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基因工程疫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因工程疫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基因工程在医学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应用领域不断被拓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

1 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制药开创了制药工业的新纪元,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或者不能经济生产的药物问题。现在,人类已经可以按照需要,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大量廉价优质的新药物和诊断试剂,诸如人生长激素、人的胰岛素、尿激酶、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令人振奋的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针对性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多肽药物的问世,不仅改变了制药工业的产品结构,而且为治疗各种疾病如糖尿病、肾衰竭、肿瘤、侏儒症等提供了有效的药物。众所周知,医治侏儒症的良药是人生长激素,倘若从人的尸体中获取,治疗一个病人就需要600具尸体的脑下垂体才能获得足够的量;倘若运用基因工程生产,就可从每升基因工程菌液中得到2.4g。人们为此而石破天惊的兴奋!成本如此之低,又如此之高产,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2 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

为人类抵御病毒侵袭提供了用武之地。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应用于临床,提高了人类对各种病毒病的抵御能力。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问世,使我国新生儿不再遭遇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也降低了人群肝癌的发病率。又如,为治愈癌症正在研制的用单克隆抗体制成的“生物导弹”,就是按照人类的设计,把“生物导弹”发射出去,精确地命中癌细胞,并炸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的细胞。就单克隆细胞而言,单克隆细胞在肿癌的诊断检测、显示定位、监测病变、监测疗效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生产抵御各种病菌、血吸虫、虐原虫等疫苗,提高人体对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脱氧核糖核酸或者基因疫苗的问世,变革了机体的免疫方式。如今,人们翘首关注困扰人类的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的早日问世。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为克服单克隆抗体生产细胞株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为生产大量高效抗病毒疫苗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

3 基因工程治疗疾病

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基因治病已经变革了整个医学的预防和治疗领域。比如,不治之症——白痴病,用健康的基因更换或者矫正患者的有缺损的基因,就有可能根治这种疾病。现在已知的人类遗传疾病约有4000种,包括单基因缺陷和多基因综合征。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或者基因打靶的手段,将病毒的基因杀灭,插入校正基因,得以治疗、校正和预防遗传疾病的目的。人类精心设计的基因工程操作,克服了不同个体甚至物种之间由于器官移植所产生的免疫排斥作用,实现人体之间的移植已获成功,成功的实体器官移植有肾、心、肝、胰、肺、肠,也有双器官和多器官的联合移植。而人体与动物之间的器官移植成为现实,临床应用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了。脱氧核糖核酸化学合成的完善和自动化,脱氧核糖核酸扩增技术的优化,为合成基因“探针”,提高临床诊断的质量,是人类所殷切企盼的。基因治疗有两种途径,一是体细胞的基因治疗,二是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体细胞的基因治疗是将正常的遗传基因导入受精的卵细胞内,让这种遗传物质进入受精卵的基因组内,并随着受精卵分裂,分配到每一个子细胞中去,最终纠正未来个体的遗传缺陷。而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是将人类设计的“目的基因”导入患有遗传病病人的生殖细胞内,此法操作技术异常复杂,又涉及伦理,缓行之理充足,故尚无人涉足。

4 基因工程诊病

第2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1. 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规模已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抗病毒植物诞生以来,转基因作物的研制、中间试验、田间释放和商业化种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97年底,转基因植物已达几百种;转基因作物于1986年在美国和法国首次进入大田试验,到1997年底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已达25000多例;1994年,美国批准了转基因延熟番茄的商业化生产,到1997年底,全世界共有51种转基因植物产品被正式投入商品化生产。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迅速扩大。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95年仅为1.2×106hm2,1996年为2.84×106hm2,1997年为1.25×107hm2,1998年为2.78×107hm2,1999年增至3.99×107hm2.2000年进一步增至4.42×107hm2,2001年已达5.26×107hm2.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按作物种类统计为:大豆占46%,棉花占20%,油菜占11%,玉米占7%;按国家统计:美国占70%(面积,下同)、阿根廷占22%、加拿大占6%、中国占1%~3%,上述4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9%;按目标性状分类: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占77%,抗虫转基因作物占15%.据统计,199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占该国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55%、50%和30%。

转基因作物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1997年美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为1×106hm2,平均增产70%,每公顷抗虫棉可增加净收益83美元,直接经济效益近1亿美元;1998年美国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达5×106hm2,平均增产9%,其净收益为68.1美元/hm2,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4亿美元。199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仅为0.75亿美元,1998年达到12亿美元~15亿美元,2000年已达30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40倍。预计2005年将达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2.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组农业微生物工程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新型重组固氮微生物研究已进入田间试验,一些杀虫、防病遗传工程微生物进入田间试验或商业化生产。防冻害基因工程菌株已于1987年进入田间试验,防治果树根癌病工程菌株也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获准登记,目前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一些国家销售,这是世界上首例商品化生产的植病生防基因工程细菌制剂。具有杀虫活性的转b.t基因工程细菌,自1991年起已有多个产品进入市场。在高铵条件下仍保持良好固氮能力的耐铵工程菌株,也进入田间试验。 

3.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改良动物品种和生产性能;生产人药用蛋白和营养保健蛋白;生产人用器官移植的异种供体;建立疾病和药物筛选模型;生产新型生物材料等。1998年全球动物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约为6.2亿美元,预计2010年总销售额将达到110亿美元,其中75亿美元是转基因动物产品。

4.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等诊断试剂,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或已应用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已达1000多种;基因工程疫苗,已有44例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30例,基因缺失活疫苗12例,基因重组活疫苗2例。此外,还有dna疫苗和兽用基因植物源生物制品等。 

5. 转基因水生生物 

迄今为止,全世界研究的转基因水生生物达20余种,已有8种进入中间试验,其中我国有一种两例,仅有大西洋鲑1种可能已开始小规模商品化生产。

6.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现状与产业化概况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启动的863高新技术计划起到了关键性的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据1996年统计,国内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约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1997年~1999年,有26例转基因植物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按转基因性状分:抗虫16例,抗病毒9例,改良品质1例。按作物划分:棉16例,番茄5例,甜椒4例,矮牵牛1例。

转基因抗虫棉是国内植物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独立研制成抗虫棉,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个国家。1998年~2001年4年累计种植逾1.3×106hm2,减少农药使用量70%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由于其伞形辐射的带动作用,抗虫转基因水稻、玉米、杨树等一批后继转基因产品正在进行田间试验,蓄势待发。转基因技术将使农业产业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向农业与医药、农业与食品、农业与加工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正在研发的防病杀虫微生物13种,涉及基因16种;固氮微生物8种,涉及基因12种,大多已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我国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研究与产业化进展迅速,已有近70种单克隆抗体等诊断试剂投放市场,2例基因工程疫苗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1例,基因重组活疫苗1例。

我国转基因水生生物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5年,我国培育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此后,培育出比正常生长速度快3倍~4.6倍的转基因泥鳅。目前,转生长激素基因鲤、转大马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均进入中试阶段。此外,我国还开展了藻类、贝类等其他水生生物的转基因研究。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成绩斐然,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对某些病毒有一定抗性的转基因猪培育成功,乳腺组织能够表达人药用蛋白凝血因子ix、人生长激素、人红细胞生成素的转基因羊已进入中试和安全性评价阶段,此外,还成功地培育了转基因牛。

第3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Abstract】 AIM: To design and obtain novel rotavirus (RV) VP6 gene.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our previous reports, RV VP6 gene was optimized through the gradual splic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improved PCR strategy. RESULTS: The optimized cDNA sequence of RV VP6 gene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which was about 1220 bp and reached 55% in (G+C) content.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RV VP6 gene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about 20% in (G+C) content compared to wildtype RV VP6 gene. This study laid a further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oral rotavirus 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

【Keywords】 rotavirus; VP6 gene; genes, synthetic; 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

【摘要】 目的:设计获得轮状病毒(RV)新型VP6基因. 方法: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RV VP6基因的优化合成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 我们应用改良的嵌套式PCR策略,通过逐步拼接法对RV VP6基因进行了优化改造. 结果:成功地合成了优化的RV VP6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长约1220 bp,(G+C)含量达55%. 结论:与野生型RV VP6基因相比,优化合成的RV VP6基因(G+C) 含量提高了约20%,这一工作为新型高效口服RV基因工程疫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轮状病毒; VP6基因;基因,合成; 基因工程疫苗

0引言

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引起全世界婴幼儿严重腹泻的重要病原,RV危害严重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1],根除RV感染的惟一途径是发展安全、有效的疫苗,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医疗目标,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必要的工作[2-5]. A组RV血清型众多,VP6蛋白是其主要的组特异性抗原,有较强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可诱导保护性免疫. 有研究表明,VP6蛋白的IgA mAb对RV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肌注免疫VP6 DNA疫苗可产生较好的异源保护作用[6],以VP6蛋白和黏膜佐剂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对鼠RV EDIM株的完全保护作用[7]. 根据我国RV的感染状况,本课题组的疫苗设计方案主要包括A组RV的VP6抗原和A组RV G1,G2和G3型3种不同的VP7抗原. 前期免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灌胃免疫组产生的RV特异性免疫反应较滴鼻组弱,推测可能与疫苗在胃肠道受到胃酸和消化酶的降解破坏作用,导致其表达量降低和免疫效果弱化有关. 据此,为了发展新型高效的口服RV基因工程疫苗,我们应用改良的嵌套式PCR策略,通过逐步拼接法对RV VP6基因进行了优化合成研究,以期提高其(G+C)含量,可望增加其表达量和提高以其为目标抗原的RV疫苗的免疫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PcDNAⅡ质粒,E.coli DH5α菌种和E.coli DH10B菌种均为本室保存. Agarose Gel DNA purification Kit, Pyrobest DNA polymerase,T4 DNA Ligase, 限制性DNA内切酶KpnⅠ,XhoⅠ,EcoRⅠ,EcoRV,XGal, IPTG, DNA Marker DL2000, dNTP mixture和Amp均为Takara产品;RNA酶为Sigma产品; 酵母提取物和胰蛋白胨为OXOID产品; PEG(4000)为Promega产品.

1.2方法

1.2.1引物合成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1.2.2RV VP6基因的优化合成根据RV VP6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和人类细胞偏爱的密码子,重新设计了RV VP6基因的重组cDNA序列,合成了引物P11~P116和P21~P216与sP115和sP216. 根据嵌套式PCR方法制备突变体的原理[8],我们应用改良的嵌套式PCR策略,通过逐步拼接法人工合成RV VP6基因的重组cDNA序列.

2结果

2.1RV VP6基因S1和S2片段的合成应用改良的嵌套式PCR策略,通过逐步拼接法人工合成RV VP6基因的重组cDNA序列,RV VP6基因全长S片段分为S1和S2片段两部分先分别合成,再以S1和S2片段为模板,合成RV VP6基因全长S片段,合成策略见图1,2. 获得RV VP6基因S1和S2片段(图3,4),对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图5,6),合成片段序列正确.

2.2获得优化的RV VP6基因全长S片段逐步拼接法获得了约1220 bp的RV VP6基因全长目的片段(图7),进行酶切(图8)和测序鉴定,目的片段序列正确.

1: RV VP6基因全长S片段;2: DNA标准DL2000.

图7RV VP6基因全长S片段的PCR产物

1: DNA标准DL2000;2: RV VP6基因全长S片段阳性重组质粒.

图8RV VP6基因全长S片段阳性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2.3RV VP6基因优化改造前后的序列对比分析应用改良的嵌套式PCR策略,通过逐步拼接法成功地优化合成了RV VP6基因. 与优化改造前的野生型序列相比,优化后的RV VP6基因(G+C)含量提高了约20%. 优化改造前后的序列对比和(G+C)含量分析见表1.表1RV VP6基因优化改造前后的序列对比分析

转贴于 3讨论

国内外新型病毒疫苗发展规划将RV预防性疫苗列为新型病毒疫苗研制的重点项目之一,全球疫苗与免疫接种联盟(GAVI)和WHO也十分重视中国的口服RV活疫苗,将其列为“全球疫苗腹泻病控制和免疫规划”主攻发展的首要疫苗. 为了发展新型高效的口服RV基因工程疫苗, 本研究在前期免疫效果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针对灌胃免疫组产生的RV特异性免疫反应比滴鼻组弱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疫苗在胃肠道受到胃酸和消化酶的降解破坏作用,导致其表达量降低和免疫原性弱化有关,根据有关HIV和DNA序列化学合成的有关研究报道[9-17],提高目的基因的(G+C)含量可显著提高其表达量,从而增强其免疫效果. 据此,我们对RV VP6基因优化合成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 根据RV VP6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和人类细胞偏爱的密码子,我们重新设计了RV VP6基因的cDNA序列,并增加了有助序列正确翻译的Kozak序列,以提高VP6的表达量. 优化改造的VP6基因重组cDNA序列包含保护性碱基、酶切位点和Kozak序列,共计约1220 bp.

应用改良的嵌套式PCR策略,通过逐步拼接法对RV VP6基因的人工合成方法进行探索,我们发现应用改良的嵌套式PCR策略合成基因时,具体合成方法(逐步拼接法或两步法)的选择及基因合成的成功率可能主要取决于引物长度及其彼此间的重叠长度. ①当引物长度

【参考文献】

[1] Parashar UD, Bresee JS, Gentsch JR, et al. Rotavirus [J].Emerg Infect Dis, 1998, 4:561-570.

[2] Ward RL.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rotection elicited by candidate rotavirus vaccines as determined with the adult mouse model[J]. Viral Immunol, 2003, 16(1):17-24.

[3] 金奇. 医学分子病毒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58-562.

[4] Lynch M, Shieh WJ, Tatti K, et al. The pathology of rotavirusassociated deaths, using new molecular diagnostics [J]. Clin Infect Dis, 2003, 37: 1327-1333.

[5] Kapikian AZ. A rotavirus vaccine for prevention of severe diarrhea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withdrawl[J]. Novartis Found Symp, 2001, 238: 153-179.

[6] Yang KJ, Wang SX, Chang K, et al. Immune responses and protection obtained with rotavirus VP6 DNA vaccines given by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J]. Vaccine, 2001, 19:3285-3291.

[7] Monica M, Mc Neal, John L, et al. CD4+ T cells are the only lymphocytes needed to protect mice against rotavirus shedding after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with a chimeric VP6 protein and the adjuvant LT(R192G) [J]. J Virol, 2002, 2:560-568.

[8] [美]CM.迪芬巴赫,GS.德维克斯勒主编. 黄培堂,余炜源,陈添弥,等译. PCR技术实验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32-433.

[9] Smith HO, Hutchison CA 3rd, Pfannkoch C, et al. Generating a synthetic genome by whole genome assembly: PhiX174 bacteriophage from synthetic oligonucleotid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26):15440-15445.

[10] Zhao X, Huo KK, Li YY. Synonymous codon usage in Pichia pastoris[J]. Shengwu Gongcheng Xuebao, 2000, 16(3):308-311.

[11] Gao X, Yo P, Keith A, et al. Thermodynamically balanced insideout (TBIO) PCRbased gene synthesis: A novel method of primer design for highfidelity assembly of longer gene sequences [J]. Nucleic Acids Res, 2003,31(22):e143.

[12] David MH, Jacek L. DNA Works: An automated method for designing digonucleotides for PCRbased gene synthesis [J]. Nucleic Acids Res, 2002, 30:e43.

[13] Xiong AS, Peng RH, Li X, et al. Influence of signal peptide sequences on the expression of heterogeneous proteins in Pichia pastoris[J]. Shengwu Huaxue Yu Shengwu Wuli Xuebao (Shanghai), 2003, 35(2):154-160.

[14] Peng RH, Xiong AS, Li X, et al. PCRaided synthesis and stable expression in E.coli of the cryIA(c)Bt Gene[J]. Shengwu Huaxue Yu Shengwu Wuli Xuebao (Shanghai), 2001, 33(2):219-224.

[15] Peng RH, Xiong AS, Li X, et al. High expression of a heatstable phytase in Pichia pastoris[J]. Shengwu Huaxue Yu Shengwu Wuli Xuebao (Shanghai), 2002, 34(6):725-730.

[16] Peng R, Xiong A, Li X, et al. A deltaendotoxin encoded in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displays a high degree of insecticidal activity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3, 63(3):300-306.

第4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我叫荣俊,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主要是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一下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

今年1月10日,我在北京参加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参与的一个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个项目名称叫《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及其应用》,是由浙江大学、长江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长江大学是第二完成单位。作为主要完成人,我排名第三,动物科学学院的程太平副教授排名第六。

算起来,进行这个项目的研究,前前后后已有20多年。项目组在“863”“科技支撑”“973” 等计划项目的持续资助下,构建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反向遗传学技术平台,揭示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基因重配和复制的机制,发展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安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型疫苗、检测技术体系,尤其是发明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养鸡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为减少疫病发生、消除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净化鸡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成果第三完成人,我主持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组织实施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 基因改造、基因表达、表达产物纯化、油乳剂疫苗生产工艺研究,动物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农业部签发了国家II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和准予生产产品批准文号、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 个。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发明专利技术在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得到了具体实施和应用,作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该疫苗已连续生产5年并在全国除香港和澳门所有省、市、自治区推广使用,实现销售收入4.776 亿元,新增利税收2.134亿元。目前本成果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

回顾我的科研历程,我觉得,有几点感受较深的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科研成果的获得是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结果。

记得党委书记朱业宏来看我时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绝对不是长江大学做科研中最聪明的和最有水平的,但我肯定是最勤奋的。以这次获奖项目的研究过程为例: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1999年立项,2000年经费到账后进行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从2001年到项目通过鉴定这4年时间里,我的工作时间是每年360天。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每年春节后一般都是初二或初三去实验室工作。经常是我到实验室了,管门房的工人还没有起来开门。

第二,不要抱怨自己所在单位的条件不好,充分利用现有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你一定会获得成功。将普通设备用好也是一种创新。

我们有很多新教师和老教师习惯报怨单位没有好的研究条件,其实好多人都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试验室有些什么东西,能做什么。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进取心、自我解压的心理表现。其实在我的研究早期是没有什么试验设备的。当时有不少同事挖苦我要在湖北农学院研究基因工程疫苗,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做基因工程疫苗抗原蛋白的表达必须做western blot,而我们实验室没有转膜电泳槽,我就根据在武汉大学用过的仪器构造和原理,拆下报废电泳槽上的铂金丝自己制作了一个转膜电泳槽,用我自制的设备做的实验非常成功。用这个设备做的western blot 照片在2篇SCI论文(3.0以上)中应用。

在青岛易邦公司做工艺时,要增加一步去内毒素的工艺,公司的员工要去买冷冻离心机,每台需大约45万元。我帮他们设计了一个可放置5个5升分液漏斗可移动操作台,可以在冷库和操作间移动。每个台架加分液漏斗可相当两台离心机。而每个台架的造价不到1000元。易邦的老总感叹道,现在年轻的研究人员只知道现代化的设备,对那些管用又便宜的玻璃仪器一无所知。像这样的例子在我的科研实践中还有不少。

第三,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研选题的最重要标准。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正是我国动物疫苗生产由传统疫苗向现代新型疫苗转型的初期。人类医药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成功研制和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兽医中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产品,与我们前后同时进入新药申报的基因工程疫苗有:复旦大学的猪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西南农大的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这两个疫苗因为免疫效果不佳没有能推广开。其中复旦大学的疫苗转让给内蒙古金宇集团后基本没有生产。从特定疫苗生产的专业角度更是急需的产品。我们的产品是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出的,是国家和社会急需的东西。2011年春天,我到荆门十里铺去买鸡做实验,我特地问了一下养鸡户,你们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用什么疫苗,他们告诉我他们附近的养殖户都用青岛易邦的疫苗,效果非常好,免疫后基本上都可以不患法氏囊病。他们不知道我是该疫苗的发明者。听到这样的评价我真正有了成就感。

第四,千万不要迷信文献资料和专家权威。

从1990年起就有国外的论文报道用原核生物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做疫苗是行不通的。我们的研究真真切切的让这种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在我们进行新药申报的过程中也曾有国内的顶级专家提出质疑,其理由就是两个:一是国外权威杂志的论文和结论;二是他们自己做过没有成功。所以专家权威不可全信。

华中农大的陈焕春院士知道我们这个产品后,对他们试验室的博士们发出感慨道,荣老师在长江大学做的产品卖到易邦去了(因为易邦公司在国内是排第二的兽药企业)。所以作为长江大学人要有我们的自信。

第五,成功的最关键时刻是咬紧牙再坚持一会。

在该项目的研究中有两次令人崩溃的时候。第一次是获取目的基因,由于病理样本中病毒数太少,加上当时缺乏经验,实验基本上是按书本来做。当时相同的工作反复做了10个月。反转录,PCR,电泳,转化,鉴定。每星期重复2-3次,最后终于取得了正确的基因。第二次是在青岛易邦做工艺时,遇上了副反应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试验室比较不明显,在免疫的局部出现核桃大小的结蒂组织增生。那时是三个星期一个轮回,制苗,免疫,剖检。反复改进工艺和疫苗配比,经过11个月完成了工业生产工艺流程。

说完这些科研体会,我还想说一下感恩,做人必须常怀感恩之心。说实话,我真心感谢原农学院和现在的长江大学,为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感谢原湖北农学院为我提供了当时院内最高的资助,8万元。正是湖北省科技厅的2万元加上湖北农学院的8万元使我能够完成该项目。我现在是不差钱,但在当时这点钱是甘露。

感谢易邦公司的老总,杜元钊总经理,在两次巨额赔款后仍然对该产品充满信心。2次赔了300多万。

感谢生科院给了我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感谢动科院在我离开学院后还能为我敞开试验室。

感谢朱业宏书记亲临看望,使我这个一线的科研人员深切地体会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5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摘要: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马铃薯抗病、抗菌、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及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综述了近20年国内外基因工程在马铃薯育种上的应用现状,为马铃薯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基因工程;马铃薯育种;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532.035.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30-04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上广为种植的粮、菜、饲兼用型作物,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以加工制成各种产品[1],其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全世界每年的总产量将近3×108 t,中国占了其中的18%,居世界第一位[2]。马铃薯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近年来随着生物能源的兴起与开发,马铃薯也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材料,从而掀起了对马铃薯生物学性状及应用的研究热潮[3]。

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作物,其遗传分离复杂、后代筛选繁琐,用常规育种方法改良品种难度极大。尽管已培育出许多食用加工的优良品种,但至今许多优良栽培品种仍受到多种病虫害等的严重危害。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各种来源的基因导入马铃薯,使马铃薯基因工程取得了许多突破,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1 马铃薯抗病基因工程

11 马铃薯抗病毒病基因工程

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造成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着我国马铃薯的生产。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几乎所有马铃薯品种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病毒的侵染[4]。目前已报道的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40余种[5],国内发现的专门寄生于马铃薯的就有9种,即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M病毒(PVM)以及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6]。其中马铃薯Y 病毒和马铃薯卷叶病毒是最主要的马铃薯病毒[7]。而且PVY+PVX或PVY+PLRV混合侵染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各病毒单独侵染。

马铃薯抗病毒基因工程主要有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的交叉保护作用,RNA和反义RNA介导的抗性,核酶、缺损的复制酶基因介导的抗性以及干扰运动蛋白等[8]。在以上技术中, 利用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介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是目前马铃薯抗病毒基因工程的热点之一。近十多年来,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将病毒外壳蛋白(CP) 基因导入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9],有些学者鉴定了表达PVX+PVY双价CP基因转基因马铃薯的抗病性,结果表明转基因马铃薯对PVX+PVY复合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10]。利用反义RNA技术,有些学者用非翻译的序列转化植株也能产生抗性,RNA与反义RNA转化阻碍翻译的进行,导致基因产物减少[11]。马铃薯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成果还有很多,随着对病毒与植物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抗病毒基因工程在育种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马铃薯抗真菌病基因工程

真菌性病害也是限制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马铃薯真菌病害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往往造成马铃薯大幅度减产。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马铃薯抗真菌病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在马铃薯抗真菌病基因工程育种中大量使用的主要有植物病程相关蛋白、水解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抗真菌蛋白(肽)、抑制病原菌毒性因子的蛋白等等。付道林等[12]将携带有Ⅰ型烟草β-1,3-葡聚糖酶基因和Ⅰ型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pBLGC质粒导入津引8号马铃薯品种中,获得了抗病转基因品种。Ali等[13]将人工合成的4种阳离子肽基因导入马铃薯并对马铃薯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试,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对相应病原菌的抗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13 马铃薯抗细菌病基因工程

近年来植物抗细菌病基因工程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阻断病原细菌的致病途径,强化植物抗病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植物防御基因的表达,利用非植物源抗菌蛋白和利用细胞凋亡反应控制病害的发生等方面。Dong等[14]将克隆于芽孢杆菌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水解酶基因aiiA转入烟草和马铃薯,转基因烟草和马铃薯对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的抗性显著提高。贾士荣等[15]将人工合成的Cecropin B及Shiva A基因转入我国7个马铃薯主栽品种中,经温室和田间接种试验鉴定,部分转基因材料对青枯病的抗性比对照提高1~3级。

2 马铃薯抗虫基因工程

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常常遭受各种害虫的侵袭,如蚜虫、马铃薯块茎夜蛾、蛴螬等,直接危害地上与地下部分,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导致死亡。迄今为止,各国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分离得到了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其中用于提高植物抗虫性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细菌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因,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Bt基因);另一类是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因,如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等。其中,Bt基因和PI基因在农业上应用最广[16]。Arpaia等[17]的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科罗拉多甲虫取食了含有cry3B的转基因马铃薯后,生殖能力受到了严重损害,不能产生后代。Marchetti等[18]从大豆中分离得到了几种蛋白酶抑制剂基因(KTi3、C-Ⅱand PⅠ-Ⅳ),并将其导入马铃薯中,经检测在表达足够数量抑制剂的情况下,幼虫重量的增加降低50%。

3 马铃薯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通过化学方法控制杂草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除草剂在杀死杂草的同时不仅污染环境,有的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伤害。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耐除草剂基因导入作物,增加了对除草剂的选择性和安全性[19]。耐除草剂基因工程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修饰除草剂作用的靶蛋白,使其对除草剂不敏感,或使其过量表达让植物吸收除草剂以后仍能进行正常代谢;二是引入酶或酶系统,在除草剂发生作用前降解或解毒。如比利时植物遗传部门的研究人员把编码乙酰CoA转移酶的Bar基因导入马铃薯,获得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

4 马铃薯抗逆基因工程

干旱、高温、低温、盐胁迫等逆境条件影响马铃薯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从基因组成、表达调控及信号传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抗)性机理,将相关基因导入马铃薯以改良胁迫抗性。例如,Goddijn等[20]成功地将大肠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复合体otsAB基因导入马铃薯,明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赵映琴[21]将AtNHX1基因转入马铃薯株系中,在相同盐浓度胁迫下,转基因马铃薯的株高明显高于对照,尤其是在高盐条件下胁迫90 d时,大部分转基因株系的株高均显著高于对照。

5 马铃薯加工品质改善基因工程

51 马铃薯淀粉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在淀粉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影响淀粉品质的关键酶是淀粉合成酶(SS)、淀粉分支酶(SBE)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它们共同作用影响淀粉颗粒的结构和特性。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变这些酶在植物中的表达,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性质、新型的马铃薯淀粉用于食品加工或其它工业生产之中。宋波涛等[22]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CaMV35S驱动的正/反义sAGP基因导入马铃薯后,转正义sAGP基因的淀粉含量增加5%~6%,而转反义sAGP基因淀粉含量下降达27%。在马铃薯中,AGPase水平降低时,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而支链淀粉含量升高[23]。

52 马铃薯块茎抗褐变基因工程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产生褐变现象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者运用反义RNA技术特异抑制PPO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马铃薯褐化的目的。如Bachem等[24]将反义多酚氧化酶基因导入马铃薯,能够有效增强块茎的抗褐变能力。

53 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基因工程

据资料介绍,块茎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低温糖化给马铃薯加工产业带来的损失高达数千万美元。于是,人们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张金文[25]克隆了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1号”的酸性转化酶基因,构建了反义植物表达载体,获得了转基因植株。除了运用反义RNA技术外,还可通过表达自身或外源的酸性转化酶抑制因子来改善马铃薯低温糖化。如超量表达烟草酸性转化酶抑制子的马铃薯在4℃低温贮藏后块茎中的还原糖含量与液泡酸性转化酶的活性都显著降低,两者呈正相关[26]。张琼[27]用低温诱导块茎特异表达融合启动子pCL与pCLMlb的反义转基因株系,结果酸性转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进而引起还原糖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

6 马铃薯生物反应器基因工程

马铃薯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基因工程主要有:利用马铃薯生产疫苗、植物抗体、蛋白质多肽药物、糖类物质、工业可降解塑料的原料及可降解生物塑料等。Zhang等[28]利用农杆菌介导将人免疫缺陷Ⅰ型病毒 HIV-1p24蛋白插入马铃薯基因组,叶片中的表达量为35 mg/g。李晋涛等[29]报道,将人源轮状病毒(RV)转入马铃薯,并用小鼠口服该转基因植株进行免疫应答研究,结果显示,人源轮状病毒转基因植物疫苗联合黏膜佐剂免疫动物可诱导特异的系统与黏膜免疫应答,且黏膜免疫强度略高于系统免疫。谢安勇等[30]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真养产碱杆菌H16染色体DNA中扩增并克隆了调控PHB生物合成的phbB和phbC基因;雍伟东等[31]将多聚β-羟基丁酸酯(PHB)合成过程中所需的2种酶phbB和phbC的编码基因转入到马铃薯体内,并采用特定的启动子使这些基因的编码蛋白最后定位在细胞的叶绿体中,结果表明,转基因马铃薯叶片中PHB干物质的含量可以达到0025~1800 g/kg,并且这些外源基因的表达并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育性。

7 前景展望

马铃薯基因工程育种在短短十几年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在抗虫、抗病、抗逆等方面具有传统育种和生产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提高了对病虫的抵抗和防御能力,增强了对干旱高盐的适应性,并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及保护生态环境,为培育马铃薯优良品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大量疫苗和药物,可供人类和家畜直接使用,便捷可靠。但是,目前马铃薯基因工程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转基因效率低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这项技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首先继续发现新型、高效基因,并研究其机制;其次应加强研究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的遗传、表达稳定性;且深入研究基因抗性的机制并制定确实有效的反抗性措施。尽管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应该看到,马铃薯基因工程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参 考 文 献:

[1] 宋国安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J]河北工业科技,2004,4:55-58

[2] 屈冬玉,金黎平,谢开立,等马铃薯产业化与西部开发[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 琨,袁利兵,彭志红,等基因工程研究现状[J]湖南农业科学,2011,5:6-8,11

[4] Salazar L FPotato viruses and their control[M]Lima,Peru: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1996

[5] 谷爱仙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J]植物医生,1998,11(5):11-12

[6] 李芝芳中国马铃薯主要病毒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 Singh R P 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methods for potato virus and viroid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J] Genome,1999,42:592-604

[8] 白 斌基因工程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55-58

[9] 范亚丽,刘春林,阮 颖,等马铃薯抗病基因工程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7,3:39-43

[10] 闫 霜,吴洪生,周晓冬,等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1:86-92

[11] 王晓明,金黎平,尹 江马铃薯抗病毒病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05,19(5):285-289

[12] 付道林,王兰岚,蓝海燕,等将抗真菌病基因导入马铃薯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0,9(3):189-193

[13] Ali G S,Reddy A SInhibition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plant pathogens by synthetic peptides:in vitro growth inhibi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peptides an inhibition of disease progression [J]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2000,13(18):847-859

[14] Dong Y H,Wang L H,Xu J L,et alQuenching quorum sensing dependent bacterial infection by an N-acylhomoserine lactonase[J]Nature,2001,411:813-817

[15] 贾士荣,屈贤铭,冯兰香,等转抗菌肽基因提高马铃薯对青枯病的抗性[J]中国农业科学,1998,3:5-12

[16] 高宏伟,陈长法,董道峰转基因马铃薯PCR检测方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4:428-433

[17] Arpaia S, De Marzo L, Di Leo G M, et al Feeding behaviour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Colorado potato beetle adults fed transgenic potatoes expressing th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3B endotoxin [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2000,95(1):31-37

[18] Marchetti S,Delledonne M,Fogher C,et alSoybean Kunitz,C-Ⅱ and PI-Ⅳ inhibitor genes confer different levels of insect resistance to tobacco and potato tronsgenic plants[J]TheorApplGenet,2000,101:519-526

[19] 赵志英,雷彩霞,臧爱梅植物源除草剂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6:91-93

[20] Goddijn O J M,Verwoerd T C,Voogd E,et alInhibition of trehalase activity enhances trehalose accumulation in transgenic plants[J]Plant Physiol,997,113(1):181-190

[21] 赵映琴转拟南芥AtNHX1基因马铃薯耐盐性的田间鉴定[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22] 宋波涛,谢从华,柳俊马铃薯sAGP基因表达对块茎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7):1439-1446

[23] Lloyd J R,Springer F,Buléon A,et,alThe influence of alterations in 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activities on starch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 potato tubers [J]Planta,1999,209(2):230-238

[24] Bachem C W B,Speckmann G J,van der Linde P C G,et alAntisense expression of polyphenol oxidase genes inhibits enzymatic browning in potato tubers[J]Nature Biotechnol,1994,12:1101-1105

[25] 张金文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基因工程研究[D]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1

[26] 成善汉,柳 俊,宋波涛,等马铃薯转化酶抑制子St-inh cDNA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功能测定[J]实验生物学报,2004,374:269-275

[27] 张 琼2个融合启动子在马铃薯中低温诱导块茎特异表达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8] Zhang G G,Rodrigues L,Rovinski B,et alProduction of HIV1-p24 protein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J]Mol Biotechnol, 2002,20:131-136

[29] 李晋涛,费 蕾,牟芝蓉人源轮状病毒转基因马铃薯口服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5,21(6):449-452

第6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家长们都知道孩子进行疫苗接种非常重要,可是疫苗有哪些种类?什么是减毒活疫苗?计划外的疫苗要不要接种?如何正确认识接种后的疫苗反应?疫苗接种有什么禁忌症?对此,我们要科普一下。

儿童疫苗接种程序中包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减毒活疫苗,顾名思义是将某种病原(细菌或病毒)传代培养,将其致病毒力减到很低的程度,只刺激免疫反应,不会使人发病;灭活疫苗就是用甲醛等将病原杀死,但是仍保留其抗原性,但绝对没有致病力;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取病原体的抗原成分制成疫苗,根本不是病原本身。

那么具体的疫苗有哪些种?接种程序中减毒活疫苗有: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风腮疫苗、水痘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灭活疫苗有:百白破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有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计划外疫苗要不要接种呢?社区疫苗接种中心能够提供的自费疫苗有很多种,要根据儿童自身健康情况加以选择。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医疗中心,已经普遍开始建议家长为宝宝接种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等。

HIB疫苗是小儿肺炎、小儿脑膜炎的克星,该疫苗已被世界上20多个国家列入常规计划免疫接种范围。由于中国国内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使得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上升,感染后比较难诊治。所以,5岁以下,尤其是两个月到两岁的婴幼儿应在医生监督下接种。

常见的接种反应有发热,局部注射部位红肿热痛,皮疹,精神不振,嗜睡,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上述不良反应常发生在疫苗接种后头两天,持续1~2天后发热及其他症状将相继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接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丸,是减毒活疫苗。有的家长在孩子服用糖丸后喂温热水,会影响体内抗体的产生,极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口服糖丸后感染小儿麻痹症的病例。国际上推荐使用的是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注射剂型,接种后绝对不会感染小儿麻痹症,安全性更高。

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热或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的急性症状时,应暂缓接种疫苗,以免接种后加剧发热性疾病。带儿童接种疫苗前,家长需要观察儿童的健康状况。

如果儿童身体不适或与平时表现异常,如突然食欲不佳、咳嗽、异常的哭闹,家长应推迟疫苗接种时间。除了接种疫苗前须先就诊,家长还须主动与护士一同检查疫苗的包装是否完整,核对疫苗的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在确保以上信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再接种疫苗,保障孩子的安全。

器官有性别

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身体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着性别的差异。我们的器官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这可能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这个研究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癌症多见于女性,而其他则多见于男性。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临床医学中心(CSC)的科学家在果蝇中进行研究。

CSC团队检查了果蝇肠道干细胞。他们使用的遗传学工具,使他们能够打开或者关闭这些细胞中的某些基因。这允许他们改造这些干细胞变得更“雌性化”或者更“雄性化”。然后他们试图扩增这些细胞。他们发现,“雌性化”的细胞能更好地增殖。

这种增强的能力似乎允许雌蝇在繁殖期间肠道的增长。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后,雌蝇肠道尺寸重新调整,和改变代谢来维持再生产。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雌性化”的肠道干细胞的影响是可逆的。取出雌果蝇肠道干细胞并将其“雄性化”改造,三周后发现,这些细胞出现“雄性化”的倾向,细胞会变小。

该小组还发现,雌性肠道更容易出现肿瘤。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在雌性中肠道需要在繁殖期有一定的可塑性,这也导致了其更容易遭受癌细胞侵袭。据了解,脊椎动物的性腺或性器官保留相当的可塑性:成年卵巢和的细胞在小鼠体内可以转分化为其相反性别的细胞,而只需要单一的基因变化。所以性腺细胞必须在胚胎出生后不断强化自己的性别特征。

这是第一次证明了性腺外成年细胞被证明有着性别可塑性。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发现这种性别转换背后潜在的重要的新机制,他们认为人体内也有着更多的器官存在着性别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将果蝇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类的研究。如果干细胞持有这种内在的具有两性发育的潜能,这表明了大多数器官或者组织都会有性别的“标记”,即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未来的治疗可能要针对性别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石墨烯电极有助修复感知功能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研究人员成功将石墨烯电极植入小鼠脑部,并直接与神经元连接,这项技术未来可用于修复截肢、瘫痪甚至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感知功能,协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厚度与一层原子差不多。这种材料无论是弹性、强韧度以及拉伸性能方面都远远优于钢材等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同行利用小鼠脑部细胞培养物进行相关实验后发现,利用石墨烯材料制造的电极能安全地与脑部神经元连接,且连接后这些神经元可正常传递电波信号,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这些与神经元直接连接的电极能把脑电波信号传递给外界,让外界更清晰地了解脑部活动并修复感知功能。例如,机械臂如果能接收脑电波信号,就会按照截肢患者的想法去抓取物体;通过对这些脑电波信号的干预也会有助于帕金森氏症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但此前使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电极效果并不理想,信号传递很不稳定。

据介绍,石墨烯的导电性能非常优异,测试中这一材料制作的电极实现了稳定的脑电波信号传递,神经元的一些特性也没有因为与电极连接发生改变。

第7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1叶绿体基因工程概述

1.1叶绿体简介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一种半自主型的细胞器,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含有双链环状DNA。叶绿体DNA分子一般长120~160kb。叶绿体DNA有IRA和IRB2个反向重复序列(分别位于A链和B链),两者基因大小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它们之间有1个大的单拷贝区(大小约80kb)和1个小的单拷贝区(大小约20kb)。

1.2叶绿体基因组转化优点

叶绿体基因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便于遗传的特点,故相对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更能高效表达目的基因,这是因为叶绿体基因本身拥有巨大的拷贝数。叶绿体基因可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避免位置效应和基因沉默;遗传表达具有原核性;安全性好,叶绿体属于母系遗传,后代材料稳定;目的基因产物对植物的影响小。利用叶绿体基因转化的这些优点,可以加快育种速度和效率,节约育种时间。

1.3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

叶绿体转化过程通常分4步:一是转化载体携带外源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法或其他转化体系导入叶绿体;二是将外源表达框架整合到叶绿体的基因组里;三是筛选具有转化的叶绿体细胞;四是继代繁殖得到稳定的叶绿体转化植物。

1.4叶绿体转化的主要方法

依据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生物学家相应地研究若干种叶绿体基因转化的方法,其中常用的叶绿体转化方法:一是微弹轰击法。将钨粉包裹构建完整的质粒载体,用基因枪轰击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然后对重组叶绿体进行连续筛选,不断提高同质化水平,最后获得所需的转基因植株。二是农杆菌T-DNA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外源目的基因、选择标记基因等构建到农杆菌的Ti质粒上,然后通过与植物组织或器官共培养,最后把所需外源基因转化到叶绿体并获得表达。三是PEG处理法。只需将构建好的质粒(含外源基因、标记基因、同源片断、启动子、终止子等)在一定的PEG浓度下与植物原生质体共培养。

2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

2.1提高植物光合效率

植物的光合效率非常有限,太阳能的很小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植物所需要的能量,从而转变为人类需要的产品。植物光合效率取决于Rubisco酶的丰富度。Rubisco酶一方面可以制造可溶性蛋白,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CO2合成。人们可以通过2种直接的方法提高光合速率:一是加速酶催化的循环过程;二是提高酶的特性,减少光呼吸浪费的能量。很多科学家正试图通过提高Rubisco酶来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而其中拟南芥和水稻的定点整合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证明叶绿体基因工程是生产高光合效率作物植物的最有价值的方法。

2.2合成有机物质

由于叶绿体型转基因植物具有环境安全性好、底物丰富、产物区域化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成为工业化生产特定有机物质的可靠场所。例如,有科学家已发明了用叶绿体基因工程表达聚3-羟基丁酸酯合成相关基因的方法。聚3-羟基丁酸酯及其他类型的聚3-羟基链烷酸酯同属于聚酯类物质,是自然界中多种细菌的碳源及能源储备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如取代化学合成塑料将能从源头解决塑料废弃物引起的“白色污染”。其通过构建了含phbB、phM、phbC和aadA基因表达盒的叶绿体整合及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轰击法转化烟草。Northem点杂交、RT-PCR分析结果表明,叶绿体型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核转化植株中相应基因。

2.3生产疫苗

人类治疗用蛋白质可以在叶绿体中实现表达,表达效率取决于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增强转录和翻译的调控元件以及外源蛋白的稳定性等。人类已经在用叶绿体基因生产疫苗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范国昌等将甲型肝炎病毒VP3P1区和丙型肝炎病毒C区融合,并导入到衣藻叶绿体基因组中,融合蛋白得到高效表达,且具有双抗原活性。而霍乱病毒蛋白B(CTB)抗原CTB已经在叶绿体中转化成功,预示着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可商业化前景。Tregoning等将TetC基因在烟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表达,为了增加mRNA的稳定性及在烟草叶片内表达的可行性,他们将基因进行了密码子优化,分别表达了未经改造的富含AT(72.3%AT)和人工合成的富含GC(52.5%AT)的基因,TetC-AT和TetC-GC的表达量分别为总可溶蛋白的25%和10%。

2.4在植物抗性方面的研究

在抗虫性方面,Kota和Cosa分别于1999年、2001年将BTCryZAaZ基因转入烟草叶绿体,前者可100%杀死4000多倍抗性的抗性虫,后者报道BT表达量达46.1%。在抗逆性方面,人们通过编码SOD、APx等酶的基因已经转入到烟草、苜蓿、马铃薯、棉花的叶绿体中,提高了植物的耐氧化能力,从而提高了植物对环境胁迫的耐受能力。

2.5叶绿体基因组在系统发育学上的应用

叶绿体在系统发育学上的优点:一是叶绿体基因组是仅次于核基因组的第二大基因组,为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大的数据基础;二是叶绿体DNA的核酸置换率适中,在应用上很有价值。然而,用叶绿体DNA研究系统发育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叶绿体基因组是母性遗传的,因此并不能单靠叶绿体基因组来解释居群间的杂交现象;二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叶绿体DNA被用作分子标记来研究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只有将这些分子片段提供的信息与其他的分子片段信息、传统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结合起来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更接近系统发育的本来面目。

2.6叶绿体基因在消除环境忧虑问题上的前景

当今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外源基因从转基因作物到杂草的逃逸,这一逃逸主要是通过花粉的扩散,产生超级杂草或产生和其他作物之间的基因污染,对环境极为不利。叶绿体基因工程产生的基因逃逸现象的风险远远低于核转化作物,因为大多数作物中的质体DNA都是母系遗传,这样就可以避免作物和作物、作物和杂草之间的杂交,消除人们对基因污染的忧虑。

3叶绿体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

3.1叶绿体基因转化在杂合体上的稳定性问题

由于高等植物的每个细胞中有10~100个叶绿体,每个叶绿体内有10~100个叶绿体基因组拷贝,因此转化的叶绿体和未转化的野生型叶绿体同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造成这种杂合体在遗传上是不稳定的。在转化外源基因之前,目前可采用降低叶绿体拷贝数、高压筛选和选用致死突变体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等方法使转基因植株易于同质化。

3.2植物的种类有待扩展

可能是由于大多数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不清楚,因此无法确定用于载体构建的同源重组片段和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目前,已成功转化的植物种类很少,只有番茄和烟草通过有性生殖使外源基因获得稳定遗传,而番茄却是唯一能有高的外源蛋白积累的可食用果实的植物。

第8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中图分类号]R-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18-03

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筛查,如肝炎、HIV,也可应用优生优育等。优质的试剂、良好的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保证ELISA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试验中若不做好相关控制,易出现白板、花板、色弱和假阳性等现象。尤其是花板现象(空白、阴性、阳性对照以及室内质控孔结果正常,而标本孔的OD值却明显偏高)是各级临床实验室常遇到的问题。现将ELISA实验操作中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标本因素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记的ELISA测定中,残留在孔内的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催化底物显色造成假阳性;混有红细胞的血清易沉淀或附着在聚乙烯孔内不易洗净;如有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标本凝固不全,在临床试验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而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使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ELISA测定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采血试管洗涤不彻底、反复使用易交叉污染;塑料试管能吸附抗原物质,样本久置在塑料管内会使样本内抗原含量下降造成假阴性。

因此血清标本宜在新鲜时检测,禁用严重溶血的标本。一般说来,在5 d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放置于2~8℃,标本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易导致血清IgG聚合,使间接法的试剂本底加深。超过1周测定的需-20℃保存。冻结血清融解后,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匀并避免产生气泡。混浊或有沉淀的血清标本应先离心或过滤,澄清后再检测。反复冻融会使抗体效价跌落,所以测抗体的血清标本如需保存做多次检测,宜少量分装冰存;最好使用一次性玻璃试管或真空采血管;并使用非抗凝标本,肝素抗凝血浆会增加OD值,可能与高浓度肝素具有强大的负电荷,能吸附酶标记物,不易洗脱有关;EDTA、酶抑制剂(如NaN3)可抑制ELISA系统中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血液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血清,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或一次性真空促凝采血管。

2试剂因素

ELISA诊断试剂经历了从合成肽向基因工程抗原的过渡。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以反应本底的好坏来衡量ELISA反应试剂盒。因此,有些厂家为了保持较好的本底而采用了单片段基因工程抗原及合成肽包被,该类试剂盒的流行病学敏感度不够,稳定性也成问题。也有厂家坚持试剂盒高的流行病学敏感度,科学地对待反应结果。基因工程抗原较合成肽抗原有无抗原决定簇的肽片段;第二代产品包被的抗原既有基因工作抗原又有合成肽,只是当时的基因工程抗原不全,仅包括了HCV的核心区片段;第三代产品基本上采用了基因工程抗原,而且这些抗原包括更多、更稳定、纯度更高的HCV特异性抗菌素原。第三代试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了。基因工程抗原与合成肽抗原的区别如下:

基因工程抗原是抗菌素原基因在质粒载体中原核或真核表达的蛋白质抗原,多以大肠杆菌或酵母为表达系统。该类抗原与合成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分子量大。合成肽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由于工艺的局限,合成数量有限,只能达到数百个氨基酸;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抗菌素原,分子量更大。②稳定性好。包被抗原的稳定性决定试剂盒的有效期,早期以合成肽为包装抗原的试剂盒有效期只有3~4个月,改作基因工程抗原后有效期大大延长了。③基因工程抗原将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基因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包含更多的抗原决定簇,可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提高检出率。④纯化难度大。基因工程抗原的纯化技术难度较大。合成多肽抗原是根据蛋白质抗原分子的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合成肽抗原有以下特点:分子量太小;一般只含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纯度高;稳定性差。

国内酶联免疫试剂厂家较多;不同厂家出产的试剂灵敏度与特异性存在一定的差别,资料显示,不同厂家试剂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9.4%,99.3%,78%,89%,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厂家酶标板孔间A值差大于15%;标记酶的活性及显色液的稳定比较差。使用劣质的试剂必然导致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选择高质量的试剂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之一。

选择试剂时应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稳定性好、批间差异小、操作方便、省时的优良检测试剂,国家参比实验室每年对各厂家的试剂进行质量评估并定期评估结果,可作为选择试剂的主要依据; 要注意试剂的批号和出厂日期,虽然试剂的有效期多为1年。最好选择刚出厂的试剂使用;不同厂家的试剂不能混用。

不同方法学的检测试剂会使乙肝两对半结果出现一些不同。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常用ELISA检测HBsAg结果为阴性,而电化学发光检测为阳性。除方法学的灵敏度外,还存在使用单抗或多克隆抗体试剂的区别。单抗对变异抗原或亚型乙型乙肝标志物检测存在差异,建议试剂厂家对试剂的制备应该考虑亚型及浓度的问题。

3操作技术

操作过程的控制:①严格按照试剂说明操作。操作前将试剂在室温下平衡30~60 min。②加样后及时放入孵箱。标本较多时,要分批操作。按说明步骤严格控制操作时间,防止孵育时间人为延长,导致非特异性结合紧附于反应孔周围,难以清洗彻底。③封板温育时,各孔一定要封严,防止阳性标本的液体蒸发,产生周边现象从而导致“盎”灞的出现。④用洗板机洗板时,保证洗液注满各孔,洗板针畅通,洗完板后最好在吸水纸(选择干净、无或少尘的吸水材料)上轻轻拍干;还要防止针口有纤维蛋白或异物,这些异物在洗板的过程中易产生拖带现象。⑤合理安排检测量,以免反应板过多造成洗板等待时间长。⑥加酶试剂后用吸水纸在酶标板表面轻拭吸干。⑦显色剂尽量在临用前配制,不使用过期显色剂,肉眼可见浅蓝的TM显色剂不用。⑧加样时保持显色剂不外流;A、B液应避免接触金属器械。加终止液时要避免产生气泡。⑨应保证酶标板清洁,整个操作过程中保证酶标板不接触次氯酸。以上的措施可以得到更准确、更可靠的实验结果。加样吸嘴的洁净与否和吸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由于吸嘴构造特殊,导致清洗困难,加大了交叉污染的机会。建议用一次性吸嘴。加样器也要经常清洗,定期校准。加样时应将所加物加在ELISA板孔的底部,避免加在孔壁上部,并注意不可溅出。

温浴影响。在建立ELISA方法时做反应动力学研究。实验表明,两次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37℃经1~2 h,产物的生成可达顶峰。为避免蒸发,板上应加盖,也可用塑料贴封纸或保鲜膜覆盖板孔。反应板孔、反应板不宜叠放,以保证各板的温度都能迅速平衡。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按规定控制,特别要注意边缘位置。96孔酶标板结构特别,易产生边缘效应,抗原抗体结合及酶促反应对温度有严格要求,酶标板周边孔与内部孔升降温速率不同,造成周边与内部孔结果差异;干浴与水浴存在明显的差异,尽可能使用水浴,并要求固相板放入水中,减少受热不均,贴密封膜,防止污物浸入。

洗涤在ELISA过程中虽不是一个反应步骤,但却决定着实验的成败。ELISA应是靠洗涤来达到分离的和结合的酶标记物的目的。通过洗涤以清除残留在板孔中没能与固体相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聚苯乙烯等塑料对蛋白质的吸附是普遍性的,而在洗涤时应把这种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物质洗涤下来。可以说在ELISA操作中,洗涤是最主要的关键技术,应引起操作者的高度重视,操作者应严格按要求洗涤,不得马虎随意。

洗涤液多为含非离子性洗涤剂中的中性缓冲液,各种试剂盒的洗液不要混用。聚苯乙烯载体与蛋白质的结合是疏水性的,非离子型洗涤剂既含疏水基团,又含亲水基团,其疏水基团与蛋白质的疏水基团借疏水键结合,从而削弱蛋白质与固相载体的结合,并借助于亲水基团和水分子的结合作用,使蛋白质恢复到水溶液状态,从而脱离固相载体。洗涤液中的非离子型洗涤剂一般是吐温20,其浓度为0.005%~0.02%,高于0.02%可使包被在固相上的抗原或抗体借吸附而减低试验的灵敏度。洗液需要稀释,应按要求稀释。配制洗液应用新鲜的和高质量的纯化水,电导率小于1.5 μs/cm,洗液如果结晶应待其溶解后配制。手洗条件一致性较差,对结果影响较大。半自动与全自动洗板机使用不当也会影响结果,血清中残留的纤维蛋白丝或洗涤液析出的结晶易使洗板机针小孔全阻塞或半阻塞,造成未结合标记酶洗脱不彻底,导致“花板”,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所以操作洗板机过程中要不时观察洗板机针孔内洗液的通畅状况,及时纠正,洗板机不用时应用去离子水清洗几遍。

保证洗板浸泡时间为40 s左右,孔内液体被洗板机洗得越干净越好。

4显色和比色

TMB经HRP作用后,约40 min显色达顶峰,随即逐渐减弱,至2 h后即可完全消退至无色。TMB的终止液有多种,叠氮纳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酶抑制剂均可使反应终止。这类终止剂尚能使蓝色维持较长时间(12~14 h)不褪,是目视判断的良好终止剂。此外,各类酸性终止液则会使蓝色转变为橙黄色,此时可用特定的波长(450 nm)测读吸光值。酶标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测读速度、读数的准确性、重复性、精确度和可测范围、线性等。优良的酶标仪的读数一般可精确到0.001,使用前先预热仪器15~30 min,测读结果更稳定。

测读A值时,要选用产物的敏感吸收峰,如OPD用492 nm波长。有的酶标仪可用双波长式测读,即每孔先后测读两次,第一次在最适波长(W1),第二在不敏感波长(W2),两次测定间不移动ELISA板的位置,最终测得的A值为两者之差(W1-W2)。双波长式测读可减少由容器上的划痕或指印等造成的光干扰。

肉眼判断结果时,显色浅不易观察,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使用酶标仪检测,以保结果一致性。

5 HOOK效应

随着ELISA一步法的应用,一些标本中抗原含量过高,产生HOOK效应。影响检测结果,采用同步稀释测定或使用线性范围高的两对半定量法可以减少HOOK反应的发生。

6干扰物质

有人认为大约40%的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原性诱导的抗鼠Ig(s)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他物质等。如RF因子可与标记二抗的Fc段结合造成假阳性,补体从C1q活化,使一抗和酶标二抗的抗体分子发生变构,Fc的C1q分子结合点暴露出来,则补体C1q可将二者连接起来造成假阳性,采用56℃ 30 min灭活补体可降低假阳性率,高浓度的AFP(如孕妇)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形成二聚体,会导致本底过深,影响检测结果。

7药物的影响

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与HBsAg形成复合物,影响HBsAg的检出,所以一些HBsAg阳性患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HBsAg检测会呈阴性反应,导致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的出现。如我们常遇到乙肝大三阳的孕妇,为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在孕第8、9、10月常规注射200 mg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仅影响孕妇HBsAg的检出,而且其所生的新生儿常出现HBsAg阴性、HBeAg阳性和HBcAb阳性等少见模式,可能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属IgG抗体与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中的HBsAg结合形成复合物,则新生儿HBsAg检测呈阴性,用0.5 mol的盐酸处理标本1 h可提高检出率。

为预防乙肝,部分HBsAg阴性人群在接种乙肝疫苗后的12周内,血清中可检出HBsAg成分,形成一过性HBsAg阳性,这可能是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HBsAg,有方法能够把它检出,如电化学发光法,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后1个月内不应做HBsAg检测。

8 抗原自身因素

融合蛋白对基因工程抗原特异性的影响以丙肝诊断试剂盒为例,因为包被的基因工程抗原为融合蛋白,包含了来自表达载体的一些序列,可以与血清中抗大肠杆菌的因子发生反应而产生了可疑标本。

少数HBV感染后外周血中不含HBsAg。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为5 μg/ml~600 μg/ml。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 000 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最近,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总之,优质的试剂、状态良好的仪器、排除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和正确的操作是保证ELIS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金明. 临床酶免测定技术[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第9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乙肝疫苗是预防并最终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以往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大部分单纯以儿童或单纯以成人研究为主,为了获得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我们采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869例6~60岁的对象进行了免疫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把温州市鹿城区人群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层进行抽样,在城市163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个居委会,在6个居委会的12 150人中抽取982人,在128个村中随机抽取6个村,在6个村的18 620人中随机抽取1 167人,年龄均在6~60岁之间,共计抽取居民2 149例,经过筛选5项指标均为阴性且近期无感冒发热,免疫前体温正常,无接种乙肝疫苗史、肝病史及1年内无输血史者共1120人作为免疫对象。全程接种3针疫苗者共869人,失访人群年龄、性别与在访人群无差异。

1.2 疫苗

采用卫生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次1剂,19周岁及以上对象接种10 μg×3疫苗,19周岁以下对象接种5 μg×3疫苗,批号均为2004060204,均在效期内使用。免疫程序为0、1、6月,接种途径为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1.3 血清检测指标及判定标准

免疫前筛选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保护性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试剂为郑州安图绿科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免疫后1个月采血,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法进行检测,抗-HBs诊断试剂盒(IFM法)由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试剂均在效期内使用。检测由专人负责,按照说明书操作。筛选时为定性检测,免后用定量方法检测。

1.4 统计分析

资料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二次输入,核对后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HBs滴度水平

2.1.1 不同性别抗体滴度比较 按照Y=lg10(抗体滴度+0.001)进行转换,转换后抗体滴度见表1。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滴度高于男性。

表1 不同性别的抗体滴度比较

2.1.2 不同年龄组抗体滴度比较 随着年龄增大,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中位数均有下降趋势(χ2均=0.943,n=6,P<0.05)(表2)。对不同年龄组抗体滴度几何均数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一元方差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元、三元方差分析中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组与抗体滴度存在一元线性负相关,即年龄越低发生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越高(P=0.000)。

表2 不同年龄组的抗体滴度比较

对性别和年龄组与抗体滴度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402 >F(1,857)0.01=6.680,F=9.363>F(5,857)=3.045) 。由而性别和年龄与抗体滴度几何均数不存在交互作用(F=1.578<F(5,857)0.05=2.225)。

2.2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接种乙肝疫苗后,只有2例对象出现局部轻微的红肿,无发热,48 h内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抗体滴度高低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中接种对象发生免疫应答后的抗体滴度女性的几何均数、中位数均高于男性,这与以往报道相同[1~4]。不同年龄组间的抗体滴度几何均数、中位数有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减低的趋势,且存在线性负相关,这点与时景璞等[5]报道的结果相一致,可能与年龄增高,人体对乙肝的免疫应答敏感性减低有关,因此建议易感人群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3.2 性别、年龄与抗体滴度关系

不同性别中均存在抗体滴度随着年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性别和年龄与抗体滴度的关系是独立关系,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这点以前的文献报道较少。两者单个因素与抗体滴度关系与王昕等[2]报道的抗体阳转率类似。

3.3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接种血源型乙肝疫苗可以发生过敏反应[6],但较少见。乙肝重组(酵母)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微[2],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引起不良反应较少见[7],本研究未出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课题组成员在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中做了很多工作,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王昕,王英文,孙树.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的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学,2003, 20(1):60-61.

[2]王昕,孙树,时景璞,等.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的评价[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2):121-122.

[3]张万华,刘流.中小学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4:653-654.

[4]张凤梅,陈希平,杨传志,等.不同人群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3):150.

[5]时景璞,王昕,王桂花,等.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6):366-369.

[6]梁争论,李河民,吴小音,等.中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和免疫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1):91-9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