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第1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就业歧视

一、调查报告的设计背景与方案

(一) 调查背景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不是很乐观。作为特殊群体的农村女大学生,处境更是步履维艰。“来自农村”让她们承受着地域带来的限制;“身为女性”使她们在无形中遭遇着性别的歧视。

(二) 调查对象

选择即将毕业的农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三) 调查方法和过程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随机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并运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着重从性别、地域、学历、调查对象自身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个别访谈主要是针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通过访谈,以期了解她们在就业中的真实状况。问卷调查,理工系回收85%,文科系回收80%。

二、关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条件还是工资水平都是较低的。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各种歧视:

(一)农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1.个别用人单位的就业招聘内容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的要求

2.个别用人单位的就业招聘的面试中存在着潜在的不合理要求

(二)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岗位层次出现差异

女大学生就业多聚集于教育、饮食、文秘等服务型行业[3],而那些要求能力较高的岗位,女性人才所占的比例却比较少,尤其是农村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三)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收入存在差异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女大学生所处的职业岗位层次存在差异,从而也造成了其收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四)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因性别和地域等因素受到限制,致使她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比男大学生和城市女大学生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歧视给自身带来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歧视,包括地域上的、外貌上的、学历上的等等,这些都给他们自身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对心态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被失业加剧了她们就业自卑和消极心理。

(二)对未来期望值的影响

许多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性别歧视,对她们的未来期望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对性别看法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的各种限制和障碍,让农村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性别观念上更偏向认为男性比女性有优势,从而在生育上更偏爱选择男性。

(四)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把一部分原因归罪于家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了造成了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五)对社会认可程度的影响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就业歧视,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找不到自我价值,在沮丧中降低了对社会认可度,不相信社会。

四、农村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关心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保证她们顺利实现自身价值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真正了解这一非正常现象即就业歧视背后的原因,从而把握问题的所在。

(一)客观原因

1.制度原因

(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带来的弊端。

(2)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带来的弊端。

(3)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不到位。

2.法律原因

我国有关就业歧视的立法本来较少,而针对遭遇就业歧视的农村女大学生,国家更是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一些法律流于形式。

3.经济原因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要顾及企业的成本。而女性在生理上本身存在着相对于男性弱势的一面,如此,这给一些用人单位带来了借口,即排斥聘用女性,包括女大学生。

4.文化原因

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性别文化对男女角色有了固定的定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对女性就业的歧视。

(二)主观原因

当然,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就业歧视也有自身的一些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信息闭塞,不自信

2.部分农村女大学生期望过高,不能正视现实

3.农村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导致就业遭遇歧视

五、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探讨

根据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女大学生在遭遇就业歧视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应全面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以帮助作为就业主体的农村女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制度保障

1.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

2.加大正确性别文化的宣传力度

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二)法制完善

当前,我们国家在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把握好现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法律法规

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来设置专业,给予就业指导

2.学校可以以就业指导中心为平台,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

(四)个人方面

1.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大学生应自觉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3.不要自负和自卑,树立良好的心态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中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学校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解决的,用人单位招聘的观念也非一日能改变,因此,今后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依然严峻。所以,我们每一位农村女大学生应努力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让自身的改变引领社会整个环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赵银河.关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文献资料,2010,(32).

[2] 傅静.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第2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高等院校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它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参赛的所有队伍必须得在仅有的72个小时里,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考验了参赛队伍的快速读取资料、分析问题、快速写作、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本次调研,采用32名来自不同年级的获奖毕业生做为样本容量,围绕着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工作满意程度、参加竞赛的收获等方面展开了全面调查。

二、数据分析

就业情况:

问题一:当前的工作状况是:

a)受雇全职工作(平均每周工作32小时或更多)

b)受雇半职工作(平均每周工作20小时到31小时)

c)自主创业

d)正在读研和留学

e)准备读研和留学

f)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g)无工作,其他

分析: 88%的同学“受雇全职工作”、9%的同学“受雇半职工作”、3%的同学“正在读研和留学”、没有一人目前“无工作”。在采访过程中,可见,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并得奖的同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相对比较高,有上进心,容易找工作。

问题二:当前的工作待遇以及社会地位与同届毕业生相比:

a)比同级生高出好多

b)略高于同级生

c)和同级生差不多

d)比同级生要差

分析: 9%的同学“比同级生高出好多”、41%的同学“略高于同级生”、44%的同学“和同级生差不多”、6%的同学“比同级生要差”。在调研的过程中,2010年之前毕业的同学的平均月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最低的也有7、8千元;在2010年后毕业的同学中,也存在月收入达到1万元的人才。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过程的确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学会了团队协作的技巧,为现有工作中的日常交际和升职打下扎实的基础。

问题三: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是否对就业有帮助:

a)帮助很大

b)起到一定的作用

c)作用一般

d)没有作用

e)说不清

分析: 3%的同学认为对就业“帮助很大”、44%的同学认为对就业“起到一定的作用”、25%的同学认为“作用一般”和“没有作用”,这一部分的同学相对比较的优秀,大学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参加了各种活动和比赛,得到很多的奖励和证书,其简历相对比较的饱满,所以数学建模比赛所带来的光环就没有那么大了; 3%的同学认为“说不清”数学建模和就业之间的联系,这一类人多数从事着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所以公司没有对这一方面的过多要求。

问题四:请对您现在的就业情况打个分(满分100): 分

分析:6.25%的同学打了低于60分的成绩;71.87%的同学打了【60,80】的成绩;21.88%的同学打了高于80分的成绩。可见,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得奖的同学中,接近3/4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满意、接近1/4的同学对最自己的就业非常满意,只有个别的同学打了低分。

综合评价:

问题一:

对于我校在数学建模竞赛的辅导与培训,您的满意程度是: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无法评价

分析:有75%的人对我校数学建模竞赛的辅导与培训是满意的;16%的人的态度为一般;9%的人持有不满意的态度。经过深入调查,“态度满意”和“一般”的同学都去参加培训并认真听课,结合老师对历年试题的分析,是有所收获的,这足以显示出我校在数学建模的培训上是极其重视的;“态度不满意”的同学多数是没有参加培训或者是参加培训但是没有认真听课的同学;可见,辅导和培训是快速提升参赛同学能力的必修课程。

问题二:对于学弟学妹们,您对于他们参与数学建模的态度是:

a)建议多多参与 b)鼓励支持 c)听从老师安排

d)顺从自己的兴趣和想法 e)反对参与

分析: 90%的人建议新生参加比赛;6%的人会“顺从自己的兴趣和想法”;3%的人“反对参加”比赛。可见,多数的毕业生鼓励学弟学妹们参加这种建模类的竞赛。 说明参加数学建模的经历和建模比赛获得的名次对毕业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加分作用,新生们要积极参加。

问题三:您认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你带来了哪些自身能力的锻炼:

a)理解交流能力 b)科学性思维能力 c)管理能力 d)应用分析能力 e)动手能力

分析: 31%的人认为提高了自身的理解交流能力;31%的人认为提高了科学性思维能力;16%的人认为提高了管理能力;22%的人认为提高了应用分析能力。可见,数学建模比赛中对理解交流、科学性思维、管理、应用分析等多个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问题四: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否对您日后就业、考研带来影响:

a) 有很大的帮助 b)有一定效果 c)作用一般 d)没有用处

分析: 6%的人认为对数学建模竞赛“有很大的帮助”、59%的人认为“有一定效果”、28%的人认为“作用一般”、6%的人认为“没有用处”。可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能带来显著的效果,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在参赛选手的全力配合下,剖析了数学建模对毕业生未来工作发展的影响,具体如下:(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2)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3)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6)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开放性思考方式。(7)为就业增加竞争力。

第3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剧增。面对如此状况,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冲突。据调查显示,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其中就业压力增大成为诱发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七类,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和外界原因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调适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有的毕业生忧虑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担心签约单位不适合自己,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有的毕业生因为多次应聘被拒,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面试、笔试等录取程序而感到紧张恐惧,等等,以上都是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这种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据笔者所在学校《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功利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目光短浅,注重当前利益,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更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或者广东省外就业。

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都在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定位,没有结合实际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的最大原因。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是就业后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三)自卑心理

毕业生小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由于自己就读工程造价专业,只想做与造价专业相关的预结算员岗位,他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小吴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四)自负心理

毕业生小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形象佳口才好,在面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就业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五)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依赖家庭,从读书到择业,缺乏独立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由此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62.70%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这种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会主动出击,期待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即便有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也要向家长寻求决策帮助。这种依赖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六)攀比心理

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所表明(见表一),59.8%的学生坦诚同学找到好工作后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8.8%的人会“眼红”,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七)抑郁心理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导致抑郁症,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对就业时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仍很陈旧,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引发消极情绪。

3.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的心理准备。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家长安排,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仅没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而且没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不懂如何排解压力。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见表二),当毕业生因为找工作而心情不好时,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毕业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导致心情不好,却不会释放压力、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差,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难度,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容易使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毕业生受学校、专业、学历、性别及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加重了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脱离市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尤其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滞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往往导致学生到毕业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产生迷茫、困惑、烦恼、焦虑、急躁等情绪。

3.家庭因素。家长或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及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的择业误区;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此外,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二)学校积极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高校应该尽早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不仅尽快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而且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暂缓就业”的真正含义,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大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缩小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准就业能力”的培训环境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针对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引他们舒缓就业压力。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三)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定位自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适就业心理。

1.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大学生应该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职业倾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位置,降低择业盲目性。

2.正视现实,改变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顺应时展潮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和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拼、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到艰苦地区、中小型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去就业与创业。

3.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决定其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好、实践经验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5.乐观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成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寻找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两课”教学研究协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席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5(2).

[4]胡毅.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5]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08).

[7]朱秀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8]潘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第4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36-02

人生有几个转折点,毫无疑问学子们面临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高考,而大学毕业又面临着步入社会、实习和就业的人生转折。每年,各个高等院校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面临就业。在这影响毕业生一生的路口,就业的选择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如果把握得好,前面就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若把握不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一 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当下,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把高校毕业生视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要。

今天的高等教育走过了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正在向普及型迈开大步。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逼近700万人。面对如此形势,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实现良好就业已经成为检验其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独立学院凭着自身的办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甚至将就业比作学校的生命线,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独立学院究竟有哪些办学特色让他们培养的人才脱颖而出呢?

1.独立学院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虽然,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职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加完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更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比普通高校的研究型人才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通过建设科技合作基地、实践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了解社会需求,而且在进入社会以前就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独立学院学生是否被社会认可,直接表现在学生就业方面

影响独立学院生源的直接因素是学院的就业率,因此就业向来就是学院重要的工作,它们不断创新就业机制,探索传统就业形势外的新的就业渠道,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所用。

基于以上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就业,达到“多就业”,提高学院的就业率,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院高端就业率,做到“就好业”。

下面就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做一些探讨。

二 锦城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

当前锦城学院在就业工作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成绩,“就读锦城,锦绣前程”已逐渐成为社会和家长的共识。在就业工作中,锦城学院连续5年的高就业率不仅与每年超过百场的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和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的细致工作和个性化的指导分不开。

1.三练三创总公司特色教育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解决现代很多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问题,学院大力推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教育”之一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三练”即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三创”即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实践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经环节,学院开展“三练三创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三练三创总公司至今已陆陆续续成立多家学生模拟公司――七将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园印务中心、耕作轩书屋、校园图文中心、上善轩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锦汇绿色物流中心、锦城洗涤中心、三联三创办公室以及学生农场总公司,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管理知识,以创业带动学业,以学业促进创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经营、学会创业。

劳动和创业是学院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已作为必修课,纳入总的学分安排。学院不仅要求学生上劳动课、创业课,而且要求学生写创业方案,参加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实行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此外学院还为毕业后准备创业的同学开设了SYB创业培训课。将劳动和创业纳入必修课,有利于学生学好生存的本领;有利于养成劳动的习惯,完善其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扎实认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锦城学院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近几年不仅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国家级的奖项也陆续收入囊中。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毕业后创业,既实现了自我就业,又实现了高层次的就业。

2.岗位调查报告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个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就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青年人初入社会都想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接下来就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比如,专业水平、特长或过人之处,包括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有知识、有经验、忠诚敬业、动手能力强,然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素质。

锦城学院各系在2012年都进行了就业岗位的调查,学院各系均已推出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而且展示了各个岗位工作内容、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调查报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有的专业对应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岗位,只要学生比照一下,就能发现自己所具有的素质能不能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大学英语四级的英语水平,学生就要保证在校期间达到这个水平,才能在就业时满足就业单位的基本条件。调查报告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指导。

3.就业指导必修课和学院就业部的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学院的支持下,就业指导课被列为必修课。同时,学院还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从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择业准备、择业技巧及应聘面试、现代信息技术在择业中的应用、择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地教育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规划的理念,合理进行生涯规划;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更重要的方面是指导毕业生适应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教会学生找工作。

锦城学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就业工作负责人会定期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他们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身,建成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此外,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学院就业部出版了《就业指导报》,免费向相关年级的学生发放,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开辟了就业指导的新阵地。

4.其他努力和方法

第一,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锦城学院构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四个合作平台”,帮助用人单位和学生做好就业信息的沟通,增进了解。

第二,成立了包括就业指导咨询在内的“锦城之约――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成长指导和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

第三,扩大就业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院各部门的不懈努力,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学院一直提倡学生要“多就业,就好业”,在学生高端就业方面不懈努力。

三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当前独立学院就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就业供求信息传达速度较慢。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信息库,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库,使毕业生能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相关单位的信息。同时要改进就业网的功能模块,优化毕业生数据系统,建设好微博、微信、短信平台。(2)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态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就业心理定位较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客观条件允许我做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判断自我价值以及时作出行动。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再创业,要求我校学生立足现实,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3)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较少,推荐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较为成熟的优势资源和政府资源,拓展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更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汪达、张惠丽.就业指导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燕红.新形势下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

[3]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张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5]邹广严主编.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土木建筑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6]谢君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1)

[7]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8]易理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第5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41-01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热点,甚至一度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据最新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比2010年增加30万,而就业率却不到80%,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中国毕业生网的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随着我国当今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发变得困难起来,其具体表现为如下。

1.1 高校普遍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这几年,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00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4年之中增加了80万,预计今后还将会持续增长。毕业生存量迅速扩大,增长幅度也不断加大,毕业生数量呈现出跳跃式增长,但社会的人才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从全国人才市场供求的总体趋势来看,人才供大于求,这不是简单的人才过剩,因此需要各地积极调整人才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1.2 在就业地区、部门的选择上失衡,出现“难”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存在趋同性,他们大都选择到省会及沿海大城市,势必造成择业方向上的集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又转为“双向”自主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有一种普遍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职位。而具有此种特点的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国有企业、中小学等部门,因报考人员扎堆,不断抬高部门就业门槛,也使得就业难问题愈加凸显。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2.1 体制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应当在大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中起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而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方面却未能有效地进行二者供求信息、质量信息的传递工作。人才结构问题,实际上是流动体制的问题,只有通过充分的流动才能够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2.2 传统观念方面的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传统观念依旧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这主要是:我国大学生仍然用“精英教育”时代的就业思想看待就业,习惯于“被计划”;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缺乏自己合理、客观的判断。大多数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时,偏重大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忽视中小企业。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处2010年12月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人员需求所占比重分别是33.9%和46.5%,中小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占企业人才总需求的八成。传统的就业观,与现实社会需求错位,这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2.3 社会用人环境的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各类用人单位在选择时存不少误区,主要体现为:很多用人单位一味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人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急功近利,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歧视,如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产生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原因是方面的,所以,要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1 政府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引导

政府要努力消除就业的制度障碍,确保就业政策及时落实,缩小全国不同地区就业政策上的差距,同时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合理的政策倾斜。要构建全国性的就业市场网络,让招聘单位和毕业生实现网上双向互联,让二者实现自主的、多样化的选择。

3.2 学校应优化自身的课程设置

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量力而行,提高课程的质量,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高等教育内部规律相结合,改变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3.3 大学生要努力充实自己,提高核心竞争力

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平时就要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学校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自身的特点与适应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自己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 窦秀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2):58-59.

[2] 王新,马金锁,张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2011(12).

[3] 刘艳,李树民.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2).

第6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对此,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慢就业”未必是件坏事情,对于一些学生,他们可利用“慢就业”这段时间来增长社会阅历,开拓眼界。不过,也有专家反对学生“慢就业”,认为他们应该尽早就业,接受锻炼。

“毕业后,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如今,这样的困惑存于许多大学生心中,同样也困扰着刚走出校园的姜力。

在就业选择上,和很多90后一样,姜力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找不到满意工作,并且不愿随便就业的情况下,他加入了“慢就业”一族,选择一边在家陪父母,一边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而此时,作为“慢就业”一族的资深成员、90后女孩刘英则在某事业单位实习。由于家境优渥,毕业一年多的刘英此前一直未急着找工作,其主要的“工作”是遵照父母的意愿考公务员。由于近几次公务员考试连连受挫,她决定先找份实习工作过渡一下,然后继续考公务员。

虽然情况各有不同,但显然,近年来,和姜力、刘英一样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据媒体报道,通过对比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人群分布比例,第三方调查机构研究发现:最近5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长,“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此外,某网络平台去年7月的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

原因――工作不理想、理性

寻找发展方向占主流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那么,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究竟为哪般?有观点认为,其背后既有就业形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也有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

专家分析,“第一,现实的问题是,有些资质并不好的大学学校里面出来的学生没有找到好工作,导致‘慢就业’。第二,有些人打算去留学、实习或尝试新的东西,发展兴趣爱好。”

有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再次是“准备自己创业”。“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然,“慢就业”现象突出还与当前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薪资问题,不再是许多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要素。渴望被尊重,工作是否理想,是他们更为看重的。

日前,智联招聘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大学生群体理想雇主的构成要素中,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尊重员工”“良好的收入前景”“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完善的福利待遇”“吸引人的企业文化”“与员工贡献匹配的薪酬回报”。值得关注的是,“尊重员工”要素超越了“良好的收入前景”。

观点――先锻炼能力还是丰富阅历

如今,“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有专家分析,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近些年“慢就业”现象反映了许多人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不过,在家“啃老”的问题也确实存在。

那么,“慢就业”到底好不好?有反对者批评,提倡“慢就业”是在为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开脱。2016年12月初教育部数据,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比2016年又多出30万。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递简历的动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错失良机,再提倡“慢就业”,岂不是把人往坑里带?

但有支持者认为,“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

第7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对策

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被日趋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高校更为重视就业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因此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形式选取宁波某一高职院校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并对就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思考。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包括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共计568名毕业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主要就职单位的性质,单位的规模,就业岗位,任职层次,月薪情况,毕业生后换单位的情况,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在校期间所学技能,针对就业学校最应加强哪方面的训练,就业时老师的作用,毕业找工作什么最看重什么,换工作时什么最重要,认为我学院学生在就业时的优势是什么等16个问题。

(二)调查方法

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以调研的模式展开研究。

1.问卷法。向毕业生发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经毕业生填后返回。

2.访问法。调查人员在组织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部分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征询相关意见和建议,并作好相关记录,作为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始资料。

3.电话访谈法和邮寄问卷法。考虑到本次调查涉及的面广量大,为了有效节省时间和经费,针对部分比较偏远地区的毕业生,我们会根据其详细的联系电话和联系地址,进行电话访问或邮寄问卷。

二、调查结果

(一)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学院2012届毕业生和2013届毕业生主要在私营企业,分别占据总数的84.5%和69.4%。,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分别是2.7%和5.5 %,在中外合资企业分别是4.0%和7.5%,在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是1.3%和4.6%,最后分别是3.4%和5.2%的同学在外贸独资企业工作,4.1%和7.8%同学自主创业。

(二)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分析

调查学院是工科院校,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于技术性工作,2012届毕业生有近45.1%,2013届毕业生有48.3%。毕业生从事业务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分别是22.5%和13.3%,从事行政人员的分别是2.2%和9.4%,从事管理岗位的分别是7.2%和9.0%,其他人员分别占据23%和20%。

(三)毕业后更换换工作岗位的次数调查分析

三、思考和对策

从本次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还存有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我们高职院校的办学和就业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秉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实践实训“之路,让企业参与学院育人的全过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学科,设置专业;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突出选好专业知识课程,特别是专业精品课程。此外,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实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2、实施全方位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需求的基础上,全面细致的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第一,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勤奋,爱岗,敬业精神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二,就业心理教育。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里问题,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正确定位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式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正确就业。第四。就业观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定位。现在有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迷茫,当未找到工作时,心理十分紧张,拼命到处找工作;找到一份工作时,也就迷迷糊糊去做,但是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造成有些学生都是短期跳槽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个情况,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系统的就业规划指导工作,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自我特点,进行自我完善,确认职业目标是首要任务。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课”,向学生传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性”精神。其次,学校可以增强创业教育的培训,如可以从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入手,强调教育和经济沟通,引导学生在校就开始锻炼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能力,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有市场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创业素质的新人要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开展创业活动,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4、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技能的培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的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目前很过高职院校并没有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系统培训,一些老师感觉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力不从心。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下,要学重视对教师的就业指导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讲解就业政策、就业操作程序、就业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可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以及理论探讨等形式,使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就业政策及各项规定,掌握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就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努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勇等.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及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

第8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第9篇: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近年来,青春励志偶像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红遍我国的大街小巷。剧中大学生毕业后承担着现实就业的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就业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对长辈们的安排并不满足,最终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奋斗道路,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如果毕业生就业观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背景

《奋斗》把视角定在“80 后”的一群年轻人身上,描写陆涛、夏琳等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他们为了爱情、事业、家庭而奋斗,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熟过程。《我的青春谁做主》描述了三对青年男女对待成长之路上父母、事业、家庭等社会关系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老、中、青三代人对待事业、生活的不同态度。

这些以“80 后”为题材的电视剧都以独特的手法和不同的角度揭示了“80后”这一群体的生活特征和社会形态。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处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包围”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备受家长关怀和溺爱,习惯于向家庭和社会索取,追求时尚,享受生活。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条件,处在社会环境和自我性格双重矛盾中的大学生,他们有择业理想。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观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在《奋斗》中的青年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向南在公司当白领、业务员;夏琳去娱乐场所当时装模特儿;华子倒腾二手车,后来开蛋糕店、美发店;杨晓芸辞去白领工作自己开精品店;每一个角色都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

(一)大学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许多在校学习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往往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却得不到发展,这些都与社会关系、家庭背景有关。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愿意录用专业技能跟紧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需求的高校人才。现在用人单位经常会问“你会不会频繁更换工作”这样的类似问题。可见在聘用人才时很忌讳大学生频繁更换工作,甚至对这种现象不满。据调查,对待这样的问题,32%的毕业生选择“会”,15%的毕业生选择“不会”,8%的毕业生选择“考虑过”,还有20%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他们对现代社会现象不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想法应引起高度重视,[1]频繁更换工作在有利于增加经验的同时,也有着其负面影响,容易造成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心里不踏实的感觉,盲目跟风、见异思迁等不良现象经常出现,也使得用人单位对这类毕业生不放心、不信任。

(二)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分析

初次步入职场时,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较高,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及当今大学生求职就业现状缺乏真正了解。许多大学生抗挫折和失败能力较弱,现代父母的悲哀是对孩子投资全部放在成绩上,但学校只能给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予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并不是竞争结束,而离开学校才是竞争开始。只想找“比较好听的工作”,缺乏对自我的分析,不考虑所选的工作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专业和特长。很多毕业生就业时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随着这种社会现象的发展,他们对“大学生就业靠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靠家庭和社会关系。如果你的关系够权威,那么你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一定会很优越。目前用人单位看重的往往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求职中,不应只看到共性而泯然众人,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呈现积极的求职心态,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应聘求职,大部分学生还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通过对我校学生期望月薪调查显示,希望月薪在800~1 200元以上的占15%,1 500~2 000元以上的占25%,2 000~3 000元以上的占40%,3 000元以上的占5%。大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职业能力了解不够,对于就业前景想象得过于理想化或盲目自卑,必然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或畏缩不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从而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使得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消极情绪,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和奉献敬业精神缺乏,因此,就业后被辞退现象时有发生。

(四)大学毕业生创业缺乏谨慎考虑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这几年不断有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路,尽管目前社会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毕业生创业仍不是主流就业选择。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选择自己创业为就业形式的学生并不多,表明毕业生创业行为较审慎,是因为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不够成熟。大学毕业生不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创业调查,难以应对创业面临的各种压力,逐渐让自己感到不自信,显现出实践能力不强。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职位理想定位应在中下层,从很基层工作做起,积累经验,为创业做准备及更好的发展。对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大学生敢于尝试别的工作或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并且提高适应能力,学校与社会完全不同,要完全融合在里面要经过一段时间去适应,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现状。

三、积极培养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应该通过课堂学科渗透、实践模拟训练、就业服务信息网、主题班会、就业论坛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观指导,同时大学辅导员应注意积极开展个体咨询工作,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推动其顺利就业。

(一)加强品德培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职业成就。在环境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面前,做出背离职业道德的行为。因此,毕业前,要有意创设情境中的检验、考验和评价自己抵御环境影响和利益诱惑的能力。积极培养大学生应该有的敬业精神,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求职时积极响应国家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去西部工作等,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待工作勇于扎根基层,对待困难勇于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做好学生们在求职中的思想引路人。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责任心、判断力和奉献精神,要有雅俗共赏的亲和力、融入于众、出淤不染的精神,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愈来愈热心积极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有专业知识、为人坦诚的优势,切实以自己的就业为社会作贡献。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

《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任性冲动,憧憬外面世界的精彩。青楚姐姐的成功和内涵使小样也刻意努力去模仿,虽然最终小样以失败告终。但在经历了从随心所欲,到遇到现实压力等一系列波折后,小样终于悔悟了初次步入社会的无知,必须从头做起、脚踏实地,最后也获得了属于小样的成功。从钱小样的身上,我们也体会了另一种教育观念,从小多一点历练,不要处处替孩子做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碰几次壁、摔几次跟头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比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说服力。这部电视剧中值得我们学习和佩服的人物还有许多,如:说话幽默、看待问题全而有哲理的钱小样父亲钱进来;有知识,有思想,有自我,极其理智的钱小样姐姐赵青楚,正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有着超出同龄人沉稳的社会青年成功人士高齐,他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人以心理安慰,并且有利打开心中的问题,他的乐观和乐于助人是大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2]在职业选择时,理性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调整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择业的时候不应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可以尝试别的行业,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就业时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坎坷和打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突出专业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新生入学起,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多方面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低年级,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特色专业,为就业奠定基础;在高年级进行就业实践训练,积极参加岗前实训,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强化个人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发展性的就业素质,进入高年级后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毕业前参加社会实践实习非常重要,尽可能扩展自己专业经验,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充实符合就业形势的内容,强化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新经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过程,可以使大学生达到更好的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3] 明确培养重心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利用学习之余参加兼职,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与社会实践能力,在以后就业中更有发挥余地。

(四)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我国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形势不断好转,我国的产业结构将有一个长时间调整和升级。据中国媒体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今年即将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新的变化,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应该把握社会和市场的变化,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一般学校给予的招聘信息是比较准确的,应该多多注意就业信息,多与用人单位沟通,以便更好地准备、更好地做出选择。只有素质逐步提高,面对就业竞争,毕业生才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就业趋向,能用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应聘,呈现一种好的就业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英迪.寻找人生奋斗的坐标――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 石范锋.从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看教育[J].网络财富,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