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仪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设备仪器;采购;前期论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设备仪器的采购数量越来越多,设备单位价值越来越高,设备仪器作为一项重要的固定资产,是一个单位科研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最直接体现,是最能体现单位“生产力”的标志。
1 设备仪器采购前期论证的重要性
科研院所新购置的设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市场可采购到的通用类设备仪器,另一类则一般无法在市场上直接采购到,并且无相关标准,需要由使用者提出技术要求,委托相关厂家进行研制或生产,称为非标或订制设备。
设备仪器的长久、稳定和最大化使用不仅仅关系到设备本身在全生命周期的使用状态,更直接关系到整个单位的长足稳定发展与进步。采购的前期论证工作一方面在于论证其可行性,即决定是否进行该项采购,另一方面则是在确定采购后,确定其主要技术要求,并对多家供应厂商及产品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一旦决定实施采购后,财务、使用部门、工艺等部门都将各司其责开展工作;一旦设备技术要求确定后,后续一切工作将以此为标准并开展实施;一旦供应商确定后,其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也将大致定性,无法更改。
所以,前期论证工作将影响设备仪器的全生命周期,是整个设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 当前采购前期论证工作的问题
2.1 组织不规范
目前,大部分的科研院所都制订了专门的设备仪器的采购管理办法,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流于形式,有时为申请经费,调研人员在仅调研了一家供应商的情况下甚至在从未调研的情况下,炮制出一套设备方案,敷衍交差,造成后续实际采购时方案不健全,甚至不具备可行性,概算偏离严重等问题;二是无专门的调研团队,调研工作往往较为粗放,对整个单位现状和需求统筹不够,不能完全满足科研或生产实际需求,三是可能出现技术人员直接充当采购人员的角色,私下与供应商直接确定采购产品的性能、配置等,甚至已在确定采购的情况下泄露本单位在该项设备的预算让供应商直接根据预算进行产品配置并进行报价。这些情况都将造成后续设备采购和管理工作变得困难,主要原因是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较小甚至流于形式。
2.2 供应商管理制度不完善
供应商管理制度建立较晚或尚未建立,没有完善的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给论证及调研人员。调研人员选择的厂家未必为合格的供应商,无法在研发或生产能力、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论证。
3 加强设备仪器采购前期论证的几项措施
3.1 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制度,及时梳理采购过程出现的各类情况,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设备采购流程,确保设备采购工作的科学合理。
3.2 设备管理部门的早期介入
设备管理部门参与设备前期论证工作,是根据掌握的情况与认识,协助和协调各部门,尤其是对技术或工艺论证部门反馈现有设备仪器的配置情况、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通过设备管理部门的前期介入,完成设备管理的闭环。
3.3 加强调研过程管理
调研工作是论证的基础,只有以调研结果为基础的论证才有意义。调研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或者走出去请进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都可以。但是无论哪种方式,调研人员都要带着问题去进行调研,每次调研都应该有明确的调研目标和调研内容,除设备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应收集厂商的基本情况、资产经营情况、产品应用情况和售后服务情况等,并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写出详细的调研报告。
3.4 加强设备技术协议管理,尤其是重大设备的技术协议管理
在项目调研阶段,调研人员根本无法完全考虑到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环节中可能发生或存在的问题。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可将设备分为一般设备、重要设备、重大设备、非标定制设备、重大非标定制设备等几类设备。针对每类设备的前期论证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以达到提高效率和提高采购质量的目的。技术协议管理可分为技术协议拟定和评审两个过程,对不同类别的技术协议的管理适用不同的管理流程,举例来说:对一般设备,基层使用部门完全有能力提出符合自己使用需求和使用条件的技术要求,可将技术协议管理权限设置在部门/车间级,在基层部门进行技术协议会的会签即可,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有效提高采购效率;对于重要设备、一般非标设备,除基层部门外,还需由计划/生产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共同参与,负责对基层使用部门提出的技术协议进行会签或会审;而对于重大设备和重大非标设备,因投资巨大,需从工艺需求、价格,投入产出比,安装/运行条件,运行维护成本,操作/使用人员的配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除计划/生产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外,还应会同财务部门,工艺部门及单位主管领导一同进行论证,并可视情况申请外部专家评审或提交咨询服务,最终经集体决策并确定最终技术协议。
3.5 建立供应商动态管理制度
对拟采购设备的供应商或厂家,应进行调研和查证,尤其对重大设备的潜在供应商应实地考察,考察其资产及经营情况、资质情况、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质量状况等情况,确认该厂提供的设备符合要求;同时在采购合同履约和售后服务过程中,对供应商实施动态评价,建立合格供应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保证合格供应商的动态平衡,为保证设备仪器采购质量提供进一步助力。
4 结束语
总之,前期论证作为科研院所设备仪器采购前的重要工作,必须通过不断探索采购前期论证管理的新对策,进而促进设备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既提高了单位设备仪器采购效率,又能保证采购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华.高校设备采购前期论证工作的管理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
[2]殷静燕.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风,2015(5).
关键词:仪器管理系统;硬件建设;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9-02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购进了大批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测试服务中发挥作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各种科研设备,尤其是贵重精密仪器,都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用实验室,有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各种进口设备大批量地装备进高校和科研院所,那个时候由于资源稀少,基本是每个仪器都配备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操作,学生接触仪器的机会很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逐步好转,越来越多的进口仪器进入到科研机构,这时一部分价值相对较小的仪器设备逐步对学生进行开放,而配备的管理人员也由一人负责一台仪器,转变为一人负责多台仪器,兼顾仪器的操作测试、培训管理、日常维护和维修等。最近1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购买的进口仪器数量呈现爆发式井喷的态势,管理人员的数量增长和管理手段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实验设备增长的速度。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仪器的配比从最开始的一对一逐渐演化为一对多,在由于人员编制配备等因素的制约下,要想充分发挥这些科研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只能从管理手段方面入手,把开放仪器的比重逐步提高,专职管理人员逐步从操作员向真正的管理员转变。参照国外实验室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比如:国外大学实验室的开放比例非常高,所有实验室都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开放。而且开放时间能够做到24小时开放,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靠门禁卡刷卡进出。在实际运行中,不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交叉使用的情况并不多,开放实验室也很少承担基金科研项目,这也许是因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开放会影响到科研任务的进展的原因。国外科研院所的经费很大部分来源于国家或州政府直接拨款或私人捐赠,对其使用均有严格的用途说明,所以在国外大学,没有像国内那样专门有针对学生自由创新、有专任教师参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点倒是国内的开放程度更高、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仪器设备开放的比例越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越是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和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仪器管理体系是急需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分别从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管理人员的提高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硬件设施的配备
学生在需要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前,需要在专门的网上预约平台进行预约上机的时间,这是为了对仪器设备管理有序,现在这种仪器设备管理软件有很多,各具特色,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学生要进入仪器设备所在的实验室楼门必须刷卡进入,然后到专门指定的位置取进入仪器设备房间的门卡,刷卡进入仪器设备所在的房间。进入仪器设备房间后,有的是输入账号密码解锁仪器,然后进行使用测试,账号密码是和在网上预约平台上的账号密码一致的。这样的仪器一般是中低端的仪器,操作简单易懂的仪器偏多,原因是输入账号密码保证不了操作人与预约人是同一个人,一旦出现问题追责时,容易产生偏差,但是由于操作简单易懂,即使不是管理人员培训过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和仪器旁的使用说明指导下就可以独立操作,并且出现问题几率很低;有的精密贵重仪器是需要进行指纹识别后,激活显示器电源再进行使用测试。将指纹检测识别技术用于开放实验室管理的身份认证系统,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实验室全时开放管理上的难题,并进一步步激励实验者的责任意识。有的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用声纹识别,由于每个人的声带震动频率不同,声道结构不同,再加上发音习惯不同,组合形成了各具一色的声纹特征。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对应的语音谱图也会不一样。因此,可用来比对两段语音的同一性,即是否来自同一人。声纹采集方便、硬件成本低、用户容易接受,其缺点是普及率还不够高,而且判断误差比指纹要大,所以在价格昂贵,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的仪器设备上大多数还是采用的指纹识别,优点是可以保证操作人与预约人相一致,是由管理人员培训合格的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整个学生行动的路线上,从实验室楼门口到取门卡的指定位置,再到仪器设备房间门口,最后在仪器设备前都安装有摄像头,进行无死角的全天候监控,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仪器设备前的摄像头,设置为高清可上网摄像头,此摄像头可以看清楚仪器操作的界面,这样无论管理人员在哪里,一旦出现问题,管理人员都可以远程进行指挥操作,保证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安装监控系统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仪器出现人为故障,并且操作者第一时间没有把情况反映给管理老师的情况下,通过监控系统结合网上管理平台上预约该仪器的时间段,可以追溯到出现故障时间点的操作人,这样责任明确,对于预约的学生、操作的学生、管理人员和实验室都好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责任的划分然后尽快展开后续的维修维护工作。其二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干预,让学生知道在仪器旁有高清摄像头,任何违反操作流程的操作都会被管理老师看得一清二楚,这样学生在进行非常规操作时,心理上就有畏惧感,不敢在不熟悉操作的仪器上不按规程操作。
二、管理人员的提高
从20多年前的管理人员和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一对一,到现在的一对二,有的一对多,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了解掌握所管理仪器的原理方法,从仪器的操作者向仪器的管理者转变。其中重中之重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培训与考核。针对小型仪器来说,培训和考核可以一次完成,在被培训的学生准确无误地操作一次后就可以开通网上预约机时的权限。而对于操作比较复杂的大型精密仪器来说,培训和考核需要分开完成。首先要进行理论培训,从安全注意事项到仪器操作方法和实验参数设置,尽可能详尽地把可能遇到的情况,处理的方法一一说明,然后再分批安排参加过理论培训的学生进行上机考核,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后就开通网上预约机时的权限。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参加理论培训的人数多于参加上机考核的人数,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可能短时期内是不会使用这个仪器的。这样的学生如果时隔半年以上,和没参加过理论培训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因为长时间不去尝试使用一台很陌生的仪器,光凭着理论培训的记忆,很快就忘记得所剩无几了。所以这样的学生需要再次参加理论培训,然后在半年内需要参加上机考核,才可以赋予网上预约机时的权限。仪器管理人员还需要熟练掌握自己权限范围内的网上管理软件的操作和监控系统的操作。
管理人员的自身学习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管理的基础,由于职业特性,专职仪器管理人员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仪器使用方法、故障判断和维修技巧这些方面很难有和专家或者同行交流的机会。所以仪器公司组织的培训和专门的技术人员的研讨会,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参加仪器公司组织的培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于开发利用仪器的功能,对学生使用仪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帮助的。而参加专门的技术人员的研讨会能交流到大家遇到的仪器故障和操作经验方面的问题,这是对一个仪器管理人员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所管理的仪器出现故障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出现故障的几率也非常的低,只有互相交流才能学习到其他人排除故障的方法,一旦自己遇到相同的或者类似的故障问题,就会有据可循。
三、结束语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科研仪器管理系统对于当今的科研院所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硬件方面的配备只要资金充足都很容易实现,关键还是管理人员的能力是整个全方位多层次科研仪器管理系统中关键的一环,做学习型的仪器管理者,真正做到管理仪器而不是单纯的使用仪器。
参考文献:
[1]聂珍媛,等.高校贵重精密仪器管理现代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2]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
[3]卢畅.基于指纹检测识别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4]赖丽雯,等.声纹识别在开放仪器管理中的应用[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
Establishing Omnidirectional and Multi-level Research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QIU Ling-ying,WANG Chun-yu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and Material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关键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因其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强大、数据处理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食品、环境、化工、生物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各大高等院校都在致力于加强培养大学生操作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既能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要,更是为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一条出路[1]。但是由于大型仪器设备价格非常昂贵、维护周期长、工作原理复杂、操作要求高以及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不多,直接导致大型仪器设备在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现在的使用率仅仅只能满足让学生掌握实验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仪器[2-3],更谈不上熟练掌握操作使用乃至开展研究的能力。因此,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特别是提高其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利用率成为现今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背景,对大型仪器设备在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1背景介绍及现状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建设大学五大优势重点建设学科和四个硕士授权规划建设学科之一。几年前,由于资金、人员、场地等各种条件限制,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实验教学中仍然在使用那些型号老旧、稳定性不高的小型、低端的分析测试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已经和教材上的现代先进的分析仪器技术严重脱节,更重要的是无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意义上的实践机会。近两年学校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改扩建实验室,现已拥有同位素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离子色谱、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大型仪器40余台(套)。这些设备不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科研的需要,更是有计划的逐步推广应用于各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例如,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环境监测实验》,就涉及到许多应用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分析测试大型仪器设备。以前由于缺少大型仪器设备,在实验课上老师只能以演示教学为主,学生们既没有充分的时间也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完成一系列的分析测试过程。可想而知,面对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生们只能机械的完成和抄写实验报告。相比于传统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实验,这样的仪器分析实验安排无法给予学生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和适应提高过程,而且被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部分失去了兴趣和主动性,急需改革。
2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数量少,运行维护周期长、成本高,本科实验教学学时少且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等方面:(1)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共享工作在我校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行共享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教学中投入使用率[4-6]。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大型仪器设备相关管理制度,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施细则》等。但关于大型仪器设备与本科实验教学这两部份内容相交叉的方面,还没有政策和制度涉及到,暂时也没有相应的考核的指标来进行监督政策的实施。(2)实验教学学时少且教学的内容复杂形式单一。学生在有限的学时数内,既要了解和掌握仪器结构、试样制备及结果分析方法又要熟练操作步骤并动手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验课堂上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按照老师设定好的实验步骤完成相应实验内容,缺少设计实验方案和论证优化实验方法环节,课后的实验报告也只是照搬书本或者实验讲义上的内容,基本不用主动思考。这种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形式重结果,轻过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3)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维修费用高、维护周期长。高校有限的经费导致大型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多数仅有一台(套)。而且这些仪器设备本身就承担了繁重的科研测试任务,科研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容易造成冲突,客观造成留给教学使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大型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相对复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极易因为操作的失误导致仪器损坏,增加仪器损坏率、造成高额的维修费用,并且出现问题后多数需要等待厂家工程师上门维修导致维修周期也很漫长,这样将会严重影响科研工作者的使用。因此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单位宁愿空置以降低维护成本,也不愿共享于本科实验教学。
3在本科实验教学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建议
3.1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奖惩措施,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投入使用率
学校按照需求将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分配至使用部门,由使用部门与学校签订设备管理协议书。协议书内容包括这台大型仪器设备每年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用于科研工作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使用标准、效益目标,特别是要规定面向本科实验教学开放的课时的量化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根据使用部门完成指标的情况进行评分考评。对于考评等级优秀的部门,学校应从多方面进行奖励,例如可以全额或按比例返还当年的设备使用费用于使用部门对本科实验教学开放上维护大型仪器设备的支出,可以在该部门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立项上予以倾斜,可以给予申请购置新设备的优先权,可以对工作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等等,这样形成长效的良性循环。而对于考评等级无法达标的使用部门,首先要找出无法达标的原因,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找到责任人明确责任,其次可以收回并重新调整该部门管理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以最终的考评结果为导向,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向本科实验教学中的转移调控力度,从学校规章制度层面上保证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上的投入使用率。
3.2只有让学生学习更多大型仪器设备的原理,提高并掌握其操作使用技术,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熟练地利用这些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或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1)增加课时,调整涉及到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将实验课安排与理论课内容同步以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只有当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步时,理论教学才能为实验教学打基础,而实验教学则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巩固和深化。其次,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在做好预习,学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这些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包括制样、上机分析及实验结果处理这些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从去年开始,环境工程专业18级的《环境监测实验》的课时已经由原来的8课时增加到12课时,教学效果已经得到明显改善。(2)结合实际需求和资源优势设计实验内容和准备实验讲义。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茂名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考虑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及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与学校有长期合作的资源优势,有的放矢地设计实验内容和准备实验讲义。例如我们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针对石油化工污染这个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设计了三个实验项目:TOC测定仪测定油厂废水中的总有机碳;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油厂污水处理装置废水中的有机物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污泥中的元素含量。每个实验4个学时,分组分批进行,每组8-10人。在实验室进行授课,使用实地采集的样品进行操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并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更好地撰写提交完整详细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技术的同时还能体会到这些分析测试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优化课程设置,涉及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验课程建议采用选课制。例如在大一,大二时,可以先开设讲授现代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工作原理的基础理论课,让感兴趣的学生对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机械构造及其应用等先有相应的基本了解。从大三开始,学生已经对自己感兴趣的仪器设备有了基本了解,这时如果希望在这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爱好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成各类科研创新小组进行选修课程。专业老师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小组成员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并在老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经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认可并严格培训后,即可上机操作,操作熟练之后学生可以独立使用仪器设备开展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3.3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鼓励直接参与本科实验教学任务
设备管理人员本身据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使得大型仪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被迅速的排查、解决,能有效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极大的降低维护成本。同时设备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可以更好的教授设备的管理、应用、故障排除及维修技术,还可以凭借他们对先进仪器设备、技术的了解与学生开展座谈会、讨论会等,以丰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设备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本科实验教学任务或者作为带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或技能竞赛,对于那些参与教学过程并获得高级别竞赛成果的,可以适当的予以奖励,鼓励更多的设备管理人员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开发,这样还能极大的缓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稳步增加。高校实验中心是教学的主战场和科研的基本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集教学、科研和技术转化为一体。大型仪器设备是推动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硬件支撑条件。大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重视高等院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从仪器设备购置、设备安装、验收、调试使用、技术资料建档、维护保养、维修和报废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检验数据。因此,科学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购置计划的审查与论证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论证。把好购置计划的审查论证关,根据学科发展建设规划,教学科研任务,经费来源,技术人员等条件,提出大型仪器购置计划。组织学科专家的论证会,论证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提出设备购置品牌、技术参数、价格等意见,提交学校会议审批。
2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为了掌握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有必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并建立完整的档案。大型仪器设备建档内容主要包括:档案卡、使用说明书、保修卡、合格证、验收表、仪器检定、校验情况记录、使用记录、期间核查记录、仪器损坏、故障、修理记录、仪器维护保养记录、仪器设备存放位置变更记录和仪器设备报废情况记录等。
3建立使用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要坚持专管专用的基本原则。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要实行专业技术培训和高温高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网站,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简介、功能介绍、用途情况、简单的操作规程、使用论坛、使用预约等。一是制定操作规程简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后,要结合大型仪器维护的相关资料,制定大型仪器制作操作规程。二是制定使用规章制度,学校层面制定的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中心实验技术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规范和大型仪器实验记录本等操作性标准,以便提高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的可操作性。
4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维修
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操作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指导规程进行维护保养。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责任人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认真填写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设备使用人员在使用中或使用后发现仪器设备有异常时,立即停止工作,迅速查找故障。如果无法排除故障,应及时向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报告,安排工程师检修。维修后重新进行检定和校准,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核查仪器设备的异常是否对之前开展的分析测试造成影响,如果有影响,需要告知相关人员重新测试。
5仪器设备的报废
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无法修复、计量检定达不到要求无法使用时,根据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予以报废处理。仪器设备的报废由实验室提出,经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鉴定确认后,填写仪器设备报废表单,报实验室主管部门批准,并上交仪器设备给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在报废的仪器设备上做明显的标志,隔离存放。在仪器设备档案中做好报废仪器记录。
6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是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积极探索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的新机制,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积累新经验,大力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学研究,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S].国家认可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王陇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关丽萍,宋皓.探索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邹月利,徐雅琴.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1,39(15).
[5]何兰花,王瑞晓.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
[6]谢忠.构建平台吸纳精英—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立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优化现有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仪器分析》在高校教学设置中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重要基础和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需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实践操作的培养。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经费和实验空间的限制,大型精密仪器的购买和使用成为了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短板”,因此,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成为了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国内外多所大学如霍普金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已对虚拟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研究,并建设了一些适合于药学、化学专业的虚拟实验室[1]。但基于课堂虚拟实验室的《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尚未被提出,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亦称为合作实验室,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Willian 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的,最初是为了方便不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远程协作或共享数据[2]。
虚拟实验室的本质是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操作流程等,在计算机上所营造的可辅助或部分代替传统实验各个操作环节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是可为学生提供高仿真模拟度的、全程参与的操作平台。
1.2 立体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元素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3]。其中,教学资源立体化是指教学过程中纸质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教学方式立体化是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多方式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立体化是指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融合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堂虚拟实验室、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多种手段相辅相成,最终形成教、学一体的格局。
2.课程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目前我们自行开发软件,构建“原子吸收”、“红外光谱”课堂虚拟实验室。该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包括以下板块: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仪器原理介绍板块、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板块,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2.1 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包含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火焰、石墨炉)、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四大部分。“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展示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包括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吸收池、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五大部分。当鼠标移动到相应系统时将每部分放大展示,并显示文字说明,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仪器组成与结构。
2.2 仪器原理介绍板块
此板块主要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介绍朗伯比尔定律、共振吸收线、峰值吸收法等基本理论,红外光谱法主要介绍分子振动方式和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促进实验操作的完成。
操作者通过鼠标完成虚拟仪器中光路的动态演示,可以直观了解实验原理。同时,软件中集成“原子吸收”、“红外光谱”操作的演示视频,能够让学生对不清楚的操作进行自学。
2.3 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含钙量”的模拟实验分析过程。“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包括“未知试样(C8H10)的定性分析”、“未知试样(C7H9N)的定性分析”两个模拟实验分析过程。该板块为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模拟实验过程,完成定性或定量分析,进一步理解仪器工作原理。
在完成实验操作中,关键操作步骤设有陷阱,只有当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该实验评分才为满分,否则,软件会自动减分,并在实验结束告之操作不当的步骤。如此,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最终掌握仪器的使用流程。
同时,在“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元素如镁、钙、锌、铜、铅等分析线数据,“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有机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分析测定,为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3.《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
《仪器分析》课程是我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根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
在《仪器分析》课程的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传授―强化―记忆”的教学模式进行,并且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在不同时间、空间独立进行的。该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是单向信息传输[4],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但传统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验教学不同步[5]、实验仪器不足、实验教学以示教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3.2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调查
Tyler(1949)曾指出: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之一[6]。因此,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求知,提高授课效果,优化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设计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在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现状的意见与建议后,确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3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基于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该课程教学大纲,将板书、CAI技术,实验视频、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板书提高教师即兴讲解的阐述效果;利用CAI技术和实验视频提高视听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课堂虚拟实验室演示仪器装置、原理及使用方法,与学生互动,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同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
在课内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将传统实验与课堂虚拟实验室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预习实验。为解决传统实验预习停留在对单纯文字的理解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观看并运行虚拟实验室,使其明确实验目的、理解仪器工作原理。②虚拟实验与现场实验同步。借助虚拟实验室,先对学生进行示教实验,如看完原子吸收实验教学软件,即刻将学生带入实验场地,对实物进行观摩学习。这时教师重点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再进行仪器基本操作,加深感性认知。③实验和规范操作同步。教师完成示教后,以虚拟仪器代替传统实验仪器,可安排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操作,不熟悉的部分还可反复运行,规范并强化实验操作。
在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保留具有代表性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再利用虚拟实验室的优越性,教师给学生划定题目范围或鼓励学生根据热门话题自拟实验项目,按照真实仪器正常运
行的过程进行探索性仿真操作,逐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科研实践体验:查阅文献-确定选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处理数据-完成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论
虚拟实验室在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也表明,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虚拟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现有教学观念的突破,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实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互动及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邓碧如.辅助教学的虚拟仪器分析实验平台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72-173
[2]李育,赵靖霞,杨根金等.探讨分析仪器虚拟实验室的设计[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163-164
[3]唐文武,王汉青,王志勇等.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视角[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105-107
[4]王大红.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72-76
[5]郝玉翠,艾智,孟丽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2,,27(4):20-22
[6]徐胜臻,曹敏惠,陈长水等.构建农林院校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6):63-65
唐山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JG1402
??] ? ? ? ?]? @? :black'>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亦称为合作实验室,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Willian 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的,最初是为了方便不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远程协作或共享数据[2]。
虚拟实验室的本质是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操作流程等,在计算机上所营造的可辅助或部分代替传统实验各个操作环节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是可为学生提供高仿真模拟度的、全程参与的操作平台。
1.2 立体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元素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3]。其中,教学资源立体化是指教学过程中纸质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教学方式立体化是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多方式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立体化是指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融合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堂虚拟实验室、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多种手段相辅相成,最终形成教、学一体的格局。
2.课程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目前我们自行开发软件,构建“原子吸收”、“红外光谱”课堂虚拟实验室。该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包括以下板块: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仪器原理介绍板块、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板块,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2.1 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包含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火焰、石墨炉)、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四大部分。“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展示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包括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吸收池、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五大部分。当鼠标移动到相应系统时将每部分放大展示,并显示文字说明,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仪器组成与结构。
2.2 仪器原理介绍板块
此板块主要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介绍朗伯比尔定律、共振吸收线、峰值吸收法等基本理论,红外光谱法主要介绍分子振动方式和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促进实验操作的完成。
操作者通过鼠标完成虚拟仪器中光路的动态演示,可以直观了解实验原理。同时,软件中集成“原子吸收”、“红外光谱”操作的演示视频,能够让学生对不清楚的操作进行自学。
2.3 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含钙量”的模拟实验分析过程。“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包括“未知试样(C8H10)的定性分析”、“未知试样(C7H9N)的定性分析”两个模拟实验分析过程。该板块为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模拟实验过程,完成定性或定量分析,进一步理解仪器工作原理。
在完成实验操作中,关键操作步骤设有陷阱,只有当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该实验评分才为满分,否则,软件会自动减分,并在实验结束告之操作不当的步骤。如此,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最终掌握仪器的使用流程。
同时,在“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元素如镁、钙、锌、铜、铅等分析线数据,“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有机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分析测定,为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3.《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
《仪器分析》课程是我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根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
在《仪器分析》课程的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传授―强化―记忆”的教学模式进行,并且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在不同时间、空间独立进行的。该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是单向信息传输[4],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但传统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验教学不同步[5]、实验仪器不足、实验教学以示教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3.2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调查
Tyler(1949)曾指出: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之一[6]。因此,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求知,提高授课效果,优化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设计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在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现状的意见与建议后,确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3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基于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该课程教学大纲,将板书、CAI技术,实验视频、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板书提高教师即兴讲解的阐述效果;利用CAI技术和实验视频提高视听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课堂虚拟实验室演示仪器装置、原理及使用方法,与学生互动,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同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人才
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检验学院是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不断培养和提高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竞争力对于检验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临床检验仪器操作是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学习、工作和科研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好《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检验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培养更多优秀检验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而全面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1-3]。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强调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和主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主动学习,师生共同解决各种问题。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4]。微课是在传统教案、课件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微课能够促进翻转课堂的形成和发展[5-6]。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围绕培养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结合《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专业特点,对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究,使本课程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1《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1.1教学模式的现状
迄今为止,检验医学已步入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7]。现代化的检验医学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检验仪器,检验仪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以临床医学实验室常用的基础仪器与先进的专业仪器为学习内容,反映了快速发展的检验医学仪器的现状,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执业上岗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本课程是由多学科交叉组成的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和学习内容较枯燥等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完善和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1.2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应以适应时展的标准来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应主动扛起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科技支撑的责任,努力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乡医学院是国内《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创始院校之一,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使用高质量的课件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同时积极推进本课程微课的建设和广泛使用,坚持在完善教学模式上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提高《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9-11]。
2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创建《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主要必修课之一,是现代医学实验室的根基,是临床检验人员进行临床实验诊断的前提和依据[12]。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改革,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研室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教学方式,本课程2009年参评并获批为新乡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获批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6年获批新乡医学院首批微课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圆满验收,2021年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的建设工作。2016年,为了全面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构建,本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讲座,认真学习微课的制作方法。微课的制作由教学设计、视频录制、资源完善3个阶段组成,其中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构建的基础。教师们围绕教学大纲全面梳理本课程的知识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开发的同时,把控好整个课程的系列化、专业化和完整化。在微教案设计、脚本润色、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和录制视频等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研讨和观摩等活动,教师们互相交流学习,逐渐提高制作水平,如期高质量完成了《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所有微课的制作。同时,通过《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成立与实践,对于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改进微课教学的措施做了分析:首先对微课的“微”应该理解得更到位,今后教师们努力在知识点的选择和把控方面做到更好;其次就是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合理安排课后和上课期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应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完整地展现给学生。
2.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
教学类的微课是基于课堂知识点的微视频,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素材。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教学的理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法如下。2.2.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开始于2017—2018学年第1学期初,任课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及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本课程的微课视频。预习的学习环境自由、轻松,时间较短,且不会造成学习压力,学生在微课的线上平台可以和教师自由地交流,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之余又感受到教师的关注。2.2.2课堂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这门课程侧重于理论(理论学时66节),其内容枯燥繁杂且识记知识点较多。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师在传统的讲和听的教学模式上,增设了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提前预习本课程的微课视频。另外,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准实施课程改革,任课教师首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一部分知识点的授课,其中一目了然的理论内容不再赘述,同时在合理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讲述课程与临床的最新相关进展,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路、积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授课效果最大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节约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多留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查找资料后,充分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广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助于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2.2.3课后的巩固和学生的考核办法为了考察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改变以往的考试形式,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将枯燥的随堂考试改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知识掌握多元结合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思路、讨论过程及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等进行反思,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图或表格、总结归纳、结论答辩等环节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其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答辩,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平时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临床检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自2016年新乡医学院《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建立至今,医学检验学院的学生已经收获满满,不仅掌握了基本课本知识,也锻炼了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多位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团结合作、积极争取、不惧困难地参与录制了许多微课中的实际操作视频,将其制作成完整的小微课,并且参与了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2017年,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109位本科学生和2015级检验医学专业63位专科升本科学生均积极踊跃参与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原理》《穿过你的比色皿我的光》等20个优秀作品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项。另外,经过分析,发现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检验医学专业知识充满了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绩: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等荣誉10余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8篇;本届学生已经于2018年毕业,考研上线率为67%,录取率为50%,远大于上一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29.6%)。本课程教师团队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中获得微课建设奖,制作的《生物安全柜的使用与保养》等51个微课获得一等奖等多个单项奖。2018—2020年的每一学年,在2015~2017级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成功实施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和教师不仅收获了教学成果,也收获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在业余生活中,教师们经常通过面谈、打电话、发短信、网络教学平台及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进行不断反思推敲和修正,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本课程微课的建立和翻转课堂的实施起到了榜样作用,带动了整个医学检验学院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于提高整体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具有启发作用。
4认真做好工作总结
【关键词】企业;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资金;预算
一、引言
从当前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科研管理往往对项目立项、上报经费的拨款、结题审计、研究等几个大的环节方面比较重视,而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益关注不够。与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相比,企业对拨付的科研经费和自筹的科研经费管理过于粗放,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收支核算的好坏和结题的财务审计报告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项目立项的预算科目缺乏合理的预算。根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经费的支出范围中,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咨询费、会议费、管理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费用等十二个科目。首先,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为了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其次,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务知识,所编制的项目预算经费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中实际所需的成本,造成预算编制科目与实际发生的费用不一致,实际经费超支。再次,有的企业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考评只认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致使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导致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企业匹配的自筹资金投入大,这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困难,使得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受限,科研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难以实现,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项目(课题)首先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其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许多科技企业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不容易被监督控制,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乏力。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成本难以计量。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有着密切联系,把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用纵向科研经费作横向课题的实验经费或其他研发支出,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企业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交通用车、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科研津贴、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企业成本费用列支,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开支范围。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用途是否与科研管理条例规定的科目有关,科研、财务等部门缺乏协作审核,加之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他们争取来的,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专款未必专用”,而且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
4.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处理不明晰。科研项目在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量多报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工作;预算内容没有细化到具体开支项目上,缺乏可操作性;科技项目支出预算缺乏可比性和参考性,影响了预算编制数与执行数的差异性。预算编制的不准确、不细化导致科研项目资金不能按阶段及时用出去,形成结余。单位为了不使结余资金上缴,申请项目延期结题,集中采购支出经费,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使课题的预算收入和研发支出不匹配,同时也给财务核算和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5.科研资产管理混乱、材料领用大进大出、设备利用率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名义上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处等部门共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科研用较多。其次,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科研项目购置了固定资产,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闲置长久不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再次,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等无形资产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造成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6.科研项目资金流失严重。目前,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企业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由于其来源的多样性,有科研收入、有企业与事业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单位投资等等,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纵向财政资金(无偿性)和企业自筹专项按规定纳入科研管理经费的管理范畴,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失控。
7.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其次,企业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监督检查意识不强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尚未建立经费监管下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成为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1)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企业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科研部门、财务等各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体制。(2)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根据科研项目性质和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实行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和核算,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科技企业日益紧张的经营费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以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建立科研经费审批权限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科研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利用科研经费或结题经费购置的资产,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均属国有资产,企业应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目标,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4)制定科技企业科研结算管理办法,强化结题经费管理。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通称禁令)的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科技企业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5)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建立健全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努力构建以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行政部门参与的管理监督信息系统。(6)开展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审计,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首先,课题结题审计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其次,绩效考评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会计.2007(5)
[2]姬长全,张文颖,翟祥.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08(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逐渐由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为中心。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反应学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办学能力的重要窗口[1]。新升本科院校开展本科教育时间短,各方面工作都在探索阶段,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与研究型的综合大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利用好学校有限的资金和最大化实验设备的效益,减少仪器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己成为新升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的现状
笔者在参考了国内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及广泛的调研,发现新升本科院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普遍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缺乏全局性,实验室建设追求“小而全”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实验室体系,按照院(系)为单位,以课程为内容设置实验室,将实验平台分得过多。这种实验室是自我服务型实验室,从而导致了实验室功能单一、设备重复购置、资源配置分散、机时利用率低、设备功能开发不全、资源没有实现共享[2]等问题。
实验室管理机制、手段落后[3-4] 管理人员存在自我经济习惯,将仪器设备作为本部门的私有财产,不能很好地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落后[5],不能对仪器设备实施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从而降低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共享度。
仪器设备购置盲目、缺乏规划 在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中追求“大而全,高精尖”,没有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充分论证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造成设备无人敢用、会用,长期闲置状态。
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单一、落后 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偏重验证性实验,缺乏独立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导致新的仪器设备功能开发不全,造成资源浪费。
实验室开放制度不完善 提高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实验室使用时间,而实验室开放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6-8]。由于实验室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工作人员奖励机制不完善、“双师型”教师较少等原因,导致实验室开放无法具体实施。
实验队伍配置不合理 实验队伍存在人员少、知识结构差异大等问题。工作仅限于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维修、实验室开关门等琐碎工作,对专业仪器设备的性能了解少,业务素质较低,无法对实验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
3 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实验设备利用率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仪器设备的及时利用和功能开发两个方面,贯穿于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和报废过程之中。
科学规划实验室建设是实验室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从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经费来源等校情出发,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通过统一规划,建立高校公共基础实验室(满足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心(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满足高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需要和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需要)、校级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学校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研发基地)三个层次的实验室。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需要,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又可以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
改变现有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 将传统的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转变为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将实验室进行重组与合并,从而提高现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在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大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为仪器设备的网上查询、预约、报修、审批等提供方便、快捷、有力的支持以及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
强化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管理 仪器设备购买之前必须充分地做好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购置目的、用途、服务对象、安装条件、长期效益。将仪器设备利用率考核与实验仪器设备立项紧密联系在一起,降低仪器设备的闲置率。
加强实验项目式教学研究 从实验项目入手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利用率的有效方法[9-10]。在教学计划制订中要强调实验项目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应围绕课程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实验室不仅仅是实验教学的基地,更应该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实践锻炼的空间和环境,同时吸引更多的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稳定实验室队伍 实验室管理人员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主体,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是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保障。只有拥有良好的人员队伍,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实验室资源的功能,从而降低仪器设备的损坏率,提升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因此,要从生活、工作、培训和深造等多个全面提高实验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和完善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使实验技术队伍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进而使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朝着快速、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高校实践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逐年增加,如何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总结经验、创新实践,才能有效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燕鸣.提高高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途径的研究[J].教育科普,2011(2).
[2]张顺兴.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6(10).
[3]付江辉.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代化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0(7).
[4]牟志平,汪涛.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401-403.
[5]戴明词.基于提高利用率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优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9):192-196.
[6]赵亚红,赵舒.实验室开放管理是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5):50-51.
[7]陈大鹏.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6):159-161.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化;自动化;管理
0引言
所谓的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和特点,在设备仪器从申购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内,实行合理的调配、使用和维修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所谓的设备管理的自动化:是指实验室的各种操作行为均实现自动化处理的过程。它可以通过所有的管理过程的自动处理而得以实现。它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做保障进而实现的自动管理。
科学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能否顺利和优质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教育管理者要增强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科学管理意识,以及加强仪器设备基础管理的体系建设,使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步入合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此新旧设备共存,性能的优劣和参差不齐,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那么该如何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怎样才能发挥仪器设备对教育教学以及教研活动产生巨大效能,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需求与挑战,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摆在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我们作为高等院校并处在科技与教育的前沿。必须站在未来教育发展的新高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敏锐的思维,更加长远的设想,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什么目标和培养什么人才的大问题。
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首先必须抓好人的管理,这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是根本。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人的干劲上去了,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所有管理目标,否则提再多管理、制定再多的制度都只能是完成基本达标任务而已,仪器设备的效能很难被充分的发挥和挖掘出来;其次是制度管作者简介!牟景华(1963一),男,吉林省伊通县,黑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理,制度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保障和前提;对实验设备的有效管理是目标;自动化管理是管好用好仪器设备的条件和手段;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和监督各项管理和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以上各种关系协调好了,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的目标就会很好、很快地得以实现。
1人员管理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是根本
再先进的设备,也要靠人去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人才管理队伍是当务之急和非常必要的。人是万物之源、之本。人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其力量是无穷的,我想当今社会提出的口号“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就包含了这层含义吧。
提到管理,首先要提到管理员的工作。管理员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和记帐式的体力劳动,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管理工作。管理要有前瞻性,要以人为本,合理调配使用,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使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其次是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配,给他们创造再教育和深造学习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选派人员进行培训,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在学习中不断使自己的知识扎实和丰富起来,以适应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充分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增强事业心,坚定全心全意为教育和科研服务这一个理念和宗旨。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把自己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的决心和信心,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第四,从院校的角度应重视实验员的工作,关心实验员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掌握和教师的待遇比情况,消除实验室管理员的悲观和消极情绪,使管理工作更扎实有效的开展。
如果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科学调配,我们的管理经验就会不断丰富,管理水平就会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实验设备才能更好的发挥效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促进课堂教学的素质化进程。
2制度管理是前提和保障
一切制度都是给参与的人制定的,具有针对性和泛指性。是经过认真总结,不断实践和补充才出台的具有约束力甚至具有行政和法律效率的条文。有关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外乎《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工作职责》、《学生实验规则》、《实验室赔偿制度》《学生上网规则》等等。
以上各项制度,都是按学院的教学和管理需要,规范和约束所有参与教与学的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宗旨是充分发挥实验窒优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其目的是合理地调配设备仪器资源,积极的发挥实验教师和管理员的积极性,科学地管理实验设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了制度就要严格执行,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上级部门要检查和指导下级部门的工作,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要起到信息反馈和监督作用。
实验室管理员不仅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更是制度的执行者。自己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
3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是目标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它一方面来自于各高校的经济压力,紧缩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低投入高产出,使资源配置更趋集中、合理;另一方面,来自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实验室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管理模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和步伐,以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随着高等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设备日益增多,诸多因素都极大地加重了实验员的管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管理难度,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管理职能,就会使人力和物力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设备管理的需要,必须探讨更新的管理模式和改善先进的管理设备,才能与高速的科技发展相匹配。
从目前的实验室实际管理工作情况看,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某些领导对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一定误区。首先是从骨子里轻视实验教学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认为实验课教育是第二位的,把实验课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就是只重视设备数量,却不重视质量,摆花架子;第三是只重视使用效率,却忽视后继维护和管理,使设备的使用率降低或浪费:第四是经费投入不足、人员投入不够;第五是只顾眼前利益,却 忽视长远规划等诸多弊端。
那么,应该怎么样对设备进行管理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3.1领导重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众所周知,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很难完成预期的任务和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进行的进程和成败。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改变观念转变认识,把实验室的建设重视起来,为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怀,以加快高校的发展步伐和科研攻关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需要。
3.2所有设备采取院校统一管理,实行院校、设备管理部门、系中心三级管理体制
院校的所有仪器设备都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要在院校统一领导下,根据仪器设备的价值、性能等因素确定院校、设备管理部门、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分级归口管理。做到从设备的申请采购、审批、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直至到报废处理等一系列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3.3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和监督各项管理和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
原则上院校领导要指定一位院长分管设备管理工作,院校以下应成立设备处,再下设各科具体分管全校的所有设备。各系或中心变成使用和保管单位。
设备处下设设备科、科技档案科、设备维护科三个基本职能部门,分管全院校所有设备、设备状况和设备账目、设备的原始出厂资料和检修维护,监管全院校的所有设备。
设备科负责设备的申购、审批、购置和分配,对分配的设备要建立设备账目,以便监管所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去向。
科技档案科负责所有购进设备的原始资料的立卷存档,包括文字和其他所有材料,已便后继使用部门随时查找使用。有人事调动时,做好所有档案的交接工作。
设备维护科负责购进设备的验收,(必要时可以联合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一起对设备进行验收);对使用单位在使用中的设备要定期检修,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维修处理,并及时做好维修记录,以充分保障设备的利用率。
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便于监管全校的所有设备,做到了统一管理、分工明确、操作性强、责任分明的管理机制。对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了较科学的管理模式。也为院校财务对帐提供了准确性、账物管理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保障。
3.4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
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要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财产自然损耗折旧以及报废制度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2000年3月21日)教高[200019号]。购进设备要在相关部门验收后,交设备处由设备科统一下帐,使用单位或部门到设备科签字领取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调整或调出一定要做到相关账目的调整与更改,使账目和设备仪器保持绝对的一致性。该报废的设备要及时销账,避免报废设备长期挂帐产生账目混乱、统计不清等现象发生。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设备处要定期对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允许任何部门或个人在未经办理报废手续之前私自处理学校的仪器设备。
3.5设备的采购与分配
要遵照院校的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决定设备的采购与分配原则,也就是实行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和院校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科学有序的进行采购,既能解决眼前的急需矛盾,又要满足较长远的发展规划。并要力争做到质优价廉,防止伪劣产品进入院校。
4实验室自动化管理模式
要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管理,就要对实验室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总结出各个环节之间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改变旧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及工作手段,逐步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的管理目标。
如今,所有的高校为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管理这一目标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加大了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和改造。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各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但是,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急功近利产生缺乏预见性和盲目性的后果。实现实验室自动化要根据院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量体裁衣,合理配置。避免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而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效价比出现偏差。上述种种现象都绐我们这些走在实验室自动化进程中的人们带来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