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计算机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发展论文

第1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一)计算机审计规章标准尚待完善。我国审计法规比较完善但涉及到计算机审计还有空白,计算机辅助审计仍在试验阶段。各行各业人员组织安排、管理模式、工作思路重点均不相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限制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搜集和使用还没解决。海量数据及其复杂关系给计算机审计带来数据存储和处理双重挑战。海量数据的增、删、修、查、存、统计、导入、导出、格式转换等要求极高数据处理速度。日益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对现有数据整合处理方法提出挑战,计算机硬软件的快速更新要求也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拓展。

(三)缺少审计分析模型。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财产是经验,而审计模型则是审计技巧与审计经验的完美组合。虽不断被优化与深化,但审计模型仍受初始数据真实性、数据可靠性以及建模人员审计经验的影响。现有软件多是采用查询审计模型库外加审计经验判断方法进行审计。

(四)审计方式有待转变。审计在方式、方法、思维、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进步仍有代沟,无法适应监督控制职能的需要。尤其是在如何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包括采用信息技术系统对风险与效益状况进行实时预警,纵向、真实、即时、实用的阶段评价分析和监测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问题对策

(一)丰富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论基础,加速法规出台。没有强大的理论后盾,计算机辅助审计难以为继,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拓展理论研究,尤其要研究技术、对象、线索、方法,加强和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快计算机审计立法进程,使其有法可依。

(二)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审计准则和制度的讨论制订应加快步伐。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等已发生质变,现有审计准则已不能推进计算机审计发展。上到行业从战略层面应建立、完善并统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下至审计部门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重点梳理计算机审计过程,审计技术,相关人员资质,信息系统后评价及数据收集等方面应遵循的准则,保障当前计算机审计顺利进行。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多样化、信息化性和通用化。研制跨平台和多环境使用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行业通用版本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符合行业实际的辅助审计软件,并尽可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同时还要针对规范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领域,推进网络化进程。在网络互联实现审与被审双方信息的共享交流的前提下,通过辅助审计软件,加快审计工作速度,节约人力物力,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四)完善审计机构计算机的运行条件,提高计算机软配置。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发展审计事业的长远眼光,对设备硬件建设予以倾斜,切实调整计算机硬件升级,整合调试审计资料与审计内网,紧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审计事业的现代化。

(五)实行周期动态监测,建立监督长效机制。验证目前审计方法在周期监控中的实用性,筛选合适的审计方法,探讨便于周期监控的审计方法思路;构建监控模块体系,定期不定期进行关键件领域的监控,实施危机动态预警。全盘评估被审计对象的财务风险,实时预警风险,变落伍的事后评价为事前预警、事中补救和事后总结“三位一体”;还要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便于及时的维护预防。

第2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对策与措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他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它是卫生士官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我院教学现状,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一、现状分析

1.1教学手段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教学条件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师资配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二、存在问题

2.1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授课学时不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三、对策

3.1优化教学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构建学习平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3.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案例为主,少讲多练,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渐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教学艺术,让学员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以操作为教学目标的“Excel”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介绍抽象概念时,用图解法或比喻法帮助学员理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3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1.1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模式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Forrester的数据,现在不少开发团队呈现分布式的状态,超过一半的团队游两个以上的开发点,而且随着目前企业合并和收购的形式的家具,新的分布式开发团队也在不断增加。而企业为了使开发能力和支持能力达到24×7的状态,也推动者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的不断发展。软件外包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软件工程工具的不断进步,不少企业都开始发展软件交付项目,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企业选择在美国完成软件的概念设计,然后将系统架构设计安排到欧洲,而在中国进行软件的编码和测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24小时不间断的软件交付和支持服务完全可以实现,减少了对员工的压榨,有大大提高了交付的速度。

1.2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

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是IT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社交导航,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指定的任务。这就使得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应运而生,也同时出现了相应的方法和平台。在这种交付模式中,虽然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个领导者,但是相对而言,它更强调个体的能力和创造性。由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员和最终用户共同协作,从而完成项目的交付。他们以公共社区作为协作环境,然后将创新思想通过web来分享,并完成软件的开发和测试,聚集他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对项目的热情和兴趣。

1.3模块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了生存,企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力和业务灵活性,而另一方面,目前IT环境复杂度也不断加剧,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因此模块化的提出使得企业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模块化实现了不同软件构件和应用的打包,从而使企业更好地使用现有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模块化的指导下,SOA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将各种服务实现组件化,从而使得新业务能够快速上位,实现了企业的业务灵活性要求。

二、结束语

第4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处身于信息时代中的考古工作者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和变化?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是通过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和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因此我们相信,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对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势必将会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讨论,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考古界目前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考古领域最广泛的应用仍停留于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计算机输入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考古资料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已经在考古文博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自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考古工作中还有待引入和普遍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众多原本分散、孤立的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的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人们对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标要求。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领域的引入,其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将较昂贵的各类外部设备,如高精度扫描仪、磁带备份机、彩色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以充分拓展外部设备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发展,原本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在性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一些原本无条件普遍使用的设备也正在逐步普及,利用网络实现硬件资源共享的这一基本目的随之也就不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其最主要的意义是在于借助于网络架构模式,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传播以及信息的检索和交流。

1.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考古信息的有序、科学管理是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后期研究的实际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全国文博单位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文博单位希望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于田野工作、资料检索与处理系统及藏品管理系统等方面,由此可见,国内文博界已普遍认识到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并迫切地需要一套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模式[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考古部门已能够研制开发出符合考古工作需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工作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考古信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按考古遗址、地层、单位等分门别类进行输入和归档、管理,并可按照研究者的不同要求快速、准确地对资料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和研究。因而,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在国内考古界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普通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不足是,目前应用于考古工作中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其操作方式还大多停留于单机工作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考古发掘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共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古信息在后期分析、归纳和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效率。这一问题目前已被考古工作者认识到,并着手进行了构架于网络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2]。

通常来说,一个考古部门的田野考古工作不可能长期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因此,普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即使在具有便携式计算机等条件下,不具备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也只能够做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录入,而考古信息的最终归档工作,则只能待一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阶段后,再进行后期的补充输入。这种情况无疑造成了考古资料信息归档工作的滞后和资料输入工作的重复。网络技术在考古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使考古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远程输入、检索、归档和管理。借助构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网络服务器中专业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可以实现对考古信息的网络输入、检索和管理,并及时追加和补充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输入和检索效率,考古工作者还可结合数据库中同类遗迹、遗物的资料比照,对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各类考古遗迹作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保证发掘资料检索、使用的有序和安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在网络管理系统中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如考古机构中的领队人员等,可以通过网络对已归档的各个发掘区域的考古信息进行实时地全面检索和查询,并就已归档的资料加入批注,以有效地实施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全面指导;发掘人员根据其不同的工作区域,拥有在特定模块进行检索、输入的权限,以便将最新的发掘资料进行远程追加输入。这种方式,在保证已归档考古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考古信息管理的同步、更新效率。

2.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首先是在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的考古信息共享。构建于网络平台之中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远程输入和管理考古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远程共享考古信息提供了可能。以规范化为基础构建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其基本信息是可以实现相互沟通的。假设在全国考古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步入一定的阶段后,各级相关的考古机构都拥有了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相关考古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借助这一考古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实现有效的实时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也可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已公布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考古信息的交流。当然,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考古信息的相关要求,这一层次的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应当严格限制于考古专业人员,并且要遵循考古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考古信息的安全和有序。

实现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专业化的考古学信息网站的考古信息来实现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专业信息网站,这些专业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古工作提供了获取和共享考古信息的一个窗口。例如说,中国文物信息网()是《中国文物报》主办的网站,它借助于网络将最新的考古动态和信息进行,考古工作者只须登录该网站就可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此外,一些专业网站还将已发表的考古专题研究资料输入数据库并联入网络,为学者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信息。

3.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

借助于网络而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其优势首先在于其“无时差”性。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考古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在网络上的和传播;其次,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除了在初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外,后期几乎不需再有什么费用的投入,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显然是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一特性也就为考古信息的网络传播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三,就是考古信息的“可及性”。借助于网络所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是有条件接触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最新信息。这一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工作的困难局面;第四,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这一显著的特点。传统方式的考古信息的传播和,囿于传播载体的局限,往往只能以文字、图像或者绘图等几种方式来传达考古信息,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类别,比如说在线视频信息等,而且还可以提供诸如三维虚拟遗址地层图、虚拟现实等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资料。如上所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考古信息网络化传播和的形式,目前主要有考古专业网站的信息,专业电子期刊的信息以及专业网上论坛等多种方式。借助于考古专业网站所实现的考古信息,可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和详实的专业信息;专业电子期刊,也是及时传播考古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电子期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学术期刊基础上,借助于网络实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着较好的时效性和信息类别的灵活性,是对传统印刷型期刊功能的拓展,其主要类别可分为在线WEB阅读和邮件订阅发送以及电子文档下载等多种方式。电子期刊与传统纸媒体杂志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从出版速度上看,即使出版速度最快的传统杂志也无法与网络电子刊物的即时性相比。据统计,世界各地见于著录的重要考古学期刊有950多种,出版者包括学术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科研机构或学术团体以及独立的出版者等几个类别,其中20%拥有自己的网站[3]。这些电子专业期刊的出现,为考古信息的传播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考古信息网络的第三种形式,就是专业网上论坛,这主要包括以公告板(BBS)等形式的田野考古动态、学术会议、热点学术问题的讨论等内容,这种方式因主要为研究者自发性地活动,是上面所述两种主要类别的补充。

4.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和实时交流

借助于网络技术所实现的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是对传统信息检索手段的全面革新。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彻底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专业信息的检索工作易如反掌。而且,随着网络考古专业信息的日益丰富,相信未来的信息检索工作将会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进行。

专业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主要是指考古及其相关信息网络数据库检索[4]。正如上文所谈到,如果未来的考古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互联的话,借助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的网络检索数据库进行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将会为考古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目前从技术层面而言,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性质的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网络数据库,最主要的难度在于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统一、安全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此外,目前在网络中还存在着不可计数的专题性考古信息网络数据库,这些提供网络检索的专题性质的考古数据库,为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本学科信息的网络检索工作外,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还可以实现对相关自然科学信息的网络检索。比如说,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对考古发掘工地的GIS地理信息和早期航片进行检索,对于我们制订田野考古工作的实施计划有着一定的帮助。

此外,各种数字化的考古资料层出不穷,如《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已经出现了电子版本,一些专业网站提供了在线式的文献检索服务,为查询、检索古籍提供了高效地现代化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古机构的专业网站及时地获取国内外相关考古信息。

目前而言,大部分网络用户使用的接入方式还是拨号上网,这种方式由于速率较低,在未来将会逐步为ADSL、光纤接入等宽带网络接入方式所取代。在现有接入方式的限制下,考古信息的实时交流还仅限于诸如网络虚拟论坛,网络实时文字信息交流等简单的方式,而需要更大带宽支持的视频实时交流等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还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通过视频播放、网络虚拟论坛等方式实现的考古信息的网络实时交流,可以预见将会是未来考古网络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

考古学的学科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来获取各类蕴含的历史信息,以最终复原古代社会,探究古代社会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的学科目的也可视作是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为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整合、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带给考古学以新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超级秘书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于考古学中的应用,从表层来说,是为考古学增添了一对信息时代飞翔的翅膀;而从深层次来说,将会对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重组起到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应用于考古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而且还为考古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检索和实时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些不同层次的应用,都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最为令人振奋的当为构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统一规范的国家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它所带来的考古工作模式的重组和进一步完善。

构架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考古信息管理模式,为考古学基础信息的整合和后期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将会对考古学的既有工作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条件的日渐成熟,将有可能构架出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运作平台的、覆盖全国范围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相信不仅为考古工作的宏观管理提供一个有效地管理方式,而且也为考古研究者后期资料的整合与研究提供一个利器。例如,借助于现代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我们不仅可以将考古发掘信息进行科学、规范地管理,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的信息管理、共享和交流。相信随着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考古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完成,考古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步骤,从初期踏勘、田野发掘到后期的资料整理都可以在此管理模式中进行运作,考古工作的网络化宏观管理将会得以实现。

当然,限于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本文只是对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学所做的初步设想。我们相信,随着未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在考古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科威,于冰,童波.全国文博系统计算机应用状况调查.东南文化,1991,(3、4):253.

[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与<田野考古2000>.考古,2000,(6):88~95.

第5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i.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的生活在向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迈进。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方面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也逐步显示出其优于手工会计的特点,从而得到了众多会计工作者的青睬,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导致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平衡,通常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的帮助越大。

2.近些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需要既懂会计知识,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经过社会上各种层次专业教育和会计知识培训,会计人才已不在紧缺之列。但企业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网络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保密,防止网络黑客和竞争对手非法获取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达2000万之多,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总体来说还不高,复合型会计人才仍供不应求。

3.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推广、发展迅速,从单项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各自为战”的单机操作到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随网络系统更进一步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安全方面出现了巫待解决的问题:如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等。病毒具有隐蔽性高,传播范围广,破坏力大等特点;黑客是未经授权侵人网络的用户和程序,它的危害一般有:破坏用户个人信息,解开密码,轰炸即时消息等。这些都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构成巨大威胁,会计电算化继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其安全机制。

4.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软件的发展和使用决定着企业、公司的会计工作能否继续和深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使得财务软件已在我国部分企业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财务软件经历了从DOS到Windows到ERP(enterpd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过程,但软件光有先进的技术而未与管理目标管理思想相融合是不能给企业带来大的价值增值的。由此可见,软件行业要从客户需要出发,与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思想融合,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会计电算化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我国的许多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是单项的处理系统。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把单项处理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大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电算化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型发展。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初始阶段是采用单机处理的,随电算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单机己不能满足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网上的各台计算机可以单独进行数据处理,又可以传递、共享信息。

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智能会计专家决策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是将决策型模型的管理论和专家数据库相结合而产生的智能化统一管理,它既可以满足传统会计决策的需要,又可以向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从而避免了企业决策的非理性化和纯数字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型发展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超级秘书网

第6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一、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

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二、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第7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应景而生”是会计电算化产生的必要前提。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会计繁琐的手工记账工作逐渐显得笨拙与繁重。而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预示着,关于算数与逻辑的计算记账工作,必将随着迅速而高效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代替繁琐的手工记账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

1.手工记账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就是财务核算和报表核算。1978年,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在吉林长春拉开了序幕,20世纪80年代起步,直到1981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电子计算机专题研讨会,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当时虽然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但是电算化仅仅是起步阶段的理论研究,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并不能结合其他的业务实行发展。

2.计算机处理阶段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融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与处理,将企业与单位的各项业务录入计算机内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形成企业与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信息的大融合,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系统。会计电算化在与计算机互相融合的阶段,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企业与单位提供了便利与高效的处理软件。但是,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核算的软件,不能代替我们人类对企业与单位进行管理与决策。

3.融入专业知识我国会计电算化在机械处理阶段和计算机处理起步阶段没有融入专业的会计知识判断,录入的信息只能靠人工的检查来判断对错,这时,引入电算化的企业或单位虽然在录入会计信息方面较以前方便,但因为疏忽而导致的信息错误不能及时的被纠正。随着计算机处理阶段的日进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断提高,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后,会计电算化融入了关于会计的专业知识,使计算机处理系统与之相结合,达到了更高层次的阶段。从而,会计电算化阶段更上一层楼,为以后电算化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4.与更高层次的ERP系统管理结合ERP系统是一种集成管理化系统,是集信息管理化与管理决策化为一体的一种供应链式的管理系统。ERP的研究方向主要以信息流,物流,财流三方面为主,是一种提高效益,实用而便利的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ERP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因此,会计电算化与ERP的结合必定会提高电算化的高水平发展。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结合提高了会计信心质量与速度,没有应用ERP之前,需要人工进行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与ERP相结合后,电算化的信息传递完整而迅速,实现了数据共享,这样,企业或单位的各个部门就能方便而简洁的进行业务沟通与交流。ERP与会计电算化的结合是更高层次的信息与管理的结合。

三、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必将带动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推广。当下我国有多家企业与单位引进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确方便了财务数据的记录整理与核算输出,使企业得到了不少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会计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所谓会计文化是会计与文化相结合,兼具会计的核算监督与文化的背景底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管理决策方面也一直存在其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的会计文化权距相较于西方国家的会计文化权距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从古至今流传并继承的传统思想。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博大而深远可想位置,从古流传的等级制度隐隐约约在目前的各企业与单位中。员工对企业或单位的领导服从并容忍程度大,权距就大,所以,即使会计电算化被引入大部分企业,但是并不能被广泛而完整的应用,浪费了太多好的资源,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或单位的领导不愿意放权。权利集中管理一直是中国企业或单位的弊端,适当的放权有利于企业与单位的发展,而且,会计电算化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西方国家借鉴和学习。电算化的使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我国真正引进电算化的企业或单位并不普遍,适用范围低,发展的速度就慢,所以我国较其他西方国家电算化普及的范围还是较低。电算化软件的整体水平不高,是我国难以步入电算化大国的重要原因,我国本就较西方国家的会计文化起步晚,在后天的研发电算化软件上也没有质的飞跃,加上电算化普及程度不够,也没有专业的高端人才进行研究与开发,企业或单位仅仅使用电算化的基本职能就足够,并不要求更高的职能,所以研发单位也就“安于现状,难以更好”了。

四、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电算化安保系统薄弱许多企业虽然引入了高端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保密性较高程度的安全保护。ROM与RAM的内存要有一定保障,一旦企业或单位的重要数据信息录入电算化软件,系统出现故障后,要保证存入的内容不会丢失。当软件与网络进行连接时,很容易进入计算机病毒,一旦电算化软件进入病毒,软件内的信息与数据将全部收到影响,重启维修后,软件内信息全部丢失,对企业或单位造成严重的影响

2.对会计电算化不够重视虽然企业或单位引入了会计电算化,但是企业或单位的领导和内部人员对电算化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别的企业或单位引进了电算化,我们企业或单位也要引进,但是引进后并没有让电算化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仅仅是使用基本的电算化功能而没有引用更高级别的管理才能,甚至有的企业或单位干脆把引进来的电算化放一边弃而不用。只有领导与员工共同重视会计电算化,该企业或单位的会计工作才会更完善,更有高端,更有保障。

3.引入电算化后的维护不够企业或单位引入电算化后,不能放之任之,要定期进行维护与升级。就像计算机中的其他软件和系统一样,会计电算化软件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护,防止出现漏洞。如果不进行维护,也许会造成电算化软件内部信息数据丢失或被窃取。引入电算化一段时间之后,要对电算化系统进行升级,随时引用更高端的系统软件是提高企业发展的前提。

4.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学习会计的人很多,拥有会计资格证书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却是不多。真正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缺乏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水平难以提高。现在从事企业或单位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人员,一部分是会计专业毕业或者拥有会计资格证书的人,一部分是原来从事其他工作,比如计算机工作的人员。所以,在电算化专业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缺乏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从事人员的是企业或单位难以提高效益的原因之一。

5.电算化软件内在问题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并不是极其完善,软件内部问题一直存在。目前我国研制的电算化版本内容基本一致,从总账,财务报表,固定资产,往来核算到工资等,软件的功能大致只能提供会计核算,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与决策。而且从外引进的软件是独立存在的,不能更好的融入企业或单位的其他财务业务系统,核算上比较单一,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心一体化。再加上企业或单位没有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很难真正的发挥电算化软件的才能,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6.电算化人员过度依赖电子数据部分企业或单位引入电算化后,对其及其依赖,认为电算化系统是电脑系统运行的软件,是不会出错的。在人工运用电算化软件录入信息与数据后,不再认真审核,仅仅靠电脑进行审核核算得出数据。在此过程中,如果有人作出蓄意更改数据,删除信息等违法行为,电算化人员不审核的话,会对企业或单位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电算化审核人员过度依赖电子数据,企业或单位的数据内容被肆意篡改而毫无察觉,企业单位内部将打乱,影响企业或单位的正常运行。

五、就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1.电算化安保系统的加强前文提到的关于电算化的安保问题是企业或单位电算化软件的重要前提。电算化软件安全首先要保障计算机的安全。①避免计算机的系统故障风险。②避免计算机病毒。电脑上可以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安装防火墙软件,安装防间谍软件,避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及程序。确保计算机安全后,对电算化软件再进行杀毒及安全保护,此时安装专门保护电算化软件的软件,也可以启用软件开发商研制的针对性较高的电算化保护软件。

2.呼吁领导与员工掌握会计电算的基本知识企业或单位的领导首先要以身作则,学习电算化的知识,掌握基本要领,带头重视电算化,这样,员工才会重视电算化。即使不是操作电算化的人员,也呼吁他们一起学习电算化的知识,掌握基本要领,实行全员掌握电算化,以此来提高企业或单位的工作效益。

3.加强引入电算化后的系统开发与维护企业或单位引入电算化后,电算化系统需要升级或者二次开发。对电算化软件进行改善升级,提高软件的功能,从而使电算化软件更好的融入企业或单位的管理,更好的为该企业或单位服务,发挥其最大的用处。必要时,启用专业的电算化人才进一步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创建出与企业相吻合的系统,从而达到更好的水平。

4.高校应加强对专业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专业的电算化人才需要在校期间培养。当下,许多院校已经设立了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可是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的前提条件。学校在教授会计电算化时应该注重计算机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计算机与电算化不分家,在学好计算机的各项技能的同时融入电算化,是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老师在授课时要把计算机与电算化知识穿插授予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这样日后再进行电算化学习时,学生也能潜意识的觉得计化不分家。电算化的实践技能虽然比理论知识重要,但是理论知识是前提,学生也要重视。老师要经常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电算化的用法,对于计算机技能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研发其他的电算化职能,这样有助于学生成为专业的电算化领域人才。

5.强化软件对于软件的内部问题,开发商开发软件时强化系统,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也可以在软件引进后自行研究强化软件的方法。6.向会计文化发达的国家借鉴中国的的会计文化比西方国家发展晚,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会计电算化,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电算化。

六、结束语

第8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此,笔者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汁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第二,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多数单位电算化部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只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只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上较强,而对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没有进行没汁,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第三,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传统审汁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第四,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但却没有几家软件厂商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由于许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

第一,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且可以被辩别与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做处理,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第二,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第三,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保密,要做到:一是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二是实施必要的内部控制。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三是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四是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做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第四,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素云:建立顺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3):12~14

[2]王存祥:会计电算化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8):26~28

[3]崔纪利:对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34~36

[4]王奇杰:再谈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39~42

第9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会计记账向电脑会计记账的转变。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会计电算化已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会计制度的修改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记账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企业只加强了软件的运用,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设。

2.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安全隐患。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隐患,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在传输过程就可能出现安全问题。此外,由于会计数据主要是保存在计算机的磁盘或U盘,一旦磁介质受热、受潮、折损等原因出现损坏,保存的会计数据将会丢失,势必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会计工作。

3.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而我国财务软件还不具备多国语言、多种货币处理能力,而且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有些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还有更深层次的会计文化问题,使得我国会计软件不能够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

4.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

5.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制度没有作相应的修改。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账户设置、账户登记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系统设计、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大多数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软件使用上,财务会计制度的滞后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6.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1.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将会计电算化引入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现行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内容简单,功能不强,不能适应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点,为财务管理服务,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的模块,如设计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差额分析、图表分析等财务分析模块,资金需求供给预测模块,等等。

2.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1)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3)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4)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

3.使系统开放并使软件具有国际水准。这就要加强自身软件的更新和完善,使得我国会计软件能够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从我国会计文化的传统出发,兼顾西方会计文化,开发出适应全球范围的会计软件。

4.要求财务及管理软件具有易于扩展的框架结构及标准的对内与对外接口。管理思想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与多样性,使得任何的应用系统都无法覆盖所有用户的所有实际需求,因此管理软件还应当有一个易于扩展的框架结构。Internet时代尤其强调这一点。这种框架结构使得开发商今后对软件的维护和扩展变得更为容易,也使应用系统的客户化和二次开发变得简单。还可以为将来实现多种管理软件系统(来自于不同供应商,应用于不同行业)的彼此衔接,即所谓EAI(企业应用集成)打下基础。现行销售的管理软件基本上是已经完成的标准化商品软件,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下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和二次开发,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5.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比会计核算软件的简单运用要复杂得多,并且在目前的管理软件时代,各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以及多年形成的习惯不一样,对管理软件的多样化、客户化要求非常高,商品化的定式软件根本不可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所以管理软件特别强调服务,这里的服务更多的是咨询、二次开发和客户化工作,因此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的一线应用、系统维护,以及懂得二次开发的技术人才。软件企业的理念要向“管理型”、“智能型”、“网络化”转变。

6.电算化软件的集成化和智能化也将会有所突破。随着会计电算化融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电算化将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工作部分,而是与企业整体连接的专业部门了。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只要输入相应的会计数据,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可以相应地产生管理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电算化的智能程度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志宏:浅谈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J].商业经济,2009,3:42~43

[2]张雪松: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2009,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