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作品论文范文

科技作品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作品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作品论文

第1篇:科技作品论文范文

学校座落于重庆市万州区。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1980亩,校舍面积49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5万余册,仪器设备总值近1.3亿元。设有17个二级学院,9大学科门类,54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近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正教授89人,副教授240人,博士102人(不含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名师2人。学校紧扣“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以工为主,文学、管理学为辅,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体系。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连续六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创建于1987年,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5人(另外聘教授8人),副教授12人,硕士49人,有校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15人。开设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五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人,2015年拟在教育硕士类别学科教育(美术)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及全国美展,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获奖的作品共计36余件、省级奖100余件,发表美术作品论文100余篇;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1部,发表美术论文100余篇,作品入选全国省级美展300余件,有150幅作品获得全国和省级奖,2项教学成果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峡民间美术”课程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共计培养了10000余名专业合格的美术人才。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达到90%以上。

美术学(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技能,能在美术创作、美术编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和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主要的专业课程有: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雕塑材料学、版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美术教育心理学、应用美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设计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有创新设计思想与能力,适用于时代视觉传达发展需求,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技能,并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的专业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素描、色彩、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学媒体设计制作、企业形象策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环境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当代环境设计理念,现代设计思想,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需要而具有环境设计综合知识和应用实践动手能力的设计师,能在各大装饰公司、建筑行业、中职院校、设计单位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主要的专业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透视、素描、色彩、手绘表现、建筑装饰材料与概算、室内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动画(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影视知识,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动画产品开发等实践技能,能在设计公司、游戏公司、传媒公司、艺术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影视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的专业课程有:艺术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绘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摄影、网页设计、卡通雕塑、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后期合成技术、DV短片制作、动画造型设计、影视声音、三维动画技术、动画分镜创造等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流行文化视野与民族服饰文化底蕴、兼备创新设计与工艺技能、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媒体、生产和管理等企业单位从事设计、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的专业课程有: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设计、工艺基础、服装CAD、流行成衣设计、职业装设计、创意装设计、配饰设计、形象设计等课程。

一、报考对象和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年龄不限;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二、2015年美术类招生专业、学制、分省招生计划、收费标准

招生专业

层次

学费

学制

校考(170)

合计

河北

江苏

江西

广西

甘肃

山西

黑龙江

合计

 

 

4

350

30

25

20

20

30

30

15

环境设计

本科

10000

4

100

10

9

6

6

10

9

5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10000

4

73

8

6

4

5

7

8

3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10000

4

32

2

2

2

2

2

2

2

美术学

本科

10000

4

84

6

5

4

4

7

6

2

动画

本科

10000

4

61

4

3

4

3

4

第2篇:科技作品论文范文

中国艺术批评历来受政教文化的影响,比较注重伦理道德的评价。以人论艺的艺术批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如孟子的“知人论世”、《文心雕龙》的“体性”篇等,对后人艺术批评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宋代尤其重视作者的内在品格,在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指出:“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这是对宋人评书论文的总体写照,而作为理学大师的朱熹,在其艺术批评实践中对艺术作品工拙层面的忽略,最终导向了以人品论艺品的艺术价值批评观,而其对人的道德人格的重视,又在此基础上将以人论艺的批评理念推向了顶点,对后世艺术批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大家朱熹不仅理学思想博而有统,且广涉博览,他在艺术方面也多有涉猎且造诣很高,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批评思想。朱熹的艺术批评思想是建立在理学基础之上,他认为文艺作品根源于“理”,道德价值因此就成为其批评的重要标准,他在对书法、绘画和音乐的批评中,都强调了其德性价值的一面,在此笔者将结合书法、绘画、音乐批评,来探究朱熹在艺术价值批评观中是如何逐步彰显“观乎德性”的艺术价值批评观。

一、“书关德性”论

朱熹在书法艺术上提出了“书如其人”,关乎“德性”的观点,把书法赋予了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使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更加紧密。

因被认为其人品不佳而书法遭到朱熹贬抑的人如曹操,从早年学曹操法帖到后来认可刘共父“篡位”之说而贬低曹操书法可见一斑。在《题曹操帖》中朱熹提到:“余少时曾学此表。时刘共父方学颜书《鹿脯帖》,余以字画古今诮之,共父谓予:‘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时予默然亡以应。今观此谓‘天道祸簦不终厥命’者,益有感于共父之言云。”朱熹早年学书追求“毫发象似”,可见其对曹操书法之推崇,而《唐人书评》中亦有对曹操书法的评价:“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岩璀璨。”可见曹操书法本身的精工绝伦,因朱熹认可刘共父的“篡位”之说,以及朱熹后来形成“书如其人”、关乎德性的观念后,转而对曹操书法大加挞伐。

被朱熹大加赞赏的书法作品往往也出自那些在“德性”上被他所认可的“盛德君子”。如朱熹眼中的胡安国书法,也是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者。“方生士繇出示所藏胡文定公与其外大父尚书吕公手帖,读之使人凛然起敬,若严师畏友之在其左右前后也。呜呼!是数君子者,其可谓尽朋友之道而无所苟矣。其卓然有以自立于当年,而遗风余烈可传于世者,岂徒然哉!三复叹息,因敬书其后,以致区区尊仰之意云。”朱熹对其书法的评论是围绕其德性修养,表达自己的尊仰之意,而非以书法本身之工拙来论。对黄庭坚书法品评时亦是如此,如在《跋山谷宜州帖》中指出:“山谷宜州书最为老笔,自不当不以工拙论。但追想一时忠贤流落,为可叹耳。”朱熹提出了“自不当不以工拙论”的观点,而是从其“老笔”中读到了黄庭坚的“忠贤流落”。

由此可见,朱熹将以笔墨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赋予了社会伦理含义,对书法艺术世界的品评深入到对作者的人品世界的品评,使书品与人品达到高度的统一,让书法真正成为了观乎“德性”的艺术。

二、“画关德性”论

在朱熹的思想中,艺品即人品,人品亦可定位其作品。朱熹对绘画的品评同样落实到“德性”的价值上。如朱熹这样评论吴道子的绘画:“吴生之妙,冠绝古今,盖所谓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兹其所以为画圣与。”朱熹以《中庸》之圣人标准来评价吴道子的作品,亦是从其人品来定位其作品。

在绘画艺术中朱熹提出了“心画”概念。如他在《跋陈了翁则沈》中写道:“心画之妙,刊勒尤精,其凛然不可繁犯之色,尚足以为激贪立儒之助。”在他看来,绘画艺术是人的精神气度人品在笔墨中的体现,所以他称笔墨为“心画”,并以此来品评绘画作品。

朱熹的“画关德行”论在其对苏轼绘画品评上亦多有体现,如朱熹虽对苏轼的绘画艺术风格上颇多微词,但对其在绘画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节又多有赞赏,如在《跋陈光泽家藏东坡竹石》中,朱熹赞曰:“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几似之。百世之下观此画者,尚可想见也。”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朱熹看到的更多的是苏轼流露出的傲骨英气,对其绘画的品评完全舍弃了其技法形似层面的较量,而直接将其与苏轼的人格操守联系在一起,对苏轼推崇备至。

三、“乐关德性”论

就音乐本身来谈,它自身不仅具备特有的艺术形式,且能够净化心灵,影响行为,激励人们向善之心。从孔孟到朱熹,他们对音乐都极为重视,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音乐文化观念,而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音乐思想的同时,更进一步阐发了音返谋硐止媛杉捌淠诤,并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观。

音乐作为一个文学艺术上的重要范畴,在朱熹看来,乃是指音乐是情感的,又是超情感的,指既要负载道德教化功能,又要渗透人性本真的内容,其意义不在于音乐的悦耳,也不止于情感的表现,只有超越外在的音乐形式,体会到天地间生命的和谐,锲入到人与万物合一的忘我境界,才是真的音乐,也才是音乐的真正境界。朱熹对诗歌音乐的品评同样离不开其对“德性”的品评,认为音乐的美是声音节奏与功德相称,而“善”才是音乐美的根本。

朱熹认为,音乐与伦理相通,认为音乐的情感表现必须做到情与理和谐统一,才是最理想的。如在《语类》中有指出:“古者教必以乐……盖终日以声音养其情性,亦须理会得乐,方能听。”由此可以看出他欣赏的不是音乐的艺术形式,而是蕴含在其中的圣贤气象,音乐能刻画出优美细致的情韵,创造幽远深婉的意境。但从总体上来说,音乐的目的仍不在于聆听美音美声,更重要的乃是从音乐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具备了充实的道德内容,在“理”的领悟中去感受“乐”的美,又由美的感受引导出道德情感才是音乐美的正真体现,而要领悟音乐内在真实的道德情操,又需要深厚的音乐修养,使内在的善和美,通过音乐的形式彰显出来。当然,音乐也可以“荡涤邪秽,斟酌饱满,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气质之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变化人的气质,提高生命的素质,而达到音乐的境界。所以,对于音乐的观赏,亦是修养心性的过程,诚如朱熹所说:“古人学乐,只是收敛身心,令人规矩,使心细而不粗,久久自然养得和乐出来。”可见,对于音乐的学习与道德的追求是一致的,终极目的都是明心见性,涵养人生,体认道理,兴发志趣,使人们在音乐与“德性”的调和中,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当然,也并非所有的音乐都能担负起德道教化的作用。在朱熹看来,只有恬淡平和的音乐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由此可见,朱熹“观乎德性”的艺术价值批评观,无论是对书法的品评、绘画的品评抑或音乐的品评,除了对其艺术本身进行考究外,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对人的“德性”之光亮的深入挖掘上。可以说,朱熹的艺术世界是人之“德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