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1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1.乡镇政府缺乏专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现在的乡镇管理者的管理知识不能满足当前乡镇居民委员会对乡镇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在这些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方面不能很好解决乡镇居民的问题,不能与各级管理者有良好的沟通导致与乡镇居民出现矛盾纠纷等问题。而已经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持续追踪问题解决进程,其政府都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反映乡镇居民的问题难题,并没有及时反馈问题的结果,很难为乡镇居民的合法权利给予有力维护,这样不能有效地解决与管理好乡镇。

2.乡镇管理中乡镇治理模式的问题是乡镇管理缺失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调查中,现有的各城市居委会中,79%的居委会都是由街道来领导和管理的指导关系,而且只有43%的乡镇居民委员会是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乡镇居民自治机制,可见他们的管理功能十分有限,很难带给乡镇居民较多的行政管理。另外50%的乡镇管理者认为目前本乡镇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在治理模式下是被治理的角色,造成管理者参与的淡漠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受到行政力量的压制。

3.乡镇管理中乡镇委员会财务管理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乡镇经费上的制约,由于乡镇管理的自身特点,以及乡镇居民多是农转非的人口和多为经济上靠小吃部、自行修理部等小本经营的特征,这便直接决定了乡镇管理在进行乡镇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经费特殊需求,但是由于街道办不愿意放弃经费的管理权导致这种难度被放大,导致街道办一些日常事务不能正常开展,使乡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经费问题不能得到保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矛盾产生后,不应该回避,乡镇管理者应该公开对抗,取得经费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二、解决乡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居委会的组织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乡镇管理工作的职业化。

政府要通过对乡镇居民委员会和乡镇管理者的选派、直选等招聘方式,为调整居委会的管理工作建设起一个专门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要体现知识化、年轻化的特点,也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来建设,可以让工人、青年、妇女定期定时去乡镇进行工作;在乡镇管理上可以由上级政府出资进行组织选派,居委会可以定期进行聘用或者直选,从而使居委会管理工作的组织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2.科学地界定政府和居委会各自的职能权限,对自己的事务管理行使一定的权力。

90%的乡镇政府以及65%的乡镇居民认为,给乡镇居民委员会自治权,给予相应的各级职责和相应的明确的职权范围是一个较利好的事情,乡镇居民希望管理者能为自己解决问题,而乡镇管理者希望自己是主动的,另外是乡镇管理者相对于街道办是不敢公开反抗,没有支配权,没有管理权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经费的不足,满足不了街道办工作的开展,不具有相应的支配权与经费的管理权,这也是不利于乡镇管理的。

3.调动居委会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一个针对居委会的明晰的财务制度是关键所在。

在调查结果中针对乡镇居民委员会的明确清晰的财务制度是影响乡镇管理的直接因素,乡镇管理组织经费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的管理经费不断增加,而许多职能都要由乡镇来落实,他们很难抽出足够的经费去划拨到乡镇委员会,因此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加大,乡镇管理能够提供经费,这种资金上的压力解决了,以及科学界定了职权,能有效促进乡镇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第2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镇环境;保护;治理;发展

近年来,城镇环境建设与改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日益进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城镇环境不但是我们从业人员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也为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1.现阶段城镇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1.1公民环保意思薄弱,环境质量与公共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乡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

1.2容貌秩序和城乡风貌有待进一步治理

其中主要一块是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也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扎实开展餐厨垃圾收集处理试点工作,逐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不断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消除乱倒乱扔生活垃圾的不良现象。突出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垃圾箱、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备,抓紧实施垃圾综合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垃圾分类处置中心等项目,着力提高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分类和处理的能力。

1.3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5 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 15577 万吨,尚有 7526 万吨的垃圾只是简易堆放,约 48% 的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全国约 334 个城市尚未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同时由于垃圾填埋场因使用到期关闭而减少处理能力、以及垃圾清运量逐年增长等方面原因,造成全国垃圾处理能力的缺口很大。

1.4管理政策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在实施城镇环境卫生规划的同时,加快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通过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步伐。

2.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下

2.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实政策与实践探索要有机结合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实政策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加强对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组织和领导。

2.2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以推动和促进发展为基准

首先是一个环境问题,形象问题,但归根结底又是一个生产力问题,发展问题。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要把优化环境、改善形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进而推动和促进发展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因此既要有长远性的规划,也要有阶段性的目标。

2.3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立治理工作责任监督和考核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和利益需要得力的干部去协调解决,不给其相应的权力不行,否则就会一筹莫展。给了权力不给其压担子、不予监督问责也不行,否则就会不作为、乱作为。对于已见成效的治理要保持住,进一步的严格要求考核进行管理。

2.4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全民参与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属于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范畴,自然应该政府主导,特别是在规划、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政府责无旁贷、不可替代。同时,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营造有利氛围,汇聚强大合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是做好这项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组织保证。

要加强环保教育,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可有力地促进有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对于乡镇工业而言,由于它们分布在农村,有的企业甚至很偏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影响乡镇工业治理污染的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乡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单纯是认识问题,它同乡镇工业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应在乡镇工业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基础上,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2.5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科学的制定出对环境保护的规划

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2.6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

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本地乡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总之,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宣传教育等机制和法规政策体系,保障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同时,更要注重制度建设,首先从制度层面把各种关系理顺了,这样执行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3.结语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实事求是地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化之,更不能畏缩不前。

良好的城镇环境是群众的共同愿望,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开展城镇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3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机构改革 政府改革 新农村建设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乡镇机构改革必然要从适应性的改革过渡到主动性和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改革。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防止反弹,也为了适应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乡镇机构改革还需要继续改革。那么,如何把适应性的调整转变为基层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综合改革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一、明确认识和转变观念,不断推动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化

1、乡镇机构改革严格意义上是基层政府改革

一者改革并非只是单纯的“机构精简,人员分流”,而是政府的转型,即政府由管制型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型的转变。二者改革的实际内容复杂且涉及的方面众多,其基本问题还是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和农牧民的关系问题。在乡镇改革的问题上,有人提出了改革需要“县乡联动”,强调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乡镇机构和人员改革上,或眼光只限于乡镇政府改革的这一层级上,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县乡联动”主张的着眼点还在于与政府机构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的问题,而改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是如何在基层政府的“瘦身定位”基础上,提高政府的效能,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基层政府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

维护稳定、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正义,既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利益多元化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有着激化可能性,城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弱势群体基数的不断增长,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必然是资源由农村流向城市,乡村凋蔽、拉美化的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有了端倪,而从扶助弱困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来看,也更加突出了基层政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政府的执政和治理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削弱的。这就是说,虽然还需要按照层级的事权和财权的不同来确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的内容和范围,但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的提出,也使得乡镇引导和组织作用更为突出,所以在这一意义上也更有存在的必要并更加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当然,我们必须要克服和摈弃过去那种一强调重要,就必须通过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办法来实现的传统方式。在当前,之所以有“取消论”的观点和无所事事的实际状态的存在,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什么可为与什么不可为”的问题和界限,也就是说,在基层政府的“定位”和职能上还没有真正得到明确,基层政府是如何定位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改革不能只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

发展地区经济、降低行政成本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动因,但是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政治、社会、文化、地缘、传统、人口、生态等必须统筹考虑。如果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政府的治理都不能令人满意的话,那么,区划规模变的更大是否就能有更高的治理质量呢?还有服务的有效性、直接性和便利性如何考虑?所以,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说,应当是适应性调整,而非指标性调整,但是,如果没有指标性要求,整个改革就可能无从着手和推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原则要求和灵活掌握的结果都可能会变的“对策高于政策”,所以直到目前为止,恐怕也没有一个最优的选择,但从次优的角度说,使旗县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是一个符合实际的选择。

4、实现改革与民主化的相结合

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效率和价值的导向是应当兼顾的,并且民主的导向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与民主化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大力推动乡镇改革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的直选工作,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在于服务的态度和质量,而其决定性的因素必须是用“选票购买服务”,这是形成对民众负责而不仅仅是对上级负责的机制性要求,当然,为了克服各级政府对选举制的“反映性迟钝”,还必须确立“顾客导向”的原则,通过流程化和程序的确定,保证各级政府以及基层政府对民众利益诉求的回应性,否则,任何所谓的自觉性或责任都可能是空谈。

5、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改革和调整是需要经常进行的工作,是常态,而且显然从来也没有一步到位的改革。当然政府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客观的需要,不能经常性的变来变去。所以,在渐近于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的改革过程中,有必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基层政府的改革。从我国历次的改革实践可以看出,精简和统一的目标是容易实现的,但效能问题往往难以解决,我们知道,前两者是后者的因果链关系,但由于滞后性,也由于缺乏考评等工具性手段,所以,效能往往被事实上忽略了。因此,目前首要和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往的体制改革关注的是前者,特别是精简,即机构和人员的精简,现在的改革虽然目标上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念,但是,实际的操作仍难以避免陷入这个窠臼。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应该是:通过立法先行的方式,使编制和改革有法可依,并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预期目标的动态控制。任何事情,一刀切从来就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也不会变成激励性机制,所以,不能简单运用。我们要消除以“减”为主的改革视野,把注意力集中于政府转型和提高治理能力上来。

6、依法进行和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改革必须依法进行,虽然改革试点赋予了改革的尝试性、实验性和灵活性,但是,也不能违背法律,只按领导意图和规划随意进行。这是我们必须给以充分重视的问题。坚持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保障社会和公民的权利既是法治政府的理念,也是改革行动的原则。

二、注重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实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实现政府转型,需要消除计划经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目前的压力型体制,需要正确发挥基层政府、社会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分权化的改革,实现了我国的地方竞争性的政府管理,并且实践表明已经是成功的经验,尽管地方保护有所抬头,中央权威受到影响,但是,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中央集权的体制。当然,还存在一个收放适度的问题,以及因时而动,因时而变的问题。然而,一个更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地方的权力集中并没有解决,(既中央集权变成了地方集权),也就是说,一些权力还没有真正放到社会和民众手中。在目前的制度体制下,只部分地解决了地方经济发展问题,并没有制度创新来解决更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问题。所以在继续坚持分权化改革的同时,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来实现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县乡治理结构的重建,通过改革实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改变政府唯一治理主体的思维,实现多元治理。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根本不是一元化政府治理下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条件下的治理主体的多元和平等化。当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必须还有社会其他组织来支撑和替代。换言之,只有大力推动中介组织的发展,政府才可能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中解脱出来,政府的职能转变才有可能性和现实性。所以,发展中介组织,既是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滞后造成的。

其次,克服机构依赖症。机构的过分完备,易导致部门化、官僚化和利益化,不利于社会自主管理,会出现与民争利和加重社会负担等问题。经验证明,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机构职能过于完备的话,容易使机构衙门化、干部官僚化,不利于扩大社会自主管理的空间;而且长期下去,会形成机构依赖,“没有机构就办不成事,有了机构没有钱也不办事”。所以,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不在于追求机构的完备化,而在于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实现以绩效为中心的任务管理型的组织构造。

第三,重在方式选择。目前的改革方式,即“撤乡并镇”、“乡财县管”可以预期的是增强了权力的集中和控制、监督能力;但也可能抑制了作为一级政府和组织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制度性突破,可能还会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怪圈。当然,改革的关键是事权和财权的合理划分,与此同时需要改变过去的“任务指标型”的管理方式,从建立基层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入手,通过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变革,实现政府绩效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第四,以人力资源的开发的观念建设公务员队伍。除了视公务人员为宝贵的资源外,具有现实意义的观念,是改变以往精简、分流、买断、离职下岗等的以减少人员为选择的改革思路。而是要坚持提高人力成本;养着不如用着;给福利不如给工作等符合实际的观念;在坚决保障和强制清除两手都要硬的法治基础上。在着手构建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同时,完善保障机制。转变只关注于减人减事的思维,在确立财政开支向下倾斜的思路下,转变用人的工作机制,打破单位和部门所有的壁垒,以公共事务和工程为项目进行人力规划和重组,这样可能更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所以,在具体问题和具体方法上,我们不必拘泥于社会能办的事要交给社会的笼统说法。

第五,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政府治理能力的表现,除了工作效率的要求外,还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能力上。围绕着提高这一能力而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一般来说,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更注重执行和服务的职能。但怎样才能保证它们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呢?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行政的同时,需要建立表达群众满意和公认的机制。

三、以回应性和顾客导向为选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毫无疑问的是,基层政府应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这一问题上负主要责任,而当前最为现实的问题则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基层政府有能力负这个责任。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的上级层次与基层之间的有着不同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和合理的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在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大前提下,要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和在乡村两级建立起有效的、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在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转移支付还需要明确、公正、公开和有效监控。所以,在当前要实现苏木乡镇应有职能的合理实现,从而达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改革应首先着眼于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国家权力的运作形式决定了乡镇机构的工作性质和范围,以往的乡镇机构虽有一级政府之名,却没有一级政府之实和之能,而且在更多情况下,财政包干的体制使得政府企业化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政治和服务职能。事实也说明,传统的包干性的财政体制,在上级提取大于给予的情况下,自利是优先的选择,即首先是“吃饭财政”,然后是消极行政,“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如果有发展和政绩的“冲动”,必然的选择就是资源的置换――土地和矿产等资源的交换。这种作为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可能更甚,当然在缺乏硬性约束的条件下它会于农村建设和服务愈来愈远。这是应当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第4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优化我县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全力推进建设小康彬县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根据《市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城带乡,以乡促村,全面治理,整体推进。

二、基本方法

统一安排,分头治理;深化教育,提高素质;突出重点,集中解决;从严整治,强行入轨。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6月17日至6月27日为宣传教育、思想发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宣传动员。

第二阶段:6月27日至12月1日为集中治理、解决问题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创建工作方案,组织力量集中治理“脏乱差”问题。

第三阶段:12月1日至12月中旬为检查验收、查漏补缺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各乡镇、各部门自查自验的基础上,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全面检查验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由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整改。

四、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是建设经济强县、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城市品味的重要手段,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不仅关系到全局利益,同时又关系到我县的对外形象。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重要意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建设诚信彬县、富裕彬县、安全彬县、和谐彬县献智献策,尽心出力。

2、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工作,既要搞好“硬件”建设,又要抓好“软件”建设,既要解决突出矛盾,又要解决具体问题;县级各有关职能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管其事,又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第5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治理

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只从自身出发,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交通和通讯落后,经营企业的布局分散,规模小,城市企业环境管理的经验很难借鉴实施。所以传统的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体系对乡镇企业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对现行污染严重的一些小型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的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统一规划设计。

二、乡镇企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公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没有一个主观的积极的态度,缺乏应有的全面的认识,而只是出现了问题去被动的应付。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习以为常。(2)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相对应的环境问题也相对突出,因此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要大于农村的环境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是利益当先,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冲突时,都是以利益为重,没有企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认识。(3)乡镇农村的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解决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当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作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企业发展问题相协调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公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2)加大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投资,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环境的污染。(3)对城镇和工业区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乡镇工业杂乱分散的布局导致环境污染蔓延。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4)转变经营理念。应根据本地区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轻型产业结构。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做后盾,减少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针对乡镇企业分散的特点,污染不好控制,在乡镇企业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着重发展附加价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的产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乡镇企业的建设。在一些规模小而无力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附近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能一些耗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鼓励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新产品和新行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控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先进技术治理已产生的污染,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企业已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乡镇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合理规划和布局,乡镇企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治理。

参 考 文 献

[1]王文军.环境保护的哲学意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2006(9)

第6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镇发展;环境问题;整治

对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人们已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整治体系。但对于乡镇环境,无论是对其重视度,还是对其问题的整治,相关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解决。

1、 乡镇环境整治概念

近几年随着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概念中将“生态”纳入其中,环境的治理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当前乡镇发展模式的内涵其实就是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建设产业化、宜居化、文明化的全面生态乡镇,我国也出台了多个政策来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就是依照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乡镇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农民生活及政府环保等多方面进行整治,整治手段包括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建设基础环保设施、完善垃圾处理流程、水流域治理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实现乡镇环境的改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2、 当前我国乡镇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整治主体不明

当前我国各地乡镇都明确实行环境综合整治,但在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首要的就是整治主体的不明确。由于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所以一般乡镇都会选择将工作分摊到各个部门中,但这就使得各部门的职能狭窄,体现不出整治主体。而且在一些资金充足的项目上,还容易导致部门之间产生利益不均衡,影响到环境管理。

2.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虽然各地方乡镇对环境整治工作投入了较多资金,但都偏向将资金运用到大的整治手段中,却忽略了最基础的设施建设,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水设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卫生厕所等这些基本的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建设却无法实行,而乡镇环境问题却又恰恰集中体现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垃圾问题和厕所问题,基本都是旱厕,尤其到了夏季,对大气环境、水质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是居住在河边的村民,随意丢弃垃圾的问题更是非常普遍,经常将生活垃圾堆积在河道边或是沟渠内。这些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不仅不利于农民的健康,也会极大程度制约乡镇环境的治理和监管。

2.3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目前各地乡镇都在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民普遍缺乏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农业生产中,对于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量都超标,造成农业污染堆积式叠加。有的村庄甚至随处可见农药瓶、化肥白装袋、白色薄膜等垃圾,“白色污染”现象非常严重,焚烧后的秸秆等农作物也被任意丢到附近的河边或沟渠,加大了治理难度。如果某些乡镇附近还有企业的话,污染环境的问题就更显凸显了,随意排放废水,焚烧垃圾,有些化工垃圾进入大气后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不利于村民的身体,现在我们听到的很多致癌物都来源于这些化工垃圾。

3、 完善乡镇环境整治工作的措施

3.1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整治

采取收费与补偿并行的措施来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整治工作中,如对当地乡镇企业和暂住人口适当收取卫生费,保障乡镇环卫工作的开展。而且要改变目前靠政府大量投入Y金治理的现状,可以引导企业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都适当投入,对这些投入了资金的单位又回报以其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资源享受,再联合政府调控和经济手段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觉悟,才能保障工作有序展开。乡镇可以定期开展宣传活动,为农民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让农民切实从自身利益出发体会到环境整治工作的必要性,从而充分调动环保主观性意识,从根源上保证乡镇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2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乡镇政府应该设立针对本地区的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立专项基金,并加大对重点村的项目投入,细致规划好每一个重点村的整治项目,以具备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为原则来重点提升环境整治水平。对于卫生维护工作,可以设立专职的环卫工人,做好片区保洁和环卫监督工作。对于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引进当下先进技术,如土地渗透技术、生物曝气、净化槽技术等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对于牲畜粪便,采用循环利用可再生的方法进行转变,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垃圾问题,设立可循环使用垃圾回收点和不可回收垃圾处理点,对于可循环使用的垃圾指派专门处理机构回收后再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要集中拉到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果仍旧有人不听劝阻,做损害环境的事,可以成立监察组,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处罚。

3.3提升产业技术、防治污染源

全面加强对农民农作产业的科技水平提升,从文化水平、技术培训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提高,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清洁模式,争取将农业生产方式迈向合理化、生态化、科学化方向,还可以与周边学校联合,为学校提供专业实践基地,为我国人才培养增砖添瓦。对于污染源问题,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项目,利用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农业生产,形成新型农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而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则要采取强制措施,勒令其对废水废弃物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如果发现违法制度的行为,将由乡政府出面直接给予经济处罚。

总之,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在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还有宽阔的空间有待完善,希望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将我国乡镇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徐秀英.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5.(06).

[2]陈柳钦.推进农村城镇化要注重环境保护[J].研究探讨,2013(02).

[3]邹秀英.试述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J].经济师,2012(09).

[4]姜爱林.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9).

第7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一、前言

**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二、小流域概况

**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三、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四、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第8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 人才 财务管理 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度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镇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来看,我国的乡镇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人才、财务、环境三个管理环节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试就此谈些看法。

一、当前乡镇企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人才流失问题。

乡镇企业流失的人才大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等的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据国家科委对188个高新技术项目承担单位调查,结果发现78.2%的企业人才有流失,其中流失的人才46.6%流向国外,10.9%流向三资企业,仅有0.9%流向乡镇企业。有资料显示,以各种形式招聘到乡镇企业的各类人才平均供职时间仅2年左右。急需人才吸引不进来,已有人才留不住,且大量流失,这样就给乡镇企业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2、财务管理问题。

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资金筹措困难、投资决策盲目、失误多,资产管理松散甚至瘫痪等问题。这些已成为制约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乡镇工业污染排放负荷行业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例如,水环境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废水COD的排放量是主要指标,而COD排放总量高度集中在几个行业内:造纸及纸制品业占比例接近70%,其次是食品加工业(以酿造为主)、纺织业(以印染为主)、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和皮革制造业。而这些行业中乡镇企业产值所占比例较高,有些行业乡镇企业甚至成为主体,如草浆造纸产量的80%来自乡镇企业;又如,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如水泥和砖瓦等建筑材料制造,乡镇企业占有的比例较大,如乡镇企业生产的水泥占全国水泥生产量的约50%,而且大多数是工艺落后的立窑。这种局面,使乡镇企业在有些主要污染物中占据了全国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大头。

二、解决乡镇企业管理难题的对策

(一)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应对措施

1、企业的领导者要改变思路、更新观念。乡镇企业应及时更新观念,认识到人才优势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不断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健全完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用制度留人。企业要本着外部公平、内部公平、个人公平以及过程公平的原则,根据自身的情况,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与绩效挂钩的奖金制度;灵活而具有弹性的福利制度;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股权制度。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不忘给予适当的情感和精神激励,让员工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尊重和关心,满足员工的归属感。

3、营造和保持“栓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氛围。首先企业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任人唯贤的用人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同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真正做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其次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积极塑造具有凝聚力的、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创造出奋发、进取、和谐的企业氛围和精神,培育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价值观达到认同。三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适时组织业务培训即增加员工学习、个体成长的机会。

(二)解决乡镇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首先,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划清产权。乡镇企业目前的产权划分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企分开迫在眉捷。有人认为政企分开意味着乡镇企业将失去政府的支持,事实上乡镇企业真正需要依靠的是市场而不是政府。乡镇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企业的自,树立市场观念,大胆走向市场大环境,才能实现宏观与微观上的资源化配置,在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机制下,实现规模的扩大,进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生产力,真正走上发展良性循环。

其次,制定完善的人才战略,引进人才,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乡镇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人才战略上,乡镇企业由于客观的原因,无法与大型国企与外资企业相比,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观念的更新,乡镇企业应抓住大好时机,吸收人才,在聘请中高级人才的同时,应注意自身队伍的培训,使之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在用人方面还应打破任人唯亲的家族式用人界线,唯贤而举,在各个岗位实行竞争上岗,能者居之,完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建设。

第三,科学地组织资金,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投资决策分析。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审时度势,科学地筹资用资,回避风险,保证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获得最大的资金报酬率,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乡镇企业不可能做到十分完备和精确、全面科学的风险分析和财务分析,但应高度重视。

第四,规范现金管理,重视资产评估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向现代企业过渡,必须重新评估本身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乡镇企业在改制时期首先应对资产与债权债务进行公正的再评估。评估后便需入账加强管理。乡镇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融资租赁、以旧换新等各种方式优化资源,处理不需要的资产,对于应收账款应以合理的方式如折扣折让等主动收回。

(三)改善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

1、进园集中并辅以专业化污染治理。

例如,浙江是一个市场经济意识在全国领先的省份,各具特色、专业分工的小企业、大集群的特色工业园区,为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在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面对的这些问题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在污染企业集中到特色工业园区后,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集中治理,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不经济”的难题,监管也变得容易。我们将在中小企业密集的专业工业园区,通过扶持专业污染治理公司进行污染集中治理并采用“谁治理谁收费”的方式称为“进园集中模式”。

第9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风暴行动”的部署和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以清洁城乡、做美为目的,以效能风暴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县委“工业强县、产业富民”两大主体战略,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注重长效”的工作思路,彻底整治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形象。

二、整治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整治目标

集中治理市容市貌及城乡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乱搭乱建、乱摆乱占、乱泼乱倒、乱丢乱扔、乱贴乱画、乱设乱挂、乱停乱靠、以及违规施工、道路遗撒、道路两旁“三堆”及“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美化形象。

(二)重点任务

重点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整治行动。

1、整治环境卫生。县执法局及镇、镇、镇、镇、镇、镇、镇等8个建制镇要严格落实“一把扫帚扫到底”和“六净五无”的作业标准,强化动态清扫保洁,确保道路干净、整洁;做好垃圾清运工作,严格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垃圾收集运输,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及时清扫垃圾箱和果皮箱周围散落垃圾;集中治理主次干道各类餐饮门店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扔杂物等问题,有效清除卫生死角;其他乡镇也要彻底整治政府所在地、集贸市场、辖区内主要道路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

2、整治城市立面。一是规范门店招牌。严格落实“一店一牌”的要求,规范门头招牌,做到上下一条线、前后一个面,提高美化、亮化档次。二是清理拆除非法户外广告。加强对户外广告的日常管理,及时排查、消除户外广告设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大对违法设置、安全性差、有碍观瞻户外广告的清理力度,清理整治一店多牌和店外临时招揽牌,全面清理条幅、气球、布幅等软体广告,坚决杜绝未经审批非法设置户外广告行为。三是治理乱设乱挂、乱贴乱画现象。加大对沿街门店擅自架设杆线吊挂、晾晒影响市容的物品等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力度,继续整治“牛皮癣”、小广告,加大对沿街门店和楼体墙面乱贴乱画的清理整治力度,确保沿街门店和楼体墙面干净、整洁。

3、整治占道经营和店外经营。坚持疏堵结合,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有序”的要求,加大对重点道路、重要路口和主要街道占道经营的管理力度,取缔主次干道、十字路口、广场周围的占道经营行为。强化不间断巡查、定岗值守、集中整治等工作措施,加大对县城和各建制镇主次干道两侧违规设置的摊点、店外店、流动摊点、洗(修)车店等占道经营行为的清理力度,不断优化市容市貌秩序。同时,巩固维护好现有的临时便民市场,达到规范管理、有序经营的要求,促进民生和社会稳定。

4、整治违法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依据法定职责抓好全县违法建设的预防、清理、监控、拆除等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防违控违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县、乡镇、村社治违、防违监控网络。二是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和落实信息报告制度、巡查制度、监管制度,建立控违预警机制,将违法建筑遏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加强联防、联控、联查工作,真正做到早发现、快制止、严处理,保持对违法建设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建设的蔓延势头。

5、整治渣土扬尘污染。加强建筑工地规范管理,切实整治渣土遗撒、二次扬尘污染。建立健全“源头预防、快速反应、督促检查”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渣土处置、运输、消纳的监管。全面落实施工工地遮挡、出入口硬化和散装货物车辆密闭运输等措施,确保施工现场不扬尘、不泥泞。从严查处散装物料运输车辆带泥上路以及在拉运过程中沿途抛、洒、滴、漏等行为,有效治理道路遗撒和二次扬尘污染。

6、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坚持“谁的区域谁负责”,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经常性开展卫生大扫除,清除卫生死角和暴露垃圾。整治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乱拴乱挂等不良行为。各乡镇、各部门继续组织好干部职工实施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的“爱国卫生日”活动。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积极宣传动员,营造舆论氛围,使此项活动家喻户晓,广泛参与。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整治内容,突出工作重点。

(二)集中整治阶段。在宣传动员、明确任务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集中清理整治,迅速见成效。力争在月底要有突破、出亮点。月初要有大改观、整体效果上水平。

(三)检查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验收,查找问题和不足,巩固成果,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综合整治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县上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风暴行动”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为组长,县执法局局长同志为副组长,各乡镇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组织、协调、督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执法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切实把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具体体现,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发放通知、张贴通告、悬挂横幅等载体和形式,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整治活动和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理解和支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氛围。同时利用县广播电视台、《宣传》、《新闻网》等媒体加强信息报道,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展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成果,强化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