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听妈妈的话伴奏范文

听妈妈的话伴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听妈妈的话伴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听妈妈的话伴奏范文

从夏朝的青铜打击器敲出第一串清雅的乐符起,音乐便化作精灵坠入反间。它冲刷肮脏麻木的灵魂,慰籍脆弱敏感的心灵,使人类得以摆脱喧嚣,漫步、畅想于一片静谧广阔的空间。

听,“差生的夜伴奏哭红的眼/放走心愿只受月光的怜/害怕作业反正我像看不见/等钟到了七点就是明天/差生像是走在陌生的街/却也希望能够把梦实现……”不知这首歌能否表达出金同学的心声。多么优美的歌词,多么悲伤的旋律,从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个人的心灵,就像这首歌,我很喜欢。我没“享受”过当差生的滋味,但我可以体会到,谁会不想自己学习能好呢?听《差生》吧,听听差生的心情。

听,“东方无愧/第一是谁/让我们追求完美/我态度坚决/面朝北/平地一声雷……梦想夹带眼泪/咸咸的汗水/你我同个世界/爱从中穿越/梦与希望在飞/我向前去追/有目标就不累/等着我超越……”08年是一个奥运年,有不少的奥运歌曲纷纷亮相。也许你很熟悉这首歌,这是周杰伦的《千山万水》。我和众多同学一样也欣赏杰伦,被他的才华所钦佩。很喜欢“梦想夹带眼泪/咸咸的汗水”,有梦想就要去追求,不免要付出你的安逸、幸福、快乐为代价。说实话,JAY的歌总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动听,你听……

“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有空就去多握握她的手/把手牵着一起梦游/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明天就是母亲节了(今天是5月10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刚学过科学第三章,对母亲节的意义了解更深刻了些。我们眼里的母亲只是一个躯壳,而我们心里的母亲是一个灵魂。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母亲在物质上的给予,而母亲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和爱只能用心来体会。让我们把杰伦的《听妈妈的话》送给天下所有的子女,明天陪陪母亲,用爱来回报爱。

音乐,就像是一个朋友,扫去你心里的烦恼与哀愁,听音乐,听生活,音乐也是一种心境。

第2篇:听妈妈的话伴奏范文

一、案例背景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根据儿童好动、爱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儿童的音乐学习与游戏、律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通感体验。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二、案例事件及反思

(一)在饱满的课堂中创设“留白”

美国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说:“当我们允许,而且鼓励,甚或要求学生产生主要关于智力分析和知识的口头反应时,我们就实际上离开了真正的欣赏和音乐享受了!”在欣赏《顽皮的小闹钟》这首乐曲时,我不说出乐曲的标题,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旋律及节奏的特点,猜出歌曲与“闹钟”相关。孩子的回答不一定和本课课题有关系,但是孩子能够自由地感受旋律、节奏,这种感受最重要。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来享受音乐的乐趣,在必要的前提引导下,让学生在“留白”的空间里,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进行音乐思维的发散,表达个人的情智。

(二)在听觉中渗透多种的“通感”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执教《顽皮的小闹钟》感受节奏环节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拍腿、拍凳子、跺脚等方式模仿“小闹钟”走路的滴答声,这是一种很好的律动游戏。用不同的身体部位去感受音乐带来的律动感,是学生最容易得到“通感”的方式,让学生手脚协调地去表达自己对音乐节奏、节拍的理解,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对音乐旋律也有了潜移默化的认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流行中寻找旧的“经典”

1.自创游戏,通感和节奏相交融

达尔克罗兹通过对音乐与身体关系的思考,认为在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就是节奏。音乐课中,我很注意学生对于节奏的掌握和感受,通过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游戏创编成某种游戏融入课程中,让孩子在“新”的、时尚的游戏中,感受“旧”的、经典的节奏的魅力。

“节奏大师”是一款老少皆宜的绿色音乐游戏。游戏方式在传统敲击音符玩法基础上加入滑动音符的操作方式。我把这款游戏融进《顽皮的小闹钟》课堂中。乐曲第一段是主部主题,我引导学生用各种律动模仿“小闹钟”走路的滴答声,运用自制的课件,模仿节奏大师的界面及游戏规则,将原本敲击屏幕的标记,变成了之前拍手、拍腿、拍凳子、跺脚律动的图标,既和之前课堂律动相结合,又赋予了时尚的流行感。尽管有切分节奏的难点存在,但通过游戏,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节奏的变化,在愉快游戏中对乐曲的主题旋律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2.自制乐器辅助,演唱和伴奏相结合

常见的沙球体积较大,学校所具备的数量不多,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自制了彩色沙球,人手一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摇动沙球,产生的音色伴奏和节奏变化。C段中学生集体喊小主人起床用沙球的音色来表示闹铃声,也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每一次的“快起床”都处于乐曲中附点节奏(×・××―),同时也是闹铃出现的地方。沙球的摇晃不仅可以让学生练习附点节奏,也可以锻炼学生为乐曲分乐句的能力。这样漂亮、方便的小“乐器”,深受学生的喜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体检和感受乐器的音色美,节奏的韵律美以及乐曲旋律变化的美。

(四)在律动中发现“音乐常识”

奥尔夫曾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动作、舞

蹈、语言紧结合在一起的。”《顽皮的小闹钟》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首“回旋曲”。对于学生来说“回旋曲”是一个新的乐理知识。我采用A段:唱歌的小闹钟,B段:休息的小闹钟,C段:工作的小闹钟,这三种卡通闹钟形象让学生A段用创编的歌词;B段用肢体语言:伸手臂、弯腰、伸懒腰等表示悠扬抒情的旋律;C段用“快・起床―”来模仿小闹钟工作时的状态。通过不同的律动,让学生很容易就辨别出每段不同的旋律特点,ABACA的“回旋曲”的曲式概念被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课堂的最后,我引用了《小星星》《爸爸去哪儿》《听妈妈的话》三首歌的副歌部分,让他们自己创编成一首回旋曲,这三首学生喜欢且熟知的曲目朗朗上口,学生很快便完成了一首自创的“回旋曲”,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听着他们稚嫩却动情的歌声,我感受到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我也相信他们将永远记住“回旋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第3篇:听妈妈的话伴奏范文

众所周知,一节课,不可能满满地都学习书本上的歌曲和作品,每到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学生总是会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放几首流行、时尚的歌曲,哪个歌曲最流行、哪个歌曲在排行榜中高居前三位,对于这样的话题,学生们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课堂氛围也会因此而达到空前热烈和高涨,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喜欢是溢于言表。其实,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老师,我也和学生一样喜欢流行音乐,因为它旋律优美、节奏动感、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既通俗易懂,又情感真挚,不管你的心情是阴雨连绵还是艳阳高照,你总能找到合适的歌曲来描绘和抒发你的感情,所以喜欢流行音乐,爱唱流行音乐的人总会给人一种朝气蓬勃、昂扬生机的感觉。那么怎样将流行音乐正确适度地植入课堂教学中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确了解流行音乐的真正内涵和本质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将学生吸引到音乐课上来,将优秀的流行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让学生既能接触现代的音乐风格,又能提高鉴赏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流行音乐本就植根于大众生活的土壤之中,时代性较强,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美称。它的显著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许多青少年学生狂热追求的流行,从流行音乐的定义及它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来看,流行音乐将会是音乐课最好的兴趣广告效应。能让学生自发自愿地去上音乐课,上好音乐课。

二、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把流行音乐正确引入音乐课堂,前提条件是要求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首先,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动学习流行音乐的创作、表演、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流行音乐作为社会文化、音乐艺术而具有的综合性:其次,流行音乐的教学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艺术教学、社会文化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只谈音乐或只谈文化都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偏离教学目的误导学生。再者,流行音乐在数量、质量和发展速度上都惊人的快,还需要教师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流行趋势,把握流行动态,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在业余时间欣赏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歌曲,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合理、正确地去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因此,音乐教师在提高综合知识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这些综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流行音乐中的正面、积极的元素加以糅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学生阳光、惬意地去欣赏流行歌曲!

三、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很好的音乐素养,能够在不同的流行音乐中找到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歌曲,这些歌曲要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最好能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在传唱歌曲的同时,能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体验美、感受美。如:港台信乐团的《海阔天空》就是一首比较青春励志的摇滚音乐,里面有几句歌词是“每把汗流了,

生命变得厚重,走出沮丧才看见新宇宙。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采地活”这首歌曲所传达的含义就是让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坚强、乐观地勇敢面对,在人生遭遇非议或不平、不公的时候,要把它看作是命运给自己的一种磨难和锻炼,只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善待生活,才能沉淀自己的人格,厚重自己的生命。而流行天王周杰伦的歌曲虽然吐字不清、风格变幻莫测,但它优美的旋律和梦幻的歌词却使学生疯狂地喜欢,由此还刮起了一股复古“中国风”,他的《东风破》缠绵悱恻、他的《听妈妈的话》温馨感人、他的《双截棍》激情动感、他的《青花瓷》柔美抒情,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来听一、两首这样的歌曲,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作用。

四、潜移默化。将流行音乐和古典文学有机联合起来

据我多年观察,每次拿着书本去上音乐课,学生们都是热情高涨、欢呼雀跃、但一涉及到和书本有关的知识,特别是讲解一些黎族、苗族、高山族或者是俄罗斯,意大利等外国的民歌民谣的时候,学生们便显得漫不经心、心不在焉,甚至是宁愿看书、写作业也不愿意学习传统的音乐歌曲,由于学生态度的巨大转变和强烈的不配合,会让教师变得非常尴尬和无所适从,那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如果把流行音乐和古典文学巧妙结合起来的话,会让原本。

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比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就是把苏轼的著名诗词和现代音乐完美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听唱歌曲的同时,领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所抒发的感情,感受那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听觉盛宴,而邓丽君的《月满西楼》就是根据李清照的《一剪梅》所谱曲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古风雅韵、百转柔肠,唐诗宋词和现代音乐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称得上是双管齐下、一举两得,在流行中渗透古典,在传统中融入时尚,可谓是韵味十足,动感十足,让人回味悠长!

五、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音乐课堂,要么是教师一遍卖力弹琴,一边口干舌燥地教学生学唱,要么就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而教一些内容深奥的音乐知识,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不合理的教与受的关系,如果不让学生自身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让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而单纯地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是绝对地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而非主动,哪么,面对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绪,又哪来的兴趣呢?如果能适当地在歌曲中穿插一些独白,排练成一个小小的情景剧,或者是加上一些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比如,《感恩的心》,就可以让学生一边歌唱一边用手语来配合。

第4篇:听妈妈的话伴奏范文

现在有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释义,最主流的解释就是黄晓亮提出的“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与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从这个解释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解构主义色彩,即解构中国传统的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与当代的编曲、唱法、概念相结合,进而重构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本文就是基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探讨中国风流行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一、解构经典辞赋文本,构建古韵唯美歌词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盛行,首先要归功于其歌词的古风古韵、清新脱俗。通常一首歌曲所描绘出的艺术形象,是由旋律描绘出来的音乐形象与歌词描绘出来的文学形象相结合的产物,在大众艺术接受过程中,歌词形象的鲜明性与通俗性远胜于音乐形象,因此,一首歌曲的好与坏、能否为大众所接受,首先就要看歌词文本的质量与吸引力了。而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恰好吻合了这一特点,古色古香、除去旋律其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词了,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系列中国风歌词《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等。

分析典型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歌词都是有一些来源出处的,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作的《发如雪》中,“发如雪”的歌名本身便化用自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的经典句子“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接下来的歌词中“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中的“惹尘埃”源自于南北朝禅宗慧能大师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其歌词名本身是取东风破的曲牌名,而其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让人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经典诗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中国传统辞赋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再与词作者的情意表达相结合,创作出格调清新淡雅的新律歌词是中国风歌词创作比较常用的手法。

除了对于经典诗词文本的解构,中国风歌词中还经常使用拆散经典文本的结构习惯,进而构筑非常规词句搭配,这一点连方文山自己本人也是认同的,在其新浪博客的介绍页中,引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描述“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引自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026.htm.)

这种写作方法与解构主义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解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文字先于语言,基于文字的差异性可以说明文化和文学的开放性、边缘性、多重性和多义性,从而否定结构主义的语言、语音中心论、文本的封闭论、语义的简单论(蔡亚洲《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解构主义及解构意义》,《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6期)。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东风破》中的一句歌词“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传统语言结构、逻辑的解构,这句歌词按照通常的语言结构来分析,可以将其细化成几个小短句,如“岁月如流,涂在墙壁上的油漆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开始剥落,透过油漆剥落的斑痕,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光景。”方文山用庖丁解牛般的手法拆解传统的语言结构习惯,以“油漆在墙上剥落”作为句子的结构核心,大胆将岁月比拟成斑驳的油漆直接替换为主语,然后将主人公的“我”舍去后,用“看见小时候”作为句子的补语,这样,一个具有多重结构性、多重意义的句子就创作出来了,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总之,不管是基于传统音乐辞赋内容本身的解构,还是对于文本结构、逻辑、搭配习惯的解构,一首好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必然会有一首极具古风古韵的歌词。

二、解构传统音乐体系,建构现代流行音律

从音乐的本体来说,中国风流行歌曲在音阶、调式、音色等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流行歌曲的主要因素。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特征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解构之上,而与当代流行音乐元素重新构建而成的。

首先,在调式、音阶的使用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阶视音级的多少而进行归类,比如包含有五个音级的称为五声音阶,包含有六个音级的称为六声音阶,以及包含七个音级的七声音阶。从调式的角度划分,五声音阶也称为五声调式,其基本的音级为宫、商、角、徵、羽,由这五个音级分别作为主音就可以构成最基本的五个传统调式,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如果添加任何一个偏音,比如清角、变徵、变宫、闰,就可以构成六声调式,而如果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添加两个偏音,那么就构成七声调式,最基础的七声调式分三大类,一共十五种基本调式,这三大类分别是添加变徵、变宫的雅乐音阶,添加清角、变宫的清乐音阶,以及添加清角、闰的燕乐音阶。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调式音阶非常的繁多复杂。中国风流行歌曲在众多的传统调式音阶中,去繁存精,大部分都采用五声调式来进行旋律的写作,自然而然,音乐中就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其次,在编曲配器上,中国风流行歌曲揉合了很多的中国传统乐器音色来作为情感表达、彰显风格的重要手段。如果站在解构的立场上,换句话就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音色体系的解构,之后与当代电子、电声乐器音色相结合而重新构建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编配体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色体系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比较科学的分类,在西周时期,依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也称“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在各个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音乐的表演与演奏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体系,比如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就是以编钟与建鼓为主要乐器,辅以编磬、笙、排箫、瑟等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再如唐代大曲中使用的清乐乐队主要由编钟、编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等十多种乐器组成,丝竹、打击、吹管乐器成为该乐队编制的主要乐器;再如元杂剧使用的伴奏乐队,以笛、鼓、板为主,有时也加笙、琵琶、三弦、锣等乐器;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种类的音乐都均有其相对应的乐器编制,中国风流行歌曲并不是要承袭这些传统乐队编制体系,而是选取最具古韵代表性的乐器,比如《青花瓷》中使用的古筝、竹笛,《千里之外》中使用的钟、古筝、二胡等,与现代流行的电子、电声乐器相结合,重构了中国风的音色使用体系。

当然,传统音色的使用并不完全籍由演奏人员实施演奏,中国风歌曲中使用的传统乐器音色有很大部分直接用的是该乐器的采样音色,比如《霍元甲》《忍者》《七里香》中使用的笛子,《龙拳》中使用的古筝、琵琶等等,这些音色的制作,首先解构该传统乐器的单音弹奏,进而分解该乐器的演奏力度,再拆开各种演奏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采样,然后在采样器中进行重构并合成该音色,这也是具有非常典型意义的解构主义。

最后,在有些中国风歌曲里,会直接截取传统音乐中的某些旋律元素用于歌曲的前奏或间奏中,有的甚至直接在主旋律中与其它乐句进行融合,创作出极富古典韵味的音乐旋律。比如周杰伦的歌曲《双刀》《黄金甲》在前奏中引用了两首中国传统民歌的片段,而李玉刚演唱的歌曲《新贵妃醉酒》则是将传统京剧的元素融入到旋律当中。这些都是中国风流行歌曲直接汲取中国传统音乐养分的典型例子。

三、解构传统审美意象,传递当代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传统和文化的分支与组成,其结构的核心是“同中求异”,不论是句式结构、主题材料的发展变化,还是节奏的变化处理、曲式安排,都是在统一性的原则下追求些微的差异性。在音乐的审美上,讲究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强调作品的气韵生动、传神风骨,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统一、即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圆满,并追求艺术表现中情感与伦理道德的渗透与融合,推崇艺术表现手法的蕴蓄婉曲、动静相成、虚实相生,喜好艺术形态简约质朴、协调适度,以中庸平和为最高审美理想。

流行歌曲作为俗文化的一种,通俗易懂、便于传唱是其标志性的文化特点,而饱含艺术蕴味与深远意象则不可避免的成为缺憾,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描绘理想的歌曲创作时憧憬“让艺术歌曲通俗化,让通俗歌曲艺术化”,中国风流行歌曲可以说正在践行着这一理想。它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解构,分解传统艺术审美趣味,攫取典型意象,融合现代俗文化的元素,从而重构出当今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并传递着当代的人文精神,在制造流行的趋势上提升了流行文化的艺术品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主题、内容上,中国风流行歌曲破解传统音乐朦胧含蓄的形象,籍由更细化、并兼具视听色彩的具象,来塑造新时代的人物情感。比如有崇尚武学、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双截棍》《龙拳》《霍元甲》《曹操》《盖世英雄》《十八般武艺》等,有如山水素描般唯美意境的《青花瓷》《发如雪》《兰亭序》《东风破》等,有娓娓道来、细说故事般的《娘子》《斗牛》《爷爷泡的茶》《半岛铁盒》《最后的战役》等。在单个歌曲中,也会具有多重典型的传统音乐意象,比如《东风破》中歌词写到“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入木三分的刻画了离愁别恨和寻旧感怀两种典型的艺术意象。

其次,突破传统音乐中的结构核心原则,敢于求异,勇于对比。在速度较快的歌曲中,段落的对比、音色的对比、织体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无不体现异中求同,比如《半兽人》等;而在速度偏慢、比较抒情的歌曲中,音区的对比、织体的薄厚、音型的构成,又无不体现出传统音乐同中求异的特征,比如《台》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