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月潭教学设计范文

日月潭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月潭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月潭教学设计

第1篇:日月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教师语言 表达特点 教师行业特点

教师从事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职业规定性决定了教师语言要体现出教师行业的特点。大致说来,教师的语言表达有如下特点。

一、既注重科学性,又注重艺术性

教师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要能体现出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特征,使用相关的概念、术语要准确。例如,“陈皮”和“橘子皮”虽然指称的是同一事物,但“橘子皮”是生活用语,“陈皮”是中药名,中药学课堂上,“陈皮”就是“陈皮”,不能讲成“橘子皮”;同样,经济学术语的“货币”也不能用“钱”代替。

但是,教师用语的科学性并不排除其艺术性。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将影响教师话语表达的效果和效率。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文采对语言传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信息时,大脑皮层对语言信息的刺激会做出一系列反应,从而实现对语言的理解。但是,在连续的刺激下,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会产生“超限抑制”,对信号不再做出有效反应。平淡的、缺少变化的、味同嚼蜡的语言会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超限抑制”,从而影响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以创新的语言形式、超常的组合搭配,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不断对学生的大脑皮质产生新的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广东著名特级教师刘清涌在课堂上是这样对学生讲文章材料组织的写作知识的:“同学们!文章的材料需要很好地组织,就像你们上山砍柴一样。到了山上,把柴砍够了,堆成了一大堆,这就等于写文章有了很丰富的材料。这样一大堆柴怎么搬回家去呢?这就要捆扎,就要根据柴薪的大小长短,一根根地迭放好、一捆捆地结扎紧。这捆扎的功夫,就好比写文章时的组材功夫。要把柴薪捆扎结实,就要用绳索或藤蔓,写文章要组织好材料也要有一条线索、一条思路。”

刘老师依据当地山区学生有砍柴生活经验这一情况取譬,使深奥抽象的写作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刘老师的语言,直观而形象、生动而浅易,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性。

二、既注重教育性,又注重审美性

教育性原则是教师语言的职业性或角色性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文雅、有分寸感和说服力,多用赞美欣赏的语言,少用批评否定的语言,这是教育性原则对教师语言的自觉要求。即使面对违纪犯错的学生,也不要强词夺理、恶语伤人,而要摆事实、讲道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育者的用语最忌讳“冷”、“硬”、“辣”,这样的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冷漠。

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应总是耳提面命、教育说教,还应该具有美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体验到审美的愉悦。“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2]。教师语言应该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加深学生的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例如,有老师讲解《日月潭》时,一边放幻灯一边解说:“同学们,在我国台湾省台中市的高山之上、群山环抱之中,点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名胜——日月潭。日月潭水清澈碧绿,晴天波光粼粼、雨天烟雨迷蒙,淡妆浓抹,各得其妙,如同人间仙境。今天,我们就一同到日月潭观光吧!”

这里,教师的语言是感性的、情感是充溢的、想象是丰富的,不知不觉地让学生的心在教师描绘的诗意情景中自由驰骋,从而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学习内容中。

三、既注重规范性,又注重趣味性

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精练,不能产生歧义;表达要有层次感和条理性,话语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事例逻辑。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求教师说话时不掺杂方言土语,说话简练完整,把意思说清楚、说明白、说完整。

只追求规范会使语言表述平淡、不够生动形象。教师的语言还要有趣味性,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富于理趣、情趣,给人以愉悦感,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注意力。那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要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把苦学变为乐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学会做人。

四、既注重普遍性,又注重针对性

所谓普遍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表达时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以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的程度选择与组织教学语言。

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师在考虑普遍性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感情、兴趣、需要和认识能力相一致。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环境的学生在知识、经验上的差别;研究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研究学生变化着的思想情况和感情倾向;研究学生个性心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切题、切景、切人。例如,对低年级学生讲话,要注意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浅显易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用鼓励的话语;对好强不服输的学生,有时可以采用激励的言词;对犯了错误还执迷不悟的学生,有时不妨响鼓重锤、直言猛喝。

五、既注重预设性,又注重应变性

预设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大多要在备课时确定好,做到事先有“脚本”,而不是“信口开河”。但是,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量的系统。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不能仅仅、“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具体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富有应变的语言可以化解教学时的不利局面与尴尬处境,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语言机智。如有位教师被聘请到少年劳教所做讲座,不料刚一进门就跌了一跤,少年犯们立即大笑、起哄。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登上讲台说:“人生谁能不跌跤,跌跤不要紧,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人生与社会’这一问题。”

这位教师利用一个突发事件开展教育,迅速组织精彩的教师语言,既赢得了尊重,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既注重讲解性,又注重启发性

学生要听懂、理解、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时还要记笔记的需要,这些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讲解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与综合、演绎和归纳、类推及比较等方法,使讲解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按照教学设计,教师要把授课的内容先后呈现出来,所以教师的语言具有行进性的特点。但教师语言在行进性的基础上,又有回复性的特点。重点问题要再三强调,疑难问题要重点解释,没说清楚的地方要重复讲述,可以说教学语言的讲解性表现为行进性语言与回复性语言的统一。

但教师的课堂表达不仅仅是讲授,更应注重启发。威廉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3]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总是耐人寻味、启人深思,它会拨开思想的迷雾,点燃照亮学生的心灵之光。

教有道,但教无常道,本文从以上六个方面讨论了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注重口才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语言照亮课堂教学的天空,让自己的从教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78.

[2]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11.

第2篇:日月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 主动参与型 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把传授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师探讨的热点。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一进课堂,就必须进入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巧妙导入。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觉,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并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的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情境。在实践中,我对语文课堂导入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设置一个悬念。教师围绕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设置一个悬而待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学《骄傲的孔雀》这一课,在出示课题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这个题目不是特别好,孔雀生来就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它比《美丽的公鸡》好看多了,课题应改为‘漂亮的孔雀’。那么到底用哪个题目好呢?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好好地讨论一下,看谁的意见最能说服人。”老师一开讲,惹得学生心里发痒,都想提出看法。此时,每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经过反复学习讨论,顺利地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大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课题还是《骄傲的孔雀》好,因为这只孔雀虽然很美丽,但它“骄傲的连自己都不认识了”,的确是一只“骄傲的孔雀”。

2.讲一则故事。提到讲故事,相信每位孩子都饶有兴趣。课前,花几分钟,讲个小故事,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口语交际《节约用水》,我采用的就是故事导入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水的珍贵,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大大的“水”字之后,讲述了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有一记者到农村采访,当晚寄宿在一户农家,早晨醒来,他照例用口杯脸盆盛水刷牙洗脸倒脏水,这时他发觉有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自己。他感到困惑,赶忙去请教当地的村长,才知道自己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原来,这是个十分缺水的地方,他借宿的房东一家每天除了吃的水外只能共用一盆水……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原来我们的国家水资源这么紧缺,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这样的课堂导入,既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难点,还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3.唱一首歌。哲学家黑格尔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我们在有些课的开头设法把学生熟悉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歌,然后引入新课。例如学习《快乐的节日》,正是“六一”前夕,迎接节日的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我抓住学生这个兴奋点,板书课题后,轻声地哼起《快乐的节日》这首歌,熟悉的旋律唤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倍增,都想再仔细读读课文是怎样描写自己“快乐的节日”。

新课的导入还有许多方法,“温故法”、“猜谜法”、“设问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关键在于一个“激”字,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营造课堂氛围,打开学生思维之窗,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构建“二法”,培养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能力。

“二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往我们备课重视教法,其实教法要服从于学法,要将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始终。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扩大课堂参与面,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读、写写、划划、说说以外,我认为有些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活动要让学生来尝试参与。

1.参与讲解。有的课文中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可先具体导读一个自然段,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试着讲解后面几个段。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具体讲了兴安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教师重点讲读“春”的段落,其余的让学生自学后分组进行讨论。

2.参与板书或板画。教师根据课文思路,有意漏掉一些主要板书或板画,让学生来补充完整。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师生合作,又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如《蜜蜂引路》、《看月食》、《威尼斯小艇》等课,我改变以往老师边讲边画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各自动手画,让学生上台画,画完把他理解的图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补充和完善。

3.参与实验。有些课文常做实验,如《刻舟求剑》、《秤象》、《乌鸦喝水》、《回声》等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代替教师做实验演示,学生兴趣更浓。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范读领读等。学生参与了教师的活动,避免了教师过多的单向传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