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算会计的工作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一)深化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快推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全面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各单位会计工作需要与当前会计工作建设需求有较好的契合度,同时在诸多领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系,确保财务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新时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预算会计管理工作的目的即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因此,在当前预算会计改革进程中,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位总预算与预算实现了有效的合并,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能够更全面、有效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数据,强化社会对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管。(三)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国各单位预算制度在执行方面都有所欠缺,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托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制度的有效执行,并更好地解决现行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因此,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及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做好各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预算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这一契机,全面提高预算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当前新环境的现实需求相符,加快推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针对当前发展的要求和预算工作的实际情况,部门预算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这就要求各部门要统一预算,并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原则、依据、程序、标准和预算报表体系等,编制出独立和完整的部门预算,有效解决当前各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同时,还要强化对预算的审计,通过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全面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预算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利用预算绩效评价来实现对预算资金的有效监管。(二)开展政府统一采购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通过实施政府统一采购,可以有效控制各单位采购环节的不规范行为。各单位对于自己所需要的采购物资,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上报,审核通过后,政府依照规范化和公开化的流程来统一采购物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各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规避了采购环节会计工作中账实不符的问题,使各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得以全面提升。(三)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预算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在当前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账户和财政专户,实现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的有效控制。当前,财政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向各单位进行预算资金拨款,财政零余额账户具有不可提现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额外支出预算外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加大审核力度,并由财政通过零余额账户进行授权支付,以此来有效规避单位内部预算资金违规使用的问题,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单位会计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实时监管资产,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新的改革环境、新的制度体系,要求单位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都是提高会计核算科学性的重要内容。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进一步要求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首先,单位应强化对长期资金的有效监督,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应严格依照会计准则,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或“虚报”等情况,确保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其次,资产管理是全面深化的实时监管,确保财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提高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基础。(二)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能够与国际预算会计制度接轨的会计制度,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提高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创新核算方法和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的有效性,做好预算外资金和财政拨款的分类工作,细化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建立权责发制来全面提高制度的约束性,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还要明确职责及部门分工,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三)优化会计科目设置,形成有效的财务反映。为确保真实、完整地反映各单位财务情况,应调整现有的会计科目,并进行科学细分。一方面,要修订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并创新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细化结算项目。另一方面,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并将“基建”纳入会计核算中,完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消除财务数据交叉问题,严格控制资产总额、负债等“虚增”情况,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语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预算会计;工作效能
引言
2019年1月1日執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下简称《制度》)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强化财务会计功能的同时完善了预算会计功能。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尝试从业务和财务融合角度,对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会计工作效能进行探索。
一、预算会计工作效能现状
财政部2017年10月24日印发的《制度》,与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相互补充,共同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构建起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支撑作用。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实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依法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核算。
会计核算属于财务会计分支,包括单据审核、支付资金、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内容,在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占有较大比重。因为具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河北省使用财政一体化平台进行集中核算的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自动生成大部分财务会计凭证和预算会计凭证,但仍然有部分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职业技能判断是否编制预算会计凭证。预算会计工作效能还需要继续完善。财务会计本质上是一项简单、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的业务,目前,会计人员处理报销单据、对账、报表等工作仍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较少顾及预算收支管理的分析和报告。会计人员长期单一从事核算业务,不利于其自身成长,预算会计工作效能发挥不完善,也不利于单位管理水平提升。
二、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能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效能提高
搭建广阔舞台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把大量的数据资料汇集到会计信息系统,多维度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差旅费报销为例:对比纸质单据报销,公务之家系统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具备很多优势,可以实现出差申请、差旅预订、公务卡在线支付、报销申请、公务卡还款、会计记账等全流程电子化。出差人员完成公务卡支付后自动获得行程相关电子票据;差旅结束后,出差人员在线提交报销申请并发送到单位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和单位领导在线完成报销审核审批后,系统通过预算单位财务客户端生成会计记账所需数据和国库集中支付所需数据,即可进行报销处理、核发出差补助以及公务卡还款,整个差旅管理过程实现了电子化。通过互联网公务之家与财政内网一体化两个平台的结合使用,差旅费报销效率明显提升,对单位业务工作开展带来便利。
当前,除了差旅费报销业务,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其他支出领域,信息化的实现程度还比较低,加强财务数据自动化处理,还需要逐步扩大线上申请和审批的业务范围,尝试通过网络完成更多收支环节,将涉及的电子凭证在线上系统自动整合成基于国家电子文件管理规范的电子凭证数据集进行传输等。预算会计整体化解决方案的探索工作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信息技术在预算会计效能提升方面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二)单位业务发展对财会人员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形式和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财务工作带来便利的基础上,财务人员需要用财务管理意识配合业务活动开展,立足行政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和业务实际,更多了解业务活动对财务管理的需求,理解数据背后的业务内容的同时,帮助业务部门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业务开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适应单位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以会议费的财务审核为例:河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预算单位会议费支付管理的通知》(冀财库〔2019〕17号),将省级部门预算中的会议经费支付方式由授权支付调整为直接支付,对省级机关会议费支付业务加强规范。审核会议费时,会计人员要根据本单位会议费预算、用款额度和会议召开实际情况,切实履行对支付申请、原始凭证及附件的审核职责,仔细审核会议审批文件、会议通知、经定点会议场所盖章的实际参会人员签到表、会议服务单位提供的费用明细原始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对列入政府采购预算的会议费支出,还应审核其是否履行政府采购程序。业务工作不断对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亟须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尽快学习掌握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完善更新知识结构,发挥财务监督管理职能,防范单位内部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效用。
(三)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的内在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治理能力优化和管理水平升级,推动着预算会计工作不断提升效能。在职能转型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传统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的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同样适用,它指导财务人员通过有机融合财务内容与业务活动,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满足单位内部管理需要。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逐渐引导所有员工主动参与到预算管理的活动中,通过预算将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会计人员应抓住预算会计转型的机会,适应单位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提升预算会计工作效能,配合业务部门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稳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三、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能的建议
(一)加强和完善单位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单位规范高效运行的有效保证,是实现单位发展目标的长效保障机制。仍以会议费管理为例:(1)健全会议费管理办法,完善会议计划编报和审批制度,落实会议费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有关规定;(2)完善预算编制管理办法。未列入年度会议计划、未经审批的会议不得纳入部门预算;(3)完善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超范围超标准开支或者存在其他不符合规定的会议费,不得办理支付审批;(4)完善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必须按照批复的会议费预算指标办理,支付内容要符合预算安排、符合政策规定、手续完备、按规定参加政府采购等。单位在不断健全预算收入、支出、结余在内的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运行,会为预算会计提高工作效能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优化提升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
管理能力
会计人员要不断优化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够精准、高效完成预算会计工作任务。以资金支付为例:在职人员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以及物业补贴和取暖补贴,同时发放给职工个人却分别在不同项目列支。在职人员通讯补贴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的“邮电费”明细列支,交通补贴通过“商品和服务支出”明细“公务交通补贴”列支;物业补贴、取暖补贴则在“工资福利支出”的“津贴补贴”列支。在财政一体化平台进行支付操作时,制单、审核、复核更加需要细心严谨,减少回退,确保资金准确快捷支付。会计人员只有熟悉单位预算编制内容及其执行(包括内部调剂)情况,熟悉支出经济分类中各科目内容,才能较好完成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会计人员要端视工作态度、勤于专业更新、注重财务与业务双能提升,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创造业务场景,让业务模式财务场景化,使得业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财并支持财务工作;会计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等。
(三)加强预算管理和业务工作前瞻
业务工作和财务工作共同构成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它们是整体工作的一体两面,互相统一、相辅相成。河北省财政厅《省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冀财预
〔2016〕153号)规定,单位应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办理资金支付,并对资金支付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会计职能也要从重核算向重管理决策拓展。财务人员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明确财务目标,了解业务运行,提高业财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同时,业务部门开展工作也要更多思考业务项目,通过业财核对加强自身学习,降低业财冲突促进业财融合,与会计人员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为财务工作提供必要素材和支持依据,进而提高单位整体工作质量和管理能力。
(四)适当发挥社会咨询机构作用
2020年1月3日,财政部公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財政部令第102号),该办法强调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是国家机关,各级国家机关可以按照政府采购的方式和程序,采购属于自身职责范围而且适合由供应商承担的服务事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因其负责直接提供特定领域公共服务,不能作为政府采购的购买和承接主体。在提升预算会计工作效能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发挥主体作用,适当借助社会咨询机构力量,可以促进专业工作更好开展。在实践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购买服务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对采购拦标价格进行充分论证,严谨确定费用定额标准,加强项目履约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不断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行政事业单位理性对待咨询服务机构合理化建议,特别是财务人员要将业务思维与财务专业相结合,全面细致考虑项目支出需求,严格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为单位提升预算会计效能和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应用
一、权责发生制的概述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责发生为基础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对于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都进行处理,而对于不属于本期的收人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人或费用处理;而所谓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指行政单位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标准确认的收人和费用,而非当实际现金证实。相较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最大的优势是我们能够提供用户更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主要内容如下:有利于充分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单位帮助加强的资产和负债的经营;控制财务风险,有助于反映的财务状况,清除经济管理职责。
二、预算会计中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建立透明的会计信息制度
权责发生制度预算和在预算会计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会计管理的精确性,有助于帮助决策者认识政府的长期持续能力,并能够通过预算数据来了解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可以加强对于公共资源的管理,对于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工作。此外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会计管理的成本,反映了科学的财务变动状况,真实揭示了财务状况中的服务成本、工作效率、预算成果等信息,有效降低了预算中的信息风险。
(二)有助于较强对于预算活动的成本计量
当前我国的部分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并不完善,从而影响了单位的财政运行状况。权责发生制度侧重于配比基础上的服务成本,对于预算活动而言,其具有完整、可比的成本指标,这也是衡量预算会计的重要参数指标之一。因此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对财务现金管理进行细化,实现现金资源的全面优化,同时还可以对现金资产的运行状况进行持续管理。在权责发生制下,资产成本可以更好的确认持有资产成本,加强对于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为会计信息使用人员提供便利
随着预算会计的发扎,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会计信息使用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正常的使用需求,从而影响了使用人员的正常工作。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其更加关注于预算会计管理中的信息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从而提高政府单位预算会计的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信息使用的数据需求。
三、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策略
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于其应用策略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各种经济建设制度还需要进行完善,其预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权责发生制度的应用中需要建立完整地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和财务报告体系,提高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
(一)建立新型的政府会计系统
建立新型的会计制度有助于实现预算会计制度的革新,为政府单位提供完善的预算信息。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依然有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其预算会计制度也不能满足财务工作需要,尤其是现象的总预算会计和核算内容不能准确反映政府的资金活动状况,从而对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加强对于政府单位资金运动的管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实现会计体系管理部门的重构,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并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实行准则和制度并存管理。
(二)优化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基础
权责发生制度的推行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应用基础,因此我国的权责发生制度在应用过程中要秉持“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步骤进行制度的推行。首先要在当前收付实现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权责发生制度和收付实现制度的两者并存,并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实现权责发生制度的替代。其次要修正收付实现制度的基础上,确定权责发生制度的首要地位,逐步进行工作制度的转变。通常而言要选择应付款项、应付转移款项、利息费用、政府员工养老金等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为权责发生制度提供良好的改革氛围。
(三)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政府报告是一种全面的财务状况核算方式,也是对于政府综合信息的一种规划性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转变,传统的财务报告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预算会计需求,这就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全面的改革,逐步完善其财务报告的内容。将权责发生制度运用到政府财务报告中,可以和国际的政府财务报告相接轨,提高政府和国际间的交流工作,这就需要逐步建立新型的政府财务报告,规划相关的报告编制准则,包含预决算情况的信息、国有资产方面的信息、社会保障基金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四、结束语
总之,权责发生制度的应用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而预算会计是最为重要的切入点,当前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着手于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单位的财政管理效率较低,这就需要在预算会计中实行积极的改革政策,充分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政府会计系统,优化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基础,建立完整的财务报告,不断推行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度的应用。
作者:郭建坤等
参考文献:
一、《预算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没有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全貌
2000年以来,我国对国库支付制度及预算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部门预算编制管理系统,预算编制和项目库管理实现网络化;国库授权支付改革正在逐步地推行,财政资金直接支付比重提高;“收支两条线”基础管理和收入集中管理基本完成。与预算管理和财政支付制度改革相适应,财政部每年都出台一些新的会计处理办法的修订。新修订的会计处理办法应作为《预算会计》教材编制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目前所使用的《预算会计》教材,编制依据仍然是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其内容滞后、理念落后,不能反映我国预算改革与实践的全貌。
由于《预算会计》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系统地融入新的会计处理办法相关内容,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增减内容的变通方式,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内容,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因此,常常使教学内容显得支零破碎,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小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实训课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预算会计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处理方式差别很大,学生虽学会了书本知识,但遇到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时就不知如何下手。重理论轻实践是预算会计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预算会计教学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预算会计》教材所讲授的内容,二是由校内教师开发的与《预算会计》教材基本相配套的《预算会计实训教材》。预算会计教材安排30课时,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安排30课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基本上1∶1,基本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可最终实施的结果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一手比较规范的好账。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预算会计实训教材跟不上改革步伐,不能真正做到仿真教学;另一方面是《预算会计》实践考核方法不完善。 实训成绩的判定是依据学生上交的证账表来评定,抄袭现象很难避免,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实训等于走过场,自然达不到实训的目的。
二、《预算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要提高《预算会计》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区别引导学生入门
《预算会计》课程一般应开在《会计学原理》、《国家预算》和《企业会计》之后。学生在初接触《预算会计》时都会有些不适应,在概念上会有些模糊,在会计处理上也容易混淆。这时,引导学生入好门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首先对《预算会计》这门课程进行高度概括,结合当前改革趋势作总体介绍。因为预算会计核算内容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部分,分析三个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着重强调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区别。通过概括介绍,可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对预算会计这门课程的总体印象,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深。
2.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手段
预算会计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只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预算会计教学中,应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式教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或参考有关资料,收集整理预算会计的相关案例或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增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讨论式教学。即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所学的章节,提出讨论的主题,并做出相应的要求。由学生通过查阅期刊杂志、上网或实际调查来寻找答案。然后分组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最后进行讲解总结。这种做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写作的能力。
3.多做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在预算会计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要多做练习,教师对每个章节的典型例题、习题要着重进行分析、讲解。练习题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习题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既要有与课本例题相似的题型,又要有比较复杂的、需要学生动脑筋、且答案不局限于一个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所给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岗实训增强实践能力
《预算会计》象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一样,也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学科,这种动手能力仅通过学生平常的作业练习是很难达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手工模拟实习和社会实践才能达到。
手工模拟是指在校内的财会实验室进行预算会计手工模拟记账。实习前,广泛收集资料,编好仿真实习资料,使学生能用真实的或近乎真实的资料进行模拟操作。在实习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分工负责,轮流实习每一个岗位。同时结合预算会计本身的特点,将学生分成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分别担任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及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工作,既掌握了预算会计核算的全部内容,又充分了解了三门会计之间的钩稽关系。
一、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意识
作为行政单位管理者,其应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管理者因缺乏这方面意识,从而导致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始终存在较大缺陷,因而严重阻碍了行政单位会计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国内行政单位的会计预算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因相关管理者缺乏良好的管理意识,致使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始终无法与单位工作计划有机结合到一起,阻碍了单位计划的顺利实行。二是由于未能实现单位预算工作与单位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致使单位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制约了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预算编制的过程质量不高
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编制工作,其本身便是一项极为复杂且系统化的“工程”,因而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谨慎应对,并提前做好数据的分析、论证等准确工作,如此才能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此外,在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预算,否则将冲击到预算的正常执行,进而导致预算约束效能被弱化,最终影响到预算编制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三)预算会计监管不严
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单位普遍存在预算会计监管不严的现象,进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公共资金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1.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足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往来的最主要依据,而对其虽开展的审核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判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然而目前,由于大多數会计人员并未直接参与到行政单位的具体业务中,其日常工作也仅仅是查看手续发票是否齐全,票据是否合法等等,加之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致使行政单位内部,随时可能出现弄虚作假、坐资、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而造成财务资金的严重浪费与流失。
2.预算会计目标定位设计偏低
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单位,其所开展的预算会计工作仍以传统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的基础。即单位的与预算会计工作主要关注公共资金的流向,而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制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提升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工作效率的对策
(一)提升管理意识
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是导致行政职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最主要原因。要想改变这样的管理现状,作为单位管理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如此才能够促进单位预算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作为单位管理者,需不断学习充实自身,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并对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如此才能满足行政单位的发展需求。其次,管理者所制定的单位发展计划,应结合单位预算制度与年度计划,以确保发展计划符合单位目前的发展形势。最后,通过促进预算工作与自身发展形式的结合,确保单位长效、稳定的发展。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行政单位的年度收入预算制定,应谨遵以上半年收入实绩与政策性调整为依据制定下半年年度收入计划的基本原则。即单位在制定年度收入预算时,既要着重考虑当前,亦要充分关注未来的发展,若期间遭遇政策调整且对收入造成较大影响者,相关单位需提供相关材料予财政部门审批。
(三)加强预算会计监管
行政单位唯有加强对自身预算会计工作的监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如此才能促进单位预算会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此,行政单位应首先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即行政单位应将与财务现相关的所有收入与支出均纳入预算体系中,以避免出现资金往预算外的方向流动。在此过程中,单位财政部门应随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实时分析单位的经费支出内容,针对重点支出项目要实时跟踪,确保专款专用。同时,针对公开经费的使用情况,单位应借助媒体部门,及时公开经费使用明细,从而确保社会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其次,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定期开展对原始凭据的审核工作,以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完整。最后,针对年度财政经费指出情况,应及时展开分析比较,主动分析异常支出原因,并及时加以修正。
总之,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改革工作需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预算会计工作的环境变化,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改革经验,从而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且能可满足我国行政单位发展规律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而确保我国行政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隆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3,178(19):75-76.
[2]张大兴,陈福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J].四川预算与会计,1995(6).
[3]赵雅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13(6):47-49.
[4]郑芳.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5(4):80-81.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财政局)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创新方法
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必须要依靠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作为基础保障,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运行并不以给单位自身盈利为主要目的,其关注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设置财务会计及预算会计两种工作类型。本文主要结合新时期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情况,结合现阶段各个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基本情况及单位发展方向,展开创新研究工作。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在推动预算会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掌握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明确新时期管理工作侧重点的变化,然后及时调整工作方案,以便于减轻制度改革给单位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工作内容的变化
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形式逐渐多样化起来。为了规范市场运行状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会计管理规定。以我国财政部于2019年1月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施行的《政府会计制度》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内容相比,其对经济收入和支出的划分方式更加细节化。并且,要求事业单位结合项目运行情况,对不同的经济流通问题设置不同的报表,以此来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给新时期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及时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工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在预算会计工作中,这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善,编制工作相对较为费时费力等情况。无法及时整理出相应的财务数据信息,影响了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管理工作的变化
预算会计的基本工作任务就是结合项目方案分析出可能需要花费的资金总数量,然后结合实际项目运行情况科学调整经济支出方案,保证经济的稳步运行状态。通常事业单位会将预算工作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从执行的角度来看,需要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作为基础保障。而传统的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预算工作需求,无法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无法对员工工作行为产生約束,这些都是事业单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预算会计发展前景
在会计制度不断改革优化的过程中,预算会计工作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效率,而且可以真正预防项目运行时出现的经济安全隐患问题。还可以分析出项目运行的可行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各个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开展会计转型工作,提高员工对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有序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二、事业单位创新预算会计工作内容及形式的可行措施
在会计工作转型发展期间,事业单位应当提高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务数据信息不断增多。为了减轻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数据处理工作效果。各个事业单位都开始积极开展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就是新时期创新预算会计工作形式的重要策略,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收集和整理。然后,结合预算会计制度对经济数据的管理要求,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绘制表格信息,直观的观察出经济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运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这项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当要求内部各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将工作完成情况记录在网络平台当中。可以建立项目运行的电子档案,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以便于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二)员工素质及能力培训
预算工作需要由专业的预算会计人才来完成,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员工展开工作能力的考核,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及不足。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员工的预算能力。同时,为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数据出错的情况,事业单位还应当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可以将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员工自觉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最后,事业单位需要科学分配工作内容,将具体工作任务分配到每位员工身上。提高工作进度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工作环节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人员管理工作,就可以确保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解决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三)优化管理结构体系
基于预算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事业单位应当优化预算报表的设计方式。比如,针对于会计制度新修改的权责发生制内容,可以制定相应的财务报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财务报告。并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设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还需要将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折旧问题、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损耗问题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从而真实的体现出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实际经济收支情况。最后,将这些预算管理工作内容与事业单位内部管控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还需要事业单位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出现存管控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全面优化财务管理结构体系的可行方法,从而通过严格的管理工作来规范员工的预算工作行为。
(四)其他创新研究方法
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预算会计工作内容及形式的创新研究工作时,必须要积极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工作方法,并根据自身经营的项目类型,对管理方法进行优化升级。以此来确保预算报表能够全面的反映出经济支出的情况,保证对每个环节都分析到位。再结合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从而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经济稳步发展。这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给予支持与帮助,尽快出台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配套实施细则,以保证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具体执行中能够有明确的参考文件。
2015年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已于2016年起施行。在新制度的引导下,总预算会计审计开展具体工作实践中,清理总预算会计往来款项,对化解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一步提升财政工作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颇有裨益。以下就清理总预算会计往来款项具体工作开展讨论,思考总预算会计往来款项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清理往来款项的几点建议。
总预算会计账中,除去收入、支出等明确的会计核算具体内容,往来款项往往涉及了如何处置尚未最终“尘埃落定”的财政资金。会计账套中的往来款项若不能及时清理,将带来很多问题。一是,若未能及时清理账套中的往来款项,不断累积,不但先前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往来款项的金额也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久而久之,若会计更替换任,对往来款项会计信息的理解就会更加晦涩。
二是,会计制度、财政政策的变更可能不利于先前问题的解决,使往来款项变成一个“烫手山芋”,会计人员无从下手解决。三是,可能由于业务操作不规范,存在错用、混用往来款项涉及的会计科目的情况,错误的会计信息将对未来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还有,往来款项涉及的会计科目在业务办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经济风险与问题。
例如,应计收入、支出的核算项目,暂挂往来科目中,这样就会影响真实的收入支出数据,由于信息不对称,政策的出台和具体实施产生滞后性,甚至可能产生权力设租寻租的行为。由于挂账的资金未及时入账,形成一部分闲置的资金,产生挤占挪用资金的可能性,造成资金使用的乱象。因而,清理总预算会计账套中往来款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总预算会计具体实务工作中,为清理总预算会计账中的往来款项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协调上下级财政间的关系,做好体制结算工作
上下级财政间的关系涉及两个方面的会计科目,一是与上级往来,一是与下级往来。在具体的科目使用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厘清往来结算事项,及时将往来结算情况登记入账;其次,要严格按照体制结算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在结算前将往来款项涉及的科目全年发生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作为上下级财政间沟通协调工作的依据之一。同时,应对未来上下级财政间的资金结算总体情况做好预判,在沟通过程中及时协调处理结算事宜,为体制结算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确保与上级往来和下级往来资金结算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更有利于处理与协调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
二、清理借入借出款项,及时做好债务情况分析
首先,从借出款项来看,在出借给预算单位应急所需资金时,要明确借还主体的具体法律责任义务,签订合法规范的借款协议。财政部门应对借出款项进行跟踪和使用情况评价,结合借出款项对整体财力的影响进行借款单位的分级监督与评价。借入款项的一方,应对具体的借款使用情况向财政部门进行定期反馈,做到出借的财政资金在合法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效用。其次,要对借出的款项进行分门别类,对借出款项今后的处理方向进行预判,是借款转拨款,还是收回借款,还是根据实际情况由借入方继续延期使用,都应做好情况梳理。再看借入款项,首先应区别债务的类型和明确具体用途。第二,要及时建立借入款项的信息监控体系,将每一笔借入款项进行记录和监控,按期结合自身财力安排偿债资金,对借入款项的本金和利息进行偿还,避免产生政府信用危机的问题。第三,要根据实际财力和社会发展状况对借入款项的总额进行控制。
三、及时处理应收应付款项,明细项目核算需准确
首先,要明确各类应收款项在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具体的资金性质、具体债务单位信息。其次,在具体科目使用过程中,对将被核算资金的总体情况和明细情况以书面文字形式做好备注。应该注意到其他应收款科目原则上年终无余额,因此务必要做好年终全面清理和结算工作。相对应的,对于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核算,要确定其他应付款科目涉及的单位信息以及具体的金额等详细信息。其次,在收到款项时,应对今后该笔款项的具体处置方式做好预判,以便今后及时准确作出处置。最后,同样应控制其他应付款科目的贷方余额,不宜过大。
四、加强审计监督,让内部控制制度助力往来款项清理工作
审计监督的有效介入,可以帮助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具体工作中查找往来款项涉及的科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在外部监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比较以往的往来结算数据并作出分析和评价。财政部门应控制往来款项涉及资金的总体规模,及时减少往来款项,做好监督工作。从内控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应建立相对完备的内控体系。财政内部各单位资金的使用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其他财务管理人员整理提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应形成往来款项清理长效机制,提高相关领导和具体业务经办人员的责任意识,分类预警、设置底线、定期评估与全面清理。编制往来款项清理工作备忘录,将有用的经验保留推广,高效防范各类总预算会计业务风险。
在总预算会计具体工作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往来款项清理工作,既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一项重要工作。今后,要不断提高总预算会计业务水平,建立往来款项清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清晰、明了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账套和报表编制工作作出努力。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标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运行全过程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预算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具备核算和监督职能,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更是国家监督预算执行的重要手段。我国预算会计共分为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用;中级目标是实施合理、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高级目标是解除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受托责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会计核算基础不同。收付实现制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可以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权发生制。而企业仅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其次,会计要素构成不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由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组成,而企业会计要素则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利润组成,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范围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三,会计核算内容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相对应;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部分事业单位采取内部成本核算;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核算;不涉及利润和利润分配核算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运行现状
1998年,我国颁布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为规范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运行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预算制度与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相脱节,预算会计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暴露。为了促使预算会计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会计信息不实
预算会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预算编制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均采用“基数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编制方法无需过多的会计信息,使得传统会计核算基础的弊端并没有显露出来。然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正逐步推广使用“零基法”,这种编制方法一切从“零”开始,需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具体情况对资金使用额度进行最终确定,进而编制零基预算,这就要求预算编制部门必须通过可靠的会计信息掌握各部门资源的占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资产变动情况反映不全面等问题,从而使得预算编制部门无法根据会计信息准确掌握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在以往的财政资金拨付中,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工资和固定资产的资金均是由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向用款单位拨付,而当前的财政资金拨付是由财政部门通过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直接拨入,这使得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仅仅表现为货币资金。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却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使得会计信息难以客观反映本单位实际收支情况。尤其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营,而是存在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若仍然采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势必会造成资金核算的会计信息失真。此外,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对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平均摊销,并将摊销计入经营支出;没有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一次性计入职业支出。这样一来,在一次性核销金额大期限长的无形资产时,难免会存在估值偏差,从而降低无形资产核算信息质量。
(三)预算会计监管不严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不严,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信息不实、公共资金流失等问题。
1.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足
原始凭证作为发生经济业务的基本资料,对其开展审核工作是判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会计中心人员并未直接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根据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规范来判断票据在会计核算中的有效性。在会计核算缺乏有力监管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公款私用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而造成财政资金流失、浪费。
2.预算会计目标定位设计偏低
行政事业单位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将预算会计目的定位于公共资金流动的有效记录层面,而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也没有落实经济责任制,无法通过预算满足公众知情权,从而使得预算会计缺乏有效监控。
(四)预算会计地位的局限性
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预算会计的核心任务是为预算管理服务,而不会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组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对于兼具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甚至如民办学校等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促使事业单位由公益性向营利性转变,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预算会计的非营利性与部分事业单位的营利性经营性质出现了矛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预算会计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地位,为此必须重新界定预算会计的地位。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编制综合部门,细化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出现重复性编制;准确界定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做好各项业务的账务处理工作;通过优化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准确区分财政拨款与预算外资金,将财政返还纳入到预算外资金,经营性收入计入事业性收入;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单位各项实际收入与支出均登记入账,缩小会计违规操作空间,使预算会计能够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为成本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为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预算会计核算方式,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首先,完善预算会计科目设置,按部门设置一级预算会计科目,使预算科目分类能够满足部门预算制度的需求。增设二级和三级预算会计科目,细化预算会计核算事项,拓展预算会计核算范围,使预算会计核算能够全面反映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其次,创新预算核算方式,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明细核算项目,将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完善固定资产、“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的核算方法,建立健全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三)加强预算会计监管
为了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首先,加强预算执行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将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体系中,避免出现预算外资金流动。财政部门要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内容,对重大的支出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实行跟踪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当借助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经费使用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其次,加强会计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会计集中核算,认真实行收支两条线。报账会计必须持有会计上岗证,做好会计台账登记工作,定期进行核对,在事先审查完原始凭证的真正性、合法性之后,再上报到会计中心。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财政稽查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并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升财政监督的威慑力。财政稽查部门要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年度财政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比较,查找异常部分,分析造成财政经费支出异常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正。
(四)明确预算会计地位
【关键词】预算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现状;改革
1.预算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概述
预算会计信息公开披露是指各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将本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依据以及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内容等整个过程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开,以利于新闻、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在我国,预算会计信息是指各级政府及各类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的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及有关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并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具体包括预算管理体制、预算分配政策、预算编制程序等预算管理制度,以及预算收支安排、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决算等预算管理信息。
预算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有利于廉洁政府的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对政府信息需求的强烈要求,我国政府信息的公开披露开始提速,表明了国家建设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的积极姿态,体现出预算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将迈出较大步伐。
我国预算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开披露的制度面临着许多的瓶颈,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离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规范化的、程序化的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统尚有一定的距离。
2.现阶段我国预算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存在的问题
2.1公开披露的范围过于狭窄
2.1.1相关法律制度对预算会计信息公开披露范围的规定过于狭窄
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分别指出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信息使用者主要是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行政单位或事业自己,其中,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只要求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提供其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但没有提出要求编制预算数和实际数相比较的会计报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指出“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但是预算会计信息作为政府信息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在该条例中却没有明确规定哪些属于秘密范围免于公开,哪些属于政府应主动公开的范围。
2.1.2相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开披露的范围过于狭窄
法律赋予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和了解公共信息的知情权,政府预算会计报告必须设计成满足不同使用者需要的格式。财务报告是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工具。然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报告的范围狭窄,提供的信息零散且不全面,财务的结构不尽合理,仅局限于预算收支信息的披露,而对预算外收入、预算支出的效果、预算编制的原则和决算情况等极少涉及。这样既不能充分发挥预算会计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也不能全面反映和解脱政府的受托经济责任。
2.2公开披露的质量不够高
2.2.1公开披露不够透明
从2010年开始,各级政府和部门对预算都做了不同形式的公开,体现了国家建设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公开的内容差异很大,有的比较详细,有的很粗疏,有的玩数字游戏,有的隐形处理相关预算收支。
2.2.2公开披露不够真实、可靠
对于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民众一开始满怀希望,认为政府财政公开,可以参与监督了。当网上公布出政府部门的那一串串冗长的数字,也只有业内人士才能分析的数据,原本关心的人也失去了兴趣。相关部门在数据的诠释方面、对应项目细化上下的功夫不多,不能让民众知道数字背后那些更具体、更直白的内容,以及这些数据的可靠性。
2.3公开披露的制度不够健全
预算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是维系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消除隔阂、构建和谐关系的需要。现行各级政府部门信息公开披露的主动性不强、披露时间不统一;披露的内容和样式五花八门,有的过于抽象和简单,信息量非常有限;数据的说明缺乏统一具体的规范要求。现阶段预算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广度、深度和方式远远达不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急需建立和完善预算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
3.预算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改革途径
3.1建立预算会计报告制度
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取公布预决算报告的形式,主要反映预算规划及执行情况,当前预算报表系统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透明、不完整、不能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求,无法实现将政府财务整体情况公之于众的目的。因此,应当尝试建立预算会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报表应在结构和项目上进行改进,增加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以政府为整体的合并会计报表。一个完整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应当包括:及时提供政府支出和成本的可靠信息,帮助政府进行决策和控制;及时进行内部和独立的外部审计,提供审计报告;及时提供各部门和机构的全面财务报告和业绩报告;及时对预算编制中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与展望,必要时提供历史报表与数据;及时对审计后的预算会计报告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出版物等渠道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