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字吉祥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题记
春,绿,希望
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走着S路线?戴着美丽花环?身穿绿色衣裙?挂着甜美微笑?还是衣带飘飘?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轻轻逗醒了沉睡的一切,用她的仙女棒装扮人间,绿色是大地的主色调。
于是,一切带着新的希望走进新的一年。
夏,红,热烈
上帝召回了春,随即便派夏天来人间完成她要履行的使命。
与春天的温柔所不同,夏天是身着红衣降临的。她笑着让所有花儿绽放自己的美丽多姿,让树和草变得深沉。
炙热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正是拼搏的好时机,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秋,黄,喜悦
奋斗着,拼搏着,不觉中,秋天已然飞临大地。
不是吗?是秋吹弯了庄稼的腰,沉甸甸的挂满成熟的果实。也是秋,让果树上果实累累,让人们满载硕果。
秋天,人们是喜悦的。
冬,白,圣洁
冬,默默的,悄然而至,
念一句咒语,天空中刹那间飞舞起白色的精灵。飞扬着,翩飞着,旋着优美的舞姿,以绝美的姿势下落……
不一会儿,便是一片白色的世界了。看着白雪,忽然就想起了“圣洁”这个词。是的,冬是圣洁的季节。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孔子 孟子 诠释 美学思想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以下只注篇名)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从孔子解诗到孟子解诗
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
把《诗经》作为教材来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体现出孔子对《诗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后世学者把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当作孔子论诗的纲领,但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上是存在分歧的。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駉》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思’系虚词,吆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呕唷!不要乱跑!’)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1]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诚正”,也只能看作是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观念去对孔子的话作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解释,这里姑不详论。在《论语》中,多处专门论述到《诗》,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诗》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作综合地论述;另一种是对《诗》里的具体诗句的理解和阐述。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政治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说,他是把《诗经》当作立身之本来看待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即“兴”),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和“乐”。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对学《诗》的具体作用的阐述。朱熹对“兴”的解释是“感发志意”,也是从《诗》对人的正确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的形成,产生启发、诱导、陶冶等作用来加以解说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教诲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他还对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孔子是从维护“礼”的目的出发,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的,在他看来,用《诗经》里的诗句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其对个人的素养而言,是“不学《诗》,无以言”,即可以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说话有所依据,显示出符合“礼”的修养;而学习《诗》里面所提供的经验、原则,又可以作为政治活动中的决策依据,增加自己的施政经验,增强自己的施政能力,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所以,在孔子的理论中,《诗经》的价值是很具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他把《诗经》里的诗歌,当作“仁”的教本和“礼”的规范,让它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孔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把《诗》里的许多诗句都往“礼”与“仁”的思想观念上去解说,对那些借《诗》里的诗句,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理解的学生,也就倍加赞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一般人看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都只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可是到了孔子的眼里,就都带有强烈的“礼”与“仁”的色彩,而且他的那些得意门生,居然也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从普通的诗句里找到了“礼”与“仁”的深刻内涵。
这种解诗的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来说,可以是一种理论预设,他们在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前提下,借助于《诗》的素材,演绎出无所不在的“礼”与“仁”的观念,丛强化了“礼”与“仁”的无所不在。但孔子对《诗》的这些零散的解说,只是一些即兴的发挥,有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说,从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再到《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中间的联系在哪里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孔子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的原则出发,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达到这种“和”的境界的一种途径。这样的解诗方法,在一般人看来,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自有其牵想妙得的合理性的一面。
而正是孟子,才从孔子的那些一言半语中看到了儒家诗学见解的闪光,并且把它上升为一般的美学原则来加以推导与总结,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诗学理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肯定,孟子是否正是从子贡和子夏的颖悟中看出了儒学思想的精髓,因为他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而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正表明了他们具有“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的过人的智慧,他们都能够从《诗》里面所描述的极其浅近的小事中,引伸出对“礼”与“仁”的深刻领会,并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至大至深的“道”。
对孔子的这种解《诗》的方法,孟子做出了这样的理论上的概括: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对诗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字面意义上,根据诗句里的片言只字,就望文生义地作机械的理解,从而损害诗的含义。而是需要用自己的领会和感悟,去探求诗的真正的蕴涵,才能把握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诗与解诗的人的这种领会和感悟,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的,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说的:“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孟子依据孔子解《诗》的实践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实际上包含着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理解的“前结构”理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了的。”[2]以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而论,他们都是从“礼”与“仁”的“前结构”出发来给定了,是以儒家“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的“礼”与“仁”的理论作为前提的。至于他们得出的结论,又可以看作是《诗》的特定视界(即“志”)和解《诗》者的特定视界(即“意”)这两个不同的视界的相互融合。
孟子的“以意逆志”这一解《诗》理论,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不是单纯从对诗的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解释诗的精蕴,而是把孔子解诗原则和方法,理解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以《诗》作为一种教育的素材,强化人们对孔子“礼”与“仁”的理解,显示出了那种思想教育功能的无所不在。
事实上,孟子对《诗》的解说,同孔子所持的方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比如,他在与公孙丑的一段对话中,就讨论了对《小雅·小弁》的理解: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者,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笑谈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 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告子上》)
传说《小雅·小弁》这首诗,是被周幽王废立了的太子宜臼的老师写的,以此来抒发宜臼的哀伤和怨恨。孟子从宜臼的怨恨中看到的是“亲亲”(热爱亲人),而既然是热爱亲人,那就是一种“仁”的表现。宜臼的怨恨为什么又会是出于对亲人的热爱呢?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从孔子的“仁”的观点看来,是因为宜臼对其父周幽王不合“礼”制的行为有怨恨,而发抒出这种怨恨,正是出于对其父王的爱戴。孟子不也是转弯抹角地“以意(己意)”揣摩(“逆”)了《小弁》作者的“志”吗?
内在的人格之美的升华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想努力塑造出一种完善的儒者的人格,以挽救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颓势。他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做出过许多论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和“义”来武装。他以“松柏”来做比喻:“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扬了在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顽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就以“仁”为核心,做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在《论语·颜渊》中,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在他看来,“义”是和正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义”,就有了做人的根本,因此,他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都说明,他把内在的正直和仁义作为君子内在所固有的品质,认为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使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处境和条件下,孔子也特别推崇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了这样的描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他也特别推崇他的得意弟子颜渊:“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论语·雍也》)从“仁”出发,在“礼”的制约下,达到“义”,于是一切行为就会都符合了道德的规范。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以仁义来塑造“君子”形象的思想,他把孔子提出的“仁义”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人格之美的理论,进一步上升到了生命的价值的高度,作出了形象的发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这样一来,“义”就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的规范,据此,他就说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在他看来,“仁”是天下最宽广的住宅;“礼”是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是天下最广阔的“大道”,有了这几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孔子是从人与外在社会的联系中应当保持的态度出发,来阐述一个君子对不仁不义的行为应当采取的立场,从而保持自身的纯洁,那么也不难看出,孟子则是把孔子“仁义”的思想,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角度作了生动形象的发挥,使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强化了君子的人格主体的内在力量。他不是被动地应对,去抵制客观世界里违背“仁义”的事对自己的诱惑,而是主动的排拒这种诱惑,让它根本不可能对自己产生诱惑。这样做,不是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了吗?
而这种“义”的力量又是无所不在的,在孔子看来,一个能够称得上“君子”的人,需要十分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使他的人格力量在言行的正派中表现出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他强调了正派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是可以具有感染力和召唤力的,有了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也就形成了他的人格的魅力。有了这种正气,就可以做到无所忧虑,无所畏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他把刚强、坚定、质朴和说话谨慎都列入“仁”的精神内涵。这种人,就可以做到“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至于怎样才能达到“正”和“刚”呢?孟子从人的自身修养的角度,用“浩然之气”来加以概括: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
在这里,孟子对人格之美的形成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靠一蹴而就。他用这种“浩然之气”,把孔子所说的道德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转化成为人的自身的情感意志和内在动力,从而进一步造就了无所畏惧的批判力和战斗力。
他甚至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这样,他就把孔子对颜渊的个人品德的赞美,提升到了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成长的意义上,论述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对崇高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就把孔子对“仁义”的内修学说扩展到了外练的层次,从而拓宽了孔子所提出的人格规范的狭义范畴,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楷模,从对君子、伟人的要求,扩展到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也如同他在《滕文公上》中引述的颜渊的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亦即他所肯定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的意思。这样,孟子就把孔子的“仁义”的理论和他所树立的圣人的典范,转化成为从普通人到君子、再到最高典范的圣人这几个不同层次人格美的,使孔子对人格之美的赞颂与渴求,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与达到的人格美的目标。
从内在的美到外在的美
孔子已经注意到了“美”和“善”的区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与此同时,孔子也注意到“质”与“文”的区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但是,孔子又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可见孔子自己也是很重视外表的美的。
从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人格之美来看,孔子的评价,表现为对“美”与“善”或“文”与“质”这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内在统一的关系上,一方面是内在的“质”或“善”,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文”或“美”。孔子看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没有了外在的美的形式,内在的“质”就显得粗俗、粗鄙;相反,只有外表经过文饰的华丽,也会显得虚夸浮饰。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充分理解了他的意思,就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把“质”与“文”的内在统一的关系表达得更加清楚了。
孟子在他们的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了他对这种“质”与“文”统一的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是在人们的感性形态上,对这种统一做出一个具体的描述: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孟子甚至撇开了孔子对子桑伯子那种 “不衣冠而处”所呈现的“其质美而无文”的狭隘理解,从人自身的品质着眼,强调了一个君子,如果有“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在自己的外在形体上表露出他的高尚:面色红润、身躯高大、动作得体。在他看来,这些才是“文”或“美”的本质的表现。
另外,他又说: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离娄上》)
这里,他更进一步强调,一个君子有了“仁义”作为内在的品格,又会在他的眼神里表现出来,胸中藏有仁义(“正”),眼睛看起来就是清澈而明亮;相反,胸中没有“仁义”作内蕴(“不正”),眼睛就会暗淡无光。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要看着他的眼睛,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内在品格,这是无法隐藏的。
对这种人格之美,孔子树立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最高的人格典范,那就是尧。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大”,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伟大”,这种“大”,是对尧的内在精神和外表气度上所表现出的完美所作的最高的概括,因此,也就是接近于他在评价《韶》乐时所说的既“尽善”,又“尽美”。在孔子看来,尧作为最完美的人格主体,既具有内在的仁义品格(即“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又具有与之相称的外在的容貌、举止、风度的美(即“焕乎!其有文章”),从而达到了高度地完美地统一,也就符合了他所说的“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典范。
而孟子则融合了孔子所说的“善”、“美”、“文”、“质”、“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美的观念体系: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尽心下》)
孟子在这里所取的标准是“仁义”,也是人格美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出发,他把人格美分为六个等级:善、信、美、大、圣、神,形成了梯级上升的人格美的不同层次。在他看来,第一层次是“善”,就是指一个人必须能够只追求符合仁义的东西(“可欲”);第二层次是“信”,就是指不但能够从行为上追求“善”,而且还要把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而且决不背离这一原则(“有诸己”),这也就是他在《离娄下》中所论述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意思;由此出发,又进一步把仁义的原则扩大到自己的全部人格,就可以达到“充实”,这样就不仅具备了善与信的品格,而且连外部的容貌、举止、风度也都能体现出仁义的原则,那就可以上升到了第三层次——“美”的高度;如果更进一步要求,再使自己的容貌、举止、风度做到光彩照人,气象非凡(“充实而有光辉”),那就可以说是“大”了,这是第四个层次。而更高的第五和第六层次,则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了:如果还能够用这种“光辉”的气象去感化万物,就可以称之为“圣”,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像“天”那样可以化育万物;而这样的“圣”人,又是妙不可知,不是一般人所能完全理解的,即孔子所说的“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样的人就达到了“神”的境界。这六个层次的人格美,既是常人可以企及的,又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既是现实的目标,又是理想的高度。正因为如此,孟子才会说:“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这样一种美,已经超越了孔子所说的外在的表面的文饰的美,而是把孔子所说的“焕乎!其有文章”的意思,从具象的层次上升到了意象的层次,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美。转贴于
对这种人格之美,孟子又并不是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过程。他说: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这里,孟子显然不是强调西子形貌之美的重要,而是强调了即使是最美貌的人,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如果受到肮脏东西的污染,人们也会另眼相看,甚至会掩着鼻子走过她(他)的身边。与此相反,那种外貌丑陋之人,只要诚心诚意地斋戒沐浴,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也照样可以去做祭祀上帝这样圣洁的事。由此可见,人的内在的美是更重要的美。
在中国思想史上,素来是把孔、孟并提的,把孟子抬到“亚圣”的地位,也不是哪个人的随意之举,这正是因为孟子在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仁”的学说的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诠释体系,使孔子的思想更容易被社会的每一个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和美学原则。
《韩非子·显学》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取舍相反不同,……皆自谓真”,基本上承认儒家思想是处于发展的状态的。但是到了荀子就不同了,他对思孟学派抱有十分浓厚的成见,认为他们背离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自立新说:“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日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荀子·非十二子》)他抓住“五行”学说这一点,试图全盘否定孟子,认为他的那一套理论都是“造说”出来的歪门邪道,不是正统的孔门思想,缺少儒学理论的依据,应该说是很片面的。
注释:
关键词:网络教学系统;积件;网络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49-03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Based on Intergrableware
SHI Wei-she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nsulting Center, Anhu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efei 23006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ducation,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are getting riche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becomes crucial in developing network educ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Based on intergrableware and application of hypermedia and multimedia, a new way which combines material library with teaching platform is presented. And it puts forward a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and also a new sc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t proves to be safe, stable, widely-shared and easy to use,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Network Teaching System; Intergrableware;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这样的网络课程建设和使用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则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1]。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当务之急,在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和目标?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构建规范、丰富、实用、可广泛共享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数据的产生不标准、不规范
数据不标准、不规范导致了数据孤岛的产生,这样一方面给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更新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情况下,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指资源库开发中要使用统一的媒体格式,通用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源代码公开,从更深层意义上是指为了方便大型数据库的管理和检索,方便国际交流。所以开发中应注意依据一定的标准与规范来建立媒体数据,采用先进的、通用的、成熟的技术进行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1.2 资源的集中存储和共享使用
目前,由于版权保护问题,一般采用资源的集中存储和管理,但这种模式给资源库资源的共享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基于这种管理模式建设的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一定数量的用户的使用,当有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就会出现资源访问的瓶颈。因此,在资源库的建设时建议采用资源的分布式存储、目录集中式管理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将大量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大范围的共享,又可为用户提供最方便、最高效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服务[2]。
1.3 资源的“海量”与可用性问题
在资源库建设上,往往有一种资源只讲“海量”而忽视了教育性和教学性的趋势。从数量上说,目前大多教育教学资源均以“库”的形式出现,少则几十G,多则几百G。这种现象在许多软件商的资源库中最为常见,他们把眼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上,将数据容量大作为卖点,资源内容与比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灵强。衡量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好坏,资源量的多少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以资源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效率为标准,服务于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从这个基点出发,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资源主要应以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为主,根据不同地区学校、设备情况、学校特色、师生网络操作能力等方而的差异,建设既有学校或专业特色而又服务到位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而不一定非要建设大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1.4 资源的审核与评价方法还不完善
目前资源的审核主要依靠资源审核专家从资源的科学性、正确性、技术性及规范性几个角度对资源进行审核,以主观评价为主,这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使资源的审核与评价更有效,除进行主观评价外,还应该按照现有的网络资源的评价标准对资源数据进行客观的评价。对网络资源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完善评价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但目前还没有一套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网络教育资源的方法或程序。
2 “积件”思想的提出
2.1 积件基本特点
积件(Integrableware)是针对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软件模式和新的教材建设思想,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教学信息库、教学策略库以及工作平台的教学软件系统[3]。因此积件首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一定作用的思想,是一种运用和变化的思想内核,故称为积件思想。积件思想有以下基本特点:
(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3)开放性,自繁殖性。积件的素材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都是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入库规范,积件在教学活动中就自然具有开放性、自繁殖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参与,积件的迅速发展将不可思议,就象今天Internet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样。
(4)继承性与发展性。积件系统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临时组合可成为一种临时课件,或者说课件就相当于积件系统中的“微教学单元”,因而积件与课件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件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积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境,积件更适宜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情景。当积件库(甚至组合平台)的载体从磁盘、CD光盘发展到网络时,积件的思想和着眼点就发展到全球化、虚拟化、社会化,它会超越今天人们关于课件的种种经验和理论,提出更多更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
2.2 构建资源库中积件的类型
针对以上问题,在认真分析国内的资源库现状,我们提出了利用“积件”思想来构造资源数据库。“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积件”库包括以下五种类型[4]:
(1)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以知识点为基础、按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素材资料,包括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电视等多维信息的素材资源库。
(2)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点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究认知而创设的学习环境等而设计的“小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开发方法与原来的课件类似,不同的是微教学单元是供教师学生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和多余的背景、多余的解说配音等,短小精悍、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格式,方便教师学生检索和组接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运用 。
(3)虚拟“积件”资源库:将网络上的资源作为“积件”库资源。可以由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进行检索、重组,灵活地结合当前教学需要建立的教学资源库包含了学科教学、政治思想、教学管理诸方面的信息和素材,
(4)资料呈现方式库:供师生选用的各种教学素材表达的方式。例如,屏幕上的图形和文字的移动,变大变小,反白,闪烁,声音开关,各种强调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的方式,概括总结的方式等,将多种多样的资料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供教师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就形成了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
(5)教与学策略库: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与策略。如讲述方式、问答方式、习题演练方式、记忆背诵方式、动手操作方式等;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师生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将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灵活地应付各种教与学情况;更能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探索和认知学习。
2.3 从积件到教学资源库系统建模
从积件思想的内涵看,教学资源库也可以看作一个积件,此积件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组成。积件库中,多媒体资料库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按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多媒体素材、资料,包括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影片等多维信息。微教学单元库既包含教学内容,又包含制作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应用。前两者是具体的教学知识内容库,是实库,后三者是知识获取与表达运用的形式,又被称作虚库。积件组合平台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组合积件库并最终用于教学的软件环境。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软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为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提供有力的工具。积件的开放性使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资源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入库规范,积件库就可具有极强的共享性。积件库与资源库类似,组合平台与资源开发应用平台相似,都强调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组合性。因此运用积件的思想,建构教育教学资料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从各学科的教材体系的整体出发,汇集的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科学、实用和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图1是某大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示意图。
图1 教学资源库建设示意图
3 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案
3.1 资源库的体系结构
建立资源库系统首先要建立三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及资源服务器[5],如图2。
图2 资源库的体系结构
其中,Web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窗口,它借助于应用程序处理网络客户发出的各种请求,从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并把结果以网页的形式反馈给客户。数据库服务器是资源库系统的信息中心,它储存了与资源库的所有内容一切相关的信息,借助于Web服务器客户就能从这里查询到所需的资源信息。资源服务器主要包括FTP服务器、视音频服务器等,一方面它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文件下载及上传服务,另一方面它可以与FTP服务器相结合,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在线收听等服务。
3.2 从系统的总体结构构建资源库
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由教学资源数据库、个人资源库、资源管理系统资源查询系统、教师角色应用接口和学生角色应用接口组成,如图3。
其中,基本资源库是公共资源中最“低级”的资源,其中包含与课程相关或无关的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图形等构成上一级别素材的集成资源库元素,案例库、试题库微文献资料、课件库等。
图3 资源库基本结构
4 结束语
Internet的出现与发展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飞跃,依托网络设施,建设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是我们正在干的一项意义重大的事情。目前的资源建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总结、改进和提高。资源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益,而且还可以从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数据针对教学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以提高教学工作。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将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其中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实现信息与课件高层次整合的有效手段。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相信未来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将会不断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祝新宇.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资源库应用模式浅析[J]. 教育信息化,2005(4):40-42.
[2]马秀峰, 元小涛. 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4(2):55-58.
[3]夏萍. 信息检索教学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22),5:87-88.
[4]王文焱, 韦志锋. 一种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6(2):277-279.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摘 要:从简单的人事职能到人力资源是认识人才的一次进步,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再到人才资本,对人才的认识逐渐深化。不仅仅是名词的改变,更是对人才及作用的认识的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提升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人事 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人才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01-01
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发展,人的因素是重要的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在生产的四个要素中,有两个要素是人,即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生产的四要素分别是: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
那么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包括什么呢?是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吗?如果作为一种资源与土地和资本有没有区别?如果以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划分方法,人力资源属于活劳动,土地和资本属于死劳动,这种划分的意义是,死劳动只是转移价值,活劳动能创造价值。死劳动的价值转移也是通过活劳动完成的。
人力资源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应该将其看作是资本,即人力资本。资本与资源不同点在于是否创造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因素对于国家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了,其重要性就是在于其能创造价值,能增值。一个国家的产品能够占领国际市场,产品的价格卖的高是由于该国有良好的高素质的工人这是基本的前提。现在的劳动力是经过教育和训练的劳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人力资源中的企业家才能,其创造价值的表现就更加明显了。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由于他们有大量的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因此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传统的经济学中的三要素中加进了企业家才能,这是天才的发现,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发展的现实。因此,人力资源的提法应该改为人力资本,才能体现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人力资源改为人力资本也体现对人才的重视,一个国家或组织把人看作资源还是资本,对人的重视程度会有很大不同,资本可以看作是种子,是可以带来丰硕的成果。一个作为资本的人和一个作为资源的人创造的价值的差别是十分巨大的,前者可能是后者的成百上千倍。
对资本要投入,投入才有产出。人既然是作为资本,人就不仅仅是人力,人力一词往往会使人联想到人的简单劳动力的这样一种使用价值,无论是作为劳动力的工人还是作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的组织者都应该视为人才。将其作为人才才会去重视,才知道他们的价值,才会培养他们,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经过以上分析看出,我们使用的人力资本的概念也有缺欠,应该改为人才资本才更确切。一方面,我们要用的是人才,另一方面人才是一种资本。
我们在过去在企事业单位有人事科(处),现在一般叫人力资源部,特别是企业这个变化就不仅仅是名词的变化,已经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了,这已是一个进步,人才有时往往又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家、组织特别是企业对人才的来源和培养越来越重视了,也更明了其意义。
从人事部到人力资源部再到我们设计的人才资本部,并不是简单地的文字游戏,是一种思想的转变过程,说明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了。在一个组织或企业,还可以继续使用人力资源的概念和人力资源部的招牌,但这个组织或企业把他的员工看作人才和资本,完成了思想的转变,这是我们希望的愿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也是靠人去实现;一个企业的经营也是对人才的经营,以人为本是根本。
一个雇主在招聘是时候是想找一个帮手、一个劳动者,还是一个合作者、一个人才?如果是小企业可能不会看得太远,他只是要的是帮手一个劳动者,那么这个小企业将永远是小企业;如果一个大企业也没有长远打算,也只是要的是一个帮手、一个劳动者,那么这个大企业可能会变成小企业。一个国家也是一样,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并能使人才发挥最大的效用,包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美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才的不断引进、培养和积累的过程,有对人才发现、引进、使用、积累的机制。无论从微观看还是从宏观看,人才都不仅仅是资源而是资本。
论文摘要:西斯蒙第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引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所以,他主张政府应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效干预,以克服经济自由主义可能出现的弊端。西斯蒙第反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我国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萨伊等人都竭力主张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西斯蒙第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出发,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否认自由竞争具有无限优越性的说法。他说:“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无限制的竞争的原则上,就是为了同时实现一切个人利益而牺牲人类的利益。”
一、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
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人们良好道德的重要条件。萨伊不仅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自由经营,而且还反对政府通过自己生产经营来间接干预社会经济的做法。李嘉图也认为,经济自由能够保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为生产力无止境的发展开创巨大的可能性。而西斯蒙第却极力反对无限制的自由竞争,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首先,市场自由竞争具有盲目性,会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劳动人民的利益。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人们不能正确地判断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情况,于是,生产的盲目性就必不可免。由于消费者的爱好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收入用途也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消费者的数目和收人也是不稳定的,因此,“要确切了解和估计市场上的这种波动是很困难的,对于每个生产者来说,这种困难更大,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洞悉其他商人的数目和购买力,以及要和他竞售商品的竞争对手……由于谁都不了解自己对手的力量,所以几乎是常常高估了预定的目标。这样,市场自由竞争的盲目性就显现出来了。“每一个人在追求个人的目的时,看不见整体的利益,也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一切人的需要。因而,生产的规模要由需要的情况来决定,认为“生产要随需要的比例而相应地增减,这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项定理。”如果一味地扩大生产,就有可能给他人带来损害。他呼吁“政府不能贸然地鼓励生产,它应该对盲目的热情进行适当监督,因为,这种盲目的热情往往不利于本国公民,至少是对别人不利的。在他看来,盲目的生产要么是违反政策的,要不就是违背人道的,不仅没有有效地增加社会财富,相反,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财产损失。
其次,西斯蒙第认为,无限制的自由竞争会破坏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西斯蒙第觉察到无限制的自由竞争产生了这样一对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是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李嘉图与萨伊等古典主流经济学家都主张自由竞争,认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从而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因此,不可能普遍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李嘉图认为,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都是为了购买对于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或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从总的说来,供给等于需求,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萨伊更是坚信“生产会给产品创造需求”。他认为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的,“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尽管在局部地方供给会暂时超过需求,但是,在价格和利润的自动调节下,供给和总需求最终会趋向平衡,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存在。西斯蒙第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主流学派的观点,他认为,以弱肉强食为法则的自由竞争必然会造成小生产者大量破产,消费力下降,从而导致市场缩小,出现消费小于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他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必须适应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情况刚好与之相反。大工业不能等待需求的状况与之相适应,生产总是走在最前面,供给强制需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资本家压低生产费用,减少工资支出。所以,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在于: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民的贫困也在增长,社会生产力增长了,人民的消费却没有相应地增长。这就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正是这种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不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盲目地发展生产,必然使产品找不到销路,也就是产品供给超过了需求,即生产过剩了。
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西斯蒙第认为,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也表现为: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私有者手中,另一方面,穷人的收人越来越少,消费水平更加低下。“富人所用的东西不会比穷人所用的东西多到无限的地步;他所用的东西的质量却好得多;他的要求是工精料美,而且是来自远方。”“这些富有的家庭吃的必是珍肴美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穷人的生活又是怎样呢?“九十九户贫困家庭吃的是马铃薯和奶酪,因此他们所消费的只不过是一部分土地收人,还不及富人的十分之一;他们穿的是不值钱的因而也省工的粗布衣,而且缺少可替换的东西。所以,必须要增加穷人的收人。但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竞争不能保证穷人收人的增加,因为富人阶层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然会压低工人的工资,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其结果是大家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大,收人反而越少。他说:“我尽力让人了解:大家的收人是如何不同于大家的劳动的产品,甚至可能有这种现象:产品增加收人可能减少,人们劳动多了,仓库积满了,反而钱袋空虚,最后商品无人购买了。他认为要扩大消费市场,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增加穷人的购买力。但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很多阶层都能够减少或剥夺穷人的收人。尤其是富有阶层在产品分配中,只会给工人留下一点只能勉强维持其生活的东西,却把工人所生产的、超过其价值的一切据为己有。他批驳了资本主义的低工资现象。认为实际上的低工资就是一种社会财富的不公正分配,是社会两极分化的表现,是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造成的。他认为,在食品昂贵而工价低贱的时候,工人就必须在竞争的逼迫下,满足于维持温饱、或忍饥挨饿的报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全部享受和全部休息时间,并且还得不断在贫困中挣扎,这样的工价就是实际的低工价。他道出了资本主义低工资的不合理性,“人们往往把低工价看成国家利益,都不去考虑它是名义上的还是实际的;工厂主拒绝提高工人的工资,往往被人们推崇为爱国主义的表现,而政府有时也通过工资的定额并且强制维持这种定额来支持这样的工厂主。事实上,这种法律最糟糕、最不合理。西斯蒙第认为,国家的利益决不是工厂主的利益,而是把生产所得的利益在一切参加生产的人中进行合理分配。国家的利益要求把劳动所产生的国民收入,由各个阶级来分享。他认为政府如果有意为了一个阶级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其他阶级的利益,那也应该首先是维护短工的利益。因为,在那些应该分享生产价格的人中,短工的人数最多,保证他们的幸福,就是保障全国广大群众的幸福。然而,事实是短工们的收入比任何人都少,他们的社会地位比任何人都低;他们创造财富,自己却几乎享受不到财富。而工厂主却逍遥自在、养尊处优,即使不让工人劳动也能生活。面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造成的这种贫富两极分化,西斯蒙第指出:“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既不是社会的目的,也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目的,而且不仅不是对财富的保证,反而是对财富的浪费。所以,西斯蒙第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认为这是造成社会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最终根源。
三、政府应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西斯蒙第在批判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干预,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穷苦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他认为,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个人的经济利益,但它应当出面纠正经济生活中的失误。这种纠正,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是“使国家不致为了增加某种收人而沦于毁灭”。西斯蒙第始终呼吁发展财富必须要有政府的积极干预,认为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危害深远。他说:“商业财富的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的说话是绝对不正确的;政府对商业财富发展的自由竞争完全任其自流,并不会因此就杜绝某种压迫或使多数人免遭过分的痛苦,也许由于财富的发展,普遍的困难和最后的破产会轮到地位最高的人身上。如果政府对财富的欲望加以调节和节制,它就可能成为一个无限慈善的政府。关于政府如何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西斯蒙第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干预经济发展活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尤其是协调好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使大多数人都能够在财富增长的同时获得福利。他认为,当财富逐渐地均衡地增加时,当它的任何部分都不是过分迅速地发展时,这种增加才能造成普遍的福利。西斯蒙第在强调政府应干预经济发展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同时,还强烈呼吁政府应保护公民不受自由竞争的影响。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保护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政府的建立,是为了运用全民的力量保护个人不受他人的侵害。政府用全民的利益反对一切私人利益。”因此,“负责保护人民的政府的任务就是要随时随地减少个人可能被迫承受的危害。应该防止人们已经每日工作十小时了,还要答应每天工作十二、十四、十六或十八小时;也应该防止人们已经得到有荤有素的食物了,却又不得不去只吃干面包,甚至只能吃土豆或喝骨头汤;最后,还应该发展人们由于经常与别人竞争而又陷入最可怕的贫困境地。西斯蒙第还探讨了政府应该如何保护城市工人和农业工人的合法权利,使之不至于在残酷的市场自由竞争中陷人贫困的深渊。他认为:“政府对农业人口的总任务就是保证工作者有一部分财产。城市工人以往还有行会和工会的庇护,以前他们还有升迁的机会,而现在只能是永远做工人了。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重要的是恢复这种升迁的可能性。应该做到使老板乐于把自己的工人提高到更高的地位;使受雇于手工工厂的人真正从获得普通工资的工作做起,但也让他有好好工作就能获得一部分企业利润的希望。
关键词:立体匹配;权值矩阵;边界点;相似性系数;视差图
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志码:A
Adaptive stereo matching based on color similarity
LI Hong1,LI Da-hai1*,WANG Qiong-hua1,2,CHENG Ying-feng1,ZHANG Chong1
1.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Fundamental Synthetic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for National Defens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
Abstract:
A kind of area matching method that combined weights matrix with similarity coefficient matrix wa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e article was organiz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method got the weights matrix by using color similarity and distance proximity, and the value of the matrix was corrected with an edge matrix for improving correction of the edge pixels. Then a similarity coefficient matrix was adaptively obtained according to each point pairs sum of absolute difference in matching window between left image and right image. Finally, the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by matching four stereo images (Tsukuba, Venus, Teddy, and Cones) with ground truth provided in Middlebury stereo database and the rate of overall accuracy reaches 91.82%,96.19%,76.6%,86.9%,respectively.
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
stereo matching; weights matrix; edge pixel; similarity coefficient; parallax image
0 引言
立体匹配是立体视觉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在立体图像匹配算法中,主要有局部算法和全局算法两大类[1]。局部算法中,根据匹配基元的不同可分为基于区域的匹配[2-4]、特征匹配[5-7]、基于相位的匹配[8]和基于梯度的算法[9]等,而区域匹配和特征匹配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其中,区域匹配算法是在一幅图像中以待匹配点为中心选取一个区域,在另一幅图像中找到与该区域匹配代价最小的区域,并把找到区域的中心认为是待匹配点的对应点的过程。常用的区域相似性测度有归一化互相关(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 NCC)、差值平方和(Sum of Squared Difference, SSD)、归一化差值平方和(Normalized SSD)、绝对差值和(Sum of Absolute Difference, SAD)、归一化绝对差值和(Normalized SAD)等。在这些相似性测度中,非归一化的方法计算量较小,但容易受到光照影响,轻微的光照差异可能造成很大的匹配误差;归一化的方式受光照影响相对较小,但计算量巨大,效率低下。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满足效率且对光照差异不敏感的相似性测度算法。
首先,运用彩色相似度[10]和距离临近性对窗内的每一点相对于待匹配点的自适应权值进行分配,得到一个权值矩阵,为了提高在视差不连续区域的匹配精度,使用了边界点矩阵[11]来降低相对应点的权值;然后,在RGB色彩空间中,根据待匹配点和对应点的匹配窗内每一点的颜色绝对差值和自适应地分配相似性系数矩阵;最后,结合权值矩阵和相似性系数矩阵构造的区域匹配方法对4幅立体像对Tsukuba、Venus、Teddy和Cones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匹配算法,本文方法在非遮挡区域、总体和视差不连续区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证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1 基于边界修正的自适应权值算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十分丰富。一是孔子的学生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教育最动人而显著的特点。爱,对学生无私的爱,构成了孔子的学生观的基础,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想要站起来,就要想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就要想到别人的处境,使别人也事事通达。这是一种宽容,这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尊重和对每一个生命的热爱,因为这种爱,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事业已成为孔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孔子爱的充分体现。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着想,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是孔子学生观的核心。二是孔子的教师观。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教师修养的意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到了他整个教学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与学生共同生活,以此来接近学生、接触学生并关心照顾学生。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种对学生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的教育,使孔子的教学思想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之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时“身教”往往很重要。老师应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激励、感染学生。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强调了以身作则、正人正己的“身教”的重要意义。
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原则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形成了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着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
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主要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意识到了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其包括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孔子在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的基础上,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的因材施教造就了一大批学有专长、能力各异的人才,可见,孔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2.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学生学习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孔子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疑惑,引起思考,又不得而解的焦虑,矛盾的心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某一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不全面,想说又不知如何表达清楚的又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在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下,孔子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正是目前我们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3.学思并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学思并重” 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孔子 “学思行并重” 的教学原则已经解决了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主观地认为孔子已距我们两千多年,就觉得它已经过时;我们需要的是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完善和发展它,而不是抛弃它。
这些教学方法和措施充分体现了孔子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孔子正是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所说:“孔夫子深深体认到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远比老师的教学更重要,所以他对学生的指点与启发也有很深入的看法。”
关键词: 墨子 墨家教育思想 现代诠释
墨子,名翟(公元前468―376年),战国初期鲁国人(今山东滕州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于社会下层,常自称是“鄙人、”,十分熟悉和同情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早年参加生产劳动,善于制造,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据说能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制成可载600千克重物的轴承。他还曾制造木鸟飞翔天空。墨翟曾学儒,长于《诗》、《书》、《春秋》,但他特别反对儒家重礼厚葬的繁文缛节,以之为“靡财而贫民、伤生而善事”,提出“非儒、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转而批判儒家。他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也是最早具有科学精神的教育家,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墨翟的学说主要见于《墨子》与《墨经》。《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是现今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重要史料,与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三大学说。《墨经》着重阐述的是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反映其科学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
一、墨子及墨家的教育思想
1.“素丝”说。
墨子是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他提出的“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在环境影响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所染》说:“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样的染缸,就形成什么颜色的丝,即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同样,人性的变化如同丝的颜色变化一样,是和各自遇到的外因有关的。对于个人而言,结交仁义、纯朴谨慎的良友,就会走上正道;交友不当,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舜、禹、商汤、武王均是受到贤良之臣的影响,夏桀、商纣,以及后来的暴君,都和身边的奸臣有很大的关系。段干术、禽子、傅说皆有贤名,能给人以好的影响,佐人成就事业;子西、易牙、竖刀皆小人,给人以坏影响,败坏人的事业。
2.“兼爱”的社会理想。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境界。《墨子・兼爱》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只要天下的人都相爱,那么,君臣、父子及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仇杀,国与国之间就会相安无事,社会也就安定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墨子广收门徒,通过教育的手段向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目的是为天下各国培养能传播“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兼士或贤士,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对于“兼士”或“贤士”,他提出三条具体标准:“博乎道术、辩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的要求是为了通过兼士们的“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道德的要求是使兼士们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厚埋之”[1]。
这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是一致的,与现代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栋梁之才[2]。
3.科学思想
墨子的科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墨经》中,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包括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中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内容,还包含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甚至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滑轮、斜面原理、建筑等实用知识。
《墨经》通过朴素的数学名词的定义和界说,表达出丰富的数学概念,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学哲学思想。内容涉及部分与整体、有穷与无穷、同与异、圆与方、虚与实、相交、相比、极限等问题,达到极高的水平。墨家对力学和机械学规律的探索已相当深入。《墨子・经说上》对力的定义为:“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使形体改变它原来状态的东西叫做力。现代力学定义是:凡是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成为力,可谓古今相通。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墨子匠心独运,采用定义法予以解说,如给圆下定义为:“圆,一中同长也。”
光学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他们是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并探讨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涉及现代光学影、像基本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经说下》指出:“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已为近代物理学所证明。
墨子关于自然科学教育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他的科技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浓重的一笔,在世界科技教育史上也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3]。
4.崇尚实践,身体力行。
墨子是一位十分注重实践和实验的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说过: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4]。墨子的这番思想意图很明确:反复强调必须把思想(理论)、教诲(教育)、行动(实践)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实施教育理论。墨子流传给后世的许多文章,如《耕柱》、《号令》、《备战》,这些文章的思想核心就是对其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
墨子强调技艺的学习,动手操作,借助图解,借助实地演示进行教学。例如:在光的教学中,墨子曾带领弟子进行多次实验,使弟子们掌握了光的照射、物体的阴影、倒影及球面镜的相关知识。为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墨子曾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家是科学实验方法的创造者,也是把科学实验方法用于教学的先行者[5]。《墨子・经说上》提出:“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大意是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自观察体验。
同时,墨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培养了众多的弟子。他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四方奔波,上说下教,广泛交游,见义勇为、吃苦耐劳,重视实践,身体力行,敢于革弊立新,是一位具有独创性与实践改革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墨子及墨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重视教育与学习环境的营造。
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塑造人的个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故染不可不慎也!”[6]从人性上说明了人是可塑的,可以改变的,而促使人变化的根源在于外在环境,强调了环境对人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一生下来,就受到环境的影响,教育对人来说就是提供一种外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
墨子的“素丝说”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典故与故事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成为他许多教育主张的理论基础[7]。人的本性无善恶之别,完全是由于交友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善恶,必须审慎对待一切能影响人的社会环境。教育与环境对人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为教育实践所证明。这也启示我们要注重教育环境的创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2.重视创造与实践。
墨家把教育看做是救世的事业,十分强调教育的主动性,主张积极主动地施教,提出“述而且作”的观点,主张“强说人”,主张要努力去游说、劝说人们,主张强力而行,反对消极等待。教师可以“不扣必鸣”,发挥“上说下教”的作用。《墨子・兼爱》强调:“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人生短暂,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体现了主动进取的思想。“扣则鸣,不扣亦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合理内核,突破了孔子“不扣不鸣”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墨子在《墨子・耕柱》中明确提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认为前人的经验不应轻视,人类文化的创造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完善的过程,每个时期都应有新的创造。这与当今我们所提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殊途同归。
3.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
墨家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在中国的科学教育史上第一次进行了有目的的逻辑思维训练,第一次引入了有目的的科学实验性质的教学实验,例如“小孔成像”实验和各种镜面的成像实验。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正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8]
冯友兰曾说:“墨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唯物主义和科学的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光辉的一页。墨翟的唯物主义倾向及其对实践的重视,是与他所代表的当时手工业主这一阶层重视发展生产分不开的。”[9]
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同时,如果能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的墨家科学教育思想里汲取营养,将有利于我们科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科学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墨子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资源,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继承并不断充实、发展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新型社会中,我们可以借用“他山之石”,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思想,这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民族前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2009.6:61.
[2]李醍,赵红云.也谈墨子的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9,(12):7
[3]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8.
[4][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
[5]陈学恂,张瑞[.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5.
[6]王炳照.中国传统教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11.
[7]陈学恂,张瑞[.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
引言
乡镇财政资金是乡镇政府维持乡村建设、履行乡镇政府职能、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三类,其一是履行政府职能、保持乡村集体组织建设而发生的费用支出,其二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拨付的财政资金,包括农村道路、桥梁、医疗卫生事业、教育文化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其三是作为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资金补助,通过农村的土地、人口、粮食产量等为补助衡量的标准,以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水平。
一、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意义
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督不仅是资金能够落实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乡镇财政资金优化分配的重要措施,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各项财政资金的需要,因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可以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的管理力度,也可以完善乡镇公共财政体系,更好的落实“农村”、“农民”、“农业”涉及“三农”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策略逐步扩展,财政资金的惠农、富农、扶农力度明显加大,各种财政补贴资金更是层出不穷,但是由于乡镇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导致这些补贴资金用途脱离原有的初衷跟,并没有相应的落实到“三农”政策上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保障“三农”资金运用到相应的惠农、支农方向。
二、目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现状分析
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职能主要依靠乡镇财政所的监督,而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其监管职能作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是乡镇基层财政资金监管权力有限,对财政资金的落实起到有限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乡镇监管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日常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1.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权力有限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人员的监管权力有限,监管权力范围不明确,对乡镇财政资金的整体下放过程不能有效实施监管,尤其是最新的财政资金拨付程序,并不能完全起到监管作用,因此,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人员很难发挥监管作用,导致乡镇资金的监管人员的监管权限受到严重制约。比如,在乡镇财政资金的下放中,对于乡镇基层监管权力的范围、内容不具体、不明确,在基层监管人员的财政资金监管过程中,缺乏有效可行的监管权力实施方案,为监管工作带来不便。
2.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人数不足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后,财政资金的监管职能逐渐下放到乡镇一级的财政部门,但是,在财政资金的拨付监管中,仍采用过去的监管措施,在基层财政监管中,没有足够的监管人员实施监督职能,对于新的财政所监管制度的执行落实不到位,给乡镇资金的监管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三、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措施
1.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方案
对于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监管方案,从而更好地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财政资金的监管范围的确定,在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中,必须要根据财政资金的监管范围来执行,这些范围包括,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财政资金的拨付经手范围,以及安排资金的支出范围等,根据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目标,还要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落实情况,注意包括农村家庭的补助资金、本级乡镇政府的资金使用状况,既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工作,防止财政资金的使用不当,冒领虚领的现象出现。
2.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
在乡镇资金的监管中,要着重加强资金项目的使用监管,重要通过加强项目预算资金的编制、项目预算资金的计划执行、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乡镇资金项目使用的监管,具体来讲,在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中,要符合项目的基本情况,对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有效的审核,并且在项目资金的执行中,应当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并对项目的实施程度进行监督,确保资金项目能够可靠执行,最后,针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要进行明确的考核,保证项目实行的效果,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3.综合强化乡村两级财务的监管
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主要通过乡镇、农村两级的财政使用情况以及财务情况进行管理监督,一方面要完善两级的财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两级的财务预算制度,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程序,完善财政资金的报批手续。另一方面还要健全村级的财务管理制度,防止村委会的资金使用不当,同时要加强村级的财务制度公开,保证财务信息的透明化、科学化、合理化发展。另外,还要加强两级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两级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
4.完善信息沟通反馈制度
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管有效化,还需要财政监管部门相互沟通,这种沟通反馈制度不仅包括同级之间的财政资金使用信息反馈,还包括上下级之间的资金使用交流沟通反馈,这是确保乡镇财政资金的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举措,在完善监督工作的同时,可以及时反馈财政资金的监管使用情况,便于财务政策的有效实施,规范了财政资金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