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语名句范文

论语名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语名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语名句

第1篇:论语名句范文

[关键词]论语 名句 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13

虽然高考涉及《论语》名句默写,但是由于它没有作为教材统一使用,内容又比较多,想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论语》是困难的事情。加之学生课业繁忙,升学压力大,尤其是一些理科班的班主任非常不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抽出时间让学生品读《论语》便是奢想。为此可以制定一个长远规划。

一、设定目标

根据高考要求并结合今天喧嚣浮躁的社会现实,设定两个教学目标:能够熟练背诵《论语》中重要句子,并能正确默写;能够正确理解《论语》中重要句子的内涵,学习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导入

用几张幻灯片:华美的席梦思床垫里面填充着黑心棉;无良开发商用瘦身钢筋,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然后总结道:“农民说,我种的菜你们去吃吧,我不吃。工人说,我生产的产品你们去用吧,我不用。建筑商说,我建的楼你们去住吧,我不住。作家说,我写的书你们去看吧,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看到……也许你会说,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怎么了?其实我们只是陷入了一场精神危机!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将儒道佛三种文化比作三家店铺。佛学像百货店,偶尔去逛逛。道家则像药店,只有生病了才去。儒家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今天我们要去儒家那里找寻精神的食粮。”

三、讨论交流

选取学生最能理解并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六组句子,先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然后讨论《论语》中告诉我们的为人之道。这六组的内容分别是夫子之道、求学之道、君子之道、孝悌之道、为政之道、仁者之道。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笔者将自己总结理解的意思展示给学生。

夫子之道:通过夫子之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又可爱的儒者形象,他孜孜不倦,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他能够安贫乐道,但是不排斥富贵,“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他也乐意去做,但是“不义而富且贵”,对他就像浮云;他志向很简单,“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是又充满了仁者之爱。

求学之道:孔夫子自己敏而好学,特别赞赏勤奋好学的学生,像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关于学习,孔夫子也有许多好的建议,比如学习要善于温习;应注重思考;学习态度端正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要不畏艰难,更应持之以恒,不可功亏一篑。

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中一百多次提到君子,特别是君子与小人的鲜明对照,更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君子为人坦荡,不慕名利,做事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可以托付给他六尺之孤,可以承担百里之命,面临大节而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不忧不惧不惑;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孝悌之道:对儒家来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所谓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谓悌,就是善事兄长。弟子应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真正的孝应该是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真正的悌应该是孔怀(孔,很,非常)兄弟,因为同气连枝。

为政之道:在儒家看来,为政者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德服人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老百姓才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能够自我约束。即使百姓有错,那也是自身有错在先,“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们看到,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但是今天,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除了为政者的高尚人格,更需要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仁者之道: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仁”的境界是很高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高远的境界,是不是就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了呢?其实,孔子也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做,而且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四、热点评论

选择有违孝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则现象是:《今日说法》报道,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老人柴玉吉,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5个儿子。老人的最后结局是被活活饿死。根据法医结论,柴玉吉老人在被发现死亡的前半个月,就已经饿死了。法医对记者说:“老人营养不良是长期吃不饱,饥饿导致的。老人的口唇已经风干,指端、足都已风干。”

第2篇:论语名句范文

明代前期是明代戏曲的低潮时期,也是戏曲理论缓慢发展的时期,成就远不及明后期批评界的百家论争,众说纷纭。皇室藩王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一枝独秀,是明初唯一一部完整的曲学理论批评著作,其他论曲见解则散见于笔记杂著,或与戏曲作品共存。受政治思想氛围的影响,明代前期的戏曲理论体现出明显的道德教化色彩。明代国初,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大倡程朱理学,思想道德领域教化气氛浓郁。与此相应,不论是帝王勋臣,还是一般文人,他们在论曲时都强调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关于明代前期戏曲教化剧,学者关注较多,而对于戏曲理论批评方面则论述较少。本文力求系统地审视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受时代影响而呈现出的教化倾向。

一明代前期的戏曲理论,在批评倾向上主张戏曲应具有道德教化色彩、伦理教化功能,在戏曲政策上规定了“义夫节妇”的演剧方向,藩王重臣论曲时提出了“有禆世教”的主张,文人论曲也表现了道德教化的倾向。

(一)戏曲政策的教化倾向

在上层统治者那里,从维系封建道德出发,戏曲的伦理教化功能首先得到了强调。明太祖朱元璋标举《琵琶记》:“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鞵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1]240正是因为《琵琶记》如四书五经般具有教化意义。高则成《琵琶记》副末开场表明创作宗旨“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2]1,写出了符合封建道德的“全忠全孝”“全贞全烈”的人物,正符合太祖皇帝以道德伦理整治天下人心的目的。不仅如此,明太祖朝和成祖朝都从政治政策上来推行道德教化戏曲演出。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榜文规定:“倡优演剧,除神仙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3]14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刊刻《御制大明律》,重申了这一法令,并注明:“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3]12洪武三十年更定《大明律》规定:“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况水扶莺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及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政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若军民装扮神像、敲锣击鼓,迎神赛会者,杖一百,罪坐为首之人。里长知而不首者,各笞四十。”[4]25将强制性戏曲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祖朝又有律令:“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3]14

戏曲律令中所提倡的戏剧,无疑表现出统治者对戏剧创作和戏剧演出的明确思想导向,即大力揄扬符合儒家思想、有助于封建教化的戏剧。反之,那些有犯上诬贤内容的剧作,必遭官方的严厉禁毁;那些有碍风化的戏曲,必为官方道德所不容。这等于给戏曲的主题思想、题材、主要人物形象等设置了,只有歌颂“欢乐太平”及赞扬“义夫节妇”的戏曲,才是受到鼓励的。这种政策使得不管是上层还是下层文人在论曲的时候都有浓厚的教化倾向。

(二)藩王重臣“有禆世教”的教化曲论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表达了他对戏曲的认识。从儒家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的诗教传统出发,他把“太平之盛”、“礼乐之和”、“人心之和”统一起来,认为“声音之感于人心大矣”,并进而认为“杂剧者,太平之盛事,非太平则无以出”[5]11,强调了戏曲反映社会、粉饰太平、感化人心的功用,把杂剧看作太平盛世必不可少的点缀。

朱元璋的孙子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33种,大多是神仙道化和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题材,他的戏曲理论见于他为自己戏曲所作的序引之中。他的戏曲创作目的大多为“表其节操”(《刘盼春守志香囊怨》序)、“制作传奇以佳其行”(《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引)、“令后学以广其异闻”(《豹子和尚自还俗传奇》引)、“予以劝善之词,人皆得以发扬其蕴奥”(《贞姬身后团圆梦》传奇引)[6]35―38。他将戏曲视为替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伦理道德的工具。

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文人如台阁重臣邱濬创作了《五伦全备记》,在副末开场里说“这本《五伦全备记》,分明假托扬传,一场戏里五伦全,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7]87他的戏曲完全从宣扬伦理道德的目的出发,来虚构人物和塑造人物,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紧步邱濬,邵璨“因续取五伦新传,标记香囊”[8]341,创作传奇《香囊记》。正如邵氏归纳全剧的宗旨:“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臧。兄弟爱慕朋友义,天书旌异有辉光。”[8]472其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三)文人论曲鲜明的道德倾向

明前期文人陆容论到南方江浙一带戏曲题材的时候,认为以妇人为主角的传奇作品,“此盖南宋亡国之音……士大夫有志于正家者,宜峻拒而痛绝之”[9]124,不但鄙视这些传奇作品,视为亡国之音,而且认为伤风败俗,有损家风,于治家不利。祝允明《观〈苏卿持节〉剧》中云:“勿云戏剧微,激义足吾师”,也是看到了戏曲的教化作用。在北方读者那里,“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富而人有之;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以也。甚者晋王休征、宋吕文穆、王龟龄诸名贤,至百态诬饰,作为戏剧,以为佐酒乐客之具。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10]213―214。以继母大贤、历史上名士贤达等为题材的伦理道德剧在当时很受欢迎,统治者因为此类题材的教化作用,对此不但不加禁止,反而推波助澜。

二明前期戏曲理论具有浓厚的道德教化倾向,究其原因,与明代国初思想界浓厚的教化之风分不开,是明初教化思想影响的结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实行了一系列坚决的政治与经济措施,极力巩固皇权统治,最终确立高度成熟的君主极权政治。朱元璋又推行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措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严酷的控制。他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权威,明确倡导尊经崇儒,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及程、朱的其他解经著作为科举经义考试的标准。程朱理学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无上权威。理学对人们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独断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相对于元代社会“礼崩乐坏”的时代,明初思想界已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再容不得逸出规范,戏曲理论批评的道德教化倾向也成为必然。

第3篇:论语名句范文

关键词:局域网;名称解析;优化

在局域网(LAN)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广播传输。例如:服务器通过MicrosoftLANServicesBrowser使用户可以获取网络上所有计算机的列表,每个WindowsNetworking客户通过发送广播周期性注册自己的NetBIOS名,每台计算机也发送广播,为网络选举一个主浏览器。主浏览器(和若干备份主浏览器)负责维护计算机和地址的列表。当用户浏览网络时,客户发送广播请求,然后就有一个主浏览器做出响应,主浏览器响应避免了所有设备都对广播请求做出响应的需求。大量的广播不仅占用了带宽,而且效率低下。

在WindowsNetworking环境中名称解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允许PC在仅知道它希望连接的设备名称的情况下与设备进行通信。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名称解析,每台PC必须知道网络上其他任何设备的全部信息。幸运的是,WindowsNetworking客户有四种方案可实现名称解析:

一、广播

广播是所有Microsoft产品的默认操作,通过在子网上发送广播,Windows客户引起浏览器选举。指定的主浏览器维护子网上的可用资源列表。由于注册、浏览器选举和名称查询都会产生广播,因此这种方法的可缩放性不好。强烈推荐所有客户端关闭默认广播特征。力求在局域网(LAN)中减少不必要的广播。

广播的优点:Windows系统默认操作,无需人工干涉系统设置,也不需要配置IP地址等。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情况下,只要两台或两台以上Windows系统PC连接在同一HUB或Switch上后,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在网上邻居里发现其他Windows系统PC。

广播的缺点:占用带宽,效率低下,故障排除比较难。在实际应用中,由于Windows98系统不处理NT服务器和NT域信息,而Windows98系统客户端默认设置是要作浏览主机。如果Windows98系统客户端在错误的声明为浏览主机后,就会阻挠对整个子网中每台计算机的浏览。也就是经常出现的有的Windows98系统客户端在网上邻居中看不到某些Windows2000系统客户端,反之亦然。

广播的一些解决办法:添加NetBEUI协议,重启客户端。在WindowsNTServerResourceit中包含一个应用:BROWSTAT,在受影响子网中的某台WindowsNT计算机上运行BROWSTAT,可以用来查找子网中伪劣广播员。

对广播方案的建议:广播方案已经过时,应在客户端上禁用广播特性。对于不同的Windows系统有不同的禁用方法。

禁用广播的方法:

1、对于WindowsforWorkgroups3.11:修改SYSTEM.INI,设置MaintainServerList=No

2、对于Windows9x:网上邻居属性/Microsoft网络上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属性/浏览主控服务器,默认为自动,更改为禁用。重启客户端。

3、对于WindowsNT3.51Workstation和Server:配置成采用WINS名称解析后就不发送广播。

4、对于NT:采用默认设置,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

servicesrowserparameters域中的条目采用如下设置:MaintainServerList设为Yes,IsDomainMaster设为False。MasterPeriodicity设置(以秒为单位)规定子网浏览服务器多长时间向域主管查询一次浏览列表。当子网浏览服务器和域主管被低速或change-per-packet链路隔开时,需要将这一项设为1小时或更长。

二、LMHOSTS

客户查询由PDC维护的一个静态表。为了使该方法具有可缩放性,PDC不仅需要维护当前所有计算机和域中IP地址的静态列表,而且还维护该网络所有其他域的计算机名称和地址。所有客户机必须使用一个LMHOSTS文件进行配置。其中包含本地PDC的IP地址以及到LMHOSTS文件的路径。

LMHOSTS优点:见效快,故障排除容易,配置简单。

LMHOSTS缺点:需要手工干涉进行相应配置,可缩放性不好。适用规模有限。

对LMHOSTS方案建议:仅在小型网络中可使用。在特殊情况下对特殊客户端可以使用。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或测试解决方案。

三、WINS

WINS允许客户机在不发送广播的前提下在不同的IP子网上动态注册和浏览网络。客户机向具有公认地址的WINS服务器发送单播包,WINS服务器为客户机实现NetBIOS到IP地址的转换。

WINS优点:消减了NetBIOS内部的固有广播,配置简单,效率高,故障排除容易。

WINS缺点:WINS只适用于局域网(LAN)。

对WINS方案建议:WINS是可以实现MicrosoftNetworking缩放性的最好方法。

四、DNS

DNS是提供Internet名称到IP地址转换的常用TCP/IP应用程序。WINS服务器和DNS服务器必须位于同一台WindowsNT计算机上。

DNS优点:快速解析域名或主机名到IP地址转换。效率高。在Internet上广泛使用。

DNS缺点:对局域网(LAN)中的Windows9x和NT4.0系统不支持。

对DNS方案建议:广域网上使用。局域网上最好配合WINS使用。

五、优化方案

WINS和DNS相互协同工作,从而提供最终用户设备要求的快速有效的DNS到NetBIOS到IP地址的查寻。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建立WINS和DNS服务。

1.禁用所有客户机广播特性。

2.强烈建议每一个有条件的地方都应该建立DHCP服务器,在DHCP分发的信息中包含WINS和DNS、网关、域名、WINS/NBT节点类型等。

WINS/NBT节点类型有四种:0X1(B,广播)、0X2(P,WINS)、0X4(M,混合,先广播再查找WINS)、0X8(H,混合,先查找WINS再广播)

3.客户机从DHCP服务器获得IP配置信息。

4.客户机在WINS服务器上注册NetBIOS名称。

5.配置DNS服务器使其在WINS服务器上查寻名称。

6.在大型局域网中为WINS配置推/拉复制伙伴。

7.根据具体情况调整WINS刷新时间间隔。稳定的网络间隔可稍长一些。

8.定期备份WINS和DNS,定期检查WINS版本ID的一致性、数据库的一致性和清理数据库。

参考文献

第4篇:论语名句范文

关键词:悲剧性;高中语文;乐观;担当

人一生的发展要经历许多的关键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高中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逐渐接近成人,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发展,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时常发生冲突,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悲剧性作品是最能震撼人们心灵的艺术,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悲剧性作品,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阵地。《哈姆莱特》《浮士德》《离骚》《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这些中西方经典悲剧艺术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于悲剧主人公在悲惨命运之下毫不退缩,用他们竭力的抗争显示出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彰显着对生命个体的期待——乐观面对、勇于担当。

悲剧似乎总在描写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消极的悲观主义绝非悲剧艺术家创作的本义,让读者领悟到悲剧主角骨子里的积极乐观才是他们的苦心。伟大的悲剧作品无不洋溢着一种乐观精神,悲剧的根源在于对生命的敬仰,对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挚爱。尼采说:“人生充满痛苦,但面对可怕的痛苦世界,我们不必悲观绝望,因为悲剧可以拯救人生,帮助我们脱离苦海,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痛苦并不是悲剧中唯一的东西,“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观赏悲剧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悲剧主角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的勇气、意志和伟大的人格,带给读者强烈震撼,给人无穷的生存力量,鼓舞我们保持乐观的精神和积极面对的态度。

人生在世,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失败、痛苦、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这一切所吓倒,“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俄狄浦斯的伟大便在于他敢于接受悲惨的现实,在对自我的惩罚中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几乎所有的悲剧主角都曾竭力以自己的努力来否定命运,虽然有的仍未能躲过命运的操纵,但他们的努力和反抗本身正体现了那种对无情命数的否定和摒弃,用自己穷竭生命的伟大抗争,摧毁一切看似可怖而神秘的力量,使其所遭受的苦难、痛苦有了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高中生即将独立面对人生,在踏上漫长的人生旅途之际,给他们的生命注入积极乐观的血液,这无疑比给予他们其他任何财富都更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好人的模仿。在悲剧作品中,正义被一代又一代的悲剧主角延续和发展着,他们在同邪恶势力反反复复的斗争中,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为争取正义和理想的胜利进行百折不挠的抗争,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能鼓舞人,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与恐惧相抗的精神和力量,它强大了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不做精神上的侏儒,而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必是一个行动上的巨人。

人类生活在现实缺憾中,注定要面对无法逃遁的种种不如意,并经受由此带来的各种痛苦与折磨,只有敢于承担的人,才是生存的强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神性的火花,他不允许我们自甘失败,却极力激励我们热爱冒险。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审美”和“自省”的能力,就应让他们“置身”到鲁迅先生的《祝福》《药》中,到的《雷雨》中,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中,让他们在“电闪雷鸣”的恐吓下感受到生命的威胁,感受到生命无坚不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作为青年的“社会担当”。

悲剧人物的毁灭,反映出的正是人的不甘毁灭,孩子们只有在悲剧作品中历经了内心的煎熬,历经了心灵的纠结与折磨,才会找到他们生命中缺失的东西,才会产生对生命的敬重与思考,才会真正地敬畏生命。这份激励、震撼和动容的力量,让他们敢于直视苦难,更有信心面对苦难,征服困难。那么,就让他们“到悲剧中去”吧,去痛苦,去挣扎,去重生。

“哭泣过,再欢笑,这欢笑才更灿烂。”

在悲剧中痛苦过又重生了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善良、乐观、正义、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谬朗山,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第5篇:论语名句范文

关键词:华兹华斯;《丁登寺》;明显含义;连词句式;诗歌主题

一、引言

勃兰兑思曾说在浪漫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英国,其国家“气质本原追本溯源,它们全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明显的本原上,即生机勃勃的自然主义”。[1](P6)而且当时的民族精神本身便是一种自然主义精神在诗人身上的透射。当时的“英国诗人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1](P7)而这种英国自然主义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洋溢在作家作品中的自然美学思想。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更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其《丁登寺》一诗说明大自然在他身上产生了什么作用,诗人成长过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反应变化的三个阶段,“是真正的压倦之作,无论在内容和诗艺上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2]在《丁登寺》一诗的主体中,华兹华斯成功地构造了三个不同的连词句式,并巧妙地将隐性的诗歌主题置于显性的连词句式之中,不但传达了自然美景对他心灵的巨大影响,而且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神秘体验。本文尝试从带有明显含义的连词句式入手逐步解读《丁登寺》,以期最终揭示诗歌主题;希冀能为浪漫主义诗歌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以避免因过分注重语法而略显死板之作和因过分发挥理论而略显随意之法。

二、连词句式的明显含义

在《丁登寺》的诗歌主体中便存在着一个由三个连接性副词引导的连词句式,它们相互依托构成了具有明显含义的表层文本。从第50行的“If this be but a vain belief”①开始到第62行的“While here I stand”再到第102行的“Therefore am I still a lover of the meadows and the woods”结束,整个连词句式经历了一个从轻微假设或推断(If)到顺承递进(While)到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Therefore)的发展过程。三个连词句子的连用呈现气势恢弘、结构紧密、富有逻辑和一气呵成之势。“If”句式不但上承诗人旧地重游和睹景情生时的感官之悦,而且下启道德思维和理性思辨之情。“If”句是一个轻度假设或是一个暂时性推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也许这只是一种错觉”②是再贴切不过了。它不仅形成对眼前景物所诱发的激情与沉思的追问,而且主要是为诗人如何从直接的爱好和官感阶段进入到深层次的情感回朔和道德思维作诱发和准备。轻度的假设和暂时性的推测构成句法层次上的第一层。“While here I stand” 一下子将诗人从心灵之思带回到眼前观瞻上来。行文不但流畅自然毫无斧凿之迹,而且“While”的先后继起和逐层递进的句法功能表明,尽管“昔日思想的余光”仍带着些许“模糊朦胧的记忆”和“一点怅然的困惑”,但毕竟“心灵的图景”回来了。只有“心灵的图景”先回来,才能进而诱发诗人对大自然的三种不同反映。“While”的句法含义和诗歌的明显文本意义非常明确地表明“心灵图谱”的首要性和激发性。由此便展开了从眼观之景到心灵之思再回到眼前的第一次轮回。“故地重游风景依旧,而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昔日已有所不同,于是发为深远的幽思”。[3](P663)反思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对自然的反映之后,一个自然而合乎逻辑的现在心情状态在“Therefore am I still a lover” 的明显句法含义下显露无遗。“所以我仍然热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在历经推测假设和层递反思之后的顿悟式自然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三联式连词句式中还内嵌着有两个“and”引起的过渡句。它们是自第58行起包含两个“with”短语滑行到第61行“And now the picture of the mind revives again”和第84行的“And all its aching joys are no more。”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是对“心灵图景”的欢迎一个是对“半带痛苦的欢乐”的剔除。两个并列连句镶嵌于由假设、递进到结果的三联式从句中,不但对主要连词句式的自然过渡和衔接起着作用,而且对诗人最终的自然哲学思想的形成起着阐释和解析作用。

第6篇:论语名句范文

关键词: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一部《论语》,前人早已奉为经典,批解评注,汗牛充栋。今天,随着儒学渐呈复兴之势,特别是藉着所谓“学术平民化”的风气,《论语》又风靡一时,“心得”、“新解”、“正解”层出不穷,似乎定要把这两千多年前一帮落魄文人的闲言碎语再寻觅探究出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崭新的深刻内涵或理论体系来不可。

这本来或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好书不厌千遍读,常读可以(也应该)常新。只是一些“心得”、“新解”、“正解”,在“最为完整、最为客观、最为严肃的《论语》通俗本”的旗号下,却依旧多是些堆砌旧说、望文生义、不得甚解的招数,甚至有些连对基本字词语句尚含混不清,却动辄子云诗曰、旁征博引、招摇唬人,弯弯曲曲、洋洋洒洒,叫人云里雾里、头晕眼花、不辨东西。而一些伴随新课改横空出世的语文教材,似乎也赶上了这一时髦。

就说《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段中,“说”即“悦”,意为喜悦、快乐,这似乎没什么不清楚的。但稍稍深究一下,孔夫子究竟说(悦)什么?何以为“学”?何以谓“习”?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简单明了。

请看引文一:

【注】……(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译】孔子说: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仔细数一数,上段引文中,编著者一口气列举了“习”字的“演习”“复习”“温习”“实习”“练习”五个意项,那么,孔子口中的“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正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更何况“复习”与“温习”又该如何区分呢?

而且,根据上面的译文,孔子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却仅仅以能够把“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就当作很快乐的事,那孔子的快乐也太容易、太廉价了吧。再则,表示“复习”“温习”意思,在《论语》中是大多用“温”字的,比如“温故而知新”。

再看引文二:

“‘习’,原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引申为练习、学习,主要强调的是技能方面。在此是指,每日为学而不停废,如雏鸟拍翅练飞,相继而不间断也。”(王孺童,《孺童讲论语》,花山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孺童讲论语》),第5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温习它,使它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成果而不忘失,这样的‘双重’收获,怎么能不令人高兴呢?”(《孺童讲论语》,第6页)

王先生这里的讲解,大体循《朱熹集注》而略加发挥,将“时习之”概况为“保持每日研习而不间断”(《孺童讲论语》,第9页),应该说也是有根有据的,似乎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也确如王先生所说:“古代并不以获取知识为‘学’的第一要务。古人以‘求道’为学,此‘道’即指修身、处世之法也。”(《孺童讲论语》,第4页)那么,孔子“每日研习而不间断”的对象(内容)是什么又究竟为什么呢?为“获取知识”?显然不妥。为“研习”“修身、处世之法”?好像是的。但是,“每日”“不间断”“研习”“修身、处世之法”,好像就是在研究学问(知识)的样子。如果这样,绕了一个圈子,不又回到“获取知识”上去了吗?所以,王先生先留了一个伏笔,然后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所谓“‘双重’收获”说。只是这“‘双重’收获”说仅从反问句式的目的上附会而来,似乎说服力并不强。

其实,这“学而时习之”的“习”,原本的确是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来也确实“引申为练习、学习”等意思,只是应该注意,这里的“习”原本已含有“反复的”“不间断的”“练习”的意思,孔子为了强调,又特意加了一个“时”字。这样,“反复不间断的练习”的意思一再强调,便有了更深的意义,也就是――实践;把所“学”到的东西,通过“习”,加以实践检验或用以指导实践。

将“习”解为“实践”,文言文中不乏其例。比如,韩愈《师说》一文,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若将“六艺”理解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则该句中的“习”可以解释为“学习”;若将“六艺”理解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则该句中的“习”最好还是解释为“反复练习”“反复实践”。

又比如,还是《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必须解释为“实践”“反复实践”,这样就强调了“凡是传授给别人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实践的”,是真实有效的。这也与孔子十分看重“行”,强调言行并重是一致的;而其他的一些解释都可能文理不通。

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地去实践,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概而言之,“求知”也好,“务道”也好,“学”侧重于接受、吸收、继承,“习”着重于研究、检验、运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说了这么多,并不仅仅是为了纠正一个字的解释翻译问题,而是觉得这里其实关乎怎样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问题。如果一味纠缠“学习”并“保持每日研习而不间断”,那很可能滑向“读死书,死读书”的路子,又哪里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呢?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反复不断的实践中检验、运用、丰富、发展所学的东西,才能真正领会孔子所说的“快乐”,而这也正是孔子一贯主张的“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另外,《论语》的这一组开篇名句,如果更多地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孔子其实是在强调“为学”的三要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以致用的实践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强调切磋、交流、问难,也就是今日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探究”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主张存疑,主张学术民主、学术自由。这些要求和主张高悬在《论语》的开篇首句,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只是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赘述。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第7篇:论语名句范文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7、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1、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试《后赤壁赋》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李商隐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4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4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李商隐《无题》

5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5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6、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5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5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5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6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6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6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7、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6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6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7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7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7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7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7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7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7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7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7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8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春江晚景》

8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8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试《水调歌头》

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

9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92、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9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第8篇:论语名句范文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6、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9、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5、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7、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21、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2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2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3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33、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不须多。——王安石

第9篇:论语名句范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我学了这句名言警句以后,我都会放下身上的架子,虚心地去向老师、向同学、向朋友请教我不会的地方。我从来都不会不懂装懂,滥竽充数,我会时常提醒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学会了这句名言警句以后,我就会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必要我还会对不懂得这句话的同学说。记得那一节课,有位同学不想听课,就时不时地用笔戳一下我,过了一会儿就扯我衣服,他以为我不知道是他,他三番二次的这样,最后我忍无可忍,火冒三丈地对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当我学了这句话以后,我看到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等人,我就会发自内心地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良好品质,完善自己。而看到那些乱扔垃圾、说脏话、欺负弱者等人,我都会立刻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跟他们相似的毛病。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