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第1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创建

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2年,国家教委于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比较大的变动就是将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下分离出来,新增作为一级学科,并且新增了设计学二级门类,将设计学门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细分为了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从特色专业变为普通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扩大、分化足见设计类专业的“繁荣”和国家高等教育对设计的重视。但是,专业的迅速膨胀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师生比大大超标

教育部要求这类专业的师生比应在1:11 以内,而现在普遍数倍于这个比例。有些学校已超过1:40。这对这个新型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师资队伍缺乏

由于本专业在国内开设只有十余年,教师培养严重不足,再加上知识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导致合格的教师非常少,有很多高校是从纯美术或者纯工科领域转行过来的,对数字媒体艺术缺乏系统的专业了解和实践经验,有的缺少理论经验,目前在高校开办的几百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教授级的学科带头人,有的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

(3)课程体系各成一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课程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布局不合理,课程名目繁多,内涵、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过程中,教师随意性大,内容遗漏、交叉现象频繁,无法与前期课程、后续课程较好地衔接。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町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多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设置课程体系,比如清华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等美术方面强势的专业,是以美术为核心招生。北京电影学院依托于影视为基础招生,而像这个传媒大学,电视行业的院校里面也有这样的专业。

(4)理论和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建设的需要

理论建设亟待加强,清华大学杨教授认为: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起其他学科,艺术设计学科在理论建设方面一直比较薄弱。数字媒体的理论建设就更加需要强化,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学科和社会大环境下,这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忽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就更谈不上教材的完善和权威性。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源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反过来指导设计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对于这一学科的命运将有重大影响。

(5)实验室建设不到位

在教育部几次教学检查评估中,实训教室的建设80%以上不能尽如人意。有的学校让学生在一个实验室进行所有的教学实验,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电脑机房,有的学校借口在工厂有实习基地不再建实训教室。然而,对于艺术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少几乎每天都要用的实训教室,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工厂要完成生产任务,学生短期实习可以,但让学生经常占着设备进行基础训练,或频繁用于作业性的设计制作是不可能的。

(6)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

虽然有很多的现状让我们队这个专业忧心忡忡,但我们也应看到: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单位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为更好的探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办学规律,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就专业建设人才规范、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借鉴国外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探索性的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专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愈加成熟和完善,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我校创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要素

本着专业建设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出成果的思路。如何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办学资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新建数字媒体专业是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试着从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几个要素来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的一些理念。为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1)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体系认识不清、专业方向设置泛化、课程设置拼盘化是目前的现状。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及时的更新换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保证。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我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和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方向,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遵循着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

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坚持应用为本,培养“适用”人才。在课程方向上优化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根据我校的专业实力,可把方向定位动画设计、交互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几个方向。

(2)理论建设

张道一先生首将艺术理论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技法性理论(技法的归纳和系统化);创造性理论(创作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原理性理论(共性和规律的总结和提炼)。当然,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历史是对前人实践的总结。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是该学科建设的基础。要加强理论建设,就必须加强学术交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是一个开放的专业,它的本质就是创新。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学术交流,为专业补充新的血液。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将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等,启迪教师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创立新的学科领域打下基础。

(3)实验室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进行。可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不同需求的特色实验室,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不同方向的需求。1)数字媒体工作站实验平台:主要承担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基础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游戏开发、网页制作及网站设计建设等专业课程的实验任务。2)动漫和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二维和三维动画设计和制作、数字视频和音频编辑、数字视频刻录技术。3)数字影像采集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专业摄影与摄像,专业实习,专业影像采集等实验任务应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图书馆与资料室建设,逐年增加专业所需的各类图书资料,包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材、专著、国内外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期刊等各类教学资料、声像光盘等。图书馆与阅览室分类管理,有效发挥专业教学中资料的辅导作用。

(4)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多媒体专业的师资队伍,一般都是从各专业嫁接和衍生出来的,如一些计算机、新闻、广告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半路出家。因此,办好多媒体专业当务之急就是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快培养出该类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复合型教师。笔者分别从学科带头人,师资梯队、项目成果几方面建设方向做论述。

1)专业带头人

分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专业学术带头人即我们我说的大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也多次强调了大师之于大学的极端重要性“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乃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师级资格的学者才能建设大师级的专业,因此,要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使本专业的名师尽快脱颖而出。因为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各部门协调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里就存在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问题。就需要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存在。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与核心。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带头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难被承认。

2)师资梯队建设

专业师资梯队建设首先是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如此,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

3)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体项目成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学校办学之路愈走愈宽。促进相关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除了项目成果之外还有教学成果。师资梯队应该齐心协力完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发表;取得专业实践的获奖项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应该脚踏实地、增强实力、勇于创新,不断出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许建龙.浅析数字媒体专业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 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

[3] 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

[4] 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第2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发展规律 课程群

教育部于2012年进行了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相比较1998年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目录中由“0806 电气信息类”的“080623W 数字媒体艺术” (1998年本科目录),调整归类到“1305 设计学类”的“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2012年本科目录)。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值课程改革的时期,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都面临着重新讨论和修订的问题,修订工作必须本着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专业自身的规律发展和完善。

一、按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规律完善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设计学领域引入新的问题,把有关行为的问题――活动(Activity)、行为(Action)、相交互的行为(Inter―Action)引入设计范畴。交互(Interaction)的本质就是以产品为媒介,来影响和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情感化设计提升虚拟产品的交互体验。这里所说的“体验”是人的综合感官体验。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其美学代表作《艺术即体验》(Art as Experience)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所论述的内容很好地扩展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把艺术从视觉美学的范畴扩展到了人的感官体验,还包括对行为的体验过程,也都被认为是艺术和设计的研究对象。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唐纳德・A・诺曼是认知科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关注行为学的研究。其代表作有《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等。他提出设计的三种水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支撑学科方向、扩展教学深度,使学生在应用层面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二、以课程群模糊艺术设计院校各专业的界限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取决于价值取向,在艺术性、实验性和学术性等方面都非常有价值,当然这几个价值取向不是孤立的,也有交叉。我国目前正处在各个行业转型和升级的阶段,需要培养具有专业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完善思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某个方向的专门化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说,课程体系的修订需要强调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并且模块化,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从大的范围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模糊艺术设计院校里各个专业的界限,让学生有更多的自,跨专业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三、减少软件基本操作的讲授,加强学生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

大学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21世纪的今天是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时期。精英高等教育的课程高度严密和专门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大众教育阶段,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一个新型的“后大众化”大学教育时代全面来临,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的普遍应用,加上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大多能够独立思考,拥有越来越强的自学能力。基本的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逐渐不需要在大学教育层面解决,只需提出要求由学生自查资料学习。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应该减少在课堂上讲授软件的基本操作,加强学生数字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该侧重专业的学科原理、艺术设计理念和媒体文化、艺术思想和数字技术综合运用和整合等,更加侧重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艺术性、实验性和学术性等方向上探索。

四、需要建设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团队

数字媒体艺术是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引发的一个崭新的交叉领域。数字媒体艺术有着工学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是一门结合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这个特点决定需要建设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团队,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这个专业。大多数相对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师或许可以凭借自己过去所学和经验完善专业建设。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因为受到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技术的改变带来设计和思考方式的改变。所以,这也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客观、理性的素养,才能认清专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教学资源,正确地主导学科的发展方向。

五、以工作室的方式加强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能力

在高年级可以以工作室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设计项目实践,并通过教师指导的方式完成。工作室的方式不仅对教师设计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跟企业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专业方向的宽和窄是相对的,现在的学生往往出于就业的压力,反映出对专业的某个方向专门化学习的迫切要求。大学不是职业养成所,未来多元化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更侧重对个人基础素质的要求。所以,学生不宜过早进入工作室进行设计实践,大学的艺术教育应该在专业上保持足够的宽泛程度,并且兼顾对个人基础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生源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54-01

国内高等院校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从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创办之初,到现在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了这门专业,而且现在仍有很多高校还在积极申报开设这个新兴专业。这个专业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和复合,这是以前艺术设计课程所不曾涉及到的,这势必会对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专业建设提出更为严苛的挑战。所以本文将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现状和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第一,从生源结构来说,国内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分为纯理科招生和艺术类招生两类。对于理科生来说,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需要掌握计算机等相关理性思维的软件等课程知识,这对于长于理性思维的学生来说肯定是很合适的,但对于培养这部分学生艺术感性思维和艺术基础能力就显得有些问题。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因为之前无任何艺术造型方面的基础,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学习的挫败感和负面情绪,这无疑会对之后的技术层面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艺术创意和表现能力肯定是其优长所在,而他们之前学习的素描、色彩等基础类课程如何把传统媒材表现思维方式转化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思维是很多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对于这两种生源类型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各自不同的重心。对于艺术类学生,应该在媒体表现、界面、文学创作、动画、外观设计、影音等领域加强教学,而且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强于理科生,学生的就业很多都是针对于动画公司、动漫产品营销、网络游戏公司等行业,这些行业对从业者的艺术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一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所偏重艺术创新能力。而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数据库、软件编程、英语、应用软件的学习能力更加突出一些,所以技术操作性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更重要一些。

第二,教学内容名不副实。很多高校的师资队伍都是从原来从事传统设计方向的教师组建来的,因为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接受的都是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计算机教育,很多教师对这门新兴学科也并不了解,于是在教学中就存在“旧瓶装新酒”的教法。因为这个学科涉及有信息设计、网络传媒以及人机界面、多媒体、交互设计、游戏、动画等多个方面,所以这就决定了这门新兴艺术区别于传统的绘画、雕塑和简单的平面设计,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想当然的就把这门专业与传统的平面设计类的课程设置相混淆,也开设了大量的设计类的基础课程,比如色彩构成、设计素描等,而且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还占有相当多的课时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学生长远的艺术发展是打基础,但实际上这也削弱了这门实践型应用型学科的专业特点。要么重技术操作,要么偏重基础美术教学。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普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与其他院系甚至是其它学校的合作,优势互补,因为一个教学单位的软硬件设备都是有限的,盲目扩大规模或是增加教学资源投入肯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整合学校内部之间的资源,比如在软件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工业设计系、电信系的老师来教学,更可以加强与其它院校的相关优势专业合作,这样再结合传统艺术设计系中的动画、玛雅等软件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软件的理解更深入,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4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对于同类名称专业分布在近百所高校,每年培养近万名毕业生的现状,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数媒专业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也是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明确指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

一、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状况

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院校却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或在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目前国内共有20余家高校新设有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事实上全国已有440所院校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涵盖动漫、游戏、网站、多媒体视觉传达、影视、信息设计等多个方向。

二、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尝试性办学也有10多年了,在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缺乏较为完整的办学思想、学科体系、培养方案和明晰的学科理论,相关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较少。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应用领域较广,宽泛的选择常使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不科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部分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实战动手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研究

针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计划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综合实力和专业特点,确定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成为能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媒体出版单位、网络公司、数字展示单位、教学科研部门等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及相关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为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具有领军素养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二)拓展专业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内容涵盖数字影视、数字动画、数字出版、数字游戏、数字展示设计等专业方向,在学校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教育总体框架下,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多学科交叉特点,设计“艺术+技术+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在专业方向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识基础教育涵盖全校学生通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同时学习艺术设计及多个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专业基本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教育涵盖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创作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的课程体系使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且根据所选方向可以提前联系专业导师,有目的地进行专业理论及实践学习、研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及时调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三)构建彰显特色的课程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提出制定新一轮课程体系的原则意见与框架方案,构建秉承传统、彰显特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着重改革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两个方面。研究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毕业设计的课程科学设置问题。研究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与学分相互之间如何设置,相得益彰。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艺术设计学科、科学技术学科、人文知识学科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确定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构建,选择适合的已有教材、修订原有自编教材和编写新课教材,注重理论传授紧密联系实际应用。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依据制定课程体系选择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环境等几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上研究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探究型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创造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实践、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等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再现以及项目执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与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施环节中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独立设计创作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口头讲解说服能力,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将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习、设计(论文)、课外实践等三个模块;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计划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搭建集教学实践、科研、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创作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和优势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引进设计项目,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拔学生组建团队,参与国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使学生在不断的竞赛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掌握具有独立创作、团队合作的能力,力争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目的。

(五)构建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系统,对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果与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着重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科竞赛辅导等几个方面。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考查。理论课程一般采用考试方式,以试卷的形式从宽度来考试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了解与理解的程度、人文、艺术与技术综合素质的水平。专业课程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布置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设计,从深度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和在实际创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综合使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方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从而更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诊断、激励、调节与教学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本文由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353)资助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3BZZ33)资助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A011)资助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ZK3125)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

[2]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第5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学徒制;培养方式;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大量的实践操作的课程,在一直来的教学中,对实操教学都非常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多数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上的改革,没有从专业建设的根本进行思考规划。笔者通过师徒方式的实践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进行改革。

一、培养方案的优化

培养方案应该以就业为指导,岗位为对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注重与企业的直接衔接。(1)专业课程成设置要体系,除了必要的公共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按照2.5年的整体规划;第一年是基础,第二年是提高,第三年是为进入企业做准备;第一年专业实践和专业理论的占比理论略占优,第二年等分,第三年实践部分占比要大于90%;第一年的基础理论课程如《广告设计》《广告概论》等要完成,基础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等要在第二年的前半段完成,第三年以实践练习为主。(2)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力求与其他课程的相互配合。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似不是专业,其实是学生培养成材的重要一部分,思想政治、专业素养、职业精神等这些必备的精神都应该在课程中有反应。比如就业指导课程,也应该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必然要对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之间不是鸿沟,而是相互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培养方案的规划中,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

课堂依旧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所以,教学模式的变化尤为重要,要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出发点,寻求课程的教学的改革。

(1)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并非是学生上机实践为主,而是包含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要拓展课程的外延,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理论为辅,不是理论不重要,没有理论的支撑,一个人的设计前途将十分的有限,现阶段理论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指导,主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获得长久自学的能力。

(2)案例教学,对接市场。案例教学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案例并非是课本上生硬的临摹,在学生基础学习的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这样的案例学习,但是到了提高阶段,书本案例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应该对接市场,可以向校企合作企业要现成的实践案例,也可以直接参与到校园和社会实践,向市场要作业,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课堂管理的换位

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课堂应该是活跃的,充满互动,在学生后期的专业技能提高阶段,更应该多尝试新的课堂秩序。(1)自我管理,教师监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重要的还是品德和职业素养。这方面可以尝试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当然这需要改变一些规则,比如,教师布置实践任务,提出具体要求,限制时间完成。学生将自我安排实践,确立努力的方向,整个过程教师要进行监督,适时提供指导,即能让自主的完成任务,又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成立团队,相互促进。把班级氛围4-6人不等的多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轮流),由负责人来分配人员和分工,开展头脑风暴,共同完成任务,相互促进提高。

四、考评机制的变化

实践过程进行了以学生为主的变化,但是学生的自主自我约束意识还是较弱,如何保证学生能主动、认真地开展学习,考核办法是最有效的途径。

(1)平时表现与完成学业结合。平时变现部分占比可以适当提高,可以达到30%-40%,主要由教师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出勤率,更多是看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和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作业的完成质量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质量的评价除了教师的判断,更多的要努力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评价,对于面向市场的案例,将以客户的评价作为最终的判断。

(2)实践案例与团队表现结合。实践案例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评价学业的进步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学生与其他同学直接的配合度。领导一个团队,要看领导能力如何,效率如何,结果如何。参与一个团队,要看执行如何,沟通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的占比要与作业的完成情况大致相同。

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第6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实践教学

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各国都因为过分强调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从而使得工程实践的教育趋于弱化,导致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大为降低。为此,欧美各国发起了“回归工程”的教学改革,在这种情况下CDIO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所谓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译为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实现应该依托于工程项目开发,以项目开发到实现的整个生命周期为依托载体,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种课程的一体化设置和有机联系掌握工程能力,CDIO理论也注重对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一、CDIO理论的实现过程

依托于CDIO理论构建的CDIO教学模式,从实现过程上看就分为构思-设计-实现-运行4个环节,这4个环节依托于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下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即构思环节,主要要完成客户需求的定制,同时要考虑技术因素、企业战略因素和经营计划。

第二个环节即设计环节,主要完成计划设计、图纸设计、产品设计、过程设计、算法设计。

第三个环节即实现环节,主要实现从设计到产品的转换,对应于工程项目如硬件制造、软件撰写、性能测试

第四个环节即运行环节,主要使得产品、过程、系统达成用户的最终预期。

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4个环节基本覆盖了一个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也是CDIO教育模式依托的教学主线。CDIO模式依托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依托项目进行的这4个环节,定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对应于项目过程的实体。

二、CDIO教学模式的三个培养目标

CDIO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有3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依赖于背诵和记忆,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不深刻的。在CDIO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在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

第二个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新产品的设计能力、新系统的建构能力、对领域发展的判断能力和集体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学生还要在CDIO的教学过程中,端正对于事业发展、工程问题解决的态度,做好进入职业岗位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第三个目标,培养学生除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外的更深层次素质,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处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认识这一领域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个培养目标也是考虑对学生差异化的培养,使其不都是成为工程师,而是形色各异的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三、CDIO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CDIO教学模式配置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能够培养学生技术基础知识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理论素质的提高。

第二方面,是能够培养学生个人能力、技术素质的内容,包括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工程实际推理能力的培养、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对应课程体系。

第三方面,是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内容,包括对应于培养学生领导素质、交流能力的内容。

CDIO教学模式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工程项目为目标,在推进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实践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CDIO模式一般分为构思环节、设计环节、实施环节、运行环节等。

根据CDIO模式的框架结构,同时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CDIO教学模式换份为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价、项目总结4个环节。并依托合作企业选取实际的工程项目,或是模拟企业的实际项目,来构筑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CDIO载体。

以实际教学情况为例,我们就选取了七剑数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个实际项目――“珊瑚城”动画片相关角色模型和动画的制作为CDIO教学载体,开展了教学活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以七剑数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的专职设计人员为主力,学院师生等实习人员则通过项目的逐步实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软件知识加以运用。对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是CDIO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必然要面对与同事们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情况。

第7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字:数字媒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78—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1

引言

随着我国动漫、多媒体、影视等数字媒体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媒体人才紧缺状况。根据国家权威机构的人才需求报告,在未来十年,我国多媒体、影视、动漫等数字媒体人才需求在100万左右。数字媒体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各高校以及高职类院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正规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各高校、高职类院校分别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以及全国14000左右的职业学校中,大多数已经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就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本文重点探讨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模式。

一 培养目标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天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创立品牌的办学理念,制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基本艺术素养和较高数字媒体开发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从事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视频及特效制作工作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四年学习后,学生熟练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影视特效制作技术、以及Web3D技术等,能够在职业教育中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或者从事实训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二 “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职业院校对数字媒体师资需求而提出的,与职业教育发展对一体化数字媒体职教师资的需求是相适应的。“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培养职教师资为培养主体,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师范技术技能为驱动力,通过五个结合架构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1 “一个主体”明确培养目标的特色化,是培养模式的根本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专业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根本所在。培养特色人才的关键是人才定位准确。对我校而言,办学特色是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全国培养“双证书”、“一体化”的高素质职教师资,所以,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从两方面考虑:

(1)为中等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培养师资。近五年来,高职类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量开设,导致教师的紧缺。据不完全统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教师缺口在4万名左右,尤其缺少具有“双证书一体化”的职教师资。并且,大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基本都是相关专业转型而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也急需发展和提升。所以,当前广大中、高职院校十分缺乏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丰富实践技能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职教师资。我校作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首当其冲担当起重任。

(2)立足于天津,服务于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天津,已建成了国家级动漫园。数字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大量数字媒体人才缺口。据不完全统计,为了满足人才需求,天津市已有近100所中、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或课程,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数字媒体技术教师。因此,就具体情况显示:天津一方面需要大批数字媒体职教师资;另一方面也需要大批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结合人才定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为主,以培养高级媒体应用人才为辅。“一体化”职教师资是培养目标的主导方向,专业特色是培养模式的根本所在。“一个主体”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1)面向学校:从事于天津乃至全国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职业院校教学,能承接国家和省部级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企业交流,了解当前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2)面向社会:从事于动漫、影视、游戏开发等急需行业的研发工作,尤其是在教育类企业,能为各类学校开发机械、数控加工、建筑等专业的交互式仿真教学软件,体现我校学生具有职业教育领域高端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力。

2 “两轮驱动”体现专业发展能力,是培养模式的灵魂

“两轮驱动”明确了数字媒体创新人才需具备的两种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师范技术能力,简称“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由培养目标确定,是培养模式的灵魂,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技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动画开发技术、影视特效制作技术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开发工具;并获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中级)。

师范技能:掌握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能力(师范类):

专业发展能力的实现主要通过设置合理化课程体系,由此,提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两轮驱动”实现方案——架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考虑到我校数字媒体专业依附于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招生来源主要是理科生,逻辑思维较好,对技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媒体艺术感觉相对较差。为此,在设计课程时,从技术类、艺术类和教育类三方面考虑,实现技术、艺术和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技术、艺术和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中,以技术为主,艺术和教育为辅,主要分为5类:艺术类、技术类、教育类、技术一艺术类、技术一教育类和技术一艺术一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类,参见图2所示。

(2)“两轮驱动”的具体实现——课程知识结构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5类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和重复。课程安排采用了课程链的方式,找出了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和协调,获得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如图3所示,充分显现技术与艺术结合、学科与教育类课程相结合、学期内或学年内课程紧密耦合。

技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用于夯实各类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其他课程奠定基础。其目标是: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具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弥补理科生在艺术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掌握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

技术与艺术课程结合是将计算机和艺术基础有机衔接起来,体现数字媒体专业的优势。技术与教育课程结合是用计算机方法对教育进行评价和测量。其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网络多媒体的开发、影视特效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以及各种数字媒体的开发能力。掌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教学方法、技能。同时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证书,实现“双证书”。

技术、艺术和教育的综合,是让学生走上讲台,使用所学的师范技能进行数字媒体课程的讲授,体现“一个主体”思想。其主要目标是从整体出发,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和激发学习激情,独立制作完整的创新作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同时,充分发挥职教特长,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教师素养和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

3 “五个结合”是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是培养模式的基石,实现了“四个全程”不间断

“五个结合”是“一个主体、两轮驱动”实现保障。“五个结合”立足于实践、强调全程学习以“实践”为中心,以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实施任务化和作品产品化为目的,将师范技能、专业技能、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有机衔接,实现“四个全程”不间断,即师范能力不间断、专业技术能力不间断、技术艺术结合能力不间断、媒体作品开发不间断。

(1)课程和教学法相结合

由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课程与方法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课程开发、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并分析、探讨和反思讲授中遇到的问题。

(2)技术和艺术相结合

媒体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是美的体现,技术是作品的创作技能,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优秀媒体作品诞生的源泉。在校期间,重视艺术和技术课程的结合,合理安排开设时间,实现高质量创新作品量的增加。

(3)课程实验实训和工作坊实践创新相结合

好作品的产生需要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实验实训课程由操作性实验和项目性实验组成。操作性实验是知识点练习,一人一组验证或实做一个作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项目性实验是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的综合性实验,小组合作设计和开发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校一校结合

校一校结合是课程与教学法的补充,让学生走入职业院校走上讲台,由职校名师和学生结对子,一带一或一带多,让学生切实了解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目前,我校已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立了联合培养的教育实习基地。

(5)校—企结合

“走进企业、开展校—企结合”是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所需专业技能的必经之路。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参与企业项目的启动、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面向工作过程的技术能力。通常企业人员都有丰富的经验知识,“请进来”企业的工程师到校讲解数字媒体专业国内外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等核心问题,开拓学生视野。坐落于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区的国内最大的动漫产业园为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从事专业实习提供了绝佳的实习基地。

“五个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实施任务化和作品产品化。在实施过程中,引入CDIO思想和翻转课堂。

(1)基于CDIO思想授课形式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讲授方法引入了CDIO思想。即依据CDIO工程理念,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专业课程创设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情境。此方法体现“做中学”,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理论中解决实践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沟通和合作能力。伴随着整个项目的完成,学生还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同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

(2)翻转课堂优化课堂教学

数字媒体课程多以媒体制作和软件开发的实践课程为主,介于上课时间有限,学生难于较好掌握。鉴于此,整个教学采用了延长课堂时间的翻转课堂来加以知识补救。具体实现是课前教师对课程内容研究分析,划分成独立成章的小知识点。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录制多个大约长度为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课后学生学习微视频,对知识点巩固,并完成项目工作。

“五个结合”以完成作品为目的,实现“四个全程”不间断。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能及时掌握前沿信息及市场动向,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将来走出校门奠定坚实的基础,也确保学校专业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实现“两轮驱动”的保障,是培养模式的基石。三“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1)“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明确了人才定位,培养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人才。

(2)“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更改了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以优秀“作品”为驱动力,培养了学生艺术素养和技术运用和开发能力,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独特设计风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积极性。

(3)“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实现了大学、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动提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境和动力,强调了技术与艺术、具体课程与教学法研究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媒体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 结论

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大力发展,重在解决职教师资的缺口。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职业学校对一体化数字媒体职业教师的需求,提出了“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数字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主体”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特色所在。“两轮驱动”定义人才的两种能力,确定了课程设置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五个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联动大学、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联合培养,强化实践环节。“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挖掘学生创新潜质,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专业技术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的职业院校优秀师资,为其他院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望秀,谭敏生,汪风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4):89-91.

[2]杨哲.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88-93.

[3]菅光宾,詹青龙.基于中职师资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6):60-63.

第8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出版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英、德、法、加等欧美国家的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起步较早,发展速度也较快,几十年来源源不断地为出版业输送了众多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数字出版在这些国家出版业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对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因此,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或者围绕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等新专业构建数字出版课程体系,或者对传统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较为深入的调整和改革,以应对当前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问题。以下,本文将探讨美、英、澳三国出版学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变革。

一、美国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出版教育的国家之一。1947年,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创办了暑期出版研讨班,聘请出版业内人士讲授业务知识,开创了世界出版教育的先河[1]。经过六十多年发展,美国目前有纽约大学、佩斯大学、丹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爱默生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37所高校设置了出版学专业[2]。其中大部分提供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正规学历教育,学制2~4年,毕业授予相应学级文凭证书[3]。另外,以高校为主举办的出版学专业证书班和短期培训班也颇为发达,学员在修完相应课程结业后可获得专业证书。如佩斯大学就可为修满3~4门相关课程共计12个学分的学生颁发图书出版、杂志出版以及数字出版等专业证书。美国出版学高等教育十分注重行业的人才需求动向,面对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各高校在出版学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方面作出了迅速反应。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出版研究中心是全美规模最大的出版教育机构,提供本科、硕士、继续教育、证书课程和为期六周的夏季短训班等5个层次和类别的出版学专业教育。近年来,该中心在专业名称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大力强调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出版学硕士专业更名为数字与印刷媒体专业(M.S. in Publishing: Digital and Print Media),并增加了多媒体财务分析、出版与互联网法、互动媒体导论、网站建设与内容开发、桌面出版、高级桌面出版、数字出版高级研讨课等数字出版相关课程。中心还与纽约大学保罗·麦基学院(The Paul McGhee Division)合作开设了数字传播与媒体本科专业(B.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继续教育阶段专业开设了电子书概论、出版工作网络工具与平台导论、新媒体技术:设备、格式、搜索引擎优化和网站流量等数字出版战略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于传统的图书出版、杂志出版等专业方向之外新增了数字出版专业方向。此外,中心还增加了数字出版学专业证书以及数字出版方向的夏季短训班。

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同样提供硕士、本科、继续教育、证书课程以及短训班等层次和类别的出版学专业教育。其课程体系的数字化主要表现在硕士和证书课程的设置上。近几年来,佩斯大学为适应数字时代教育的变化,在硕士课程中增设了出版信息系统、现代出版技术、桌面出版、高级桌面出版和图像、电子出版等数字出版相关课程。此外,该校还专门为硕士出版教育提供为期3年的全网络化在线出版学硕士课程(eMSPUB program)。在证书课程设置上,开设了独立的数字出版证书课程(Digital Publishing Certificate)和网络媒体证书课程(Web Media Certificate)。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新媒体出版学专业(New Media Publishing)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出版教育方向的转型。新媒体出版是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开办的印刷工业中心(Print Industry Center)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与此相对应而开设的本科和硕士专业主要是印刷媒体(MS. Print Media)、新媒体设计与图像(BFA. New Media Design and Imaging )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新媒介观、数字基础、排版和页面设计、出版系统信息建设、数据库系统管理、新媒体设计导论、数字资产管理等课程。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罗切斯特新媒体专业几乎完全从新媒体和具体的数字技术角度开设课程,更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新媒体技术人才。

第9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一、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数字技术和当代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艺术的创新学科。[1]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开始研究计算机图形技术。1990年成立了中国图像图形学会。1993年由张骏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创建了美术工作室,成为了我国第一个高校专业电脑美术培训班。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北京印刷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美术研究中心陆续开展了更大范围的电脑美术培训。2002年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获准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2]一些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始开办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专业。近几年,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专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该专业的开设高校日益增多,尤其是一些以理工科专业见长的综合性院校,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字媒体艺术在我国发展近30年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学校开设此专业并没有真正认清其内在原理和特点,使得该学科发展良莠不齐,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位

1.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跨越了多个学科,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该领域主要涉及造型艺术、环境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图形处理技术、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知识。它具有科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质,不能单纯地将其归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或者艺术学。正是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独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3]数字媒体艺术不能被简单地划分为计算机科学,因为它的核心是艺术创造。数字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技术给艺术提供物质媒介和展示渠道,艺术是技术的核心价值,是作品的灵魂。数字媒体艺术也不能简单地被划分为艺术学,因为它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这个表现手段,因为更优秀的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演绎艺术作品。因此,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交叉学科的属性可以更清晰地明确其教学中的专业学科设置。

2.数字媒体艺术的培养目标、学科框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以艺术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数字产品和艺术产品相结合的能力。艺术类别的课程占核心课程的比例较大,如艺术概论、媒体设计与创意、3D动画和虚拟场景、数字影视合成与处理等。其目的是要培养技术和艺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框架,笔者认为应该从“交叉学科”、“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在交叉学科里,分别于计算机科学和艺术学交叉研究;艺术创作手段纷繁多样,应充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有带来的可能性来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为理论知识、市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中国高校的设置和开展是在摸索中前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并解决。

1.制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制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4]它决定一个学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成技术和艺术两方面:技术主要体现在实践性,艺术主要体现在创作层面,而这两点在院校的教学规划中并不明确。无论是偏重技术还是偏重艺术,都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学科优势、教学资源、专业特色等实际情况来制定。[3]

2.专业师资匮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教授,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艺术创新的人才来担任。但目前多数院校的该专业教师多是由计算机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老师担任,他们掌握较好的计算机技术,但是会忽略艺术的创造性。所以,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决定整个专业教学质量和方向的关键。学校应该多为教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开阔教师眼界,搭建更广大的平台,让教师能更好的接触该专业的前沿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改和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所教为所需,让学生所学为所用。

3.培养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

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毕业生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主要原因是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有限、创新能力差。因此,我们得反思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是否达到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投入相关的教学设施设备,是否达到了能够开设该专业的标准?只有良好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操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获得社会竞争力。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设的可行性方法和对策

1.提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基于数字艺术为框架的多学科体系设想

数字媒体不能单纯的被看成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是服务于社会发展,体现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特色的交叉学科。所以将数字媒体归纳到艺术设计,或者计算机科学都不是一个恰当的学科分类。现在国家已经将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放置在一个专门的类别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特点。因此,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建设,有必要将其与艺术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充分交叉,例如: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在综合类大学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综合类院校无论在艺术学院(通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者计算机学院(通常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此专业方向,都要顾及其交叉学科性,尽可能的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的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2.大数据、信息化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这里的大数据指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兴起的这些年来,所招收的学生数量、占比,毕业的就业方向、职业规划,考研和出国比率,包括二本以上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等。在大数据分析的背后,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改革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基本原理模块、影视特效创作模块、交互媒体设计模块、数字媒体产业知识模块和创新创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应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资源匹配,强调艺术与科学、人文的交叉融合,以创作为核心,将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和服务于创作的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3.依托产业需求,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生态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