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学自传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项目教学实施;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74-02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在对“非遗”传承创新上存在着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创新人,发挥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项目主持单位,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原则以“非遗”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资源库,搭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我院的艺术类的课程根据课程授课需求与非遗资源开发融合,提高了学生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的思路
以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项目教学与非遗资源深度融合为重点,树立理论服务实践、学科逻辑服从工作逻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在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产品化、文创产品商品化的教学实践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流程式展示、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三维仿真式修复留存、视频表达演示呈现、跨终端跨平台式传播等多媒体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保护向互动式立体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提供借鉴模式。搭建作品资源与产品资源双向转化平台。将学校教学过程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对接,为学校创意成果转化和企业订单交易、信息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剖析
1.项目情况简介――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的任务之一就是电子读物设计。随着屏幕的互联化,社交式阅读、拍照式阅读、分享式阅读的沉浸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传统载体如书籍、文献、画册等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非遗电子读物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一个高效、智能平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主要承担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任务。在院系领到的统筹和安排下,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组织了集体备课,制定了涵盖PC终端、移动终端、网络终端全平台开发的任务。每一种资源实现PC终端的多媒体光盘、网页、移动终端的APP版本的开发。
2.非遗素材采集、整理与同类产品调研分析。融入非遗资源的课程会在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同类产品市场调研。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取其精华,避免设计创意雷同。在互动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资料搜集和汇总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所讲授的非遗资料和非遗元素,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目前跟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网站、光盘、APP等电子读物展开调研,深入分析其优缺点,作为设计开发的参考要素。将采集组采集的非遗素材进行处理与归档,提取应用元素,这些非遗元素包括历史由来、风俗奇趣、工艺流程、传承大师、造型特征、典型纹饰、具象元素等内容,将素材进行整理,并通过素材采集汇报会,使大家能了解到各组所获得的非遗元素特征,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展课程授课内容。
3.访谈非遗传承人。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几个主要的非遗文化比如景泰蓝、花丝镶嵌、兔爷、北京风情泥塑的传承人进行走访,开展深度访谈。将走访这些地点以及对非遗艺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京津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艺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非遗艺术。学生在进行非遗艺人访谈过程中,会更注重和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工作。学生会与传承人面谈,了解京津地区的非遗资源工艺特点、历史由来、传承大师、风俗奇趣,并拍摄了传承人访谈的视音频。为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信息架构与概念设计。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如何传达信息?创意点在哪里?在问题的引导下,项目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收集到的资料,综合重组排列,进行设计概念筛选。全方位思考,力求创新;寻找空白点是进行电子读物概念设计的出发点。景泰蓝APP开发小组,从访谈景泰蓝传承大师那里得到启发,将景泰蓝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的整个流程以交互游戏的方式呈现给浏览者,形成在交互体验中了解景泰蓝的产品概念。然后从发散思维开始勾画草图,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向。在头脑风暴阶段的任何创意灵感要多记录,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对前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反复推敲尚不完整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完善,直至形成较成熟的创意构想。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草图绘制的方式,快速地把创意构思过程记录下来,用简单的图形与说故事的形式将创意表现出来,经过艺术处理逐步形成创意概念,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意草案。在完善电子读物创意时,集思广益,征求各相关者的意见,然后确定创意方案。
5.非遗电子读物开发实现。通过相关电子读物开发平台将之前设计制作的界面、音视频、动画及创意阶段的交互构想打包到一个平台,完成交互展示。学生除了完成交互设计创意及部分动画视频创作之外,一些关键的交互程序,学生还应学会与程序员合作完成电子读物开发与测试。反复与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沟通获得对创意设计的反馈意见,对已形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修改,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设计,使之更加完善。
三、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非遗资源为教学载体,将教学成果与资源库项目验收要点结合,同时作品参加北京市动漫设计比赛,将非遗内容与课堂教学及专业参赛深度结合,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各方面的“多赢”。
1.学生作品水平得到提高。非遗资源融入课程是对课程内容和载体有益补充;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与互动技术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学生面对非遗类选题比较感兴趣;作品艺术水准得到提交,到达入库标准。
2.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全面提升。在非遗内容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扮演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可使学生置身于从接单到客户沟通直至提交完成品的完整行业工作情境,以“准员工”的身份,在规定的岗位上,完整体验和承担符合学生接受度的“仿真项目”工作任务。非遗项目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表现形式,准确传达项目信息;丰富的非遗创造元素和题材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加深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文化应用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及向国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使艺术设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有益的彰显,是培养职业型设计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课后都感到备课和教学的压力,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非遗资源带动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资源库项目带动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我院教师在承担资源库建设及非遗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多项,开发多套教学案例,都为日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动研讨中提高,教科研成果互相转化,让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受益。
4.专业教学成果不断涌现。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非遗电子读物、网页、动画作品经过资源库审核小组审核,全部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直接入库在我院属于首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作品参加第四届北京市动漫设计大赛取得了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成阳.“融”“溶”之别─传统视觉元素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新思路[J].装饰,2013,(6):72-73.
[2]刘明.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进大学课堂[J].美术学报,2009,(3):70-73.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1-02-26(4).
[4]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8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76-02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简介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显然,学生在校期间所要求的职业资格是一种从业资格。
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三种:国家认证、行业认证和原厂认证。还有一些地方或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其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国家职业资格一般划分的等级有: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共五个等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是根据本职业从业人员活动范围宽窄、工作责任大小、工作质量高低来确定本职业的等级数目,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职业中可不设立高等级或不设立低等级。由于技师的考核评审,要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高级工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一般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四级(中级工)和三级(高级工)。四级(中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三级(高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从事的国家职业资格,常见的有AutoCAD机械制图员(中级、高级)、加工中心操作工、组合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电工、车工、铣工、钳工、铆工、焊工、镗工、磨工等。
在行业认证方面,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但由于考试要求较高,所以一般不适合高职学生参加。
在原厂认证方面,高职学生可以考取的三维建模师证书,常用的有PRO/E,UG等。这类证书考取后,可以作为学生上岗的一个基础条件,利用某一种软件,以后从事这方面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等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叉技术,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通过检测传感技术完成信息反馈,由自动控制技术控制动力系统,驱动机械设备实现主要功能。因此它是涉及机械工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基于该专业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按照新世纪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课堂分离、理论和实践教师各自独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不匹配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改革。改革以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围绕职业目标,以就业岗位为核心,制定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不同地区的学校,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有差别。本校专业教师经调研和论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部门定位在生产部、工程部、设备管理部、市场部、售后服务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定位于以下四类: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操作员、三维绘图员、工艺管理员,高级职位:工艺设计员、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工、调试员,高级职位:技术创新员、项目管理人员;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设备维护员、设备维修员,高级职位:一线管理员、技术主管、技术创新人员;
4.机电设备销售:营销员;售后维护员,高级职位:销售经理。
围绕该专业的职业目标和就业岗位,确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有: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AutoCAD制图员或CAD工程师(CAXC项目认证)、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钳工、工具钳工、装调维修工、电机装配工;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维修电工、机修钳工;
4.机电设备销售方面:推销员、营销师等。
三、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
(一)双向培训教师
为了培养高职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使其既能讲理论,又能动手操作,这样要比单纯理论和实践由不同教师进行讲授的效果要好。
目前,多数教师的理论水平够用,但动手能力差;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实践能力强,但学历层次稍低,理论水平不足。因此应该对教师进行双向培训,弥补各自的劣势。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比较高,青年教师多是硕士以上研究生,经过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后,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不能出科研成果,是学历层次低的人从事的工作,所以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去锻炼提高。比如委派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很多人仅仅是去“挂职”,并没有“锻炼”;还有很多培训机会,仅仅是去“学”,但没有“习”,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所以,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使他们在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等方面有提高,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这将会是一个效果很好的教师提高方式。
(二)课程教学的实施
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能否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达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
由于大部职业资格证书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操作,所以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由同一位老师从头至尾进行讲授和训练,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的连贯性,也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得以提高,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一试两考”的考核方式
考核结果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考核方式具有引领“教”和“学”的导向作用。该专业课程教学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果的考核,也要有本校组织的结业考核。采用“一试两考”的方式进行,即:卷一考核理论知识,卷二考核实践能力,卷一通过可以得学分,卷二通过可以得学绩点。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全面,也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四、借鉴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业技能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了,其鉴定机构是行业联合会,例如工商业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迄今这一类的机构大约300家。各联合会的负责范围按地区来划分,代表的是本行政范围内的各行业整体权益并为它们服务,其作用相当于政府与经济界之间的中介。
1.培训考核形式。德国的学生在两至三年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既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内进行实操训练。要经过由行业联合会组织的两次考试,分别是中期考试和最后的结业考试。
2.考核流程。首先组建考试委员会,成员由雇主、雇员、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三方组成,各方人数数量相等。然后再定下考试时间,一般提前三个月确定具体的考试时间。最后组织考生进行报名,参加统一考试。考核内容与我国类似,既有笔试也有实操,但考试时间很长,笔试要有5~6个小时,实操有12个小时,有时还增加约1个小时的口试。考核合格后才能够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3.证书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业者的工作和薪酬挂钩,真正体现其价值。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在理论考核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显得过于浅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还是“重学历,轻能力”;二是很多组织机构不够权威,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证体系和标准;三是有的组织机构追求短期利益,难免会使“鱼目混杂,泥沙俱下”。
五、总结
通过调研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高职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要真正使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有大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