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宿建德江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宿建德江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宿建德江古诗

第1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过故人庄》。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主要作品有《孟浩然集》《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他的山水田园诗成就颇高,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第一单元

1课《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

),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满心的(

)。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上了小丘,(

)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

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

)。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

)里,连(

)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

3课古诗三首

(1)《宿建德江》作者是(

)代的(

)。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是(

)代的(

)。黑云翻墨未遮山,(

)。卷地风来忽吹散,(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

)代的(

)。

)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

第二单元

5课《七律》

作者是(

)。

不怕远征难,(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日积月累

鞠躬尽瘁,

。[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

。[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

,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

。[宋]陆游

第三单元

春日

[宋]朱熹

第四单元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第六单元

17课古诗三首

(1)《浪淘沙》作者是(

)代的(

)。

九曲黄河万里沙,(

)。

如今直上银河去,(

)。

(2)《江南春

》作者是(

)代的(

)。

千里(

)绿映红,水村(

)酒旗风。

南朝(

),多少(

)。

(3)《书湖阴先生壁》作者是(

)代的(

)。

)长扫静(

),花木(

)手自栽。

一水护田(

),两山(

)送青来。

第七单元

21课文言文二则

(1)《伯牙绝弦》,本文选自《

》。

伯牙善(

),钟子期善(

)。伯牙(

),(

),钟子期曰:“善哉,(

)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

)若江河!”伯牙(

),钟子期(

)。子期死,伯牙谓世(

),乃(

),终身()。

(3)《书戴嵩画牛》作者是(

)代的(

)。

)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常以自随。一日(

)书画,有一(

)见之,(

)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

)入(

)间,今乃(

)而斗,(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

)。”不可改也。

22课《月光曲》

即《

》或《

皮鞋匠(

)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第3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第4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跨越时空,历经岁月沧桑,从苍茫的古代到今天,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意蕴也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秋月扬明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思乡、怀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而月亮这一意象自然被赋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真是举不胜举。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此类诗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的理想。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古诗中的月亮亦是美丽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中的月亮亦是避世的化身,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第5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极为不利。如部分教师“以讲代读”,忽视了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即通过朗读感知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虽然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是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只是机械性地背诵,很难在读到诗歌意境和画面特征时重现画面。因此,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大部分都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能真正读懂古诗词的内容,更谈不上对古诗词的赏析了。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背诵,诗句语言通俗易懂,从内容看,都是送别诗。但是有多少学生能在读这两首诗时,通过诗词中展现的画面,品出李诗的豁达、乐观,品出王诗的离愁和洒脱呢?这充分说明仅仅靠背诵、记忆,而不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无法真正弄懂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品不出诗歌的情趣和意蕴。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入诗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了解诗词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让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幅整体的、动态的画面,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内容。这样的古诗词教学能把古诗词教“活”,让学生也学“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强调该诗主要是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表达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在讲解《琵琶行》这首诗后,让学生对琵琶女、诗人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诗歌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营造情境,将诗中的情景再现于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琵琶女三次演奏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领悟到诗人和琵琶女通过琵琶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感悟《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再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到这位历经坎坷却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了解诗人在《离骚》中表达的主题,从而更好地了解诗词所表达的内容。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境,更好地把握诗词。

2抓住诗眼,品诗情

古诗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诗眼”可谓是整个诗词的中心,往往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大部分诗词中,诗人会用比喻、双关等表现手法,表达出“诗眼”,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重要的考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深入品析,就能更好地把握诗词意象,找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

例如,在学白的《独坐敬亭山》时,首先我们知道该诗的写作背景是李白离开长安,处于长期的漂泊生活状态,饱受了生活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因此,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孤独、寂寞。因此,全诗的“诗眼”为“独”,围绕“独”字,让学生深入品析古诗,找出诗中表现出诗人孤独与寂寞的字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品析,找出诗中“尽”“孤”“独”“闲”等字眼,理解诗歌中表达出的孤寂之情。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抓住全文的“诗眼”来深入品析诗词,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找准诗词的感情基调,从而把握好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师生互动,了诗意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紧随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师生活动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古诗词的意象。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畅所欲言地发表观点。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了解诗意时,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江汉》时,诗中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样一句。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此句诗中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体现出了怎样的意境?问题提出后,笔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学生2:“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身处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例如,在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引导学生分析“近”字的表达效果。

学生1:(从字面意思理解)有“主动亲近、接近”之意。

学生2:(通过诗词的意境联想得出)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的愁心。

学生3:(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认为)“近”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再也不是教师直接的灌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6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4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物象变得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

一、优化“解题导入”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语文课堂上,导读课文始于题目,因而“解题”是学文的第一步。而古诗的“解题”则又不同于其他文体。“解诗题,知诗人”是古诗“解题”的重要内容。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这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出这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画像,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学生纷纷急切地举手,畅谈自己对这位诗人已有的了解。紧接着,教师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动画片,配上画外音:白居易,人称少年才子,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来写格律体诗了。为了踏上仕途,十六岁的白居易带着诗稿,到了京都长安。有一天,他拿着自己的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访当时颇有名望的老诗人顾况,顾况对其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赞不绝口。学生看到这儿,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读这位大诗人所写的诗了。教师趁机“导入”,出示自己巧妙制作成的课件,画面是辽阔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

二、优化“习得新知”环节――能探风雅无穷意

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很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且这些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把这些抽象知识通过电教媒体的模拟功能加以展示,能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释词句,明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学习时,最忌学生就字论字,而不能真正理解体会诗词的含意,利用电教媒体,就能让学生融入诗的美妙意境之中。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多媒体的“能探风雅无穷意”的效果是教师的口头讲解所不可比拟的。

三、优化“巩固延伸”环节―不及林间自在啼

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从阅读、理解到巩固、延伸,都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如在学生学完了《春晓》、《草》之后,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供几首孟浩然和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由此教师可以挑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送朱大人入秦》,白居易的《遗爱寺》和《大林寺桃花》,配上和古诗内容相应的画面做成课件。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自由组合学习伙伴,进行迁移自学,让学生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形成“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古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教学结课”环节――言已尽而意无穷

第7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一、聆听音乐,在“听”中创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妙的音乐能引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小学古诗音乐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聆听古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翱翔。如:在教学古诗歌曲《七步诗》(〔三国·魏〕曹植诗,李普权曲)时,课堂上教师只提示乐曲名称,不作其他任何暗示,让学生反复倾听,鼓励学生说出对他所听到的音乐说些什么或描写什么,学生们能根据音乐情绪,结合自己掌握的部分知识描绘出了不同的古诗画面,有的说:“在雄伟的皇宫里,聚集着满朝文武官员,和曹坯商议如何处置曹植。”有的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曹植面对哥哥曹坯对他的处理,正在慢步思考,编出一首诗来,让他哥哥满意,不杀他(曹植)。”也有的说:“曹植不满他哥哥曹坯的领导,写出诗来反抗他。”有的说:“曹植眼看被曹坯杀,在屋子里渡来渡去,准备写出一首诗来,结果在七步之内写出了一首世间绝妙的诗篇,曹坯不得不免死曹植。”还有的说出了他听到或想到的各种场面,还用动作来进行了表现。各种各样的意境,可见他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在他们心灵深处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提出问题,在“议”中创新

问题是创造之源。教师的提问目的,不在于考学生,而是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寻隐者不遇》(〔唐〕贾岛诗,李普权曲),待学会歌曲后,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师:“童子”是谁?你能伴伴“童子”吗?

生:(先小组讨论再集中回答)“童子”是男孩子,是这位隐者的小徒弟。部分同学能维妙维俏地伴伴“童子”。

师:“隐者”又是谁?他为什么是一位“隐者”?

生甲:“隐者”就是一位隐士,即隐居的人。可能这位“隐者”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有才干的人,他看不惯当时的官吏欺压百姓,贪账枉法,所以他不就不愿做官,隐居深山老林,采他的药,读他的书。

生乙:可能这位“隐者”曾经是一位县官,他为官清廉,百姓拥戴,可他的上级老是与他为难,所以他看不惯,弃官隐居深山,以采药治病来服务百姓,为持生活。

生丙:可能这位“隐者”曾经是朝庭的一员大官,他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使得当朝其他官员没得到好处,遭到这些官员的排挤,致使皇帝听信谎言,被贬至边塞,而他又恨不下这口气,弃官从民,隐居深山。由于他为官期间做下了大好事,所以他隐居后还有不少的人来拜访他。

……

师:根据这个情节,你能创作出一首同名的现代诗来吗?

生:(同学们热情高涨,先小组讨论,再回答)

一组:迎客松下问童子,我友王仙在何处?您来深山访我师?上山采药明日来。

二组:大树下问徒弟,贵师傅在不在?我师清早去采药,不知何时才回来。

三组:书童清晨玩得兴,问师得知去采药。山高路险雾迷漫,恐怕一时难找到。

四组:书童玩耍松树下,通报师傅好友到。童言师傅采药去,不知何时采回药。

……

这些诗篇,太美丽了,太具有创新价值了。转贴于

三、表情歌唱,在“唱”中创新

表情歌唱是音乐教学人文本质。歌唱教学的人文何在?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即歌唱者进入角色,以情感来歌唱,并伴以较有表现力的具个性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唱出人的一种精神,唱出风景的一种美丽,唱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如古诗歌曲《石灰吟》(〔明〕于谦诗,李普权曲),这是一首借咏石灰,表现自己(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的高风亮节篇。教师按常规给学生教会后,学生演唱很平淡,教师通过精细的启发、引导学生以刚强的气质,坚刃不拔的精神,气贯山河的热情来演唱这首歌,学生通过认真的领会,加以具个性的体态语言、动作、表情,其效果令人满意。

四、创设情境,在“演”中创新

第8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人文素养的底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曾几何时,墨香古卷的经典诗文逐渐沉寂了,快餐文化的读物却得到孩子们的格外青睐,他们正越来越被快餐文化所吞噬。不可置否,现代新型人类接触媒体长大,电视、网络的文化传承冲击波太强大。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架设经典诗文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穿行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徜徉在经典诗文的浪漫情怀里,让经典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滋润学生,去熏陶学生,去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一、围绕语文教材,走进经典诗文。

引领学生漫步于经典诗文的世界,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师的引领。在备课时,我总习惯于寻觅着教材中经典诗文的身影。在教学时,我力争引经据点,旁征博引。经典诗文,在平时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犹如春雨点点,洒落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也引领着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经典诗文产生向往。

1.根据单元主题,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我告诉孩子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分外喜爱。同一个月亮,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各有意境,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思乡之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衬托了孤寂之情;白居易的《暮江吟》抒发了喜爱之情;李贺的《马》展示了广阔的情怀;张继的《枫桥夜泊》表露了愁苦之情;而李白的《把酒问月》还表达了哲理之思……”孩子们为月亮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而惊奇,更被经典诗文的魅力而吸引。我让孩子们回家去收集有关“明月”的经典诗文。孩子们收集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捧来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月夜忆舍弟》,张若虚长长的《春江花月夜》,朗诵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于经典诗文,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饶有兴致地读着,背着,品味着……

2.根据课文体裁,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入选的课文体裁多样,记叙文、诗歌、童话、散文、寓言、文言文等都有,根据体裁,寻找相同体裁的经典作品,拓展阅读。学习了《瑞雪图》,我就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学了散文诗《春潮》《三月桃花水》,我又引导孩子们读读金波的散文诗《春的消息》,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学了《学弈》,读读《纪昌学射》《愚公移山》……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体会“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温晴惬意;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烂漫活泼;领悟着文言文的简约精练……

3.根据作者,链接经典诗文。

学习了教材中的课文,再指导学生读一读作者写的其它作品。例如,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再找找杜甫的其它诗《春夜喜雨》《赠花卿》《江畔独步寻花》来读一读,感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欣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高雅;品味“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愉悦……

二、开展各种活动,吟诵经典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自古以来就是学习知识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经典诗文更离不开吟诵。我注重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吟诵经典诗文。

1.借助古诗考级,背诵经典诗文。

我校为促进学生的经典诗文的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词为基础,制定了经典古诗词考级手册,每级15首古诗词,共分八级,每学期过一级。因此,每学期我借助古诗词考级,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诗文。

2.利用经典诗文演唱视频,吟唱经典诗文。

许多的经典诗文加上配乐,节奏感、音韵感更强,学生更喜欢吟唱。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播放经典诗文吟唱的视频,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崔颢的《黄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学生在跟唱的同时,也记下了经典诗文。

3.坚持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诗文。

在教室黑板的左上角,我设计了一块《每日一诵》,由学生按学号,轮流将自己阅读的经典诗文推荐给大家。采用师生齐读、男女生轮读、师生轮读以及个人诵读等方式在语文课上课前三分吟诵经典诗文。我还让学生们把朗诵的精彩片段作为礼物带回去朗诵给父母听,激发孩子的吟诵热情。

4.保证午读时间,阅读经典诗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经典诗文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同学家的图书架借阅相关的书籍。保证每天下午的午读时间,确确实实地让孩子们静心阅读。午读时间快结束的三分钟,让孩子们交流读到的佳句美文,或摘抄一两句短小精悍、优美的句子,或指导孩子们充满激情地诵读。

此外,对所诵诗文要温故而知新。我经常采用接龙背诵、限时背诵、根据图猜诗文等多种方法交流背诵的诗文,巩固背诵成果。

三、指导仿写,徜徉在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名家笔下美妙的诗文,经典诗文中的灵性,通过吟诵,仿佛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在吟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开始学习模仿写。例如:学了《大地的话》,孩子们也仿写了歌颂大地的诗歌。

假如你是大树/我也要给你足够的养料/如果你嫌地方小/可以不断往上长/成为参天大树/为大自然送上一片绿纱。

――何择君

假如你是蝴蝶/请到我的胸膛上起舞/这里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你可以尽情地展示舞姿/伴着美妙的旋律/献给大自然一段舞蹈。――林李斯佳

又如仿写《我们的手》,歌颂人间真情。

我们的手,是友谊/在朋友和朋友之间/传递着友爱/让我们的友情永远绵长。 ――陈琼钰

我们的手,是爱心/在我们与失学儿童之间/表达着真情/让失学儿童感到温暖。 ――林昱妮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孩子们与经典诗文逐渐相融的心灵,好似生机勃勃的春草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萌发了。我相信,经典诗文是具有魅力的!吟诵经典诗文,让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里,走进了经典的世界,走进了经典的意境里!诵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徜徉在语文流彩的诗意里。

第9篇: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一、多媒体可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投入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中,我以本班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制作了生动有趣的课件。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公园划船的经历或者在电视上观察到的划船的景象,接着打开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小小船儿水中游的视频资料:五月的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太阳像个红球,一点儿也不耀眼……微波荡漾的江面,一切都那么安静……画面中从江面划过一条小船,几名学生坐在船上,唱着歌,其中还夹杂着几声清脆的鸟叫。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很难体会这些,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对“划船”这一美丽的现象有了基本了解,感受到了荡起双浆的真实情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的有利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多媒体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且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教看图学词学句《鸡鸭鹅》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认识“这边”“那边”所表示的位置不是绝对不变的辩证关系,初步懂得辩证地看问题,并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在课本插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观察者在岸上、水中的辅助课件。我在教学时先出示一幅画面,让学生思考第一句话:“这边少,那边多”是观察者站在哪里看的?学生正确回答后,我呈现观察者在岸上的图像,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有的说:“鸡少,鸭和鹅多。”有的说:“近处少,远处多。”还有的说:“岸上少,河里多。”然后我变更观察者乘着船在水上看的短片,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很快便说出:“这边多,那边少。”“近处多,远处少。”“岸上多,河里少。”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边”与“那边”所表示的位置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观察者的位置变化,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位置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既更好地完成了学词学句的教学任务,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了智力。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释疑解难

多媒体独特的音像效果可以将教学中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通过有趣逼真的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时,由于其内容、语言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请多媒体来帮忙,释疑解难。比如,在讲古诗《宿建德江》一课时,诗中描述的意境十分优美,但学生却对里面的两句产生了疑问,即“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为什么天比树还低?而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种情景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犯起了嘀咕。

于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当时的景象,学生根据电脑所呈现出来的画面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天低树”并非指天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同时学生根据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明白了江水很清,月亮倒影江中,看起来就好像与人接近了。这样,在多媒体的帮扶下,学生顺利地度过了难关,领悟到了古诗词中的意境表达。

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教学课堂,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多媒体所起到的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多媒体的应用也仅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它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其意义是深远的。如何进一步发掘它的教育功能,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尹洪双.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04.(12).

2.石郑雨.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多媒体手段的魅力[J]. 吉林教育.2008.(16).

3.徐红艳,冯秀香.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