促进实验室的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依据《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部 40号令)、《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 2006)[2]、《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 2010)[3]、《湖北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4]等要求,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室人员[5] 实验室人员不足,人才匮乏。主要在三个方面:一、实验室人员的数量不足,二、实验室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部分科室负责人学历为中专:三、实验室人员年龄和能级结构不合理,年龄明显出现断层,缺乏学科带头人。人员作为实验室核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一、对现有的实验室人员加强基础理论和新知识、标准知识学习,二、引进正规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所选用的学生应较好的掌握英语,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医学免疫学检验等。对引进的人员先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经考核后持证上岗,明确职责。上岗应不定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参加学术交流会、或短期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修学习。三、加强实验室人员的严谨,科学、务实、敬业奉献素质的培养。

2.2 实验室设备配置 先进优良的检测设备是实现检测工作的基本条件,。2004年的《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配备的仪器设备、应开展的检测项目进行了明确,作为衡量实验室检测能力标准被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和任务细化,检测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主要难点为: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住居环境有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体检开展等,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或落后,实验室具备开展的项目有限,达不到有关标准。二、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高精密度和高准确度的设备已广泛应用,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配置,检测服务能力滞后。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有关仪器设备,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2.3 真实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2007年一月国家实施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此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由以往的检查审核而转变为全面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但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执行力不足。主要难点为:一、质量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管理的力度有限。 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流于形式,使质量管理体系缺乏严肃性,真实性。 三、当检验标准或方法发生变化时,或检验设备仪器更新时, 未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时的修订体系文件。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立专门独立质量控制部门,加大质量管理监督力度。根据质量管理体系中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规定及时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按照程序对不符合项进行纠正[6]。

2.4 规范的实验室环境设施建设2004年国家出台了《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卫办疾控【2004】108号)、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等对实验室的规范建设有了具体规定,依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建设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变。但国家没有出台具体功能实验室的建设标准,由于经济,地域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功能实验室,所承担的具体职能不同,建设的标准也不一样。加上实验室建设投入多,技术含量高特点。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重要存在以下难题:一、实验室基础条件差,建设靠国家专项经费配置,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保障机制不合理。二、缺乏功能实验室建设标准,导致实验室建设的不规范。 三、部分实验室的建设是在原有的实验室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布局和设计先天不足。四、随着疾控事业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进一步的明确,特别是重大传染病检测,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检测等,要求建立相对高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因此,在实验室环境设施建设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开展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强化职能,精心设计和布局。再者,应以发展的观念建设实验室。

2.5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应该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管理的核心,较为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包涵四个因素:一、计划和实施方案。二、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三、质量控制具体的方法和形式。四、质量控制监督与检查。在工作实际中质量控制出现以下几个难点:一、一般由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和方案,由于专业的制约,对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理解不同。二、在质量控制计划和方案落实过程中。不同的专业人员在做同样的质量控制时,意见不一。三、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形式单一,质量控制的效果和可信度不高。四、质量控制监督与检查缺乏及时性、有效性。因此,在制定年度的质量控制计划时, 从人员、仪器、材料与方法、样品与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方面制定计划和方案。在落实计划和方案,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对不同的实验室应采用具体规定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形式。并对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总结分析,以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和能力。

3 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进步,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加上社会对疾病预防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期望的提高,也要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搞好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检验结果的真确和客观,本文分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工作机构具体职责,探讨现阶段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难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质量控制难点。认为人员、设备、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实验室环境建设及质量控制。这些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因素。把这些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

[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 2006).

[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 2010).

[4]《湖北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

第2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92-01

为了有效的提高基层专业人员疾病防治技能,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中国西部地区“加强中国西部地区传染病非典型肺炎防治能力建设项目”要求,对基层一线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现场调查及处理的参与式方法培训。现将培训情况现介绍如下:

1 培训前的准备方面

备课前期的准备工作

1.1 首先,通知各县(市)参加学习学员和主讲老师认真查阅专业理论资料和本单位的传染病资料,每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准备传染病调查案例1―3篇以备使用

1.2 组织参加学习班学员进行问卷摸底,了解学员专业水平。

1.3 主讲老师详细讲解培训方法、目的、意义及备课技巧。

1.4 主讲老师,组织学员根据准备的案例资料和设置课程备课。

1.5 准备工作要充丰全面,根据课程设置做教学道具的准备工作。

2 参与式培训方法的探讨

2.1 据事先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课堂培训模式是实施创新培训的主渠道,专业培训主要是靠课堂培训这条途径展开,根据成人专业培养特点,构建创新型的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模式。使课堂培训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从过去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从过去以“一言堂学习”转变为“参与式的学习”。在专业讲课过程中创设一种结合成人特点,科学实用的情境途径,让学员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处理能力。

2.1.1 创造主动活跃学习环境。

学员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员学习的引路人。用现代参与式讲课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要从学员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老师怎样讲。在课堂最要紧的是看学员,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讲课中,老师应该努力引导学员深入学习角色,改变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和面貌,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在讲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员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营造创新氛围。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开拓学员思维的空间,并给以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以理服人。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鼓励学员养成对问题、既要学会又要会用,学用结合,要学就要问”。学习班上我们常训练学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并非常重视学员的合作、探究学习。提出的问题先通过小组学习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向其他小组提问,与其他小组一起探究。再解决不了的,可让老师帮助引导解决。为了开拓学员思维空间,培养学员的应急处理问题的技能。

2.1.2 发扬学员主动意识和趣味性

学员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专业培训必须根据成人学员特点,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员的主动意识和趣味性。不同的学员有不同的个性,在讲课中应充分尊重学员的独特感受,鼓励学员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怎么想就怎么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尊重学员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拓宽思路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2.1.3 建立师生互动和谐的学习环境

专业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教员的教与学的学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培训是教员和学员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走到学员中间与学员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探讨,甚至还可以向老师提意见。老师应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协同探究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探究,鼓励“学员考教员”,欢迎学员指出教员的“不足”,同时鼓励学员在学习中可以跟教员平等交流,平等探讨。锻炼学员的处理问题的工作技能。、

3 现场参观安排探讨

现场是学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场所,也是我们现场教学的课堂,必须做好以下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3.1 现场要准备充分

3.1.1 准备教资料以当地基本(时间、地理环境、人群、疾病分布等)

3.1.2 准备一套常见传染病病爆发调查处理案例,设计调查处理程序。

3.1.3 每个操作环境有一名指导老师,精心准备熟练进行带教指导。

3.1.4 分组完成每组的课题。

3.1.5 现场观摸结素后,每个人根据自己观摸情况撰写一份观摸报告,每份报告通过小组讨论修改,每个小组选一份优秀报告进行,全班交流。

3.1.6 教员组织全体讨论,教员总结评议。

4 参与式培训工作方法缺点

4.1 培训前准备工作(教学道具、游戏道具、学习现场)有难度。

4.2 参加学习的学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进成。

4.3 参与式培训方法耗时,培训进度慢。

5 参与式培训方法的优点

5.1 适合于成年特点记亿力差,以实际操作技能加深记亿的培训效果和学员学习兴趣。

第3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安全视角;养猪场;疫病预防;控制研究;

1 全面检疫与预防

1.1 引种严格检疫

按照正常的程序看,从国外或从外地购进种猪时一定要做好选择,特别要慎重,做到严格检疫,不能从多个猪场购进种绪。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和相关的操作,才能正式引入猪种。很多养殖场对开始的操作环节不重视,一旦发生了相关的检验疾病隐患,再进行补救就显得十分被动。因此,从源头开始抓,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

1.2 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事实上,不仅仅要对猪群的一般健康状况全面检查,而且还需要创造安全与舒适的环境,促进猪的生长。比如,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在一定环境下,促进猪的个体发育,减少应激反应等。同时,要尽量满足猪对营养的需求。比如,全价与平衡的优质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增强猪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增强猪的发育,在生产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

1.3 有针对性地对猪的疾病进行药物预防

一般来说,按照季节性的发病规律和猪的相关特征,可以实施以下措施:比如,对猪痢疾用抗生素或在饲料内添加一定量的痢菌净;或者是在仔猪阶段以及天气变化或者猪舍变化,以及相关环境条件变化时,采用金霉素、土霉素和白地霉素进行综合防治。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乱用抗生素。事实上,很多养殖场缺乏科学的技术员,在一些疾病的防控方面对相关措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造成一些预防措施与现实不符,难以起到真正的预防与控制作用。因此,很多养殖场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功夫,系统培养技术员的科学知识掌握能力与学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其灵活运用能力。这是很必要的一个步骤。一般来说,通过针对性的疾病药物预防可以合理和全面地开展相关养殖管理,更加健康地呵护猪的生长。

1.4 制定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可用猪萎鼻二联苗,孕猪产前30天免疫,乳猪于1周龄和4周龄各免疫注射l次,公、母猪1年2次。其实,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注意免疫程序的准确性与技术性。比如,防止猪瘟最好用猪瘟弱毒疫苗,猪病三联苗不如单苗,因免疫期较短。特别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猪的疾病预防方面,需要使用疫苗时要按疫苗说明执行。一般情况下,如果通过正确和合理的免疫程序,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很多常规性的疾病,给下一步的疾病控制带来很多的便利性与主动性。由此,我们可以针对性的看到相关预防免疫程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 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方式

必须需要明确的是,在很多猪场尚未进行全面的预防用药方式的规则制定。在这样的管理下,很多猪场的疾病预防显得不规范不严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规模化养猪场要有效地防治生猪寄生虫病的危害,对猪群的驱虫最好采取统一行动,其中预防性药物驱虫是防治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主要技术措施。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养殖场的预防性药物驱虫工作中,至少必须把握四点:一是养猪场驱虫必须要对全场所有猪群统一进行,通过全面系统的预防可以减少相关的互相传播,以防止驱虫猪群和未驱虫猪群间的寄生虫疾病的交互感染;二是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和种公猪在统一药物驱虫后,在这方面要全面系统进行;应间隔3个月再驱虫一次;三是仔猪应在保育阶段后期或生长阶段各驱虫一次;四是对引进的种猪应在并群前10天给予驱虫一次。

3 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注意要点

在很多层面,需要关注规模化养殖的疾病预防措施的合理性与时效性。比如,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受潮霉变,在这方面,很多饲养员不是很重视,往往容易操作不谨慎,造成疾病的快速传播与发展,以及由于食品营养的不足降低了猪的免疫力。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饲料的安全性,以防霉变饲料招致有害毒素物质残留。

即便如此,也需要全面开展对相关养殖与繁育的合理规划与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带病猪(包括带病种公猪)从外引入,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时刻树立全场参与意识、综合防治意识和群体防治意识,实施有效的全方位综合防治措施。在预防性用药过程中,养猪场既要考虑到猪种、年龄、个体的差异,又要兼顾到药物的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对疗效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残留和药物的耐药性等问题,如养猪场发生猪气喘病流行时,养猪场为了提高其药物疗效,不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而在饲料中已添加有盐霉素的情况下,又使用防治生猪气喘病疗效较好的药物如泰乐菌素,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泰乐菌素的毒性增强,从而造成大批猪的死亡。

4 结语

综合以上可以看到,猪场的疫病防控需要全面有序的按照科学规律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养猪场常用的猪病疫苗免疫和接种方法[J].北京农业,2005年04期.

[2] 黄勇.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再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10年09期.

[3] 尹皑.猪病防控中的难点及应对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年09期.

[4] 单卫东.养猪场防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11年01期.

第4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各级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树立公共卫生治未病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全面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一)健康管理服务

1、加快健康管理服务联合体建设。在上级要求和指导下建设县级健康管理服务联合体。

2、提高健康管理重点人群覆盖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50%以上。

(二)重点疾病防控

1、艾滋病防治。完成高危人群艾滋病检测1000人,新发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8人,符合治疗标准成人和儿童抗病毒治疗比例不低于85%(按照CD4计数小于500/ul的标准)。

2、结核病防治。免费筛查疑似结核病病人1575人,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373人。

3、血吸虫病防治。人群查病15000人次,扩大化疗7000人次,规范免费救治14例晚期血吸虫病人;钉螺调查2300万平方米,药物灭螺120万平方米。

4、预防接种。完成6.3万剂次第一类疫苗接种,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地增加预防接种点。(宜昌下达指标为增加2个接种点)

5、慢性病防治与精神卫生。管理高血压患者26098人、糖尿病患者10765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100人。

6、急性传染病防治。按照要求规范管理散发传染病病例,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市人民医院做好流感样病例及疑似手足口病抗原快速检测。

7、职业病防治。全市职业病报告率达95%。

8、疫情网络报告。网络直报正常运行率100%,进一步推进医院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卫生应急工作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100%。

2、积极争创第一批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

3、加强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应急工作,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

(四)食品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馒头、淀粉类制品、黄花菜、饼干、面包等5大类106项次样品检测任务,食品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监测的生禽肉、及时发酵豆制品、鲜榨果蔬汁等3大类340项次样品检测任务。

2、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和哨点医院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防控体系,各医疗机构按要求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信息报送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继续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

1、建立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强化多部门合作,统筹协调全市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政策和措施。

2、积极推进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推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疾控中心岗位设置指导意见和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意见,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疾控工作制度、程序和标准,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管理,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干预,提高卫生检测社会化服务水平。

3、继续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人才的更新与引进,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继续开展疾控机构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全方位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大力推广疾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强化健康管理团队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指导基层的能力。继续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强化全科型公共卫生医师指导团队和责任团队的建设,加强社区和村级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底建设,增强城乡社区健康管理功能。

(二)逐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

探索健康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健康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健康管理中心能力建设,实现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争取基层社区和网格管理政策支持,探索健康管理师参与网格化管理工作。争取医保部门支持,探索健联体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总额预付、费用前置制度,用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增强新农合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合力,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管理服务。

(三)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工作

1、加大艾滋病综合防治力度。全面推进“医防合作”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落实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主动监测、分级诊疗、定点救治、全程管理”。探索阻断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干预模式,强化青年学生、男性同性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扩大艾滋病检测咨询覆盖面,努力降低新发感染。全面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力度。切实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的早发现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

2、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结合深化医改,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当前“医防合作、分级诊疗、定额支付、全程管理”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强化定点医院诊疗路径和一站式服务。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及转诊工作,进一步落实患者治疗管理、疫情监测和实验室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加强中小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数发现率保持在70%以上,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3、落实血吸虫防治任务。贯彻落实《血吸虫防治条例》,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明确工作职责。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做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和流行。做好沮漳河水系血防联防联控工作。落实晚血病人规范免费救治工作。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巩固传播阻断成果,努力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4、巩固免疫规划工作成果。继续开展“三查三补”和“四项整顿”,巩固预防接种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果。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免费接种覆盖率达100%;实施消除麻疹行动,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开展“互联网+预防接种”试点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规范接种行为。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诊断工作。加强全市二类疫苗规范管理,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5、加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布病防治工作,严防寨卡病毒、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在本地扩散蔓延。强化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针对重点传染病及时开展疫情研判与分析,提高法定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的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突发疫情的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工作,指导督促教育部门落实托幼机构及小学晨检制度。

6、加强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强化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有效落实防治干预措施,推进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工作进程,巩固地方性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做好儿童、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

7、加强精神卫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依法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强化精神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探索救治救助政策“一站式”服务。启动精神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建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和随访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8、加强“四大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等工作。加强职业病监测和报告,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和监测覆盖面。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网络。

(四)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健全市、镇(社区)、村三级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尽快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全国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督促指导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院内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明确规范医院卫生应急职责,建立健全医院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提升医院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开展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2、规范卫生应急队伍管理。按照省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加强全市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卫生应急人员技术培训,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备战全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提升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3、健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月评估、季会商、年总结制度,继续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报告、风险评估等工作,并加强结果运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继续联合教育、食药部门做好学校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利用国家舆情监测平台科学监测分析舆情,充分利用舆情评论手段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

(五)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第5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在嘉鱼县实践三年来的成效。方法通过同参与绩效考核自查评分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绩效考核对县级区域与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促进作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结果绩效考核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论要想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在实践中更能反映区域与机构的工作能力,必须加强对绩考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当地修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评价;改进策略

嘉鱼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自2009年开始,到2011年底已开展三年。按照卫疾控字【2008】68号文件的绩效考核指标要求,参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每年由嘉鱼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技术指导组对前一年全县疾控工作进行了逐项自评,其中区域指标6类17项,机构指标 8类35项101个指标。在三年的实践过程中,绩效考核工作在对本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分析探讨如下。

1、促进作用

1.1、绩效考核对区域疾控工作的促进作用

1.1.1、政府日益重视疾控工作。通过绩效考核使区域相关工作指标量化,较实际地反映了区域疾控工作能力与水平;使地方政府进一步了解了疾控工作性质与职能,更加重视疾控工作,从而切实提高了区域疾病防控工作水平。

1.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得到落实。在2009年,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与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率均为0。而在2011年区域考核中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61%与60%,达到了上级对该项工作的考核要求。

1.1.3、促进了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建设达标。在2009年,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达标单位比例中的仪器设备未达标。而在2010年通过对实验室等级评审与改造使仪器设备建设达到了上级对该项工作的考核要求。

1.1.4、人力综合素质指数得到逐步提高。在2009年,人力综合素质指数为4.7759,而在2010年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使人力综合素质指数提高到5.023,达到了上级对该项工作的考核要求。

1.2、绩效考核对机构疾控工作的促进作用

1.2.1、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率得到明显提高。在2009年中心没有开展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及规范处置工作。考核后中心相关科室加强了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及规范处置工作,到2011年规范处置率达100%。

1.2.2、促进了应急物品储备。在2009该疾控中心的应急物品储备很少,2010年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应急物品储备基本上能满足本县疫情处理的需要。

1.2.3、信息利用率得到加强。在2009年该疾控中心基本上没有开展向政府报告或媒体报道相关信息,在2010与2011年积极开展分析预测研究报告信息并向政府及相关媒体报道多篇信息。使政府及相关媒体关注并重视疾控工作。

1.2.4、检验设备达标率明显提高。在2009年考核中该疾控检验设备达标率为79.74%,而在2011年考核中该项指标达97.40%。

1.2.5、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数明显增加。在2009年以前,中心每年除了个别要求晋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人员。2010年,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专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

1.2.6、政府拨款占年度支出比例明显增加。在考核前,政府拨款占年度支出比例为33.20%,考核后政府拨款占年度支出比例逐年增加,到2011年达到49.43%。

1.2.7、疾控职责逐渐明晰,工作有的放矢。在2009年前,疾控工作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指标,导致工作无重心,职能不明确。2010-2011年,中心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要求将各项考核指标逐项逐条按照科室职责分解到各科室,并制定岗位职责将其分解到个人。中心制定了一套全面完整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工作。

1.2.8、在区域、机构、科室、项目及岗位等五个层次对疾控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考核,建立了疾控工作考核理论体系。通过规定的考核指标项目使绩考工作逐层落实,最后以综合量化评分来确定评价疾控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条件、能力、过程与结果等[1]。

1.2.9、绩效考核有力地促进了被考核单位对疾病预防控制原始资料的收集,强调在日常工作中要留痕迹。在2009年前,单位不注重收集日常工作资料,导致很多历史性的资料无据可查,考核后中心制定了专门的收集资料方案措施,每年将资料收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各项工作资料记录详实。

2、存在的问题

2.1、部分绩效考核指标概念理解程度不一。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绩效考核概念理解不透彻,存在着一知半解的现象,导致绩考资料收集不规范,参差不齐,影响了考核的结果与质量。

2.2、县级有科研项目很少。科研工作在县级疾控机构考核不切实际。基层很少有科研项目,主要原因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仪器设备达不到科研的要求。

2.3、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指标是否得分。区域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项不得分不合理。因为一个区域若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县疾病防控工作做得好,所以应该得分才对。

2.4、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确定。专业技术人员与非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全地区别开来。主要原因是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都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也不一定都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单纯地将专业技术人员区别开来是不合乎实际的。

2.5、新改(扩)建项目卫生学评价率不合乎实际。因为对在建项目的卫生学评价需要建设单位的申请,若不申请疾控中心也不能强制开展评价,所以开不开展评价的主动权不要在疾控机构。

2.6、上级考核下级相应专业技术指标的考核人员的专业性也会影响到考核结果。如对县级疾控机构中的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考核,因为市级疾控中心没有相应的结防科室。市级考核组应该安排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考核。

2.7、食品污染监测率让疾控机构来完成不合理。因为食品卫生监测职能能已移交质监部门,卫生系统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数量。

2.8、检验设备达标率不实用。因为县级疾控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检验项目未开展,导致配备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如气象色谱仪、甲醛测定仪等),浪费公共资源。

2.9、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率低。因为有些检验检测项目非本单位原因而未开展,所以参数不可能完成。如食品卫生、寄生虫等。

2.10、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纳入考核不合理。因为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的职能在教育部门而不在卫生部门。卫生部门负责补证(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疾控机构负责补证(种)工作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补证(种)工作[2]。

3、讨论与建议

3.1、完善标准是根本

一个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反复地实践与论证来促进其不断完善。因为不同地域与时间的工作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需要不断地改进才能使之更贴近工作实际。如绩考标准中规定的仪器设备与检验项目有一部份在县疾控中心很少使用或者根本用不上,建议仅在市级以上疾控机构配备此类仪器设备与开展这些检验项目。所以标准应该考虑到地域差别、时间差别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不断修改来完善标准,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

3.2、加强培训是动力

3.2.1、由于各级工作人员对相关绩考工作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因概念模糊而出现在实际绩考工作中收集资料上的偏差。因此,每年应定期从上到下(省-市-县)集中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工作知识培训和交流,鼓励各级绩考人员提问,通过提问来进一步深化相互对相关绩考概念的理解。

3.2.2、因为相关科室每年都有一部份人员流动,所以单位绩考办应每年定期加强对参与绩考工作的人员的培训,让干部职工均能逐项逐条将考核标准及内容理解透彻,做到有的放矢,稳步推进。同时,各科室负责绩考工作的资料员要将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摆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出最佳方案。

3.3、合理引进人才是策略

由于县级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大部份都是从原县卫生防疫站过来的,原县防疫站的工作模式与条件限制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导致县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或业务素质偏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素质的人员来参与完成。目前县级疾控机构一方面存在着有事无人干,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有人没事干的现象。而导致这一个矛盾的根源就是缺少可用的人才。所以要合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3.4、政府重视是保障

3.4.1、绩考是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综合评价。其中,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应逐年增加,且不低于当地财政支出增长的比例。这说明了政府的财政经费投入是运行保障之一。

3.4.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辖区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工作,不是医疗卫生系统一家的事。所以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引导与宣传,促进该项工作的尽早落实。

3.4.3、其它部份绩考指标也需要全县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如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艾滋病预防控制等。

参考文献

第6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 食蟹猴;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 R18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32-04

Investigation on etiopathogenisis and disease control in a large-scale dysenteria outbreak in cynomolgus

GAO Jiahong, TONG Pinfen, KUANG Dexuan, SUN Xiaomei, LUO Zhiwu, DAI Jiejie*

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ine Sciences (CAM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dysenteria outbreak in cynomolgus (macaca fascicularis) and to formulate practicable measures for controling the disease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large laboratory animal cultivation. Methods: We carried out On-site inspection in the nursery where dysenteria outbroke, including the origin of cynomolgus, transportation, quarantine, information of onset, diet and drinking, sanitation, feeding, environment, symptoms, treatment, prognosis. Anus swabs were collected in typical invasion animals to culture, separate and identify. After identifying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 simultaneously teste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ies on ongoing drugs and other susceptible drugs to direct clinical treatments and finally formulat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disease. Results: One enteropathogenic E.coli was identified as the cause that result the dysenteria outbreak in this nursery by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It resulted coincidence pneumonia in some cases, the pathogen is Klebsiella pneumoniae. The enteropathogenic E.coli has an unknown serotype that couldn't be agglutinated by 1, 2 and 3 group sera.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several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s of the two pathogens, therapeutic regime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planed again to carry out. After that, this disease had been gradually controlled to achieve good effects. Conclusion: Enteropathogenic E.coli is the radical cause on this large-scale cynomolgus dysenteria outbreak.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 the pathogen that causes few cynomolgus pneumonia. It is the key that we adopted the drugs were selected by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and used scientifically to control the disease. It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to quarantine new comers and promotion of knowledge for personnels 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prevention of large-scale dysenteria outbreak.

[Key words] Cynomolgus; Enteropathogenic E.coli;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属于猕猴属,生物学特性很多方面与恒河猴相似,并可在温带饲养和繁殖[1]。食蟹猴由于来源相对容易,体型小,性情温顺,实验用药量少和便于操作的特点在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疟原虫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本文报道了某大型饲养场大规模食蟹猴痢疾暴发的基本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控制效果。同时采用传染病调查方法培养分离鉴定了导致本次疾病暴发流行的病原菌,并得到了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食蟹猴猴场基本情况

该猴场为专业饲养繁殖食蟹猴的大型猴场,常年进出食蟹猴数万头。疾病暴发时饲养规模约15 000头。饲养方式约60%为单笼隔离饲养,35%左右为繁殖群半开放方式饲养,余下5%左右为圈养繁殖方式饲养。饲料由于当地条件所限采用商品化猪饲料作为主食,辅以当地青饲料饲喂,一日三餐。饮水方式隔离单笼用不锈钢水盒人工加自来水,群养和圈养方式配有自动饮水,人工定期加酸制备酸化水。卫生主要用扫帚每天上午清扫粪便,较少用自来水冲洗地面。

1.2 猴场痢疾暴发基本情况

2008年12月上旬开始,单笼饲养间陆续发现散在死亡病例,以新进猴场不久的猴子为多,后来逐步迅速扩散,蔓延至其他房间和较为稳定的老猴群。调查最多时每日达到二三十只猴子发病,死亡5只左右,并且由于没有明显先兆次日会有不确定的病例发生,形势十分严峻。食蟹猴不分年龄、体重、性别均有发病。

1.3 食蟹猴发病基本情况和初步诊断

食蟹猴发病前活动性饮食饮水正常,典型发病特征为一旦起病则较急,发病时初期表现为厌食或突然不进食,活动量显著减少,精神下降或萎靡,常呈蜷缩状蹲于笼子一角,个别甚或突然躺倒。次日腹泻,粪便较少带黏液,个别呈水样,颜色较正常粪便为深,无特别异常气味。第3日便中带血或脓血便,由于极度虚脱,常躺于笼内,四肢无力,体温下降,眼神呆滞,面色苍白,当日或第4日即死亡。尸体解剖后,主要内脏心、肝、脾、胰、肾均正常,肠胃空无,无肠套叠,外表肠炎不严重,除少量猴有肺炎外其余肺部正常。基本上可概括为发病突然无先兆、起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初步判断为肠道细菌传染病的可能性最大。

1.4 病猴治疗情况

在该猴场痢疾暴发期间,工作人员使用的主要抗生素有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使用剂量均按人千克体重使用量换算成猴子用量后肌内注射治疗使用。由于病猴较多,所选抗生素则根据个人所好和疗效观察结果在上述几种中选用,并未统一。由于病猴过多,有时疗程难于充分保障。大部分猴子无明显治疗效果,少部分猴有一定疗效,但只是普遍能多延长存活时间3 d左右,之后死亡。个别猴治好后(粪便、精神观察正常)停药1~4 d(通常2 d左右)又复发,同样用药则无效,一般当日或次日死亡,表现出复发即死亡的特点。

对于腹泻严重的动物则适当补液,补液用生理盐水加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注射于皮下,10 ml/只,每日1~2次,纠正酸碱失衡,据技术人员观察有一定效果。

1.5 病猴采样

对发病初期的猴子5只、中期5只和后期4只以及2只正常猴用肛拭子采样后插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4℃保存,送到本中心进行肠道细菌培养分离鉴定。

1.6 培养基、主要试剂和细菌生化鉴定系统

1.6.1 培养基S.S琼脂、三糖铁培养基、中国玫瑰蓝培养基、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管,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Cary-Blair运送培养基购自上海科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6.2 主要试剂氧化酶试验试剂盒、革兰染色试剂盒,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6.3 细菌生化鉴定系统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系统。

1.7 治疗方案修改

由于猴场员工所用抗生素多达6种,且使用剂量为参照人体公斤体重换算为同等体重动物的用药量,鉴于发病猴体重基本上在2~4 kg之间,剂量上显得欠缺和过分保守,不利于迅速控制病情。因此,根据我们对本次痢疾的初步判断,用药统一改为头孢哌酮钠,剂量为不到3 kg小猴每日0.5 g,3 kg以上大猴每日1.0 g,外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 ml,碳酸氢钠注射液1 ml,给药途径统一改为静脉输液,输液量视体重约100~200 ml/只,每日1次。稀释液用氯化钠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同时取消皮下补液。人手不济时直接用4 ml生理盐水稀释头孢哌酮钠后肌内注射,1支/d。疗程视大便正常饮食转好后继续给药1 d,实际治疗时间一般为3~5 d。该方案主要特点是兼顾了抗菌消炎、纠正电解质失衡,防止酸中毒和适当补充体液。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我们认为能够对症治疗。待病原菌培养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根据情况调整。

1.8 细菌培养、分离、生化编码鉴定

从运送培养基中取出肛拭子,在S.S.琼脂糖培养基边缘上涂抹一个圆点,再用无菌接种环于圆点上涂抹后以“之”字形分三区划线,置37℃恒温培养箱培养18~24 h观察。用三糖铁琼脂和中国玫瑰蓝鉴别培养基作单个菌落的分离和初步培养特征鉴定。纯化的细菌按鉴定适用方法依据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或实验要求进行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和细菌生化编码鉴定。

15种肠道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为:硫化氢、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盐、蛋白胨水、葡磷胨水、枸橼酸盐、尿素、半固体、赖氨酸、鸟氨酸、氨基酸对照、棉子糖、山梨醇、侧金盏花醇、木胶糖。

16种葡萄球菌生化编码鉴定管为:尿素、蔗糖、精水、木糖、乳糖,甘糖、木醇、麦芽糖、甘醇、乙酰葡胺、硝还、蜜二糖、果糖、V-P、山梨醇。

1.9 药敏试验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判断标准按WHO质控标准菌株的敏感性及抑菌环测量大小解释[3-4]。本次所用药敏试纸片如下:头孢他啶(CAZ 30 μg/片)、头孢唑啉(CZ 30 μg/片)、妥布霉素(TM 10 μg/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AM 20 μg/CA 10 μg/片)、环丙沙星(CIP 5 μg/片)、亚胺培南(IP 10 μg/片)、庆大霉素(GM 10 μg/片)、磺胺甲唑/甲氧苄定(SXT 23.75/125 μg/片)即复方磺胺(SMZ/TMP)、阿米卡星(AN 30 μg/片)、头孢哌酮(CFP 75 μg/片)、氨苄西林(AM 10 μg/片)、头孢拉定(CFR 30 μg/片)、小诺霉素(MCR 10 μg/片)。

为了确定猴场药品仓库的药品是否有效,我们将猴场所用药品头孢唑啉、头孢拉定、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小诺霉素按药敏纸片含量标准用手工方法制作药敏纸片使用。同时也按猴场实际使用治疗浓度制作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药敏纸片进行抑菌试验,则阿米卡星猴场使用浓度约为1 μg/片,氨苄西林猴场使用浓度约为2 μg/片(猴子体重以4 kg计算)。

2 结果

2.1 培养观察

所有16个样品接种S.S.琼脂都只有1株优势菌生长旺盛,呈粉红色、湿润、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有云雾状。在发病猴样品中有4个样品尚有数个相同的其他菌落生长,该菌菌落小,湿润,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优势菌进一步分离接种三糖铁琼脂和中国玫瑰蓝鉴别培养基显示均能生长良好,三糖铁琼脂上产酸和少量产气,中国玫瑰蓝鉴别培养基上为淡灰白色、湿润、隆起、表面光滑、半透明。提示为明显的致病性细菌。

2.2 细菌生化编码鉴定

按细菌生化编码鉴定方法进行。经鉴定,优势菌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另一种为肺炎克雷伯菌,鉴定符合率为100%。

2.3 Vitek-2系统鉴定

Vitek-2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系统鉴定两种菌ESBLs试验均为阴性,其中优势菌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另一种为肺炎克雷伯菌,鉴定符合率均为100%。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与大肠埃希菌Ⅰ群、Ⅱ群和Ⅲ群均不发生凝集反应,显示为未知血清型。

2.4 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表1表明,本株大肠埃希菌对所试11种药物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妥布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均敏感,其中头孢哌酮最敏感,氨苄西林则最差。肺炎克雷伯菌仅对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亚胺培南敏感,其余则均为耐药。

表1食蟹猴肠道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Tab. 1Results of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on cynomolgus bacteria

2.5 猴场所用药物药敏试验结果

我们采用手工自制药敏纸片的方法根据猴场兽医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和实际使用的浓度制作了药敏纸片,用K-B法得到的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猴场所使用的药物中对于该株大肠埃希菌来说庆大霉素和小诺霉素完全耐药或已失效,敏感药物为头孢唑啉和头孢拉定,在使用标准浓度时阿米卡星和氨苄西林也敏感,但是猴场使用的药物治疗浓度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阿米卡星虽仍然敏感,但效果下降明显,显示药物标准浓度和实际使用浓度在疗效上存在较大差别。对于肺炎克雷伯菌来说除头孢唑啉和头孢拉定敏感外,其余情况下为全部耐药。

2.6 治疗方案纠正后效果

治疗方案改为我们推荐的方案后,输液后治疗效果明显,猴子精神不再下降,症状逐渐改善,一般连续给药治疗3 d后痊愈。同时对整个猴房尤其是粪便用生石灰进行了彻底的消毒。在得到细菌药敏结果后进一步确认了使用高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治疗,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控制了疾病流行,猴群健康状况得到了稳定,恢复了正常,无新发病例产生,疾病流行最终得到了控制。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我们体会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能对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饲养人员对疾病预防的重视和治疗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大规模疾病预防控制的关键。饲养人员培训和不断的知识更新是提高从业人员技能素质的较好方法。

从最先发病的是新进动物来看,猴场引进动物的管理有必要加强。该猴场引进动物方式主要为当地农民捕到猴子后先短暂饲养到一定数量再自行运到猴场,由于饲养设施不足,常与老猴群饲养于同一房间。这是本次痢疾发生后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新进动物捕获方式、运输方式和进场前的饮食饮水、来源地疫情状况都有必要作详细的了解,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动物分别进行隔离检疫,这对潜在的疾病流行控制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志贺菌在食蟹猴中自然感染率较高,可达11%以上,通常情况下是引起菌痢的主要原因[5]。志贺菌也可导致金丝猴传染性菌痢[6]。大肠埃希菌是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情况下不会引发机体疾病[7]。但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某些条件致病菌却可能因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环境剧烈改变应激反应而诱发疾病。尤其是野外猴子新进入猴场时神经高度紧张,饮食饮水、行为习惯环境、肠道微生物微生态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腹泻进一步加剧了肠道微生物生态的失衡,最终诱发了肠道疾病。所调查的猴场无专门的检疫隔离饲养房间,新进猴与原有猴群混养于同一房间。这次大规模疾病暴发提示我们必需设立单独的检疫猴房,对新进猴必须严格隔离饲养至检疫期满,检疫期间对肠道带菌的情况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时了解致病菌的情况。同时,应让新进猴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减少猴子的应激反应,待猴子状况稳定下来后再转移到其他猴群中。

根据药敏结果,对于该株大肠埃希菌来说庆大霉素本来为敏感药物,但猴场使用的庆大霉素为完全耐药或已失效,敏感药物为头孢唑啉和头孢拉定,在使用标准浓度时阿米卡星和氨苄西林也敏感,但是使用猴场药物治疗浓度时氨苄西林则完全耐药,阿米卡星虽仍然敏感,但效果下降明显,这说明药物的保存也十分重要。猴场使用的小诺霉素虽然显示为完全耐药,但无新鲜药敏纸片作比较,是否确实耐药尚需作进一步实验确定。对于肺炎克雷伯菌来说除头孢唑啉和头孢拉定敏感外,其余情况下为全部耐药。药敏结果证实,原来猴场使用的治疗药物和剂量只有头孢拉定和头孢唑啉为敏感,阿米卡星药效下降,氨苄西林则显示为“耐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这与现场边治疗边死亡的情况是相符的,造成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使用剂量严重不足。这提示我们虽然有些药物标准浓度药敏试验显示敏感可用于临床治疗,但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浓度达不到治疗要求显然是没有疗效的,同时还会造成该药物不敏感或无效的假象,严重干扰了治疗药物的选择。庆大霉素对大肠埃希菌显示敏感,但猴场提供的庆大霉素则完全耐药,表明猴场提供的庆大霉素可能由于气候炎热和储藏的原因已经完全失去药效,不能再用于治疗猴子。 另外,依据药敏结果采用的抗生素在实际工作使用中发挥了预期的效果。这提示我们在猴群发生菌痢时,应及时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在筛选出高敏的抗菌素的基础上对病猴进行治疗,方可提高治疗效果[8]。这充分说明药敏试验对指导用药的积极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根据实际治疗用药情况手工制作了相应的药敏试纸纸片,为药物的选择和确认药物的效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值得在类似工作条件中加以推广。

本次培养分离得到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不在Ⅰ、Ⅱ和Ⅲ群之中,尚需作进一步的实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花秀春,时彦胜,孙兆增,等.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17(3):219-221.

[2]盘宝进,罗兆飞,符明泰,等.出口食蟹猴志贺氏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J].广西畜牧兽医,2002,18(2):6-15.

[3]李影林.临床医学检验手册[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16.

[4]孔繁林.实用临床细菌鉴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64.

[5]杨宇蓉.食蟹猴肠道志贺氏菌感染情况的调查[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0,8(1):31-35.

[6]刘文旺.一起金丝猴传染性菌痢的诊断和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09, 30(10):115-116.

[7]赵铠,章以浩,李河民.医学生物制品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16-1027.

第7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一玉米茎基腐病

1、发病原因

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

2、防治措施

(1)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合理灌溉。发现玉米植株田间发病时及时将发病株拔除。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发病株,集中烧毁或结合深翻土地而深埋。注意低洼地雨季排除积水。初发病期,剥除叶鞘,在茎病部涂刷石灰水(热石灰500g加水5-10kg)。轻病株可用刀轻轻割去病斑。茎基部发现有病症时,可将四周土扒开,以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将发病盛期过后培土。

(2)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磷氮肥配合使用。严重缺钾地块,一般施硫酸钾100-150kg/hm2,一般缺钾地块施硫酸钾70-105kg/hm2。在玉米播种和抽雄时,施硫酸锌22.5-30.0kg/hm2、尿素225kg/hm2、三元复合肥225kg/hm2,可增产8.4%~10.2%。

(3)生物防治。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对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采用1g风干土中接种100万个哈茨木霉或绿色木霉的孢子悬浮液对镰刀菌厚垣孢子的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在土壤中接种木霉菌并加入微量的三唑酮4-6mg/g土。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更显著。同时,在种子包衣之前,采用玉米生物种衣剂(ZSB)按1:40拌种,或用诱抗剂浸种,或用根保种衣剂等对玉米茎基腐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二、玉米黑粉病

1、发病原因

(1)虫害为害。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等害虫既能传播带病原菌孢子,又可造成伤口,因而虫害为害严重的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

(2)品种抗性。不同品种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推广玉米品种抗病性差,发病趋重。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较抗病:硬粒型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雌穗的苞叶厚、长、紧密的较抗病。反之包不紧的较易感病。

(3)田间管理。种植密度过大。据调查。田间密度超过9万株/hm2的地块,病株率最高可达40%;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等,多年连作田土壤积累了大量病菌。这是严重发病的关键条件,都会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严重。

2、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

一是喷药预防。若在营养生长期发生病害。可玉米抽雄前10d左右,用50%可湿美双500-800倍液,或0.3°be石硫合剂,或15%三唑酮可湿粉剂900-1200g/hm2对水750-900kg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同时,要加强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等害虫的防治,减少伤口。

二是种子处理。玉米瘤黑粉病传播的途径是种子、土壤和带菌粪肥,可逐步推广包衣种子,提高包衣质量,对带菌种子,可用杀菌剂处理。可用0.2%硫酸铜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以消灭种子所带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长。提高活力。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的药量拌种: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30%的用药量拌种。

(2)农业防治

第8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 蛋鸡 脂肪肝综合征 病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86-01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蛋鸡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蛋鸡养殖产业的发展步伐,其中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给很多养殖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发病率比较高,大约为5%,多发生于6到9月份的炎热季节,针对这种疾病,目前主要以预防为主,根据不同致病因素,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

1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

1.1 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是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当蛋鸡摄入的饲料过量,会造成能量过剩,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会转化成脂肪,沉积在肝细胞内,引起肝脏生理功能不正常,使得肝细胞破裂,蛋鸡因肝脏出血而死亡。当给予高能低蛋白时,能量蛋白比较高,蛋白质无法满足用于脂肪结合的需求,大量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造成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能量蛋白比过低也会诱发该疾病[1]。当营养不足时,参与脂蛋白合成的各种营养物质缺乏,无法将肝脏内部的脂肪运输出去,肝细胞内会有大量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当饲养蛋鸡的日粮是玉米时,多聚糖含量比较低,脂肪肝综合征发生的概率比较高,而用小麦、大麦为主要饲料时,发病率会相对较低。当日粮中的钙机矿物质含量较低时,蛋鸡为了满足机体所需的钙,就会摄入过多饲料,致使能量过剩,多余的营养物质会转化成脂肪,诱发疾病。

1.2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的家禽对于蛋鸡脂肪综合征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相对于肉鸡来说,蛋鸡更容易患上该种疾病,因为产蛋的原因,蛋鸡的激素代谢强度比肉鸡要高,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速度,当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脂肪综合征的症状。

1.3 环境因素

为了方便饲养,蛋鸡一般是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环境下,蛋鸡每日的活动量十分有限,身体多余的能量无法被消耗掉,会转化成大量脂肪,形成脂肪肝。高温环境下,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高温环境容易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蛋鸡身体内的脂肪较多,但是高温时蛋鸡所需的能量却比较少,增大了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急刺激的时候,如疫苗接种、惊吓等,会耗费大量的机体能量,此时的合成代谢速率降低,脂肪转化率降低,大量脂肪会沉积下来,诱发脂肪肝综合征[2]。

1.4 激素因素

蛋鸡机体内的多种因素都容易引发脂肪肝综合征,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造成影响;生长激素过高时,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会增加;而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脂肪,增加了脂肪的沉积量;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素变得更加敏感,提高了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胰高糖素会对脂肪酸的氧化造成影响,大量脂肪酸无法发生氧化分解,造成脂肪含量过高,形成脂肪肝。

1.5 毒物因素

毒物因素主要包括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两种,对于蛋鸡来说,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最大,在各种霉菌及其毒素中,由黄曲霉毒素引发的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率是最高的。当每千克饲料中含有20毫克黄曲霉毒素时,蛋鸡脂肪肝含量会增加55%左右,很容易造成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现象。当给蛋鸡喂食或者打入的药物不合理时,可能会对肝脏内蛋白质的合成造成影响,大量的脂肪无法合成蛋白质,沉积在机体内部;也可能会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反应,无法顺利合成脂蛋白,造成肝脏内部的脂肪含量过高,引发疾病。

2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2.1 科学配置日粮

预防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有效措施便是科学搭配蛋鸡日粮,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蛋鸡正常生长、产蛋需要为前提,结合蛋鸡的品种以及具体生长情况,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配置进行严格的规定,使能量供应与能量消耗维持在平衡状态,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现象,降低发病率[3]。

2.2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日常的饲养工作,规定每次喂食饲料的数量,固定喂食时间,不能经常更换饲料,保证喂食饲料的一致性,同时还要保证饲料的新鲜,不能出现发霉现象。在采用笼养方式的时候,需要适当降低饲养密度,给予蛋鸡足够的活动空间,增加蛋鸡的运动量,加快能量的消耗,做好鸡舍的通风,避免鸡舍内温度过高,防止热应激,营造良好的鸡舍环境。

2.3 限量饲养

在蛋鸡不同的生长阶段,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的生长阶段以及蛋鸡的实际生长情况,适当调整饲料的喂食量以及鸡舍内的温度,满足其生长所需,同时避免营养过剩。密切关注蛋鸡的体重,当其体重超过同龄鸡时,要对投放的饲料量进行严格的限制,将蛋鸡的体重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出现身体过肥、体重过重现象,降低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

2.4 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

当天气较热时,为了防止出现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症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促进机体内的脂肪转化,降低脂肪含量,避免出现脂肪沉积现象。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对预防脂肪肝综合征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蛋鸡机体内游离脂肪酸的氧化,可以适当添加甜菜碱,为氧化反应提供足够的甲基,通过氧化反应将脂肪分解掉,避免出现脂肪过多造成的脂肪沉积现象。除此以外,还可以添加适量的中草药,改善蛋鸡的机体性能,降低脂肪含量,避免出现脂肪肝综合征现象。

3 总结

脂肪肝综合征严重制约了蛋鸡养殖业的发展,容易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诱病原因,需要从不同方面做好预防工作,科学配置日粮,加强饲养管理,实施限量饲养的方法,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降低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为蛋鸡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管同恒.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5,(5):34-35.

第9篇: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文昌鸡;球虫病;防治措施

0.前言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中的一种或数种单细胞寄生原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寄性虫病,以下痢带血、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死亡率高为特征。该病是养鸡业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地区有利于球虫卵囊的生长发育, 常常呈爆发性流行。球虫病常引起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 发病率为50%~70% , 死亡率约20%~30%,严重者高达80% ,即使病愈的雏鸡生长也会受阻,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球虫病以及防治球虫病的药物与疫苗费用支出已达20亿英磅,而中国每年仅抗球虫药即消耗6~18亿人民币。文昌鸡是海南省优良地方家禽品种,传统名牌产品, 以其优良的肉质风味荣居海南四大名菜之首。而文昌鸡饲养业亦是海南省重点发展的特色畜牧业之一,年饲养量达5500多万只,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下文结合笔者经验对文昌鸡球虫病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可供大家交流。

1.文昌鸡球虫病的防制措施

1.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垫料的干燥和清洁卫生

降低饲养密度,对产蛋鸡群要防止机械性传播。发生疾病时要及时更换垫料。

1.2发病后要及时用药,但药量不宜过大,应至少保持一个疗程

治疗时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如百球清、三字球虫粉等药物)以外,饲料中多维素要增至3~5倍,每公斤饲料或饮水中加维生素K3 3~5毫克,饲料中的粗蛋白降5%~10%。球虫很易产生耐药性,最好是几种药物交替使用。

1.3药物预防

抗球虫药很多,常用的有20多种。

1.3.1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1~2天的药物

克球粉、盐霉素、莫能霉素、马杜拉霉素、拉沙霉素(又称球安)、地克珠利等,此类药物只适用于肉仔鸡,具有高效、广谱、增重等作用;主要是用于预防。

1.3.2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3~4天的药物

①尼卡巴嗪(球净)对毒害、柔嫩、堆型、布氏和巨型艾美耳球虫均有高效,作用峰期在第4天,安全性良好。

②球痢灵对毒害艾美耳球虫最强效,对巨型、堆型艾美耳球虫较差,对其他型有高效,作用峰期在第3天,安全性良好。

③氯苯胍等。

1.3.3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4~5天的药物

①强效氨丙啉(强效安宝乐)对盲肠球虫效力最强,对堆型也较强,对其他较弱。

②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第二代裂殖体,对第一代裂殖体亦有作用。

1.3.4百球清作用于球虫发育的各个阶段

对柔嫩、巨型、堆型、布氏及毒害艾美尔球虫均有高效。特别适合预防和治疗。

1.4疫苗预防

1.4.1球虫苗种类

球虫苗有弱毒苗和强毒苗,强毒苗已少用。

①弱毒苗分:肉鸡三价、四价苗(柔嫩、巨型、堆型、和缓艾美耳球虫)。

②种鸡四价、七价苗(柔嫩、巨型、堆型、毒害、和缓、早熟、布型艾美耳球虫)。

1.4.2免疫机理

①免疫应答:只有裂殖子能刺激免疫应答。第一代裂殖子数量较少,第二代裂殖子是主力。也就是说,卵囊被鸡吃进后,第1~2天无免疫作用,第3天开始有免疫作用,第4~5天是免疫作用的高峰。

②免疫力的积累和增强:鸡初次感染某种球虫,无论感染强度如何,都只能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要多次感染才能形成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③虫种之间的竞争:肠内如有2种以上的球虫寄生,当一种先占领时,后到的虫种即受排斥,其致病和免疫作用均减弱。

1.4.3免疫方法和程序

①蛋鸡、肉鸡:1~10日龄,经口滴服、喷雾拌料1头份/只,一次即可。

②种鸡需加免一次:16~18周龄,1/5的首免剂量。

1.4.4注意事项

①鸡群处于健康状态下方可免疫,滴口免疫时要不断摇匀。

②垫料湿度以25%~30%为适中,免疫后2周内垫料不准更换。

③免疫两周内饲料中必须有充足的维生素A和x3。免疫后12天左右个别鸡出现不适反应,拉少量血便,属正常现象,一般不用治疗可自然恢复。

④免疫3周内,饲料和饮水中不能添加任何抗球虫药,包括磺胺类、痢特灵以及土霉素等,以免影响效果。

⑤网养或笼养鸡群的免疫效果不理想。但如果免疫后4天内转到地面饲养,仍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如为连续网上平养或笼养,需两次免疫,间隔时间为2周。

⑥球虫疫苗与其他疫苗无免疫干扰。

⑦发生坏死性肠炎的鸡群请勿使用球虫苗。

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病都能使鸡对球虫的免疫应答减弱。

1.5治疗

1.5.1治疗药物

①百球清:2.5%的百球清饮水连用2~3天。

②青霉素:3000~5000单位/只,每天两次,连用4天。

③球痢灵:0.03%拌料,连用3~5天。

④强效氨丙啉(强效安宝乐):500ppm,连用4~5天。

⑤鸡特灵(磺胺喹恶啉+敌菌净):500ppm,连用4~5天。

⑥尼卡巴嗪(球净):100~200ppm,连用4~5天。

⑦三字球虫粉:治疗量500~600ppm,预防量150~200ppm。

1.5.2球虫药使用的注意事项

根据药物作用峰期,合理选择预防和治疗药物。治疗药物的作用峰期一般为感染后3~5天;预防药物的作用峰期一般为感染后1~2天。

①防止球虫耐药性的产生:若长时间、低浓度使用一种抗球虫药物,很容易产生耐药虫株。可采用轮换或穿梭用药以消除球虫的耐药性。

②注意让鸡产生抗球虫的免疫力:一个良好的抗球虫药物不应影响机体对球虫的免疫力,否则可能会造成球虫的反复发病。

③注意对产蛋的影响和药物残留。球虫药物一般用药较长,有些药物如莫能霉素、盐霉素、尼卡巴嗪、氯苯胍、磺胺类药物等可引起鸡的产蛋下降和蛋壳质量变差或褪色,不能用于产蛋鸡。使用球虫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

④严格按照药厂提供的使用说明用药,不要随意加大或降低用量,且疗程要足。同时了解饲料中添加的抗球虫药物,避免重加而导致中毒。

⑤注意配伍禁忌:有些抗球虫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如莫能霉素、盐霉素要禁与泰乐菌素、竹桃霉素并用,否则可造成鸡只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