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中小学感恩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感恩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感恩教育

第1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搜藏与亲人的温情照片。共同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学习央视春晚的“时间去哪了”感恩节目,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一幅幅温馨的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进行游戏导入,引起情感的共鸣,利用大屏幕展示课前学生们准备的小时候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猜出来这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吗?”于是出示了相对应的现在学生的照片,并进行对比。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长高了,变壮了,长大了,容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长大仅仅是指身体、容貌的变化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长大还体现在哪里呢?“”长大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长大就是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说得很好,长大就意味着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展示你家庭的亲情照片,叙说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小学生们真正地回顾家庭的温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二、观看感恩影视资料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四、总结

第2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一、家庭的感恩教育

家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深刻的。亲子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让他们对教育问题尤其重视。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懂得感恩的人,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规划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观念有问题,行为势必出现偏差。在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受家长参差不齐的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观念。第一,“鸡妈妈”式的家庭教育观念。我国大多数家长恨不得把孩子该做的事情全部包办代办,不懂得放手,也不愿意放手。认为家长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恩意识,更不会去感恩。再者,家长终究会老,孩子终究要长大,他终究要走向社会,独立面对生活,没有起码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怎么能立足于社会?第二,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也出现了“智育第一”“学习好,什么都好”的极端价值取向,片面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孩子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塑造,结果等到孩子冷漠对待父母的付出,没有丝毫感恩之情时,家长们才追悔莫及、难受万分。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拒当“鸡妈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给孩子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家长还一定要有“施恩图报”的意识,不要让孩子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孩子理解你的辛苦,并能衷心感激你的努力与付出。教育是一个互动、互惠的过程,大家各自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次,对已进入中小学的孩子来讲,学习成绩确实很重要,但是,家长绝对不要一味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良好品格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品格和感恩意识恰恰是孩子最终能够立足社会、踏实工作、认真生活的前提。

(二)家长要营造感恩氛围,培育家庭感恩文化

首先,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从感激自己的父母做起,让孩子在学习和效仿中,感恩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能做到定期问候、看望父母;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庆祝;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经常带他们外出散心;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时能主动感恩父母。那么,孩子一定会在耳濡目染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次,家长要尊师重教,让孩子形成感恩老师的意识和行为。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他的老师,更不要和孩子一起诋毁老师。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和付出,哪怕对老师有些做法并不认同,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当学校举行感恩教育的相关活动时,家长尽量积极响应,努力配合,支持孩子的感恩行为。家长也可以在节日时,提示孩子向自己的老师表达问候和感恩。

再次,家长要对他人心存感恩,启发孩子时常对他人心存感恩。那些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的人,对我们表达过善意的人,都是需要感恩的对象。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时,一定要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可以是一句“谢谢”,也可以是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其他表现。总之,我们做了就有意义,表达了就有价值。可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家长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自身素质对孩子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的感恩教育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感恩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中小学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感恩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诸如创建感恩文化墙、树立感恩榜样、倡导师生感恩行为等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三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其次,中小学应该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体系和序列,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影响学生。可以通过举行感恩主题班会、组织感恩主题演讲、开展感恩辩论赛等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领,使学生了解感恩,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并愿意实施感恩。让感恩的种子逐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次,中小学校应该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地球日、环境日等各种节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情感,并进行积极实践和体验。在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学生会逐步懂得感恩,愿意感恩,主动感恩。因为对学生来说,感恩实践与我们传授的感恩理论相比更有效,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

最后,中小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感恩自然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普遍的理念,作为老师,应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态度,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对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行为的响应,对保护环境、环保出行等理念的认同,都对于学生形成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行为意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社会的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同样对中小学的感恩意R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整体优化,社区环境的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的纯化,对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应该优化社会大环境,从制度建设到物质环境创设,再到精神环境的创设和优化,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处处引领感恩,时时体现感恩,人人懂得感恩的氛围。推动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不断推动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诸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社会感恩教育设施的建设,感恩文化环境的创设,感恩制度的建立,感恩行为的宣传和褒奖,都是需要逐步规划和实施的方面。

其次,净化社区环境,给青少年提供感恩的平台、活动和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学生的感恩行为意义重大。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在这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提供感恩教育的平台,多组织感恩教育的活动,如组织社区植树、社区旧衣物捐赠、照顾社区老年人、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情感和行为。

最后,优化媒体和网络环境,也是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资讯非常发达,信息获取非常便捷,信息渠道非常多元化的时代,这些资讯和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难以估量。国家和政府要引导媒体关注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营造网络和媒体感恩文化,宣传报道感恩典型,积极倡导感恩行为,引领青少年健康向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总之,感恩是持久的行为,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发挥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学生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杜文婷.儿童感恩教育――基于家庭情境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9(1):61-63.

[2]钟铧.施恩图报:内涵、依据与策略――家庭感恩教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9(7):181-185.

[3]陈昌兴,刘利才.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及其当代感恩教育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1):194-196.

[4]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郝振君,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第3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当今社会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极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而学校教育也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普遍只重视对孩子知识的教育,忽略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更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普遍成绩不是很好,有些甚至成为了班主任或个别教师的“遗忘的角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缺陷:失落和自卑感很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弱化,是非观念差,麻木冷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成为了中职学生的印记。[2]据国家司法部统计:自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2万~5万青少年因与父母或师长发生感情纠葛而犯罪,其中还有不少命案青少年事件和河南学生雇凶杀父、杀姐案反应出他们不不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发自内心的去感激最亲最爱的人,而是忘恩负义。麻木冷漠、感恩意识严重缺失成为现今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问题。不知感恩,还会有什么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二、德育教学和感恩教育的联系

在德育教学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后天养成,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而德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常容易流于形式,简单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逆反。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将呆板的说教变为鲜活的活动,在实例中渗透感恩教育,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是中职德育教学新的目标。作为现代的学校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做人,做事和团结协作,而且要教学生感恩。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心智,要让他们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要让他们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要让他们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要让他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恩,体验生活及生命的美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从而避免因感恩心缺失所造成的悲剧发生。

三、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第4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一、处理教材,注入感恩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课堂既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应充满现实生活中的感恩内容,这样才会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才能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

1.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幸福的生活,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我在上《我爱我的家人》一课时,为使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组织了“我当一天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忙呀。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也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生病的妈妈躺在床上,她叫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妈妈想吃什么呢?”多么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在心灵交流的平台上,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的感恩之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才能变认识为行为。在教学《我的成长树》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课前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胎毛笔、成长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二、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记得在教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暑假里最有趣,最快乐的一件事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个个举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说:“我暑假吃了香喷喷的肯德基。”有的说:“我了芜湖方特游乐园……”学生说得兴奋,我听得认真,可是陈飞同学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妈妈在我生病时,为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我感觉是我暑假中最难忘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那是妈妈爱我的心,我要感谢妈妈,谢谢妈妈为我做了可口的馄饨。”听完之后我心头一热,被眼前这个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话感动了,震撼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让全班学生对陈飞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谢谢父母,懂得感恩。于是我借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就像三月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因而受到广大家长与校领导的好评,都说我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上得好,教得“活”,抓得“实”。

三、开放空间,引领感恩实践体验

“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使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与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成为深受学生喜欢并乐意接受的课程。感恩教育更需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感恩之情激发的基石。

1.立足学校教育,拓展教育的渠道。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我们要“以校为本”,在学校中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1)在校园文化中渗透

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德育特色,我校突出“心存感恩,至诚致远”的主题,开展了以“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激祖国”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学校在运动场的长廊上,设计以感恩为主的古今中外人物图片和以故事为主的连环画,如孔融让梨,诗人孟郊的作品《游子吟》等,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设计了感恩语录墙……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与大队活动相结合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为了大力宣传敬老孝老道德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我给爷爷奶奶写一封信”的活动。各班级积极响应,学生热情很高,全校共征集到书信500余封。教导处对书信进行筛选,办出三幅宣传面板,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亲。

诸如此类,由于学校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做到了认真部署,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品德教师也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参与其中配套学校共同过好传统节日,丰富校园文化,感恩之氛围非常浓厚。

2.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们要将感恩教育延伸到家庭,将感恩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如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全体学生在少先队大队部的倡导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三八节”活动。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大队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四、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他们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1.感恩教育,多管齐下。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还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从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声地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如“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强烈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第5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特殊教育

在教学时,面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是讲解理论知识,而应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想办法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是我们聋校的语文教师,教学对象是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有自私的心理,个性也比较强,接受的专业教育也很少,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因此,在聋校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抓住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渗透感恩教育,努力培养聋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他们理解如何感恩父母、感谢教师的知遇之恩、感谢社会的救助之恩,以此来不断提高聋生的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克服缺点,形成良好的品格。

一、感恩于父母,体验真情

作为聋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付出是养育正常孩子的千万倍。他们为孩子治病,佩戴助听器要花去数万元,这不仅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照顾孩子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可是,这些善良的父母们没有被压倒,而是毫无怨言地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了给孩子配置更好的助听器,为了能让孩子接受训练,父母倾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较为舒适的生活、学习、训练的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那么自信,那么坚持。

在学习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时,我制作了课件,对课文进行了形象、生动、直观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深沉的爱。然后,我教育学生要感激父母之恩,要听父母的话,不要让父母生气,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担心,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孝敬父母。

二、感恩于社会,懂得回报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才,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懂得回报。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捐赠天堂》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四川汶川、新疆玉树发生了大地震时,全国各地捐赠物资的情景,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并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懂得感恩社会。

我还组织学生学习残疾人保障法,告诉他们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助残日。每年的助残日都有那么多的领导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来捐款捐物,看望残疾孩子,给孩子们送来温暖。在我市的志愿者送温暖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亲身穿上了软软的棉服,高兴得手足舞蹈,有了一种暖融融的心情。同时,我们班的几名同学一直受到社会上好心人的捐助,收到了自己喜爱的画报、书刊,心里美滋滋的。我还通过网页文件展示国家相关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免除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等信息,尤其是对特困生实行了专项资金的补贴,使他们接受到同等条件的教育,享受到自己该享受的学习待遇。祖国和社会为这些学生提供健康成功的阳光土壤,因此,学生应更加珍惜生命,做到身残志更坚,刻苦读书,明白努力学习就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三、感恩于教师,理解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特教教师的付出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我们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远远比常规学校多得多。为了让聋孩子开口说话,我们不厌其烦,千百遍地进行发音训练,虽嗓音沙哑,口干舌燥,但还在不断地矫正学生的发音,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哪个学生生病了,我们端水送药;哪个学生衣服坏了,我们亲自给缝好;哪个学生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给学生清洗干净。住宿的学生不能回家,我们就给学生带来吃的用的。虽然这样,有的孩子感受不到老师的这份付出,经常惹老师生气。根据这种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在教学《师生情》一课时,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以及文中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时间长了,学生就体会到了老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知道了老师工作是那么辛苦,从心里非常感谢老师教给他们知识,同时给他们指出了成长的方向。现在,这些孩子真正把特教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把老师当作了自己的妈妈。很多学生对老师真诚地说出了:“老师,妈妈!我爱你!”

四、感恩于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6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班级管理 感恩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在由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组成的“421家庭”里,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个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过分的呵护与关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应该的,心安理得地挥霍别人给予的一切,养成了任性、依赖、不思进取、爱发脾气等坏习惯。他们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关爱别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私和冷漠。他们是社会公认的问题学生,他们无缘普通高中,最后都聚集到职业学校,因而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如何进行“感恩”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一、感恩的诠释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源远流长,《诗经》里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经典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篇;《三字经》里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古训。这些思想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浸染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是知恩图报的。

所谓感恩,《说文》释义为“感动人心也”。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二、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爱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识恩,其次要施恩、知恩,最后受教育者要感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给自己许多意想不到的感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识恩

感恩的前提是识恩,通过生活、教材、故事、网络,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

2.施恩、知恩

身体力行地让学生知恩。我曾经遇到这样一名学生,他忠厚老实、做事认真、性格温顺,除了行动较为独立、成绩不太突出外,其他方面都很不错。有一次科任老师气冲冲地把他领到我的办公室,说他上课看课外书。我了解情况后,知道他看的是《平凡的世界》,我没有批评他,反而称赞他有理想。不过最后我说:“在课堂上还是尊重老师的好,以后我会找一些好的书籍给你阅读,不过有一个要求,你每读完一本书,必须将你的读后感写出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对你这次违纪的处罚。”他当时就问我:“老师您为什么不批评我?”我说:“喜欢阅读是一件好事啊,只是你没有掌握好时间场合,何况我不是已经惩罚你了吗?”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了这个决定。在一次次赢得学生的掌声后,他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喜悦,过后我又有意让班委会的成员接近他,慢慢地他开始融入集体,脸上也有了他这个年龄应有的灿烂笑容。他成功就业后,在给我的来信中说:“一开始我就知道您对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故意的,我知道这种故意中包含的心血和伟大,正是您的故意才使我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谢谢您――老师。”

3.教育者自己要学会感恩

在一个周一的早上,我一进教室就看见我们班的学习园地又换新了。看了内容后,我感动了,我感觉到为人师的喜悦:被同学们称为烹饪一2班的指航灯、母亲、朋友的那个人是我。这个荣誉我确实受之有愧,让我震动。我觉得我没有做得那么好,偷偷擦去感激的泪花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人师表,并且我也会为这个信念更加努力地工作。

第7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1、感恩教育的缺失

阅读解析相关文献以及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天经地义,不顾及他人感受。

2、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计划生育国策实施的背景之下,导致我国独生子女急剧增加,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掌中宝,导致青少年独立自主性不强,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制度,导致教育目标偏离教育本质,呈现出功利化的一面,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智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德育”,?е虏糠盅?生人格不健全。加之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前的实际严重脱节,形式主义严重。为考试,一味进行填鸭式理论灌输,中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3)自我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中学生,感恩意识的自我教育还未形成,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去主动学习感恩教育的有关内容。(4)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中学生不可避免过早“触网”。然而,由于辨别力和自制力的缺乏,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影响,淡化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许多不良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B入到中学校园,功利化、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侵蚀,使中学生丧失了对生命、生活的感恩。

三、“三生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2008年秋季,云南省率先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具有国际教育领域改革的前瞻性视野,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1、“三生教育”的内涵

即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

2、三生教育

(1)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敬畏生命,进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生存教育:让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基本生存技能,加强自身生存意志,掌握生存规律,提升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生活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生活观,用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理论依据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的素质或者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功利性明显,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而“三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生命成长、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2)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创新。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发展创新,也在总体上和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3)教育人本论思想。这一思想尊重、关注、体谅与信任每一个人,发现并挖掘人的价值、潜能,个性,从而尽可能把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主体。“三生教育”也正是要帮助个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实现生命价值、学会科学生存、创造幸福生活。

四、“三生教育”是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1、从内容上看,“三生教育”包含着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如诚信教育、绿色环保、感恩教育等等新内容。

2、从实施方式上看,“三生教育”依靠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依靠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依靠教学渠道有德育课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乃至渗透到教育各个方面。

3、从效果上看,“三生教育”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上教育方式丰富灵活,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得到深化,从而使感恩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生教育”让“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得到最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五、 针对目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全面推行三生教育

1、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将“三生教育”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真正让“三生教育”不仅走入教材、进到课堂,还深入学生内心。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德育中刻板单一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时效性,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更有实效地促进中学生德育的提高,进而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2、在社会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经常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之中,去了解、感受、认识现实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创新进取的热情,进而造就了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3、在家庭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对学生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联系交流,向家长们展示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计划,宣传教育的意义,及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共同探究教育学生的举措,提高“三生教育”的可实施性

第8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 思想品德教学 感恩与责任意识 培养

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的道德素质,因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感恩,拥有了责任意识,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才会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心态,积极向上地生活。但是由于我国文化多元化地发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许多同学甚至变得越来越麻木,把家长的关爱和养育视为理所当然,对老师的教诲充耳不闻,对同学之间的情谊熟视无睹,对社会的救助冷艳旁观,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因此,对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呢?下面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从教材出发,让学生明白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奇感。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课本出发,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理解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感恩意识呢?感恩意识就是要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就有的,不是天经地义就给你的。所谓的“恩”,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大自然给的恩赐、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祖国的培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父母对自身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互助及付出,这些都是不含任何功利的,这些都是“恩”。那么什么是责任意识呢?责任意识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可以自觉地、认真地做好。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每个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作为子女要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的责任意识、作为教室学生要值日的责任意识等。由此可以看出,感恩与责任意识,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从小的方面来说,都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因此,教师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为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打下基础。

二、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做起,让学生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悟感恩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已经是很好的,他们拥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拥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许多孩子是不曾拥有这些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环境不是那么好的孩子的生活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珍惜父母付出的一切。并且可以根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你们辛苦了”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知道父母的辛苦,同时让学生回忆父母都曾为自己做过什么事,并且在放学回家后把课堂上的发言复述给爸爸妈妈。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例如生活中不惹父母生气等。这样不仅可以开动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感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感恩。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感恩的人不只有父母,还有那些无私给你帮助的人,有你的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他们为你不求回报的付出的时候,你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且要学会像他们一样去帮助别人。

三、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心和感恩的心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责任心,那么这个人在社会上将会寸步难行。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克服未来遇到的困难,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只有学生拥有责任心,学会担当,在以后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才会无所畏惧。小学阶段,正是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责任意识。但是学生可能不太清楚什么行为是有责任意识的,什么行为是没有责任意识的,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作弊被抓之后逃避责任的、和同学打架等,这些行为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都是不被提倡的,给学生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在结合这些事例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告诫学生,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自己犯下的错误要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因为,勇敢地承担责任比胆怯地逃避责任更能体现自己的担当。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是有责任的,是人都会犯错,在犯错之后一定要学会自己去担当。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逐渐地树立责任意识,并且逐渐地学会自己去担当。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感恩他人,有责任心地去做事情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帮助的同时学会去为他人付出,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不逃避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有责任心地去生活。因此,广大教育者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加大对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宋淼.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J].考试周刊,2016.

第9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价值教育;隐忧;实施对策

价值观跟青少年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情感等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为主要原动力,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备的条件。所以,要重视中小学的价值教育问题,明确价值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意义。

一、价值教育的含义

所谓价值教育,就是为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理性,进一步丰富其价值情感,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激励这些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并把他们的价值观念跟青少年的生活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价值教育的层面比较丰富,不但有理性的、认知的,还有情感的和意志的,当然也不能排除社会行为方面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做一个又价值、有尊严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隐忧分析

(一)中小学价值教育的环境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多元文化也在逐渐蔓延。在这样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主流价值教育日渐衰微,这些主流价值包括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等,在一些青少年中开始出现“解构主流”、“消解责任”等情绪。

(2)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盛行,那些消极和腐朽的价值观念通过很多渠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忽视,相对功力化的思想也对人们的价值意识进行了消解。

(3)网络时代的发展,学校不再是学生价值来源的唯一机构,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活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价值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内容问题

价值教育有自身的范畴与目的,跟知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不同,跟价值观教育也不相同。中小学价值教育的范围除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还涉及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功能更好的实现。对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目的来说,属于学校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目的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这样一来,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内容就变得宽泛起来,使人摸不着头脑,很难把握价值教育的真正的内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价值教育很多时候都被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等形态替代,毕竟青少年的价值观主要是在青少年的身心特质中隐藏起来,也隐藏在中小学的各个教育活动中。所以,只有明确了价值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在教育实践中把握价值教育,从而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度问题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知识与能力,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信仰方面的缺失,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些学校的价值教育就成了形式主义,口号喊得比较响亮,但是跟日常教育生活离得比较远。事实上,中小学价值教育属于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文化到制度再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重视。当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小学都没有重视价值教育,没有把学生的价值创造意识跟学校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也没有把价值教育放到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划中。现有的价值教育模式,很多都是蜻蜓点水,不能把价值教育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平台中去,更没有在素质教育中寻找到价值教育的落脚点。

三、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拓宽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渠道

1、课堂教学

作为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对于价值教育的作用非常明显。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信任、关怀、平等的品质。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新时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理解价值取向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感恩”的价值教育活动,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位大家朗诵关于感恩的相关诗歌,给学生播放感恩教育的电影,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明白感恩属于价值范畴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中从他人那里接受到的帮助,学会从内心感激他人,回报社会。

2、家校合作

当前,很多中小学都建立了家校合作的平台,价值教育可以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发挥学校跟家庭两个方面在价值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学校主动、家长配合,在开展价值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取得的教育效果才比较明显。作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要给学生作出榜样,在学校“自主、参与”的民主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只有联合学校与家庭的力量开展价值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中小学教职教育寻找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3、社会实践

价值的正当性不是建立在观念中,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他人的认可,需要由社会评判其所作所为。所以,要运用社会实践这个渠道进行价值教育。中小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可以从一些优秀的实践者身上学习到优秀的价值品质。比如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很多中小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学习了“爱国”、“奉献”以及“责任”,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价值品质的重要性。所以,中小学进行价值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舞台,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实践方式,为青少年价值学习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二)中小学价值教育内容要符学生的身心特征

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具备规律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多元思想影响之下的中小学生,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认知比较迷茫,这些非智力因素包含的有需要、兴趣以及动机等方面,这样就势必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发展。因此,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认同并且欣然接受这样的价值教育,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小学价值教育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开展个性化的价值教育方式,认清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灵活调整价值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中小学生价值教育质量。

(三)提高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都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很多教育者认为给学生灌输价值教育属于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这种极端的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价值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更好的尊重中小学生的生命价值以及其发展价值,让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价值追求,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要提高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程度,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认同表示尊重,逐渐形成中小学生能够接受的价值观,积极引导这些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价值定位,把每个学生都变成是自我价值的创造者。

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学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属于基础性质的教育。青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接受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是在这个时候成型的。所以,要积极拓宽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渠道、选择符中小学生身心特征的价值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立忠,王逢贤.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