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范文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草纲目是谁写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本草纲目是谁写的范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车子驶入苏州境内,我们来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渎镇旁的一个小镇“藏cang书”。初见这里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条条小巷到处都是悬挂这羊肉的店铺,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来这是一个出产羊肉的地方。路口竖立的山羊泥塑,让我误认为自己到了“羊城”。此时将近晌午,街道中飘来阵阵烹调羊肉的香味,我肚子开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将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还真是不错选择。据《本草纲目》有:“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益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豁止喘”。嘿嘿,别说还真让人心里有一种带只整羊回家饱餐的冲动。群主说木渎镇藏书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花卉苗木畅销全国,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苏有名的羊肉,花木之乡,选择此地让大家玩的开心尽兴。我这次当然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当天和我们和群里阿姨、叔叔不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选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还到了当地的特色大酒店饱餐了一顿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饭饱,品食美味的感觉真叫一个幸福!

小酌之后来了精神,我们一起驶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原来,天平山正举行第十八届枫叶观赏节。据说这枫叶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观赏。走进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大门看见了景区介绍。它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着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如果大人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此一游还真有一定意义。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上面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我拉着妈妈的手,问这范仲淹是谁呀?妈妈说:“你不认识他,他很有名气啊?”我问:“他是干嘛的?”妈妈尴尬的想:“是啊,他是干嘛的呢?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妈妈瞬间陷入了沉思。诗人吗?作家吗?过了会妈妈才想起来,他写的“岳阳楼记”。哎!妈妈毕业很久了,估计书本上的细微知识忘光光了。不过我们能在此碰见范仲淹确实比较意外,嘿嘿。据说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二胜在清泉、三胜在红枫、四胜在圣迹。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去了一胜。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宛如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一样,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着名的奇石景我和妈妈一起游过。我们一起摸过“飞来石”、在“鹦鹉石”处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线天”一条窄窄的狭缝只能一个瘦子才能通过。我们也顺利行过。我玩笑的说:“老妈,你那肥样,半天不见人我以为被缝隙卡住了呢!她听了真的又好气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顶峰,天平胜景圣迹简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来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天平山庄”为代表的涵盖了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传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忧后乐”牌坊、“高义园”牌坊、“范公祠”、“三太师祠”、“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等景点,我和妈妈来不及观赏,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11。27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天气是那样的温暖舒适,好久没有出外游玩了,群里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苏州自驾游我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清早收拾好行装带上我可爱的宝贝,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开始了一天快乐的行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车子驶入苏州境内,我们来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渎镇旁的一个小镇“藏cang书”。初见这里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条条小巷到处都是悬挂这羊肉的店铺,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来这是一个出产羊肉的地方。路口竖立的山羊泥塑,让我误认为自己到了“羊城”。此时将近晌午,街道中飘来阵阵烹调羊肉的香味,我肚子开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将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还真是不错选择。据《本草纲目》有:“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益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豁止喘”。嘿嘿,别说还真让人心里有一种带只整羊回家饱餐的冲动。群主说木渎镇藏书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花卉苗木畅销全国,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苏有名的羊肉,花木之乡,选择此地让大家玩的开心尽兴。我这次当然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当天和群友不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选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还到了当地的特色大酒店饱餐了一顿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饭饱,品食美味的感觉真叫一个幸福!小酌之后来了精神,我们一起驶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原来,天平山正举行第十八届枫叶观赏节。据说这枫叶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观赏。走进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大门看见了景区介绍。它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着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带着孩子来此一游还真有一定意义。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上面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女儿拉着我的手,问这范仲淹是谁呀?我说:“你不认识他,他很有名气啊?”女儿问:“他是干嘛的?”我尴尬的想:“是啊,我也一时发呆了他是干嘛的呢?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一下陷入了沉思。诗人吗?作家吗?过了会才想起来,他写的“岳阳楼记”。哎!书本扔的光光了。不过能在此碰见范仲淹确实比较意外,嘿嘿。

据说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二胜在清泉、三胜在红枫、四胜在圣迹。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去了一胜。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宛如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一样,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着名的奇石景我和女儿一起游过。我们一起摸过“飞来石”、在“鹦鹉石”处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线天”一条窄窄的狭缝只能一个瘦子才能通过。我们也顺利行过。女儿玩笑的说:“老妈,你那肥样,半天不见人我以为被缝隙卡住了呢!我听了真的又好气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顶峰,天平胜景圣迹简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来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天平山庄”为代表的涵盖了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传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忧后乐”牌坊、“高义园”牌坊、“范公祠”、“三太师祠”、“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等景点,我和女儿来不及观赏,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第2篇:本草纲目是谁写的范文

一、 追根溯源,寻求本真

[回放]出示“宿”字。

师:同学们,这里的“宿”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停顿片刻,学生静思)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吧!

师:这是古人所写的“宿”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1:这是一间房子。

生2:房间里有一个人。

生3:有一扇窗(教师纠正:这是一张床)

……

师:现在,你能猜出“宿”字的意思吗?

生4:……

[思考]在学生理解“宿”字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追根溯源,从“宿”字篆体的写法入手,运用会意的手段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宿”字的含义。

所有的数学思想内涵均可由一整套完美的符号语言精确表示。数学符号经过漫长的演变,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它们是从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改进而成的。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可以从数学符号的起源入手,回到起点,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的演变过程,感悟数学的历史底蕴呢?

[实践]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这样引入了分数线:

出示教学插图。

师:6个苹果分给2个人,平均每人分几个?

生1:6÷2=3(个)。

师:2个苹果分给2个人,平均每人分几个?

生2:2÷2=1(个)。

师: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该怎样分呢?

生3:每人半个苹果。

师:半个怎样表示呢?

生4:画半个苹果。

生5:写个“半”字。

……

师:有道理,可是如果要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人,甚至平均分给100个人,那每个人得到的苹果又该怎样表示呢?(停顿)其实,我们的祖先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分数线!

[体会]数学教学活动不是科学数学的重演,而是学科数学的再现。在引入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带领学生回到了分数产生的“原始”环境――当用整数无法表示某个数时,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数――分数,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规范它的写法、读法和意义。在分数线生成、演变的再现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数线的语音、语义、语法的融合,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二、 形式多样,丰富认知

[回放]出示:宿 材 徒 尘 煮 庙 订 砖 详 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观察这些字的结构,你打算怎样分类?

生:上下结构:宿、尘、煮;左右结构:……;包围结构:……

教师出示:

虽然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但它们的写法却不一样,现在伸出你的手指跟着老师一起来描一描,感受一下!(师生一起用手描生字)

[思考]在字词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有时借助图片来解说,一目了然;有时借助实物来展示,具体直观;有时借助动作来演示,生动形象;有时借助语调来感染,声情并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读一读、比一比、描一描、写一写的过程中,将汉字的音、形、义进行合理建构与整合,从而加深了理解。

数学符号具有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和精确性,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记忆方法为主,所以他们常常难以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因此,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语文中字词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通过让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新知,理解新知,使看似严肃、冷漠的数学符号鲜活、灵动起来。

[实践]在教学“”的认识时,教者除了让学生读、写符号以外,还开展了这样的教学:

师:看到“”,你有办法分辨它们吗?

生1:开口朝右的符号是小于号,开口朝左的符号是大于号。

生2:我是两只手来分辨的。伸出左手,让大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从侧面看,它就像一个小于号,同样,右手的手指也这样伸开,就有了一个大于号。

……

师:同学们,你们真有创造力!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记忆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儿歌:

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体会]数学的世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作为学生的元认知,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少学生对“长相”相似的“”分别不清,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常常出现错误。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学时,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内化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记忆。在这些记忆方法中,有的是借助图形符号语言,有的是借助肢体语言,有的是借助口头语言。这些丰富多彩的记忆和表达方法,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数学体验,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符号感。

三、 分层递进,构建体系

[回放]师:同学们,在刚才读的内容中有这样的两个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不妨先理解单字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单字的意思连起来,就可以揣摩出词语的意思了。

学生尝试理解,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这两个词语都说明了旅途的艰辛,下面我们再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重新来感悟它们的含义。

出示句子: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师:现在你能运用这两个词,自己来造些句子吗?

[思考]在教学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时,教师从字、词、句这些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从认知、理解,再到运用,逐步内化,层层递进,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就是“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表示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非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逐步建立数学符号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引领,逐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符号的认知体系。

[实践]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符号表示方法时,教者开展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师:同学之间相互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体会。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分配律,那你还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并展示:

生1:(我+爱)×学=我×学+爱×学。

生2:(+)×=×+×。

生3:(a+b)×c=a×c+b×c。

师: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4:第三种方法好,因为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更简洁。

出示:

师:同学们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这个图形的总面积吗?

生1:(a+b)×c(教师板书)。

生2:a×c+b×c(教师板书)。

联系这幅图和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生3:(a+b)×c=a×c+b×c

生4: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师:对!其实这幅图中就蕴含了乘法分配律,而乘法分配律也可以用这幅图来表示。

[体会]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安排了这样的三个阶段:先用语言描述规律,然后用汉字、图形、字母符号来表示规律,最后用求长方形总面积的图形来表示规律。有所不同的是第一阶段是用语言来描述规律,是较低级的表达层次;第二阶段是用更精练、更简洁的符号对规律进行了提取与概括,这是较高级的表达层次;第三阶段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与图形进行了有机结合,这是更为高级的表达层次。教者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挖掘与提升,大大丰富了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形式,使得它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轻薄到厚重的升华,多角度的诠释强化了符号化的思想,丰富和完善了符号的认知体系。

四、 情感融入,寻求共鸣

[回放]出示:“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师:这里的“长年累月”是什么意思?

生1:“长年累月”就是时间比较长的意思。

师:能不能换一个词呢?

生2:我想用“夜以继日”。

生3:……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词都说明了李时珍在外奔波确实很辛苦,可他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4:为了造福万民,使万民得福。

师:是啊!李时珍就是这样一个不辞辛苦、心怀天下的人。下面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再来读一读。

[思考]在教学词语“长年累月”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的基础上走出来,融入情感,引发共 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数学符号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它也可以赋予德育的功能。因此,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符号的人文气息。

[实践]在数学符号圆周率(π)的教学过程时,教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圆周率――π,知道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在数学的历史上,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关系呢?

生1:祖冲之。

师:对,老师骄傲地告诉大家,他就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光荣的历史。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2 :我想到了我们的先人太伟大了!

生3:我为我国古代文明感到自豪和骄傲!

第3篇:本草纲目是谁写的范文

【物质消暑法】

【生活用品】

——扇子——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 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 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 来取凉,它有“篾疑秋翼蝉,团取望舒景”之趣,“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却”,所 以古人称它为“摇风”“凉友”或“快哉风”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云: “以扇 逐暑” 。扇子作为祛暑清热的功能,虽不及电风扇乃至空调,但是它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却颇耐人寻味。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云: “炎火凿池,披裘而扇,不能救也” 。东汉班固的 《竹扇》云: “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自此有关 扇子的诗词也脱框而出。名篇中有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 : 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明代诗人瞿佑有咏扇诗 云: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之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自凉” 。 前者生动地描绘出少女们持扇追萤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 呈现出一幅清爽的纳 凉情景;后者记录了一家大小同在花前月下,围在一起消祛暑热的场景。 《千家 诗》中有: “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仿佛看见宫 中王公贵妃用手摇着扇子,而后面两句则使得读者凉意顿生。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这种办法原始社会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很费事。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天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到了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腾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

——凉屋——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有资料显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瓷枕——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别的消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 始烧于隋代, 流行于唐代以后。 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后来才成为一种盛行的寝具。因为瓷枕性清凉, 是夏季消暑的凉物。再有就是瓷枕上有字,比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 ”又如: “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这些提醒的话写在枕 头上,就是给人提醒。 瓷枕的枕面上有一层瓷釉,夏天枕于其上冰冰凉凉的,睡起觉来当然凉快。 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厚爱了。据说,乾隆 皇帝就非常钟爱孩儿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诗兴大发,题了一首诗: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曾经流行一时。

【食品】

——沉本浮瓜——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真是“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本浮瓜冰雪凉”。

其实,饮食避暑从汉代就开始了。据《荆楚风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避恶就是指消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方法。现在人们也可以吃一些热气腾腾的面出身汗来消暑,但是要因人而异,只适合不爱出汗的人。另外,夏天一定要多吃各种瓜果,去火降暑。俗话说:“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另外,比如苦瓜清热毒,黄瓜解口渴、退干热,丝瓜化痰止咳、凉血清热,香瓜去火止渴等等,总之,想舒服过夏,要让自己“离不开”瓜。

——品茗——《本草纲目》称: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 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 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 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认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 现代科学证实,茶,特别是绿茶,含有氨基酸、胡萝卜及维生素 C 、 E 、 P , 叶酸、钾、钠、磷、氟、锌等营养素和茶碱、茶多酚、咖啡因、挥发油等活性成 分,除能供给人体丰富的营养外,还有提神醒脑、除烦解渴、去腻消食和清热解 毒等功能。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饮茶尤当其时。 “烹之浪碧霜之华,啜之味甘露之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可谓是登峰 。 造极,他在《茶经》中还说: “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 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唐人编撰的《新 编本草》也说: “茶味甘寒,饮茶之后,可拓肾脏血管,而利小便,去疾热,止 渴” 。而被誉为茶之“亚圣”的卢仝(音 tóng ) ,对茶的嗜好和研究也是颇有造 谐,他的《七碗茶诗》 :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谓是妙手着文章,传吟千百年,对后人影响很大;他在茶诗中就说茶有“发轻 汗”“肌骨清”“两腋习习清风生”的解暑去热之功效。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 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 20 里的石潭谢神降雨, 作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 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 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 宝觉圆通二长老》 “春浓睡足午窗明, 想见新茶如泼乳”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 ,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 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 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而元代蔡松年《西江月》词曰:“古殿苍松偃寒,孤云丈室情深,茶声破睡 午风阴。不用流泉石枕。枯木人忘独坐,白莲意可相寻。归时团月印天心,更作 逃禅小饮”。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饮茶给人带来凉爽。

——冷饮——扇子也罢,“凉屋”也好,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所以,冷饮也早早出现了。

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西周时期,“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从职者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这足以说明当时冷饮之珍贵。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古代甚至还有“冰厨”——《吴越春秋》中就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冰厨,在当时,它堪称空调房间,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当大。

唐代开始出现“冰商 ”,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扇子也罢,其它方法也好,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都说“民以食为 天” ,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哄哄嘴巴,怎么会舒服?所以,冷饮 也早早出现了。 屈原《楚辞》中就有“挫糟冻饮耐清凉兮”的诗句。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 雨》中的“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达人显贵之家吃冷饮 的情景。宋人杨万里对“冰酪”情有独钟: “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 底碎,雪向日冰消” 。诗人食“冰酪”那种清凉感尽在诗中。 唐代开始出现“冰商” ,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 有“冰商”卖冰只认钱不认人,高估了人们的“渴望” ,反而弄巧成拙。据《唐 摭言》载,有人盛夏在街头卖冰,过路人热不可耐,都想一食为快。卖冰者自以 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路人一气之下都忍热走开了。不一会儿,冰都融 化了,卖冰人赔了本。晚唐时,商人为了招徕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顾客。 唐朝显贵杨国忠还造冰山来避暑,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开元天宝遗事》 卷上记载: “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 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 ”天然藏冰,在唐代属希有之物, 《云 仙杂记》说: “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而杨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 块的方式来降温避暑,足见其富贵骄奢。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冷饮“价等金壁” , 当然只是一种奢望。 而饮食避暑最早于汉代。但汉代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 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 ,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南北朝伏日以饮食避暑, 有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载: “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 。古人习惯称暑 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 ,实际指的是避暑。 “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 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 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说,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 法。 时至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 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说:京都开封人最重三伏避暑。 六月中往往避暑于“风亭水榭,峻宇高楼”等场所。吃则是“雪槛冰盘,浮瓜沉 李……包新荷”《膳夫录》也记载: 。 “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 。 毫无疑问,夏季热盛伤津,食西瓜功效最佳。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西瓜,又名寒瓜。中医学认为西瓜性味甘寒, 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用。 《本草纲目》也指出西瓜能“疗喉痹, 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绿荷”与“新荷”都是指荷叶。荷叶为 。 睡莲科植物莲的叶,是很好的祛暑食物,其性味苦、涩平。具有清暑利湿、生津 止渴等作用。 《饮食指南》认为,荷叶能“升清消暑,化热宽中,散淤,主治暑 热、水肿、淤血症” 。宋代开封市民伏日,以“浮瓜沉李……包?新花”为避暑 饮食,说明我国至少在北宋时期,人们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凉饮食防暑了。 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 “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 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 “六月盛暑,食 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 宜干用。《清稗类钞》也说: ” “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 客。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 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夏日饮莲子 汤益寿是有科学道理的。 在清朝, 伏天里选择中草药避暑是当时北京地区一大特点, 《京都风俗志》 据 中记载: “伏日,人家有食盛馔异于平日者,谓之‘贴伏膘’ 。或以此日起,有合 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 。这里“苏叶” , 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 《日 华子本草》称其: “止咳,润心肺,消痰气。 ”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 健脾补中,脾土健旺的功效。 “甘草” ,亦称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 学上以根状基入药,性平、味甘,功能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生用可 治咽痛、痈疽肿毒。 “藿” ,草名,即藿香。中医学上以其茎、叶入药,性微温,味辛甘,功能 解暑、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感冒暑热、头痛胸闷、精神不振、食欲不佳。 《本 草图经》谓其“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医余录》说: ” “藿香,恒散暑气, 避暑气。 ”足以可见,苏叶、藿叶、甘草汤是盛夏食疗佳品。

【精神消暑法】

——赏景祛暑——暑夏三伏天,烈日当空灼。在“火轮杲杲(gǎogǎo)悬中天,下铄大地生青烟” 的环境中,若能临水亭榭,荷花池畔,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呢?绿树葱茏,万 木荫蓊的山中俨然天然空调世界。 唐诗人姚合的五绝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赏景消暑的妙趣: “避暑高楼 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 而高骈在《山亭夏日》诗中云: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 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描绘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 风俗画。 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 面火花飞。 ”城镇人口稠密,赤日如烤。而山中树木青翠,阴凉风爽,两相比较, 恍若凉热两世界。 晚清书法家何绍基在《慈仁寺荷花池》中则这样写道:“坐看倒影漫天河, 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都能让读者很容易从中 感受到徐徐轻风带给盛夏夜中人的无限快乐。 暑夏的山洞阴凉宜人,实属消暑佳境。广西阳朔有个碧莲洞,洞内有水,水 动生风,吸引古今无数游客来到这清凉世界消夏。有个文人留下独具一格的回文 诗: “香莲碧水洞风凉,水洞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洞水,凉风洞水碧莲香。 ” 这首诗顺读倒读都是消暑降温的意境,品读之余顿生几分凉意。山中树茂林密, 成了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吟咏出: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 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岸上是青竹,池中是红莲;喧 闹的市声远去了,烦恼的心事散去了;举目环望,清风徐来,水波微兴,顿觉心 旷神怡,似乎就要羽化成仙了。有如此的胜景,诗人刘禹锡哪能不诗兴大发呢?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所写的也是水边纳凉的情景: “山光忽西落,池月 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近水亭台,不 仅“先得月” ,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 “散发”不梳,靠窗 而卧。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在池边乘凉,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上》写道: “细草 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细草微风, 莲花遮面, 幽深而宁静, 不禁使人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那种逸趣盎然的情景。 宋代梅尧臣喜欢在古寺中纳凉,并写下《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 : 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写禅房花木葱笼,长廊曲径幽深,品茗 纳凉,堪称纳凉诗佳作。 诗人真山民喜欢避暑山亭里,他的《山亭避暑》写道: “怕碍清风入,丁宁 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 取未伤廉。 ”身处有风吹有景赏的山亭,确是远离暑热烦躁的好所在。 北宋葛元怀避暑时喜欢欣赏景物,借景抒情,寻求乐趣,他的《夏日》诗写 道: “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 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 ”诗人在暑夏中一边闲看鸣蝉惊飞,喜鹊栖 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一边乘凉消夏,乐在其中。 南宋诗人陆游喜在水畔桥边纳凉,他在《桥南纳凉》诗中写道: “携杖来追 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暑夏月夜,诗 人拄杖追凉到桥南,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莲池小径,月明风清,星河半落,清风拂 面,荷香沁脾,笛声悠扬,这种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赞慕。 南宋另外一位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一诗中写道: “细草摇头忽报依, 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诗人邀友执伞遮阳,漫 步荷花池边,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惬意写得栩栩如生。 徐玑在《夏日闲坐》里说“无数山蝉噪夕阳,高峰影里坐阴凉。石边偶看清 泉滴,风过微闻松叶香。 ”他倒也是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从自家的庭院楼阁到 附近的水榭凉亭,一边避暑,一边品味着一草一木中的情韵,偶尔遇到“一川佳 景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的情形,就更怡然了。

——宁心化暑——每当盛夏来临,一些人常常睡觉不酣,吃饭不香,精神委靡不振。情绪烦躁 不安,变着法子消夏取凉却仍然是燥热难耐。其实,面对滚滚热浪和各种各样的 降温措施,首要的还是来自自身的“心理降温” “心理避暑” ,即宁心化暑,心静 自然凉。 中医认为:人体由神与形合而为一,保健养生,须善于调援精神,讲究心理 卫生,以增进健康。所以,古人非常看重通过心理减负来达到消暑纳凉之目的。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书房或卧室,安上一张 竹床,或摆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或卧,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 极地冰川、雪域草原,自会从胸中溢出清气,心底漾出凉意,惬意至极。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消暑诗》曰: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 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诗人独坐 院中,修心养性,迎着临窗的徐风凉风而怡然自得。白居易还有诗为证: “人人 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看来, “心 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北宋诗人苏武也曾写过类似的诗: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放了群功, 空故纳万景。 ”这种超然脱俗的心态,正应了那句名言“烦夏不如赏夏” 。南宋诗 人陆游则有《夏日》“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 : 凭静胜更无方。 ” 这一切,用宋代另一诗人温革《琐碎录》所引诗来总结,就是: “避暑有 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 其实, “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 ”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 暑的最高境界。王维在《苦热行》中继续写道: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 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 面对暑热的煎熬怎么办呢?他竟然幻想着飞身离开地球到云天之外, 遨游在有长 风万里的寥廓太空之中。 但幻想代替不了现实, “忽入甘露门, 最后 宛然清凉乐” 。 “诗佛”要靠修心养性,从心理上入佛家甘露门,才得清凉之乐。王维的中心思 想是在世俗社会中挣扎, 宛若夏天的酷热天气里煎熬一般, 只有放弃所有的欲望, 遁入空门,才是解脱苦热的唯一妙方——心静自然凉。

——吹自然风——“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所描绘的度夏景致。“开轩”而可 “卧闲敞”,可见古人爱吹自然风,不仅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而是自然风确实能带来真正的凉爽。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空调器的时代,办公室、居室、汽车里等全都有空调。然而空调器是以自然界排放热量为代价,为某个局部空间输送凉爽的。结果便是,虽然我们有空调,但我们依然很燥热。而电风扇的风始终来源于室内,不会带来较新鲜的空气,故不及天然风令人舒服。吹一段时间,人的汗液吹干了,但感觉不到凉爽,更不用说阻碍人体正常汗液排出的空调了。所以夏天尽量少开空调,打开窗户,让风【蟹】流动起来,该出汗就出汗,在最自然地风中获得最舒适的状态。

——垂钓抑暑——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撑竿垂钓于白杨遮盖、绿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着水 边的新鲜空气, 欣赏着水中的百态游鱼, 既消除了炎热暑气, 又增添了生活乐趣; 既宁神静气,又健脑强身,其兴颇浓,其益无穷。难怪唐朝储光羲会作诗曰: “垂 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真可谓:风平,水清,心 宁,垂钓之乐不在鱼,在于清凉世界也。 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 。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 焦躁,容易“上火” ,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 “湖边一站病邪除, 养心养性胜药补” 。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乃不可小视也。 垂钓,现在很多老人仍保持着这一爱好。钓鱼不仅在于获鱼,更在于怡养性 情,增益身心。夏天,每当你来到水库、池塘边,在繁茂的树阴下,寻得舒悦和 宁静,多么惬意!垂钓是用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而成的。垂钓之际, 眼、脑、神专注于浮标的动静,不声不响,意在丹田,形静实动,它对提高人的 视觉和头脑灵敏的反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专注欢乐的同时,环绕身边 的还怕没有凉爽吗?

——弈棋忘暑——有一首古诗曰: “对奕林荫下,存亡楚汉争;茗甘何晓味,烟灼哪知疼?人 静无蝉噪,沉思任鸟鸣,相拼忘万事,忽见满天星” 。随着棋局的变化,那夏日 的热焰早消失得无影无踪。

——享受夏趣——

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乃不可小视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