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质量调查问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顾客;顾客满意;测评模型;测评;分析;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78-03
1 顾客满意
1.1 顾客满意
顾客对其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取决于顾客对组织提品的期望与顾客感受之间的差距,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待与实际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后所得到的实感的相对关系。
顾客满意是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进行比较后的感知状态。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存在三种不同的感觉:当可感知效果低于期望,得不到满意,顾客不满意;当可感知效果与期望相当时,期望得到满足,顾客就满意;当可感知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高度满意,甚至产生忠诚。顾客抱怨是满意程度低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能说明顾客很满意,即使顾客规定的要求符合其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确保顾客很满意。一旦受理抱怨且顾客感知效果好,仍然可以使顾客满意甚至产生忠诚。
1.2 顾客满意4大基本特性
顾客满意具有主观性、层次性、相对性和阶段性。
主观性。指顾客对客观产品或服务在满意程度上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主观感受,受到来自自身收入水平、生活水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也与相关传媒宣传有关。
层次性。体现在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文化背景等不同层次需求的顾客对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甚至同一顾客在不同条件下对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的评价准则也不完全相同。
相对性。顾客通常对产品功能、性能、外观等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不太熟悉,或对相关服务特性不甚了解等,其感知质量效果习惯于把接受的产品或享受过的服务与其他同类产品或服务用经验进行对比,由此得到的满意或不满意具有相对性。
阶段性。任何产品都具有使用时限与寿命周期,服务也有时间性,同一顾客对产品理解程度提高和需求层次提高,不同时期对质量的需求程度就会产生变化,对感知质量的效果就会呈现出明显阶段性。
2 满意度测评
2.1 满意度测评模型
“顾客满意指数的测评彻底改变了通过技术指标的检测来评价质量的思路,而是根据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实际需要的程度来评价质量。顾客满意指数统一了对不同种类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能够比较不同种类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见图1),共6个测评变量:品牌形象、预期质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形成11种因果关系。
2.2 满意度指数测评结构
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结构具有层次性(见图2)。通常,企业以“顾客满意”为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各个子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评价指标从右向左方向逐级加权平均得到。
该测评模型同样适用于组织内部顾客测评。
2.3 满意度测评指标
以产品和服务为例,针对具体顾客而需要确定不同的测评指标。
产品调查内容:质量(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耐用性、可靠性、可信性、可维修性等)、功能(单一性、多样性、兼容性等)、利益(实用性、审美性等)、设计(品种、规格、外观、档次、包装等)、价格、创新等方面。
服务调查内容:服务质量(可感知性、服务环境、人员风貌、承诺兑现、反应性、时间性、服务态度、服务能力等)、服务过程、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创新等。
在具体测评满意度指标时,其测评变量必须是直接的测评指标。
顾客满意的测评通常包括评价项目和数字化的等级量表,评价项目就涵盖顾客关键需求,如质量特性、价格、可靠性、交付期、顾客服务、技术支持、可感知性、创新性等。顾客忠诚通常表现为诸如留住顾客、重复购买及获得积极推荐等方面的绩效。
3 实施满意度测评
3.1 建立顾客数据库
顾客是组织生存之本。企业要想发展,就应了解顾客数量,当前顾客、潜在顾客、顾客当前与未来需要以及顾客的偏好等,建立完整的顾客数据库,为开展顾客满意度工作做好准备。
3.2 顾客分类
依据顾客数据库显示的信息资料,根据顾客对企业影响程度大小,可以分为核心顾客、一般顾客等;或按顾客购买产品要求、服务特性、地域分布等情况划分。总之,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管理需要,建立企业分类标准和方法。
3.3 样本量和抽样方法
3.3.1 样本量
企业对样本的选取应以使调查结果代表顾客利益为原则。为获得较完整的信息,必须要保证样本足够大,但同时兼顾到调查的费用和时间的限制。样本量可以用统计法确定,以保证调查结果所要求的准确度和置信度。
3.3.2 抽样方法
通常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
要进行顾客的全部的总体调查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应该进行科学的随机抽样调查。如果顾客较少,应考虑进行全体调查。
不能只找那些自己熟悉的老顾客(忠诚顾客),排斥那些可能对自己不满意的顾客。既要考虑购买者、最终使用者,又要考虑中间经销商。
3.4 资源配置
首先获得相应的人力资源,明确满意度调查工作的责任主体,可指定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
其次是企业管理文件做支持,规定顾客满意度调查的时间、频次、方法、统计汇总、报告提交等,确保满意测评工作能顺利开展。
还应获得必要的财务资源和其他必要的资源。
3.5 调查方法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问卷调查。一种最常用的顾客满意度数据收集方式。问卷中包含很多问题,需要被调查者根据预设的表格选择该问题的相应答案,顾客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评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意水平。
电话访谈。结合调查问卷内容,通过拨打客户电话占用顾客极短时间(20~ 25分钟),来了解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相关情况。其调查内容不一定很全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互联网在线调查。通过互联网,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可用邮件的方式传送顾客,费用低、执行快、容易评价等优点。但回复率低、缺乏回答方式的控制、获取数据迟缓、顾客需有必备的设备并熟悉电脑操作等局限性。
面访讨论研究。包括内部访谈、现场走访和邀请客户座谈。内部访谈企业内部人员了解顾客满意度信息、了解企业经营者对所要进行的顾客战略的大致想法,同时内部访谈也是发现企业问题的最佳途径;现场走访是为了弥补问卷调查存在的不足,深入到顾客现场了解其需要,能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邀请重点客户座谈,在宽松、友好、真诚的环境条件下了解顾客的真实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所获取的重要信息,也能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持续改进赢得更好的机会。
其他方面资料收集。可以利用公开发行刊物、调查公司、招投标、产品推广会、订货会等机会获得顾客满意度信息,也可以作为满意度测评前的一种重要参考。
3.6 问卷设计
问卷是直接面对顾客,能否被顾客理解接受并乐意正确表达,是调查问卷设计的关键。问卷设计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原则:
根据企业自主经营情况、产品性质、服务对象性质等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层次合理、达到测评需要的目的;必要时,可采用措施激励顾客接受调查。
顾客满意纯粹是一种心理感受与体验,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企业大多直接采用“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极不满意”5级量测评法。为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分析,需要确定每一组的分值。
每个产品或服务项目可确定N个测评变量,并可适当分解成若干个子测评变量X1~Xn(具体调查项目)。被调查项目要适中,过多会影响被调查者情绪,会影响测评的准确性;过少,样本量不够,可信度会降低。
以封闭型调查为主。减少受调查对象的工作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为宜,不超过30分钟。同时采用1~2道开放式问题,为顾客提供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空间。调查问卷通俗易懂,不能产生歧义,尽量保持顾客的逻辑性和调查的系统性。对比较复杂的调查问题,给予指导和说明,利于顾客做出正确的回答和判断。
4 顾客满意度报告与改进建议
4.1 确定有效问卷
首先确认调查问卷数据真实性、可信性,进行筛选;其次采用合理的抽样原则,从总体中选择样本,进行跟踪确认,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依据。
4.2 问卷汇总
顾客满意度数据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的问卷、电话或面对面的访谈,也可以是网上调查内容,里面包含很多问题陈述,必须将有效问卷相应信息、数据按一定标准、要求分类汇总,并全部量化,录入数据库。
4.3 数据分析与对比
4.3.1 数据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目的,利用数据库资料,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通常应用直接分析法和间接分析法。
直接分析法:是描述或评价受访问者对具体问题的回答。常用均值、中位数、标准差、交叉列表、帕累托分析、趋势分析、控制图、T检验、方差分析等质量工具。
间接分析法:是识别对满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常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质量工具。
4.3.2 数据对比
对比综合测评结果、对比单个测评变量、对比顾客优先考虑的特性变量等。测评结果对比通常有两种情况:
与顾客自身对比:本次测评结果与前次或前几次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能及时发现以往改进措施的效果及满意度提升情况。
与竞争对手(或标杆)对比:获取和应用可与竞争对手和标杆相比较的顾客满意信息,明确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对比,识别所存在的威胁和机会,促进改进组织的绩效。
4.4 测评报告
测评报告是企业持续改进的依据之一。
必须遵循以下方面的原则:
客观性、公正性: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无弄虚作假。
以数据为基础:报告必须用数据说话。
科学性:测评方法、分析方法必须适用、正确、合理。
报告的内容:测评背景、目的、测评指标说明、调查与抽样方法、测评结论、测评变量与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关系、顾客对企业品牌、产品、服务认知程度、顾客潜在需求分析、产品和服务各环节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品牌、产品、服务的改进建议等。
关键词:高中校园;高中生;手机网购;满意度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消费正成为消费的主流,对消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消费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宠。《201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学生群体占中国网民的1/4,是目前最大的网民群体。高中生作为校园移动互联网消费的主力军,不仅代表着该群体的消费需求,更是未来消费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的满足高中生手机网购需求,满足他们对手机网购的满意度,笔者以临沂一高中为样本,调查了该学校学生的手机网购的情况及其满意度。
一、调研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临沂一高中使用过手机购物的高中生为主要对象,采用现场随机抽样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收集本次调查的数据。在问卷调查设计中,笔者对学生的生源结构和性别比例情况进行了说明。具体而言,在生源结构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均要占到一定的比例;在性别比例方面,保持男女生数量比例2:3,即男生占到总人数的2/5,女生占到总人数的3/5。现场随机抽样调查是在校内设置专门的采样点,随机抽取学校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的采访。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2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超过了90%。
(二)调查内容
笔者在搜集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临沂一高中学生手机网购调查问卷。问卷具体内容如下。
1. 高中生的个体特征的分析,包括学生的生源结构、性别构成和日常手机网络使用的频率等,以此为基础研究学生手机网购的主体特点。
2. 高中生的手机网物的期望值的分析,立足于商品质量和学生的心理期望,研究高中生对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期望程度。
3. 高中生满意度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如商品的售后服务、网络购物快递的速度及其商品的性价比等等主客观因素。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收集调查问卷的数据为主,采用现场采访和问卷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现场为了实现本次调查的目的,增加受访者的急剧参与性,笔者将精心准备好的小礼品,展示给被调查者。为了进一步完善作答要求,笔者会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辅助解释说明。问卷调查的是在学校的统一协助下,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及时收回。
(四)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的样本量偏小,属于“小样本调查”,笔者通过先前进行的综合调研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在问卷设计上,笔者尽量将问题涵盖的范围更多,问题的针对性更强,并给予学生更多作答的空间。与此同时,笔者为了确保本次调研顺利进行,笔者预先利用网络资源,在小范围进行测试,并邀请有关专业人士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对设计的题目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最后,将一份集全面性、真实性和综合性的实际调查问卷呈现给被调查者面前。笔者充分整合资源,对问卷方案设计、内容和选项不断改进完善,题目设计答案准确,问题准确到位。
笔者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纠正调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用方便快捷切实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兼而有之,优势互补,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一方面,实地采访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更具客观性;另一方面,调查问卷的形式,采用匿名的方式,更有真实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从性别比例的角度而言,男女生数量比例2:3,即男生占到总人数的2/5,女生占到总人数的3/5,说明临沂一高中的高中生群体中女生对网购的需求量更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从生源结构上看,城镇生源的学生占到六成以上,农村生源的学生不足四成,通过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高中生中使用手机网购的城镇生源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城镇生源学生的月消费水平,800元及以下的学生占不足10%,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的月消费数目在800~1200元之间,有近三成的学生在月支配收入在1200~1500元之间,1500元及以上的学生占到一成左右。这一调查数据与目前高中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接触手机网购的时间来看,高中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网龄都不小了,有近八成的学生已经有两年以上的手机网购的经历,有的同学甚至是手机网购的“常客”了,这说明手机网购消费日益成为高中生群体消费的主要趋势。
(二)高中生校园移动互联网消费满意度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对“手机网购的有何建议”这一问题上,大多数高中生提出了自己建议和要求,可以看出高中生对这一问题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表明高中生在手机网购时,对商品价格的优惠程度是抱较高期望值,对目前的校园移动互联网消费仍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对“你对当前手机网购的商品性价比符合个人期望满意程度”的调查中,高中生群体意见不一致。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认为目前手机网购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上网购物要适当有度,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占有15%左右;第二种,手机网购是当今时代的要求,符合高中生的消费需求,网上商品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大部分学生对商品的期望值和满意度较高,保持这种态度的高中生占比55%左右;第三种,对手机网购的态度不明确,没有个人观点,更多是随大流,有近三成的学生存在这种态度。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积极融入到手机购物平台的建设当中,自己成为网店的拥有者,这也表明商家在手机网购平台销售时,商品质量得到高中生的进一步认可,高中生是利用这一平台销售商品。
(三)高中生校园移动互联网消费效果调查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从结果上可以显示,临沂一高中学生在购物后认为手机购物后商品质量较好的学生占总人数的八成左右。总体来看,高中生在手C网购后对商品性价比的认可度是较高,校园移动互联网消费在高中生群体中普及的效果非常好。另外,还有二成左右的学生认为校园移动互联网消费使用效果一般或者认为效果与期望值相比差异较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调查者出于对网购产品质量的考量,对手机网购与实体店购物的商品进行对比,从近八成的学生认可网上购物这一效果来看,可以进一步推测出网店和实体店商品之间差异并不是很明显。
(四)高中生校园移动互联网消费态度调查
在对“你对手机网络购物持有何种态度”这一问题,70%的高中生表示赞同,20%的高中生保持中立态度,10%的调查者不赞同这一购物模式,从整体评价来看,高中生对手机网购态度以赞同为主,手机网购满足了高中生群体的购物的个性化需求。
三、调查结论
1. 手机网购适合高中生群体的特点,符合了高中生的购物习惯和要求。与此同时,不同的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对高中生群体消费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的一代,高中生群体对手机网上购物的要求更高,特别对于网上购物的便利性要求对高中生的消费期望影响尤为明显。在手机网购平台的开发过程,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贯通联系,如何更加方便高中生生活,成为商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竞争的重点。
2. 高中生对“网店虚假宣传”的问题反映突出,说明商家有过度美化商品外观的行为,造成高中生在消费后与实物比较产生负效应,进而影响高中生持续购买行为。鉴于此,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商家的行为;网购平善监管设计,对于不诚信的商家及时除名,维护网购平台的购物环境;商家自身应该客观地反映商品形象,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缩小商品线上和线下差别,进一步获得消费者认可度。作为用户自身而言,要提高个人辨别的能力,要在一些评价较好的网店中进行购物,注意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
3. 高中生对手机网购的认可度较高,但对于手机网购的态度仍不是很积极。特别是对于网上的商品质量存在不信任的态度,说明在加大对移动互联网商品的宣传的同时,一定制定相对应的制度来加强管理,争取到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4. 要更加关注到用户的购物体验,在手机购物中让用户可以心情愉快。总体而言,只有在购物过程中内心感受得到满意,才能促进手机网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博,李厚锐,田新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研究[J].浙江学刊,2016(02).
关键词:新疆;乳品;营销组合策略
乳品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新疆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这几年国家经济水平提高,我国政府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高,新疆的乳产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M乳业公司作为麦趣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知名的子公司,乳品产业发展成为当地重点关注的产业之一。随着蒙牛、伊利等这些大型企业加大了在新疆地区的营销力度,天润乳业、西域春等本土企业也不断创新其产品,M乳业公司的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而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受到的规模、资源、资本等竞争,还是受到价格、市场等竞争都变得非常激烈,导致企业发展越来越艰难,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降低。
一、M乳业基本概况
M乳业公司作为M食品集团的巨头,在1988年正式建立,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麦趣尔工业大道,总建设面积达到了99000平方米。M食品集团经过26年的发展,在2014年1月28日正式在我国深交所上市,员工总数量超过了1300人。作为我国首家清真食品精加工为主,同时包括乳制品、烘焙、冷淡品进行开发生产,同时,包括商贸流通、连锁物流等经营方式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在北京建立了子公司,2014年下旬收购浙江新美心集团,现如今,全国建立了三百多家实体连锁店。M乳业公司作为M食品集团的子公司,国家点名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新疆地区首个全部引进国外生产线的企业,并以超高温来进行杀菌,建立了无菌灌装工艺,解决了自治区高品质乳制品加工的缺陷。M乳业公司在创新过程中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先进的眼光来发展该地区牛奶资源,以1.5亿元巨资来发展国外先进生产线,进入新疆市场以后,将“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牛奶”为公司的发展方向。
二、M乳业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销推广力度不够公司并未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根本原因在于,并未深入分析市场营销,根据自身特征,适应消费市场发展,营销战略针对性不强,不够科学。而乳品业竞争不断加剧,使得乳品企业预期收益不断下降,受市场营销手段很大影响,新疆地区其他乳业集团营销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并呈现出逐步发展的趋势,甚至逐步向县、乡级市场发展,而本地小型企业也制定了发展战略来分流客户。
(二)定价不合理产品特色与消费者需求不契合,M乳业产品总体竞争力不足。一是销售结构不完善,将主要销售重点放在高利润产品上,发展缓慢,尤其是利乐枕标准砖牛奶礼盒装。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并未适应市场消费变化。公司拳头产品保存及时、特色化鲜明、但价格过高;公司大多数产品偏向风味乳酸饮料,这类产品拥有较好品质,分量足,但包装个性化不明显、针对性不强;二是产品品牌核心诉求无法适应消费者需求。
(三)产品供给不足均匀化生产与季节性需求不契合,根据市场调查问卷数据可以了解到,M乳业定量式的均匀化生产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季节性需求,尤其是牛奶销售淡季影响较大。自2010年9月份开始,M乳业营销逐步向学校市场发展,并在昌吉地区开发出了日销量7万多份的规模。公司液态奶销售跟随学生的集散发展而变化,淡旺季趋势明显。在学生上学时,高峰期的日销量甚至超过了20万份,而节假日销量仅仅达到7万多份。且M乳业公司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液态奶企业销售瓶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日销量分别在8万~10万份、15万~20万份、50万份。企业的销售进入瓶颈以后,则会在这一销量附近徘徊较长时间。如今M乳业解决首个销售瓶颈问题,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销售瓶颈,在20万份这一销量点徘徊时间较长。(四)农村居民购买渠道单一现有营销渠道与市场经济没有契合,农村居民购买渠道单一。利用市场产销渠道可以了解到,M乳业营销渠道并未适应市场经济结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区域市场发展严重失衡,虽然公司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品牌张力影响较大,尤其是配送范围与经营成本等多个因素的影响,90%的绝对销量以周边地区为主,无法涉及偏远地区。二是市场结构不符合物流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淡旺季产能调控合理性,甚至是配送资源组合能力下降。
三、消费者购买乳制品行为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设计了乌鲁木齐地区液态乳制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乳制品消费者,由本人及亲朋好友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收回。调查场所主要集中在商场、超市、街头、广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问卷325份,剔除填写错误无法分析的问卷13份,有效问卷为312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6%。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次研究的人口统计变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性别、年龄、教育层次、职业分布、平均月收入。该次调查问卷当中,男、女人数分别为142人、170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51%、54.49%。女性购买比例更高,男女比例相隔了近10个百分点,传统习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女性负责家庭的一切开销,且大部分调查问卷当中,男性并不了解乳品购买次数、区域、消费次数等,而这一因素解释了在调查问卷当中为何女性占据更高比例的根本原因。在年龄分布上,其中有1.92%的人处于16~18岁之间的年龄,29.17%的人处于18~24岁之间的年龄,35.58%的人处于25~34岁之间的年龄,14.10%的人处于35~44岁之间的年龄,6.73%的人处于45-54岁之间的年龄,12.50%的人处于54岁以上的年龄。调查问卷当中,64.75%的消费者处于18~34岁之间,说明乳制品消费者青年所占比重较大,是乳制品消费的主体。在受教育层次调查数据中,初中、高中、本(专)科、硕士消费者人数分别为45人、60人、134人、7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4.42%、19.23%、42.95%、23.40%。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大多数消费者素质居于较高水平,本(专)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了66.35%。在职业分布数据中,公司职员、事业单位、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学生、其他人数分别为54人、79人、33人、36人、49人、6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7.31%、25.32%、10.58%、11.54%、15.71%、19.55%。在月收入水平分布有关数据当中,月收入不超过1600元的消费者达到了115人,这部分人数占据了36.86%的比例,其中,有60人月收入处于1601~2500元,占据了19.23%的比例,月收入在2501~3000元、3001~4000元、4001~5000元、5001~8000元、8000元以上的人数分别为40人、46人、24人、14人、1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2.82%、14.74%、7.69%、4.49%、4.17%。根据调查数据可知,中低收入占据了较高比例,根本原因在于,在校学生占据了15.71%,大部分月收入不超过1600元,属于低(无)收入阶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传统中庸思想的因素,使得人们故意填写较低收入,属于无法防止避免的误差。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在购买目的方面,53.9%的消费者认为牛奶能够强身健体,35.2%的消费者将牛奶作为日常的替代早餐。说明消费者购买乳制品主要是因为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和作为替代早餐的功能。在购买频率方面,每月饮用液态奶不超过5次、5~15次、16~30次、30次以上为有34人、111人、91人、7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1%、36%、29.5%、23.4%。说明消费者饮用液态奶的集中在每月5~30次之间,频率较高。在购买规格方面,有181人购买频率较高、最低的乳制品规格分别为200~250ml、500ml以上,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8.8%、6.2%。说明普遍的消费习惯是200~250ml的包装规格占据主流,虽然大部分能够接受2斤装(1000克),但大包装牛奶制品存在很大的限制。在购买类型方面,纯(鲜)牛奶和酸奶作为购买次数最多的乳品类型,有128人购买了纯(鲜)牛奶,这部分人数占据了总调查人数41.6%的比例,而133人购买酸奶,这部分人数占据了总调查人数43.2%的比例。此外,其他乳品消费比例甚至不超过10%,酸奶购买数量大于纯(鲜)奶。相比纯(鲜)奶,酸奶更好地适应了国人体质且口感更佳。在品牌选择方面,选择蒙牛、伊利、西域春、麦趣尔、天润这几个品牌人数为:25人、27人、115人、145人、122人,分别占比为:8.1%、8.7%、37.3%、47%、39.6%。可以看出消费者选择新疆本地品牌麦趣尔、天润、西域春这三个品牌较多,也反映出本地品牌比较受本地消费者的认可。在每月购买乳制品花费方面,有38.6%的人乳品消费处于40~80元之间,31.5%的人乳品消费处于80~150元之间,说明大部分消费者每月乳制品消费集中在40~150元之间。根据此次调查,认为乳制品质量好坏评价标准受企业规模、广告宣传、亲身体验、好友推荐的人数分别为75人、22人、178人、17人、1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4.3%、7.1%、57.8%、5.5%、5.2%。在消费者看来,乳制品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自身体验和企业的规模。在乳制品价格方面,认为乳品价格偏高、合适、偏低的人数分别为117人、183人、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8%、59.4%、2.6%。消费者普遍还是认为乳制品价格适中,但还是有部分人员认为价格偏高。且消费者普遍认为,如果乳制品价格降低或自身收入增加都会增加对乳制品的消费。根据调查,在西域春、麦趣尔、天润、蒙牛、伊利这几个品牌中普遍认为麦趣尔品牌乳品价格偏高,其次是天润品牌的乳品,西域春和蒙牛、伊利价格相当。在影响乳品价格因素方面,质量成本占86%、广告宣传费用占72%、流通渠道成本58%,在消费者看来,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质量的好坏。在购买场所方面,消费者购买乳品次数最多的为大型超市和商店(小超市),而这部分消费者人数达到了282人,占据了91.4%的比例,有6.5%的人家中订奶,这部分消费者人数达到了20人。而6人以其他场所为主要购买场所。通过对消费者购买乳制品行为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的个人条件对乳制品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个人条件主要是由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决定。通过统计分析,从性别方面来看,女性消费者相对于男性消费者更多;从年龄分布来看,消费者青年所占比重最大;从学历来看,消费者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同时,消费者比较注重乳制品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通常选择在超市、商店购买,购买类型较集中在纯牛奶和酸奶等液态奶,且购买频率较高,更多选择本地品牌。
四、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根据M乳业公司在目前的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消费者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乳制品购买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从促销策略、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这4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价格策略公司要对不同产品生产线的平均利润及时进行确认,比如塑料产品利润必须要高于20%到25%,杯装产品利润必须要高于25%到35%,屋顶包利润必须要高于40%到45%。一旦对这些产品生产线日利润进行确认之后,就可以对产品利润、销量等进行规划同时,定制合理的价格。在定价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市场行情,采取渗透式价格定制;利润较高的产品:屋型纸盒酸奶、保健功能牛奶等,此类产品在定价的时候需要结合市场行情,使用撇脂式价格定制。
(二)产品策略企业要及时调整市场发展战略,产品种类上进行细分,将市场信息随时进行整合并转化为企业产品优势,以最快时间和速度推出新产品,这样才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创新策略;三是提供特色产品,推行产品差异化策略;四是调整产品组合及其与地区、渠道和季节的配合。
(三)渠道策略目前随着企业对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销售渠道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给予整合和改进。一是采用分销渠道策略,企业要对分销渠道加强管理力度,创建专门的分销渠道运作体系;二是采用现代渠道终端营销策略,在公司本身的实力方面,应当与竞争敌手的优势渠道趋避开,企业市场进入市场时顺序可以如下:第一是学校和社区的渠道;第二是便利店,最后才是大卖场以及标准超市。依据每种类型终端的特点,M乳业应该对不同类型终端要相应地进行价值评估,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营销手段。
(四)促销策略当今社会,乳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M乳业在促销策略方面一是采用公共关系策略,M乳业在为顾客提供高质量商品的同时,也可以让消费者到其牧场进行参观,其一可以缩短和消费者的距离,其二可以让消费者零距离地接触公司先进的乳制品加工技术,让消费者在牛奶的生产上有良好的认知,从而对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放心。二是采用综合促销策略,针对刚上市的新品,可采取免费品尝、附送赠品、退费优惠等促销方式;针对处于成长期的产品,可采取集点换物、附送赠品、公关促销等促销方式;针对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可采取有奖竞赛、打折出售等促销方式。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80年代亚洲“四小”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8014.04
C、国内先进水平26847.02
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14024.56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5710.18
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417.32
D、本公司自主开发27048.2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6424.52
D、国内先进水平10841.38
E、国内一般技术水平2911.1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8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26748.28
B、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少部分技术12222.06
C、有技术开发机构且出售技术专利71.27
D、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5828.5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的产品性质
考察加工贸易产品性质,可以测度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得出有关技术进步的状况。课题组调查的加工贸易样本企业中,57%的企业从事成品组装生产,20%的企业从事零部件生产,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同时,67%的企业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7%的企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17%的企业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企业在20~30%之间。
从外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大型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阶梯中的状况与其它投资者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无论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中小企业,他们移入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条的性质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贸易要素密集度,来自投资者的差异就十分
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投资者,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投资者,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的加工贸易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9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阶梯(%)
成品组装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
A、大型跨国公司58.2618.2634.78
B、个人投资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业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56.938.7630.668.03
B、个人投资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业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240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103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76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478.67
E、面临升级换代83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9516.8%
B.母国进口10718.9%
C.订购方提供13724.2%
D.其他国际采购20436.1%
E.中国国内采购261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比重
A.初级产品281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231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03.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5显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状况。可以看到,实施了技术援助的企业占有效样本企业的36%,64%的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援助,其中,27%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比例不高,这既与国内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有关,也与大量采购来源于国外配套企业的跟随进入有关。从不同的投资主体进行考察,大型跨国公司比其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援助倾向,47%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了技术援助,这一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近18个百分点,大型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援助在技术水平和援助效果上显然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因而,调研结果表明,他们在推动配套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总体上优于其它投资者。
表15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进行技术援助19135.97
B、没有技术援助15128.44
C、准备技术援助509.42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4126.55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6不同投资主体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大型跨国公司个人投资中小企业其他
A、进行技术援助46.9232.472
9.5243.75
B、没有技术援助27.6925.9727.7131.25
C、准备技术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9.2332.4731.3321.8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现有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推动现有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入配套体系,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据表17的调研数据,有49%的企业与国有企业有配套关系,仅次于外资企业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抛开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国有企业在配套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步伐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但实地考察调研表明,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加工贸易的主要配套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基本是由跟随进入的外资配套厂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贸易配套企业的构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国有企业27649.11
B、集体企业14024.91
C、乡镇企业12021.35
D、民营企业16629.54
E、外资企业28550.7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表18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89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394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74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51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28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107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2183.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8是样本企业对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碍的信息反馈。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其余几项选择比例相对较大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接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面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为长期里,客户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动内资企业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分包供应能力,形成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产业关联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投入
随着跨国经营的当地化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间接渠道。对于投资方而言,相对于资金和设备,掌握技术资源的人力资本的沉淀是其撤资转移时100%的损失,因而也是东道国最保险的收益。所以,鼓励外资企业人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是各东道国外资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外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训状况越好、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本地招聘。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也较好,8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国内培训,还有24%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出国培训。高比例的当地聘用率和培训率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培养精良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同时也为员工流动进而产生技术外溢创造了条件。
表19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来自外商投资国6711.45
B、投资国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0加工贸易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出国培训12721.30
B、国内培训50985.40
C、没有培训538.8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1、22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情况的调研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加工贸易企业员工队伍基本稳定,同时,72%的企业存在合理的流动,这种流动为技术外溢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跳槽”,流入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流动的70%,这使得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资企业外,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创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向国有企业流动比例最低,并与前两者差距较大,表明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营企业是未来实业界接受技术外溢和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表21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很稳定,基本没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动43371.93
C、流动过于频繁264.3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2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动方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外资企业37669.12
B、国有企业529.56
C、私营企业10118.57
D、自己创立企业10619.4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考察加工贸易企业员工聘用、培训和流动情况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人员聘用的当地化比例很高,培训状况良好,流动性也很强。但由于当地企业在用人机
制和经营环境方面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员流动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企向内企的流动比例较低,从而使得以人才流动为渠道的技术外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人才流动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内资企业具备或创造出相应的人才吸引机制,上述状况才可能发生改变。
通常来说,一项调研活动的大致包括“指标设定”、“样本收集”、“数据分析”、“指标测评”等流程。首先是“指标设定”,笔者认为汽车行业消费及服务满意度的调研报告的指标设定,应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汽车品牌消费属性、汽车销售服务状况及汽车销售服务流程等方面,初步建立汽车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通常应划分三个层次,销售服务顾客满意度为总的测评指标(特级指标)。同时根据顾客满意度的含义及销售服务的特性、汽车品牌消费属性设计3个一级指标,即顾客对销售产品质量的感知、顾客对销售服务价格的感知和顾客的抱怨。再将一级指标细分成二级指标,如购车环境、销售人员服务水平、服务态度、销售服务流程、销售服务项目、服务费用、消费投诉及处理等。然后再把“二级指标”细化为数量更多的三级指标。在测评指标体系中只有第三级指标是可直接测量的,它将转化为满意度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
在初步选定调研指标后,将其设计成调查问卷,让调查对象通过两两相互比较,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同时,考虑到三级指标中可能还存在遗漏之处,应在问卷的最后留出空白,请调查对象填入他们认为是非常重要而被遗漏的指标。
而《2006年中国销售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似乎过于草率,互相交叉重叠,还有些牵强附会,如其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交车过程、销售人员、经销商设施、交易条件、交车时间、以及书面文件”等六个因子,而且每个因子基本处于同一层面、比较均衡,如除了交车过程占33%外,销售人员占16%,经销商设施仅少销售人员一个百分点,而交易条件、交车时间、书面文件齐驱并驾,比重均为12%,而让人纳闷的是“交车过程”的内涵是缩小了,还是另有特定的内涵,交车过程不是包括销售人员的服务以及交车时间在内吗,怎么笼统的“母项”与“子项”同台竞技,不是挺搞笑的吗?另者,“书面文件”为何“东西”,是销售服务合同吗还是车商的内部文件,这能作为一个调研的指标吗?而据该报告称,“销售人员和书面文件”,是奥迪与2005年相比进步最为显著的两个因子,这能让人信服吗?“书面文件”真的这么重要吗?这就不让人怀疑其指标设定的合理性了!
其次是“样本的收集”,对于产品层出、汽车产品线涵盖高中低端甚至无法归档的汽车行业来说,其调查的样本数量应该要充足。众所周知,调研因项目而异,有些项目所需的样本少些,有些则要求多些,但大致来说,若时间、精力、经费允许的话,调研样本应尽可能地多,通常取样多的调研报告总比取样少的要更具说服力,而据该调研报告的公司宣称“该项调查主要基于顾客在购买新车2-6个月内的评价。2006年的SSI调研是在7,910位新车主的反馈的基础上作出的,涵盖了中国22个主要城市的31个汽车品牌。实地调查时间为2006年3月至5月。”这样这量远远不适合于汽车行业的调研,而且调研时间过于仓促,也把握不好节点,起码没有同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同步!要知道对于车市来说,所选择调查的3-5月份是波澜不惊比较平淡的月份!
再次是“数据分析”,各市场调查公司、研究机构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及数理模型,在此不想展开来说,但是有一点必须进行缜密的“数据交叉”分析,千万不能自相矛盾!
最后是“成果测评”,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信度检验
调研问卷各指标项目应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各级指标应互为印证而不是相互排斥!这方面, 《2006年中国销售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似乎大有纰漏!2、效度检验
1)内容效度
权威可信的调研报告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应参考借鉴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材料及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汽车销售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调研方案,并经消费者认可修改及实地调查,所选择的项目均能从一个侧面或多个角度反映顾客对汽车商销售服务的满意情况,同时测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基本涵盖汽车销售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问卷的项目设置合理、形式界定明确和语言表达清晰,就可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否则,另当别论!
(2)结构效度
主要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进行验证。通过来说,我们应确保问卷指标体系的聚集
和区分效度,经统计分析各级指标的得分与总满意度得分的相关系数比较明显,尤其是核心指标与总满意度得分相关系数成正比,而其他级别比较低的与总满意度得分关联系数较小。这说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而《2006年中国销售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好象很难体现出这一点!
该调研报告给我们的启示:
1、指标及其权重基本由消费者确定
调研测评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确定是在结合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及我国汽车行业的消费环境、销售服务流程特点的基础上予以初选,再经对消费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进行修改和筛选,各项指标的权重也是通过消费者对其相对重要性打分而最终确定的。而不是事先设定,这种从消费者自身角度出发来确定指标及其权重的方法,克服了目前消费满意度调查中评价指标多由专家或调查方自己事先制定,很难真实地反映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的弊端,真正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调查结果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更真实,更有市场价值!
2、问题的排序按销售服务的流程设计
调查问卷中各项问题的排序应按顾客的购车流程设置,且主要针对销售服务中的各个接触点,这样既便于顾客回忆提高调查的准确度,又能帮助卖方的管理者发现服务流程中的薄弱点,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3、答案设置应尽可能详尽
团队成员:孙道帅张晶刘国龙(资环力学)
李晓桐李泽健
关于我校奶茶市场问卷调查统计的小组报告
一、调研背景介绍
随着饮料市场的不断丰富,奶茶等饮品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当瓶装饮料不再是学生们课后唯一的选择,当奶茶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解渴的饮料,而成为一种当代大学生乐活主义的生活方式时,奶茶市场潜力无限,于是奶茶店也逐渐在大学周边迅速兴起。一家接一家的奶茶店相继选址在大学校园附近。而由此引发的市场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众所周知,奶茶成本低廉,但是喜欢奶茶的大学生却还那么多,那么到底奶茶店以何种元素能最大化的吸引学生眼球?日趋红海的奶茶市场又是否能迎来新的一片蓝海?新的奶茶市场龙头企业又会花落谁家?
为此,本调研小组展开了此次关于大学生奶茶市场的调研计划,同时以山科大后街皇家奶茶店为例,具体调研其在山科附近奶茶市场的竞争地位以及优劣势。并与其竞争对手进行研究比较分析。
以下是避风塘-皇家奶茶店的有关情况简介:
皇家奶茶店隶属于避风塘奶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绿色健康休闲饮品为主打的特许经营连锁机构,至力于打造全新的饮品形态,将传统奶茶与健康文化溶合一体,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具活力的特色饮品。
二、调查人员:孙道帅张晶刘国龙李晓桐李泽健
三、调查对象:山东科技大学校内美食街皇家奶茶
四、调查时间:2018年11月15日——2018年11月24日
五、调查目的:
对校内及周边奶茶店的市场现状和投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奶茶店投资和更好发展做好导向工作。
六、调查方式:问卷式、访谈法、资料法、观察法等。
附件一:eba创意管理大赛问卷调查表
附件二:访谈内容
七、调查内容:
1、奶茶店销售现状调查
2、奶茶店销售环境调查
3、消费者对奶茶或奶茶店的相关看法调查
4、奶茶店投资分析调查
八、实施过程及各成员分工
(组长)孙道帅:策划活动进程及活动任务分工,定期召集成员讨论研究,并将各成员的获得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制作成型调查报告。
(组员)张晶:搜集调查问卷和调查报告的格式及内容方面的有关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引入格式。
刘国龙:主要负责宣传方面的内容,如门面、宣传方式等方面的调查。并调查各项物品的市场价格,统计分析销售收入问题。
李晓桐:负责调查问卷填报和统计的实施及对店主进行访谈,并对奶茶店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李泽健:对奶茶店物品准备及投资情况做了相关统计,通过观察法对其销售现状调查。
九、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销售现状
1、经营模式:即产即销型。
优点:保证产品质量,博得顾客好感与放心,减少浪费。
缺点:效率低。
2、销售方面的分析:
优点:
(1)该奶茶店是避风塘连锁机构,属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
(2)该店为顾客发放积分卡,无论大杯小杯,每集够10杯可免费获赠一杯相同规格的奶茶,吸引消费者。
[关键词]大学生;网上消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01-02
1 引 言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表明,中国的网民群体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学生网民在整体网民中比例最大,占到28.8%。近几年来,随着购物网站的发展,网络购物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选择网络购物这一新颖的购物方式。因此网络购物行为也为许多学者所关注。
如对大学生网购行为做调研统计。盛晏、邓洪林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报告》中,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群体特征、网络购物原因分析、大学生对购物网站的选择特征、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大学生网购利用各种变量进行市场细分的张红明、李庆梅在《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中,利用实证研究认为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有学习需要、创业需要、自我表达需要、沟通需要、休闲需要。对大学生网购行为进行定性分析的徐洪升在《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研究现状分析》中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消费目的、内容、途径与方式、消费效果与满意度等6 个方面。Mary Wolfinbarger、Mary Gilly的研究指出网上消费者的购物目的主要有目标导向型和经历型两类。
上述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购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购的原因和网购的心理均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对大学生网上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了解大学生网购动因,为电子商务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研究问题 1:根据大学生对于网购体验的评价得到网购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问题 2:根据大学生网购的产品类别、了解渠道和人口统计特征来了解市场的总体状况。
2.2 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数据。问卷的设计基于以往文献和研究中使用的问卷调查量表,并根据调查对象和研究对象进行调整以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合理。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大学生网购体验、主要网购产品的类别、了解网购的信息渠道。问卷除第一部分外,其余各部分均为李克特五级量表。
调查时间为2010年 5 月。鉴于本研究的主题,因此以在校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发放纸质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6.5%;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55.5%。
3 数据结果与分析
3.1 按照大学生的网购体验进行因子分析
先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本研究是关于消费者态度和意见的问卷,因此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对消费者服装偏好量表的信度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在20项问题中,其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21。因此该调查问卷编制的内在信度是比较理想的。
接着对初始数据作效度分析以确定其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经过分析可知原始数据KMO值为0.831,表明原始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拒绝相关阵是单位阵的零假设,说明各变量不相互独立,适合作因子分析。
利用相关系数矩阵和特征值选取公共因子,本研究采取主成分方法来提取公共因子,为了使对公共因子的解释更为容易,对初始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最后抽取出特征值大于 1 的20个语句,共 4个评价因素。选取测试语句的因子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493,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5.739%。所以只要选择前4个公共因子,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大部分信息。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测试语句,对其进行因子命名。
C1:流行及便利性因子。这个因子包含6条测量语句。其因子载荷在 0.526 以上,表示大部分被访者认为网络购物符合潮流,表现出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同时,网络购物让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流行及便利性因子。
C2:质量及安全因子。该因子包含6条测量语句。其因子载荷在0.569以上,它最大限度解释了大学生在网购时对于产品质量和信息安全的体验。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质量及安全性因子。
C3:品种及价格因子。该因子包含4条测量语句。其因子载荷在0.607以上,反映网购相对传统购物最大的优势就是商品的价格较低,品种丰富,可以购买到很多当地无法购买的商品,海外代购的模式甚至可以买到一些国内没有的商品,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品种及价格因子。
C4:服务及搜索因子。该因子包含4条测量语句。其因子载荷在0.49以上,反映了网购的规范化程度在提高,及时沟通软件的使用使得买家和店家的交流更加直接,售后服务在加强,日益完善的搜索引擎帮助消费者快速找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因此命名为服务及搜索因子。
3.2 各影响因素的实际感知表现
流行及便利性因子的实际感知表现。从该因子各项的统计数据来看,均值最小的为3.21,最大的为4.21。因此,消费者认为网购是流行的。并且对于这种足不出户,就能随时随地购物的方式是比较认同的。在6个问项中得分最低的是送货的及时性,也就是说,消费者认为网上消费的物流服务有待提高。
质量及安全因子的实际感知表现。从该因子各项的统计数据来看,均值最小的为2.30,最大的为3.08。因此,消费者认为网购的产品质量和网上的信息安全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尤其对于售后服务和信息安全问题的现实表现不太满意。
品种及价格因子的实际感知表现。从该因子各项的统计数据来看,均值最小的为3.36,最大的为4.14。因此,消费者对于网上商品的丰富性和性价比很高均表示认同。这也是消费者喜欢网购的主要动因之一。
服务及搜索因子的实际感知表现。从该因子各项的统计数据来看,均值最小的为2.68,最大的为4.0。因此,消费者认为网上搜索需要的商品和进行商品比较比较容易,相对于传统购物方式可以极大地减轻消费在找寻商品上的体力支出。但消费者对于商家对商品的描述持怀疑态度。
3.3 大学生网络购物群体特征
(1)性别特征。在调查的304份有效问卷中男生为12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2.1%;女生为17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7.9%。这个统计结果和2008年盛晏、邓洪林调查结果有所不同,他们当时的调查结果是男生网络购物比例略高于女生,并认为互联网在男生中的普及程度要高于女性,男生比女生更敢于冒险和追求新的事物,而且男生的网络基础知识比女生普遍好,这是造成大学男生网络购物比率要高于女生的原因。本次调查和上次调查时隔两年,网络购物环境的逐渐成熟、网购相关知识逐渐普及,使女生不仅在传统购物方式上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在新兴的购物方式――网购上也占据主要地位。
(2)年级特征。调查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网购的比重迅速增加,大一新生的网购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3%,大二网购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3.1%,大三网购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0.5%,大四网购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71.1%。由此可见,网络知识的增加对网上消费有较大影响。同时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个人拥有电脑的比重也较高,这对网上消费有正向影响。
(3)专业特征。从调查结果来看,工科和文科类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5.5%和36.8%,是学生中的主要网购群体。这可能是由于工科和文科的学生总数相对较多造成的。
(4)购买力特征。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网购人群中每月消费在500~800元的占总人数的43.4%,每月消费在800~1000元的占总人数的21.1%,每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3.2%。每月有着较高生活费的学生是网络消费的主要人群。
3.4 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了解途径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网络消费人群了解网络购物的途径排名前两位的是网络和朋友介绍。一方面网络仍然是宣传网络购物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大学生人口密集,同学、朋友、室友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3.5 购买金额
从调查结果来看,39.5%的大学生每次网上购物的平均金额为50~100元,31.6%的学生网上购物的金额为100~200元。这与上述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是相吻合的。
3.6 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类型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网上最常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依次为服装、音像制品、配饰、虚拟物品和美容产品。
4 结论及建议
4.1 大学生网上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在大学生人群中有着网购经历的人群数量较往年增加,高年级的学生是网购的主要人群,由于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提供的生活费用,因此大学生网上购物每次消费的金额有限,多在200元以内。
4.2 主要通过网络和朋友介绍了解网购相关知识
由于网络企业的宣传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因此具有网络相关知识和运用技术的人群首先成为网络消费者,另外在关系密切的人群中朋友的影响力较大,在社会可见程度高的商品中从众效应较强。有些不了解网购的人群,可以考虑通过传统媒体来影响他们,比如通过电视广告和杂志广告来吸引这部分消费人群。
4.3 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大学生网上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流行及便利性因素;质量及安全因素;品种及价格因素;服务及搜索因素。其中网上购物的便利性、品种丰富性、高性价比、搜索容易等因素是促使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主要动因,但质量及安全性、描述的真实性和售后服务的完善是电子商务企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4.4 大学生网上消费潜力巨大
大学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家庭的供给,因此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校期间的网上购物金额有限。但其参加工作之后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金额,并且其购买的商品种类也将更加多样化。所以,大学生的价值也绝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目前的实际购买量,而在其终身价值。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再加上已经形成的网上购物习惯,他们带给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盛晏,邓洪林.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报告[J].商场现代,2008(10).
[2]张红明,李庆梅.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7):66-67.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对于来源国效应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国产品类别调节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是将产品类别分为高科技与低科技,研究其对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文卷调查法与实验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来源国效应及产品类别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产品类别会调节来源国效应,高科技产品会强化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低科技产品会弱化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来源国效应;产品类别;产品感知质量
中图分类号:T0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10
收稿日期:2015-03-17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逐渐趋于一体化,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的越来越密切,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的国际品牌竞争也越来越大,加剧了我国产品间的竞争。对于大量进入国内的产品,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往往要借助外部信息,来降低自己的购买风险,作为产品的外部特征之一的来源国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感知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从四个部分论述,①文献综述,讨论并回顾现有文献;②假设的提出与实验研究设计,推导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及各种变量的选择与实验设计;③数据的处理与相关结果;④结论意义,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1 文献综述
1.1 来源国
来源国是指产品的制造国,由于跨国贸易的普及与生产制造的全球化,来源国被进一步分解为设计地、制造地、组装地以及品牌来源地等。1962年,Dicheter提出“世界顾客”的视角,认为一个产品的来源国应该作为差异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制造商,在该观点提出后不久,Schooler首先发现来源国效应的存在,认为产品的来源国效应是产品的来源国信息对消费者的产品评价、态度以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指出来源国特征作为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
1.2 来源国效应
来源国效应是指进口产品进入新的市场所遇到的、以消费者偏见形式存在的无形障碍。相对于优势来源国来说,消费者对来自于劣势来源国的品牌或产品的感知质量的评价更低。来源国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来源国经济发展程度;②产品熟悉度;③涉入程度;④文化差异;个人因素;产品类别及产品属性。
1.3 关于产品类别的研究
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进行评价时,会根据不同线索选择性地搜索信息,他们把来源国信息、品牌名称、价格等归类于外部特征,而产品功能、质量、特性等属于产品的内部特征。根据产品的工艺复杂程度,分为复杂产品和简单产品,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产品,消费者更加倾向利用来源国的外部特征,因此来源国的效应比较强;以产品科技含量对产品进行分类,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来源国效应的影响比较强。以消费者为调查样本,对产品偏好进行研究,对于那些不同风险程度的产品,消费者比较信赖那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而产品类别对于来源国效应的影响作用不大。
2 研究框架与实验设计
2.1 研究框架
提出如下假设:
H1:相对于劣势来源国,优势来源国会产生较高的产品感知质量。
H2:科技含量不同的产品类别会调节不同的来源国与产品感知质量的关系。
来源国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说明弹性模型是可以进行推广的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设计(见图1)。
2.2 实验设计
2.2.1 自变量:来源国样本选择
来源国变量的选取需要满足的要求是被选择的国家在产品评价上有明显的差异。选择的来源国样本是中国和美国。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其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积极正面的来源国形象,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虽然经济排名已经位列第二,但是中国的产品大多数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附加值低。此外,美国一直是产业链中研发设计的代表,中国是产业链中组装制造的代表,研究两者、找出消费者对两国不同产品的感知质量的差异,更好的为我国在不同产品的营销上提供建议。
2.2.2 因变量:产品感知质量
产品感知质量是指购买者通过对价格、质量和价值的感知而对产品做出的主观的判断,是关于一个产品优越性或卓越性的判断。可以分为客观品质判断和主观品质判断。客观品质从技术角度描述产品是否品质良好;主观品质则是指消费者主观感知到的质量水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来源于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外部特征通常作为判断产品感知质量的重要因素。关于产品感知质量的量表采用被大多数人采纳的Dodds等测量价格、品牌和商店形象对产品感知质量影响时采用的量表,从几方面进行测量,分别为:可靠性、工艺、质量、可信度和耐用。
2.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来源国:美国、中国;产品类别:高科技产品、低科技产品。为了更好的控制实验,需要把不相关的变量进行控制。实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该问卷的第一部分运用图片、产品技术指标和产品来源国信息对产品的特征进行描述,为了剔除品牌的影响,产品使用虚拟品牌进行试验。第二部分是产品感知质量的七分量表,需要被调查者阅读了第一部分产品的特征进行选择。
2.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研究选取的调查样本是湖北工程学院的学生。因为大学生对于电脑与运动鞋是比较熟悉的而且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共发放215份调查问卷,其中网上发放175份,回收了84份有效问卷,图书馆一共发放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调查对象中,男性为47%,女性为53%。
2.2.5 数据结果与分析
将收集的120份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研究的调查样本是湖北工程学院的学生,年龄的均值为21岁,通过对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M男=4.18>M女=4.04,t=0.895,P=0.372,各组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来源国与产品类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M美国=4.29>M中国3.92,t=2.495,P=0.014<0.05,M高科技=4.34>M低科技3.88,t=3.179,P=0.002<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通过一般线性模型中的单变量分析,得出主体间效应检验(见表1)。
表1显示,来源国的主效应仍旧显著(F(1,116)=6.907,P=0.01<0.05),表明来源国会显著影响产品感知质量,支持假设H1。
来源国与产品类别对产品感知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F(1,116)=4.028,P=0.047<0.05),即在高科技产品类别下,来源国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更大;在低科技含量的产品类别下,来源国对产品感知质量间的影响比较小(见表2)。
4 结论
不同的产品类别会调节来源国效应,在高科技产品下,来源国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更大,而在低科技产品下,来源国对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比较小。
4.1 建议
通过运用高科技与低科技的分类方式,研究产品的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影响的调节作用,丰富了来源国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上,我国的产品营销方式是价格取胜,可是低价也给我国产品后期的研发与设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导致我国产品的质量一直不够优质。在产品层面上有以下建议:对于像电脑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研发人员应该更注重产品的创新和特色,对于产品质量与性能要严格把关;更多的针对顾客的相关需求和产品的相关服务,改善我国弱势来源国形象。而对于像运动鞋这样的低科技产品,可以将这些低科技产品设计得更加个性化,兼具中国特色,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树立我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在国家层面,国家应该更加积极提升国家产品形象,推动国际品牌的创建,大力鼓励出口贸易,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还应给予切实的技术和科研资金支持。
4.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的研究不足,此类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改进。
(1)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让研究范围更大,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如果有可能将调查对象扩大到国外朋友,研究其对我国产品的感知质量,可以更好的发现我国产品存在的问题。
(2)在来源国的选取上可以选择其他国家,研究不同国家与中国的对比在来源国效应上的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从多方面验证和改进实验结论,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更好的发现我国在产品营销上需要改进的方面。
(3)研究选取的高低科技产品的组合,在以后的研究中选用新的科技含量的产品组合,可能会使研究结果更加的丰富也使研究更加能适应当今科技变化的速度。
参考文献
1 Robert D.Schooler.Product Bias in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4)
2 Johansson, J.K., Douglas, S.P., Nonaka, 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 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5, 38
关键词:团购 消费者行为意向 对策
问题的提出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上购物方式已经由传统的B2C和C2C模式演变成了新兴的团购(Groupon)模式。它通过消费者自行组团、专业团购网站、商家组织团购等形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和商家之间的议价能力,使消费者获得了很大的商品让利。截至到2011 年3 月,我国团购网站已经多达3600 余家,月增长速度接近30%。
团购凭借其所销售商品价格的低廉性、营收规模的效应性等优势,引起业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让团购这种新兴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使团购更好的契合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今后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
消费者行为意向研究综述
行为意向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上购物的兴起,使网上购物者行为意向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早在1975年,美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就提出了行为意向研究的理理论(TRA)。该理论认为,行为的态度和主观标准决定了个人的意图,而意图又引起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TPB)是对TRA理论的延伸与发展,它表明了消费者必须产生明确的行为意向才会发生购买行为,同时,它还考虑了人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情况。认为人的行为意向主要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决定。
国内学者黎志成(2002)在TPB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特别强调了产品的类型与个性化的创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购后评价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就影响因素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异的见解,如:网站声誉、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个人信任倾向等,并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Jarvenpaa(1999)首次在电子商务中使用信任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Tractinsky,Vitale(2000)研究了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态度和对该网站风险的觉知是决定其是否选择网上购买的主要原因。Chau,Au,Tam认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呈现越有效,越容易使用,消费者对该网站的评价就越高,从而更易产生购物意图。Wakefield(2001)认为构建网络消费者信任的重要因素包括网站吸引力、机会主义行为、信息沟通、品牌资产以及第三方认证。McKnight(2002)把网络购物经验、消费者的基本信任观念、网络购物环境信任观念、个人创新性等因素作为影响网络购物信任的潜在变量。Chen和Dhillon(2003)研究得出网站质量通过能力、善意和正直对消费者信任也有间接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就网上消费者的行为意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但是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由于国内与国外的文化差异的巨大性,会导致各种因素的研究效果不一样。因此,基于对国内消费者和团购网站的调查研究,就有利于得出我国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团购的健康发展。
国内团购网站发展特性与消费者行为意向对比分析
(一)国内团购网站发展特性
我国团购网站增长迅速,但产品类型单一。自2010年1月,我国第一家团购网站上线以来,我国团购网站迅猛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是从团购商品的类型上看,通过百度团购导航的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得出,化妆品、服装鞋帽和美食依旧是团购网站的主要销售商品,共占据全部团购商品63%的份额。而相比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而言,团购对吸引留住消费者存在巨大障碍。
团购网站竞争激烈,行业不规则问题凸显,出现群雄争霸局面。目前,团购网站可以分成五种业态,分别是独立团购网站(以美团、拉手网、窝窝网为代表,凭借先发优势及良好的市场信誉,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网络社交网站(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通过口碑营销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实时交互的通道,且信息在用户已有的圈子里面传播的可信度较高)、传统电子商务网站(以淘宝、京东商城、卓越为代表。利用已积累的商户、用户资源及现有平台品牌优势,每日推出一类或几类团购商品,既提升了用户的粘性,又作为新颖的推介方式)、生活信息类服务网站(以大众点评网、赶集网、百度为代表,这类网站利用自身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细分行业分类信息和与商户的良好联系,提升自己在团购模式中的参与度)和传统互联网企业(以新浪、腾讯、搜狐为代表,凭借自身大型门户网站优势,让团购更加大众化)。
(二)团购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意向
本文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2份)分析,可以得出在团购模式下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具有如下特征:
优惠程度偏好。通过调查问卷(见图1)得出,在所有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中,团购商品的价格的优惠程度是决定消费者做出团购商品的最重要因素。对价格高低是消费者在网上选择商品和服务时,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消费者在团购网站购买商品时会选择比较相同或同类产品在价格上的优惠程度,来作为自身做出决策的依据。
商品质量偏好。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不管是影响消费者最终团购决策因素还是消费者团购商品时的关注因素,产品的质量都是消费者在团购商品时非常关注的要素。商品的质量性是消费者行为意向中考虑的关键因素。而消费者只有在对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进行对比和衡量后,才会产生下一步的购买行动。所以物廉价美成为消费者网上团购的关键指标。
防网上欺诈偏好。网络团购不同于实物购买和货到付款的传统电子商务模式,所以消费者对团购网站的欺诈的担心就相对于其他购物方式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出,超过42%的消费者认为“容易存在网上欺诈”是团购网站的劣势所在。还有26%的消费者认为团购中“实际商品与网上看到的商品情况不相符合”。特别是在口碑营销逐渐成为网上购物重要的影响因素的今天,团购网站的交易安全性、产品价格和品质的真实性,就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内容。
团购网站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团购网站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消费者对其的认知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今后,团购网站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深刻认识。
(一)调整团购商品结构,满足消费者需求
本文通过百度团购商品分布数据和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的对比分析,团购网站提供的商品类型主要集中在化妆品、服装鞋帽和美食,共占63%的市场份额。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却主要集中在服装、美食、数码电子、休闲娱乐和书籍上,这部分共占62%的市场份额。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必然还是会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不利于团购网站的发展。团购网站应该加大对数码电子、休闲娱乐和书籍等商品的销售力度,使其真正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二)控制各项费用,提高产品优惠程度
优惠程度是消费者选择团购网站的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团购网站应该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在双赢的情况下,努力降低商品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惠方案。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降低物流等管理成本,通过把更多的折扣反馈给消费者来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团购网站也可以考虑价格优惠以外的更多的优惠方案来供消费者选择。
(三)保障商品质量,完善商品情况描述
消费者对团购商品质量的关注来自于物美价廉的心理。团购商品出现的质量问题也是决定消费者是否继续购买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消费者非常关注团购商品时对商品情况的描述。所以团购网站应该在商品描述时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误导消费者。努力加强商品真实情况的详细描述,同时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切实保障团购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引入安全交易体系,做好诚信团购服务
由于有些团购网站为了达到吸引人的目的而采用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从而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所以消费者对团购网站容易产生欺诈的担心,阻碍了其选择团购网站作为网上购物的首选。团购网站特别是新兴的团购网站更应该引入安全交易体系,做好诚信团购服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的舒心。
结论
综上所述,团购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形式,它依靠低廉的商品价格和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网上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团购网站数量的不断增加,团购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团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团购网站应该不断的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在团购网站通过提供更多的价格折扣和优惠政策来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应建立产品质量的保障体系,完善自身各方面的品质,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支持与信任,真正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创新来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从而引导电子商务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志成,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12
2.任晗,钟正强.网络团购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探析[J].商业时代,2011(22)
3.王海萍,洋溢.对网络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6)
4.彭亮.Groupon 模式下团购网站消费者信任度的模糊综合评价[J].企业经济,2011(2)
5.Moez Limayem,Mohamed Khallifa,and Anissa Frini.What makes consumers buy from Interne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online Shopping[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2000,3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