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语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去年,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年终总结莫成为“年终负担”》一文,对作者提出“利用总结来反思提高”的观点深表赞同,但同时认为总结不仅要体现在年终总结上,更要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作为研究数量、结构关系及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也只有在不断总结中才能得以升华。
一、总结的主体是师生
“教学相长”这一成语,道出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然后知困”,需要自强;学生“学然后知不足”,需要自反。其实,无论是教师的“自强”还是学生的“自反”过程,都是一个由表及里、总结升华的过程。教师的总结体现在教案设计上,体现在课堂渗透中,有利于自身成长;学生的总结体现在习题解答上,体现在课堂感悟中,有利于自身成才。由此,教和学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教师和学生都是总结的主体,任何一方的失败都是教学上的失败。
二、总结的载体是题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就语文而言,这个“模型”,就是“题型”了。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习惯无非就两种:一种是热衷“题海战术”,勤奋刻苦;另一种则是冷静分析题型,悠闲自得。比较而言,我欣赏后者的做法,只因万变不离其宗。题型是有限的、相对不变的,而题目是无限的、变化的。吃透了题型,就能发掘其背后负载的思想方法,也就抓住了“不变”的规律。如果能在吃透题型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掌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也就实现了以不变应万变,学生也就具备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由此,从题型入手进行教学,事半功倍,既增效又减负。
三、总结的对象是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学艺术的根本追求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什么是“不需要教”?学生入门后通过自己探索,能独立去解决问题,就用不着教了。语文思想方法正是学生入门的钥匙,也是教学总结的对象。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概念的引入和应用,还是例习题的设计与解答,随处可见语文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语文知识是解题的工具,而语文思想则是指导解题的谋略。语文习题的解答过程,也是语文思想方法的获得和应用过程。任何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需要运用到具体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依靠语文思想方法。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难题,往往是因为思想方法还没有形成,此时,教师不可急于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如何,而应先了解学生的思想所经历的过程,找到问题“卡壳”的节点,然后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由此,语文教学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注意对其中蕴含的语文思想方法提炼和总结,使之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能更好地理解语文的本质。
四、总结的途径是感悟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也是一种修行,重在感悟。语文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但更重要的是靠学生在学习反思中感悟,这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语文思想方法往往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如果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掘题型中负载的思想方法,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可迁移的。同时,学生更要学会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谋划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思想方法,走过了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做到入心入脑,实现质的飞跃。由此,只有通过感悟,学生才能把“教师的”内化为“自己的”,才能实现由“被动输血”向“自主造血”的根本转变。
品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101―01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古典诗文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始终滋养着我们这个民族。她富含宝藏,饱含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对宇宙的思考、对理想的追寻等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深入挖掘的方面。教师只要选准方向,找到切入点,巧妙利用,就一定能够通过其丰富多元的美育元素,多方面开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实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利用古诗文音韵之美培养学生的吟咏诵读能力
篇幅短小精悍,语句骈散结合,意味隽永的古诗文在诵读时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可作为教师训练学生吟咏诵读能力的教学突破口。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教师带领学生,首读读准字音,再读准确断句,三读把握词句轻重舒缓,四读体会作者情感。经过四个层次的诵读训练之后,当学生能将文末的反问语气准确体会并表现出来时,对文意的理解也就基本没有大的障碍了。
二、利用古诗文画面之美培养学生的描写刻画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时在脑中建构诗意的画面,从而带动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执教王维《鸟鸣涧》一诗时,教师先不做任何讲解,先让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感受。学生所谈,因无限制,各具其妙。教师范读,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罗列所见。教师让其将所见联词成句,又让其他同学品评该句。有学生说该人之貌,有学生谈该人之态,还有学生讲该人之居所,更有学生言该夜之静谧。教师赞叹: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停顿,教师环顾四周,作深呼吸沉醉状。学生脱口而出:“空气中有一缕淡淡的桂花香!”掌声雷动。教师击掌赞叹:“聪明!”然后水到渠成地推向下一个环节:“如此之美的画面,为什么不拿起笔赶快写下来呢?”学生随即提笔,十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完成片段习作。教师让其相互交流,品评批改。对其中精彩者当堂范读、指导。这节课的落脚点选择在用文字构建美丽的图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利用古诗文建构之美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教师可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指导学生探索古文构建的精妙。如,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开篇与过渡,详略的处理,情感的变化,中心的表达。学生惊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再以表达方式为切入点,让学生探寻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讨论各自的作用,顺势将其与《岳阳楼记》《湖心亭看雪》等建构上的比较,让学生对初中阶段记叙文的谋篇布局有更为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作文时的谋篇布局。
四、利用古诗文意蕴之美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
学生对诗文的意蕴之美有敏锐的感知和自己的理解,从而提升其赏析品鉴能力。如,执教宋祁《玉楼春》时,教师将“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轻”和“闹”作为赏析重点,让学生做替换尝试。以此为基础,拓展到贾岛韩愈的“推敲”典故;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之妙。
五、利用古诗文情感之美引导学生爱己爱人爱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语言综合能力;文化素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不断深化,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3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先启动的4项工程之一,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作为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大纲,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内容。由于近年来客观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大学新生入学的英语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教育部高教司与时俱进,于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不仅为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学方法与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提升的宏观视界
1.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转变教学理念,打破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另一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我校借鉴了华东交通大学的教改方法,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即;从“三中心”教学法——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到实施以提高使用语言能力为主导的“三为本”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训练语言技能为本、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本和“三式”课堂教法——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此外,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
2.课程设置体系的更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各个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设计大学英语课程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对于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应有相应的面授辅导课时,学校应将面授辅导课时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响应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号召,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经过充分的实验,于2007年2月全面展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由原来的一门《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大学英语读写译》和《大学英语视听说》两门课,使课程设置更趋细化。课程计划内可以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安排任课教师,负责日常教学指导和管理。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机会消化和吸收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更加积极高效地进行英语学习。
3.分级教学制度的运行。所谓分级教学就是充分考虑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语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理据是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哲学,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3年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分级教学。河南大学从2008级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所有新生一入校即参加分级考试,并参考学生的高考成绩,将考试成绩名列前5%者编入Ⅲ级班;前6~20%者编入Ⅱ级班;其余80%编入Ⅰ级班。编入Ⅲ级班的学生将免修《大学英语》(一)级、(二)级的各门课程,直接进入《大学英语(三)》各门课程的学习;Ⅱ级班学生免修《大学英语(一)》的各门课程,直接进入《大学英语(二)》各门课程的学习;Ⅰ级班学生从《大学英语(一)》开始学习,两年内依次修完《大学英语》(一)~(四)级别的课程。实施分级教学是我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又一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高校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基本价值定位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在这个时代更具有竞争力,成为社会和时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先导。大学英语改革为英语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说,教师的观念应该随之改变,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则应该转变为语言交际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思想内涵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以presentation的方式督促与检查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下留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准备,在准备和表现的过程当中,他们在说和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上就会大大提高。就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校园里发生的小事趣事以free talk的方式交流其看法观点,也可以通过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语竞答等形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其情感因素,着眼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的发展。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学生文化观的塑造为基础。英语语言的学习其实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综合能力的学习,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语言本身的学习,而文化的介绍与拓宽所占比例很小。其实我们教学当中的很多题材和内容都与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老师应把文化的讲解与语言的教授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课文内容涉及到与英美文化相关的信息时,应结合文化背景,将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差异,用原汁原味的文化语料呈现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加深他们对世界的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逐步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沉淀及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3.组织营造人文氛围为目标。英语课外活动,又称第二课堂活动,是指相对于学校计划学时内的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它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的不断培育。如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歌曲大赛、英语短剧表演、西方文学鉴赏讲座、英文电影赏析等。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把英语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享受。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及其人文素养。这也初步实现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研究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中,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林爱菊.高校公共基础课实行分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4(10)。
[2]覃军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10(10)。
[3]刘翼斌;创新与思考——基础英语教学效率与多媒体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3(2)。
[4]杨光.大学英语教学与高校英语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9)。
[5]贺灿文.谈大学生自主学习词汇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蔡文利.利用电子教案优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王燕.让学生说英语的三个“招数”[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首先,在本学期初学生会换届之际,我们体育部曾出现过群龙无首的情况,但是主席团及时发现,并和我们一起渡过了这段比较混乱的时期。我想,这种情况已经给我们提出警示,在今后也会出现的换届及新老交接中,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不能因为换届而影响日常的工作。
经历了一段混乱,体育部的工作终于走上了常轨。在这一段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积极地进行部内建设,以及对学生会各种章程,尤其是纪检制度的学习。明确例会制度,明确请假制度,不断端正工作态度,强化学生干部思想。以往,体育部的成员都将体育部当作一个活动部门,认为只要多办一些体育活动就可以,但是,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建设,大家都意识到做为院学生会体育部,不是只有办活动那么简单,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干部,体育部是一个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监控部门,而不是一个活动中心。相信我们的进步,可以为以后的活动的开展铺平一些道路。
我们还在内部建立了分工合作的机制,除了部内工作的分工,我们还分划了各系分会体育部联系的责任,这样做也是为了可以更细致地与分会体育部联系,了解他们的动态,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整个学生会体育系统联系地更加紧密,团结更加得更加一致。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在五月末开展了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友谊杯”男女混合篮球赛,各分会体育部都加入到比赛中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总之,本学期体育部的工作重心是部内建设,部员思想水平提高建设,通过努力,效果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即使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高素质的部门还有一定的差距,毕竟,体育部成员工作经验都还不够丰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一定能取的更大的进步。
20xx年xx月,为了使实践的效果更好,我们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并且对将要前往的单位进行了了解。带队的老师也强调了实践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一切工作准备完成后,我们既紧张又期待的等待着实践的到来。
终于,7月xx日我们开始了为期11天的社会实践。刚抵达呼和浩特市,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展开了活动。我们先前往政府部门,在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对该市的水务情况进行了总体的了解,而后先后前往东河水源地、春华威嘉水厂、地下水厂、辛辛板污水处理厂、蒙牛盛乐园和人工湿地进行了实地的调研。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也收获了很多:
(1)团队精神。在这十一天里我们每天对每个队员都会有不同的分工,从领导者的角度、队员的角度,不断地换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团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
(2)合理分工。不论是什么活动,都需要对任务进行分配,每个人的任务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分配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分配,减少团队内部的矛盾,每个人相互配合,不断协调,这样活动才能圆满完成。
(3)学习知识。这次的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将课本上的知识立体化。同时,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时,根据不同的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为我们细心地讲解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也见识到了世界最先进的处理设备工艺系统,增长了见识。实践就是一个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而这些实践中所学的的一点一滴的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1、开学初的院“毕业杯”篮球赛,在本次比赛中,各班同学积极参加,积极性很高,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活动中各参赛选手都遵守规则,配合我们部组织人员的工作,听从裁判的判罚。
2、通过院内比赛选拔出比较优秀的运动员,组建新一届院篮球队,此次比赛比较成功,接下来的校“毕业杯”中在我们队员的努力下我们都挤进四强,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在下学期的迎新杯中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3、为迎接五四青年节的到来我部门也举行了首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一时间在校园里引起轰动参与人数多达1000人,有成功就有失败,活动中发现很多问题,这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经验。
通过这么多的活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们部在创新的路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们要在活动和比赛的创新性上大做文章,只有竞技水平高、观赏性强、参与度好的比赛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比赛的主角。
2、要多加强与其他部以及兄弟系的接触,资源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地办好活动。
在过去的时候同时也得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如何更好的创新。对活动我们要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要办就要办经典的赛事。一定要让每个参与过的学生记住活动和我们体育部,要让没有参与的学生对体育部的活动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不仅要在比赛的组织、包装、过程中创新,还要注意比赛中的细节,从运动员和观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2、经费问题。体育部要想办好比赛,物质基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赛经费是保证比赛精彩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扩大收入分配好支出是下学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局关于做好20XX年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的要求,我校成立了以 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日”活动领导小组,确定3月30日-4月3日为我校安全教育周。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确保“安全教育日”工作有序开展。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安全教育日活动
1、悬挂“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的横幅,以引起师生的重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2、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动员,并确立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强化安全教育,共建和谐校园”。升旗仪式结束后,国旗下讲话由学生代表发出倡议,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安全、课间安全、交通安全、用电、用火安全,预防传染性疾病传播安全等。禁止在校园内吸烟、酗酒、追逐嬉闹、禁止在楼道楼梯内停留、聚集、打闹,禁止起哄或搞恶作剧。 校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作了题为《面临危险,如何自救》的讲话,从青少年因安全事故死亡的数据、面临灾难如何冲出地狱之门开展自救和救援等方面进行了教育;并要求各处室结合教育局开展安全教育日通知和处室特点搞好这次活动,各班级也要开好主题班会和开展丰富多彩教育宣传活动,真正把第十四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落到实处。
3、邀请乡综治办等领导到校指导,法制副校长 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副校长 作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专题讲座。下午,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编录的中小学生校园安全警示录(学生版)、如何防火、灭火、逃生自救的事故案例及影像图片资料,要求各班主任在安全教育周期间一定做到“五个一”(即在班级中张贴或悬挂一幅安全宣传标语,出一期安全教育板报,举行一次安全教育班会,观看一部安全教育影片,组织一次安全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4、班会时间,以班为单位,举行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让大家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问题,进一步向大家敲起安全警钟。
5、检查各种体育设施是否牢固,确保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安全。
6、检查学校用电线路是否有损,用水、消防系统是否完好,确保用水、用电安全。
(二)以安全教育日活动为契机,通过实际行动深化“安全教育日”活动的意义。
一、加强宣传力度,使安全问题做到人人皆知。
(1)学生广播站专设安全教育栏目,每周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
(2)利用学校制作的17块消防教育展牌,指导学生学习消防知识。
(3)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校内外现存的安全隐患和学生中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突出重点制定防范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应用;听说读写
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该能力不仅是语文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借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确保语文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概述。
一、借助文本播放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语文课堂中,其集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为一体的优势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时,我们要发挥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掌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接着,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本节课的录音,并鼓励学生将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在听的过程中标注上拼音。可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而且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有提高,同时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一举多得。
二、借助故事复述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复述活动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而且,复述能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效组织进行复述活动,切记复述不是背诵,也不是简单的一两句中心思想概述。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教材文本来判断是否适合组织故事讲述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如:在教学《开天地》《巨人的花园》等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复述”活动。在开始进行复述活动时,可以放松一点要求,只要学生敢开口说就要给予表扬,目的就是要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当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之后,再对所讲内容的完整性、表达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要求。这样循序渐进地组织该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借助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要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②天山的密林和野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③文本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最深刻?说一说理由。④文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要确保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借助小组批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俗话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所以,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小组批改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批改或者小组批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将学生的文章分发下去进行互批,学生可以从“汉字、句子、修辞手法”等的应用进行修改。还要对文章中的亮点进行学习,并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坚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该学科的价值,要用恰当的方法来确保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