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学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通过长时间、高频度的实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本文从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出发,分析现状,吸纳先进实习模式精华指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要素和特点,就该模式的实际执行展开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与实习并行;实习组织;实习模式
现今人才市场上,企事业单位不再盲目迷信“大品牌”学校,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愈加重视。因为强大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毕业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快速度过“试用期”,进而降低招收新人带来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在这一客观实际引导下,高等院校不断进行各种教育改革,使教学与社会接轨起来尽可能的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毕业实习――学生一般在第4学年第1学期被统一安排在专业相关单位的实际岗位工作。
本文结合国外高等教育大国的专业实习情况提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并以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实际操作细节和建立更符合该模式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国外专业实习模式与特点
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与国内相比,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先进国的教师教育实习相关制度更趋于成熟,已经得到了长时间的检验,其中的闪光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
(一)德国
在德国,如果毕业生希望进入某一行业执业,必须在修业阶段完成规定课程后,进行约12周的实习,并在实习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合格者还需要再进行至少18个月的实地实习,接着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才获得执业资格证书,才被允许进入人才市场和参加公开招聘。
即使在修业阶段,以钢琴、声乐等专业为例,德国高校针对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了教学法课程,设置了大量实习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断的磨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法国
在法国,高校实习采取的是完全的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从入学开始每学期依据教学计划都设计了不同侧重的实习活动,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模拟实习、应用实习等实习内容。
(三)美国
在美国,高等院校实习普遍采用增设课程与实习时间相结合的方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实时长约占整个教学计划学时数的40%。在教育具体组织上,实习又被分为模拟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成绩由初期、期中和期末三次的自我评定和指导教师评定相综合得出,最终经有关部门审核后,确定是否准予毕业和颁发证书、推荐书。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法国和美国实习模式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频度都远远高于国内,不再仅仅将实习看作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单独环节,而是将实习完全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现状
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开设在第7学期、共2个月8周,主要实习类型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中第1周为毕业生校内培训阶段,然后毕业生将被分配到各个中小学。实习完毕第9周,院系组织毕业生进行实习汇报。经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实习带队老师由学校派出而不是院系,不一定是专业老师,而且一个带队老师需要管理多个单位多个专业学生,无法及时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二)实习监管机制不健全,且存在实习单位用人随意的情况。有的单位能够按照学生专业进行岗位分配,有的单位则是依据自身所缺师资对学生进行安排,存在学生毕业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三)学校鼓励学生考研,但存在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名,不参加实习,钻学校制度漏洞,完全将时间空耗过去。
(四)毕业生专业知识学非所用,实习中感觉盲目,觉得实习后需要补充知识,但是返校后教学进度又进入到择业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且专业课已经基本停课,无从补充。
以上问题的共通点或者说共性问题就是,教学与实习的耦合度低,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协调性差。毕业实习使学生收获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许昌学院,与其他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座谈得到的反馈问题也是极其类似的。
毕业前把音乐学学生作为教师推向讲台,这种就业前的短暂集中实习已不能全面实现锻炼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否在学生低年级时,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进行,也即是实习和教学在校内并行运行。
三、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介绍
由上文可以看出,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存在的情况可以在汲取国外实习模式特点后得到改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国内实习模式实际情况提炼而成。该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强化实习与教学工作的互相转化:
(一)将单科实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毕业实习视为一次综合性实习。
(二)实习强调切入社会实际,例如,前期由学生带领少数中小学生在教师监督下授课,当教师对其教学能力评价合格后,过渡到中小学任教实习;
(三)实时与定时相结合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矫正实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
因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等教育类岗位,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所以音乐学专业的每门技术类课程都开设有相应的技能教学法课。以《声乐》与《声乐教学法》两门课程为例,教师在学期前几周将教学要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要素进行完毕,然后由教师为学生拟题或学生自行拟题设置课堂,在剩余教学时间内由学生来组织课堂、进行授课。每个学生8-10分钟轮流讲课,授课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来源于校外的生源。未讲课学生无论是否作为被授课对象均要求进行全程观摩,授课教师在旁指导、点评、总结优缺点。这样,教学与实习就并行贯穿任在课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组织教学、课堂应变等应用能力。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习内容实用价值、提高教学与实习内容耦合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际专业应用能力的目标。而在老师监督下由学生给学生授课的形式,实际上在沈阳音乐学院已经被采用。学生之间的互相弹唱,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演唱能力可能各有优劣,但是在教师监督指导下,学生知识学习、审美能力、实操能力同步提高,有效改善了民族声乐课程、美声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演唱技能,忽视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问题。
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并行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1.实习启动时间更早,实习频度更高,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紧密;
2.实习过程中实践的可能发生频度更高、随机性更强,更具备实际价值;
3.实习与教学并行,学生等于全程都有专业指导老师辅助,使学生择业时与工作岗位的磨合周期大大缩短。
四、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执行建议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该模式的实际执行需要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实习单位携手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一)在思想上,使教师、学生明确实习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教学、专业知识学习与实习互动的必要性和益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中的实习使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验证知识、反馈信息和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环节,而非单纯的结业“考证”方式。
(二)在实习内容上,根据教学侧重点、学生个性、就业方向等方面的不同,大胆创新。要变革单一学校派遣方式,结合兴趣、理想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行多元、灵活的实习单位合作制,增加实习灵活性,使实习单位多元化、稳定化、灵活化。
(三)在过程监控上,形式多样化,强调时效性和互动性。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例如手机QQ、微信等,扩大实习过程监控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汇报、教师定期检查,及时接收实习对象的实习效果反馈,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
(四)在成绩考核上,变革评价制度,将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与实习成绩相结合。
既有的教学评价和实习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死板,结合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增加双向评价、多元方式考核、累计考核等办法,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便利进行公众评价,多方面、全方位的考虑,破除过去单一教师打分制等办法,真正的做到以“实践”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评价制度。
五、结语
耿生廉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学家、我国民歌教学课的开山人之一。他194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4年即在高校开设中国民歌课,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从事民歌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五十余载。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民族音乐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特约编审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等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耿生廉教授一生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他几十年来除发表二十余篇论文以外,还编写过30余种民歌教材。其很多教材、手稿在全国流传,被人们使用,但他自己却始终未出版过一本书。此次活动,学院音乐学系编辑出版了《我与中国民歌――耿生廉音乐文集》。文集收入其关于民歌研究、民歌教学、民歌评价、生活随感的文章近40篇,涉及先生提出的关于民歌研究的“民歌五级分层法”,“细胞研究法”,关于民歌教学的教材、大纲、“民歌教学基本六大法门”等等,作为其学术成果的部分总结。
在16日至17日的研讨会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党委书记闫拓时、副院长赵塔里木、副书记韩立萍,以及冯文慈、俞玉姿、董维松、江明、黄白、张静蔚、李西安、陈铭道、高为杰、冯光钰、李文珍、修海林、何晓兵、李方元、赵志扬、张伯瑜、周青青、姚艺君、刘新芝等学者先后发言或提交致词,或谈论先生学术贡献,或感慨先生魅力品格,更有借此机会探讨民歌教学、研究问题的宏篇大作。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多年来共教授过75个不同班级共千余名不同专业的学子。仅就音乐学来说,其中既包括先生独自培养的学生何晓兵,也包括联合培养的学生赵塔里木、管建华、萧梅,此外像王次荨⒋骷舞省⑿藓A值戎名音乐学家当年均跟随先生学习民歌。像、张也、吴碧霞、杨曙光、李丹阳等很多歌唱家随先生长期上民歌小课,为其后来的歌唱生涯和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学 专业 课外 艺术实践 专业技能
音乐学专业是一个理论与技能并重,突出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凸显综合能力水平的专业,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是可以用来检验我们每个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通过这个方式,我们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如何弥补不足的方案与措施。实践表明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些可能是专业理论方面的、有些则可能是技能方面的偏差、有些可能是舞台经验方面的、有些可能是来自学习方法与生活阅历方面的、有些可能是组织能力与社会交往方面的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均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得有效解决,最终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各项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它的不足主要是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把握。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虽然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上又不同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尤为突出。
(一)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音乐学专业学生首先要通过课堂上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使自身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得到一定的巩固,然后再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升华。同学们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与平日里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分不开,也是平时对生活中各种真实的艺术情感体验与积累。我们演唱声乐作品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声乐课堂教学中所学发声方法的应用、理论课堂中所学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知识的应用、词曲作者的生平与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查阅等,然后才能通过练习对这首作品的情感理解、塑造良好的舞台形象,把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所做的示范一一在学生脑海中再现,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感知问题和发现问题。课堂教学是对专业技能系统的规范,是实现艺术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
(二)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集中体现。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检测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两者相辅相成。音乐学专业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信地展示自我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既能勇敢地站在讲台上面对受教育者,又能自信地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使自己既能面对学生展示专业的综合能力,又能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然后再加以改正和提高。而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对课堂教学中比较书面的理论化知识的真实还原。课堂上所学技能知识如何更好展现,这都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课堂教学中的系统规范,不断地积累舞台经验,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补充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它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专业技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通过艺术实践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有效开展课外实践的方式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有多种多样。如果要想开展好音乐学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首先办学者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制定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课学期设置等等都需进行整体联动设计。其次在学期教学任务的下达时要充分考虑教师授课时段与课外活动时间的衔接,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衔接、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衔接、个别课与集体课之间的衔接等。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不同学期时段、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以及照顾到学生参与面广等原则来设定活动方式,常见的活动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体。以团队的形式来开展音乐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效果相对明显的方式之一,因为这种方式参与的学生面较广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指导成本低,所以活动可以从学生进校就一直坚持开展至毕业。通过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在该类活动所学的课时数远远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任何一门必修课的学时数,学生通过活动后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可以为毕业就业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女子管乐团、舞蹈队、合唱团”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较好的活动载体。学生通过这个载体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同时能将平日所学转化为演出成果,培育了学生所修课程之外的一技之长,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就业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举办师生音乐会。能有幸与自己的专业导师同台演出,或是举办一场自己的个人音乐会,是对音乐学专业学生个人艺术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个人演唱(奏)技巧的总结。通过反复多次举办各类专场师生音乐会,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敢于搭档尝试,这类实践活动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举办师生音乐会是对学生舞台经验和个人专业能力的考验,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既加强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专业技能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活动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给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模拟音乐教学课堂。音乐学专业属教师教育专业,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模拟音乐教学课堂是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类型的课程中,将课堂中所学知识直接转化到课堂教学的演练中。在课堂中随堂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及专业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利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载体,将课程中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合理规范地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试讲,课后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教学示范影音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写出观后感;也可随机让同学上讲台任选课程范围内的内容展开试教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扮演老师角色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教法与教学过程有初步了解,总结一些适合发挥自己所长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做准备。
(四)抓实教育见习与实习。教育实习是教育部规定必须按人才培养实施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教育见习则可以说是教育实习的前奏,师范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好坏、专业思想是否牢固,学生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与教育见习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检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以致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育实习、见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去学习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更能使学生深入课堂,全面展示个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例如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涵盖面较广,涉及到声乐、键盘、舞蹈、乐理、音乐史、人文地理常识等各个方面,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各地区、各风格音乐特点的讲解时,就需要我们做出示范,以便于学生理解。示范的过程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再现与还原,好的示范和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之间的异同性,更容易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真正去欣赏音乐之美。通过见习,借鉴老师或同学好的方法,可以相互汲取经验、取长补短。
(五)演出与观摩与采风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演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助于舞台经验的积累;积极参加社会观摩,让我们欣赏和学习到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比如在聆听专家的专业学术交流的讲座、欣赏更高水平的艺术团体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同样也在受到整个艺术环境的熏陶;参加此类艺术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艺术修养。采风活动就是在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其中美好的素材;让我们在访名胜古迹、领略民风民俗、体察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增强了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从而培养审美的判断能力。
总之,音乐专业属技术类专业,俗话说“琴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告诫学习者要坚持不断学习与实践,通过实践后再学习,只有这样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训练后才可能实现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春燕.论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8:10
1.教师的个人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准
教师的个人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准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高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一说,实质上是反映了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学生,高水平在这里不仅仅是说这位教师的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说全面素质。如何将这种能力传承下去,对一名声乐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教师演唱能力的高低往往并非是评价教师教学好坏的唯一条件,还需要有全面的音乐知识,比如对歌曲基本的分析能力、作品背景、作曲家的介绍、音乐术语符号、优秀的声音辨别能力、正确的引导能力、师生的互动等,在一所艺术类大学,演唱水平高超又能够在教学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师是非常缺乏的。
2.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性
每个音乐艺术院校都会有这样的专家学者,声乐学科同样也有学科带头人,好的学科带头人都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凝聚力,能够带领本专业的教师将声乐教学和发展带入一个高度发展的状态,出成绩,出成果。使得整个院系学风形成良性发展、和谐发展。因此如果学科带头人不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这一学科将很难靠一两个好的老师维系发展,最终对大多数声乐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不利的。
在地方院校中,除了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还有很多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音乐学院,尤其在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中,多数院校对其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低的,无论是在经济扶持上,还是在教师科研、个人发展学习、音乐会、学术交流等项目上都微乎其微。在科研上,一个理工科的教师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往往是音乐类教师科研经费项目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但是不见得他们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会比音乐类教师高很多。在教师个人发展和培养上,公派留学的声乐教师都属于珍品,院校给予的名额极为有限。而全国的声乐教师数十年以来都执著地将欧洲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当作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重复,却难得去取得真经,教师水平无法再次升华,那么学生的演唱水准自然就更多地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了。音乐会是一个学校艺术氛围最直接的表现,是展示学生和教师最终学习成果和教学成果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的音乐学子对音乐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一所高校对于学术交流的积极开展,会极大地增强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提高和改进。
二、当前就业环境的多样性与饱和性
1.声乐毕业生数量剧增,对口岗位极少
当前在音乐类毕业生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的专业学生占有比例最大,如某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至少有250名左右,这其中声乐为主专业的至少占了一半,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毕业生每年有120名左右,还有民族艺术系的声乐毕业生30名、东盟艺术系的毕业生60名,还有职业技术学院的声乐为主的专科生120名,总的声乐毕业生至少在300—400名,这还仅仅是某市的一所高校,其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岗位需求量。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的就业岗位几乎全部是饱和状态,文艺团体也同样如此。
2.社会要求一专多能型人才
一专多能,顾名思义就是有一项专长,多项能力。用人单位并非都是专业性院校或者歌舞团,比如中小学,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要经过笔试、面试,如同公务员考试一样,各省市的教育局出面聘请专家进行面试,最终并非是一首歌曲唱得好就能够就业了,很多是要求综合素质的,因此多项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钢琴伴奏的能力、视唱练耳乐理教学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外在形象和气质,特别是在有很多外专业的专家进行面试时,他们可能会更看重教学的逻辑性、引导性、文字的规范等各方面的条件。而在非音乐类的用人单位来看,他们往往看重一专多能,甚至于更看重多能。
3.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导致失去更多的岗位
由于艺术类考生的高考成绩普遍偏低,使得其文化素质水平整体低下,这其中有文化成绩差而学艺术走捷径的人,也有爱好艺术而把太多时间用于艺术专业的学习的人,他们在入学以后,由于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性院校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严重忽视的,笔者接触的很多学生,除了会唱歌,音乐术语符号、作曲家背景、作品的文化内涵等一概不知道,而由于高考文化分较低,实际也是放任了艺术类考生的文化素质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4.毕业选择留在大中型城市使得竞争压力巨大
受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地区工资水平差异和机遇等因素影响,很多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大中城市,必然也使得竞争压力巨大。声乐专业是就业岗位中需求数量极少的行业,毕业生多,岗位少,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都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多数毕业生将面临改行,进入社会大熔炉再造。
三、推进声乐教学的多元化
1.分类培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成才率、就业率
分类培养在这里指的是将所有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按照嗓音条件、歌唱水平、乐感、音乐综合素质等方面分为几类,这样分类的目的在于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加优秀,中等的学生也能够学有所长,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比如在某音乐表演和音乐专业中,优秀的学生通过全体教师的考核同意,便可以一周上双倍的课时。这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这种机制也会激励一部分学生更加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突出优势。
2.选定或编定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声乐教材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很多高校还是沿用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材,但由于现在高校的扩招,学生专业水平层次差异性非常大,很多歌曲难以在教学中运用,如中国作品第一册就有《黄河怨》《黄河颂》这样的大歌曲,外国作品第三册的曲目中在本科阶段多数学生难以接触,如《纯洁的阿依达》《冰凉的小手》这样的歌剧咏叹调,这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声乐教材。当然很多高校已经着手做了一些新的教材,如西南师大出版了新的高师声乐教材,沈阳音乐学院连续出版了十几期近些年中国优秀歌曲集,但笔者认为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源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定,按照歌曲难易程度分层教学。多年来,在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布置歌曲随意性很强,一些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布置曲目,有的大一考试就唱《满城尽带黄金甲》《女人善变》这样的高难度歌曲,而不去唱最基本的艺术歌曲,四年学习后的结果和风险是巨大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各高校选定或者编定一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声乐教材是非常迫切的。
3.紧跟就业实践联系,培养学生多样发展
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艺术是服务于大众的,只有紧跟形势,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才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复杂,就业面窄,这就需要我们有所改变,如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布置和演唱一些老百姓爱听、爱唱、爱学的耳熟能详的曲目,将此类曲目规定为毕业前必会歌曲之一,打破民族、美声、流行等几种唱法的局限性,学生们对每种唱法的优秀歌曲都应该会唱一些,哪怕是用美声的方法去唱流行歌曲,至少这会更加贴近老百姓,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实践中,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毕业前去各单位实习、实践,带着自己演唱拿手的歌曲走社区、走基层,送温暖,更多的机会将会不期而遇。
四、总结
音乐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一大门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音乐学院资料室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群体本院教师和学生,为他们提供多品种音乐类图书和音像资料。也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源参考和帮助,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层面, 更好的进行课外学习的场所。
1 音乐学院资料室建设的意义
第一,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服务。教师掌握和熟悉本学科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离不开图书资料的查阅。教师编写好的教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选取一些辅助资料,备课需要大量查阅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包括:专业技能技巧教学、艺术实践、观摩表演等,老师就要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提炼,讲授给学生。音乐学院资料室对于学生而言, 是提供自主学习,试听电子光盘影像、查阅曲谱、撰写毕业论文的场所。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大量的音乐专业类图书资源。
第二,让学生课堂学习得以延伸拓展的场所。课堂学习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的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大学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来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课堂教学是老师将基本知识点讲授给学生, 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老师讲的知识点,做相关知识的查阅自己消化总结。在查阅的过程中,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借阅辅导书。资料室给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方便。通过查阅专业的图书资料,将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在自学的过程中,弥补课堂上所学的不足,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第三,为师生的音乐创作与研究提供服务。音乐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以外,还要进行音乐创作研究,表演观摩,这也是音乐专业的一个特点,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想创作出优秀特色的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加工, 需要参考大量的音乐专业资料。研究音乐大师们的表演风格和作品的演奏技巧、演唱技巧,对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音乐资料室, 如果不能为师生提供相应的音乐专业图书资料, 也无法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 更谈不上为教学提供保障和服务,就没有必要成立。所以音乐学院资料室,就应该对音乐类图书资料一定要保持常用常新, 不断的补充新的专业图书和声像资料,为师生的音乐创作与研究提供服务。
2 音乐资料室文献资料的阅览特点
第一,音乐资料特点。
音乐图书资料不同于其他文献资源, 如果按照使用特征来分类可分为书籍类、视听类、数据库(网络)类等形式。书籍类:文化类图书如和艺术有关联的戏剧、戏曲、曲艺、舞蹈等方面的书籍,基础教育和教学类图书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艺术概论等,音乐专业类图书如声乐的歌曲集、器乐的琴谱、理论的曲式、和声、复调等,音乐类期刊如各音乐学院的学报、音乐类核心,省级优秀期刊,视听类如声像资料国内外音乐艺术家的演唱演出音影像资料、民间艺人采风录像、内部教学和音乐讲座录像等,数据库(网络)类如电子期刊、学校图书馆网络平台等。
第二,教师借阅特点。
教师们所借阅的文字类书籍大概分为两种, 一种是传统的关于音乐教学和音乐理论的书籍, 另一种是现代时新的音乐学报和各类艺术期刊,了解当今的音乐研究方向和动态。教师一般在借阅区时间比较长,对专业文献的选择比较仔细,对视听类音像资料也很仔细的试听。而且由于教学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 专业教师对视听的效果要求比较高, 目前资料室的视听室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
第三,学生借阅特点。
音乐学院的学生对歌曲集、曲谱和琴谱利用较多, 这也是根据他们在专业技能训练上的需求选择的,由于学生的经济实力有限, 他们很少买一些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的书籍,他们更喜欢到资料室来查阅,他们对视听室的利用比较多, 我想这同样是由于其自身专业特点和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3 对音乐学院资料室资料建设的建议
第一,投资建立库客音乐。库客音乐包括:库客数字音频图书馆、库客数字视频图书馆、中小学数字音乐图书馆、公播音乐产品、新媒体业务产品、多媒体音乐杂志系列产品等,它具有完整的古典音乐资源库,专业的古典音乐视频资源库,丰富的中小学教师音乐资源库,提供基于三网融合需求的音乐服务技术方案,生动的古典音乐文化杂志、专业的实用分类工具书、新颖的音乐欣赏课件。
第二,建立高质量的视听室。视听区域采取CD加耳机的形式,电脑加耳机的形式,这样不影响其他读者,安装应用网络检索终端,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和便捷查询,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现代舒适的视听环境。
作为对高师学生的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指首先在专业技能上要有很大提高,同时须在有关音乐基础、文化素养等课程上有全面的提高,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与互补性。殊不知,担负文化内涵的这些基础课程往往决定学生毕业以后的艺术水准和素养。西方音乐史课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中是专业公共必修课,由于课时短、任务重,显然对全部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是做不到的,只有挑选重点内容,加以讲解,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作曲家及代表性作品及贡献等,形成点线交叉的线索。在讲解音乐贡献之余,还渗透着每个国家、民族的概况,时代的特色,文化的差异等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所以,对于本专业学生而言,学习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还有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民族知识等等。高师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要突出“师范”特色。所谓师范特色,是指具有人文素质、专业知识与社会文化氛围相吻合的教育模式[1]。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趋向于将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来界定,这显然是比原来“唱歌或演奏”单纯的音乐技术教育更为完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具备音乐教学和开展社会艺术实践的能力,才能承担起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重任。
怎样有效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呢?怎样解决学生学习上的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音乐作品,课后完成单元作业或撰写主题论文、这样就会形成思维的主动性,进一步深化知识点,通过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深入理解和掌握要点,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提高。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应该主动地在教学中介绍与渗透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结合课程实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则会更好,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伍国栋所著《民族音乐学概论》中讲到学科的方法论观念时,有一对学术词语,即“共时”与“历时”,属于方法论观念之三的“时空观”中的名词。所谓音乐事象①的时间观念,是指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对某一音乐事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时所树立的一种“历时”的和“共时”的观念。“历时”观念主要引导研究者去注重音乐事象纵向的历时发展过程,视音乐事象为一种持续存在的音乐形式;“共时”观念主要引导研究者去注重音乐事象横向的共时构成关系,视音乐事象为一种广延存在的音乐实体。在现代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历时”构成关系是对音乐事象进行的“历史构成”与“未来构成”的考察与研究,而“共时”构成关系则是对音乐事象进行的“现时构成”的考察与研究[2]。首先,在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学习材料)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运用研究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巩固和延伸的学习。在讲到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晚期的几位大师,有三位大师出生同年,即J.S巴赫、G.F亨德尔、D•斯卡拉蒂。其中两位大师巴赫和亨德尔,比做巴洛克宏伟建筑宫殿中的两根支柱,代表着巴洛克音乐的伟大成就,二人同出生于1685年,都为德国人,但从各自创作经历和风格上却迥然不同。在论及巴赫或亨德尔的个人生平、创作阶段时,这是一条纵向的线索,属于“历时”研究;如果把二人放置在同一个时代中进行比较,可从社会环境、创作经历、音乐风格、作品特征等方面做细致的比较。如,巴赫的主要贡献在宗教音乐和器乐领域,偏爱复调音乐的创作;亨德尔的主要贡献则是倾向于舞台艺术,主要在歌剧、清唱剧领域,偏爱主调音乐的创作[3]。这样的研究属于“共时”研究,也是比较音乐学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又如,在讲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会依次介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在讲到古典主义音乐特征时,会提到三位大师在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上的一些共性特征,即音乐语言的质朴与逻辑性,结构的严谨和匀称等,而在剖析各自成就及贡献时,更会提到三位大师在各自创作领域的个性差异。譬如,就个人音乐语言的表达和精神内涵而言,简言为海顿的淳朴、保守、乐观,莫扎特的睿智、华丽、快乐,贝多芬的深刻、内在和英雄性等等。这样在共性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三位大师不同的创作风格、个性特征等等。
再如,讲到浪漫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强力集团”时,会依次介绍五位作曲家的作品和贡献。五位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和职业都各不相同,但在前辈以及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的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和感召下,有着共同的音乐审美追求、艺术理想、创作愿望,都怀着振兴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了一起。在当时,他们和其他国家民族乐派一样,在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背景下,积极地学习民间,从民间音乐中吸取主题元素,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涌现出了钢琴组曲、管弦乐、民族歌剧等各种体裁。但是在分析每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个人的创作魅力,比如在音乐风格的感受方面,我们会领略到包罗廷的诗情画意、穆索尔斯基的俄罗斯式感情的狂野和宣泄、里姆斯基-戈萨科夫的极具东方色彩的神秘旋律等等,又在总的艺术风格下显示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可谓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上述教学实例可以看出,由于运用了“共时”与“历时”的研究方法,即采取了横向和纵向相互交叉的线索式的考察,学生们在学习中由任课教师引导,掌握“音乐事象”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增加兴趣,对人物的形象和作品的内涵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此外,还可以尝试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文化中的音乐研究”、“局外人的音乐研究”等原则立场,从一种与传统史学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使音乐史成为一部音乐社会史,而不只局限于少数大作曲家的历史等等[4]。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最终考察学习方式,不能只限于单一的考试模式,否则往往会形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总结知识要点。考试形式可以结合卷面考试或撰写论文等形式,由任课教师决定,只要能够达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可。笔者认为,抓好课堂教学,是解决当前音乐史论课教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手段。要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营造课堂中学习讨论的环境,以达到深化记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并贯穿有益的理论研究方法,是实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如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蒙古族音乐史、三少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在教学中,通过从各门学科繁杂的知识库中提炼出框架性、基础性的知识点(材料),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紧紧抓住知识的要点,不会盲目地进行教与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可信度和学习的效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打好基础。
作者:庆歌乐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一、建校之初的辉煌说明了什么
吉林军星艺术学校1998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建校之初,曾受吉林省政府驻海口办事处和吉林省政协文教委的双重领导,后来,根据国家政策改制为股份制学校。因为学校在成立时就聘请了现役和预备役军事教官常年驻校,对学生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的管理,所以学校被冠以“军”字头的校名,凸显了办学优势。
“军星”的办学宗旨,就是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有文化基础,艺术专业技能扎实的可造之才。遵循这一办学理念,学校从一开始就把升学教育放到首要位置来抓。为此,在文化课教育上,全部配备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授课,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丝毫不逊色于普通学校。在专业教育上,学校又坚持了专家治校,教授授课的办学理念。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给教育留下了至理名言:“名师出高徒。”特别是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必须要高起点,否则,根子扎不正,就难以成才。基于这一办学理念,学校聘任了原延边州艺术学院的资深老院长担任执行校长,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还分别从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大学、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省歌舞团等省内名校、名厂、名团聘用了宋相林(声乐)、韩昌浩(器乐)、范波澜、吉百灵(舞蹈)、李永君(影视表演)、张成久(美术)等一大批在舞蹈、声乐、器乐、影视模特表演、播音主持、美术、二人转等享誉省内外艺术界的名师名家。可以说,当年的“军星”称得上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名师必然带来高徒效应。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高标准的专业教育结出来令人欣慰的果实,一批批走出校门的吉林军星成长为社会之星。
李金鹏这位永远让“军星”引以为荣的艺术天才,从小就学管乐长号,1999年他从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中毕业来到“军星”,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学员并被推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在军星他师从韩昌浩等教授,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使他脱颖而出,不仅在吉林省青年特长大赛中荣获音乐比赛一等奖,并被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成为该院近三十年录取的唯一学长号的中国学生。2008年李金鹏从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毕业,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任。李金鹏至今仍与“军星”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自己曾是“军星”的学生引以为荣。
2000届声乐学生赵梓程,在国家文化部与首都老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推新人”大赛中荣获金奖,获得“全国十佳”称号,被二炮文工团破例招生入伍。
2001年,在沈阳举行的中国首届汽车模特总决赛上,获得亚军的关福荣,就是毕业于“军星”模特专业班的学生。这位来自吉林长白山北麓蛟河的满族姑娘,凭着她对艺术的执着和对模特表演的感悟,在“T”型舞台上,从北国的雪域到江南的水乡,一路披荆斩棘,战胜了如云的美女对手,由“军星”成为汽车模特届的一颗闪耀的新星。
我举的三个实例说明,“军星”的学生能被国际上的名校录取,能在国内强手如云的顶级大舞台上夺魁,说明军星的办学道路是正确的,它通过专家治校,教授授课,不仅使学校专业教育与国际艺术教育接了轨,而且文化课和专业教育与国内的艺术类院校相比都是领先的。
二、艺术教育走向市场预示着什么
2003年由于人事的变动,“军星”第二届校领导班子面对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办学方向开始侧重实践教学,各专业学科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多了起来,长春东北风大舞台、农博会、汽博会、省运会、皇宫、市杂技团、长春文化广场等都成了“军星”学生的大舞台。学校还组团去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演出。这一段的学校工作在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注重社会实践方面也获得市教育局职教处的肯定,曾荣获“艺术类职校人才培养模式”课题三等奖,并被授予“市民满意的职业学校”称号。
这一时期“军星”的办学特点也引起了“军星”人的反思:中等艺术专业学校的前途在哪里?出路何在?如果办学方向定位在学生毕业直接面向文化市场就业,在学校短短的二至三年的艺术教育中,要使学生掌握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花大力气抓学生的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地组织社会演出,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选择需求。这样固然对学生的尽快就业有所支撑和帮助,但势必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艺术专业的基本功很难扎实,用速成的办法走向社会成才的标准也必然降低,这样的中等艺术学校也就无法承担起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义务和传统。
三、升学与就业两条腿走路,走出一条艺术中专的新路子
2009年,吉林军星艺术学校领导班子换届,德高望重的“军星”老校长又掌帅印。学校通过总结十余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今后的长远规划,重新确定了升学与就业并重,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新理念。
军星学生的来源,因为学校十几年的办学历程,给条件不同的家庭、家长都留下了好的印象。例如:孩子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但在普通学校没有培养天赋的土壤,很难在专业上崭露头角。如把李金鹏送到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把谢晓天送到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把多名优秀学员送到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军星艺术学校,就一定能圆孩子的成才梦,因此这些家庭把孩子送来了。
还有的,孩子在学校文化课不突出,但喜欢唱歌跳舞,有一定的艺术专长。这样的家长和学生本人,觉得走传统的升学道路没有理想的前途,如果进入艺术学校,文化课照样学,又增加了专业课,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和培养,毕业后通过报考艺术类高校,既能圆大学梦,又有一技之长,所以他们也选择了“军星”。
还有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父母都忙于经商事业的子女,因为父母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当他们了解到“军星”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集中食宿,又能学专长,把孩子送来他们一百个放心,所以这样的家庭也选择了“军星”。
还有这样的群体,受明星效应的影响,父母虽然不懂艺术,但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优秀,是个帅哥靓女,但又看不懂孩子有什么天分,送到“军星”来,让专家帮助给孩子选择成才专业定向培养,一二年以后也就显露出有天赋的才能。这样的学生在学校也占一定比例。
关键词:学科评估;音乐学科;建设;启示
学科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它不仅承担了各专业人才培养重任,还起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各项科研项目研究顺利进行等作用。其中,高校音乐专业作为推动音乐文化发展、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通过学科评估方式对其近阶段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等进行细致、全面的检验。学科评估在我国实践时间较短。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评估指标先后通过多次革新、发展,逐渐趋于合理化。新一轮的评估活动开启后,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并针对音乐学科独特的学科特色,定制新的评估指标,采用新的评估方式。比如更注重音乐学科实践性、创造性特征,加入非定性、非定量评估要素等。而这些评估指标对于高校音乐学科建设更具针对性,更能发挥其评估价值,具有一定的指导、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一轮评估体系标准对高校音乐学科建设的推动、启示意义进行探究。
1加强音乐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的发展需要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学科的学术地位、学术声誉、学科方向特色凝练,以及该学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层次结构至关重要,要有一流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的学科带头人,还要有结构优良的高水平学术团队。”[1]新音乐学科评估指标中,首先要加入学科团队评估要素。然而,高校音乐学科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较为注重教师个人表演水平、创作能力的发展,使得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们大都因艺术创作个性需求,在平时的科研与教学过程中显现出特立独行的风格。音乐学科建设中实践性所占比重大,也使其科研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相比其他学科稍显滞后。这些都造成了音乐学科建设中学科团队建设经常被忽视。新的学科评估标准制定后,对于音乐学科的全面、长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及启示作用。尤其在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方面,既强调科研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也强调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引领、支撑作用。对于拥有一级学科、双一流学科的高校来说,在已有的团队发展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学科团队结构,建构合理的研究梯队,尤其在向多个研究方向拓展、重视跨学科研究、加强国内外音乐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从而提高学科团队整体水平,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具体的措施包括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参加和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与国内外一流的音乐学科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当然,学科团队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方面,还需增强对艺术演出、创作等实践团队的培养力度。
2发挥音乐学科民族文化传承职能
新的音乐学科评估指标十分强调音乐学科的社会职能,首先提及的便是发挥其对弘扬、传承社会优秀文化的价值:“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供一系列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取得成效的总体情况,具体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发挥智库作用,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等。”从这几行文字可见,音乐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发展要以服务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为目的。而其中弘扬优秀文化的要求作为首要要素应得到重视。尤其高校中民族音乐边缘地位的现状,对我国高校音乐学科体系的建设敲响了一次长长的警钟。学科评估指标强调音乐学科服务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是对音乐学科建设与发展单一地为发展西方音乐现状的无声批判及有效引导。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而这种自觉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这包括将本专业打造成高校所在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才培养阵地,为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发展、创作、表演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艺术作品开辟新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方式,组织社会音乐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要通过对外合作与交流,传承发扬本国、本土优秀文化,比如积极开展师生海外艺术交流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学校在国外的教育声誉,扩大国际影响力。另外,要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合作、演出等实践交流活动。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遵循原课程外,应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纳为本校特色课程,加大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
3加强音乐学科内涵建设
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内涵建设,即学科质量提升与发展。新学科评估指标中,加大了内涵建设的比重,更为重视学科质量的评估。这对于音乐学科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顺利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指标化的评估体系为音乐学科内涵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树立了质量建设意识。尤其音乐学科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高校,在稳定发展基础上,更要围绕提高学科质量做文章。学科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第一,科研质量。科研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保驾护航。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得失的理论总结,对音乐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等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此外,还包括教师们针对自身的专业专长,在音乐学科某一个领域创造的具有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成果的样式包括发表的期刊论文、出版的书籍以及参与的课题等。而成果的质量则主要通过论文内容质量、引用次数,文章发表刊物、出版社、课题的级别等要素进行区别。第二,人才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内涵建设好坏的重要检验标准。各高校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作为指标,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反馈以及人才进入社会后所做的贡献。这在新评估体系指标中,集中从“优秀毕业生”贡献一栏中体现。此外,就业率也是一大标准。第三,学科声誉。学科声誉主要是针对本学科科研水平、社会贡献、学科带头人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及其社会声誉、学科贡献等方面进行衡量,也是发展音乐学科内涵的重要指标。
4结语
学科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检测意义。而音乐学科的建设随新一轮评估体系指标的革新得到启示,这不仅对音乐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科评估体系的完善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6.
[2]…董秀华.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90-95.
一、讲演并重,风格各异
课程采取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的方式,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在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溶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通过音乐学院内外的专业教师、学生以及演奏家们对美妙音乐的现场演示与细致的诠释,使观众对于音乐艺术的内涵、分类、历史、作品、音乐家以及相关的音乐理论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理解。在师生们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了解构成音乐意象的声音,包括音乐语言里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曲式、音色、音质等基本要素;知晓在表现音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即器乐形式的各类基本知识等。
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素质教育课堂之音乐会系列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在17场素质教育音乐会中,西乐7场,约占41%,其中弦乐、管乐、键盘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声乐4场,约占23%;民乐2场,约占12%;舞蹈1场,约占6%(详见图表2);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3场,约占18%,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譬如,以声乐为主题的四次课程,包括由校合唱团献演的中外合唱歌曲专场、由政治部前线歌舞团音乐剧演员与上大音乐学院教师联袂演出的音乐剧专场、由贵州松桃盘信镇民族中学教师与音乐学院教师共同演绎的民歌专场,以及音乐学院师生同台的美声独唱专场;再如,以键盘乐器为主题的四次课程,包括青年钢琴家王鲁的钢琴独奏专场、上大音乐学院学生献演的双排键电子琴专场、校钢琴协会成员演绎的双钢琴及四手联弹专场以及由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单簧管与钢琴双人组联袂演出的室内乐专场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更加浓厚的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三、师生同台,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