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资产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趋同并保持我国特色
42号准则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规范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条件,以适应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二是明确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三是规范持有待售和终止经营的列报,使财务报表信息更为透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实际上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一个重要表现。但42号准则并非原样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而是在其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例如,42号准则规定,在持有待售的划分条件上,除了满足“在当前状况下,仅根据出售此类资产或处置组的惯常条款,即可立即出售”以及“出售极可能发生,即企业已经就一项出售计划作出决议且获得确定的购买承诺,预计出售将在一年内完成”等两个条件之外,企业必须在获得确定的购买承诺后才能将相关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这一要求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为严格。作出类似规范的目的,一是为了便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解读并严格执行准则,同时监管机构可据此监管企业是否有利用持有待售别操纵利润的行为;二是允许将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后确认的持有待售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三是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终止经营损益项目,而其他细化信息在附注中披露。
集中规范提升重要程度
此前,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要求分散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及相关应用指南、解释和讲解中。42号准则将散落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相关规范集中统一在一起,提升了相关会计处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这类系统性规范对应着特殊事项,比如从服务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会计政策制定而言,“三去”的必然结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表规模,这又通常表现为“出表”管理。实际上,从我国深化国企改革的角度看,该单列财务报表项目会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比如处置国有僵尸企业、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42号准则的有一定的延续性,即便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完成后,42号准则仍然能够对企业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的相关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可使企业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更加方便。
【关键词】营运资本;营运资本管理;营运资本政策
引言
营运资本管理是指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企业短期投资和融资活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涉及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科学、正确地营运资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营运资本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营运资本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营运资本的概念在西方很早就有了,并且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而修正和完善。美国学者EugeneF.Brigham和Seott Besley(1972)认为可分为营运资本和净营运资本两个概念。营运资本,即公司对于短期资产的投资,如现金、可转让证券、存货等,它体现着企业周转性资产规模的大小及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净营运资本,则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余额,它体现了企业流动资产是如何筹措来的,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营运资本的概念在我国的应用并没有多久,1993年会计准则实施以后,我国首次引入了营运资本的概念,取代了原先的流动资金。杨雄胜(2000)对营运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阐述,把营运资本概念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按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称为净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按理财行为,称为总营运资本,以流动资产来表示;按投资于流动资产的数额,称为营运资本。雷新途(2003)提出了经济学视角的营运资本概念,即永久性流动资产=营运资金+永久性流动负债。王竹泉等(2007)对营运资本提出了新的观点,以营运资金的重新分类作为切入点,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术界对营运资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且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已不限于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各项目盈利性和风险性的权衡,进行结构性的管理以及最优筹资组合的选择等,更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为营运资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营运资本管理起步比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大多数研究只是针对营运资本项目和管理政策等单方面,对营运资本结构管理研究不够深入,营运资本的分类过于简略,缺乏系统性,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外营运资本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营运资本管理效率指标
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本管理的评价指标主要着重于对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等单个项目的优化上。W.D.Knight(1972)对当时的存货订货量基本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在保险储备量下最优订货模型。Hampton C.Hager(1976)在其论文《现金管理和现金周期》中提出了“现金周期”概念,他认为具有较短现金周期(CCC)的企业通常运营绩效较好,并提出了改进现金管理,缩短现金周期的措施。
随着营运资本管理实践的日益复杂,人们发现起初对营运资本管理的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的缺漏。Gentry、Vaidyanathan以及Lee(1990)等,在上述的现金周转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周转期内现金流的时间性和数量性,建立了修正的现金周转模型,融入了加权的概念。将存货的周转期细分为原材料、在产品以及产成品周转期三个部分,该模型相对于上述Hampton C.Hager提出的模型,显得更为科学和精确。
Jane M.Cote、Claire Kamm Latham(1999)提出了商业比率(商品销售成本/[平均应收账款×(1-毛利率)+平均存货-平均应付账款],它把营运资本管理中购、销、收、付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提出营运资本生产率(销售净额/年度平均营运资本额)指标,这一指标给同行业竞争对手提供了相互较量的平台,若一家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有着同样的销售收入但却投入了更少的营运资本,将意味着该公司节约了更多的资本。
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杨雄胜等(2000)建议用应收账款平均账龄取代应收账款周转率,并用应收账款逾期率做辅助指标;用存货平均占用期代替存货周转率,按其内容进行材料平均储存期、在产品平均生产期以及产品平均库存期等指标细化,以揭示存货在不同环节的营运效率。
王竹泉等(2007)提出应建立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将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及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有机衔接的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二)营运资本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营运资本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保守的营运资本策略,即大量地投资于短期资本,会对盈利产生正面的影响。Blinder和Maccini(1991)认为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存货水平,可以减少因为生产的突然中断,产品短缺而带来的销售下降、价格波动等影响。Emery(1987)、Brennan(1988)、Petersen和Rajan(1997)一致认为信用销售可以作为一种激励促销方式,提高销售增长率。
(2)激进的营运资本策略,即减少营运资本的投资,可以给公司的利润带来正面的影响。然而,Wilner(2000)指出,如果商品交易都以现金支付不再使用信用销售,那么那些资金不充裕的购货者就会转向其它愿意提供信用销售的供货商从而使公司的客户源减少,销售下降。
Hyun-Han Shin和Luc Soenen(1998)选取美国公司的样本,Marc Deloof(2003)选择了比利时公司的样本,运用净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和现金周转期等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总经营收益与上述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些结论均印证了营运资本的管理方式会对公司的盈利性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但作者都只能解释盈利性较差的公司的上述指标过大并不能较好的说明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Steyn、Hamman和Smit(2002)则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营运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了高增长并不是公司取得成功的唯一手段的论断。他们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过度依赖于非现金营运资本的扩张来提高销售增长率,那么来自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将远远慢于税后净利的增长,结果导致公司的破产风险增大,成为被收购的目标。
近期,Azhagaiah Ramachandran和Muralidharan Janakiraman(2009)、Ali Uyar(2009)、Haitham Nobanee(2009)分别选取印度造纸业、伊斯坦布尔证交所2007年的样本数据、东京证券市场上市的212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验证了现金周期与公司利润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2.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毛付根(1995)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讨论了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的结构性管理问题,着重分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各自相关的盈利能力与风险之间的选择问题,并初步提出流动资产结构、流动负债结构性管理的概念。刘运国等(2001)通过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收益能力与营运资本的管理策略有很大关系,其中最能体现策略成效的收益指标是总资产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王治安、吴娜(2007)以2003-2006深、沪两市上市1050家A股公司为样本,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需求、NTC与企业价值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的结论。王丽娜等(2008)通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与极值分布模型,对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属中庸型的,它的盈利能力高于稳健型。宋晨曦(2009)以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印证了此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杨志元、何荣天(2004)以沪、深两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分析其运营效率与企业获利能力的关系得出两者背离的结论。他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业主不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的一些短期资本运作、证券投资等非经营性、非生产性经济活动导致企业营运目标短期化、经营价值理念畸形化,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深思。
(三)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怎样合理有效地管理好企业的营运资本一直是管理者、财务学家们追逐的目标。
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Gupta(1969)通过行业之间的有关财务比率,Smith和Sell(1978)通过对美国拥有较大营运资本的公司进行调查都得出了不同行业之间营运资本的管理政策是有差异的。Frecka、Thomas J.和Cheng F.Lee(1983)运用回归方法分析和预测企业最佳营运资本占有量。Herbert、J.Weinraub和Sue Visscher(1998)以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等十个行业的216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与Smith和Sell(1978)一致,不同行业之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管理策略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三人还发现了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通常伴随着相对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的现象。他们的研究开创了直接从事激进与保守营运资本政策问题研究的先例。
学者们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影响营运资本政策的原因与内容。Merville和Tavis(1973)认为,影响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他们指出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性质的公司,其应对经济周期变化所调整的营运资本的策略也不尽相同。Nunn和Kenneth P.Jr(1981)最早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营运资本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影响因素,他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营运资本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日常的财务运作上,而是与企业的战略、行业特性密切相关。但他的研究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在其二人的基础上,John Antanies(2002)提出的“三角难题”和Juan Colina(2002)在管理类型上提出的收入、供应、支出管理的全面营运资本管理理论。即通过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细化,使人们对营运资本管理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资产负债表部分,而是扩展到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使公司日常琐碎的经营管理统一于营运资本管理之下。
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刘运国等(2001)对沪市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大部分属于中庸性,还指出大多数管理者采取中庸型策略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企业理财者缺乏营运资金管理艺术、策略和勇气。王竹泉、马广林(2005)指出营运资本的管理应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客户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王治安、吴娜(2007)以2003-2005年沪深两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之间的营运资本管理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是由个别行业的差异值引起的,而是普遍存在的。陈武钢(2009)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营运资本管理绩效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主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比率等都是影响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绩效的因素。
基于不同行业营运资本政策、营运资本结构也不同,学者们力图找到不同行业的最优的营运资本结构和政策。申仕阳(2007)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流动资产的各项目之间的配比关系,为企业流动资产的合理结构提供了依据。周文琴(2007)选取了涉及七个行业上市的中小企业,以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例、企业营业周期等财务指标对营运资本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七个行业中小企业营运资本结构的参照标准。
综上所述,国外营运资本管理研究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不断延展,像是一个多项目管理的大拼盘,广度涉及到中小企业的营运资本、跨国公司的国际营运资本等几个特殊领域,深度涉及到企业的营销和战略层面。而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营运资本管理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上都在一定程度落后于国外。
三、展望与建议
当代,营运资本管理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管理名词,知名企业如海信、联想等对此已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开始致力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并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第一,要合理确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结构。第二,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存货的周转和延缓应付账款的支付来提高现金周转效率。第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第四,勇于突破和创新寻求营运资本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第五,进一步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2]金枫.国外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演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2).
[3]王治安,吴娜.营运资本管理行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财会月刊,2007(9).
[4]王治安,吴娜.管理资产负债表视角下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5]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6]王丽娜,庞亮,高绪亮.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8(4).
[7]W. D.Knight Working.Capital Management Satisfying versus Optimiz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72.
1.1负债与资产负债表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负债与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着密切的关系,负债对两者核算的结果也是有重要的影响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是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构成状况,以此来计算所有者权益的大小。若负债数目过大,会直接减少所有者权益;若负债相对于资产来说比例过大,对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2负债与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经营资金流动性的会计报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流动性之于银行的作用,保持一定的流动资产可以防止挤兑风险的发生,但同时流动性资产预留过多,不利于资金利用率的提高。企业的负债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些利息通常是要定期清偿的,如果企业未事先准备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到期未能偿还债务,轻则导致信用缺失,重则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和破产的局面。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资料,从中可以判断出企业经营中的问题以及经营状况的好坏。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都十分重要,如果在日常经营中忽视了对负债指标的监控,企业可能就会陷入财务困境。
2负债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会计报表一般反映企业中长期的经营情况,所以会计报表中的负债也是一种中长期的结果。而且,会计报表反映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整体经营状况,对现时的作用也不是那么明显。
要想做好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需要了解营运资金的概念。营运资金类似于流动净资产,即短期内的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对这个概念存在着几点疑问:
2.1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常常是一些应付款项,比如企业购买原材料时,因为产品未生产销售出去也就没有销售收入,所以企业会凭借自己的信用对原材料制造商形成一笔欠款,到取得销售收入后再结清账款,在会计账目上记入应付账款,是一项短期需要结清的流动负债。维持这项流动负债是有益于企业的。首先,它相当于一项短期融资,解决了企业暂时的资金困难;其次,如果企业运用自己的流动资产(比如库存现金)去购买原材料,表面上是节省了到期要支付的利息,但是自己的资产也是有机会成本的。流动资产用于投资,往往能获得大于利息(用于支付流动负债的成本)的利润。
2.2流动负债的界定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一般生产周期短的企业,流动负债的构成也是以短期的商业票据和应付款项为主。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由于获得销售收入的时间跨度较长,流动负债偏向于中期。另外,有一些季节性比较强的生产企业,其流动负债也有季节性的特征。所以,对于流动负债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选取对经营管理较重要的负债指标作为流动负债,方便监测。
2.3流动负债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
首先,流动负债可以进行短期融资,减少流动资产的滞留,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为创造更多的利润提供可能。其次,流动负债影响着营运资金的结果,数量过大或过小,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企业正常的运营。
3经营管理中对负债的认识误区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主要考察流动负债,但企业对于流动负债的认识有一些误区。
3.1零流动负债
首先,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有负债总是不好的,所以流动负债越少越好,最好为零。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企业不可能实现零流动负债,事实上没有一家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保证零流动负债。另外,企业的管理不是家庭的管理,家庭管理中收支要有一个正的余额,而且余额越大越好。但是,企业或者国家的管理,留有过多的流动资产,就等于资金的浪费,闲置资金过多;企业运用资金可以创造利润,若资金利用率过低则利润较少,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不合理的。
3.2零营运资金
其次,企业对于零营运资金认识不清。因为西方的大型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有着先进的经验,比如惠普、戴尔等企业,他们在经营管理中保持着零营运资金,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持平。一方面,流动资产可以用于清偿债务和费用,保持企业正常的运营;另一方面,最大化地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很多中小企业,效仿零营运管理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其实零营运管理是需要很多条件作保障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企业需要有很高的信用,在出现经营问题时可以通过信用很快在市场上融资。另外,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很高的规范性,整个企业都在高速高效地运转。
4树立正确的负债观需要正确全面把握负债
(一)新资产减值准则修订的内容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有关的规定并未独立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而是分布在各项其他会计准则之中的,而近年来,我国会计人员屡屡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来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一套政策的出具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有下列修订内容:(1)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便于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接轨。(2)进一步扩大了可以计提减值的资产的范围。从旧准则对资产减值计提范围规定的八项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所得税、租赁、金融工具和未探明矿区权益等计提范畴。(3)明确了资产减值测试的前提。从旧准则的规定“定期”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到新准则的只有在确实出现了资产减值的迹象才可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列举了七种资产减值迹象的情形。而且,同时规定只有在资产负债表日会计人员才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4)另外,为了避免企业钻企业准则的漏洞———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利润,明确规定企业不得将已经计提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1)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抑制了资产减值计提的随意性。对比旧的资产减值政策,对于何时可以计提资产减值,仅仅用了“定期”的规定,这样企业就具备相当的灵活性,企业在不同经营状况下,可以通过调节资产减值来调节账上最后计算得出的利润,削弱财务会计报表的功能;而新的资产减值政策下,要求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资产确实存在减值迹象,并列出具体的减值迹象情形。(2)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通过禁止通过转回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很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就是通过资产减值的提取和转回,所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现行的会计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非流动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通过政策手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对利润的操作,从而提高了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三)新资产减值准则给企业盈余管理带来新问题
(1)资产减值过分依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企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资产可回收金额,由于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以及减值金额的多少过多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如果会计人员存在私心,或者受到管理阶层人员的暗示、明示或威胁,很容易在外部人士不察觉的情况下操纵“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金额,从而极大的影响报表上的利润。另外,资产可回收金额的确定,需要参考资产公允价值减去资产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和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而我国现在并没有一个如何判断公允价值的标准,所以导致这一项判断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从而为可能对正确阅读会计报表带来相当的误导性。
(2)“资产组”的认定不明确。现行会计准则一个很大的进步便是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这样企业在对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难以估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资产组“来来进行估计可回收金额,但在准则中并未明确”资产组“如何进行认定,因此,会计人员完全可以利用”资产组“的概念做文章,从而通过操纵“资产组”的减值进而进行盈余管理。
(3)允许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的转回。现行的会计准则仅仅是禁止非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而并未禁止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的转回。因此,对于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对于存货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则等等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完全可以成为会计人员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盈余管理的操作。所以,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会计人员利用此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由于相关概念和相关认定仍需完善,此准则并未完全堵塞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可以说,会计是一个非常依赖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职业,如果会计人员有心作假,完全可以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进行暗箱操作。
进一步抑制利用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现行的会计准则下,很多具体准则是否被会计人员执行到位非常依赖价格机制的完善,但我国在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同时,并未同时完善价格机制。如果现行的会计准则能明确资产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何确定,那么,计提的标准和制约手段将更有效,而会计人员由于其主观性对盈余管理提供的空间必然大大减少。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下,可以制约盈余管理。比如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单位内部各会计人员的分工互相制约和分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经济业务一发生,就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的编号,执行接下来的记账、账簿登记的会计程序;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上,要由财务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试,并且二者测试结果要比较接近,并严格执行审核制度,按照计提金额的大小由不同职权的管理层进行审核;内部审计应做好相应监督工作,监督好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审核、记录的全过程,从而保证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非流动资产;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于199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规定,但并没有对其作出强制要求。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取得了长足发展。2000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资产的本质,明确提出“资产减值”概念,并把资产减值明细表纳入会计报表体系中,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在资产减值计提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其适用的企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会,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建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第8号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主要规范了企业非流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内容。
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对资产进行了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果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当企业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或者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与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问题。企业在对非流动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后,若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则确认资产减值,其金额等于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差。非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其历史成本。下面分析对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一、估计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基本方法
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规定,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因此,要估计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二、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
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通常反映的是非流动资产如果被出售或者处置时可以收回的净现金收入。其中,非流动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处置费用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资产处置的增量成本,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但是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等不包括在内。
企业在估计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首先。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非流动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的金额确定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这是估计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最佳方法,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这一方法。
其次,在非流动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该非流动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按照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但是如果难以获得资产在估计日的买方出价的,企业可以以非流动资产最近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基础,其前提是非流动资产的交易日和估计日之间。经济、市场环境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最后,在既不存在非流动资产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处置非流动资产时。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公平交易愿意提供的交易价格减去非流动资产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在实务中。该金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非流动资产最近的交易价格或结果进行估计。
如果企业按照上述要求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以该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三、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估计
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非流动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因此,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非流动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2、非流动资产的使用寿命;3、折现率。其中,非流动资产使用寿命的预计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等规定的使用寿命预计方法相同。
为了估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首先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为此,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非流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企业的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并将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建立在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之上。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非流动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为实现非流动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和非流动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非流动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主要有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等。
为了实现非流动资产减值测试的目的,计算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所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非流动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企业在确定折现率时,应当首先以该非流动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非流动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在估计替代利率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非流动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政治风险、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等。企业在估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但是,如果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时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的,企业应当在未来各
个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在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基础上,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需将该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预计的折现率在预计期限内加以折现即可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PV)=∑[第t年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NCFt)÷(1+折现率R)t]
企业在对非流动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算了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后,如果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将非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
从以上我国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中可以看出:
1 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体现出企业将资产视为一项风险投资决策。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在确定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中,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当非流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企业确定未来资产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因为企业继续持有该非流动资产在未来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比现在若出售或处置该非流动资产所获得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金额更大,企业会继续持有或继续使用该非流动资产而不出售或处置它。所以,企业将非流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相反,如果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高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企业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作为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因为企业出售或处置该非流动资产获得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金额比继续持有该非流动资产在未来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更大,企业会出售或处置该非流动资产并将获得的现金流量用于其他投资,所以,企业将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作为可收回金额。
2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体现了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从理论上能够科学地代表资产的实质――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企业持有非流动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企业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变现,较好地反映了资产的经济价值,同时考虑了资产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面临的风险。
另外,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非流动资产减值进行计量,对统计分析与预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判断;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独立收益能力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不适合采用该种方法进行计量;要确定非流动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需要全面了解非流动资产的状况及对未来一定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的预测与分析,确定起来不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关键词】营运资金;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营运资金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被誉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营运资金管理方面,没有给予相当的重视,导致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周转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以装备制造业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在资金管理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作出均衡,实现长远发展。
二、营运资金的概念
随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营运资本的深入研究,从经济含义、资金内容和管理作用等方面的差别上,将营运资金界定为以下三种:一是营运资金是指短期资产减去短期负债的差额,即净营运资金,它通常来描述企业的短期支付能力,即短期偿债能力。二是营运资金是指总营运资金,即一定时期内,企业短期资产的总额。这一定义主要用于对企业全部短期资产进行管理。三是营运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数量加总。该定义从财务管理的观点上来说,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就是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互之间管理关系和总概况的管理。
三、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100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借助EXCEL软件,分别从营运资金投资政策、筹资政策、结构三个方面,对样本2010~2013年各年的各个变量做比较分析,从而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营运资金管理管理特点有一个完整而且客观的分析。(一)营运资金投资政策分析本文通过流动资产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即投入一定的流动资产可以创造的利润来解释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投资政策的特点:表3-1的数据,可见装备制造业的变现能力比较差,流动资产与销售收入的比值无规律,说明公司应当注重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对各管理环节进行规范化调节与控制。(二)营运资金筹资政策分析营运资金筹资政策,即流动负债筹集短期资产的状况,它是营运资金策略的核心。一般地,以流动资产占有率(流动负债除以总资产)来描述营运资金筹资政策。上图可以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负债筹集有递减趋势,总资产中约40%的流动负债,资本成本较低。此外,部分流动负债要满足部分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可能造成日常经营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现象,为维持公司长期发展会面临不断举债还债的风险。所以,为了有效防范风险,应当在保持合适的流动负债占有率的同时,充分利用公司的财务杠杆利益,降低单位利润所负担的利息费用。(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各项目结构分析企业的短期资产中主要部分为存货和应收账款,比重较大,因此企业短期资产各项目的研究,即对企业总营运资金的构成及比重进行分析。表3-5装备制造业各类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统计表上表分析可知,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存货和应收账款构成了流动资产的主要部分;各年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超过了一半,均大于流动负债所占比例,即营运资金筹集偏于激进型的筹集策略;应收账款的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存货的平均比重有所下降,可见各公司加强了对存货的规划和控制。(四)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保守的投资政策与偏于激进的筹资政策相结合,营运资金持有量逐年递减,即营运资金投资政策由宽松的持有政策向配合型的持有政策过渡;二是流动资产占用比重过高,资产利用效率降低,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流动负债比例较高,筹资政策更偏于激进型,尽管降低了资本成本,但可能陷入不断举债还债的风险中。三是在短期资产结构中,存货和应收账款为流动资产的最主要部分,所占比重较大,除应收账款受企业销售规模的影响外,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行业整体对存货规划和控制有所加强。
四、对策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管理水平分析,最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加强对企业短期资产项目的管理,主要是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信用期限政策来控制回收应收账款的回收效率;对于存货的管理,应当在存货的各相关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对滞销存货尽快处理,加快商品流通,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二,需近一步提高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在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减少资金在各环节的浪费,建立流动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强化资金管理责任制。第三,企业应当根据所处客观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管理经验等,选择合适的营运资金投资政策,保持盈利能力与周转速度的平衡。另外,营运资金筹资政策中,既要避免激进的营运资金筹资政策导致的举债、还债循环的风险,也要防止因流动负债比例过低,而造成资本成本的增加影响了企业盈利。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J].会计研究,2010,(9).
[2]王竹泉,刘文静.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J].会计研究,2007,(12).
[3]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9.
【关键词】资产 会计 计算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
(一)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
L.资产负债比率分析。指反映企业负债能力的比率。一般认为负债比率为1:2为宜,过高说明企业负债过多或所有者投入的资金较少,企业偿债能力较差;过低则说明企业经营者不善举债经营,经济效益不会处于最佳状态。企业一般期望负债比率高一些,而债权人则希望负债比率低一些。债权人提供的越多,企业的负债包袱越重,债务人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负债比率的高低应当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来确定,过高会使企业包袱太重,债权人也会因为风险太大而拒绝继续贷款,过低会失去财务杠杆的作用,所有者收益不能达到最大化。
2.流动比率分析。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它是评价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流动比率越高,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流动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流动资产根本就不能保证流动负债的及时偿还,这对于短期债权人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流动比率等于1,从物资保证性来说,只要流动资产不发生任何损失,流动负债的偿还都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从偿还性来说,只要流动资产能够及时、足额实现其价值,流动负债就有足额清偿的可能。但是,如果流动资产在其价值实现或变现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或者难以及时实现其价值,那么企业就可能面临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如果流动比率大于l,表示企业的流动资产无论从物资保证性还是价值偿还性方面,都能保证流动负债的及时偿还。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短期债权人对企业持有乐观的信念,而且潜在的债权人也乐于向企业注入资金,经营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债务杠杆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认为流动比率维持在2是较为合理或令人满意的。
3.速动比率分析。指企业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的差额,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是变现最慢的,如果在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那就更能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企业就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
(二)资产管理能力指标分析
L.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和企业存货变现速度的指标。存货周转率低表示企业销售不好,存货积压。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收款期,也是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少,收款时问短.可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
3.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生产的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增加。
二、利润表分析方法
企业的赢利能力是企业效率的终极表现,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赢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获取现金和利润,从而有好的偿债能力,利润是会计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企业经营理财的核心,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指标一般是越高越好。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是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
销售利润率等于利润总额/销售净额。销售净额是指销售收人扣除销售折让、销售折扣和销售退回之后的余额,按照这个指标的含义,利润总额只应包括销售利润,不含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项内容。实际上,它是一个毛利率的概念。这个指标反映一定期间单位营业收入实现的利润,比率越高,获利能力越强。
(二)资产净利率分析
资产净利率等于净利润/资产平均占用额,反映企业资产赢利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指标。资产净利率是评价企业赢利能力的的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通过“资产报酬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这个等式,可以分解出与企业赢利能力相关的各种指标。
(三)资本收益率分析
指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是企业净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以实收资本作为计算投资报酬率是基于投资者的立场,所以此项指标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方法
企业利用这张表,可以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了解企业现金流转效率和效果,了解企业现金能否偿还到期债务,支付股利和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了解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得了多少现金,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资金。
(一)分析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的关系
净利润一直被作为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净收益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一般而言,若净收益很高,而净现金流量少,企业会因现金不足而面临困境;若净现金流量很高,而净收益很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没有很好把握投资机会,这两种情况都表明净利润品质差。只有当净收益与净现金流量都较高时,才能说明企业净利润品质好,净收现能力、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强。
(二)现金流量表指标分析
1.计算反映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总额。这个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越强,财务基础越稳固,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越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从本质上代表了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的途径取得现金,但企业债务本息的偿还有赖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2.计算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3.计算反映企业偿付全部债务能力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债务总额。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承担全部债务能力越强。
【关键词】财务分析;高职特色
笔者担任财务分析课程主讲教师两年,对此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相关方法论形成一定的看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色,特罗列以下几点建议想法。
1概念前后应统一。
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对参考书籍的使用不够积极,而仅仅限于使用课堂教材,那么在教材的使用和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前后概念的统一性,降低在教授过程中出现再次解释不同称谓下的同一概念的几率,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现特举两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谈及的趋势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将两年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出差额,观察绝对额的变动大小,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规模与盈利变化趋势。有的教材在第一章讲解了方法,在后面的章节才开始使用该方法,但在开始使用后却出现了临时变更名称的做法,例如,将此法的称谓改做了水平分析法,而并未多做解释。笔者认为,这种改法虽然可成为老师授课之必解释的内容,却毫无必要因教材本身的前后不统一而浪费学生掌握方法内容的时间。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所需要掌握的不是理论而是技术方法,更无必要在此问题上多做探讨。若针对的是本科学生,那么可罗列大量的参考教材于其中,而高职院校学生则不然,应更注重其执业技术能力培养,避免使其落入纯理论探讨的误区。其次,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将列为综合分析法的必学内容,当然,笔者同样承认其重要性。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公式,却有待进一步地注意其本身的正确性,必须对公式进行剖析。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又称杜邦分析法,该法主要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通过计算企业三方面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各自的大小变化,分析企业三大专项能力各自对股东获利情况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的公式是:
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该公式是由权益净利率所发展而出,等号左边代表股东获利,右边三个比率分别代表的是企业三项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笔者认为,在此理论公式的讲解过程中应添加一句必须之说明性文字:考虑到杜邦财务分析法中所涉及到的项目出自不同报表,为使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统一,所有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均应先计算当年的平均余额,然后再代入计算公式。例如,权益乘数=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杜邦分析法中所涉及的权益乘数的计算公式就应当改为权益乘数=资产平均余额÷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这样,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的这个等式才能成立,否则,动态与静态指标不相统一,该等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运用上都无法成立,并且也会造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诸多不稳定想法。
鉴于以上两点的归纳,笔者认为,在使用和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论的统一性,方便学生的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教材。
2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化。
提到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其实是指的在分析报表层面的时候,多数教材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法步骤。虽然大多数教材在第一章已提出了多种分析中所使用到的方法,但始终未能具体统一地使用。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特提出以下想法。
对报表层面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多数学生即使知道比较分析法等等方法,却不知从何开始下手。笔者认为应为学生找到切入点,按步骤一步一步切入,然后再使用各种方法,这才是助其学习之上策。
例如,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分析的时候,并不是一次性地将自身的分析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分析步骤先进行讲解,然后观察资产负债表和已有分析内容是否按该步骤进行。笔者认为,该步骤的讲解应归纳如下:
资产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各自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中各个项目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新晨
负债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本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各自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中各个项目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有了这样的分析步骤之后,按此分析步骤即可引导学生更轻易地学习到对报表层面的分析应从哪里入手,方法步骤也更加具体化。
3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色,财务分析课程教材在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至少应注意其概念使用的前后统一和方法步骤的具体化。如有必要,则可自行编写教材,以提高授课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分析技术方法而不是一团雾水。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财务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短期负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7-0036-02
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关系着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只有营运资金处于良好的筹集和运转下,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快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1 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基本概况
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就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两者的合理配合。
1.1 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形式
企业营运资金筹资政策是对暂时性流动资产,长期性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由来进行管理。一般,有以下几种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
①适中型的筹资政策。此种筹集政策是指公司的负债结构与它的资产寿命周期相对应。适中型的筹资政策特点是:暂时性短期资产需要的资金用暂时性短期负债来筹集;永久性的短期资产和固定资产需要的资金用自发性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权益资本来筹集。这种筹集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将资产与资金来源在期间与金额上相匹配,以回避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风险。但是由于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各类资产使用寿命与现金流动不确定性,资产和负债的完全配合大多数情况下是做不到的。因此,适中型的筹资政策是一种理想的资金筹集模式,在现实中较难实现。
②激进型的筹资政策。这种筹资政策的特征是:暂时性短期负债不仅要满足暂时性短期资产的需求,还要满足一些永久性短期资产的需求,有时候甚至全部短期资产都要由暂时性短期负债支持。这种政策下,企业的资本成本低于适中型的筹资政策。但为了充分满足永久性资产长期、稳定资金需求,必然要在暂时性负债达到期限后再次举债和申请债务延期,将不断地举债与还债,加大了筹资与还债的风险。因此激进型的筹资政策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
③稳健型的筹资政策。此种筹资政策的特点是:暂时性短期负债只是满足一些暂时性短期资产的需求,其他短期资产与长期资产,使用自发性的短期负债、长期负债与权益资本来筹集实现。在此种政策下,在公司资金全部来源中暂时性短期负债的比例比较小,公司留存的营运资金比较多,可减少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以及遭受短期利润率变动而引起的损失风险。但是,因为长期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所占比重较高,在经营淡季还要负担长期债务的利息,所以这种政策在减小风险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其收益。所以这是一种筹资政策是低风险、低收益的筹资政策。
1.2 公司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选择
营运资本政策主要稳健型、适中型和激进型等。企业在经济发展动态,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营运资本政策,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采用何种短期筹资模式,需要企业决策层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层对待财务风险的态度来做出决策,企业在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点:
①收益与风险的均衡。采用激进型筹资政策,一定销售额水平上的短期资产比例较低,使公司资金短缺风险和偿债风险最大,但同时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一旦企业不具备及时偿还债务的能力,必将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在选择筹资政策时,要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最大实现公司收益。
②保留适当的筹资能力。企业在选择筹资政策时,应保留一定的机动能力,以便在有意外资金需求的时候可以使用。由于短期资金具有的筹集灵活性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即使企业采用激进型筹资政策,也应当保留一定的短期筹资能力。
2 企业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的应用情况分析
不难看出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从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不同的短期筹资政策将会影响企业的收益与风险。若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总额增加短期资金,企业的收益也会增加。换句话说,因为较多的使用成本较低的短期资金,企业的利润会随之增加。但假如此时短期资产所占比例保持不变,那么短期负债的增加会导致流
动比率的下降,短期偿债能力的减弱,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2 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在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中庸型,其次是稳健型,再次是激进型。这是因为,不同行业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盈利水平也不同,但是,在盈利能力方面,总体上还是中庸型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明显远高于稳健型的营运资本的筹集政策。所以,大多数企业在中庸型和稳健型两者之间选择中庸型。再因为,虽然激进型政策受益大,但是其风险也比较大,对于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很少会采取激进型营运资本政策。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发现我国企业总资产中流动资产的比例逐年下降,企业营运资本筹集水平有所提高,这说明企业选择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越来越激进,并且各行业之间所选择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差异性很大。我国企业近年来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变化不大,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变化小,我国上市公司依然重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观念,尚欠缺从整体上把握营运资金的管理能力。现金与应收账款及存货周转期不断减少,但是相比之下应付账款周转期变化不。商业信用,是一种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限制少的比较常用的短期筹资方式。但是,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认识到商业信用的优点,没有对商业信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
2.3 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由于流动资产具有流动性较强,盈利能力较弱的特点,持有流动资产的过多持有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公司的价值的降低。我国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资产流动率,既能保持较强的流动性,又能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
②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财务风险大,企业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来源,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风险。另外,一些企业负债水平较高,对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低,造成严重的资金短缺,所以对营运资本的需求较大。
③营运资金筹集效率低下。与国外公司的高水平营运资金的管理相比,虽然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企业在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运用于营运资金筹集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外,商业信用在营运资金筹集中的巨大作用也被我国企业忽视了。
3 完善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建议
针对上述在我国企业应用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合理确定资产结构
因为流动资产不仅自身没有直接盈利能力并且会因为资金的占用产生成本。如果企业的资本效率一定,流动资产过多会降低其他资金的创造利益的能力。因此公司在保持流动性适度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降低流动资产的占用比例。我们首先应该确定在流动资产规模,其次确定合理的流动资产结构。由于货币资金的较差的盈利能力,因此在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货币资金的持有应该减少。若公司想要提高销售应提高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例,反之,则降低其比例。如果企业销售的规模是一定的,这时候企业应收账款的收账风险应该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另外,存货的规模还应保持在合理的规模。过多的持有存货会占用过多的资金,过少的持有存会则会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3.2 完善企业负债的结构
企业在选择营运资金筹集政策时,应努力做到使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匹配,达到现金流动和预期安排一致的结果。适中型营运资本筹集政策资产与负债配合较好,能更好的降低偿债风险及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企业在淡季时,企业应该只有自发性负债;企业只能在对临时性负债大量需求时,才举借临时性债务。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短期筹资方式具有成本低、限制少、使用方便等优点。企业应当利用任何一项可得到的免费信贷,如利用赊购和预收货款的方式来节余资金,因为节余的现金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盈利性的投资。
3.3 加快现金周转速度
企业的偿债与生产能力的强弱与现金周转率高低成正比,与周转期长短成反比。企业对外资金的依赖程度的强弱与现金周转率成反比,与周转期长短成反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现金周转率:首先,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公司在不同阶段,应该借助制定合理的赊销政策、加强销货
公司管理与及时结算等其他手段加强应收账款前期与后期管理,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其次,提高存货周转率,同时避免周期过短造成的失去客户等不良后果。再次,在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及不损害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延缓应付账款的支付。
3.4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①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信用中介的形成,建设社会信用档案,充分发挥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②多渠道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能够使企业灵活的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融资手段,使企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供多种长期和短期、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方式,分散风险;降低融资各方面不对称成本。
③大力加强社会融资制度的建设,为企业融资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社会融资制度,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社会交易成本,还可以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增砖添瓦。
综上所述,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两者的综合利用。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体现了企业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效率,影响着企业价值的实现。企业为了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和最大限度的实现盈利,在选择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时,要结合合理的融资政策,作出合理决策。公司在经营性淡季和低谷阶段,在对暂时性流动资产需要达到高峰时,公司流动负债仅存在自发型负债的状况下,公司才有必要举借各种暂时性负债。商业信用的融资方式在营运资金筹资管理中的作用重要,应该充分利用。另外本文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随着商界和理论界对于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家及学者加入到有关营运资金筹集的研究中,相信改善营运资金筹集的有效方法将会不断地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