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民族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文学论文

第1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民族儿童;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

2008年,是个发生了许多大事件的年头,但民族儿童文学创作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改变,它依然处于一种重要而不显要的状况中。不过,作为民族文学中一个敏锐、多样,又富于童情童趣的部分,它也有自己的新的优势,那就是顺应儿童的审美心理,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的层面进入当下更宽广的民族儿童天地;或采取民族儿童渴望了解的革命 历史 题材、大人们的童年题材,历史地 艺术 地展现时代的进步、表现民族的精神、呈现人生的内涵;或深人新一代民族儿童的思想情感,走进他们天真而又不再单纯的心灵世界。这一年,民族儿童小说依然是民族儿童文学中的主要方面。但好作品不多。可以翘起大拇指来说道的,也就是蒙古族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狐狗》、《狼獾河》、《犴》,回族青年作家于怀岸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祖上的战利品》,以及蒙古族女作家韩静慧写的一系列关于当下儿童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种种纠葛和绵绵情意的作品等有数的几篇。当然,所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都在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上提供了新的启示意义。

首先,民族作家们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本民族生活积淀,开掘埋藏其中的历史的、文化的意义,揭示包涵其间的民族的、地域的意蕴,使题材优势发挥到极致,使语言特色渲染出韵味,从而使儿童文学民族性呈现得多姿多彩、丰富丰厚…。

以黑龙江省蒙古族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创作最具代表性。黑鹤的童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他在去年“六·一”前接受《

第2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一)巧用挂图和卡片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将英语学习目标巧妙地结合教学挂图和单词卡片,通过游戏形式进行。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记牢了所学的单词,这样以直观生动的教具为游戏载体,将学生从抽象的单词引入到实际的课堂内容中来,寓教于乐,知识也能够轻松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等工具

对于信息技术严重闭塞的民族地区来说,学习英语的途径只有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给学生提供接触和了解英语的机会。我在上《Farm》这节课时,将课本情境制成课件,让学生仿佛进入农场,并且将各种动物的英语单词利用超链接,当小动物一出现就发出该动物的英语单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利用录音机播放儿童歌曲,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创设教学场景等,总之,在民族地区,为了这些渴求知识的孩子,能更多、更好地创造他们学习的动力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三)会创设情境和场景

语言的学习具有模仿性,需要反复操练。英语学科更是需要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游戏活动,将反复操练融合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交际的具体场景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说、唱、跳、演的操练中轻松学习英语,在生活中体验参与和应用英语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比如在学习故事课文的时候,我就努力提供头饰、道具等东西,鼓励学生表演。在学习TurnleftTurnright这一课时,我就带着学生表演了“过马路”的一个小场景,让他们扮演各种角色,在场景中学会了本课的内容。

二、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游戏活动的创设应注意与本课语言目标紧密结合

游戏活动只是形式,而语言目标才是内容。因此形式不可大于内容,如果只有花架子,而不注重时效性,那就失去了游戏本身的意义。例如:在学习表示方向的词时,我采用“eastwestsouthnorth”这个游戏,让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拍着手指示四个方向,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并在玩的过程中记住方位词。

(二)游戏活动前,应做到指令明确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活动的控制;游戏活动后,对游戏中的语言目标进行强化,归纳总结。如,我在教情态动词can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游戏前,出示明确的游戏说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六人),所有人边拍手边随节奏做动作,其中一人说“Icanswim,Youcandraw”,第二个说“Hecanread,Shecansing”,以此类推,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三)游戏的设计要考虑班额问题并考虑学生的参与度

在设计游戏时,有些游戏不适合大班额;有些游戏学生参与度低,这些都会使游戏低效化。如,有些教师把传统游戏“击鼓传花”放在了课堂游戏中,随着音乐传花,传到的学生说单词。这样的游戏显然不适合班额大的教学班级,而且传花的过程中一大部分没传到的学生无事可做,课堂参与度不高,也不能达到语言目标的训练。可做如下改编:(1)确定语言目标——学会运用句型MayIborrowyour_?--Sure,hereyouare.(2)为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听音乐,传目标语言中出现的学习用品。如果传递的是尺子,学生B必须说“MayIborrowyourruler?”学生A说“Sure,hereyouare”,然后学生A将尺子传给学生B。以此类推,分两个竖排进行。音乐停,看哪个小组传得远,说得快。这样,在传递的过程中,学生看着直观的道具,会想办法用英语去表达,为了快速完成任务,设法记住借东西的句型。

(四)游戏的设计应该难易适中,符合所教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游戏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不但要能吸引学生,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体验成功。如,在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字母时,我们教师应循序渐进,每天教4—6个,而且可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来操练。如,在认读阶段,可发给各组不同的字母卡片,教师念出字母“Aa”,拿到字母“Aa”的组要全体起立并举起字母,而其他组的学生要大声读出教师所念的字母。做错的组要“受罚”——用肢体做出A的形状。教师在念字母的过程中,要故意看着别的字母的组来念字母“Aa”,使每个组都被教师关注,增加游戏的紧张感,在游戏的过程中反复强化字母认读能力,在游戏中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结语

第3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从对笔者的工作单位及其它艺术培训中心的观察,成人声乐的学习者主要有学前教育教师、从事音乐个体教学的教师、艺术类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来自企、事业单位离退休的爱好者。他们所呈现的特点是:

(一)学习者年龄一般偏大,工作中和生活上的事情比较繁琐,课后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所学内容,对声乐的发展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很少能够坚持学习。(二)声乐演唱技能水平偏低,相关理论知识匮乏。

(三)能够比较认真、刻苦练习,学习声乐知识积极主动。

二、因材施教成人声乐教学要分析

并掌握学生的个体特点,清晰看到学生具有的优点与缺点,遵循成人的培养目标,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为每一位学习者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目前的成人声乐教学基本上都是专业音乐学院院校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偏重前者,结果是学生毕业后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只能演唱,不能教学,所以我们应取长补短建立科学的成人声乐教学。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成人声乐学习者应尽量避免过多讲专业术语,这样会让其觉得枯燥乏味,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且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就是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在初学的时候要让成人学习者了解自己特有的嗓音条件,而不会盲目的模仿他人的音色,造成声音不自然,更不用说感动听众了,这样也避免了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众所周知,声乐中的五个元音的发声练习,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学习者,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唱出最自然的声音。

三、不同民族的音乐概念

从历史角度看,汉族“音乐”的概念,音乐与诗词曲是缺一不可的,曲牌的表达与“曲式”不能划等号,而西方音乐的不同在于,曲式的结构是第一位的,歌词与其相比是次要的,中国多民族音乐融入地方的方言,特别讲究歌唱发声特色比“曲式”更为重要。所以在成人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认为只有一个声音概念。不同文化的音乐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说哪一种声音是正确的,哪一种个声音是错误的,只有唱出来的声音是自然的、优美的、和谐的,才会与听众产生共鸣。

四、对成人声乐教学的建议

(一)中西合璧。由于现如今的中国声乐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偏重于西方的歌剧为主,二是主要以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汉民族的为主,故此,把一体的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音乐视野结合尤为重要。对基本的发声原理进行科学而有效地结合。

(二)声音概念的形成。不同文化的音乐对声音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西方音乐学知识论或者中国民族音乐,还应该有着多元性的解释,使其更加合理。

(三)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不要认为只有国外的发声方法先进,凡是中国的发声方法就落后,应该充分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建立多元的音乐价值观。

(四)和谐的教学方法。演唱者诠释作品过程中会涉及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这也是声乐作品演唱魅力之所在,作为教师不能偏重使用某一种,应该是多种风格都让学习者了解并掌握,保持和谐的教学风格。

五、结语

第4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人是瑶族民歌的发明者、传播者,人在瑶族民歌创新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瑶族人民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前瑶歌就是大家交流、抒感的重要纽带。瑶族民歌通过“自然习得”和“口传心授”的形式得以发展,承载着瑶族文化的传承。其一,保护常宁瑶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为民歌传承人进行民歌文化传承培育好根基。文化生态包括文化生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历史根基。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是鱼儿与水的关系,没有合适的生态背景,当地的民族文化将不再成为特有文化。其二,提高民歌歌手的社会地位。历史以来的民歌歌手都处以一种民间的、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在发展封闭的原始经济和相对封闭的封建经济时期,这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对民歌的影响不太大,祖祖辈辈,父传儿、儿传子,仍会被延续下来。但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强调对外开放,这种民歌手的“自然状态”就存在很大的危机,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唱瑶歌很土,跟不上时代,他们紧密的跟随着流行音乐的步伐,认为这是潮流。其三,建立民歌文化传承人补贴制度,让他们衣食无忧地从事传承活动,解决绝大多数民歌手处于经济贫困、生活困顿、年事已高的艰难境地。制度极大地促动歌手们的积极性,利于民歌的传承。

二、学校教育中瑶族民歌的传承

瑶族音乐的传承要把以前“自然习得”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有其它单位、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在瑶族地区中小学、大专院校开设瑶族音乐、瑶族文化课程。音乐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瑶族音乐进课堂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到瑶族文化,感受到瑶族音乐的形式,培养对瑶歌的兴趣爱好。瑶歌风格古朴、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有其他音乐所不能替代的文化深层内涵,对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编写瑶族文化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堂标准(实验稿)》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幵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瑶族祖先在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教师在瑶歌进课堂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音乐教师在音乐素养和声音技法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在瑶歌的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瑶歌的演唱特征和瑶族语言的表达上有很大困难。为此,要多向民间有经验有成就的民间艺人学习,培养热爱瑶族音乐、会唱瑶族民歌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定时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给同学们带来最纯正的瑶族民歌,让同学们现场感受瑶歌,提高学生对瑶族民歌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教师与民间艺人以及瑶族歌舞团专业演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瑶歌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少数民族班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大山深处,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但交通不便,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经济发展缓慢,多处于贫困山区,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发展也长期处于贫瘠的土壤中。可以说常宁塔山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外界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瑶族少年上高中、上大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地方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在考生毕业升学考试分数的基础上,加少数民族优待分,总分录取。可因为基础薄弱进学校后的学习还是有诸多的差强人意,如果学校在招生对象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源开设少数民族班,可以解决瑶族学生基础薄弱和同学差距大的难题,在少数民族班增设瑶语课程对瑶族语言的传播和瑶歌传承人的培养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提高生活水平,对瑶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更好的做贡献。

(三)课堂教学凸显民族个性

在瑶族民歌的课堂教学中要凸显瑶族音乐的民族个性。在声音训练方法上要与“学院派”的唱法区别开来,充分保留瑶族语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保留瑶族音乐最本质的感情基调,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的进行教学互动。可分组进行二声部的演唱训练,也可分男生、女生的对唱,在模拟和示范中穿插讲述发声方法和文化背景。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瑶族民歌。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5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1民族文化的社会作用

在民族文化与文化关系基础上,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关键,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提高民族素质和构建民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教育发展主题之一,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人类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在整个文化发展中不仅对文化传递和文化构成起着主体作用,还是促使人类将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财富的关键,因此在文化教育中培养和造就学生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创造力,进而促进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同时通过民族理论文化教育使青年不断提高民族意识,增添其民族自豪感,对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第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为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培养人们道德、智慧和文艺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在对这些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要保护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研究,推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理论教育还是开启青年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加强民族文化理论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人文素养、民族精神等,民族文化理论教育正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它可以将学生代入民族文化发展艺术空间中,以此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奠定基础.第三,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发展民族文化是要建立在和谐民族社会关系基础上,只有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才能使政治环境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不同文化,诸如艺术、歌舞、医药、饮食、信仰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很多民族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依靠这些传统历史文化,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

2民族理论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2.1民族文化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眼界,拉近了学生与全球文明的距离,为提高学生世界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础,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由多元化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学生思想意志比较怕薄弱,容易受其他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淡化、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退化,青年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漠视,将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缺乏自强自律意识,而青年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解决他们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尤为重要,如果不解决学生这些问题,任之发展最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存造成利影响,国家民族凝聚力会越来越薄弱,未来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也会越来越差,这将严重阻碍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2.2少数民族出现断代现象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久远,但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我国偏远地区,同时少数民族人口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部分年青一代少数民族居民开始离开原居地,涌入城市,这就使该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越来越少,加之远在异乡的少数民族青年已经开始与其他民族通婚,久而久之,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无法继承和发扬出去,同时不断的通婚使原留有本少数民族血统的传统少数民族居民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断代现象,断代少数民族文化无法追寻其根源,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2].其次,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坚持原有固守的文化传统观念,一些陈旧的民族传统阻碍了民族的发展,与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不适应,这种单纯固执的保留原始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的发展观念扭曲,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同时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通常这部分民族将自己孤立起来,不能接受本民族以外的文化,使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实际生活环境脱节,出现封闭、传统、落后现象,这将加重该民族文化断代现象.

2.3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中变异

纵观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历史都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也是不断地融入新的文化形式的历程,因此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结合中变异是我国民族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和得以保留的关键,是我国民族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变迁的重要基础,正常的民族文化变异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而在民族理论教学中,一些非正常的民族文化变异将会逐渐淡化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特点,一些民族文化盲目结合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取代本民族的文化,这意味着我国民族文化被一点点吞噬掉,并没有达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过程中,汲取现代文化精华发展民族文化的目的,而是使民族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完整,使民族文化失去了本民族历史成长痕迹,失去了本民族特色,由此可见这种外来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民族理论教育和发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存在较大阻力.

3民族理论教学中强化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

3.1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只有使年轻学生认同民族发展历史,树立正确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文化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增强民族意识,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将我国有特色、有趣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普及给学生,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初步了解,同时教师还要从历史方面向学生普及,我国56个民族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为我国统一作出的贡献,使学生具有民族团结意识,使学生对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3].此外,在教育方式上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需要家庭教育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加强民族文化启蒙教育,社会要加大媒体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启发,引起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提高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意识.最关键的民族文化教育还是在学校,学校教师要营造民族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氛围下,加深对民族文化的好感,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3.2尊重多样化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文化教育,并不是要单纯的学习和发扬某个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汲取我国各个民族文化精华,尊重多样化文化教育,以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发展,这主要是指不仅要体现各个民族的特色,还要将这些民族文化都围绕着中华民族文化进行统一,达到我国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国民族文化教育中尊重多样化文化教育的观念,近年来受到不少外国留学者的追崇,一些国外留学者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化特征选择到我国进修中国民族文化,将56个民族融入到一起,将多元化民族文化统一共同发展正是增强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此外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正说明了我国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发展的民主政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观[4].

3.3改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

改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是强化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我国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中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是促进我国整体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应营造教育环境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提高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在高教育水平教师指导下,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5].此外教育部门要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民族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要涉及民族发展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特色等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以此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将我国民族文化知识不断发扬光大,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民族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和正确认识,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断的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以此解决民族理论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奠定有利基础,同时也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作者:高云峰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熊锡元,王希恩.民族理论书简———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特色的讨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3(04):104-105.

〔2〕张谋.二十年,中国民族理论之路蜿蜒而辉煌———1998年冬季首都民族理论研讨会综述[J].民族团结,2015,10(01):190-191.

〔3〕苏祖勤.近年来民族区域建制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03):189-190.

第6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1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对于学习的目的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像摩梭族这种有自己名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听的、说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认为学习汉语没用多大的作用,学习语文时多是被动的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2学生自我制约能力差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长期无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们养成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自我封闭,性格孤独怪僻。而自我约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业上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将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无法快速、正确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3教师的教学方法偏差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不太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本来就对语文教学兴趣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更加消极、被动。同时,迫于外界压力,少数民族语文教师往往教学以应试为目的,将考试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之许多教师本身对少数民族的语言不精通,造成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困难或是语言解释不到位都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4先进教学设备紧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先进教学设备在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少数民族学校多处于偏远地区,先进的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缺乏先进教学工具,导致少数民族教师大多都不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因此,要想做好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教育者,其与学生相处时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较大的影响。当师生关系和谐时,学生因喜欢任课老师而喜欢该门课程,学生就更愿意接受该教师的教导,更愿意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学习。其次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拥有这种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力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正确完成习题或是学习任务时,及时给予表扬,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中多用鼓励性的句子,对学生的创新性提问要给予夸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应该成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多选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过对自身长期以来要求严格,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才获得成功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多设计学生之间协作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考勤、作业、纪律做严格的要求与记载,以督促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锐意进取的生命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

3教师自我能力培养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加强自身的能力,首先必须要努力学习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到能够准确完成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互换教学,让学生准确明白汉语词汇的准确意思。同时要加强对本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学习,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民族风俗、文化,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4加大先进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

首先,政府要为教育发展买单,加大在先进教学设备上的投资,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硬件设施。其次,教师要积极学习各种设备的操作技巧,杜绝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要多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幻灯片、互联网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先进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可以掉懂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短片中的标准普通话对话,可以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用语情境。

第7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百色市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了大量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些努力,为了延续民族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并使之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筛选、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地方传统文化知识、自觉维护和宏扬民族文化,又能融合多民族文化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不仅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举措,还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二)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百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内容,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提升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培养民族人才。

(三)有利于填补学校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的缺失,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地方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深入挖掘其内涵及发展价值,选择对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还能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一直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难登大雅之堂,使得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陌生,最终会倒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因此,学校应加大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力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得以长久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还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实现课程三级管理,办出学校特色。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现状

民族地区由于意识和能力问题,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百色市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也因意识和能力等问题难以进入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内容。目前只有少部分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设施完备的示范性学校,进行传承与发展工作。

2.教育内容单一,稳定性差,不能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师资非常有限,主要由有这方面兴趣特长的教师和有一定技能的民间艺人承担,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因面教育内容显单一,不丰富,仅限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如黑衣壮民歌、马骨胡演奏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施过程中也会因师资问题难于维持,不利于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开展。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把握不准,机械模仿

有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课堂,但没有深入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及潜在因素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以技能模仿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体现不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二)传承与发展工作现状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无力顾及传承与发展工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短缺、老化现象,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升学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对于传承与发展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师参与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进入学校,成为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对于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改革和创新意识缺乏,影响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经费短缺,缺乏指导,没有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

第8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水分颜料具有很强的覆盖力,可层层叠加,易于调整修改画面。如多用于水调和,可变化出透明、丰富的效果,像水彩画一样淡雅。学画之前首先要学习色彩知识:三原色、间色、复色的调制方法。可以运用调色公式,容易记住并加以练习,学生兴趣高涨,颜色就像变魔术似的神奇。“三原色”具有强烈的对比关系,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是一种民间常用的色彩。“间色”能使画面非常丰富,它易于调和而华美,在运用过程中常常渗透作者的情感。红灰、黄灰、蓝灰称为“复色”,在生活中应用很广,创意色彩中可较大面积使用。较多的“复色”使画面有安静感,在画面中适当的运用黑与白,可以起到调和的作用。红、黄、蓝、白、黑称之为“中国色”。如果加入金色和银色,画面会更加富丽堂皇。如在《家居安乐图》一课中,首先是欣赏画面的内容,中间房屋中有三人,妈妈、婴儿、爸爸,三口团聚其乐融融,安乐祥和。一时天上地下鸟兽呈祥。画面的周围装饰了很多花纹,有三角形、半圆形和长方形,为画面锦上添花。而后欣赏马王堆T形帛画,体会汉代运用中国色的技巧,最后学生在表现时,通过点勾涂,理解古人刻画中独特的构成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古人的用色方法,大胆用色,体会红、黄、蓝、白、黑、金、银创造的浑厚、沉着、对比协调的画面,感受民族传统色彩的神奇瑰丽。

二、多种水墨技法表现,国画笔墨神韵奇特

水墨即用水用墨的技巧。水和墨的多少,笔的快与慢、轻与重都将变化出多样的特殊效果。汉画像石里的动物纹样极其丰富,造型雄厚古朴,非常适合课堂教学。用“S”线方法画动物,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造型规律,创造出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不同的水墨动物。如在《双头鹫》一课中,“双头鹫”是徐州汉画像石馆馆标,抓住特点,身体中锋用笔双“S”线表现,翅膀侧锋用笔,一边四笔,简洁大方,整个形象为写之。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浓破淡或淡破浓的笔墨技巧来完成作品。当然,笔墨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作品加以拓展创造,加强水墨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水墨的语言,从喜爱玩到会玩,处处感受到中国画笔墨的神韵,潜移默化地进入审美自觉。

三、泥板水印表现,版画韵味天真拙朴

泥板水印,就是通过泥板制作浅浮雕,用水粉、墨汁印刷的版画。在教学中,先欣赏汉画像石拓片。拓片是先把宣纸浸染湿,覆于画面,然后用毛刷把纸刷平,使其完全与石头相贴合,等到纸上的水分挥发到适宜的湿度时,用拓包蘸墨把石头上的物象拓印下来,拓完后,从画像石上揭下来的纸就称之为汉画像石拓片。石头上的美通过拓印显现出来,拓片上的黑白美是艺术的再创造。水印美是通过凸凹不平的版面来表现的,所以制版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泥板作底板,要比木板简单易操作。制版时可以运用铅笔、塑料刀、手指等多种工具,运用线刻、块面、挖留、添加、印模等方法,阴刻、阳刻相结合,印色时主要是单色印制,要掌握好水分的多少。学生在学习时,兴趣浓厚,印制作品丰富多彩。感受水印版画的刀味、水味和韵味。

四、剪刻纸表现,艺术作品率意神韵

“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杜甫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徐州剪纸具有北方剪纸艺术浑厚、朴拙的特点,剪纸艺人不须起稿、参照,大多根据生活感受及印象,胸有成竹地直接剪出,有大刀阔斧的率意神韵,有精细繁密随心所欲,作品栩栩如生,充满生机。徐州剪纸像汉画像石一样丰满而富有神韵,可以说是汉代精神的再现,体现我们民族在两千年前就具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气魄宏大,勇于开拓,是一种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汉画像石剪纸正渗透了这种精神。

如在《雷神出行图》一课中,图中雷神生羽,雷车的驭者也生一羽,牵引雷车的又是生羽之虎,雷神所乘之车是汉代人独创的可以“辟恶鬼”用以升仙的交通工具“云气车”。整幅画像充满了飞仙的气氛。图中有很多形象:人、鱼、虎、云气等。剪时抓住主要特点,鱼的造型像一片树叶,虎的造型较复杂

,但仔细观察,头和身体像一个“S”形,中间装饰一些镂空的线,尾巴是细“S”形,四条腿向前曲。同学们剪出的汉画动物栩栩如生!好像我们回到了两千年前。民间剪纸是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民间美术之一,它与汉画像石的结合丰富了剪纸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汉画像石艺术的新形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剪纸本身。学生通过剪贴,能从中领会到丰富的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涵,为将来的艺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9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获得了一些有关新疆南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学习情况的相关信息,如语言能力、语言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以及语言学习过程中三种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等。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影响其英语学习,这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问卷调查

本研究中设计的问卷调查涉及到塔里木大学各个院系的已完成预科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调查人数在300人左右。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们的人口统计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上学地点等)、语言学习背景以及学习动机等。调查还涉及到与少数民族学生汉、英两种语言的写作水平相关的一些信息,主要目的是获得参与调查的学生的汉语及英语能力、英语学习时的思维转换及遇到的困难等方面的信息。

(2)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及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表达时的思维转换及遇到的难题等设计了一些问题,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访谈是非结构性的,教师可以根据访谈的进展而即兴提出一些问题,当然学生也能给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访谈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听力及口语表达方面;其次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访谈也让学生们就自己的汉语能力是否会影响其英语学习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2研究结果

首先,问卷调查展示了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及英语水平现状:就汉语水平而言,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了MHK三级以上的考试,大部分学生(81%)能完全或基本听懂老师的中文授课;而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有51.5%的学生通过正规教育或自学方式获得了一些英语知识,但基本上所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的英语等级考试;就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及他们在英语学习时的难点来说,虽然只有少部分的的学生(31.9%)认为汉语跟英语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却有84.5%的学生宣称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对其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且65%的学生认为两种语言写作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次,通过访谈,研究者证实了问卷调查中的相关信息并发现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时思维转换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的思维转换方式会受其汉语水平的影响;此外,汉语知识中的一些错误也会转移到他们的英语表达当中。通过访谈还发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思维转换的另一个特点:一般来说汉族学生在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书面表达时一般会选择直接用英语思维或者用汉语再翻译成英语;而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在英语学习的初期,他们在英语表达时会先用母语思考,然后再翻译成汉语,最后再翻译成英文;而对于那些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来说,他们会先用母语思维然后直接翻译成英语。但由于大部分英语老师是汉族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普遍是英语加汉语双语授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英语课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会转向母语—汉语—英语的一个思维过程。此外,有学生提到,汉语知识中的一些错误也会通过负迁移转移到其英语表达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到类似桥梁的作用。

3教学启示

基于以上结果,为了进一步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应该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影响其英语学习。二语、三语间的迁移贯穿于少数民族学生整个汉语、英语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两种语言掌握的程度会发生变化,在不同学习阶段两语言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特征。因此,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可以先通过增加词汇量、扩大阅读范围、多听多说等方式加强其汉语知识的积累以提高其汉语写作水平,这样会有利于他们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其次,汉语、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影响学生双外语习得的认知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言语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处于集中语言交互中的状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和教学的成败。目前,新疆地区的英语教师整体学历不是很高,胜任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同时精通民、汉、英三种语言与文化的教师非常缺乏。一般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课堂用语为英语结合汉语。而总问卷调查及访谈显示,在汉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民族学生更倾向于本民族的教师授课,但民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避免母语干扰这一不利因素。因此,少数民族的英语课堂上,不管是汉族老师还是民族老师授课,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使用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通过大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