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民族体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体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体育论文

第1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

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第2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后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在古代时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中国的传统体育是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中国先秦时期的体育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来自北方草原民族带有功利色彩的骑射文化,另一个是来自南部农业地区带有娱乐健身性质的礼乐文化。骑射文化由于受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给其开展带来了限制,虽然属于一种活跃的文化形式,但未能占领主导地位。而礼乐文化由于城市体系较为发达以及社会分工较为明确,其体育文化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并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朝着独立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由于受到殷商体育文化的影响,周人以礼制为中心,对祭祀体育的非理性因素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但礼乐制度所构成的思想框架严重束缚了社会创造精神的形成,社会文明也被限制了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运动中礼乐文化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秦朝在统治政权后虽然经历了由讲武之礼转变为角抵的过程,但是在坚固的文化框架中,礼乐文化精神却取得了发展。汉朝在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后,楚歌舞和雅乐的发展进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种社会文明遭遇到内部挑战的情况下,张骞则充分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

二、张骞“凿空”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1.张骞“凿空”西域对西汉体育文化发展的贡献。(1)改变了汉朝体育文化发展的格局。张骞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是他在中国古代与东地中海地区、印度以及希腊之间建立起了体育文化交流的道路[2]28。虽然先秦时期,各国间的战争不断,国家政权无法统一,当时的中国文化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但是,在当时形成于南方苗族各个部落的吴越和楚汉文化、形成于东方东夷各个部落的齐鲁文化以及形成于西部羌戎氏族的秦晋文化,都属于“五帝”血统,有着相同的文化精神。随着西汉的发展以及对西域的各个国家实行中央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因此而形成,从而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随后大宛等国便派使臣来我国交流学习,并带来了其国家的特色文化。此外,张骞打开与西南夷的交流之门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各国间的交流变得越发频繁。由此可见,张骞“凿空”西域不但推动了我国西北多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也使中国的体育发展出现了东西互动、南北融合的新局面。(2)促进了汉朝体育的文化转型。建元三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中亚、西域以及河西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张骞的这次出使实现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并在中原和亚欧之间开启了一条“丝绸之路”,历史上将其称为“张骞凿空”[3]52。张骞在出使西域等国家过程中将“摩诃兜勒”引入中原“,摩诃兜勒”是一种大曲,在蒙古语中是“伟大”的意思。“摩诃兜勒”传入中原对汉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汉朝的磐打击乐、商周钟只能调节节奏,而无法独立演奏旋律性的乐曲,但“摩诃兜勒”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此,汉代乐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使隆重庄严的宫廷宴乐、朝会以及气势雄壮的军乐、刺激惊险的百戏等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此外,上周时期的传统乐器多数都是体积较大的,一般只适合摆放在庙堂中,而西域的一些小型乐器传入中原之后,中原传统的民间乐舞得到了有效地发展,西域乐曲中的豪放、雄壮、粗犷之风改变了西汉初期乐舞中的颓废,而南郑、汉中、城固等地区的民间舞蹈穿花、莲花碗等以及略阳、宁强等地区的祭祀舞蹈羊皮舞、羊角舞中也融入了汉朝鼓吹乐的元素。其实“摩诃兜勒”传入中原并非只是一个简单项目的传入,西域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使“摩诃兜勒”拥有了多文化因素,而李延年通过对多文化的吸取创造出了“二十八解”,为西汉时期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4]60。2.张骞“凿空”西域与西汉民族体育发展成功经验的现代启示。和民族社会文化规律同向运动是实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在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法避免“涵化”问题的出现,但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民族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很快吸收了这种异质体育文化,这一现象的出现完全要归功于张骞,是他将西域乐舞深入到汉朝的权力中心,并实现了东西方体育在国家层面的交流,这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广泛地影响。而在当时文化结构中,由下而上的文化运动与由上而下的政治运动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时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包含着一定的政治色彩,而不经意间开启的文化传播通道使文化普及运动得以形成。由此可以证明,不一样的社会构架中存在着不一样的文化运动规律,而由上而下的体育运动是中国的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坚持体育文化的主体性是体育发展的主要条件。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汉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人们对异质文化的宽容态度。张骞并没有因为自身所经历的磨难以及民族间的矛盾去排斥异质文化,而是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异质文化进行学习、宣传以及广泛地传播。此外,人们在接受异质文化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文化自尊和自觉精神,尽管“摩诃兜勒”在汉朝受到了广泛地推崇,但其并未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价值的转折点,张骞以及李延年等人通过对其蕴含的多元文化元素进行吸收和借鉴,然后将其融入中国民族的乐、舞中,从而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5]56。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体育发展的辉煌时期都是异质体育文化被区域文化充分吸收的体现,也是实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但是绝对不是通过移植异质文化而产生的结果。(2)皈依艺术的学校体育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汉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使我们意识到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秦汉时期的社会阶层中的“士”一般都能精通小六艺(书、数、射、御、礼、乐)和大六艺(春秋、礼、乐、易、诗、书),因此,史料《说文》中记载“:士”具有文以经邦,武以拨乱的特点。而古代的“六艺”教育使社会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尤其是体育通过和美术、文学、音乐以及舞蹈的完美结合,使体育的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正是这种皈依艺术的学校体育使士人们对体育有了一种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认识,从而为西域乐舞等活动的学习、了解以及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说明,要想充分发展体育文化,必须依靠人的发展,而学校体育必须依靠艺术发展,因为,单纯的“肉体”体育只会阻碍学生对体育认知能力的形成,甚至对体育形成错误的认识[6]30。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实际存在的,例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众多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很少进行体育运动,很多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家长也反对子女参加体育运动和训练。

第3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1)基本内涵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21世纪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这三部分相互作用,推动教学的完成。教师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借助一些再现与传递的手段,如:设置任务、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习情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指的是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观察判断,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或经验。Kolb把学习解释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该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各环节都突出学生“体验”的地位,教师尽可能运用多种体验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事实,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索过程。

2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这一层次的学习介于高三年级与大学一年级之间,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入学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相比之下,内蒙古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相对落后,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更是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文化教育水平偏低,而且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研究不足。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了解很深,下文详细谈谈目前的大学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主动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也难以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者的交际缺失症。

(2)学生学习现状

我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办公条件差,而且这些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加上蒙古族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视不够,因为英语在他们高考中只按照较小的比例计入总分。所以,大部分蒙古族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基础较差,大学民族预科学生更是如此。另外,少数蒙古族学生在考入预科后,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他们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式英语教学在民族预科的实施途径

针对上述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民族预科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1)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近的语言体验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去感知、体会的兴趣。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以便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语言材料,例如,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等。也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观察到的语言情境。这些语言材料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确保能够吸引大多数学生,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课堂互动活动,如模拟讨论、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生们体验到语言使用的过程。恰当的课堂互动是预科学生们有效体验的基础。课堂活动应具有如下特征:

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互动可以在学生间、教师间,或是机器和学生之间进行。另外,语言必须体现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会有真实的体验。

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有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自主体验,而且也有利于创造互动合作的气氛。

3)多样性和连续性。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多样化,要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并且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保持连续性,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3)以网络多媒体作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平台

多媒体网络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通过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聊天工具、数据库等媒介,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拓展课堂体验的时空,并为师生收集到更多的素材和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预科学生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及自主性等特点,它使单一的课堂英语学习过程,变成第二课堂里的一种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晚会或进行英语演讲、歌曲竞赛等。第二课堂的活动要依赖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们的要求。

4结语

第4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及发展中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所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根植于特有的社会和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变迁,程式化进程的加快,诸如民俗节日、宗教祭祀等一些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正在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另外,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削弱,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处于频临灭绝或者退化变异的状况。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遭到侵蚀,甚至破坏,而且,一旦这种达到一定程度,将会是无法挽回的局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产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理论建构和框架,要保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顺利健康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一定的科学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并不成熟,也没有明确的发展道路,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健全,这也使得学术界在理论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很多基本概念无法做出准确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会遇上许多阻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外来体育文化进入我国,尤其是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视线,甚至成为了主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思想的稳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某些方面盲目模仿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中庸、健身、养性等价值观,成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附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策略

面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为了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障措施,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确切的传承和发展制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法律法规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扩大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建立全民健身计划,让民族传统体育活跃于城市社区、农村街道、学校工厂,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要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扩大影响力,得到迅速的传承及发展,科学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对我国传统体育进行理论建构与研究,不断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世界正在不断走向融合,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不能独立存在或者发展,任何文化也都在交流中成长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因而,加强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策略。我们应该在理性看待的基础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与现代世界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借鉴和融合,建立起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更好地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这才是我们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在顺应世界体育文化潮流的大趋势下,保证我国所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同时汲取世界体育文化的长处,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上的发展。

本文作者:万仁山工作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第5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以丝绸之路而闻名於世的新疆,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如今总人口1600多万,包括4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是主体民族;而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民族在新疆也有较长的居住历史。此外,东乡、壮、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鲜等34个民族8万多人,则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从中国内地及其它边陲地区迁徙而来。新疆各民族团结地生活在一起,新疆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与长期劳动生活联系密切,每种运动都与本民族的特点紧密联系,民族体育丰富多彩.仅哈萨克族运动就有叼羊、姑娘追、赛马、套马、马上摔跤、跑马射击、飞马捡手绢、马上拔河等多种形式,还有荡秋千、两人顶脚技巧、两人翻跟头等十多种项目,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下面就介绍几种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

一、维吾尔族体育运动:

高空走绳,维吾尔语称之为“达瓦孜”,它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达瓦孜”起源于神话传说:古时空中出现了一种飞怪,呼风唤雨,残害黎民。

为了上天灭怪,有一位英武少年在地上竖起了一根30多米高的长竿,用一根60多米长的粗绳连接竿顶和地面,然后缘绳上天,与飞怪在天空决头,将怪诛杀。人民为了感戴这位青年,就开展了“达瓦孜”这项体育活动。

现在的高空走绳,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已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表演者手持长杆,不系保险带,在唢呐,羯鼓声中表演走绳;做侧身走绳、蒙眼走绳、倒立走绳、踩碟走绳、飞身跳绳等惊险动作。当他走到绳索最高处,突然,他身子一歪,从高空倒栽……,不禁使人“啊哟”一声,大惊失色,吓得赶紧闭上双眼。待等再睁眼看时,表演者却含笑继续在绳上表演。原来是他施展绝招,故意制造一场虚惊!

二、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爱马的民族,在长期的牧区生活中,形成了许多与马相关联的有趣习俗。他们除进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游戏外,还开展在马背上摔跤的活动,这不仅是一场精彩、激烈的角逐,而且也是蛮有风趣的表演。

每逢节假日或是喜事,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便在宽阔平坦的草原上摆开阵式,许多剽悍骏勇的骑手云集在一起,比赛是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本领强的先跳出来,寻找对手。有的“雄鹰”在马背上犹如在平地上灵活自如,连胜数人以至十几人也不被对手摔下马。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棋逢对手难分胜负。比赛开始时,允许从不同角度出场,有时乘对方不备,迅速冲L—前去搂住后腰,将对方抱离马鞍,摔倒在地上。但经验丰富的赛手,警惕性极高,敏捷地转过身来,双脚紧紧地勾住马肚子上的肚带,顺着惯性将对方摔倒在地。选手在比赛时不仅自身的素质要好,而且选择坐骑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场精彩的比赛,选手们个个汗流浃背,而那骏马也像被雨淋过似的。

马背上的摔跤,不仅显示他们润熟的骑马本领,而且还展示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和技巧,与他们长期从事牧业生产有关,有的选手为了比赛时取得好成绩,从小抱羊羔、牛犊进行锻炼。据说,有的牧民抱起一二百公斤的小牛都不在话下,可以想像他们在马背上摔跤时将会何等威风。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常在喜庆时举行。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象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来。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繁花争艳的草原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活动一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有时还将帽子抽落在地,惹得观众一阵哄笑。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情,则会鞭下留情,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鞭梢落身,或姑娘故意将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上。场面热列,妙趣横生。

三、锡伯族:

射箭是锡伯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的锡伯人曾是“打牲部落”,以“渔猎为主”。锡伯人从小就练用绳吊膀子。膀子吊好后,就练射箭。同时配合训练的方法还有举重,托砖、吊沙袋、抬石滚等,以增加臂力。在训练中先练近射,后远射,先固定目标,后射活动目标,先步射,后骑射。现在,每当农历正月十五时还要举行射箭比赛,为优胜者颁发弓箭、袍和靴等奖品。现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节时,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四、此外,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和维吾尔等民族,都喜爱赛马,尤其是世代生长的天山、阿尔泰山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更是酷爱赛马运动,其竟赛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在元、明、清史料中,多处记载赛马和兵役制度相结合,成为当时国家的一项制度。那时的赛马运动还是王族,显贵们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一般都在节庆之日举行。解放后,哈萨克草原上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有了很大发展,盛大节日里,常举行群众性的赛马大会。优胜的马匹被誉为“拜盖阿特”(最好的马),优秀的骑手则受到奖赏。

近年来,赛马又增添了许多新疆项目:障碍赛马、越野赛马、马球、马上射击、劈剌、盛装舞步赛,以及马车驾驭赛等,十分惊险精彩。

第6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WEI Qi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Through consulting related documents, we investigat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It holds that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s significant and irreplaceable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And it conclud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 teaching and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sports.

【Key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Feaching activeties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过耀眼的光芒,人们不断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得以使我们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高度重视,其深刻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普遍的健身娱乐功能,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级别的运动会中频繁出现。

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滋长和推广的主要陈地之一,特殊的条件能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之中,对高校体育文化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对“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回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198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把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在《体育人类学》和《民族体育》中,分别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民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1〕。熊志冲在《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在我国生根发展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它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张选惠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展开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2〕。

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等逐步地形成的〔3〕。根据体育文化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则可以定义为: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高校师生体育行为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及其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高等学校所有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指高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4〕。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高校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其属性是多元化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校园竞技体育文化、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个部分,两种不同属性的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主要受到学校主导、学生需要两个方面的推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校主导体育是因为看到了体育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在推动学校进步、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形成了作为执政者的价值取向,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需要体育是因为认识到了体育在健身、娱乐、实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以自己的视角来支配自身的体育行为。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并存,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体育文化形态。

但是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其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围绕“竞争”性进行的,而参与这些运动的人员只有一些水平较高的老师和学生,这样导致参与高校体育活动的群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又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因此,作为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体育活动的主体,它们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它们具有纯朴自然、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等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方式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这恰恰可以弥补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高校体育中竞技体育以外的必要补充,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作的《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青少年一代有健强的体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也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5〕。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多民族大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此来把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4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4.1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通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其知识和技术。由此弥补目前高校中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竞争”性体育文化之不足,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作出贡献。

4.2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许多项目都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和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认真筛选、科学地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方法和健身形式有多样化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学有积极的意义。

4.3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民族传统体育以它特有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它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直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便学生在耳濡目染、不断地熏陶中感受丰富而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它的精深和广博。

4.4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制增强。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制约,适合不同的年龄群参与。因此,当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些锻炼方法,即便日后步入社会,也还是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容易使人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4.5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构建和谐校园,民族的团结尤为重要。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在运动中容易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在运动中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园中和睦相处。

5建议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全面发展,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广泛开展。

5.1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及活动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应围绕其制定、安排相关的教学及活动规程,从宏观角度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奠定基础。

5.2加强校本教材的创编

各地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开设适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项目,把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文化融入高校的体育教材,充分发挥各地高校的教育优势、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

5.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能力

受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高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4成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成立专门的体育活动俱乐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俱乐部要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或体育特长生负责组织和辅导。

5.5举办体育节,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生活

体育节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节可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开展专题性的体育活动或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J〕.当代体育论坛:2010,10:22-24.

〔2〕李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搏击:2010,7(3):75-77.

〔3〕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0-172.

第7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一、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中华民族素质由基本素质提高向着现代文明素质提高的转变,主要是文明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文明水平和审美能力是当代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内涵的特有属性,高度体现着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水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方向。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王国应该是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精神领域和审美领域。因此,科学界定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概念,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中华民族主体文明素质问题,应当从物质的发展层面深入到人与自然的伦理层面,从中华民族基本素质领域拓展到精神的文化领域,这是科学界定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概念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中华民族主体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文明素养水平的关键所在。

据此而论,所谓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心理态度、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通过主体内化和积淀后表现出的审美能力和精神文明的稳定特质。其内涵是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具备的自身条件与能力是审美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其实质是在肉体与精神、理智与情感、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与和谐发展,使人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形成一种无功利的、诚信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状态。从外延上说。它可以作为古代、近现代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也可以作为当代中华民族文明素质。

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所特有的性质,是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内在本质的反映和外在表现形式。

第一,具有历史积淀性与发展性特征。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与扩展的。中华民族素质文化思想从它的产生、早期定型,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诠释、改造,不断升华,得以系统化,始终是以道德文化为主线。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并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形成原动的、强大的素质文化动力。归纳起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士志于道”、“君子忧道不优贫”的忧患精神;“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和邦国、以皆万民”的和谐精神;“天下为公,修齐治平”的集体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扶贫济困的责任精神;“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信用精神,等等,进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根植于中华民族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识深处。因此,中华民族素质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性与发展性特征。

第二,具有民族素质文化思想认同性与规范性特性。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同时又在文化的孕育下不断地促进着自身素质的发展。中华民族通过对文化创造而又对自身创造。事实上,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价值,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唯有一个意义和目的,即解放和发展民族的能力,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所谓中华民族素质文化思想,这里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建设文化与创建文明的相互交融过程中,为提高民族文明素质的内涵设计、价值取向、目标设定、教育路径与方法,在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提高民族文明素质的思维指向与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素质文化是民族成员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准则。具有认同性与规范性特征。

第三,具有文明观念内化性与稳定性特征。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是以内在的形式存在的,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内在属性表现出来的。因此,中华民族文明观念只有经过主体内化后,才能逐渐积淀而成,转化为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结构的稳定部分,而且在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身上都能得到充分体现,并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的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此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具有观念内化性与稳定性特征。

二、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与其他相近范畴的关系

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中华民族素质、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国民素质、人口素质等基本范畴,都具有人类素质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性特征,但各自的研究对象或视域不同。

(一)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与中华民族素质范畴的关系

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与中华民族素质二者相比较,都具有研究民族素质的内涵属性与功能。但从层次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素质是初级文明素质形态,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则是较高文明素质形态。从内涵指向来看,“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特殊的精神现象,在族际比较中可以明显判别不同的民族”(张华青:“民族素质与政治文化关系析”,《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还有学者认为:“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自身生存发展和对外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熊坤新:“民族素质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读都永浩新著民族素质论”,《中国民族报》2005年第2期)就此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素质的内涵具有民族素质的一般属性、族际比较性特点,侧重于研究民族特殊的精神现象。而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内涵随着历史的进步及社会发展对主体素质需求的变化而提升,具有时展需要性、突出中华民族素质文明性、强调中华民族素质审美性等特征,旨在形成人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文明的伦理状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养。

(二)中华民族心理文明素质与中华民族心理素质范畴的关系

中华民族心理文明素质与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内涵。二者都体现着民族心理特征,但各有侧重。一般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内涵是文化,决定民族心理素质的是共同文化,因而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就是文化的内化过程。所以,民族心理素质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方面。“所谓民族心理素质,是指‘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就是说,民族心理素质是由民族的‘共同文化’决定的。民族心理素质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因而决定民族心理素质的‘共同文化’,不是指这个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文化现象,而是指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陈玉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而中华民族心理文明素质的内涵,是由积极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并突出平和与包容的文明心态主题,表现为民族成员相对稳定的品质能力。可见,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内涵属性是文化,而中华民族心理文明素质的内涵属性是文明。

第8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待遇是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服务贸易占当今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增长,WTO将服务贸易纳入多边贸易规则框架,揭示了服务贸易与有形产品贸自由化的相互关系。乌拉圭会和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将GATT的国民待遇原则从有形产品拓展到了服务贸易领域,为将来的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奠定了基础和框架,开启了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新纪元。

服务贸易是相对于货物贸易而言的概念,主要通过人员、资本和住处的流动达到服务产品的国际买卖。无形服务不同于有形货物,货物贸易的管理规则,如关税措施,不适用于服务贸易。[1]而许多服务业关乎国家主权和安全,限制了它的自由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服务贸易壁垒主要通过GATS中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条款予以限制或者清除,尤其是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对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市场真正的充分的开放具有及其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服务贸易领域的国民待遇含义的深入探究,来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国际服务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一词源于关贸总协定20世纪70年代的谈判决议中。[2]服务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来满足物质生产以及消费需要,并且索取报酬的商业行为。[3]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这种服务的进出口。服务作为“第三产业”,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人们独立分列为单独的部门,并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迅猛发展。它门类繁多复杂,内容庞杂,包括11大类142个项目。[4]其特点主要有:第一,贸易标的无形性;第二,生产、消费和交易过程的同时性;第三,贸易主体的国际性;第四,国际贸易服务营销的复杂性。[5]这些特点也就使得国际服务贸易牵涉繁多复杂的法律,阻碍其自由发展,而达成一个国际性的协议将为其开辟自由的成长空间。

二、GATS中的国民待遇的相关规定及分析

将国民待遇原则引入服务贸易领域,是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项重要举措。GATS第17条第1款“国民待遇”规定:“在列入承诺表的(服务)门类中,在遵守其中所列条件与限定的条件下,每个成员方给予任何其他成员方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在影响服务提供的所有措施方面,在优惠上不得低于它给予本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从此款规定中看出,GATS中的国民待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其属于具体承诺的义务;第二,其不仅仅适用于服务,同样适用于服务提供者;第三,其标准是事实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只要实际执行效果能够达到竞争条件平等即可。[6]在GATT中原本作为普通适用原则的国民待遇,在GATS中“沦落”为从属于具体承诺范围,即:“在列入承诺表的(服务)门类中,在遵守其中所列条件与限定的条件下”。这主要有两个原因[7]:

其一,缘于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对服务定义,是从宽还是从窄的争论。起初,许多发展中国家主张从窄定义,把凡是涉及国外直接投资诸如开业权等的服务贸易排除在外。后来又转而强调东道国政府有权对由服务而进入的外国直接投资规定(有别国对本国同业的)条件或限定。这从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一个国家的主权安全。就最大的服务业——金融业来说,常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所在,是关系经济命脉的重大主权权利,一旦落入外商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外商抽回资金所造成的金融恐慌最终导致了整个东南亚地区陷入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二,GATS对于市场准入的规则,是要在按门类的基础上逐项谈判“具体承诺”的;而各个服务门类对国民待遇的要求和条件也不一样。因此,“将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提供’方式,对某些限制市场进入的实行不歧视措施,原则上同意为可疑谈判的,这样国民待遇变成一种具体承诺。”[8]为什么国民待遇会变成一种进入市场的具体承诺呢?人们都喜欢用欧共体的一句话来解释:“国民待遇只是一个(GATS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而不是起点。”国民待遇是市场准入的保证,如进入市场后享受不到国民待遇,则这种进入就很难维持平等的竞争关系。[9]

三、GATS中的国民待遇与GATT中的国民待遇的比较研究

GATS中的国民待遇是GATT中的国民待遇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扩展,但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毕竟不同,GATS中的国民待遇有其特殊性,只要有[10]:

第一,GATT中的国民待遇是义务的无条件的和强制性的。而GATS中的国民待遇则是由缔约方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承担的,不但可以决定在哪些部门或分部门实施国民待遇原则,并可以为国民待遇原则在本国实施列出一些条件和限制。

第二,GATS中享受国民待遇原则重点强调的是竞争条件。根据GATS第17条第2、3款的规定,一缔约方给予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或服务者的待遇,如果与国内同种服务或服务者提供的相比,在竞争条件下市相同的,就遵守了国民待遇。相反,即使一缔约方在形式上给予国内同种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就实际上,使竞争条件有利于国内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就违背了国民待遇原

则。

第三,GATT中享受国民待遇的对象是缔约方产品,而GATS中享受国民待遇的包括服务(产品)及服务提供者。即GATT主要以“物”为调整对象,GATS同时调整“人”和“物”。

四、总结与展望

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机制作为先导,再辅之以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GATS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确立了谈判指导原则和一般规则的框架。与WTO的其他协议相比,GATS或许实际上并不以国民待遇为其基本原则,它只是在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过程中长期努力和追求的指导性目标,其法律的强制力也较弱。这也反映了WTO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谨慎态度,即充分注意到服务贸易自由化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现状。 转贴于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要把服务贸易纳入多边贸易框架,显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通过扩大市场,更广泛地渗入到它国的经济中去。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服务业是其弱项,技术较落后,规模也很小,尚处于萌芽状态,对这方面的限制与制约是必然要进行的。双方最终妥协的产物­——GATS,也“仅是涵盖服务贸易全貌的一种框架协议…留有大量问题未作规定,有些需要做具体谈判,有些只能留待未来去看谈判家们能做点什么。”[11]乌拉圭回合只是解决了服务贸易国民待遇的原则性框架问题,今后还要进行长期的多边谈判,在逐个服务部门作出具体承诺,明确各项减让条件,以达到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减让表中还要明确各个部门取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实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另外,制定服务贸易国民待遇核查的技术标准亦非易事。“比起货物贸易来,人们可以说,光服务门类开放的承诺,起码就要努力谈判50年,有些谈判大概会永无止境。毕竟在货物方面,GATT经历了近50年的八轮谈判。”[12]在和平的世界里,协作必定是要在谈判桌上完成的,而为了各自的利益,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要达到一致的意见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各方放弃自己的部分利益以促成协作。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一段曲折而艰难的道路,也将是大量的谈判家们呕心沥血争取的目标。

要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浪潮中分一杯羹,我们要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尽快转变观念,树立国际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业的执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为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健全的法律环境;建立服务业贸易管理机构,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体制。[13]

加入WTO,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件;进入21世纪,是竞争与发展并行的时代。中国企业要面对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在规则中行事,在规则中突破,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列。

参考文献:

[1]韩立余.国际贸易法案例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13.

[2]陈汉明.国际贸易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27.

[3]陈已昕.国际服务贸易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

[4]陈已昕.国际服务贸易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

[5]陈已昕.国际服务贸易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

[6],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法律出版社,2004.253.

[7]赵维田.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M].吉林人民出版社,371.

[8]Nigel Grimwade.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1995.299.

[9]张瑞萍.服务贸易总协定基本原则评析[J].当代法学,1998(3).

[10]张革.GATS国民待遇原则的法律分析及我国的处理原则[J].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2(1).

[11]Bernard M.Hoekman and Michel M.Kosteck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1995.134.

第9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64-0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中发[2004]16号文件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的、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15所普通本科民族院校,其中,国家民委直属高校6所,地方民族院校有9所,它们是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除了四川民族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7所地方民族学院都有硕士授位点,有的院校还有博士授位点。

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发展迅速,但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地方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主阵地,增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地方民族高校的办学方向,还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一、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地方民族院校在长期的研究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特点,还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等学校的做法,要结合自身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方民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有:

1 研究生数量与质量j规模较小,层次不高。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由于民族院校的发展基础和综合实力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研究生招生中,吸引力不强,研究生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占全国研究生人数比例较少。此外,与学校本、专科的人数相比,研究生的比例占学校人数的比例较少,7所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的人数都未超过本校的本科生。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在入学前大多来自全国二类、三类的高校,他们的专业基础较薄弱,学术能力不强,他们读研的动机更多是为了学历、为找工作或为现有工作增加筹码,他们的思想和心态较为复杂。

2 研究生生源与思想:差异较大,表现多样。由于“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是地方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考研时可以享受英语降分的优惠政策。所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汉族学生为辅。这就使得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复杂。第一,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族别和不同的地区,各族学生的文化背景、认知、心理都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二,汉族研究生和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入学前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不一样,他们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方面和少数民族研究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三,在职的研究生多,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经济状态差异大,受教育经历差距大。

3 教育环境与特色:环境复杂,特色明显。相对于普通高校,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西方敌对势力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对地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诱导,企图通过借助少数民族学生去西化和分化中国。二是处于更加复杂的地理环境。地方民族院校大多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的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熏陶着少数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他们受到的传统民族观念和比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要深刻得多。

4 教育内容与方式:内容特殊,灵活多样。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研究生的特点决定了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民族性,除了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还包括特殊性的教育内容,即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这些是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

二、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高等学校的普遍问题,自身也存在特殊问题,有些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本科学生数量,研究生占全校学生数量的比例还很低,研究生成为一个较为边缘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不高,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上明显不足,有的地方民族院校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很少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师资不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增长的研究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主要表现在:第一,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配备不足。一些地方民族院校很少按照国家要求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有些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辅导员是兼任本科生辅导员,他们忙于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兼职辅导员不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兼职辅导员一般是班主任或者研究生导师,这些兼职辅导员未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怎样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重视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却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相对于综合性或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的研究生规模小,有些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未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有些院校没有单独设置部门来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院校即使成立了专门部门,工作人员也是身兼多职,忙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很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二,研究生思想教育途径相对单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依赖于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未得到发挥,有些院校成立的研究生会、党支部、团委形同虚设,很少组织活动。第三,媒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地方民族院校很少有针对性地运用媒体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报纸、杂志、网站、微博较少关注研究生,地方民族院校基本上没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三、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地方民族院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和手段去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地方民族院校党政领导要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乎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人才输送。学校党政领导要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首先,建立党政领导责任制。党政领导要齐抓共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总责,院系、班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工作体制。其次,加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学校拨专用经费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2 加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师资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他们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意识,研究生认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学风等方面的影响十分关键,导师在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求真务实,学会做人做事,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在学生科研、生活压力较大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其次,增加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编制。把研究生辅导员和本科生辅导员分开,设置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岗位,专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再次,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2010年,经中央批准,、教育部启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并将其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方民族院校要与时俱进,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上课模式,针对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活泼生动,深入人心。

3 健全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健全的体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首先,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规模较小,可以在研究生处(部)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派专人具体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研究生就业指导制度、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制度、研究生辅导员培训制度等,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再次,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生党支部、团委、研究生会要结合研究生的需求,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最后,利用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宣传。开辟专栏针对研究生遇到的思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进行讨论,对优秀研究生进行典型宣传,对好人好事、传统美德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