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悠扬空灵的超度亡灵的乐音响起,当镜头从坚硬石碑上那一排排的名字间滑过,当电影中的那位非电影人物宋守述老人喃喃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的时候,轻柔朴质的话语像纪念碑上的文字深深镌刻进我们的心。老人在他的有生之年会常常来看望长眠于此的亲人,而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亲历大地震,也从未到过唐山、汶川、玉树的人而言,从1976到2008乃至2010的当下,从唐山、汶川、玉树到我们安然生活的一隅,大多数人是通过《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第一次正视和思索着这些民族的巨大灾难。因此,《唐山大地震》中虽然只是表现了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但是它在某种意义上势必成为建构我们民族记忆的文本之一。
在灾难频仍的今天,世界电影似乎特别青睐灾难片,描写大地震的近年备受瞩目的就有好莱坞大片《2012》,而小松佐京的小说《日本沉没》自1973年被拍成电影以来一直深受日本国民欢迎,2006年运用高新技术重新拍摄后,又取得超过70亿日元的票房。但这些电影不仅把灾难作为整部影片的叙述中心,而且总体上是建构在对未来的幻想上的,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往往只是意识到居安思危而鲜有更深层次的心灵冲击。《唐山大地震》却大不相同,首先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当代史上最惨烈的灾难之一,年代相去不过三十余年,加之近年地震频发的真实创痛也远未平复。其次尽管影片也真实地再现了1976年7月28日那场震惊世界的巨大灾难,但那仅仅是电影叙述的出发点,全片真正要讲述的却是: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种种难以弥合的创伤记忆,每一个人是怎样挣扎着一点一滴地疗愈这创伤、又是怎样顽强地生存下去的。确如片中所说:“房子可以重建,可心里的废墟却很难重建。”影片为我们讲述的正是这艰辛的心灵重建之路。
《唐山大地震》的第一个镜头是铺天盖地的蜻蜓飞掠唐山市区,此后,天地骤然色变,楼房轰塌,街道陡开,人们张皇失措,呼天抢地……23秒的天灾转瞬即逝,天灾之后的人生抉择残酷无比。母亲李元妮在23秒过后失去了所有,她眼睁睁看着刚刚还和自己亲热的丈夫,瞬间消失在房屋倒塌下的灰烬里,她的还在屋中甜甜睡着觉的一双儿女,刹那被一块水泥预制板压在了下面。预制板不可能同时拉起来,只能够撬动一端,压下另一端。作为母亲的她必须在两个孩子之间做出抉择:救出一个,放弃另一个。然而更为残酷的是,选择之后,母、子、女三人此后32年的人生轨迹,由于“选择”所背负的悔与罪、怨与恨,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转折。
李元妮无疑是无数唐山大地震中幸存的成年人的代表,她对赶来的婆母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只有我一个人啥事没有。”从此她心灵背负的便是对逝者的负罪感,加上她在女儿与儿子之间的不同寻常的抉择,使她的负罪感可能比别的幸存者更加深重。但她没有选择自杀,并拒绝了那个电器修理工的求婚。她虽然痛彻心扉,但她并不孤寂。首先是因为她有方达,她要把方达养大成人,尽管也像所有唠叨的母亲一直心疼孩子,又为孩子的不听话而黯然神伤。
然而支撑她的还远远不只这些,她之所以拒绝了求婚,当然不是固守从一而终的礼教,也不是因为她的内疚,而是因为她懂得一个宁愿用生命去营救自己的男人,是最值得用一生去守护的;更是因为她要为已逝的丈夫和女儿守望一个完整的家,她不愿、也不想走出她心中的废墟,这废墟才是她坚强活下去的真正支撑。家里的显要位置供奉着丈夫、女儿的照片,供桌上的贡品一丝不苟,都是他们生前的最爱。每一年的祭扫,她都在焚烧小山般的纸钱,每一次都在絮语着自家的日常生活、新唐山的建设,就像他们只是出门在外而已,以至方达说:“妈,这也太}得慌了吧。”其实在影片结尾看见那位现实中的宋守述老人说“过两天我再来看你”,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唐山人的生活常态,他们从未忘记那些逝去的亲人。
李元妮同时也选择了坚守唐山。她甚至宁愿让婆婆带走自己的命根儿方达,也不愿意离开唐山。不论是人间天堂杭州,还是新建起来的公寓,都没有动摇李元妮住在唐山这个“家”里的决心。因为,在唐山这个“家”里,她在陪伴着自己的亲人,让他们的灵魂能够找到永久的安息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灵魂也能得到些许的安宁。她与女儿重逢的时候说,绝不允许自己过上“花红柳绿”的日子,这同样也是一种坚守。知道“逝去”的女儿即将归来,却没有摘下墙上的照片,不是如方达所说老太太高兴糊涂啦,而是母亲通过照片和盆里新鲜的西红柿无声地告诉女儿:我从未忘记你。
对于李元妮而言,时间绝非“逝者如斯夫”的流逝,时间和岁月是一种记忆的堆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的自我折磨中,在守望废墟中实现着自我心灵的救赎,实际上也正是这座建造在心尖上的废墟让她坚守了32年。或者说,她此刻一点也不脆弱,她的内心无比坚强。在这里,记忆显示出它的非凡能量,因为记忆不仅诠释着自己的过去,更是个人乃至群体赖以设计自我的出发点,更是人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根本动力。
母亲李元妮在生死抉择之际喃喃低语:“救弟弟。”虽然是因为母亲看见了弟弟的身影,也听见了弟弟的痛苦,情急中说出“救弟弟”也是人之常情,但这在“被抛弃”的女儿方登幼小的心里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以至在她人生的每一个拐点这个声音都仿佛幽灵一般的冒了出来,影响着她的每一个人生抉择。如此一来,女儿方登的创伤记忆在地震幸存儿童中就很有代表性,而她的成长历程中创伤与疗愈、寻找自我存在之路也要比母亲艰辛和扭曲得多。
方登在地下真切地听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判决”,承受了死亡的那一刻,她流下了绝望而孤寂的眼泪。人在遭逢突发事件之后,尤其是面对亲人的反常举动所作出的本能反应,往往不是把怨恨指向灾难或者是灾难的制造者,而是把心理的怨怼等情绪直接指向了亲人,这种心理强烈地消解着亲情,极易使人与人之间陷入隔绝和冷漠的状态之中。因此当方登从父亲的尸体旁爬起来的时候,没有去寻找自己的母亲,而是在阴雨中顺着人流开始了她的另一种人生。
方登被军人夫妇王德清、董桂兰收养,她也由影片开始的那个活泼爱说话的小女孩变得阴郁执拗、沉默寡言。用一句“我记不起来啦”搪塞所有的询问,用沉默来应对新的人生,方登就此悬置了自己的记忆,将痛苦的记忆强行压抑到意识的深层,这是对于精神创伤的一种退行方式。然而创伤记忆并没有就此消失,它用噩梦和头痛来时时提示它的存在。方登长大后考上了医科大学,固然有养母的影响,恐怕动因更来源于她的内心隐秘。在医科大学她认识了一位男友,我们大可谴责那位男友的不道德,等等,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怀孕、退学乃至远走天涯,对于方登而言,并非出于被迫,而完全是她的自主选择。作为医学院的学生,避孕应该是一种常识,而方登选择了怀孕,而且对男友强调自己是唐山人,经历了生死大考验的唐山人自然有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对生命的体悟和关爱,她要保住孩子。其实,她下意识地在内心深处和自己的母亲叫板:你没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我在这种艰难的抉择中却能!最终她选择远走加拿大,其动机还是来自内心的怨怼。正如母亲在重逢之际所说:“她躲我那么远哪。”
方登什么时候能从沉默的深海底浮上水面呢?在这里家庭温情、人的慈悲与爱怜逐渐显示了巨大的功能。在养父母的体贴中,我们看到小方登在灾后第一次浮现了笑容,说出第一句话:“我叫王登。”名字的保留也为方登的内心留下了一块柔软的芳草地,为她日后的心灵救赎开启了缝隙。远走加拿大,邂逅异国之恋的温情令她有勇气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尤其是在她真的为人母后,向自己的母亲复仇的心态也有所消减。她回到养父身边,面对老人“我天天惦记着你”的嘶喊,面对着老父的悲喜交加,她的心灵再次被震动,终于说出了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养父停了半晌,一字一顿地说:“可亲人还是亲人哪。”
32年后的汶川地震令她再次亲历了灾难式的创伤,也真正触动了她踏上正视自我的归途。32年前她是被救助者,32年后她是救助者,她亲眼目睹了那位母亲的艰难选择,亲眼目睹了母亲们在生与死之间为孩子们所作的决定,她终于体味到了仇恨之外的痛。
当母亲跪在了她面前百感交集地说:“我,给你道个歉吧!”方登并没有立即去搀扶跪在面前的母亲,她心中还没有最终解开怨恨的羁绊,但实际上当她踏上归途就已说明她开始体谅母亲。直到方登与母亲在墓地抱头痛哭,方登才意识到这32年间母亲所经受的巨大精神痛苦与情感的折磨,在爆发的一连串的“对不起”中她真正原谅了母亲,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也实现了自我精神创伤的疗愈。
我们在历史文献上,常常看到如此记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 769人死亡。242 769是个极其枯燥抽象的数字,其实在每一个唐山人心中都如电影中的李元妮一家、现实生活中的宋守述老人一样有着关于自己亲人的鲜活记忆,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唐山大地震》里,冯小刚就是在为这些活着的、逝去的普通人书写历史,在这种书写中,每一个个体生命也就成为民族历史的一个部分,电影让原本静态的社会记忆(档案文献)转化为了动态的社会记忆(被阅读和被谈论)。也就是说电影演示的虽然是个体记忆,但指向的却是民族的集体记忆,这种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互指涉共同建构了当代中国的民族记忆,同时也涉及灾难记忆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身份建构等问题。用伽达默尔的话说:“我们不仅本身就是这种环环相扣的长链中的一环,而且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从这种源自过去,迎面走来并传承给我们的东西中理解自己。”①因此在历史与回忆的关系中,美国学者詹姆斯.E.杨主张将回忆重新纳入历史叙述,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进而指出:“尽管回忆能力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它却依然是让人成其为人的东西。若是没有回忆能力,我们就不能构建自我,而且也无法作为个人与他人进行沟通。回忆固然并非总真实,我们却不得不认为我们的回忆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是我们赖以汲取经验和建立关系,尤其是赖以绘制自我认同图像的材料。”②
我们的民族前行于鲜血淋漓中,如果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时间的包裹之下,或许真的如鲁迅先生所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③因此,尽管很多影评人指出电影中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管制片方夸口票房要拿多少亿、23秒特技烧掉多少钱,这些相对于影片要传承的东西多少都有些反讽的意味,但我们仍要说,在这样一场天灾人祸频发,然而我们民族的自我反思能力亟待改进和提升的年代,《唐山大地震》的创作难能可贵。
注释:
①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修订译本),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0页。
②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乙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小学生地震有感800字左右
前年,我随着我的父亲来到了这篇多灾多难的土地——舟曲。
走在路上,这片土地已被泥石流折腾得不成样了,森林消失了,大楼要么被推倒了要么被深埋在地下。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丝笑意,失去了亲人,家园满目疮痍,取而代之的唯有宁静,一丝末日般的宁静。我也失去过亲人,体会过亲人的生命消散但却无能为力的悲哀,我站在山顶上突然想:人尚且如此,那些动物呢?那些大自然的精灵呢?天边有几只鸟飞过,但不是悦耳的叫声,我仿佛听出了对失去亲人的诉说。
迎接我们的是位七十岁的老人,在见到我们后的笑容中包含了不少的哀愁……晚上,我睡在床上,想到这片土地,我一夜没合眼,仿佛那些逝去的人在我身边不断诉说。因此,当天边出现第一丝霞光我便起来了,站在屋顶上,看着这个小城犹如一位重病的老人。突然,我听到一声响亮的鸣叫,顺着那叫声,我发现了一只天空的王者——鹰,它盘旋在天空,像王者一样,高傲的飞翔,金色的霞光将这只鹰染成金黄色,它高傲的飞翔着,鸣叫着,这种声音充满了希望,多么的有力。它的翅膀有力的摆动着,仿佛要卷起一阵强大的风暴,要把这个小城上的绝望悲伤消灭掉,取代成希望,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这时,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起的这么早啊!孩子。"我转身发现了那位老大爷,他也在倾听着,眼睛如同一团火。我说:"没想到这里有鹰。"大爷说:"这只鹰的家没了,原来有七八只,可泥石流把它们的森林给毁了,别的鹰要么飞走了,要么死了。"我才知道这只鹰也失去过亲人,但是它叫着、飞翔着,太阳升了起来,它已融入了这夺目的阳光中,犹如暴风雨中的`海燕,在高傲的飞翔着,但这鹰一直盘旋在这儿,一直在歌唱着希望。我突然发现,许多人也在倾听着这只鹰的希望之歌,灿烂夺目的太阳,充满希望的歌声,这里面包含的,是一种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片土地尽管被泥石流给冲的不成样子,但过后还有希望,如同潘多拉魔盒中最后那包含希望的叶子,这片土地还有希望,是这只雄鹰用它的歌声表达的。
小学生地震有感800字左右
暑假之际,新闻热播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票房、精彩片段和影评,并称之为 20xx年最感动的电影 。我半信半疑,它真的那么感人吗?我按捺不住好奇心,于是用自己所有的积蓄换来了唐山大地震的影票。
这部电影围绕着亲情,讲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五口,在唐山大地震时,父亲身亡,母亲只能救一个孩子。当她面临着如此艰难的抉择时,母亲救了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姐姐方登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她奇迹般活了下来,被解放军收养了。而母亲却多年如一日地惦记着女儿,认为自己对女儿亏欠很多。方登一直没有原谅母亲,她怨恨母亲当年抛弃她。直到汶川大地震,她被废墟上的母亲的一举一动所深深感动。于是,她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并彻底地原谅她。看完这部电影,我眼睛湿润了,心弦为之颤动
这部电影催人泪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惊心夺魄的传奇故事,而是人间最美好的亲情。让我倍受感动的是,奶奶无情地留下媳妇在唐山生活,硬要带余震后仅有一个胳膊的孙子走。当老太太在车上,看见小孙子哭哭啼啼要妈妈时,当老太太看见媳妇失去儿子痛不欲生时,她的心软了,把孙子留在了媳妇身边。看见母子相拥的情景时,我留下了心酸的眼泪 观众还没从刚才的感动中回味过来,就又陷入了另一场感动之中。当母亲扑通地跪在地上向女儿道歉时,我的心紧紧揪在一起,眼泪随之流下。这是多么浓厚的亲情啊!母女久别重逢的一幕,母爱的伟大再次激荡我的心头。
是啊,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人要知足常乐,一家人温馨地生活,不就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吗?有的人为了财富,错过了亲情,他们整日数着钞票,却数不出真正的快乐。难道这样的人生也美满吗?一家人在饭后团聚在一起闲聊,充满了欢声笑语,比起他们,不知幸福多了!
我们要珍惜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不要对父母的爱不屑一顾,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做人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机会。若错过了,就后悔莫及!
《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发自内心的震撼。我明白了很多,从今开始,一定要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个亲人,努力吧!
小学生地震有感800字左右
人们都说,美丽的风景是杨柳依依溪水潺潺,是桃红柳绿蜂蝶跳舞,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是小桥流水绿草如茵,是崇山峻岭名山大川,是早晨彩霞傍晚落日,是瀑布飞流青松翠柏,是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是海市蜃楼沙漠奇观……
可是,留在我心底的风景却是人心的勇敢善良、救人急难和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那光彩夺目、动人心弦的一幕幕景象,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在我的心底里。
谁能忘怀啊!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地震。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地动山摇,无数间房子在摇晃倒塌,无数条生命顷刻间阴阳两隔。世界的末日倏然降临到汶川人头上。
我眼前老是晃动着幼儿园教师杜正香的身影。她不过是一个代课教师,可是面对即将倒塌的大楼,面对死亡的危险,她并没有逃避,一次次地从死亡的阴影中抱出一个个吓呆了的孩子。她肯定清楚地知道,教学楼顷刻间会轰然倒塌,可是她还是冲进了教室里,因为那里还有没有出来的孩子。在她的心里,孩子的生命远远超出了她自己的生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谬论在此时此刻是多么的荒谬和无稽。
杜正香永远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离开了那些活着的学生。撬开沉重的水泥大梁,人们惊现杜老师的怀里还护着几个孩子。壮烈的阴魂护卫着几个幼小的魂灵去了天国,留给人们几缕慰藉,因为年幼的孩子还有着老师的照顾。我不相信迷信,但是却坚信杜老师一定活着,她和死去的孩子们过得很幸福。
一方有难,八方支持。汶川是全国人民的汶川,汶川的苦难是全国人民的苦难。汶川的事情就是全国人民的事情。
冯小刚,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多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奖项。他最初以拍摄贺岁片广受好评,并创立了中国特色的贺岁片模式。冯小刚的影片取材基本都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且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但是这些喜剧电影又不仅仅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的纯喜剧,在幽默之中又暗含了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嘲讽,表达出老百姓的心声,因此他的电影广受观众好评。在他的贺岁片和喜剧片取得成功之后,冯小刚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无论是其早期的《一声叹息》还是之后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等多部电影,都反映出冯小刚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特点。
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冯氏”悲喜剧,另一类是典型悲剧。悲喜剧是指“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型严肃戏剧”,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多次表现出悲喜剧的特征来。冯小刚最初是以拍喜剧而被老百姓所喜爱,但是在这些喜剧作品中虽然多处细节都暗含着幽默,但是这种幽默却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无奈。比如电影《手机》,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幽默元素,加上葛优等演员的出色演绎,使观众在欣赏整部电影过程中都笑声不断。但是,影片却透过这种幽默表现出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观众在笑过之后对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信任进行了深入思考。冯小刚除了擅长导演“冯氏”悲喜剧以外,在最近十年也开始尝试典型悲剧的创作和导演。由于冯小刚的多部电影都较为迎合商业市场需求,被很多影评家批判其电影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冯小刚从电影《夜宴》开始转型,从过去的关注百姓生活的幽默视角转向了大制作的悲剧性电影,比如电影《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等,这些电影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因此也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并让观众对冯小刚的电影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以喜衬悲,悲喜交融,引人深思
冯小刚以擅长拍喜剧电影著称,他的多部喜剧贺岁片都获得了超高票房的优异成绩。但是他的喜剧电影并不是单纯靠搞笑情节博取观众的喜欢,而是因为冯小刚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抓住实际生活中那些既幽默又发人深思的细节。冯小刚以其惯用的“冯氏”幽默来吸引观众,同时又将悲剧因素注入电影中,拓宽了电影表现生活的范围,使得作品批判社会阴暗面的力度变大,加深电影本身的深刻性,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电影《天下无贼》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喜衬悲的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傻根带着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回家,却有几伙盗贼盯上了他的这笔钱,其中两个贼因为内心的善良保护了他。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喜剧情节,冯小刚通过这种喜剧效果去表现贼与贼之间为了利益而斗争,用这种反讽的方式表现人们的贪婪和欲望。但是电影的结尾却并不是喜剧收场,其中一个贼为了保护傻根而被其他的贼杀害,但是他却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回归。冯小刚运用这种以喜衬悲、悲喜交融的方式,让观众在笑过之后又对人性进行了深思。这样的对比手法,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善与恶、喜与悲的矛盾冲突,达到感人至深又引人深思的悲剧效果。
(二)现实主义的电影题材
冯小刚电影中一个典型特色就是对小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他的很多电影中都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来表现主题思想,在他的悲剧性电影中大部分也都是在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中着墨,同时注入悲剧性元素,在反映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同时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电影《一声叹息》就是选取冯小刚一贯的小人物视角,关注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婚外恋题材。故事讲述的是中年编剧梁亚洲本有着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平平淡淡的婚姻生活让他觉得婚姻沉闷无趣,工作中结识了年轻漂亮的李晓丹,让梁亚洲又重新感受到了爱情的新鲜和刺激。但是在与妻子、女儿、情人之间的感情纠结之后,他选择了回归家庭。梁亚洲陷入亲情与爱情、平淡与激情的选择与矛盾中,在这种矛盾之后又表达出现实社会的大众价值观。影片的整个基调都是充满悲情主义色彩的,而这部电影正好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出现较多的婚外恋这个社会现实问题。这部电影与之前一些反映婚外恋问题的电影不同之处在于对每个人物的刻画上,很多反映婚外恋电影的主题都是一味地批判第三者破坏别人家庭,进而保护原有的婚姻关系。但是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明显地去批判哪个角色,而是透过对每个角色内心的刻画描写反映出普通人生活中的无奈与现实。
(三)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冯小刚的电影让很多观众喜欢,除了大家对影片中的精彩剧情津津乐道以外,他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描写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比如电影《手机》上映的时候正是中国全民用手机的时代,在大家感受到高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信任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影片讲述的也是婚外恋这个当下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因为手机而产生了各种感情纠葛和信任危机,影片仍然走的是以喜衬悲、悲喜交加的路线。影片放映之后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很多就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小细节被冯小刚挖掘出来搬上了大银幕,每个人都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手机其实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引发大家深思的是每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和责任,人与人之间距离和联系越来越近,但是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影片结尾男主人公严守一失掉了亲情、爱情和婚姻,但是手机并不是根本原因,失掉这些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他丧失了对婚姻的忠诚和责任,最后造成了悲剧。冯小刚从这样的视角去唤醒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责任。电影《唐山大地震》更是将这种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李元妮的一双儿女同时被压在地震的废墟中,选择是救女儿还是救儿子,这种情感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之后她活在对自己的自责中,演员徐帆将母亲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很多观众在观影之后落下了眼泪,每个人都会思考在面对这种生死矛盾时该如何选择,对生命的珍惜,对父母的关爱,冯小刚透过这样灾难主题的悲剧电影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三、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叙事特点
(一)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与审美观
不同的电影叙事方式会表现不同的伦理观和审美观,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的,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和审美观是趋于圆满的。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正是抓住了中国观众的这种审美心理,用电影去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与观众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比如他的几部反映婚外恋的电影,最后的结局都是主人公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并回归到家庭中去。大部分的中国观众都是从小接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和教育的,他们内心都会期望感情专一、婚姻和谐的生活状态,虽然社会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婚外恋等社会问题,但是观众仍然希望自己看到的故事是美好而圆满的结局。所以在电影《一声叹息》中,尽管男主人公梁亚洲对原有的婚姻生活丧失了激情,他与李晓丹之间迸发了爱情,但是冯小刚在剧情安排上并没有让这两个人走到最后,而是让梁亚洲回归了家庭,这也是众望所归的。这样一种结局符合中国观众的伦理价值观,也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感悟,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承担应有的责任。电影《手机》中虽然男主人公严守一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事业成功人士,尽管他试图让这种婚外情状态稳定下去,但是因为他对婚姻的背叛,观众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对婚姻不负责任的男人既事业有成还家庭幸福,所以冯小刚并没有让严守一一直这样顺利地隐瞒下去,而是让他的婚姻、亲情和事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观众在对他的行为进行批判的同时,电影也按照观众期望的伦理价值方向发展,符合观众的审美观和伦理观。
(二)强化细节描写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但是冯小刚的电影与其他商业大片不同,他用大场景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都是透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他善于运用对人物矛盾心理的刻画将其内心世界展示给观众,并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来烘托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电影主题。《唐山大地震》虽然是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影片中很多地震特效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灾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是冯小刚并没有像很多西方灾难题材电影一样过于追求电影特效去表现灾难场面,地震之后每个人物的命运才是他想要表达给观众的重点。电影将李元妮这个因为在地震中选择了儿子放弃女儿的母亲饱受自责和懊悔折磨的一生在电影细节中一一表现出来,仅仅因为这样一个决定,李元妮从年轻到年老一直在后悔、绝望、自责中生活,电影镜头将李元妮生活的细节点点滴滴展示出来。比如多年之后,姐姐方登终于决定回家去看望母亲,李元妮在给女儿包饺子的时候因为激动颤抖而用力过度的双手,李元妮一直不肯搬离的老屋,房间里挂着没有来得及摘下的方登遗像,以及洗好放在盆里的大柿子,这些点滴细节让观众感受到李元妮内心对女儿的歉意和深深的母爱,观众从最开始对她不理解到最后对她原谅,这些细节将影片推向了。
(三)选材平实,贴近生活
冯小刚曾强调他是一个平民导演,他的电影不论在价值判断还是审美趋向上都呈现为一种平民视角。他导演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故事,片中的人物都可以在我们的身边找到他的影子,所以观众对电影中每个角色都不陌生。这些小人物并没有多么高尚的人生理想,也没有过于显赫的家庭背景,只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社会中常有的问题。比如《一生叹息》里的梁亚洲和《手机》中的严守一,都是步入婚姻平淡期的中年男人,面临妻子、孩子和情人的选择,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天下无贼》虽然故事略显传奇色彩,但是那些盗贼和影片中的小人物们也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总是因为利益和欲望争斗着,却忘记了内心的本真。《唐山大地震》和《集结号》虽然讲述的是特定历史事件下的人物故事,但是冯小刚透过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和解读,来展示人性的复杂,而这些人性的特征又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找寻到。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选材平实,贴近生活,在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各个方面与观众产生共鸣,进而让观众理解他每部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结 语
一个山西老板坐飞机来看《阿凡达》,看完后问工作人员:“你们这套影院多少钱?我也买一个,在我们山西开一家。”
放映《阿凡达》的那段时间,很多员工都辞职了,他们说:“一个月才1000多块,工作量却这么大,受不了。”相比之下,附近村民的月收入却因为《阿凡达》的到来达到了万元以上,并迅速划分出黄牛组织结构,颇具规模。
从每天闭馆时起,就有人在电影博物馆外排队,馆长于心不忍,亲自搬来凳子给大家坐。电影博物馆的最晚场为凌晨2点,可即便如此,观众仍然不满意,希望通宵放映。
电影博物馆借《阿凡达》的东风彻底火了,趁势出击,出了一本电影博物馆与《阿凡达》的书,仅是各种资料的罗列,居然标价50多元。
《阿凡达》催热3D
看过《阿凡达》的观众,98%以上被该片深深震撼。据影评人分析:该片导演卡梅隆的强大功力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D技术带来的视听新体验。
3D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在《阿凡达》的带领下,不论是电影人还是观影人都两眼放光地领略到了3D的魅力。4月1日,北京电影博物馆的IMAX版《阿凡达》正式下线,通过此片,沉寂多时的电影博物馆彻底翻身。3月26日,又一部3D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接班《阿凡达》。接下来,还将有《怪物史莱克4》、《玩具总动员3》、《哈里波特与死神(上)》等接踵而至。冯小刚导演的我国首部IMAX大片《唐山大地震》也将在今夏上映。
“爱丽丝”不敌3D
接棒《阿凡达》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迟于北美20天后登陆中国,依旧带来了2D、3D和IMAX3种形式。“爱丽丝”在北美上映以来,蝉联北美票房冠军,总票房直逼《阿凡达》。
电影版“爱丽丝”年龄的改变让电影与原著彻底撇清了关系,观众看到的是一个20岁的独立女性落入幻境的故事。外媒对该片毁誉参半,认为惹眼的视觉效果却搭配了淡薄的故事和熟悉的套路,但大家也不否认《爱丽丝梦游仙境》拥有“惹人的题材”、“吸引人的3D技术”。在北京影讯网的观众打分区,70%的观众认为该片“非常好看,值得推荐”,但也有不少观众看后觉得“小孩看不懂,成人看太幼稚”、“东西方差异使得剧情难以理解”、“画面不如《阿凡达》,没必要拍成3D”……
观众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不满,更多来源于与《阿凡达》的比对。不少观众认为既然是3D片,大价钱就应该场面宏大、剧情激烈。许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并不是冲着片子和剧情,而是奔3D而去。
面对3D,请擦亮眼睛
在今年的两会上,冯小刚等影视界委员代表就曾提议应该增加国内电影屏幕的数量。与此同时,由于3D电影的票价高出普通影片近50%,《阿凡达》的火爆让一些没有放映条件的影院迅速增加设备和屏幕。曾有影评人断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有大量打着3D旗号的影片混迹市场,许多电影人、投资人都在考虑尝试3D。
在采访中,一名电影爱好者告诉记者除了关注近期热映的电影,她同时也会回顾一些过往的老片子。对于目前国内上映的3D电影,她认为绝大多数观众首要关注的是3D技术,如果剧情内容不够激烈、震撼,就会失望。其实,不是所有的3D都要像《阿凡达》一样。用《阿凡达》比较《爱丽丝梦游仙境》或者日后的其他3D片,似乎有失公允。
据电影院工作人员介绍,在3D影片放映现场,还有不少“晕3D”的观众,他们会出现呕吐、留泪等症状。由于3D片相对较长,很多人强忍着看完,非常痛苦。有专家指出:一味地追求技术会忽略对内容的关注,同时也体会不到观影的乐趣。
本报记者 孟绮
链 接
何为3D电影?
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
《画皮2》在这个暑期档狂赚7亿,一跃成为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有称赞,有质疑,但无论是谁,都想知道《画皮2》如此的大卖,究竟是凭什么。
“我和国富老师要拍最牛逼的中国电影!要超过《蝙蝠侠》《阿凡达》!”说这话的时候,乌尔善正处于一种麻药后晕乎乎的状态,当天的他因身体不适入院,刚做完胃镜。
对于这句话,很多人都是那么一听,但他是认真的。如今,终于有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数据证明了他当时有多么认真—根据7月24日官方正式公布的前一周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数据,上映近一个月的《画皮2》累计总票房成绩达6.85亿人民币,超越姜文的《让子弹飞》(6.766亿)、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6.733亿),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票房第一,而到了该周的周末,《画皮2》的票房已经突破7亿。
这一切就发生在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年中总结、华语电影一片颓势的情形中,“这哪是一个妖的故事,明明是一个神的故事!”有影评人如此惊呼道。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惊呼,就像当年《英雄》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效应一样,《画皮2》两极分化的口碑也伴随着票房猛涨而愈演愈烈,在高票房之下,遭遇了褒贬不一的征讨。在时光网、豆瓣网,它只有6分左右,比起《让子弹飞》超过8.5分的成绩相差甚远。影评人木卫二撰文说:“他们总会错误地认为,票房好一定是有成功经验可循,票房好基本等于影片质量好,再不然就抛出铁一样的定律:只要观众愿意买单,它就是好电影,数字说明一切。”
但无论如何,这部商业片都几近完美地完成了很多商业片的终极目标—票房大卖。
千年好档
对《画皮2》的成功,业内有众多的解读。资深电影人、盛世华锐老总高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出了《画皮2》商业成功的四个原因:“《画皮》好口碑的有力延续、千古一遇的好档期以及国产电影保护月、明星的粉丝效应,最后才是《画皮2》的营销。”
高军曾赞叹,《画皮2》拿到了今年国产片最好的档期,之前没有,之后也不会再有这样好的档期了。“6月28日这个周末,是今年以来第一个只有一部大片上映的周末,前后没有任何对手。”
网友们的调侃也一语中的:“学习《画皮2》好榜样,忠于3D忠于‘档’”。确实,“千古一遇”的好档期是《画皮2》高票房的最大功臣之一。回首上半年,几乎每一部国产片种子选手都要面临好莱坞大片的前后夹击,唯有踩着6月尾巴的《画皮2》压根没与“好莱虎”展开正面交锋,堪称做到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极致。
以今年过亿的几部片子为例,《大魔术师》上映时要正面挑战《大侦探福尔摩斯2》,《Love》则要经受《碟中谍4》的余威和刚上映不久的《地心历险记2》的压力,《黄金大劫案》的处境则更加凶险,前有两艘大船《超级战舰》和《泰坦尼克号》,后有《复仇者联盟》的夹击。
而“国产片保护月”让好莱坞大片全部退出了7月。《画皮2》出现在这个很奇妙的关口:“国片保护月”的头一炮,前后一周都是虾米小鱼,它上映时仅有的好莱坞大片《饥饿游戏》也是强弩之末。从6月21日开始,就没有国产新片登陆影院,积攒起来的购买力都在《画皮2》上映时爆发。木卫二说,如果把《画皮2》丢在《泰坦尼克号》和《复仇者联盟》的档期,它被扒光皮是很正常的下场。高军也认为,《画皮2》的7亿票房影片本身值两亿,明星效应拉动两亿,剩下的完全是档期的功劳。
这的确是精打细算。《画皮2》的片名首先是大众熟知的《聊斋》,先天就有号召力,2008年的《画皮》形成了一定口碑,树立了周迅、赵薇、陈坤的铁三角阵容,奇幻的画面、唯美的爱情,加上预告片中两位女主角之间的暧昧情节,使《画皮2》无疑就像热天里的一罐冰可乐,引得观众想爽一把。但《画皮2》为何能在如此合适的时间出现,制片人庞洪的解释是,去年10月就确定了今年6月底、7月初的档期,今年3月确定为6月28日,从来没变过。“保护月真是碰上的,我在戛纳时都没有听说过,回到国内听说领导召开了上半年一个悲壮的会议,才得知这个消息。”庞洪承认“运气真的不错,领导也比较关照我们。”他又补充:“当然也不仅仅关照我们一个片子。”
3D非议
就在《画皮2》冲到华语片票房榜榜首时,业内人士除了恭喜之外,也传出了不少“喝倒彩”的声音。部分观众对乌尔善取代姜文成为“中国票房第一人”表示“接受无能”。宁财神则不点名地在微博上表示:“为了占厅、提票价和防盗版,就转‘伪3D’,无异于杀鸡取卵,比某些影院调暗灯泡还恶劣一百倍!”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画皮2》最受争议的3D。
说话的不只是宁财神,还有香港导演王晶。事发地仍然是微博,“在香港看《画皮2》,很奇怪,全是2D版,难道香港人比较2?”评论被不少圈内人转发后,网友议论纷纷,不少人愤怒地质疑《画皮2》在内地有“圈钱”嫌疑:“商业行为可以理解,但不给2D版本的选择有点不尊重观众。”
在质疑和批评声中,也有一部分是答疑解惑的。影评人云飞扬一句话就概括了3D的好处,一是票价高,二是避免与其他华语电影在2D影院冲突,三是有效防止盗版。不上映2D版,使得《画皮2》完全避开了与同期的《搜索》和《四大名捕》等片的竞争。此外,3D让偷票房也更困难,这些对片方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汤唯和她难得的贵人们
杭州姑娘汤唯从小学习绘画,气质出众有灵气,比同龄的孩子成熟。2007年汤唯虽然被“空头文件”封杀,但她始终保持着坚毅的眼神和淡定的微笑,甚至连一句抱怨或泄愤的话亦或是一个表情都未曾见到过,这一切对于汤唯的人生来说只不过是换了条轨道,不让演戏就去过生活。有人跟汤妈妈说:“现在你是星妈了。”汤妈妈回答:“我没觉得我是星妈,汤唯还是原来的汤唯,还是我的女儿。” 汤唯的家人和女儿一样,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低调。
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在《汤唯,Welcome Back》的评论里将汤唯比作西施,“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河里流淌着美酒,她又出现了。她的消失并没有催化我们的忘怀,相反,我们像迷恋一个传说那样迷恋那次惊艳。三年也好,三千年也罢,美好是不能用沾满尘土的树叶来遮蔽的,一旦绽放,它会引发绵绵的思念。”
在《月满轩尼诗》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中汤唯的经纪公司对采访处理地十分谨慎,叮嘱记者的问题不要涉及“封杀”、“复出”、“香港移民”、“《色・戒》”、“李安”等敏感字眼,可是不论如何的刻意低调,都挡不住众人的刨根究底。众人拾柴火焰高,纵然汤唯再低调、再坚强、再聪明、再理性,一路上没有贵人的扶持,历经鲜花和磨难未必能成就今天的汤唯。
袁鸿,北京著名戏剧制作人,是汤唯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读书时第一个慧眼发现汤唯的人。他将汤唯引荐给了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之后汤唯主演了赖声川的话剧《切・格瓦拉》。再后来,赖声川又将汤唯引荐给导演李安。于是大家看到了《色戒》里的王佳芝。汤唯能够度过难关首先要致谢的就是李安,在汤唯被禁时期,李安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也曾多次公开力挺她,李安称:“在这个艰困的时刻,我们将尽一切办法支持她。”李安曾对媒体表示,遭遇这样的事情,让他觉得自己对汤唯有一种责任感,不希望汤唯为《色・戒》当祭品。最后,李安将汤唯托付给了自己的好友、香港安乐影业公司的老板江志强。这些贵人决定了汤唯要走的路,就像一条链。江志强,一个与汤唯有着同样低调秉性的幕后高人,张艺谋影片海外制作发行人,也被好莱坞誉为亚洲最成功的制片人。有了江志强、李安们的运筹帷幄,汤唯复出只待解禁的那天。
第一步:充电变知性
被禁后汤唯转战港台,先是签约了安乐影业,随后被公司送到英国学习戏剧。到伦敦后,汤唯开始了平淡的学生生活。汤唯曾表示:“因为想学习才去伦敦。在伦敦生活了一段时间,学习和接受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演员的想法。我特别喜欢坐在咖啡厅或书店,看不同人的穿着和谈吐,只有观察真实的生活,才令我知道真正表演时怎样才能够真实。”可见,汤唯虽然告别了大银幕,可她却一刻没有放下过学习和表演。之后,汤唯又在香港生活了五个月。
2008年底,汤唯在经纪人江志强的帮助下,通过香港政府的“优才计划”获得香港身份证。对过去这两年,江志强为汤唯复出做的计划,香港资深电影人文隽曾在博客中评价为“沉默是金”。这两年里,汤唯并没有改变做演员的梦想,她努力不懈地充实自己,学广东话、英语,强化文艺气质,为复出增加本钱。
第二步:保持曝光率
知名娱乐策划人田金双说,“相比诸多热衷绯闻炒作的艺人,汤唯选择了一条低调、理性,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暂时放弃内地市场,进军港台,迂回营销曲线救业。在该娱乐营销策略中,汤唯学粤语、出国充电、转战港台,同时,亦未完全放弃内地市场,汤唯舍弃娱乐杂志,主攻时尚杂志,也是其在内心保持曝光率的又一重要手段。”
《色・戒》上映之后,汤唯先后登上《Vogue》台湾版、《ELLE》台湾版、《Cosompolitan》内地版、《Marie Clarie》香港版等几乎所有一线杂志的封面。2008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MaxMara55周年时装秀,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汤唯和张曼玉。2008年11月,“香港居民”汤唯现身北京,参加Dior举办的时尚活动,尽管当晚星光熠熠,但浅笑不语的她依然是全场瞩目。2009年汤唯加紧主攻时尚杂志的脚步,同年登上2月中国版《Vogue》封面,成为继张曼玉、章子怡、周迅之后第4位登上该杂志封面的华人女星。12月底再次成为《ELLE世界时装之苑》封面女郎。2009年10月,汤唯出现在迪奥时装秀,一身复古高贵打扮吸引了大批中外记者。除了抢攻时尚界,汤唯还偶尔制造一些话题。2008年7月曾传出引起媒体极大关注的“汤唯离开安乐经纪公司,去向成谜”的假新闻。
第三步:慎重选择复出之作
汤唯沉寂的两年,有条底线就是不出演内地导演的电影,有传她先后拒绝了张艺谋、田壮壮和顾长卫的电影。张艺谋拍摄《三枪拍案惊奇》前,曾准备先拍《金陵十三钗》,当时就想请汤唯出演,而田壮壮的影片则是《狼灾记》。顾长卫的新片《魔术时代》原名叫《桃花源记》,据悉最初的确是将汤唯列入考虑人选。这些影片汤唯当时都很动心,但在经纪人的指示下,还是放弃和名导合作,坚持沉默。冯小刚也曾努力让她出演《唐山大地震》,而且据说已经秘密试装,但可惜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未能成真。
汤唯的重返银幕之作是她的策划团队经过精心挑选和多方考量的。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家公司的电影《月满轩尼诗》,首先,对于具有香港居民身份证的汤唯来说出演一部港片并没有越界;其次,影片从剧本、导演到角色,包括合作对象张学友,都是其幕后团队安排策划为汤唯保驾护航的。从不修改剧本的导演兼编剧岸西此次还为汤唯“量体裁衣”。
[关键词]中国电影 国产大片 商业片 票房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08
从1905年中国诞生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之日起,一晃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而今的中国电影百花齐放,大片云集,万众瞩目。中国电影大片在国际上也逐渐崭露头角。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视。中国电影目前面临什么问题?中国电影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中国电影大片之现状――有形无实
“大片”这一说法源于英文Blockbuster,原指重磅炸弹,后被引申为某人或某事取得巨大成功并引起轰动,尤指文艺界引起轰动的事件,比如电影、歌曲、话剧等。[1]虽然电影评论家们对于大片尚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的界定,但在广大电影从业者和观众心目中已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范式,那就是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宣传的“四大”电影。
1.由古装电影兴起的国产商业片――有形无实
中国电影市场中最早出现的大片大抵是1994年的第一部进口影片《亡命天涯》,它揭开了中国观众了解海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帷幕。随后,1997年由卡梅隆导演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给中国观众奉上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泰坦尼克号》的放映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空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大陆也因此掀起了一场好莱坞大片热。2000年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大受好评,并且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无论是在声誉上,还是在票房上,《卧虎藏龙》的大获成功,不仅激发了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创作的无限激情,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中国武侠热。
2002年由张艺谋导演的,被业界各方人士成之为中国式大片的开山之作――《英雄》,影片的各个环节都承袭了好莱坞大片的运营模式,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宣传,成为中国当年最热门的电影。正如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所言:“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从《无极》到现在的《夜宴》,这个模式全部是阵容要庞大、场景要豪华、故事要奇幻,特效要多,武打要靓。”[2]但毋庸置疑的是,《英雄》 仅在票房上的一路走高就稳固了中国电影人坚持走中式商业大片的态度。很讽刺的是,后来出现来各种以“四大”为前提的武侠片都出陷入了和《英雄》大同小异的尴尬境地:票房成为观众好奇心的产物,电影本身则成为观众谩骂的对象。种种这些不禁让人思考,中国式大片怎么了?为何会被牢困在这样一个迤频墓秩χ中?
著名影评人焦雄屏曾形容自己对中国大陆电影的心情是既欣慰又失落。“欣慰的是大陆的电影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市场逐渐成熟,而这个市场,她原本以为要至少十年后才能够诞生;失落的则是大陆电影也逐渐商业化,手工业时代尚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通通让位给了奇幻镜头。”[3]虽然面临这种问题,商业电影仍旧是以票房为目的,继续占据市场前沿。历数近年来的中式大片,几乎清一色的古装武侠戏,主题内容单一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从香港导演陈可辛在宣传《投名状》时,接受访谈的谈话可洞出一二。在记者问道,大多数都以为陈可辛是一个文艺片导演,为何会选择拍一部古装片时,陈可辛给出的答案很直接,也很诚恳。他说,一部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收回成本并盈利是其最终目的。那么,要想一部中国式大片在海外票房上能够承担应有的责任时,古装片、武侠片是其首选。因为,这类题材最能引起海外市场的关注和兴趣。从他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近年来会出现这么多的古装片。但一味的迎合外国人的口味,盲目的滥制武侠片,所造成的结果只是国人对于大片的恶评和冷漠。《无极》被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满城尽带黄金甲》被指不过是个家庭伦理剧;《赤壁》、《墨攻》、《花木兰》、《孔子》、《锦衣卫》、《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剑雨》等影片耗资巨大,阵容强大,却票房平平,口碑不佳……从社会各界对于此类中国式大片的评论便可知国人对于古装大片无实质性内涵的失望。
其实又何止是武侠电影,其商业大片的走向似乎已经给中国电影市场立足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快捷的运作模式。《建国大业》里的全明星阵容,《谍海风云》里演员的跨国合作,《唐山大地震》中的植入广告等都透出了高成本电影浓浓的商业气息。
2.电影市场的“繁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中国的电影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繁荣。许多所谓的中式大片用当下网络流行语来形容,那就是一片片“浮云”。中国电影大片就像是个上了速成班的孩子,只晓其一,不通其二,无奈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尴尬境地。
2.1 缺乏成熟的运营机制
大投资,大制作下的中式大片,除了在发行之初引来众多关注之外,在票房和评价上并不尽人意。高投入并没有得到高回报,借《锵锵三人行》中马未都对于电影业产值的评论的话来说:“如此声势浩大的电影业远不及洗脚按摩之服务业所创造的产值。”他的观点并不是胡乱吹嘘,而是有事实证据的。在他看来,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按照总票房和票价一折换,用电视台常用的计量方式来说,其收视率仅为0.1。这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就是要淘汰了的。单从一亿元的票房来说,除去50%――70%给院线公司和电影院,剩下的还要除去制作成本以及上映前的公关宣传,投资方最后能拿到手的已寥寥无几。或许发行方认为,大面积,空前的宣传和造势,以及对于电影细节的透露是吸引大众注意,调起胃口,并最终引其走进影院的法宝。但其如此大规模的宣传,甚至在影片开拍之初就开始狂轰乱炸式的造势,未必会得到如其所想的效果,受众并不都会买帐。如今的影片上映前,都无一例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搞首映礼,影片还没上映,已经有多个版本的预告片问世,对于电影细节和演员的过度消费,导致大众对于电影的麻木,甚至厌恶。种种这些批评都暴露出中国电影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另外,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在票房上起不到应有的分担成本的能力。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海外发行机构和专业人员,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发行一般都以版权买断,低价卖给了国外的发行公司,因此在海外的票房收入大多与电影制作方没有关系。这也导致中国电影大多都是单只脚走路,远没有形成合理成熟的院线电影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2.2行业内部和外部问题
中国电影行业内部的混乱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院线公司对于影片资源的垄断,导致绝大多数影片在拍摄完成后不能得到足够的放映时间,只得为极少数所谓的大片让路,进而扼杀了众多有潜质的优秀电影人对于电影创作的激情。这一点从各大影院的影片排布便可知一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影会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的原因:一是中国式大片坐拥几乎所有放映资源而拿不回应有的回报;一是许多优秀的文艺电影等小众式影片无法放映,只得远走海外电影节,通过摘得奖项,获得奖金或基金资助生存。这无疑都阻碍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盗版猖獗也是阻碍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山寨”在中国的猖獗已经到达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头一天上映的《让子弹飞》,隔天就能在网上下载清晰版,一些视频播放软件也更新出新上映的大片,各类盗版光碟铺天盖地。这些对本就脆弱的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国产电影大片之未来――只有名副其实,方可实至名归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众电影消费者,对于中国电影仍抱有无限的憧憬,从我个人对于中国电影现状的分析来看,中国电影的未来要想如同五千年华夏文化一样璀璨,就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治理各方弊端。
1、创作路线多渠道
在剧本选择上,要尽量丰富不同的主题内容,避免类型的单一,不要盲目的迎合海外市场。有句话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就是为什么《黄土地》、《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可以引起国际共鸣。而有些商业大片假借伪民族特色的外衣大秀空炫镜头,说着一些特意迎合外国人的台词,最后反落得个不中不洋,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下场。《赤壁》上映时因台词影院笑场不断;《见龙卸甲》中赵子龙的造型像日本武士,曹操多出个会武功的女儿;《精武风云》里的陈真变身如闪电侠……如果空有形式,仅借有限的艺术表现和民族文化的外衣扎一副空架子欣欣然地在空中飘,中国电影产业只能是虚幻的泡沫,一戳就破。
因此,我们既要善于提取和弘扬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忽视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各类小众电影题材。2010年一部《山楂树之恋》让中国观众如沐春风,再次感受到了久违的不做作,不奢华的纯中国电影的魅力。另外,一些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片,剧情片也是能够在海外拥有一席之地的,如《孔雀》、《李米的猜想》、《日照重庆》等就是很好的例证。再者,可以通过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好莱坞影片《艺妓回忆录》由中国演员饰演;《纽约我爱你》则由来自包括姜文,岩井俊二在内的全球的12位导演共同合作。电影的创作形式要尽可能的多元化才能让观众不断看到新的好的作品。我们目前还拍不出《阿凡达》,但是我们可以拍出独一无二的,有着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作品。
2、规范行业内部运行机制,打击盗版
如今中国各大院线仍旧是被大片垄断,优秀的小成本电影很少能在上映期赢得一席之地,观众去影院的可选择性少,每次就那几部大片,制片方赚了钱观众却对大片不买账。想看些文艺片吧影院又不放映。这样不符合供求机制的电影市场是极其不成熟的,观众应该享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所以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各大院线的电影分级放映制度,让更多优秀的非主流电影在票房上拥有一席之地。解决了不合理的放映制度,也就解决了中国电影诸多问题,制止了中国电影产业继续畸形发展。
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市场调控外,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我国应该继续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盗版监察和治理力度,从院线,网络,音像制品多路出发,打击盗版,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
3、借鉴西方经验,打开产业链
中国电影的成本回收目前还仅限于票房这一很小的部分,但放眼西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产业链从前期宣传到票房到版权再到一系列后产品开发,应有尽有。
“蒂姆•波顿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做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极致。这部电影同时也做到了电影艺术与商品推广技术完美结合的极致,将爱丽丝塑造为最新时尚偶像。”[4]著名设计师柯琳•阿特伍德(Colleen Atwood)“以19岁的爱丽丝为缪斯设计服饰,9~59岁的女性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件”;随后,爱丽丝的魅力点亮了2010年的时尚界:“迪斯尼力推美国华裔设计师Sue Wong根据影片主要角色爱丽丝、红皇后、白皇后、白兔设计的高端时装”;接着,“日本玩具巨头Medicom,化妆品牌OPI、Urban Decay、Paul & Joe推出爱丽丝主题玩偶、彩妆、指甲油。施华洛世奇推出17件相关水晶饰品,每一件上有一个兔子洞里的角色”;另外还有手袋,茶壶等各式各样的“爱丽丝”衍生品让人目不暇接,让女人爱不释手。这个例子无不证明了好莱坞把电影作为一项商业产品来开发时做得何止是面面俱到。想要做到电影大片商业化,中国电影人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中国电影百年来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这得益于数辈优秀敬业的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电影人肩负重任,要看清形势,虽然中国电影目前与西方大片在技术层面上存在差距,但是要做到真正的艺术与商业相结合,运用技术,艺术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完美融合并非异想天开。未来的中国电影应该好比一位身着青花瓷晚礼服的优雅可人,带着浓浓的中国味道的国际范儿。实至名归,指日可待。
注释
[1]王一川,郭必恒,张洪忠,唐建英.中国大陆电影现状及其软实力提升策略[J].天津社会科学,2010,04(4).
[2]罗雪挥.焦雄屏:中国电影的未来应保持儒人文化[J].中国新闻周刊,2006.第70页。
[3]罗雪挥.焦雄屏:中国电影的未来应保持儒人文化[J].中国新闻周刊,2006.第70页。
[4]李孟苏.爱丽丝梦游商业仙境[J].《三联生活周刊》, 2010,(14)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论中国电影大片[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6).
2、石慧.浅谈中国电影大片产业的发展[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9).
3、王一川,郭必恒,张洪忠,唐建英.中国大陆电影现状及其软实力提升策略[J].天津社会科学,2010,04(4).
[关键词] 主流电影;电影产业;文化软实力
一、主流电影的界定及特征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国产电影创作的不断发展和电影市场的繁荣兴旺,关于中国主流电影的探讨日益引人注目。了解主流电影的内涵,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主流电影创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影片质量的不断提高,赢得更多观众群体的认可与喜爱,才能促进国产电影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主流电影的界定
20世纪30年代,国内影评人和学者将“主流”和“电影”联系起来,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左翼题材的电影就是主流电影的雏形。近年来,主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表现形式,成为学界研究电影产业的热门概念。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电影观念和研究视角不同,且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差异的影响,对于主流电影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电影既有相同的特质,又存在差异性。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电影的共同点表现在都能够体现主流文化的基本特点,反映某一时期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继上映了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如《开国大典》(1989)、《焦裕禄》(1990)、《的故事》(1992)、《》(1991)、《生死抉择》(2000)等。但是,相比主流电影,部分主旋律电影只重视影片的思想性,而忽视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所以很难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也无法在广大观众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比主旋律电影,主流电影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是电影市场的主导力量。主流电影既要有主旋律电影的思想内涵,同时又要注重运用商业电影的包装技巧,增强艺术性和观赏性,使之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所喜爱,从而起到在文化上、思想上影响观众的作用。近年来,有不少以重大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主流电影获得成功,如《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和《》(2011)。《建国大业》最终取得了43亿元的高票房,不仅赢得了社会效益,还获得了丰富的经济效益,为国产主流电影的创作生产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二)主流电影的特征
1.面向公众的文化传播
阿恩海姆和鲁道夫(1986)提出“所有具备电影工业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电影,它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主流电影是一个国家面对公众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的主流电影以红色主题为主,以《建国大业》为例,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们的崇高、勇敢与执著,是他们对全中华民族的大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求。这就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文化传播,以真实的事件为依托,宣扬正义和真理,表现伟人们的爱国情结。
2.文化传播多元化
近年来,国产主流电影已经悄然兴起并且呈现出“大众化与多样化并存”的现象。主流电影开始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且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已不再只是单一的历史革命主题。目前,主流电影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流电影越来越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与审美情趣,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主流电影展现出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关注焦点,并在欣赏习惯方面多样化,开创了多品种的格局。
3.强调观众的心理体验
主流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在于其抓住了广大受众的心理情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超过7亿的票房,其主要魅力并不是让我们去看剧中人的欢笑、哭泣以及情感经历,而是由此引发的观众自己的情感回首与体验。主流电影的表现形式,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化传播、思想灌输,而是更加注重观众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认可。观众对主流电影的认可和喜爱程度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受到政治、文化、道德的约束和要求,不得不压抑内心的情感,而在观影时,可以通过电影的娱乐性,释放内心压抑的情感。
二、主流电影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同样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中国主流电影作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一种方式,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国家形象和促进文化产业的贸易发展。
(一)主流电影促进国家形象传播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其文化产业都是展现这个国家形象的主要方式,而电影则是走在最前沿的立体表现形式,它能够直接与全球观众接触,将国家形象深入人心。主流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成为跨国传播潜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主流电影逐渐登上世界舞台,其所呈现的国家形象开始引起世界关注,并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1985年,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是中国内地第一部获得重要国际奖项的影片,代表中国内地电影在国际上获得认可。据统计,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电影在世界各主要竞赛类国际电影节中,总计有40部影片获得46个重要奖项。中国主流电影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尊重电影传播规律、柔性塑造国家形象,成功地将中国形象带向世界。中国电影产业必须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在差异中寻求共存,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实现强国梦,在国际影坛上传播中国形象。
(二)主流电影促进文化贸易增长
中国主流电影,尽管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传播障碍等因素,在对外输出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但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随着中国国家地位在国际上的提升,中国主流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逐渐被西方人所关注。中国主流电影长期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和叙事风格虽与欧美电影所具备的文化特质存在差异,但文化的不断扩展与传播也受到了国外受众的认可与好评。中国主流电影全球化的推进,不仅突破了国际的贸易壁垒,同时也促进了国家之间政治与文化的交流传播,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覆盖力和渗透力。
中国主流电影能够吸引海外电影观众,也源于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2010年,中美合拍的影片《功夫梦》在美国3 663家影院上映,首映周末3天就取得了5 600万美元的票房。影片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展现了紫禁城、长城、老北京四合院、武当山、七夕等具有中国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的资源,使得海外电影观众可以通过银幕看到并了解到具有东方特色的影像奇观。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积极与香港、台湾的电影市场建立广泛的合作,并与世界各国的华人群体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的主流电影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主流电影将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强劲增长。
三、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主流电影未来发展
中国主流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中国主流电影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三种趋势。
(一)主流电影科技含量提高,重视版权保护
近年来,中国电影飞速发展,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三,票房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特效、特技的应用也在稳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主流电影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2010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了高额票房,其中的特效特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未来中国主流电影必将与电影高新科技发展相结合,用最新的电影高科技成果丰富电影的艺术创造,提高影片的艺术水平,打造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视听盛宴,以争取和保证未来的观众群体。
随着主流电影认可度以及科技含量的提升,电影版权的开发、运用和交易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影作品推向市场进行版权交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价值实现的过程,电影制片方通过交易回笼资金、获取盈利,进行扩大再生产,周而复始,促进电影业的发展壮大。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因版权保护缺失而导致中国电影产业经济效益存在损失。在未来,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版权保护必将日益完善,通过电影版权保护的实现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主流电影兼有文学内涵和文化创新
虽然科技的发展进步促使主流电影获得广大受众的普遍认可,但主流电影的核心价值是影片中所蕴涵的文学内涵。影片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的相互支撑,才是主流电影赢得世界尊重的主要原因。《集结号》《叶问》《杜拉拉升职记》《中国合伙人》等影片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并在电影市场上取得票房上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影片加强了文学基础,以内容为主,重视编剧环节。主流电影强调文学的基础性和支撑性,注重文化内涵的表现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主流电影在保证文化品质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发展文化创新,以适应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世界电影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类文化活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电影是最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品。主流电影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内容、形式、文化上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主流电影坚持本土立场,注重国际表达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国际化成为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电影产业正在探索着一条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国际化的进程中,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的作品参加国际电影节多次获奖,李安、吴宇森在好莱坞取得了不小成就,贾樟柯、宁浩等年轻导演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显示出了良好的成长性。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主流电影想要走向国际影坛并获得认可,其产品必须在品质上保持本国特色,在表达上注重国际文化的融合,提升影片的整体竞争力。中国主流电影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向国内外观众提供更多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世价值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 高红雨,袁茁萌.论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发展与研究现状[J].电影文学,2013(03).
[2] 黄望莉,陈清洋.从“主旋律”到“主流”——中国电影主流价值观的推进及其国家形象的建构[J].当代电影,2012(12).
[3] 李春.中国主流电影与中国主流电影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2(02).
[4] 饶曙光.主流电影体系构建与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J].电影新作,2013(01).
[5] 徐春玲.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J].新闻界,2012(01).
[6] 杨柠.中国电影产业的文化软实力构造[D].上海:复旦大学,2010.
[7] 张颖.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D].济南:山东大学,2012.
[8] 周星.中国电影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背景、动因与发展分析[J].艺术百家,2010(05).
[9] 周斌.关于中国主流电影的理论探讨[J].当代电影,2012(01).
明星发言
陈羽凡
我是从第一集就开始看的,第二集结尾留下了很多问号,所以很希望第三集能给我一些解释。加上3D效果,视觉上是会给我们更多冲击的。
白百合
虽然我是女孩,但我爸爸一直把我当男孩养,他出差带给我的第一个礼物就是擎天柱。不过也因为是女孩,我还是更希望有一个像大黄蜂这样的汽车人来保护我。特别是我看到第二集的时候,真的被大黄蜂感动到了。
秦昊
我从小就很喜欢《变形金刚》,连威震天我都很爱。大家都想预测说这部电影有多少票房,我觉得这跟我没关系,我就是想来看一部我特别爱的电影。
夏雨
我是小时候就爱《变形金刚》动画片,也很爱玩具,但那时候没钱买不起。现在我就收藏了很多变形金刚的玩具,有一面墙专门为它准备的。《变形金刚》里很多人物我都很喜欢。《变3》我还是最关注3D效果,跟前两部不同了嘛。
视觉
前情概论
在第一集中,迈克尔・贝用了区区1.5亿的制作成本,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机器人。擎天柱从货车变成人形的整个过程,每一个零件如血管、肌肉般暴露在观众面前,在IMAX银幕里无比犀利;与真人完美融合的拍摄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物理畸变和镜头穿帮,这些经验都足以载入教科书。相比之下《变2》的特效卖点仅是集中在“挖地虎合体”上,其余大小金刚在数量有所增加,但戏份太少,动作太快,具体的单个特效反而不明显。
本集鉴定
等到了《变3》时,不开窍的迈克尔・贝终于顺应了3D大潮,不堪输给创造奇迹的《阿凡达》,“最佳3D效果”也成了新的特效卖点。在卡梅隆幕后团队的辅佐下,《变3》的3D水平达到了“既真又实”的效果,片中有着各种镜头运动的炫技效果,在金刚缠斗,爆破追逐等场面上使用高速摄影机,3D层次分明,避免了前后景的混淆,足以消除扁平和呆滞感,实现“真3D”的临场效果。此外在放映设备上,《变3》也要求影院把亮度调到最大限度,以保证金刚们足够“靓丽”。 最后一场45分钟的芝加哥大战,迈克尔・贝就是在技术上有意挑战《阿凡达》的纪录,钻地巨魔的宏伟和繁复要超过擎天柱七倍,特效团队巨大的工作量,只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其彻底摧毁芝加哥时更加亢奋罢了。
圆桌会议
南都娱乐周刊 邵欣
3D看起来累,层次不是很自然,视觉上几层次特明显,字幕很突兀,镜头从前景到后景总在不停地调节、虚化,这样很容易疲劳。
南都娱乐周刊 张燕
电影时间太长,导致看3D有些累,视觉效果不如想象的那么精彩,感觉有些画面以前2D版本的《变形金刚》也能呈现得很到位。
京华时报 张伟
大楼倒塌还是挺逼真的,像我们国产片,《唐山大地震》,也有楼倒塌,就没法比。
编剧 作家 韩景龙
3D效果还是说得过去,但整个动作来说变形金刚的戏就变得很少。
故事
前情概论
电影版《变形金刚》完全是靠第一部拟好了开局,迈克尔・贝虽早有动作片猛将的名头,却因《逃出克隆岛》的失败备受压力。在求精求细的态度下,《变1》顶住压力一炮打响,剧情相对紧凑合理,脉络清晰,正反方、主配角个性鲜明。可到了《变2》时,迈克尔・贝又开始忘乎所以地炫耀技巧,故事和人物被抛在一边,承接转折缺乏合理性,双方实力前后矛盾。美军大肆演习,金刚们破坏完一堆古迹后,就匆匆忙忙收场了。
本集鉴定
可即便是这样,《变2》的剧情也要比《变3》好上一大截,至少前者还有些用心的笑料,后者却连一个看上去可爱的角色都没有。贝导在《变3》前保证过恢复剧情的质量,可他却食言了,拖沓、无聊和狗血场面此起彼伏,简陋的剧情还经不起推敲,甚至让人觉得汽车人一方“胜之不武”。影片最大的悬念,是早在预告片中就露脸的御天敌,这位擎天柱的恩师居然反水成了终极Boss。主创想利用这个设定打造剧情的关键转折点,本来不错的想法却弄得十分生硬,等到威震天被轻描淡写得再反水时,就完完全全成了狗血。在这些巨无霸的混战中,山姆沦为咆哮的小孩,新女友拙劣的演技和哭丧的表情让人无比怀念福克斯。前半段凌乱至极,完全没有方向,到了后半段芝加哥大战时,影片却又突然变成了外星人入侵的“灾难片”,汽车人以寡敌众无比神勇,俗套地完成了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圆桌会议
新京报 孙琳琳
3D效果没有我想象中好,但我觉得《变3》最弱的还是它的故事,前两集人跟机器的部分还算比较平衡,这一集就有点太侧重人的部分的讲述,但又不是很精彩,挺絮叨的。
南都娱乐周刊 邵欣
故事方面真的经不起推敲,女主角实在是败笔,没性格,长相也一般,最后安排她去一嘴定乾坤,挑拨威震天,搞得威震天很弱智似的。
南都娱乐周刊 张燕
故事应该被诟病的太多,我倒不反感前边交代下男主角与新女主的瓜葛,但后面一味浓墨重彩描述美国女指挥官,很无聊。
京华时报 张伟
大黄蜂的几场戏细节是最出彩的,最后它要被处决,跟男主角告别的那一幕,已经有情感交流的涌动了,挺棒,可惜这样的细节太少了。
编剧 作家 韩景龙
开头差不多有二三十分钟都在讲男主角跟新女友的关系,包括感情工作什么的,很无聊。
情怀
前情概论
变形金刚是二十多年来全世界男人的记忆,当年围着看电视,吵着买玩具的男孩,如今已经都是当父亲的人了,他们也成为《变形金刚》电影三部曲最忠诚的粉丝。当《变1》曝光擎天柱的新造型时,曾备受老金刚迷的猜疑,可真到看完电影,大家基本上都佩服了迈克尔・贝团队对于金刚文化的理解和升华。
本集鉴定
《变3》中祭出了动画版中的传奇人物御天敌,立场却别于当年,让人唏嘘一场。前两集中熟悉的金刚们被毫不留情撕碎,那种“一将功臣万骨枯”的悲壮感,很适合作为大结局来煽情。铁皮、红蜘蛛等主要配角的相继阵亡,让熟悉金刚史的粉丝想起了当年的“大电影”:孩之宝为了完成G1到G2玩具的彻底换代,不惜让所有的汽车人和霸天虎大火拼命,通通阵亡。《变3》里同样如此,已经沦为打酱油的威震天,最后还是躲不过灭亡的命运。作为粉丝最爱的可变身雪佛兰座驾的大黄蜂,当然要在片中担任最重要的戏份,没有对白,更有感情。当大黄蜂在《变3》里面临处决,无望地盯着山姆时,每个观众都会为之揪心。这可以说是迈克尔・贝的“恶作剧”,深谙商业规律的他,纵然准备好了临终大解救,也要在之前好好玩弄一把大家的“情怀”。
圆桌会议
南都娱乐周刊 张燕
在这个显然是机器人拯救地球的故事里,硬生生让男主角几次从路人跳到中心位置解开惊天阴谋出生入死充当英雄都是那么拙劣,还不如老老实实讲述男主角与大黄蜂的生死情怀呢。作为大黄蜂的拥趸,很难不对这部戏的酱油君黄蜂同学表示同情,没感情戏,没动作戏,还一下子当了俘虏,有必要把它搞这么悲催么?
编剧 作家 韩景龙
新出来的震荡波之类的新机器人已经完全没有动画片的影子了,虽然视觉效果不错,可从情怀来说,真的就没有一点感动了。而变形金刚本来有的个性人物也都没了,正面人物大黄蜂毫无表现,跟男主角之间的情感也没有,反派威震天、红蜘蛛已经毫无个性可言了,特别像威震天完全沦为路人,又很弱智。
新意
前情概论
把动画版的变形金刚数码化搬上银幕,这本就是《变1》中最大的新意,观众们的目光全都集中在擎天柱、大黄蜂的零件上,挡风玻璃、加油口的妙用,火种源的生命力等等,远超过第七区a特工们的落后地球工具。不过《变2》里人类的战斗力迅速提升,传说中的“轨道炮”从巡洋舰上发射,居然可以消灭无敌的合体大力神,这份新意更像是美军在炫耀威慑力。
本集鉴定
从第一集开始,《变形金刚》就在玩弄“附会历史”的把戏,威震天一百年前被封在胡弗大坝里,火星探测器遭神秘丢失,这些历史事件被半真半假植入到影片里,就是为了增强“金刚”就在人类身边的真实感。当然这招已不算稀奇,《X战警第一课》《守望者》也都会把故事附会到美苏冷战中,《变3》重写登月史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利用“阴谋论”的观点“出新”的效果只能说有限。全片中人类部队只是配角,在霸天虎的“虫洞隧道”和巨型飞船下几无还手之力,最新的超级武器和金刚,基本还是在霸天虎阵营,擎天柱的飞行器到关键时刻还不给力。山姆大部分时间孤军奋战,他手上便携的武器可算是一个新亮点,居然偷放冷箭干掉了红蜘蛛。特种兵的空降服“蝙蝠衫”比轨道炮更实际,在空中滑翔之余,还可替落于下风的汽车人们打打掩护,向狂傲的霸天虎发起冲锋。但这些新意,都在隆隆的爆炸声中沦为了配角,震荡波的巨大蚯蚓才是摧城拔寨的利器。
圆桌会议
南都娱乐周刊 邵欣
《变3》希望能有新意,可没能达到效果,最后只剩下大黄蜂还幽默点儿,其他机器都没个性了。
南都娱乐周刊 张燕
新加入的震荡波蠕虫机器人,也没啥新意,感觉很多电影里都有类似形象的东西,又没怎么细节变形的效果。
京华时报 张伟
相对于前两部,这一部在动作方面做得清晰了,这还是好的,加入的新机器人比方说御天敌,好像还有点参考日本的武士形象,挺好的。
广告
前情概论
《变形金刚》系列可谓是将各类广告充分“植入”的典范,据统计在《变1》中一共植入了68个品牌广告,给制作方带来了40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各种款式的汽车自然是《变》系列最为匹配的植入对象。“通用汽车”是《变形金刚》三部曲的最大客户,迈克尔・贝一眼相中了科迈罗,让其在影片中变形为大黄蜂。果然电影的上映让科迈罗名声大噪,成为各大车展中的最大亮点,热卖自然不成问题。
本集鉴定
除了科迈罗,《变3》中还有多款新车亮相:法拉利458 Italia、雪佛兰Corvette C7 Spyder概念车、蓝色奔驰E550、银色奔驰SLS AMG等等,与剧情相得益彰,反倒不那么亮色。真正扎眼到引发争议的,是那些不相干的产品。《变3》中的四大中国品牌,可谓不惜血本轮番登场,除了在《变2》中短暂亮相过的美特斯邦威,《变3》又加入了三个新的China品牌―lenovo、伊利和TCL。尤其是伊利奶的植入方式,用“裸”地强迫观众来形容都不为过。片中不但给了伊利奶一个足够正面的产品特写,还让猥琐的韩国演员无比清晰地读出了产品的名称。商业影片植入广告,在好莱坞早已是常态,《变3》这下可为中国品牌打入好莱坞开了个好头,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蜘蛛侠、杰克船长们就会穿上中国的衣服,开起China的车船。
圆桌会议
新京报 孙琳琳
很多人质疑的广告植入,我其实很能理解,挺好的,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真的越来越受瞩目啊。
南都娱乐周刊 邵欣
牛奶有点牵强了,不过能让中国人眼前一亮。
南都娱乐周刊 张燕
广告植入倒还好,牛奶那句台词,就当是个笑点。
京华时报 张伟
广告植入真的太生硬了,牛奶,联想。
编剧 作家 韩景龙
国外电影里还没发现这么明显的植入,这可能还是中国厂商要求的吧。
综述
我们如何对待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