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报告范文

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报告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实习带队教师;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12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社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日益增长,经常有某招聘会高薪招聘职业人才而不到的报道。作为职业院校,面对这种局面当有所反思和行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而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中,除了校内的专业课教师之外,实习期间的管理教师也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组建了一支实习带队教师队伍,负责承担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实习带队教师是介于中职辅导员①和实习指导教师②之间的角色,其存在的依据是由于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中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学校招生数量大大增加,而同时学校编制、人员经费等因素限制,致使辅导员与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不足,因此创设了实习带队教师。

实习带队教师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角色,是学校派驻在企业驻点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教师,其责任在于指导刚刚走出校门的职校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更快地适应岗位技能要求,是承担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转化和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的重要角色。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在实习管理教师方面的建设和培养却存在着不足,甚至有些院校都没有实习管理教师团队。今以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多年来形成的良好运作、效果显著的实习带队教师团队的培养为例,对职业院校实习管理教师组建和培养作一些简要论述。

一、实习带队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1.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要

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在目前国内的各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顶岗实习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落实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以下的困惑:(1)顶岗实习的计划执行困难;(2)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度低;(3)顶岗实习的保障体系欠缺;(4)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困难。

前3种问题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如校企共同组建职教集团等方式得以不断解决。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困难,则需要组建一支良好的实习带队教师队伍来克服。顶岗实习是在企业进行的教学任务,既然是教学任务则必须有计划、有实施过程的监控,但这些管理工作如没有企业方面配合是无法实施的。即使企业方面配合,也还是需要学校方面参与到全过程的监控中,以便保证顶岗实习任务的圆满达成。这些教学任务的完成,就需要一支专门的队伍,即实习指导师队伍的建立和培养。

2.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企业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向“准职业人”转化的重要步骤。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学生毕竟是刚刚从校园走出,进入一个陌生的企业和社会环境,这就需要实习带队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渡过这个适应期。顶岗实习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困惑或问题,这也需要实习带队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二、实习带队教师的培养

实习带队教师不论从学校层面还是学生的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实习带队教师能否完成其责任,这就需要学校从选聘、培训、指导和管理保障等方面进行做好相关工作。

1.选聘

从历届毕业的优秀学生中挑选,以学生在校和实习期间的表现,班主任的评价、实习企业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首先确定候选名单,再经过来校参加笔试和面试等考核过程,择优录用。

选聘条件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纪律表现,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是否能独立地发现和处理问题,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等。

2.培训

学校每年举行两次实习带队教师集中培训:一次是在7月份,另一次在12月份。7月份为新实习带队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和老实习带队教师的工作总结;12月份为实习带队教师的中期考核及提升培训。

(1)入职培训

根据学校多年来实习管理工作的经验,整理出学生在实习中常见的问题案例和解决措施的培训教材。培训具体分五个部分:实习管理规定、安全注意事项、典型案例分析与处理、急救与常见病常识、行业企业相关知识等。实习带队教师通过入职培训,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工作。

(2)提升培训

针对实习带队教师在管理实习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学校定期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来校,对实习带队教师进行相关能力的提升培训。先由负责各企业实习生实习带队教师阐述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相互间进行交流探讨,再对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对策,最后总结出相关理论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也为校内教学提供了教学案例。

3.指导

除了定期培训之外,还有不定时的指导。毕竟顶岗实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着变化,对实习带队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出现一些实习带队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相应的专家或骨干教师给予临时性的指导。该临时的指导团队主要由富有学生管理经验的班主任和相关教师组成,与相关实习带队教师保持联系。

4.管理与保障

实习管理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实习生的重要队伍,是承担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点。学校要为这些实习带队教师提供完善的保障如多买一份意外保险等,以便这些教师能够更好地从事实习指导的工作。在管理方面,制订和印刷了《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工作手册》,该手册包括实习带队教师工作职责、实习带队教师工作计划(按季度)、月工作日志和工作小结、季度工作报告、年度工作总结、实习生名单等五部分。实习带队教师要按规定按时填写,定时交回进行检查。驻点实习带队教师,还需定期上交所在企业的考勤表和企业考核评价表等资料。

三、实习带队教师培养的作用

实习带队教师团队的建立和培养,对于顶岗实习稳定率提升和学生个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广东省旅游职业学校在2014年办学30周年时做了详细的统计,以2012-2013年情况为例,本年度参加实习学生人数为1,482人,流失实习生33人,实习稳定率为97.8%;有132人在企业获得嘉奖和表扬,比例为8.9%;就业人数为1,445人,就业率达到96.6%(其中海外就业人数达85人,占就业人数总比5.9%)。

职业院校区别与普通院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能否落到实处,这是值得很多职业院校思考和探索的。实习带队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培养,是经过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多年实践已经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助力。

注释:

①中职学校在辅导员建设方面由于没有强制要求,多数实行的是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但是专任教师在校内教学很难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

②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仍处于紧缺状态。

参考文献:

[1]田执存.重视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2009(21).

[2]周启平.试论中职学校设立学生辅导员制度[J].卫生职业教育,2006(19).

[3]储少卿.对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7).

第2篇: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社会的普遍现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据悉,截至2005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70所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有数十所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广州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岗位转了行。①据了解,2005年中山大学毕业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学生中,3名进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工作,成为“专业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硕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转了行"。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错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会的普遍现实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尚未得到社会大众的了解、认识。

对于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地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不仅仅是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体(学校、教师、工作人员、学生等) 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很薄弱。现在像《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寥寥无几,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数的学术期刊才开辟了社会工作栏目,大众媒体则更少涉及社会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区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且社会工作者主体,如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很少写有关社会工作的科普文章来普及社工理念,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宣传。因此,社会工作这项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会成员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社会大众不知道这个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曲解社会工作,认为就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为社会服务。除了外界进行宣传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自身宣传,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全方位的认同。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任重道远。

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这完成了社会工作职业入口的规范建立,对社会工作的改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资格的认证到岗位的对接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虽然政府现在对这个职业给予了 承认,但没有明确哪些工作岗位应由社会工作者从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包办代替,这些部门和组织很少意识到其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仍然不愿交出理应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绝社工人才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有两万从业人群。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在香港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社会福利署的专业机构,另一类是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后者占机构总数的3/4以上。这与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没有相应的岗位编制、职称序列和培训机制保证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考核评估各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担负起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之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

二、 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急需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需要和发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国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间相互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订出具有弹性的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一直为适应过渡期的社会问题所需要,而社会的变迁使得社会问题的性质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工作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要能经常提供适合问题需要的服务。那么,我们在设置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时,就应该考虑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2.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多数高校除了第四学年集中安排统一实习外,在社工专业的其他学习时间内并未安排足够的实习计划,或仅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自发参加实习,其效果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

(2)实习单位本身的不合作。在当前的社工领域,因缺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机制,使得这些实习机构对实习生往往有诸多限制,实习过程中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但无法施展专业知识,甚至不得不通过“变通”的形式来迎合实习单位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对社工价值的认同。

(3)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均处于自发的实习工作状态。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如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机、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城市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指导老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指导也就常常浅尝辄止。另外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

针对以上的现状,各高校应制订合理的实习时间,建立完善而丰富的实习档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个案的分析与问题解决,同时尝试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王思斌认为,要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体制,由学院直接建立附属实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与实务工作者应同一群人的两个可以随时转换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③另外,云南大学的向荣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关系”的实习教育模式:④即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工作在中国社会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中,教师的专业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关专业的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亦占少数,更多的是其他专业。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对569人社会工作教师的调查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其他”为“21.09%”。⑤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本身很少从事过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课只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对实践环节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培养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如教师到相关机构挂职锻炼,以积累实际经验,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培训和社工实务使社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实现优秀的社工专业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只抱着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对专业的认知相当缺乏。在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三、四年级的140名学生中调查显示:87.14%的学生在考取大学之前未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且34.29%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个职业。在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选择中,58.33%的学生是因为“该职业缺乏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社会地位低”。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本专业势必会影响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招考面试制度,通过面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就业方面,选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质的学生,而淘汰出只是为了迈入大学,而不认同该专业的学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各门课程中都应渗透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学生,树立专业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社会工作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督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督导,特别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迅速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为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切实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当可以像医生、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校期间,社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像医生、法律、会计等专业学生一样,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各有侧重。

总之,要彻底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加大对社会认识的引导;需要社工服务领域加快向专业化的转变,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制度体系;需要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作出积极的调整,对专业师资建设加大投入,并自觉承担起引导整个社工领域向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社工专业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建立一种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社工价值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这个过程很艰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社会工作从业者之间达成高度共识,但是,这个目标实现,有助于社工专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①社工就业动态.内地找不到对口工作.广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转行〔DB/OL〕.(2005.03.19)〔2005-4-5〕.

②梅志清.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社工毕业生求职无门只得“转行〔N〕".南方日报,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专业为何校内辉煌校外沧桑〔N〕.中国青年报, 2005.02.08.

④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