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章与人品范文

文章与人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章与人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与人品

第1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一十二班 雷瑜

是花,就尽情地绽放,吐露生命的芳华;是水,就尽情地流淌,迸发生命的激情;是星,就尽情的闪烁,释放生命的光芒;成长,成就的是强大的自己,长的是前进的决心,成就,无非就是人格的完善过程。你我的成长之路,便是人格的铸就之工序。

不退缩!不彷徨!

依稀记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人格铸就记:为了心中的作家梦,她用磨难砥砺自己,使自己成长。她义无反顾地去农村体验生活,只为了活出自己的闪光点。最终成为一代名家。难道不是坚定的决心使她铸就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不抛弃!不放弃!

清晰记得零八年奥运会上他失落的身影;清晰地记得他得到大满贯时脸上的骄傲与欢喜。清晰记得,他不管成功与否,从未低沉。奥运会上,他跌倒了,就当我们认为没有希望时,他又站起来了,一蹦一跳地“走”向他的胜利,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我想苏格拉底的话用在刘翔身上再合适不过。

泰格尔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我说:磨练练的是人格的钢铁,绝唱唱的是人格的魅力。

儿时,父亲心血来潮,教我溜冰,第一次看到别人在地面上滑行,像蝴蝶一样,我急于想上场一试,可是换来的是一次次狼狈的跌倒与疼痛。这让我害怕,想退缩,父亲在一旁给我鼓励。跌倒,爬起来,再次摔倒又重新爬起,从起初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意气风发。长大后才明白,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航路,如果害怕埋没它永远不会畅通。只有以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永挫不败的斗志,才能最终化茧成蝶,翩然高飞,演绎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格传奇。

成长的路上,有失败,有考验,有泪水,有磨难,有伤痛,有打击……它们不断累积成,高尚的人格。

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人格的完善,每一次考验,都是对人格的考验;每一次的泪水,都有对人格的醒悟;每一次的磨难,都是人格的财富……

青春,是与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而最后那个正在成长。

把原本看重的东西看轻一点,把原本看轻的东西看重一点-所谓成长,就是如此。

第2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2、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证,在冷峻又善变的时代,人品是彼此心灵最后的依赖。

3、善良是好人品的关键要素。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方能使人敬仰。要多存善心,多兴善举。只有这样,才能坦坦然然做人,达到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境界。

4、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什么事也干不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键是要讲信用。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讲究言必行,信必果。

5、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6、做人,人品是最硬的底牌。以宽容之心待人,以义气之心处友,以慈悲之心立世。知感恩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受人尊;受人尊者,必有品。

7、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

第3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关键词:刘熙载;人品;《艺概》;陶渊明

刘熙载是一个粹然儒者,《清史稿》称其“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①[注: ①刘熙载兴学育才,传承孔孟之学,并注重笃实践履,这与胡瑗同。]。他在晚年所撰自传性《寤崖子传》中说:“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其为学与教人,以迁善改过为归,而不斤斤为先儒争门户。”“迁善改过”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根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刘熙载在自述中以此自称,可见他不仅主张且以身实践着儒家道德修养。咸丰帝曾赐他“性静情逸”[1]四字,胡林翼以“贞介绝俗”[1]特别推崇。在他督学广东时,曾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训士,认为学圣贤应先从这些开始。他所撰的《持志塾言》、《读书劄记》、《游艺约言》和《艺概》等书中都表现了其书生本色和儒者气象。刘熙载“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2]13158,就是把陶渊明当作这种典范而以此笃实践履的,可谓遥承陶氏意趣。

一、“大要出于《论语》”

陶渊明的价值是一个逐渐彰显的过程,特别是到了宋代得到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学家和学者的钦慕,他们推崇陶氏独立的人格和创作任意无为的精神。之后不同时代对陶氏有不同的阐释,清代人对他也别有体悟。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考据之风盛行,崇尚博闻实证,影响到文学上表现为重视学问,许多文人和学者在谈文论艺时强调学问与人格的并重。钱谦益“诗有本”说、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叶燮的《原诗》、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等都注重诗人的胸襟及强调诗文须根柢于学问,并且认为诗人思想道德和艺术素质两方面的修养是写出诗意深厚、诗境质实之作的前提。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3]。这里的“胸襟”大约是先天秉性和人格器度综合的素质,“第一等真诗”是需将人的胸襟、人品与学问融为一体。陶渊明的诗并非只直抒性情而已,洪亮吉说:“人但知陶渊明一味真淳,不填故实,而以为作诗可不读书,不知渊明所著《圣贤群辅录》等,考订精详,一字不苟也。”[4]可见,陶渊明的学问不一定以“故实”的形态出现,“真淳”也需读书,需要学问的依托。那么当诗人将学问与人格融为一体并达到一种化境时,即便自出机杼,亦为精深之言,陶渊明卓尔不群的人格何尝不是从学问中汲取营养。他的诗冲和平淡,其骨髓却在于“厚”与真性情,此皆因他有伟大的胸襟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历代论陶,大约六朝到北宋,多以为‘隐逸诗人之宗’,南宋以后,他的‘忠愤’的人格才扩大了。本来《宋书》本传已说他‘耻复屈身异代’等等。经了真德秀诸人重为品题,加上汤汉的注本,渊明的二元的人格才确立了。”[5]224 可以说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认为陶渊明是出于儒家,清代却能踵事增华,使陶渊明为儒家说成为一种特色,认为陶氏几乎可以列于孔门,是儒家中的典范。清人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沈德潜的《说诗晬语》、梁章钜的《退庵随笔》、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等都认为陶渊明其人其言都符合圣贤之道,这体现了清代的文人学者对儒家人格修养的重视。刘熙载对儒家思想也有他独到的体会。他赞赏陶氏诗文的高明,但更加推崇他的人格魅力,认为陶渊明是因崇高的人格,才有他诗文的通脱率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通常认为陶氏受玄学思想较深。萧统、朱熹就主道家之说;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主张新自然主义说,说陶渊明始终是天师道的信徒,是外儒内道之人;朱自清认为陶氏的主要思想在道家[5]224。而刘熙载却提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然陶氏的诗似乎与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不符,那么刘氏是怎样理解的呢。“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于《骚》,阮步兵出于《庄》,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6]54“陶诗有‘贤哉回也’,‘吾与点也’之意,直可嗣洙、泗遗音。其贵尚节义,如咏荆卿、美田子泰等作,则亦孔子贤夷、齐之志也。”[6]55

颜回“忧道不忧贫”,有圣人淡泊之志;曾点能与人偕乐,何尝不能自乐;而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陶渊明在《述酒》、《拟古》、《咏荆轲》、《咏三良》及《拟古》、《杂诗》等诗中表现了“忠愤”之情,并提到了许多儒家的典籍,例如“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之十六),“诗书敦宿好”(《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答庞参军》)。并一再引“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自勉“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他在当时找不到知音,于是打破时间的界限,心游于千载,发现了与自己志趣相同的古人,并说“何以慰吾怀,赖古此多贤”(《咏贫士》)。刘熙载从陶渊明的诗中窥见的是作者的人品。“陶渊明诗文,几于知道。至语气真率,亦不夸,亦不让,亦令人想见其为人。”[7]583刘熙载把陶渊明归入儒家,认为他那种胸襟是儒家自我人格修养的表现。所谓“陶渊明诗文,几于知道”。这种“道”在刘熙载看来就是儒家之道,他从陶渊明那些描写田园生活、悠闲自在的诗句中深触到一位儒者的情怀。陶渊明的“真”也不是自我标榜,而是他能诚以待己,拥有高尚的道德,而这一切都是儒家思想的表现。《孟子尽心》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中庸》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陶渊明以他这种真诚不仅是道德的真诚,而且是人性的真实感动着许多人,并将这些率真地表现在自己诗文中,正是这种感人的内在思想品质,再加上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才有其诗文的厚重。

沈德潜《古诗源》中在《饮酒》其二十中的批注说:“晋人诗旷达者徵引《老》、《庄》,繁缛者徵引班、扬,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8]他主要是针对陶渊明该首诗而言的,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论:“照本书所引(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单是《庄子》便已比《论语》多;再算上《列子》,两共七十次,超过《论语》一倍有余。那么沈氏的话就有问题了。”[5]224 他还认为“真”、“淳”都不见于《论语》,是道家的观念。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以引用次数来判断某位作家的思想,“真”、“淳”虽不见于《论语》,但儒家的“诚以待己”的思想何尝不能反映陶渊明的真性情。可以肯定的是陶渊明思想中既有儒家的又有道家的,刘熙载没有像沈德潜那样认为陶氏“专用《论语》”,而是“大要出于《论语》”。由于“中国有文字的文学的根,只能求之于儒家的经”[9]11,儒家是文学的主流,它发展了“仁义”的这一面,并非排斥道家“虚静”的一面。“道家‘虚静之心’与儒家‘仁义之心’,可以说是心体的两面,皆为人生而所固有,每一个人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经常作自由转换而不自觉。”[9]10刘熙载从陶渊明身上看到了强烈的儒家的精神,却也没有排斥他身上的道家思想,“他一生品格立脚点,大略近于孟子所说‘有所不为’、‘不屑不洁‘的狷者,到后来操养纯熟,便从这里头发现出人生真趣味来”[10]。刘氏并非为顽固的守道士,而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其“生平于六经,子、史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而一以躬行为重”[2]13158。可见他是对儒家的精神的深刻理解后,才看到陶渊明的志趣的。

二、仕、隐与“君子之志”

陶渊明虽过着隐居生活,却是符合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精神。刘宝楠说:“孟子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1]261又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1] 303。陶渊明并非遁世不问世事,他人品之高,与儒家这种天下无道则隐,以修身见于世之义相合。正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1]262。陶渊明知富不可求,乃从其所好,回归自然。所谓“圣人之不苟仕,存其义也。此与仕以行义,其心一而已矣”[7]542。陶渊明诗文的“真”是从胸臆中流出,不烦绳削而自合。他隐逸并非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刘熙载说:“陶诗云:‘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又云:‘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可见其玩心高明,未尝不脚踏实地,不是倜然无所归宿也。”[6]55“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6]18

陶渊明文章的归宿及他人品素养高、心胸开阔是因为他志向的高洁。刘熙载在陶渊明身上所体会到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正而实的志向,且用自己一生的言行实践着儒家的理想。因此,陶渊明不是遗世独立、保持清高的人,他在诗文中情感真挚且深厚,如一股浩然之气在萧散冲淡的意趣下激荡着。“钟嵘《诗品》谓阮籍《咏怀》之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余谓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6]55又“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彼无岁无诗,乃至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6]55这种真性情的表达需才与学,更要有操守。正与刘熙载所提倡的 “文当兼‘尊’、‘亲’二字。高风亮节,尊也;深情厚谊,亲也”[7]582的主张一致,且与他自身的一生“表里浑然,夷险一节”[1]的行为相契合。

刘熙载对仕与隐的观点与《论语》中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在《持志塾言》中曾说:“志于隐,志于仕,皆不可谓之立志。盖此乃境,非志于道也。君子之志,惟欲随在尽所当尽而已。”[7]4“对避世者言,则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对干时者言,则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仁以安人,义以正我。可以观其合矣。”[7]30“成仁取义,不独当懔之死生之际,凡外富贵贫贱及一切之境,皆不可须臾忘之。”[7]38“处逆境,能宽解而不自苦;处顺境,能抑损而不自奉。世俗或遂以此为难及,不知一境有一境当尽之事,此未足副其实也。”[7]38

不管身处何境,仍须以仁义唯上,不忘自身修养。可见志不当在境而是在道。正所谓“时有造次,而心不可造次;时有颠沛,而心不可颠沛。每当造次、颠沛时,须念之”[7]44。儒家君子之志就是为人处世的立足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尤其是在名利权贵前,不阿谀怯懦,卑谦乞怜,又非书生意气,逞气争强;而能始终坚守志向,锻造深醇的涵养。在刘熙载看来,遵循儒家仁义的宗旨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境界,而且是文人救世的良方。儒家的“三不朽”中就将立德放在首位,只有自身有了根柢,才能将仁义惠及百姓。而他在陶渊明身上看到了这种志趣,这也是他自己一生所孜孜以求的。

刘熙载处在清末,恪守着儒家济世之道,他把儒家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坚定儒家圣贤之志,其志洁行芳是值得敬佩的。正如陈澧所言:“先生之醇德清风,人尽知之。先生之硕学,则知者寡矣。若其意趣高出于一世,远侪于古人,则知者益寡,有相与愕眙耳。学政一官,世所艳羡也,先生为之未满任,告病而归。盖世之人皆好进,而先生独好退,不知美官厚禄之可羡,而惟知读书,此古之君子,而澧以得见为幸者也。”[12]陶渊明岂不是于其心有戚戚焉。然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是远绍孔子的遗意。《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并津津乐道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论语述而》)。陶渊明的诗文和一生的形迹不也表现了这种精神吗?刘熙载非常崇尚这种品德和精神,自己一生也在不断追求和实践着。在他的教学笔记中也常常有所体现。“贫与死皆常事。惟不忧道而忧贫,不闻道而死为可惜耳。然则知富贵寿考者,亦可思矣。”[7]556“圣贤只是亨于心,境不足道,于此可知孔、颜乐处。”[9]556 “隐居求志,乃能行义达道,凡事皆然。观闭门造车者可见。”[7]566 “君子在贫如客。然岂惟贫哉?处富及处贵贱、死生、皆当如是。”[7]567在其诗中“志士遇穷困,好修常自娱”[7]493。“处境意常适,道在齐亏盈。” [7]494正因为道溢胸中,充盈自足,所以无论处于顺境逆境,都能恬然自适,随遇而安。由此可知,在刘氏看来,陶渊明的文章和一生的行迹都是对《论语》最好的诠释。

从刘熙载对陶渊明的理解来看,我们也可知其为什么特别重视人品了,因为这种人品就是儒家理想的自身的现实体现。也许诗文与个人的才学有关,但对更多人来说,诗文是心学,是表达性情的方式,倘人们具有胸襟与品德,就可使它具有感染力。“决定作品价值的最基本准绳,是作者发现的能力。作者要具备卓异的发现能力,便必须有卓越的精神;要有卓越的精神,便必须有卓越的人格的修养。”[9]6他在《艺概》中说:“诗品出于人品。人品悃款朴忠者最上,超然高举、诛茅力耕者次之,送往劳来、从俗富贵者无讥。”[6]82“诗以悦人为心,与以夸人为心,品格何在?而犹浇浇于品格,其何异溺人必笑耶!”[6]83“ 赋尚才不如尚品。或竭尽雕饰以夸世媚俗,非才有余,乃品不足也。徐、庾两家赋所由卒未令人满志与!”[6]104

刘熙载首次开宗明义地提出“诗品出于人品”,既是对前代的总结,也是他自身独到的体会。“人品悃款朴忠者”是指居庙堂而忧民,居江湖而忧君的品格;而“超然高举、诛茅力耕者次之”则是指不阿谀权贵,安于贫困,超然出世的品格;“送往劳来、从俗富贵者”则是利口伪德的徇私小人了。“尚才不如尚品”都可见他对君子崇高品德的推崇和对媚俗的小人的深恶痛绝。这里需辨析一下诗品与人品的关系。应该把人品的高下和作品结合起来判断作品的高低,以人品的高低标准定诗品。人品的标准在其《持志塾言》人品篇中说:“观品者观其志与行”,“喜怒、语默、行止、去就、利害、毁誉皆可征心以定品”。这样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道德准则为人品的标准。他肯定“屈灵均、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6]93 。“圣人所恶者,舍狂狷而就乡愿也。”[7]575他肯定坚持正道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表现,否定“乡愿”虚伪之徒。当然“心画心声总失真”(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六)的现象刘熙载并非没有注意到,所以他也特别强调言行一致。我们在其作品中可见他始终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又以此来规范人品,这正是其思想特点的反映。“以儒家思想作平日的人格修养,将自己的整个生命转化、提升而为儒家道德理性的生命以此与客观事物相感,必然而自然地觉得对人生、社会、政治有无限的悲心,有无限的责任。”[9]14他一生也是以正人心、维世道为己任,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参考文献

[1]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M]//春在堂杂文四编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2]赵尔巽.刘熙载传[M]//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4]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7.

[5]朱自清.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M]//朱自清.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

[6]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刘熙载.刘熙载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沈德潜.古诗源 [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4.

[9]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0]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M]//饮冰室合集第十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9:10.

第4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拜读2007年《每周一读》中的文章《误教与无教》,之后,令人感受到了一代知识界人士忧世拯民、奋进求成的的慷慨激情。

“不要再模仿别人,要自尊自信,自己创造,外国的科学我们要学,但不能毫无目的的抄袭,要创造一种中国的教育,要用中国药来医治中国病。”这是晏阳初先生一生事业所遵循的主旨,也是这篇文章给我的最大启示。

在本文里,晏阳初先生从重视教育的调查研究、怎样做一个现代人、学问的追求与人格的修养三方面来阐述实现新教育的途径。首先,他从20世纪的教育入手,谈了中国的教育状况,提出“中国为什么到如此田地?”其根本原因就是“无教”与“误教”所谓“无教”就是从未受过教育的人,而“误教”即所谓受的教育都是不切实用的。“无教”这种情况如今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而“误教”让我想到了如今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即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经过这种教育造就出的“人才”只不过是学习的机器,思想呆滞,没有创造性和所谓的个性。这就像是“误教”学生学的东西都不切实用,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而在90年代末提出的素质教育相对而言就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这种教育主张学生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得到均衡的锻炼。

其次,晏阳初先生提出了今后的教育途径:“不要再模仿别人,要自尊自信,自己创造,外国的科学我们要学,但不能毫无目的的抄袭,要创造一种中国的教育,要用中国药来医治中国病。”以及用怎样的教育来造就一个现代人。文中说道:“要知道教育的基本不在大学和专门的学校,而是在小学。比如:建筑房屋,没有坚固的基础,就不能筑成一座崇楼高阁,没有好的小学,又从哪里去得到好的大学生和专门学生?”这些是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初的观念,我想,如今教育的基础已不是小学了,而是幼儿园。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老师就要为其今后的发展开始奠定基础了,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是人生教育的奠基阶段。

文中还说到:“师范教育这个名词倒是很好,师范二字的意义,是说即可为师,又能做范。有许多做先生的不见得就能够做人的模范,能过做人模范的,却都可以做人的先生。”由此我想到了作为教师的为人师表。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不会学到很多学以致用的东西,在这个期间,就是让孩子走进、融入社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性格,所以,作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其责任在于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心里,老师就是模范,他们会模仿老师的言行和动作。所以,作为实施奠基教育的教师们都要进行反思:我们做过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怎么做?

第5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对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的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有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会到,往往想关心别人都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别人却不知从何开口。

想协调人际关系却越协调越复杂;想与人为善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而语言生硬。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人品、修养以及各种心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是写作主体本身的情性素质培养。主体的情性素质构成主体的自身强度,它包括人格品位的提升,志气识见的扩展,价值取向的确定。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人品决定文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人品由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意志毅力等因素构成,也包括思维敏锐度和深刻度的训练。这实际上是作者的才华与智慧的培养。散文的立意在于机智的发现,敏锐的感悟。作者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如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理想信念等,就能决定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和思考深度。所以,要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唯物意识、辩证意识、系统意识等等,学会科学地看待事物,分析事情。还要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才能保持高度的敏锐感。同时,还要有丰厚的学识积累。见多识广,才会有比较,有发现,才能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还要热爱生活,热情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把握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与人生体验,把握自己特定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情感质量,始终保持一种生命活力和情感活力,才能有真知真识,才能有新颖鲜活的情感和意念的产生,也才能有新奇深刻的立意。

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决定散文审美价值的关键因素。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加深我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和热爱。审美意识是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美的态度的意识过程。有了审美意识的加入,感知世界的过程就变成了欣赏世界的过程和热爱生活的过程。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对作者是一种良好的陶冶。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散文作者就要善于去进行这种审美发现。这就要求散文作者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审美意识,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让自己获得一种精神愉悦,从而乐此不疲,坚持不懈,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以此感染人,愉悦人。审美对感知的参入,是一种观感结合,物我双向渗透的过程。即从动情到移情,将人自然化,或将自然人化。动情越真,体验越真,其审美意义也就越深。

同时,散文作者还要注意强化立意意识。古人作文,特别重视立意,无论学者之文,应试之文,抑或交际之文,都追求一种“文道合一”的境界,追求“文以明道”,“文以明志”,“文以明理”,“文以致治”,以文施教化,借文以陶冶情操等等。这个传统一直承接下来,使作文者在意文章的“经世致用”,览文者留意文章的主旨深浅,因而使得古往今来的无数文章确实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功用。当然,自古至今,也一直有人主张淡化立意。新时期以来,就有散文作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可不可以不要什么主题”的质问,显然有失偏颇。立意就像是文章的统帅,没有统帅的军队,只会是一群乌合之众。

强化立意意识,一是要强化作者的写作角色意识,包括作者想要去寻找发现值得写和可以写的东西的表达欲望。没有明晰的立意意识,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不会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敏锐的眼光去寻找生活的闪光点。也不可能去思考、发现与判别客观世界中那些美的、有价值的事和物与情和意。就和千千万万的芸芸众生一样,对客观外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只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第7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但凡提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历史,都不能绕过苏民的名字。苏民原名濮思洵,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是中国话剧界元老级的艺术家,2004年获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金狮终身成就奖”。其子濮存昕也是知名演员。

苏民是北京人艺建院后的第一代演员,在人艺舞台上先后扮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胆剑篇》中的范蠡等。他的角色深入人心,常使人多年不忘。老演员赵韫如回忆道:“范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套古装穿在苏民身上,是‘活’的,是美的,和他这个人是那么相配。苏民身上有种‘书卷气’,这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苏民爱琴棋书画,爱读诗写诗,而‘书卷气’就是他多年来注重自我修养的结果。”转行做导演后,他又先后导演了《王昭君》《虎符》《李白》《蔡文姬》等剧目。其中,父导子演的原创历史大戏《李白》更是话剧舞台文人戏的经典之作。

苏民是真正全身心投入到话剧事业中的人,在他心里,剧院的事、演出的事永远是最重要的。去年7月《李白》在首都剧场演出时,即便重病在身,苏民依然坐着轮椅来看戏。好友蓝天野回忆起前不久探望苏民的情景,又心疼又生气:“我一推开病房的门,真是愣住了,他居然搬一个小椅子放床上,还在那儿工作。”

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之外,苏民也是个好老师,宋丹丹、梁冠华、徐帆、胡军等明星都是他的学生。晚年,他仍亲自参与招生及教学,传承表演、解悟人生。梁冠华记得,苏民以前上课时给他们画过三个圆,分别是“生活”“艺术”和“修养”,三个圆中间有交叉,“他说这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的部分是最高级的。”这是苏民总结出来的“三环教学”思想,想来,也是苏老先生做人的根本吧。

《艺术人生》节目里,朱军曾让他总结自己的人生,老先生只说了八个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007年,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人事部、文化部授予了30名中国戏剧人以“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濮存昕在这个名单里,而苏民没有入选。“我把此事告诉父亲,他只淡淡说了句‘一辈子不是图这个的’。”

苏民曾说,他一生中只有几个不能忘情的东西:“不能忘情书画,我是学这个的;不能忘情戏剧,我是干这个的;不能忘情旧交,就是知心的朋友;不能忘情山水,可惜看得太少。”这种风骨也体现在剧作家郭启宏对苏民的总结上:“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有社会责任心,无投机取巧意,能孜孜于学问,惟兢兢于艺术。”

热议锐评:相对于现下的演艺界人士,苏老先生更像一名传统的士人,或者说,更像是一名传统的知识分子。有知识,有阅历,更有气度,有胸襟。他对戏剧的用心与热情,尤其令人感佩。用剧作家郭启宏的话说:道德与文章,绝非两张皮。只有艺术和人品双炮齐鸣才能称为大师,苏民则当之无愧。

第8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以善德感化人,熏陶人,塑造人为宗旨。

先生与道家老子同姓,大名是宗德,于1931年3月6日出生在四川崇庆黑石河边小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先生如今已经在雅州廊桥岸边居住了58年。

他于《在父亲的病床前》一文中这样写道:“父亲说:‘我为什么为你取名宗德?在家族中,你是宗字辈的。人贵有德,不可缺德啊。不仅要有德,还要德高。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只有德高才能望重。要德高,就要坚持不懈,长期积德啊。宗德,宗德,宗旨是德——唉,向你讲迟一点了。’”

与先生初见是在1988年6月26日,他带队来荥经做师范新生面试。很巧的是,当年9月15日,时年57岁的先生教我《文选与写作》课程。其间,我所感觉到的先生是名如其人,表里如一。最深刻的印象是在第一节课上,他说:“同学们,你们将来是要当教师的人,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一句话:‘教师要有一张会说话的嘴巴子和一支会写文章的笔杆子。’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连话都没有说好过几次,遗憾啊;而有的老师呢,能说会道,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要叫他把这些经验写成文章与人交流,他却无从下笔,也是一大遗憾呢!……”那句话让我一辈子铭刻在心。

先生虽然没生在雅安,但是,他大学毕业分配来雅安工作后就没有离开过雅安。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美丽的雅安。也有他的文章《雅安,我真爱你》为证。

2005年10月26日,我与先生聊到有关雅安的话题时,他说:“雅安,‘三山四水八桥’风光旖旎。青衣江是雅安的母亲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路过雅安时感慨说,‘我还不知道中国的西南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小城。’如果说多瑙河是欧洲的美人,那么,我认为青衣江就称得上是中国的美人。山美,水美,人更美。游遍全国归来,感慨于‘江山如此多娇’,一比才知道,雅安——‘风景这边独好’。”

第9篇:文章与人品范文

2、身体里有一种流动的平安,叫做血液,生命中有一种流动的平安,叫做时间,问候里有一种星光的灿烂,叫做晚安,亲爱的,祝你好人好梦,晚安!

3、上国风光初晓日,抛开一天烦心事;床前一轮明月光,早日实现心中望;睡起莞然成独笑,人生快乐又逍遥;觉窗风雨碎人肠,这条短信记心上:上床睡觉晚安。

4、色渐渐暗下,心缓缓平静,不知心中的你有没入睡。送上我温馨的祝福,洗去你一天的烦恼,一句晚安送你进梦想,醒来的你会觉得明天更美好。

5、如隔三秋,是因为有人正在思念;长夜漫漫,是因为有人在想念;展转反侧,是因为有人在品味孤独;孤枕难眠,是因为有人在数绵羊,爱就两个字:晚安。

6、人与人之间有距离,但心里时刻挂念,生水与水之间有距离,但地心下一直相牵,发条短信道声晚安,梦里我们相见。

7、人生路上多磨难,遇事要往宽处看;烦恼忧愁抛脑后,豁达心态时时有;莫把埋怨放嘴边,放眼日子很灿烂;放下一天恩和怨,收拾心情道声:晚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