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1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古建装饰;古建筑屋顶结构样式;古建筑屋顶装饰

一 中国古建屋顶装饰重要意义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装饰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装饰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二 中国古建装饰屋顶特征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装饰主要是通过屋面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它主要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占据了屋顶的较大面积,或者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剪边:在我国古代的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却是一道横的黄色带,这样的色带就称作“剪边”。它是由于屋面使用了不同的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正脊装饰: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特别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其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色装饰。除了常见的正脊两端的吻合正脊中心的宝顶外,在正脊的前后两个立面上,还会雕饰或塑有花、草或龙等。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出檐:在带有屋脊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套兽:在建筑屋檐的下檐端,有一个突出的兽头,套在角梁套兽榫上,防止梁头被雨水侵蚀,这个兽头就称为“套兽”。

(1)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最高等级庑殿顶

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庑殿顶,如,宫殿、庙宇殿堂等。明清时期,最著名的要数现存的明清紫禁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歇山屋顶

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式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3)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较低硬山顶、悬山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的地方。悬山式屋顶在山墙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檩)挑于山墙之外。从外观上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起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4)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其他特殊式样

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也就是说卷棚式屋顶的“正脊”是弧形,与普通的人字形屋顶不一样,没有屋顶端的正脊。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分别称为三角攒尖、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此外,还有一种圆形攒尖顶式,也就是没有垂脊。“穹窿”本身指天空,也形容如天空般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同时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建筑形式。穹窿顶就是穹窿式的屋顶,一般从外观来看为球形或多边形的屋顶形式。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因此,穹窿顶也称“圆顶”。 “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的顶部是平的。这种“平”既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有突出,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当然这种“一面坡”与单坡顶是不同的,它没有单坡顶屋面那么大的坡度。平顶建筑主要常见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 “盔顶”是一个比较形象的屋顶名称,也就是像古代军队中战士所戴的头盔一样形状的屋顶形式。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盔顶的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就像是头盔上插缨穗或帽翎的部分一样。盔顶在现存古建筑中并不是那么多,我国著名的岳阳楼就是使用的盔顶。

三 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装饰手法,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田兆琪.中国古建彩绘纹样.山东友谊书社.1987.

[3]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王谢燕.中国建筑装饰精品解读.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8.

第2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个中心,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加强。二是政府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立了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为主体的政府组织框架,职能配置和权责体系趋于合理。三是行政层级改革深入探索。通过省直接管理县和扩大县级政府社会管理权限试点,逐步优化行政层级,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四是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执法程序不断完善,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显着增强。五是阳光政府建设持续深入。通过强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六是责任政府建设进展明显。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健全,问责力度逐步加大,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正在建立。七是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应急管理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八是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公务员选拔、管理、培训走上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公务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步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改进公共治理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体制;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的改革策略,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各方面的承受程度相统一,积极稳妥、循序推进;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积极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公共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些宝贵经验,也是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

    二、积极贯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明确了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了战略部署。

    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体制改革的结合点,涉及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和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动,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这是十报告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深刻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生产力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32美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超过20%。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分配关系呈现多样化态势。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些新变化新任务都呼唤着行政体制改革的加快,呼唤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此适应和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伟大变革。

    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十报告明确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论述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以及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重大问题,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深化改革的路径。这是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必将指导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并从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行政层级、行政区划、管理方式、机构编制、事业单位、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些新形势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抓住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到202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努力完成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完成党的十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要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为此,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是行政权力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科学划分、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调整;对职能范围过宽、权力过分集中的机构进行适当分设,逐步建成科学合理、顺畅高效的大部门制行政机构体系。

    推进行政层级改革。科学的行政层级是行政权力顺畅运行的前提。一要优化行政层级,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合理界定省以下不同层级地方政府职能与权责关系,健全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责统一的财税体制。二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要适应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及城镇化发展等对行政区划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行政区划的战略研究,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合理配置行政资源。三要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一要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要稳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公开行政职权依据,公开权力运行,保证公开内容真实可信、过程有据可查、结果公平公正、监督及时有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要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加快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加快建设效能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机制和程序,强化行政责任。三要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加快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精干高效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减少领导职数。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要不断优化行政程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完善行政流程,使行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要遵循“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方针,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第3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折衷主义;中国近代建筑;形式语言

折衷主义是一种哲学术语。译为希腊文是容易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表示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将各种设计元素拼凑在一起,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是把各种不同的思潮,无原则的、机械的拼凑在一起,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分地拼凑在一起,作为完全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1 折衷主义在近代建筑设计中的定位

1.1 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主要指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风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出现、印刷及出版事业的发达、考古学的进展,使人们对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得到了更多的了解,设计师们整合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充分利用到建筑设计中,兼具罗马、希腊、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因此出现。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直接模仿或自由组合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建筑,注重纯形式美。

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是随着的开始而进行传播的,以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日、德、俄、美、比等国家先后进驻,西式的教堂、医院、海关、学校等相继建立,因此,折衷主义建筑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被动接受的。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建筑大量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元素的建筑作品相继出现,视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从19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形式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大量的出现,比如,1926年上海沙逊大厦就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非常具有折衷主义特征。在1937年,“”前夕形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建筑时间。20世纪初的20余年是现建筑技术的初步奠定时期,那么从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则是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高峰时期。

1.2 中国建筑折衷主义的思想的产生

提起折衷主义,人们往往习惯把它理解为与中国的中庸之道,人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折衷并非是贬义,西方历史上的折衷主义,作为一种建筑现象,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现代建筑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而建筑思想体系变革滞后的结果;也是早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原来封闭孤立的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地方的风格相继被“发现”,给设计师们更多风格去选择,使他们有更多的素材去设计。折衷主义打破了原有封闭的状态,打破了原有的法式,在设计上自由的发挥,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或者将各种历史片段加以不同程度的自由组合在一起,并进行综合改造。折衷主义的发源和兴盛正值现代建筑的酝酿和探索时期,它的出现是旧建筑体系开始瓦解,从传统的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演变的过渡时期的过渡产物。折衷主义代表了一种渐进式、温和式的演化历程。

折衷主义是中国建筑师立足传统建筑创作的重要出发点,他们试图以西方的物质文明发扬中国固有的文艺精神。18世纪20到30年代的中期,中国的固有形式建筑的中出现了“宫殿式”建筑,这是典型的中国的折衷主义的建筑,这座建筑的普遍特征是:在新技术、新功能的基础上以大屋顶为原型来表现中国的民族形式。继“宫殿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以平屋顶为主、局部大屋顶的“混合式”建筑,也属于折衷主义的建筑。中国特征的现代建筑是在“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后期出现的放弃大屋顶的“现代化的中国建筑”,基本上是在现代建筑体量上加上中国的传统装饰构成的。从“宫殿式”、“混合式”到“现代化的中国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折衷主义建筑发展的过程是一条渐进的向现代建筑演化的轨迹。

2 从样式的研究角度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2.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模仿和照搬西方建筑

随着西方建筑思想的传入,中国建筑起初是模仿和照搬西方建筑,其中这个时期的建筑代表主要以中国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为例,其中上海外滩、南京路、厦门鼓浪屿等的建筑为其代表。建于1921~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采用钢结构而模仿欧洲砖石结构造型,以古典主义形象显示了华贵的气势。

2.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这个年代的建筑是以模拟中国古典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受到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合,折衷主义的思想在建筑上的形式语言更加的明显。

2.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式建筑

所谓的新式建筑是指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3 举例说明折衷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上海的历史建筑堪称是折衷主义建筑的大荟萃。上海金陵东路8号居民楼于1912年完工,整个建筑是由木结构构成,房屋的平面形式呈梯形,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风格。居民楼的南立面中部入口装饰精美,二层为连续尖券窗洞,券壁内向斜凹,窗上有三叶型花饰,窗间柱头装饰复杂。三层窗檐部装饰简洁,窗楣为阶梯型。东侧立面为青砖墙面,红砖嵌饰。入口大门为木制,有特色,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

众所周知,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大多数的保护建筑为折衷主义建筑哈尔滨建筑中的折衷主义作品比重比较大,甚至在新艺术运动建筑中也不难找到折衷主义的成分。代表建筑有铁路文化宫(原中东铁路俱乐部)、车辆厂文化宫、亚细亚电影院、新闻电影院。

4 结语

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从民族的角度看,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见证。但是,它确实有其积极的方面,在搜集、提炼各种建筑风格和手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少新的建筑语言。这些满载历史的建筑,今天大多数都是我们生活与工作的空间,在这些精美的建筑物上始终展现给人们一种美好的形式语言,流露出中西文化珠联璧合的历史韵味。无论是在结构、材料、外观上都可以体现中国近代建筑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价值取向。中国近代建筑不仅有追求民族性的一面,也有崇尚西化、追求科学性的一面,从近代折衷主义的建筑上不难看出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折衷的语言形式。

参考文献:

[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 建筑

中图分类号:K928.71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了的诗,其实,建筑比诗更华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建筑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还渗透着由历史积淀而来的人文情怀。任何建筑,反映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建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立体的反映出时代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古代帝王与宫殿的恢宏精致凸显了皇权的威严与伦理的咄咄逼人;陵墓与坛庙的庄严肃穆昭示着古人对“慎终追远”的重视;叠山理水的山庄、园林,把山、水、石、树融汇一体,又是中国文化追求适意自然与诗意自然的表;中国古代建筑不张扬的个性,而以建筑群体的和谐为至境,也是中国文化追求有序、和谐的绝佳体现。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

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徜徉,你又不仅流连在精美的楼台殿阁、亭榭廊阙中,还在与古人进行着无言的交流,他不动声色地告诉你:几千年来,帝王权贵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无上权威,富商大贾是如何追求自己的逸乐奢侈,布衣隐士又是怎样装饰自己的精深家园,平民百姓又是怎样营造自己的斗室蜗居……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又使得中国建筑异彩纷呈,别具特色。藏族建筑粗狂豪放,傣族建筑玲珑纤巧,侗族建筑古拙质朴,苗家的吊脚楼别具风情,等等,都各有千秋,而又不同程度的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即使是汉族建筑,南北东西又风韵独具。北京四合院像中规中矩的士子,温文尔雅;山西的晋商大院,敦厚拘谨;江南水乡宛如处子,清新秀丽;天井式民居白墙青瓦,明朗而素雅;聚族而居的各家圆楼,亲切祥和。多元一体的文化,造就了和而不同的建筑,如繁星点点,共同组成了中国建筑的灿烂银河,使中国建筑以独特的风姿独立于世界之林。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又被称为世界奇观的万里长城,有造福后世的京杭大运河,有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有巍峨壮丽、气魄非凡的古都西安,有富丽堂皇的紫禁城,有代表天受神权的天坛,有千军万马之势的秦始皇兵马俑,有秀丽婉约的江南园林,有亲切祥和的四合院…….他们不但代表了中国的古老建筑文化,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科学,是古代社会的全面载体。

大楼让人抬头看着很是压抑,我问学建筑的同学,为什么要把建筑设计成这样。他回答道为了更大的节省成本和创造效益,我默然。现代城市中的建筑大抵都是如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高高的树起钢筋水泥铸就的摩天大楼,生活其间忙碌的人们也许已经习惯这样的建筑,并且更多的人把建筑的高大宏伟作为财富的象征。

在一个文化系统里面,建筑无疑是最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比如中国南北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北方多为砖石结构,南方多为木结构;北方多为平屋顶,南方多为斜屋顶。这是中学教科书上内容,笼统而概括,并不见得详实。而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国建筑史》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瑰丽华美的建筑有着深深地文化内涵,让我感受了一次不同建筑和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那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文化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是什么呢?怎样用现代的材料去表现中国的建筑文化呢?

现在建筑界的大师们对中国建筑文化有很多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的一些西方建筑上面强加一些中国的建筑元素上去很可笑。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济南洪楼周围的一些建筑群,都是在现代的一些建筑的边上加一些中国建筑的屋檐之类的。也许建筑的设计者是想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但是那样一做后不是协调了,而是别扭了。所谓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和而同了就没有协调可言了。一些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感觉不够时尚气派。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但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要求,而且给人类精神提供丰富的空间感受。文化,也就是要“人化”,每一种文化都是靠人的活动和思想来支撑的。

中国的建筑不仅有外观的瑰丽华美,更具深深地文化内涵。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庭院,还是巍巍高耸的殿堂,无论是斑驳陆离的雕饰,还是长河落日的雄关,都能于其中品味到历史的沧桑,与古人进行精神的沟通。

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与技术的映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很好途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学好中国古建筑史的必要条件。建筑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谱写了中华历史的伟大篇章!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再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J].中国书画.2005(01)

[2] 刘大平,李晓霁.中国建筑史与文化地理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06)

第5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建筑业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 管理创新

中国建筑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建筑业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较小,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国际承包商承接国际工程的能力较弱。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扩大中国建筑业市场占有份额的迫切要求。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二是对它所服务的顾客体现出的价值;三是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由三部分组成:市场营销能力、服务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是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对提升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和工程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履约能力。中国建筑企业应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应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品牌服务能力,在国际工程施工中应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和交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中国建筑企业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树立良好的国际信誉

中国建筑企业应注重海外精品工程的创建,树立长远目标,不局限于短期利益,以外交部、商务部驻外领事馆、经商处新建(改建)工程为突破口,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2、加强与业务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通过互联网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与交流,准确了解业主的意图,并把企业独特见解、设计理念和个性化的服务传达给业主,引导业主的个性化需求。

二、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服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规则必须符合企业的市场需要和战略发展,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最突出的作用是人力资本化,人才作为一种可以组合配置的资源,直接构成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去。中国建筑业企业应充分发挥设计院所、建筑大师、结构大师、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咨询工程师等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制度的创新表达了企业的战略选择、经营观念、组织体制、管理方式以及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要为用户带来价值并能够被用户所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文化营销”。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等,都可以融人到企业文化中,文化是一种能力,在工程咨询企业表现为创新的气氛,在把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纯粹施工企业则应有严密控制的精细生产文化。中国建筑业企业应注重企业自身的“文化营销”,具体表现为: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加强企业的团队精神和企业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促进服务模式优化升级的能力。中国建筑业企业在关注营业额增长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企业人才管理

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在发展中求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在动态中求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中国建筑业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技术创新,尤其是人才培养的创新。随着建筑业竞争的加剧、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建筑业政策法规的先后出台,建筑业的竞争日益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了解国际上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熟悉国际上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掌握建筑业的国际惯例等均对中国建筑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已由传统的建筑师、工程师项目管理模式向设计-总包模式、工程项目总包也称为“交钥匙”(Turn-key)承包、CM模式和BOT模式转变,培养新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学习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经验,促进中国建筑业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是中国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建筑业人才培养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好建筑业职工队伍建设。根据建筑业的产业特点,大力抓好职工队伍的教育和培训,把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对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定期的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上岗工作,在工资待遇上逐步拉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差距。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强化现有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形成一流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建筑业人力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的研究。注重培养懂技术、懂经济、懂法律、懂外语和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从资金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建筑业在固定资产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市场利润额不尽人意。对中国建筑业进行资产结构优化,提高安徽建筑业的资金利用率,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是增强中国建筑业资金力的可行之举。而熟悉国际工程招投标制及国际常用的工程管理方法,加强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的融资能力,是中国建筑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迫切需要。

1、对中国建筑企业进行资产清算,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

中国建筑企业应明确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结束或出售企业的非核心业务,收缩不善长的业务领域,进一步加强核心业务。对非核心业务的资产通过资产剥离、资产重组等方法进行处理。第一,确定核心业务。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后,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加强核心业务领域资金、人员等投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对非核心业务进行资产外理。一方面进行资产剥离,以出售资产换取现金,或以实物换取投资股权等手段进行资产剥离;另一方面进行资产重组,将非核心业务的资产进行重组,成立一个全资公司,或与其他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2、加大中国对国际承包商的金融支持

从中国建筑业的现状看,承包商的资金困难和资金的低利用率是同时并存的,而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又对承包商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政府应加大对国际承包商的金融支持,鼓励中国国际承包商积极地承建海外工程。过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多从事较为简单的工程施工项目,对银行的金融支持要求也相对简单,主要是招投标过程中的保函和一些流动资金贷款。随着中国承包商实力的增强,一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已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能力和条件,更希望参与竞争附加值高的大型成套交钥匙工程项目。加之近年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道国政府采用BOT、BOO、BOOT和BOOM等方式建设大型工程项目日益增多,项目承包形式也更加多样化,竞争加剧,对承包商在管理、技术,尤其是资金及风险承担方面的要求愈加苛刻,资金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就无法获得大型的项目。因此,与之相应,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对银行的金融支持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加强银行与企业合作,即加强金融机构与国际承包公司的合作,增强公司的国际融资能力。国际建筑业同行的一些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国际一些大型承包商非常注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稳定基础。日本的大承包商在这方面更为明显。以大成建设为例,其资金来源就一直是靠富士银行等十家大银行提供支持。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是这些大企业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允许承包商以有价合同抵押方式贷款,使中国承包商承揽BOT项目成为可能,增强中国承包商在承揽海外工程中竞争力。第二,重视建筑企业的资本运营,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建筑企业如果仅仅局限于生产经营,发展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就不可能取得超常规的跳跃式发展。从国内的情况看,推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金融机构的改革配合,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ort: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1990.

[2] Michael E. Port :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 Press,1980.

[3] The McGraw-Hill:The Top 225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J].ENR,2005(8).

[4] 徐波、赵宏颜:信息技术与建筑业跨跃式发展[J].施工企业管理,2005(5).

第6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于一合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由U2、U10、U11建筑设计工作室组成,共有成员80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建筑师7人,高级建筑师13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1人。

依托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一合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秉持尊重原创、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设计技术上兼顾吸收传统经验和积极创新实践,业务范围涉及文化、商业、体育、居住、办公、传媒及旧建筑改造等多种类型的建筑设计工作,以及与建筑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

一合建筑的建成作品包括北工大软件园、国家网球馆、中间建筑、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广州东方博物馆、福建广播电视中心等,多次荣获部级和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

一合准则

随着设计任务的不断增加以及设计类型的多样化,我们的工作室需要对自身进行重新评价。我们寻求在获得更多设计机会的同时,能够让团队内富有才干的年轻员工有拓展专业、提高技能的空间,我们试图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设计领域有所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改进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设计方法。其同的价值观使得总院领导者与我们达成了其识,于是有了一合。我们是建筑师的一员,是设计实践者,对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我们是设计院的一员,是创作劳动者,对企业发展与历史传承有着承前启后的义务。因此,一合从组建的那一天起,就在思考着团队的行为准则。

一合是负责任的团队

建筑师的职业赋予了我们社会责任、行业责任与企业责任,这种责任将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我们的设计将不单纯地追求某种造型或某种风格,而是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和环境背景,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体现这种特征。我们力求在设计中能为社会留下文化的记录。

我们的设计注重技术,把建筑的适用、可靠作为设计首要任务,同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空间。我们理解设计将不仅限于建筑与空间,而是涵括了构思、创意、规划、绘图等建造过程中每个细节的实现,力求在设计中能为行业进步做出贡献。

作为具有人员优势的团队,一合对企业发展亦有多重责任,包括创作水准、市场推广、生产效益、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技术应用等诸方面的提高。我们力求在设计中有利于推动企业整体水平的上升。

一合是具有合作精神的团队

建筑师的职业呈现予我们广泛的合作空间。合作、共求是我们与业主、投资者、建造者、城市管理者、材料供应者共事时的基本精神。

我们的合作精神是优先寻求与合作者确立共同的理念,而不以自身利益为先导。我们认真倾听各方的诉求,并在设计过程中找到满足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达到业主、社会、环境与建筑师共同的期望。

一合同样重视来自于结构、机电、景观等各方专业人员的建议,将其视作设计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紧密结合,充分尊重。

一合强调团队内部的合作,给予团队每一个人像对待家庭成员般的关心和理解,从而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我们相信,一项为各方称道的设计的实现,必然是良好合作的结果。

一合是崇尚尊重的团队

建筑师的职业告诉我们,尊重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我们尊重事业,一合因建筑设计事业而存在,以致力于建设美好城市为使命,并在其中得到体现自身价值的空间。

我们尊重传统,敬仰前辈们的创造。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重视传统因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并从传统的精华中汲取营养。

我们尊重文化,在设计中学习理解社会、历史、地域、民主、语言等多种文化,并将建筑作为表达文化的途径。我们尊重创作,鼓励观点的多样性、方法的多元性。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探讨和交流,使得彼此获益,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徐磊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0年第八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总建筑师。U11工作塞主任。

所获奖项

国家网球馆获:“2013年北京市第十七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11年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一等奖、“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2013年首都第十七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优秀奖、“2009年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优秀奖

北京蓝星科技大厦获:“2004年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4年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05年建设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宁波会展中心2号馆获:“2008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方案设计”二等奖、“2012年北京市第十六届优秀

建筑工程设计”三等奖

喀麦隆巴富萨姆体育场获:“2011年

第六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越溪山庄获:“201 1年第六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国典大厦获:“北京市规划展览”优秀奖

柴培根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5年获第五界“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总建筑师,U2工作室主任。

所获奖项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获:“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第十六届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二等奖、“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公建类”三等奖

北工大软件园二期B地块获:“北京市第十六届优秀工程设计奖(公共建筑)”一等奖、“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银奖

清华科技创新中心获:“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奖”铜奖(国家级)、“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奖”二等奖(部级)、“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设计)”一等奖

北京静安公寓获:“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公共建筑)”三等奖

龙湖中关村住宅及商业办公项目获:“北京市第十六届优秀工程设计奖(居住建筑)”三等奖

承德行宫酒店获:“蓝星杯・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新疆可可托海季兰德温泉酒店获:“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北京工业大学综合楼获:“首都第十七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优秀方案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获:“2012年创新杯全国BIM应用大赛”三等奖

于海为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3年获第九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总建筑师,U10工作室主任。

所获奖项

北京中间建筑G区获:“第十六届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12年中国建筑设计奖”银奖、“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建类”三等奖、“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福建广播电视中心获:“第十七届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建类”三等奖

广州珠江新城高尚住宅获:“第十六届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住宅与住宅小区类”三等奖

吉盛伟邦绿地国际家具村二期获:“第十七届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

北京中间建筑C、D区获:“第六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铜奖

上海世博博物馆新建工程设计获:

“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清华大学A块地获:“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晋江市品牌博览广场获:“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北京工业大学第四教学楼、实验楼、教学科研楼、艺术设计中心获:首都

“第十七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优秀方案奖

吴朝辉

2002年毕业于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2011年担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事业部主任。2015年担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都市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经历

199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建筑师。

2001年,就读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当年年底留学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师从荷兰当代著名建筑评论家BartLootsma。在读期间,接受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主席Brett Steele和意大利著名建筑师Stefano Boeri先生指导,在理论建设和设计实践两方面平行发展。

2002年,获得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同年被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聘请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国际竞赛设计顾问。

2004年,首届北京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参展建筑师。

2005年,外滩三号沪申画廊《间・隔》展参展建筑师。

2006年,设计作品入选意大利著名建筑杂志Domus创刊78周年特集。

2007年,首届“40 under 40”华人建筑师邀请展参展建筑师。

2008年,担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建筑师。

第7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第8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建筑;外国建筑师;借鉴;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简单的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已经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了。越来越多造型奇特,寓意丰富的建筑走近我们的视线。这其中有许多是由著名的外国建筑师所设计的,像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上海歌剧院。

这些建筑在中国的成功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设计大师来到中国,利用这样一个舞台来实现他们的梦想。而这种现象带来的双面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就是冲击中国建筑师的市场,人们常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是这个道理。相反也会拉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外国毕竟有好多新的技术。

一、积极影响

西方国家的建筑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的时候一个建筑设计所一年就接一个项目,而且这个项目还可能是旧建筑改造。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是也是事实,于是像中国这样爆发性的阶段对外国的建筑师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无论是出名还是挣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来到了中国,不论是参与投标还是来中国工作。

但是外国建筑师涌入中国的现象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70年代,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很成功的一个实例,这个阶段主要是华裔的国际建筑师来到中国,接触的项目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宾馆和办公楼等,外国人设计的钢铁、玻璃等庞然大物开始出现在中国,改变了我们的想法。到了90年代,美国建筑师等大肆进入中国,中国城市天际线的陡然增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建筑类型也扩展到了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发展到新世纪,外国建筑师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名的大牌建筑师越来越多;随着“巨蛋”、“鸟巢”以及被一些人称为“大裤衩”的央视新址大楼等一批超大型当代建筑陆续亮相,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建筑师,都在中国这块巨大的试验场开始自己的建筑梦。不可否认,外国建筑师尤其是大师级别人物及作品进入中国,从设计思路、建筑观念及运作机制上产生的影响都有着革命性的意义,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建筑作品,正可以说明他们对传统思维的冲击有多大。况且,只有不断开放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二、不利影响

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随意拿出巨资让洋设计师搞试验的程度;而且,新理念作品以结构的新颖奇特为特征,为技术实施和建筑材料提出了难度极大的新要求,从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更有甚者认为,西方设计师的那些创新作品会模糊中国建筑文化的走向,甚至会把中国建筑文化引向殖民文化的歧途。

其实早在四年前,国家大剧院巨大“水蛋”设计方案浮出水面,此方案立即在中国建筑学界和民众中引起广泛争议,也使中国人认识了该方案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安德鲁是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作品众多,包括著名的巴黎戴高乐机场等。在中国,安德鲁的设计作品还包括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和东方艺术中心,以及广州新体育馆。不过,2004年5月23日,曾让安德鲁在29岁便一举成名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的候机厅发生栈桥坍塌事故,一时间,安德鲁又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在中国的四件作品的安全性问题广受国人关注。随即便有媒体传出消息说,中国很有可能再次对国家大剧院的整个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估。

同样遭到诟病的还有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新近完工的国家大剧院以及奥运场馆“鸟巢”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但是北京大学一位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教授表示,它们树立了一个在资源贫乏国家建设浪费型建筑的坏的典型。这位教授说,它们真的耗资巨大,在中国这可是个错误的方向。他说,这个国家在建筑上需要追求更节制、更环保,而不是去创造“具轰动效应的、稀奇古怪的、气势恢宏的”陆地景观。其他普通北京居民对央视新大楼也怨言颇多。其实这种建筑很难与民众产生关系,王澍先生倡导的呼唤的是一种贴近民众,能真正与民众产生互动的建筑,而这些显然不是。

同时在报纸上抄袭的新闻也时有耳闻,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中国内陆城市重庆的一个在建项目抄袭著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且该“山寨”建筑有可能早于北京“原版”建筑完成。位于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官网显示,由哈迪德设计的望京SOHO计划于2014年完成,该建筑为复合功能结构,位于城区与机场中间。

这种抄袭的行为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中国建筑师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淡漠,一味的抄袭不但不能起到提高我们设计水平的作用,反而会导致人们注重形式,忽略结合自身特点,我们应该在外国建筑师的冲击下,批判性的、有选择性的吸收好的技术,做到既有与外国先进技术相交流,又保留有自己特色文化风格的研究。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开放,才能在这场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三、在文化冲击下的反思

第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斗拱,木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 G26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于此同时创造了斗拱结构,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些木质结构的巧妙形式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

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应用在当代的主要特征

1、以木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2、独创的斗拱结构,斗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

4、独创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5、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通常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例如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又如彩画也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同样门窗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高度的装饰实用性。

二、传统建筑中结构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地方

1、斗拱结构传递荷载能力能否应用在当前结构之中,斗拱一般位置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为了减少剪应力,遂有一种过度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当然,伴之而来的装饰效果,亦使其在中国建筑学上的人文意义,曾经就是斗拱愈多,愈复杂,便愈表示建筑物质尊贵。在中国传统建筑学中,有关斗拱的技术资料,比任何部分都介绍得更为详尽。宗徽宗崇宁二年官方刊行的《营造法式》,清雍正十二年所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均对斗拱结构有着十分严格的规限而成为中国建筑模数制度。足见斗拱技术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古语有云:“桁梧复叠,势合形离”,讲的就是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说白了就是指“斗”上托“拱”、“拱”上垫“斗”地重复着,一层压一层向上叠垛的扩展挑出。而在当今的高层结构中,低层部分的柱、板受力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可以以钢筋或者其他材料做出仿斗拱结构的构造,以达到更高效应用空间结构与满足受力要求的目的。

2、适当注重结合木质结构的优势并予以合理使用,木材作为一种会呼吸的建筑材料,冬暖夏凉,能够创造出最适宜于人类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即为木结构建筑,曾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在古代皇家建筑和民居建筑中得到大量使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木质结构的抗震性比任何水泥钢筋及轻钢结构都好,因木结构房屋的整体性,使原木建筑在地震中不可能像砖混结构的建筑倒塌下来,即使是级别非常的地震,最多也就是让它有些变形。因此地震时,住木屋别墅生命安全绝对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木屋遭受自然灾害破坏之后,不需要像其他倒塌的建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重建,它只要略作修缮即可。而这些优点使木质结构完全可以直接应用在当今的建筑当中。

结束语

随着建筑结构形式的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建筑结构值得我们进行参考和借鉴,中国拥有灿烂辉煌的建筑文化,其中还有很多技法、结构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对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和分析一定会有助于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庄庆华,李晓东,中国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