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工程部顶岗实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部顶岗实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部顶岗实习

第1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一:实习背景

每年,富士康公司都为几所高校提供实习机会。作为湖南工院的学生,我们有幸在大三期间接触到富士康(深圳)公司,并通过报名和筛选,得到了这弥足珍贵的富士康公司毕业实习的机会。

富士康(深圳)科技集团是由台湾鸿海总裁郭台铭先生投资创办在大陆的企业,每年,富士康公司都为几所高校提供实习机会。作为湖南工院的学生,我们有幸在大三期间接触到富士康(深圳)科技集团,并通过报名和筛选,得到了这弥足珍贵的富士康公司毕业实习的机会。我们于2011年9月19日来到富士康(深圳)公司。经过一个星期简短精要的培训,在我们大致了解了富士康的整体情况和基本制度之后,我们被分配到了cmmsg事业群hmd制造课,制造课主要负责的是惠普、联想的品牌主机板的制作。

二:实习主要内容

经过简短的一周基本培训之后,我们正式进入生产顶岗实习阶段,每天上八小时班,周六日休息,每周二、四晚上六点到八点为smt课程的学习。

和我一起被分配到hmd的同学大约在80人左右。分白晚两班,在我们刚到hmd制造课的时候,hmd制造的全貌就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生产车间里,我们第一次现场看到了流水线生产,看到了许多自动化机器在流水线上准确、快速、高效的工作。在组立区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零部件,看到了工程师们组装和调试自动机的场景。在工程计算机室里,我们看到了计算机屏幕上的各种各样的制图软件,看到了一张张图纸从打印机里送出来。这让我们感到兴奋,也让我们觉得实习生活将会很精彩。

随后,我们正式走进了实习工作。我们每天和各位线组长、同事们一起开早会,分享他们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和心得体会,以及当日的工作计划。我所从事的是hmd制造电脑主机板全检工作,这是产品离开生产线的最后一个工站,所以领导们对我们的工作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也深深知道我们肩上的责任,一块电脑主机板由工程部设计出来后,首先交给smt,经过smt印刷,贴片机贴片,回焊炉焊接后交给pth,然后经过手工插件,波峰焊接,检测,然后就是我们全检段了,我们全检段要对产品外观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确保我们装箱的产品良率在98.5%以上,然后由扫描装箱人员进行装箱操作,然后封箱运至仓库。

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就像个菜鸟一样什么都不会,由有经验的师傅们带着,我们在师傅们的带领下从最基础的做起,然后慢慢的接管师傅的工作,成长为独立的工作者,这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虽然我们在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上在工作中用不上,但是大学里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给了我们在工作中很大的帮助。

第2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深度合作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就业导向的探索方式中,校企合作是最具实效,并且带有方向性的。其合作的深度模式在高校适应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 健全机制,保障校企深度合作

要解决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浅层上的问题,深化和密切校企合作程度,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教育界和产业界密切合作,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使校企共同担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任。

政府不仅要履行举办、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更要履行鼓励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完善鼓励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立产教对话协商和校企一体办学机制。引导企业履行《职教法》规定的义务,承担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及实践环节,积极资助合作学校建设实验、实习设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派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课,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另一方面,鼓励职业院校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在职业教育评估中,把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引导学校重视和加强校企合作。

2 转变观念,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使校企双方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要把校企合作当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只有行业企业的主动和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办出职教特色和提高质量。同时,职业院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教学改革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建设“学习型企业”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全程参与职业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3 创新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3.1 “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实现“校企合一” “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对口引进企业生产线,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用生产设备,按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校办企业”是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规划布局,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作,实现教学部门与企业工程部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通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经营,将企业产品转化成学校的实训课题,从而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进度的紧密结合。同时,校内基地也可作为企业科研的场地,立足行业技改,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办校入企”、“企业办校”,实现“产教合一” “办校入企”是学校把教室和实训基地搬到工厂车间,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生产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实践都在企业进行,按照“一天学习、一天工作”的“半工半读”方式,在企业完成学习和生产实训,毕业生直接变为工厂职工,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生产和教学合一。学校搬进工厂发挥了企业优势,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熏陶,养成了产业工人的优良品质,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储备了高素质人才,实现了企业学校的互惠共赢。

“企业办校”是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行业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组织举办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承担本行业各种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链接、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链接、企业需求和专业设置链接、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链接、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链接。

3.3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然后再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又可以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生产工艺技能、形成综合职业素养、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同时,让企业节省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不仅不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而且还能给企业有效地提供人力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4 “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实现“学用合一” “订单培养”是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密切合作,为企业“量身订造”技能型紧缺人才。学生了解企业情况的前提下,遵循“学生自愿、学校推荐、企业选拔”的原则进行组班,这种“定向班”通常被冠以合作企业的名称。定向班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技能要求为主,重点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定向岗位的专门培养,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对接”,使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确保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对口专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一方面企业派有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安排教师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对学生定期进行教学辅导,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求学生填写顶岗实习日志,记录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查找自身知识的不足,再次回到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达到知识技能的升华与提高。

4 搭建平台,拉动校企深度合作

4.1 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 以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优质专业为纽带,以校校联合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突破,构建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自愿参加、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区域性职教集团。以人才联合培养、设施资源共享、师资结对互聘、专业特色共育、科技和社会服务共推、就业创业共作为集团工作重点,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和计划,为产、学、研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搭建平台。

4.2 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 职业院校应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拓展学院的校企合作项目,是企业与学院系部和职能部门联系、沟通的桥梁,负责对外的沟通、联系、反馈,深入企业进行就业情况分析了解供需状况;举办就业咨询指导和召开招聘会;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学生质量回馈等。下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咨询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岗位需求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和信息。两个“委员会”提供的信息资料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落实完善。

4.3 组建“职教校友会”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各个企业,组建“职教校友会”,依托校友纽带,深化校企合作。校友作为学校的宝贵的财富,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带动行业支持母校发展,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为师生科研调研、实习实训创造条件,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校友回校等系列专题活动,帮助在校学生认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5 全程参与,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企业要直接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及课程模块的调整,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直接参与专业教学组织、实施与考核评价,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为师生顶岗实习提供技术指导。

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校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教材,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京京,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1(05).

第3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师型 师资队伍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发展,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级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正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它与市场经济靠得近,与地方经济贴得紧,以市场需要为专业培养的主要导向,受到人才市场的关注。

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要实现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先导,建立教师培养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通过聘请专家促进专业建设并带动教师业务提高

教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学校应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氛围。长期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名师、专家来学校指导。一可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专家们定期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指导、调整,使每个专业都能成为示范专业、精品专业。二可拓宽教师视野,活跃思想,让老师们在创新、富于挑战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每学期初都要聘请专家、名师到学校做讲座,为每位老师传授新的理念,老师的观念都能从中得到革新。

二、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从各地引进了许多年轻教师,给学校补充了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这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力军。第一,实施岗前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从大学毕业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师德概论、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认真培训和学习,使其在心理上有所思想准备,业务上有所熟悉,走好成为教师的第一步。第二,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制订三年发展规划并实施,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督促青年教师多听课、开课,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教学观摩和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造良好条件。鼓励他们编写教材和实验讲义,参与科研课题,撰写论文等,提供机会让他们担任实验、实习、设计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素质,从而使青年教师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第三,支持他们以在职学习为主提高学历。可根据个人的志愿选拔其中一部分人攻读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为主的硕士,也可根据专业需要选拔其中一部分人进入第二学士学位的学习,从而解决当前教师们存在的学科基础薄弱、与实际脱节、整体职业经历缺乏的不足,提升所从事教学的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筛选和培养

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的领军队伍。一是认真筛选。通过强化培养,制定严格标准和相应的实施办法,从师德水准、学历层次、智能结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在注重教师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通过科学、公正的程序,层层筛选推荐,培养造就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二是实施动态管理和奖优汰劣的机制。拿出专项资金,启动“学科带头人工程”和“骨干教师工程”,使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更高的积极性,让广大教师有方向、有目标、有榜样,使教师形成多种层次和梯度,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四、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这就要求专业理论教师要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本专业的生产现场和作业流程,并能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师资队伍管理理念,改善校内教师队伍的结构,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

1.制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习制度,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一是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定期地(时间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选派青年教师直接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时间最好在半年以上。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企业按员工等同考核并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二是教师可以以半脱产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科研;一种是人员参与式的科研。人员参与式的科研合作,近似于挂职顶岗,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企业按员工等同考核并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

2.从企事业单位调入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在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的选拔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并逐步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的比例。

3.鼓励教师兼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应的行业特许资格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如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

4.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工作。让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培训工作,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为企业提供相关产品的宣传与技术讲解,以促使教师快速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有丰富实战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A Research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on Five-year Consist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Zhangjiaga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Summary: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eep-going of teaching reform will demand more and mo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can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 up a teaching resource that can accord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guarantee with force a higher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oute to push o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seek further development.

第4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关键词:教学仪器;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15-001

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同时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验实训是进行专业学习的主要活动。仪器设备跟不上,实验实训内容的研究和改革是难以甚至无法实现的。准确把握教学仪器配备的现状,认清课程改革的形势,是确定今后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

一、教学仪器配备的现状

1.职业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基础仪器装备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助推下,职业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基础仪器装备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理实融合的新课程模式已比较普遍,而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数量充足、装备精良的实验实训室作为支撑的。

2.教学仪器的生产工艺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工艺反映了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教学仪器产品的生产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不管是在仪器设备的使用材质上还是美观程度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3.实验实训仪器广泛运用新技术,体现一定的现代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职业学校专业模块内容不断丰富,激光技术、传感技术、PLC技术、数码技术等都开始应用于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

二、教学仪器配备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仪器装备标准较低,统一性强、灵活性差

市场上供采购的教学仪器由于要考虑到各用户群的需求,考虑到批量生产的需要,考虑到售后服务的便利,所设标准大多较低,且统一性强、相对来说灵活性就较差。

2.与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度低

综观当前各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通过市场采购获得。以我校机电工程部为例,我部共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四个专业,学生463名,专业教师20名,设备总额约800万元。配备了CAD/CAM实验室、数控维修实训区、电工电子实验室、PLC操作实训区、加工中心操作区、数控车、铣操作区、电加工操作区、磨削操作区、普通车床实训区、钳工技能实训区及汽车实训中心等18个实验、实训区。其中,数控维修专业正与昆山巨林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制实训模拟平台,同时,PLC实训搭建平台正与华夏集团(苏州分公司)共同开发研制,自制设备价值预计共约55万元左右,占设备总额的6.9%。这个比例在同类兄弟学校中已属很高,这也是我校我部领导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充分重视理实融合的结果,是青年教师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高不辞辛劳的结果。但另据调查,一般职业学校的教师课务大多比较繁重,不愿意再在本职工作外进行额外的科研活动。购买商品型设备省时省力,还有良好的售后服务,而自行研制教学设备,则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大部分学校选择购买教学仪器设备。这样,教师和学生仅仅只是教学设备的使用者,两者的分离不仅带来了高成本,更给使用过程中的升级、维护带来了不便。这样的设备配置渠道与当前职教理念下所倡导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严重脱节。

三、产、学、研现状

所谓的产学研结合,是指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职业学校都致力于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并获得了很多成就,而职业学校的产、学、研能力则相对薄弱。

总的来说,当前职业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基本状况有如下三个特点:

1.初级性。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职业学校的产、学、研结合都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还只是停留在“工学交替”阶段。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岗位能力定位、教学方法及与企业结合的方式等具体环节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2.被动性。目前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所开展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方面,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被动的。企业为了用人,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到校聘人,能否聘到,聘到的学生是否适合岗位要求,都是未知数。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适应期较长。

3.松散性。总的来说,由于校企双方合作缺乏主动性,我市校企合作目前普遍处在浅层次上,关系松散,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责、权、利不明晰,影响了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企业除了“交纳教育附加和职工培训经费、录用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外,在接受“在校生实训或教师顶岗培训”,企业“向学校捐赠设备、提供奖学金”等方面无更多的义务和权利,这是造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的重要原因。职业学校自身的不足也是校企合作难以展开的原因之一,职业学校基础能力的薄弱致使学校的产学研能力不高、技术咨询或产业孵化器功能难以实现,客观上使学校与企业间形成了壁垒。主要表现:学校没有固定的合作企业来培养学生,开展技术服务,企业也没有固定的提供人力资源的学校;同时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的合作,缺乏计划和合作的办法,在执行教学计划时又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职业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松散性是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不完善造成的。

总之,职业教育是实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紧密的校企合作。而研发、制作、使用、维护教学设备,本应就在专业涵盖的范畴之内。因此,大力开展教学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不仅可以使学校获得更实用、更廉价的教学设备,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的意识、提高研发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建设有机结合,使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化地发挥综合效益,故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设备的自行开发也是非常必要、紧迫的。

参考文献:

第5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国家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2.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自治区已形成以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为主轴,以桂林、北海、南宁、柳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贺州、玉林、梧州、贵港等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为主的电子信息加工产业带正在兴起,部分产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总体规模小,缺少大项目和大企业,配套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名牌产品不多,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

到2015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配套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形成“一区二带”产业发展格局,即形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沿海电子信息工业园区;以北海到桂林高速公路为主轴,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为核心,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以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工业带;以贺州市、梧州市、玉林市为核心,以承接粤桂合作电子信息工业转移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带。

到2020年,自治区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区建立起配套体系完整、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电子信息工业体系,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工业新区。

自治区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全国发达地区而言较为落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够迅速,特别是网络基础建设比较薄弱。近年来,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的出口,是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纽带。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的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增,加之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扩大,特别是网络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南宁市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南宁市区,具有为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深化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1.合作企业简介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于1996年,是一家以网络维护、工程施工为主业的通信服务企业,服务对象为各大通信运营商,注册资金1.568亿元;具备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甲级资质、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电信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国家级示范单位”。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广西、广东、贵州、山东等省市。公司拥有光纤熔接测试设备、驻波比测试仪、10GSDH分析仪、光谱分析仪等各类仪器仪表2917台。现有在编员工6500人,年产值超10亿元。公司以“诚信为本、团结合作、努力学习、乐于奉献”为企业准则;实行军事化管理,努力把公司打造为“一支军队、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的企业。

2.合作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实现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

3.合作内容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①企业调研。2012年3月9日,我们组织了信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10位教师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自治区内36家企业和广西计算机学会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工程技术人员访谈等。通过调研发现,企业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网络工程设计人员和网络工程实施技术管理人员,希望招聘的人才最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认为聘用人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需要团队意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企业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网络设备集成能力、网站管理能力、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企业认为中职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网络布线与工程、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维护、办公软件的维护维修、网络产品销售等课程;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要求,为科学确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打好基础。

②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为了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一体化课程开发,2012年3月18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专业在南宁市良凤江森林公园菩提山庄举行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我们邀请来自包括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蒋拓、蒋成志等全区各地的15位企业实践专家和1位行业专家共16位专家参加会议。

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学校和企业多次研讨,共同探讨冠名班的教学方案,如10月24日邀请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经理黄舒到校研讨润建网络技术班人才培养模式;11月7日下午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王琳忠、杨巨恩、袁艳琴、曾娜、赵焉、吴燕、余家庆等7人,在综合楼401研讨润建网络专业教学方案。

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学校信息系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研讨,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2)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①共同招生宣传。2012年7、8月,是中职学校招生的黄金时期,学校招生老师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等在学校招生大厅接待来访的家长和学生,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介绍校企业合作订单委培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到订单委培能使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到企业的施工现场实训,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等。9月3日、4日是学校新生入学注册时间,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等2人来学校和新生班主任一起接待新生,引导新生报读润建网络班。通过努力,在全区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润建网络冠名班共招生新生112人,比201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67人增加了167%,为进一步推进校企业合作培养网络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②共同做好新生教育。新生入学后,学校安排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和专业教育,如9月6日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王朝宽、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人力部主管罗文君对2012级润建网络1、2班进行包括就业形势、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等专业教育。学校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组织新生由王琳忠主任进行包括专业定位、开设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安排、顶岗实习、就业方向等专业教育。

为促使网络专业新生更深入、直观了解企业及其文化,10月11日,由系领导带领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的全体学生分别参观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分公司与设计分公司。参观过程中学生不时对润建直属分公司的设备、器材等感到新奇,为设计分公司的办公环境与设计水平感到惊叹。每到一个分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和工程部的专职技术人员都详细为大家介绍网络施工使用的专业设备,学生对于还没有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设备充满了好奇,踊跃向企业技术员询问。

人力资源部的雷雪妮主管向学生介绍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发行的刊物《润建通信》,雷主管还鼓励学生们在校期间积极向内刊投稿,争取尽快熟悉润建的企业文化。

10月11日,我们还组织了润建网络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学校综合楼会议室对参观进行了总结座谈,同时,润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雷雪妮主管现场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

③共同实施教学。校企双方按照制定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交替模式共同实施教学。一年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蒋拓、蒋成志等多次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训和对安排到企业实训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参加技能比赛的选手进行技术指导和比赛心理辅导;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多次到学校举行“企业专家讲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学校针对上课内容,不定期派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一年来共派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的学生120人次,参加实训的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技能水平都得到提升。

11月7日召开2012级润建网络班学生座谈会,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主任王琳忠主持了会议,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等人出席了会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杨巨恩等7人,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112名同学参加了会议。

④共同建设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和企业都认为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对育人至关重要,校企双方都相当重视。2012年9月28日晚,学校举行了“迎中秋国庆”文艺晚会,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沈湘平致辞,晚会上2012润建网络专业的学生在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中国人,不跪的人》,晚会结束,沈湘平副总经理、校领导与2012润建网络专业的学生合影留念。

校企双方决定由学校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袁艳琴与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共同负责建设校企文化。

10月公司给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的112位学生配备了价值11200元的润建公司员工夏装工作服,还准备给每位学生配备秋装。

在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的教室后面设置文化墙,用于宣传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11月完成企业文化进班级的布置工作。

学校安排润建网络冠名班的学生参加润建公司一年两度的技术比武,润建公司为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和系运动会提供奖项冠名,提供奖品奖金,并且派领导参加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如11月14日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到校出席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运动会闭幕式,并宣布“润建杯”班级风采展示评比活动的获奖班名单。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提供参加12月举行校运动会决赛的信息系的运动员比赛服装,并为获奖者提供资金。

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的反应企业文化、员工生活、工作状况以及员工心声的内部刊物《润建通信》发到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也让学生参与投稿,在上面刊出润建网络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情景和学生的心声,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时出现在《润建通信》上。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了解企业及其文化,系领导带领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的全体同学分别参观了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直属分公司与设计分公司,雷雪妮主管向学生介绍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3)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衔接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

2012年4月25日学校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2012年12月6日学校与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三共三双”(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如2012年7月15日,安排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21名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顶岗实习。

(4)共同实施评价。

①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1月7日召开2012级润建网络班学生座谈会,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主任王琳忠主持了会议,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等人出席了会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杨巨恩等7人,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112名学生参加了会议,通过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

11月22日召开一体化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系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两个一体化试点班级共18名学生代表、教务科叶耀青副科长、系曾娜、林胜福、江素妮、周晓阳、张袁等老师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系副主任杨巨恩主持。通过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方面、学生管理方面、后勤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

②对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年来学校安排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进行实训36人次,每个学生实训结束企业指导教师都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平价。

③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年来学校安排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21名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

第6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1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锻炼需求与管理能力的矛盾

很多高职院校为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比如制定实践锻炼计划、对结果进行考核、实践期间给予补贴等等,有的学校把到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人数多,锻炼企业分散,学校确实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到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使教师的实践锻炼实际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虽然有相应的考核办法,但是考核体系设计不合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应用相同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另外,一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类评估、考核,需要在几年内使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片面追求到企业的教师人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降低锻炼企业的门槛,放松对实践锻炼结果的考核。

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学校没有与当地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不能为大部分教师提供专业对口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实践锻炼企业,企业规模往往较小,技术实力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实践锻炼效果大打折扣,也增加了管理和考核的难度。

1.2 教师的实践锻炼目标与企业利益的矛盾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但企业的态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积极。根据有关调查结果,对于“是否愿意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40家企业中选择“欢迎”的有7家企业,18家企业选择“不愿接收,但碍于情面不得不接收”,选择“不接受”的有15家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以生产技术保密为由,不愿意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管理一线;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愿意接收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活动,担心打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表面原因的背后隐藏着的事实就是:企业不能从教师企业锻炼中获得企业看重的东西。对于“希望教师以哪种方式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选择“技术合作”的企业最多,表明校企合作中的技术合作对企业的诱惑力比较大,企业迫切需要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参观、调研,愿意结合实践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编写实训教材的比例都不高。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忙于日常教学,没有时间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教师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没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在提供教师实践锻炼岗位后,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教师的技术和研发帮助,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因素等额外成本, 企业对教师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也就不难理解。

1.3 日常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锻炼时间上的矛盾

由于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工作量较大,在正常工作时间派遣教师入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很多学校来说不太现实。学校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但假期时间短促,很多教师还要参加招生工作和其他业务培训,可以用于企业实践的时间往往不足3周。

但是,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这四个要求如果真的要落到实处,区区3个周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这么短的时间对企业的情况都不能完全了解,更谈不上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

1.4 实际教学条件与实践锻炼成果运用的矛盾

在实践锻炼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教师的实践锻炼效果打了折扣。此外,就算是教师很认真地学习了,回到学校也未必就能在教学上有成效。学校毕竟不是以生产具体的产品为目的,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场所也只是对企业工作场所的一种模拟,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很多生产条件学校很难具备。如数控、机电、汽修等专业,达不到与现场作业一样的工作、成果鉴定等条件。很多实践的内容在校园这个独立的环境中无法实现,致使教师实践的效果在教学中体现不出来。

同时,很多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实现,教学实训环节和企业生产实践脱节,教师从企业回到学校后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实践后续效用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教师缺少主动参加企业锻炼的紧迫感。

2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为提高企业实践实效性提供保障

要提高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性,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高职院校要完善监管、考核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同时要增加经费投入,积极建立定点实践基地;教师本人要摆正心态,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立法约束和激励,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弱、参与实践锻炼时间少、企业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矛盾,笔者认为,必须创新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2.1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然后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生产工艺技能,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让企业节约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不仅不会给企业增加负担,而且还能为企业有效地储备人力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2.2 “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实现“校企合一”

“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对口引进企业生产线,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用生产设备,按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使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办企业”是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规划布局,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作,实现教学部门与企业工程部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经营,将企业产品转化为学校的实训课题,从而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进度的紧密结合。同时,校内基地可以作为企业科研的场地,立足行业技改。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使广大教师不出校门,也可以参与到企业最先进的实验研究中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3 “办校入企”、“企业办校”,实现“产教合一”

第7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摘 要: 高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而教师实践能力欠缺一直是高职发展的瓶颈。校企合作,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作者结合亲身体验,总结教师挂职的经验,并尝试提出进一步提高挂职成效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挂职培训 成效及对策

1.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部分“中师”升格成“大专”,“大专”升格成“本科”,同时,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虽然由“中师”升格成“大专”,坚定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立足马鞍山、辐射长三角,实施教师教育和高职教育“一体两翼”并行的办学格局和“同城错位”的发展战略,但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尤其是职业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旅游与外语系主动和万豪酒店集团合作,依托万豪基金会“万礼豪程”教育合作项目,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酒店挂职锻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万礼豪程”是万豪家族基金会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慈善项目,该基金会为万礼豪程项目首期投入人民币4,050万元,旨在通过促进全球学术界和业界精英们紧密合作,协力提高中国服务业教育水平,让青年人在中国服务行业一展抱负。笔者很荣幸地参加了上海新发展亚太JW万豪酒店的寒假挂职,受益匪浅。

2.高职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成果

2.1挂职锻炼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专业教师学历高,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企业锻炼机会和经验。新入职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直接走上讲台;在职教师因扩招后教学任务重等种种原因,大多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专业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实际工作现实,学到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而且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双师素质。以笔者在上海万豪酒店挂职为例,挂职培训的每个环节都经过了组织者的精心筹划,使得教师置身于一个大型学习实验室,给予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既可以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酒店顾客服务,又可以深入了解酒店的实际运营。在挂职锻炼期间,笔者进入人力资源部、酒店餐饮部(咖啡厅、中餐厅、宴会厅、清酒烧、大堂吧、牛扒馆)、厨房(冷房、总厨办公室、38楼厨房)、市场营销部(市场部、预订部、行政公寓、宴会销售、市场关系)、前厅(礼宾部、前台、客户服务、总机)、客房部(公共区域、客房、洗衣房、制服间、健身房)、财务部、保安部、工程部等部门,同部门的主管或领班一起工作,熟悉酒店的餐厅、大堂吧、酒廊运作,了解楼层、客房、公共区域、制服房、洗衣房、健身房的运作,熟悉前台、AYS、礼宾部、商务中心的运作,了解酒店各项制度的制定、员工管理的各种报表,参与对新员工的招聘、电话预约、面试等人事工作等,并积极与我系正在酒店实习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了各部门操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以及部门之间如何沟通和协调;同时熟悉了核心服务岗位职责、服务技能及酒店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等。挂职培训不仅让专业教师学习了酒店的一线操作知识和技巧,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而且感受了万豪集团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对实习生的影响与改变。一个月虚心学习和认真工作,为今后教学和实践指导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学生对未来服务岗位职责、服务技能及基层管理理论有更直观的理解,以更好地贴近行业实际。

2.2挂职锻炼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和教科研能力

教师到企业锻炼,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收集大量一线信息。教师可以主动联系企业管理者、员工并进行多方面的深入交流;可以借助人力资源部对毕业生、实习生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毕业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而相应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课程结构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按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努力解决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笔者在挂职期间曾有幸参加酒店全英文的最高行政会议,回校后,通过亲身经历和学生分享了英语,尤其是流利的英语口语在五星级酒店的重要性;通过和德籍总经理进行早餐约谈,详细了解了企业高层对人才的期望;也曾在餐饮部邀请德籍总监录制对话视频,以丰富案例教学等。挂职锻炼在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教科研水平,教师回校后可结合专业特色,开发校本教材。例如,我系针对餐饮部教学编写的《酒店情景英语》校本教材已进入小范围试用阶段,后期将进行反馈、修改、定稿和全面使用;教师也可以积极和酒店合作,开展项目咨询和研究,申报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的相关教科研课题等。

2.3挂职锻炼有利于建立良好互动的校企联系

“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改革方向,挂职锻炼教师作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有利于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此外,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会给企业带来丰富的理论知识、规范的操作要求或未来的人才储备。比如,对于“万礼豪程”项目,这是双赢的,在挂职后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在潜意识里加入了万豪的特色,将万豪酒店集团的核心价值观、酒店服务精神和专业技巧深度融进教学,为万豪培养了潜在的忠诚员工。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想法与企业交流,为企业的生产组织、业务管理和产品销售提出好的建议,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如,笔者在挂职期间因所学专业为英语,所以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参加人力资源本部每周对员工的英语培训项目,通过精诚合作,共同培养酒店优秀员工。可见,挂职锻炼有利于建立校企联系,促进校企联合办学,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扩大学校知名度。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在2016年10月成功主办了2016年安徽省旅游院校合作联盟第五届旅游论坛暨万豪酒店集团万礼豪程(华东)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49所高等院校、8家合作企业及安徽省旅游学会的领导、教师近200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举。这是专科院校第一次承k这样的大会,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本次会议是一场旅游、酒店研究及教育的盛宴,会上中外教育工作者共同分享教学方法及学术研究方向,积极探讨相关议题。会议内容丰富,对教师今后开展教学及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通过参加此次会议,我校不仅加强了与省内兄弟院校的交流与联系,同时为学院谋得了新的发展思路。旅游与外语系旅游英语和酒店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拓展与万里豪程的合作项目,推动专业建设,切实做到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高职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探索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社会环境与人们观念等原因,又有校企合作与学校自身管理的问题。如,一些专业教师平时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到企业锻炼,而到了假期,往往要占用休息时间,导致教师积极性并不高。又如,目前职称评审注重的是学历、课题等硬性指标,而较少考虑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双师素质,这样的指挥棒使得教师不得不埋头研究、多发论文,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导致挂职锻炼并不顺利。

3.1企业、学校、教师三方协同合作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涉及三方利益,应协同合作,以共赢为原则,形成企业与高职共同办学的良性机制。企业方面需考虑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企业人才储备、技术创新等都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学校作为教师依托平台,应意识到教师挂职的企业是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基地,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应对企业足够重视和尊重,积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应意识到赴企业挂职锻炼是一次宝贵的机遇,有划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3.2做好挂职结束后交流、考核工作

挂职锻炼期满,教师应认真填写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考核表,由挂职单位考核,交院系备案。对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可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适当减少挂职锻炼所折合的工作量,减少下次培训的机会等,从而约束挂职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质量。除此以外,挂职教师还要根据在企业实践的经历,积极分享挂职成果和经验。为同行和学生做一次专题讲座;撰写一份针对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实训等内容的专题报告;递交挂职锻炼个人总结。学校将组织“挂职教师经验交流会”,查看挂职教师的工作日志及工作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以便资源共享,使教师共同成长。

3.3完善挂职锻炼的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促进专职教师赴企挂职锻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将挂职经历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时的参考条件,专业教师在申报职称的过程中,要求有半年的企业挂职锻炼,作为“双师”素质认定的重要条件之一;二是与年终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于挂职锻炼的教师要在年终考核时适当加分,在优秀教师评选、骨干教师推荐、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充分调动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三是保证挂职教师的待遇,给予一定的交通、午餐等补助和校内津贴,津贴发放按照考核的百分比发放,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对于赴企锻炼的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通过每一阶段的学习锻炼,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达到考核标准。

4.结语

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外出赴企业挂职培训在提高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双师”素质有效又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教师赴企挂职锻炼的研究,仍以实践层面较多,还需不断探索研究,以期努力提高高职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

[2]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第8篇:工程部顶岗实习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高职生的思想行为、学习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对校企合作过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保障作用。反过来,校企合作过程形成的文化因子又会作用于高职校园文化,进而巩固高职校园文化的传统特色,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竞争优势。

国内有研究者建立了校企文化融合的共建、共用、共享制度,很多高职院校也建立了对外办学方面的各种机制以及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建立产学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以及订单培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机制,并对校企融合的文化建设制度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新形势下,探讨在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搞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办法,已成为探索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的有效途径。从高职“学校文化”到“学校文化企业化”出发,就高职文化的本体性进行认知,这不仅与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契合,而且能进一步彰显其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文化”的特质所在。下文就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就如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进行一番探索。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能够促使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引导教学与生产结合,共同培育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性。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的结合是在与时俱进、相互结合、共同培育高职生模式下进行的,其一开始就表现为相互融合,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学习氛围与企业文化相衔接,包括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

2.教学场景与企业场景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的教室、实训室、实验室、技术服务等教学场景与企业的车间、开发部、工程部等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下是一致的,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点与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也一致,这就可以造就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与企业氛围相一致,使高职特色校企文化散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使高职生除了学习到专业知识外,还能学习到企业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

3. 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吻合。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计划要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紧密联系,主要做到以下五个吻合:(1)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2)企业及社会调查报告与专业设置相吻合;(3)人才培养计划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相吻合;(4)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吻合;(5)学生参与的项目与企业研发项目相吻合。

二、如何在校企合作中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 创新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校企合作沿着健康道路发展的必要保证,职教集团的建立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平台,通过建立职教集团的理事会制度,下设不同的委员会,分别开展各领域内的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职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工作研讨和人才招聘等内容制度化、常态化。校企合作委员会根据制订的制度,定期召开职教集团会议,共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标准、实习资源等教学问题,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校企在合作过程中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权力,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做到以下两点:(1)在政府牵头下,企业全体员工要有共同为企业、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意识;(2)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包括教学计划在内的所有教学安排方面的意见。

2.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原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做法。学校不但要将原来优良的学习氛围、团结互助、刻苦学习精神发扬光大,而且还要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创新校园文化机制,从机制层面上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要做到以下几点:(1)主动与企业联姻,院校领导要从理念上重视校园合作建设,真诚与企业合作;(2)制订相应的校企合作制度,将校企合作工作常态化;(3)在教室、实训室、实验室、实训车间等教学场所,宣传企业氛围,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断融合,使学生感染到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氛。

3. 构建师生与企业技能人才的沟通平台。

针对校企合作,建立交流互动平台,主要就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专业知识、技术合作、人才共同培育方案等展开交流,做到实时沟通。沟通方式除了建立周会制、月会制、季会制及年会制以外,还可通过网络平台、E-mail、QQ等信息化工具进行。

4. 搭建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学习环境。

(1)共建实训环境。实训是高职院校学生必然要参与的学习环节之一,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途径之一。企业通过向学校提供实训设备、企业操作手册、各部门工作流程、企业管理知识等,将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带入学校。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铁路集团合作,企业向学院提供火车头和轨道等设备,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第六学期由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参与教学,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

(2)共建课程体系。学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当前的教学和实训条件,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共同进行课程体系规划、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实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估方法改进。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开发实验案例、编写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共建实践教学环境。

(3)共享校企资源。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一样,他们的图书资源、实验设备等有限,一般只限于本专业、本产业群的资源,且专业化程度较高。学校的实训室、图书馆、生产实训车间等资源较为丰富,对企业研究开发样品,了解最新行业动态有较大的帮助。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开展资源共享对学校和企业有较大的益处:一是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师生展开技术交流和互动;二是学校师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校园内仿真企业现场,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技能水平提升。

三、如何建设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和集中体现,其运作必须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系统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定向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职校生的实际有机结合等四个原则。

1. 校企合作是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的根本途径。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是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的根本途径。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职业道德等文化价值观有效注入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中,让高职生长期熏陶在企业文化中,使高职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岗前适应期和过渡期,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得培养出来的“校园人”在走出校门后顺利转换为“企业人”。

2. 技术合作是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纽带。

将企业的项目带入学校,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和实训设备、场地及技术力量,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将校企合作捆绑在一起,使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企业技术合作可从委托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图纸整理、企业人员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进行,以真实的项目将学校与企业两个实体统一起来。

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与企业的多方面沟通与合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合作学院,以教师命名的教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学生在校内的课余时间可以在教师工作室里进行企业项目的研发,在实训车间加工企业的产品;在校外,可以深入企业一线,熟悉企业文化和提高职业技能。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项目“珠三角地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TXYZ1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试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机制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18).

[2]沈小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的探索——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校企文化融合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