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英语教师考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教师考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教师考核

第1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价考核模式 形成性 阶段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1. 引言

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下, 社会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从事一线生产、服务等行业的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怎样改变教学评价模式,使我院学生的英语能力切实提高,体现实效性、应用型,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应该包含着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学方案或计划、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参与的评价。没有学生的参与,评价的有效性就会降低。总结性评价则是在教学活动发生后关于教学效果的判断,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学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指向改进教学活动的质量,完善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话题不断地在谈论,而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应把握好所教的内容,更应根据所教的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学习成果给以关注,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设定好恰当的评价标准,从而达到教学的“双向”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互适应,取得预期效果。强调“实用性”的高职英语教学更应如此。

3. 教学实效评价(考核)模式

在高等职业院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基础英语教学层次差异较大,导致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开口说英语,畏惧英语听力,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主观上来讲,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都在心理上有较强的失落感,所以普遍学习动力不足。故而针对此类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公共英语教师根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如:经贸方向、科技方向、旅游方向等)、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关系与经历,分别被指派到相应的专业群,成为敦促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班导师。教研室要求各班导师与任课教师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作为考核原则,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对自我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的把握,在教学的实效评价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修正,促使学生寻找到语言学习的兴趣,重塑英语学习的信心,贯彻高职公共英语“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教学理念。

3.1形成性、阶段性、活动性评价

形成性、阶段性、活动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平时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第二语言英语习得的自然性,循序渐进性。在实践过程中,以20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班34名学生为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该班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意愿进行分组,分为阅读鉴赏组,电影影评组,歌曲欣赏组……。各组选出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学习。当然,阶段性检查是必要的,一个月(4学周)后,我们让各组学生在早读课、上课前、晚自习课时,采取每晨易读,每天易歌,每日易看的方式,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将学习心得和成果与同学分享。而英语班导师则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点评,并记录下各组学习备忘录,与任课教师交流。任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根据实践内容拓展英文语言知识,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课后根据学习备忘录布置针对性练习,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进行必要的强调,避免再次犯错。

4. 教学实效评价(考核)模式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特殊要求

在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中,英语教师的实效精神对英语教育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兴趣,对现实生活中对语言应用的需求;对学生的兴趣需求,英语教师应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共同为学生遴选资料,设计出恰当的任务类型,不能独自为战;班导师与任课教师在模式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主体“做中学”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班导师与任课教师更应很好地主动进行必要的交流,共同对学生团队、

个案进行支持和指导; 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再者,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从职业型为事业型,“教书匠”为教育家,乐于奉献自己的时间,注重学生民族情感和世界观的培养。当然,学院也应充分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对教师不仅仅要有物质上关怀,更要给予充分的信任、支持,和教师一起关注学生的变化。

5. 结论

教学实效评价(考核)模式的探索,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师生主体关系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激活并改善了形成性、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机制,而且也为打造一支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打下基础。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教学实效评价(考核)模式在esp教学中实践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到。另外,考核评价模式还有待更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侯怀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2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共英语;工学结合;行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31-02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公共英语作为高职的一门主要公共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我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对象。我校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正式的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经过三年高中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要求。另一种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差,因此对英语的学习感觉很吃力或根本不感兴趣。

2.学生学习状况。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后,习惯了被动学习;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他们的惰性更增加了。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据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在高职高专学校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30%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也比较缓慢。

3.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我校采用“2+1”或“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大部分专业公共英语开设的时间为一学年,总课时约为120学时。只有少数专业在开设了一学年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开设了专业英语课。我校选用的教材为《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本教材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增加了一些应用文写作练习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对话。由于我校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因此笔者认为,这套教材并没有从专业和目标岗位的角度去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4.英语教学模式及英语教师队伍。我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以普通基础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仍然是“段落解释+翻译”,或者“翻译+词汇”。课堂上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逐字逐句精写精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并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并没有得以实现。我校高职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行业实践背景,大部分教师还担任英语专业多门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一部分教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一时还难以适应《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用为目标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工作。

二、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1.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要达到以上目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引进行业英语。

2.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差异的现实,采用分层次教学。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意味着他们的学习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要分层次教学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我们可对新生的英语进行测试,按学生的基础分A、B、C三个级别,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第二学期学习实用英语,第三、四学期学习行业英语;B级学生英语基础一般,所以应学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第三学期学习实用英语,第四学期学习行业英语;C级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应多花点时间打基础,可学习三学期的基础英语,第四学期学习实用英语。

3.在专业差异中,尽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需要与个别需要。专业不同的学生从事的行业往往大不一样,专业相同的学生也未必就从事相同的行业。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希望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也会因为其职业兴趣存在共同需要与个别需要。行业英语教学是指讲授与某个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行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不同,它注重的是在某行业中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而不是某专业知识本身,因此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能力培养向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是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贯彻“工学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改革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公共英语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行业英语课程的特点,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适合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注重学习的过程性,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5.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从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们如果不经过任何培训就让其投入到行业英语教学中去,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很担心自己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甚至会缺乏教好行业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因此,事先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很有必要。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将英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经过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训练和语言技能训练,充实到专业英语教学中来。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学校也可以聘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英语水平高的专家担任行业英语教学的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

推行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的需要,也顺应了我国高职教学教改潮流。首先,需要教育管理者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其次,需要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需要各系各专业的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和人才共享,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英语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2]段平,顾维萍.我国大学ESP教学的发展方向探讨[J].外语界,2006,(4).

第3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一、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一) 基本内涵

所谓分组合作就是按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等混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均有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组内学生通过同伴教学、游戏竞赛、小组辅助、个体和共同学习等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对英语而言,分组合作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分析完成任务的途径、所需时间及前提知识,然后以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高效的、形式多样的训练。教师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适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予以评估。

(二)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结构

模式中各成员的责任如下:

1.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或者帮助小组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指导、鼓励后进生学习;对课堂所有活动全面组织,及时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小组长:是小组负责人,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帮助需要帮助者学习。由于小组长得到教师的信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其组织工作积极性也很高。

3.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小团体,它具有集体教育功能,帮助本组后进生,跟其他组进行学习竞赛、力争人人可可以为本组出谋划策;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问题、设置情境、做练习、完成教师确定的教学任务。

4. 需帮助者:由于得到教师的鼓励、小组的及时帮助,其学习劲头更足,逐步尝到成功的快乐。

二、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教学内容、课型、教学对象不同,同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其操作程序也有差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不同场合、不同课型的应用分述如下:

(一) 英语听写教学中运用分组合作学习

大多数课堂中的听写方式比较单一,无非是教师报单词或词组,学生听写下来;而且每天的成绩也比较单一,成绩较好的学生一直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天天不能过关,不是被罚抄就是被老师抓着重新听写。时间一长,学生就没了新鲜感,积极性也被慢慢地消磨掉。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面对这些情况,可尝试着将分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听写教学中。

1. 听写方式的改变

改变由教师确定听写内容,而是由前一次成绩最好的小组来确定听写内容,组内四个成员商量、讨论确定听写的内容。(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

2. 批改方式的改变

采用部分由教师批改,其他由其他小组成员相互交换批改的方式。一是可以加快批改速度,及时与学生纠正错误,给予学生重新听写准备的时间。二是让学生间相互了解情况,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同时教师抽查也不影响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3. 课后补救方式的改变

首先,原来听写不理想的同学都是课后时间找老师来重新指导听写,但是课后时间非常有限,如没有时间的话只能不了了之,长期下来,就大大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现在可以结合分组学习,把这个任务下分给各小组,小组中若有人听写不理想则由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辅导,进行重新听写。这样节约了时间,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采用这样的方式,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强了小组间的竞争和小组成员的相互鼓励,因为每个小组都努力争取做最优秀的小组因为能抢到听写权利,如小组中有谁影响到了集体成绩,难免会受到其他成员的谴责而不能不奋起直追。

(二) 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分组合作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的语言气氛,让学生愉快的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中,增强语感,不断提高各项基本能力。

口语学习更依赖于集体行为,要求人与人之间用语言直接进行交流,活动特色及成功之处就能与是否把全体同学都调动起来,开展相互交流活动。根据这一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运用了分组合作学习,并且插入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新鲜感,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 朗读对话

学生学习完一段对话后,要求学生在组内分角色分配表演。可由组内成员自由分配。一般是成绩好的学生自告奋勇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乐于表演,并且在他人的鼓励下也能努力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也应经常鼓励各组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向他人挑战,主动承担一些较复杂的角色,给自己提供一个能使自己不断提高的机会。

2. 讨论话题

围绕课文内容或结合实践问题,给各小组明确任务,通过各成员讨论得出答案或解决方法。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并督促各个成员积极参与,并且都能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

教材改革一是对词汇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阅读量的大幅度提高。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各项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也将合作学习渗入其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阅读理解材料或比较深奥,或比较灵活,不同的学生看后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给了学生一个合作学习的空间。

在做每篇阅读理解前,教师都应提醒学生应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指导每组学生首先独立阅读材料,然后对材料说说自己的看法,在理解方面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然后再着手做题。做完题后可相互交流做题方法,做题技巧及最终答案。最后拿到班级中交流,由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定。这样,实际上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了解题,学生较有成就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思考

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将合作学习有效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合理分组的问题

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2. 教师的作用问题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首先,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多年来国外几百个案例说明合作性学习比竞争性和个体性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再次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最后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间有着相互依靠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3. 学生的责任问题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 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免费乘客。

4. 把握评价尺度的问题

第4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一、英语开放教学在资源优化上应突出“丰富多彩”

单一的课程教材资源与现代学生的学习认知不相符。资源的匮乏必然会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够开阔。以优化课程学习资源为突破口,注重多元化和现代化,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主动探寻语言知识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来开放学习资源,应在体现在生活化和多元化的基础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主动地会搜索相关的学习素材和内容。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好现代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多媒体资源、电子读物、报刊杂志等开放式资源来探寻更多的学习方式,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组合式学习资源运用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幻灯片、PPT等课件来搜寻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多样性的学习资源引导下,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这样的开放性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为开阔。

学生在这种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认知学习过程中。笔者在牛津版初中英语9A Unit1 Star Signs的“Reading A What is your star signs”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星座的形状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能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通过手抄画报的并将其拼凑式搜集与星座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等,并将其拼凑成色彩艳丽的图画。这些方式的运用,可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The character about star signs and stories of the star signs”。同时,教师可建议学生搜集相关的报刊杂志,来了解西方人对星座的理解以及观点等,以延伸课程文本学习内容。

二、英语开放教学在学习过程上应注重“自由交际”

开放教学过程不仅应该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更应该围绕英语的交际性本质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交际,让他们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进行自由思考和主动交流。通过开放教学过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体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作为课程教学主要阵地,开放教学过程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主动交流。一方面,教师应创设具有情境性的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尊重彼此的学习差异,营造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增强认知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应多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大胆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人翁。开放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建立在教学情境基础上的开放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更为开阔。在牛津版初中英语8B Unit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教师不妨播放相关的旅游宣传片,来帮助学生对香港形成初步的认知感悟,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围绕“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Hong Kong?”这一问题来发表自己的主张。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相关素材,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并与游客交流,围绕“The wonderful of Hong Kong”来进行主动表达交流,从而增强认知感悟。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感知。

三、英语开放教学在课外活动上应强调“实践体验”

开放教学更应该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以实践活动来深化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深化认知感悟。通过实践体验来优化教学,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

第5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6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不断得到传播,传统用笔墨叙说的方式显得迟缓落后,而表达迅速、传播快捷的口头叙说越来越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例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电话的方式取代书信传递就是明证。可以设想,随着未来技术进步的进步,口头表达可以直接转化为笔头表达,终有一天完全可以取头表达。为在各种重要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适应这种现实变化的需要,各种教育中也开始注重培训与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法学是一门靠“嘴巴”吃饭的学问,口试考核在法学教育中所占的核心地位当之无愧。但非常遗憾的是,受传统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经常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考核的重要地位。为此,本文在结合本人多年法学教育的经验,针对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口试考核相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求不断推进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口试考核的研究与应用。

 

一、口试考核的在法学教育中的意义

 

笔试考核是我国传统考试方法,自隋唐开科举取士至今,至少沿用了1400多年历史,为我国人才培养与选拨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试考核的优点在于便于统一试题和评分标准,不足考试形式死板僵化,不利于因材施教。而口试考核却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笔试的弊端,显示它的优越性。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考试中开始采用口试考核的方式进行。所谓口试考核(Oral test)是指在主考者面前,考生用口述的方式回答预先确定好的相关问题,主考者根据问题回答正确程度、语言表达、临场应变等情况的评分标准给予评分的考试方法。口试考核实际上通过主考者与考生(报考者)之间的口头对话、肢体语言等进行话语交流而进行的考核方式。口试考核既可以灵活运用考签、录音带、幻灯片、图片、图表、论文等作媒介物,向被考者提出问题,并要求考生当场作出口头回答,也可以根据考生实际情况和临场需要,主考者即兴提问,并要求考生作口头回答。与传统笔试考核比较,口试考核具有诸多优点。可以说,笔试考核的缺点就是口试考核的优点。

 

第一,全面提升法科学生的能力。考试是指挥棒,直接决定了考生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八股文的考试只能培养出八股文式的人才。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型社会,也是一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考生能否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在知识与能力诸方面有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通过口试考核可以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诸多不多,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

 

一是可以提升考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俗称口才)是当今时代作为重要的才能之一,在法学中更为如此。律师、检察官、法官无不是以雄辩见长,以“说”为最重要手段。古往今来,口才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曾起过难以想象的重大作用。中国古人就非常注重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古人就说过: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南北朝时著名学者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口才的作用可见一斑。现代社会,与其他能力相比,表达能力更显重要。如果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即使再高的才智,也只是水壶煮饺子——倒不出。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除开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口头考核倒逼考生必须对口才进行高强度训练与培训。

 

二是可以增强考生临场应变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是现代快速节奏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多的预设与不变的计划,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往往是极为有限。为此,培养临场应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显得重要。口试考核由于时空所限,考题变化莫测,考生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快速运转,积极发挥出思维的积极性、本动性,将所学知识在思维中仔细筛选,快速选词造句,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考生才能应声而出,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快速应变力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第二,便于考查法科学生的真实水平。如何考查考生的能力,一直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笔试考核,通过主考者出题、阅卷、评卷等环节,对考生的知识积累以及灵活运用能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查。但是这种填鸭式教学与考试,最大的缺陷就是“千人一卷”,难以全面检查出法科学生的临场反应、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语言组织归纳、选词造句等各种能力的综合情况。笔试考核由于考试时间充裕,考生完全可以慢慢审题,困倦时还可以稍作休息,发生了错误还可以在试卷上慢慢检查并加以改正。更有甚者,有些考生在这个充裕的时间内经常发生考试作弊的情形。而在口试考核过程中,主考者可以根据考生实际情况临时命题,通过不断追问,深入了解考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实际水平。由于思考时间较短,又是主考者现场交流对话,防止了考试作弊情况的出现。

 

第三,提高法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试考核是强化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口试考核改变了传统考试方式,激发学生去深入学习和记忆所学学科知识,只有熟练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在临场考试时才会随机应变,出口成章。而口头表达流畅的那种与喜悦,是笔试考核中无论如何也难体会得到的。口试考核的成功,来自老师及同学的赞许,可以激化附属内驱力,是促进学习的诱因和动机。

 

二、口试考核的方法与程序

 

与笔试考核比较,口试考核显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结合口试考核的实际经验以及不同院校条件,可以选取适当地点、时间,组织相关主考者、考生进行考试。为保证口试考核的的顺利完成,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对考试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地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协调,使整个考试实施过程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以保证最好测试结果。根据笔者多口试考核的经验,其基本方法和程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备阶段。在需要进行口试考核的学科开课前,就应及时通知学生做好口试的准备工作,告知其口试的范围、考试时间、考试要求、考试标准等内容。有些课程需要口试与笔试考核相结合的,更需要对口试所占的比分,以及考试时间等内容预先告知考生。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仪表仪态的培训与锻炼。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除开平时做好备课以及对口试技巧的讲解与培训外,更需要对口试考题的准备,为下阶段的考核做准备。考题通过考签、录音带、幻灯片、图片、图表、论文等设置问题,向考生提出问题,并要求被考者作口头回答,并运行主考者可以临时发问或补充追问。

 

第二,组织阶段。组织阶段是口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每学期准备进行口试考核的课程,应由该学科的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教研室和系部签署意见,于开课前到教务处进行审批。通过口试考核的课程,可以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课程口试考核组,老师组成一般不少于2人(1人为主考官),另外设有助教或教学秘书1名。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考题提出问题,并对考生的回答情况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助教或教学秘书把主要任务是做好考场记录。

 

第三,进行阶段。根据口试考核的要求,助教或教学秘书应提前一周将考试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内容,通知任课老师、口试考核组、进行口试的考生进行考试。考试半小时前,助教或教学秘书组织老师与考试入场。考试开始后,助教或教学秘书宣布考试纪律以及相关注意问题,确定考生考试的顺序。然后,主考官抽出预先准备好的考题进行考试。考题可以是文字表述,也可以是录用、图片、影视片段等。考生做答后或答题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连续追问或补充性地提出相关问题。口试考核时,每个考生的口试时间应不少于5分钟。参加考试的老师依据评分标准当场评分,并且当场公布分数。考生最后的成绩由参与评分的老师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由教学秘书负责记录和计算统计最后成绩。口试考核成绩单由主考教师及任课老师签字后生效,然后交教务处登录成绩、留存备查。

 

第四,总评阶段。口试考核完成之后,任课老师、考试组老师应该对考试成绩、考试题目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总结。对于试题出现的问题,需要对相关试题进行改正与完善,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对于考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注意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以提升考生的能力。

 

三、口试考核的问题及其弥补方法

 

任何考试方式都不是完美的,口试考核也一样。一般来说,由于笔试考核更具有客观性和保存性,因此其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相对而言,由于口试考核一般采用主观性试题,试题的采样量与难度、不同考生的考试时间与条件、考生对考场指令的清楚程度与兴趣动机、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等影响,对考生影响颇大。而且由于不同考生的考题不同,考题之间很难具有可比性,导致了口试考核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一定的可信度。为避免口试考核中出现的各种不足,在组织口试考核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并及时加以弥补。

 

第一,法学试题的选择与设计问题。试题设计在口试考核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考生水平的考查。设计得好的试题,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往前进行思考,并能较容易地鉴别出考生专业水平的高低。由于法学学科既具有实证主义的一面,例如我国法律规定的基本法条、基本制度等就是如此,也具有理论性、主观性的一面,例如法律精神、法律原理等就是如此。对于法律实证主义意义上的试题都可以设计出客观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积累水平。而对于法律原理等内容,一般则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有赖于考生的领悟,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口试试题设计而言,笔者以为以考查法律原理为主,主要需要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考生面对这些题时,也多少能说上几个一二三。如果是法条之类试题,考生上场一时记忆不上,也就无法张嘴说话了,口试也就无法进行下去。此外,试题应该覆盖面足够大,可以让考生有发挥的空间。试题应该清楚易懂,不能出现歧义的情形,以免考生答不对题。

 

第二,口试考核的评分标准问题。由于口试考核考查的是法律原理之类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面,很难用一种客观的标准加以衡量,导致评分的过程中差异很大,甚至可能出现很有水平和能力的考生,因为在考官脑海中没有留下好的印象而在考试中得分不高。为此,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客观性,还是需要设计出合理可靠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设置要合理,要细化。按照100分总分计算,可以至少分成10个等级,依次为:基本法学理论熟悉度、基本法学理论运用程度、法律语言的掌握程度、遣词造句的灵活程度、普通话标准程度、语言表达流畅程度、台风风格等。主考者需要对这些评分标准非常熟悉,同时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考生进行评分,把握好评分等级。

 

第三,口试与其他考试模式相结合的问题。口试由于自身的问题,不可能取代所有其他考试形式。因此,口试需要与其他考试模式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口试的优势。从目前考试方式的现状来看,初口试之外,笔试、实践操作等都是比较实用的考试方法。在法学学科而言,也需要加以适当结合。法学学科除开模拟法庭等课程之外一般不具有可操作性,不适用实践操作考试外,其他的学科都可以采用笔试加口试的模式进行。口试与笔试的具体分配比例可以由任课老师决定,一般可设为30%与70%的比例进行。

 

作者简介:林孝文(1976—),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宪法学。

第7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对于一般教学中(除体育教学以外的其它科目的教学)教师的智力、知识水平、人格特征、教学态度等方面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国外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教学所必需的,不单是教师的能力、智力、知识,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而去强烈的影响。所谓教学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动和活动。教师教学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举止、言传身教等等表现,既包括语言行为,又包括非语言行为。

所罗门等人1964年研究发现:教师行为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显著相关。弗兰德斯(美国教育学家)对班级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类,结果发现有两种模式:整合模式与优势模式,而且每种模式都包含四种行为。

整合模式包含的教师教学行为:(1)对学生的想法和感情加以肯定、明确和支持(2)表扬和鼓励(3)向学生提出问题,刺激他作出决定(4)向学生提出适当的目标,使他下决心努力学习。

优势模式包括的教师教学行为:(1)表明并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知识;(2)发出指示和命令;(3)对学生作业批评和谴责,使之改变行为;(4)使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合理化。

弗兰德斯进一步调查教师的各种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的命令、要求、不赞成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敌意、冷漠、退缩、甚至情绪分裂。另一方面,教师的支持、认可、针对问题作出评价的行为,可引起学生重视问题、团结、减轻焦虑以至有时重新调节情绪等行为。汤姆和库什曼通过对十所院校的402名教师和1279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在二十八种没有联系的教师具体行为与学生对自己在七个总的教学目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感受之间,获得了统计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各种相关。

此外,对于教师哪些行为特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问题,肯尼斯・埃布尔在1976年通过调查,作了如下概括: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共同的因素上,包括慷慨地奉献知识和时间;充满热情和活力地对待教学、对待学生;多样化的授课、教学进度和教材;良好的说和听的能力;用切题的实例和例证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理智上的和人格上的诚实与正直。

由此可见,对于一般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这一课题,学者们已作过不少研究,而且结果表明,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哪些常见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些常见的有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之间的关系程度如何呢?下文将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体育教师行为对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体育教学效果有着关键因素。它对于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新形势下,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在品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学作风等方面都给学生学习成绩以直接影响。

1 教师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与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及知识结构关系密切,建议体育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思维禁锢,提出“创新”教学。

2 体育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行为作用,成为鼓舞学生从事体育训练的动力。教师在安排体育教材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见解和兴趣,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动机、期望和行为。

3 体育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紧张、严密、活泼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始终给学生开创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气氛。学生应该参与体育课,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运动项目,不仅现在使学生受益,而且对其将来也有益处,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观。

4 体育教师应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做到人性化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指导和鼓励,采取措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实施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经常采用直观的视听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对照检查和共同学习的兴趣。

5 体育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组织一些竞赛和非竞赛娱乐活动,使他们能将课中学习的技能在实践中充分表现。

6 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的运动项目充实到教学中去,如将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新兴体育等项目融合到体育教学中去,将我国的体育教育发扬光大。

第8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专科 培训课程 

 

一、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背景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供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专院校学生自愿参加的标准化考试,是为检测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考试,是为反映和评价高等学校专科层次(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修完英语课程的在校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设立的标准化英语水平考试,因此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日常和涉外业务工作的交际能力。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性质可反映出参加考试的对象的英语水平是处于基础阶段,而考试的要求是在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与高中持平或略高于高中水平,由于大部分高专学校要求学生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参加考试,学生在近一年中的英语水平可能较高中有升有降,尤其在语法部分,学生很可能忘记高中时需要特殊记忆的某些语法现象,导致考试多次也不能通过。 

高职高专教师在培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时,往往根据分值来判断相应部分的重要性,由于语法部分只占15%,因此很多老师甚至忽略语法,直奔分值较重的阅读等部分,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只能靠技巧和运气答题,而非真正地“知其所以然”。 

二、如何对待语法及语法题型 

(一)改变观念,意识到语法知识贯穿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始终,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学生的本身水平较低,再加上高中集中训练语法的时间与考试时间间隔较久,不少学生不了解或已忘记基本的语法知识,更不用说特殊的语法现象。在PartⅠ听力部分,题目需要学生用语法知识解读;PartⅡ语法部分需要学生应用某些特殊的、常见的语法现象;PartⅢ阅读部分缺乏一定的语法基本功,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阅读;PartⅣ英译汉部分更需要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解析句子,然后才能翻译自己的语言;PartⅤ写作部分也要求学生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基本句型。可见,语法知识贯穿于整个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 

(二)基本和特殊同样重要。特殊的语法现象在PartⅡ中出现较多,学生需要积累这些特殊现象,因为这部分常考的题型有限。教师在训练时,应首先告知学生基本的、常见的用法,不要让学生误以为特殊的用法才是语法的主流,否则对今后学生真正运用英语或深入学习英语不利。此外,基本语法还有利于学生完成PartⅢ阅读部分和PartⅤ写作部分。

(三)掌握特殊语法的出题规律性(题目重复、语法点规律)。分析统计2006年至2010年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语法题型,发现考试的语法点重复,如2006年12月PartⅡ第17题:“this company has two branches:one is in Paris and ?摇?摇 in New York.”2007年6月PartⅡ第16题:“there are two maps on the wall:one is a map of China,and ?摇?摇?摇 is a map of the world.”二者的选项无太多差异,考点却一致。再如2008年6月PartⅡ第24题、2008年12月PartⅡ第22题、2009年6月PartⅡ第28题都是考keep sb.Informed。上述都几乎是原题的连续重复出现。 

三、常见的语法考点 

(一)从句。从句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尤其在阅读中,往往因为一个从句分析不清楚而导致答题错误。而在PartⅡ语法部分,从句也是较难部分,总结起来,出题人重点放在下列从句中: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辨别;宾语从句与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的辨别;关系词和连接词的选用。 

第9篇:英语教师考核范文

论文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实施或适应过程中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推行,学校体育与健康学改革也不断在深化,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发生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无论在课程性质、理念、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方法、教学评价方面都体现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促进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对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很大冲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逐步向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结合社区体育活动、校运会、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体育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广大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做到“一专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专项,又能做到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其他运动项目的练习。同时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横向联系,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提高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能力、示范动作的质量和美感等自身素质、教学素养,保持强健的体格和外在的形体美;积极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总结,以适应课程标准的需要。

4.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

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是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念逐渐改变,对待体育的态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感受到极大的快乐,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明显地提高,加深了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了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增强了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增强了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二、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或适应过程的制约因素

1.教育思想仍受传统文化影响

重人文,轻自然,重道轻艺,学校体育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根本无法贯彻落实。因此,即使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在学校里站稳脚跟,却依然无法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体系。  2.学校教育培养目标长期受政策导向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政策的导向的影响,使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无论是从学生、教师、家长的任何一个角度出发,高考带给了他们太大的压力,“一切为高考让路”成为教育的宗旨。作为一门高考不涉及到的学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受到“重视”。据调查,目前还有些学校删减体育课,为高考让路。因此,不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的话,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陪衬”。

3.场地、器材、经费投入的不足

体育健康教育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小三门”的尴尬位置,在整个教育的领域的地位长期得不到重视,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非主流因素。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严重制约了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当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如此多的领域目标、内容时,体育与健康教育或许感到的只能是无奈。

三、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建议

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学习,把握教育思想,准确定位体育与健康教育

2.加强体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联系,建立起与素质教育思想相适应的完善的课程体系

3.树立良好的政策舆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变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旧的观念,加大对健康的投入,全社会共同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

4.立足现实,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四、结束

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实施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形成具体的课程模式和操作运转办法,推进新课标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雪梅.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4-04.

[2]吴玲.体育新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