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珍珠鸟教案范文

珍珠鸟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珍珠鸟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珍珠鸟教案

第1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第2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合资源;互动

我们都知道任何课堂都存在预设,预设就是对课堂未知的教学过程实施模拟、演练,就像军事预演一样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教学过程又是变化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所以教学中随时都存在生成,即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将其中有效的生成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同样符合预设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应该协调统一,而不是相互抵消。为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细节,做好预设,并对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及时有效调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一、精心预设,优化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高效,从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到课前的基本准备都是预设的工作。预设的好坏关系着课堂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引导着课堂的生成,好的预设能成就有效的生成,能优化生成;而没有计划的,不认真的预设将使课堂变得混乱。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预设呢?

1.设计动态的灵活预设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再美好的预设都不可能完全呈现课堂的真实过程,而在新课改重视教案设计的思潮下,出现了过度严格执行教案的形式,教学过程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动态的预设,让课堂有效生成随时能融入教学,成为教学的助理。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述自己信赖别人,别人信赖自己的故事。

生1:我们日常做的“自己往后倒,别的同学借助自己”的游戏,就是一个信赖同学的表现,我信赖别人,可以放心得往后倒,这种信赖让我心里很舒服,很有安全感。

生2:……

这样的设计就给了学生灵活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意思,融入课堂,教师再通过这些有效的生成,引导课文的预设,让课堂不仅有规矩,更有活力。

2.预设应该整理资源

小学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学预设应该从方向上掌控,让学生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跳出文本,拓展更多的课外资源,链接生活与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更有效地去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如果没有联系生活学生这几个年龄段是无法理解盲童的苦难的。而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发掘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盲童的内心世界,体悟文章的真正含义。

二、捕捉生成,完成预设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捕捉课堂精彩的生成机会,实现有效的预设目的。

1.抓住有效的问题生成,促成预设

例如,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蝴蝶明明是被盲童抓住的,为什么写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呢?

生:难道是听出了蝴蝶的飞翔?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乘机引导: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走进盲童的内心,没有偏离预设,反而优化了生成。

2.互动生成中感悟、思考,完善预设

教学是双向的,很多生成都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将生成引向预设,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思考。

例如,在《凡卡》这课的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凡卡为什么会写信?”的问题。

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生:我知道,凡卡会写信,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因为从文中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教过凡卡。

生:老师,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席瓦列维父老爷家小姐有关,因为我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的全部文章。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能看出你平常很爱阅读,涉略很广泛,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哦!

生:老师,会写信,为何他却不会写信封呢?这难道是因为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没受过专门的教育的缘故?

……

通过师生的大讨论,课堂不仅生成了对凡卡会不会写信的思考,更形成了深刻的感悟。这依赖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及时的捕捉课堂生成的细节,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成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但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愉悦的讨论环境中相互激发,思维不断碰撞,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生成,教师将生成引入课文预设,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调控,灵活的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3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教学;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本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晶。情感的冲动催生了写作的力量源泉。正是由于杜甫怀有忧国忧民的仁爱之情,在目睹战争动乱带给社会和人民巨大的灾难痛苦后,情感变得异常丰富复杂,所以才会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包含真挚情感的惊世之作。白居易在仕途不顺被贬的途中,聆听了琵琶女凄惨的弹唱之后,联想到自身的遭际,情感不能自制,遂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著名诗句,情感的共鸣令诗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朱自清在饱尝了20年兵荒马乱的人生况味之际,偏又逢上家境衰败,亲人去世,父亲送行时所流露出的关爱之情令作者三次流泪,情感的体验汇集成感人至深的《背影》。纵览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文本,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读之令人为之动容,思之令人慨叹。

因此,情感是文学类文本的灵魂,“披文入情”是文学类文本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总目标中就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建议中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要求;在评价建议中又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那么情感体验就应该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灵魂。要想使学生学好文学类文本,使其感受和领悟到文学类文本之美,教师在文学类文本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善于带领学生沉浸在文学类文本的情境中,使其与作者同欢乐共悲苦,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精神向美的境界潜移默化,心灵境界也向美的高度提高升华。那么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情感体验呢?

一、引导学生在激情洋溢的诵读中进行情感体验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重要的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有所倾吐的情和意,这才能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从而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案例1 如何读懂一句话的情感在《背影》的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爸爸,你走吧’这句话该怎么读,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拿出来让大家讨论。通过再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后,大家开始自由发言。

一个学生说:“应该读出‘留恋’, 因为父子马上要分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所以应是依依不舍。”

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补充说:“我觉得她的分析不够全面,这里面还应该有无奈,因为作者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到北京念书,分别是无奈的选择。”

我趁热打铁又叫了一个学生回答,这名学生接着刚才同学的话说:“我的看法和他不同,正是由于家境惨淡,又刚失去母亲,作者也已有二十岁了,所以这句话应读出关切的感情。”说完,他还用关切的语气有感情地读了“爸爸,你走吧”这句话,教室里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这个回答有点曲解文本的原意,是一种典型的一厢情愿的解读。学生之所以给以热烈的掌声,大概是因为他读得很有感情,所以,我说:“大家真的都同意他的观点吗?我请大家再读读上一段,看看他的回答有没有偏颇的地方。”大家又开始放声读起来,读完后,一女生站起来说:“我不认同他的观点,这里不应该关切,他的分析缺少内在逻辑。当父亲讲价时,作者总觉他讲话不大漂亮,当在车上托茶房照顾时,作者又在心里暗笑他的迂。所以紧接着的这句话应读出讨厌的情感。”后排一男生站起来说:“她说得很好,但讨厌用词不当,我想用不耐烦好一点儿。”

我觉得这回答已经比较准确了,但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以上的几种答案抛给学生,让他们再读文本,前后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读好后,大家都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有个学生的回答让我至今铭记于心。他说:“在第6自然段的中间写道: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为什么作者的眼泪会很快地流下来?我看有两个原因:一是看到父亲吃力爬月台时的背影,二是作者刚才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和暗笑他的迂的自责心理,二者一结合,作者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深深愧疚,所以才会很快流下眼泪。注意是很快,如果没有第二点,作者或许不会很快流泪,甚至根本不会流泪。所以“爸爸,你走吧”这句在情感上有承上启下之效,应读出厌烦的感情。”他的分析太透彻了,我们给予了他长时间的掌声。

反思:在案例中学生对“爸爸,你走吧”这句话的解读就是随着朗读语气的把握而逐步深入。随着评价的逐步深入,学生对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文学类文本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文学类文本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推敲关键字词中进行情感体验

朱光潜先生说过:“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文学类作品,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美感。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从情感上认同这篇文章,就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情感美。

案例2 如何从字里行间揣度一个人的性格

教学《杨修之死》过程中在理解“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就进行了这样的教案设计:

师:“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

【幻灯片展示】真知?

生1:杨修对曹操他的忌讳一点儿也不知道。

师:何以见得?

生2: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数”字应读“shuò”音,“多次、屡次”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生3: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叫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师:“便”什么意思?

生4:“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有违军纪。

生5: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出乎意料的意思。

生6: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师:“径”作何解? “其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6: “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7: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

反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杨修的恃才放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一些精彩的语段及关键词语如“便、竟、径、指而叹”进行揣摩、理解、赏析,体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

三、引导学生在想象补白中进行情感体验

含蓄是文学语言的重要审美特征。《二十四诗品》中将“含蓄”列专品加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说法。南宋诗人姜夔也提倡“语贵含蓄”,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语言,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文学类文本的魅力往往在文章的含蓄上,文章的情感更是如此,一眼望到底的文章总难以吸引人,因此文学类文本要讲究“空白”艺术,包括虚笔、休止、省略、残缺等,优秀的文学类文本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令人震颤的情感。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情感深体验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热爱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恶现象与落后思想的感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案例3 如何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省略了不少情节:词人为何那样嗜酒,竟至浓睡一夜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并未起身去看花园,那她又是什么样的情态?她很关心花园里的花木,急切地询问了些什么?这些问题词人尽在不言之中,让我们去想象。喝酒,是因为伤春,时至暮春,忽来风狂雨横,词人担心春老景荒,便以酒解愁。因为残酒未消,懒于起身有系念着“花落知多少”,便询问卷帘人。问话,是关心海棠,这从答话中可知。用“试问”,颇有担心后果不妙的味道。否定卷帘人“海棠依旧”的回答,告之“应是绿肥红瘦”,未亲见者比已见者真切,这是因为侍者对花漫不经心,而词人虽然浓睡,实际上关注着“夜来风雨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情节补充完整,不仅如见词人慵起懒动的情态,更可以窥见词人悼红惜春的心情。

反思:文学性文本的意境并不是露天的珍珠、碧空的银星,抬头便可轻易看得见。这就需要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头脑中再现和创造性呈现出文本所描述的意境,使自己如同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情景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在比较改写中进行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和课堂,文学类文本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情感,首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强化和丰富学生的情感,实现语文课堂的空灵生动,丰富多彩。

案例4 如何在比较体验中深化认识

比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的《孔乙己》,讲的都是不幸可怜的人的故事。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为什么突然发疯?尽管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各种见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思路,大胆地谈自己的看法。作品中精彩的人物语言、有趣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堪称经典,这是精读课文的又一重点。关于《孔乙己》的主题,也是众说纷纭,学生们可以展开讨论,鲁迅曾认为《孔乙己》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孔乙己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典型。大家可以认真探究:孔乙己好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大师的笔下学到什么?在精读和质疑之后可以从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立意的比较,意境的比较,风格的比较,也可以是对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

其次,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改写,通过作品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美的感受和享受,去感受文本中的情怀。如在讲授《曹刿论战》时让学生进行改写,改写时要注意恰当运用语言、外貌、心理、行动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的神态,曹刿的远见卓识和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改写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进行人称改写,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掌柜的视角改写;也可以进行文体上的改写,如朱自清的《春》改写为诗歌。在改写中可强化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场合产生的。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具体的需要,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再现文中描写的情景,或渲染情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感情,使学生触景生情,以情激趣,融入到画的情境中去,进入到文字描写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充分体验到情感之美。

(一)课堂导入时运用

导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如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或片头音乐,或用数码摄像机自制相关内容的录像带,或者播放彩色幻灯片,把学生带入特定情景之中。

案例5 课间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望乡》

【投影展现歌词】

师导入:课间我们听的满文军的《望乡》中有这么一句: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那么台湾作家琦君陪伴她度过余生的又是一杯怎样的酒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春酒》,去品一品别样的风味!

反思:在这里,教师用满文军的歌曲《望乡》,以及低缓、柔和的语调、感情充沛的语言,共同营造了一种温情、舒缓的气氛。这种气氛与课文的情感协调一致。这样,就为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感情上的准备。

(二)整体感知时运用

整体感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声文本内容,设置情境教学,把课文中优美的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陶醉其中,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因美而生情。

案例6 配乐朗诵

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一文时,利用多媒体放映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春景图,再配上优美动听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示范朗读后,学生自己进行配乐朗诵。

反思: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地读,感受到了春雨那细腻柔和的美,达到了朗读教学和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

(三)欣赏品味时运用

欣赏品味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研读、交流、提高,是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口、耳、眼等多种感官的基础上,引导其在情感上与作者、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文、声、情、画等音像视听功能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综合应用,使学生五官都受到刺激,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案例7 深刻发掘“背影”的情感因素

《背影》教学中,在教师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充分品味父亲背影的基础上,播放电视文学类文本《背影》中的相应片段。

反思:电视文学类文本《背影》中的相应片段引导学生更深入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让学生体悟父亲对儿子关心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真情。

(四)理解领悟时运用

理解领悟将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时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利用图像、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把握文本的情感体验。

案例8 电影《群鸟》片断的运用

郭初阳老师在教学《珍珠鸟》时,当学生思维来到“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时,播放电影《群鸟》中人被鸟赶进电话亭、汽车、房子等一类象征笼子的建筑片段,比照“力量一笼子”进行探讨,思考:

①人和鸟的力量对比是怎样的?

②影片中有没有笼子?

③你被鸟关在笼子里,成了“珍珠人”,你渴望怎么样的美好的境界?

反思:郭老师用“叛逆者”的眼光审视那些许多人所“想当然”的东西,结合电影《群鸟》的片段,我们突然发现作者笔下的“信赖”原来隐藏着如许令人不安的“历史密码”,精致的鸟笼原来窒息了生命的自由冲动。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深刻理解什么是信赖,什么是美好的境界。

(五)课堂结尾时运用

精彩的结尾,不仅能为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为情感体验起到提炼升华的作用,还能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教学临近结束时精神为之一振,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而在乐声中激发学生用诗歌朗诵、理性思维等形式结尾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展现自我的需要,而且升华课文的主题。

案例9 《春酒》教学中的完美升华

《春酒》的结尾部分,主题升华之时教师就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于我们可能是淡淡的感伤,可对海外游子来说,却足以让他们潸然泪下了。琦君为什么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引入对作者琦君的介绍:(配乐激情)

琦君,1918年出生于温州,12岁迁居杭州,31岁赴台湾,57岁定居美国,90岁……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啊……

师:这个温婉的女子历经了数十年的沧桑变化后依然对家乡念念不忘,在她的文章中也多次写道: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琦君《乡思》。(师动情朗读)

她还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生深情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