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第1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关键词】 奥巴马;就职演说;词汇

一、引言

公共演说历史久远,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演讲者通过演说来宣传某种思想,让听众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进而让听众响应自己的号召,演讲者要达到这种演讲效果必须注意演说词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可以说是备受世人瞩目的,现场听众可达百万之众,并且向国内外进行现场直播。本文拟从词汇这个方面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进行文体分析,探讨这篇演说词的语言艺术。

二、词汇修辞格

在演说为了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具体、鲜明、生动、有力,演说者常常会使用明喻、隐喻、拟人、夸张、借代等词汇修辞格帮助听众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加强演讲的现场气氛,提高演讲效果。在英语修辞格中,主要有三十多种。明喻(Simile)是指将它是指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对比,用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的比喻词主要有as,like,as if等。隐喻(Metaphor)将一个词从基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两者相似。拟人(Personification)拟人是把人类特有的一些特征和特点赋予外界事物上,使之具有人格化的修辞方法。夸张(Hyperbole)该辞格是从主观感觉出发,是用丰富的想象有意识地把事实夸大、渲染,以达到突出事物本质的一种修辞手法。转喻(Metonymy)该辞格的修辞方式是故意不用需要说明的人或物的本称,而是借与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三、分析

在本文中,作者主要从词汇修辞格方面对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进行分析。以下是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词汇修辞格的具体使用情况:

1.明喻。例: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nh.(为了我们,他们奔赴像康科德城和葛底斯堡、诺曼底和克山这样的地方去征战并且牺牲。)在此例中, “like”一词是明喻的重要标志。

2.隐喻。例(1):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ing for less.(我们的民族之旅从未有过捷径或者妥协。)例(2):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 time-two wars,a planet in peril,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因为即便我们今晚这样庆祝胜利,但我们都明白,明天带来的挑战,是我们一辈子里最大的挑战了―两场战争,危机四伏的地球,百年里最糟糕的金融危机。)在这两个句子中,奥巴马把美国的发展比作了“旅程”,把挑战比作了“两场战争”,但是都没有使用喻词,这是明显的隐喻。奥巴马这么说就是要让美国民众清楚的认识到美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拟人。例(1):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美国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借用圣经的话说,放弃幼稚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例(2):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在美国诞生的年代…)我们知道“young”“childish”“birth”这些词一般来说都是用来形容人,在这里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目的是让演说的内容更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4.夸张。例(1):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一次又一次,我们的先辈们奋斗着、牺牲着、操劳着,直至磨破双手,只是为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例(2):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冬天的雪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在例(1)中“我们的先辈们奋斗着、牺牲着、操劳着,直至磨破双手”,例(2)中“冬天的雪被鲜血染成了红色”,这些都明显的夸大其实,奥巴马这么说的目的就是激起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鼓励所有美国公民为建设美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奥巴马的这篇演说辞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突出了奥巴马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演讲极富有说服力,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冯翠华.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第2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奥巴马来了,走了,却留下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小”话题,奥巴马政府要将“奥巴马”的中文译名改成“欧巴马”,将“白宫”的中文译名改成“白屋”。

大家一听,这不是折腾吗?不过这也不是头一回有这样的折腾,韩国将汉城改成首尔,现在我们也习惯了。咱们自己,也费了很多年劲,终于通过2008北京奥运,彻底将Peking改成了Beijing。

奥巴马为什么要改名呢?而且他要改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字,是“奥巴马”还是“欧巴马”并不重要,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将“白宫”的中文译名改成“白屋”。

奥巴马政府通过美国媒体说,中国人向来称WhiteHouse为“白宫”,意思是“白色的宫殿”。但奥巴马政府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提醒中国政府,美国没有宫殿,并坚持在官方声明中使用“白屋”,意指“白色的房屋”。

如果直译过来,White House本来就是白房子,又不是WhitePalace,怎么就翻译成了“白宫”呢?既然已经叫了这么多年的“白宫”,奥巴马为什么要将“白宫”改成“白屋”呢?

在美国的竞选政治中,有一个著名的方法,叫做“用词语创造流行看法”。奥巴马正是这方面的高手,在和希拉里的竞争中,他一直高举变革的大旗。特别是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奥巴马的讲台下,一定是一个大大的单词――“CHANGE”,而希拉里的讲台下,却大大地写着自己的名字。她是把这个广告位给浪费了,写名字干什么呀?谁不知道是希拉里站在那儿啊!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绘奥巴马,毫无疑问就是讲台下的单词――“CHANGE”。而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描绘希拉里,除了“HILARY”的名字本身,恐怕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通过把“CHANGE”牢牢地贴在自己脑门上,用“CHANGE”这个词语,奥巴马制造了自己会给美国带来变革的流行看法,并且最终,他赢了。

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罗伯斯比尔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词语统治世界。”现在,“欧巴马”总统要把“白宫”改成“白屋”更加用意深远,他是要用“白屋”这个名字,传递美国最重要的民主价值观。如果中国每一次对美国的新闻报道,都不是“白宫发言人说……”,而是“白屋发言人说……”,甚至“白房子发言人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传递美国的价值观。而自由价值的扩大,无疑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思想家哈耶克说,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中立的词语,因为大多数的词语,都有它的立场和逻辑,你使用了这个词语,就被它的立场和逻辑影响了,就不能独立思考了。

把哈耶克的话反过来想,当我们表达问题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去思考,就要去选择立场鲜明、逻辑强势的词语。“奥巴马”改成“欧巴马”只是虚晃一枪,“白宫”改成“白屋”才是鲜明的立场。

奥巴马走了,轻轻地一挥手,留下了一间“白屋”。■

E-mail:chinacbr@vip.省略

TIPS

奥巴马的遣词造句技巧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总共用了2382个词语,并且多数都是带有感彩的词汇。在提到美国面临的现实情况时,奥巴马用到了许多带有贬义色彩的名词,比如危机、暴力、仇恨、失败、敌人、恐惧、拒绝、挑战、冲突、抱怨等,这些词汇充分渲染了美国正处于危机的这一事实,从而充分激发了听众的认同感。

第3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一、“读图时代”的优势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图胜千言”。现代社会,图片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报纸杂志中、公交车内、道路两旁,就连超市里的日用品包装上都有精美考究的美图,人类生活可谓进入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学》对“读图时代”这样定义,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读图时代”中新闻图片具有独特优势:

1、传播方式易被接受。人类获取信息时,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其他方式仅占6%。新华社记者陈小鹰曾经就此做过两次百人调查,在回答“你打开报纸先看什么”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如下:照片(52,74);文字(40,26);随便(8,0)。(左边数字是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右边数字为第二次调查的结果)第一次调查,先看图片的比看文字的多12人;第二次调查,先看图片的比看文字的多48人。多数人打开报纸,总是先看照片,可见新闻照片是受众优先选择的报刊新闻信息载体。

2、传播内容大众化。一张新闻照片,描述的信息是简单的、易懂的:上至知识渊博的博士,下至小学文化的农民;大到百年的老人。小到5岁的儿童;近到身边的亲友,远到大洋彼岸的外国友人,都能看得懂、想得清。

二、新闻图片传播功能分析

1、传播形象新闻功能。

(1)客观性。新闻图片再现了客观世界的原始状貌,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记录,客观性最强。北京时间2010年2月12日18:00,第53届“荷赛”大奖在阿姆斯特丹揭晓。而荷赛官网却于3月3日声明,决定取消2010荷赛体育新闻特写类组照三等奖《街头格斗手》的获奖资格。这是荷赛历史上首次取消获奖作品资格,原因是组照中的一张照片违反了这个新闻图片的“客观性”原则(如图1所示):

左图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拍到的照片,右图为荷赛参赛照片。从图中画圈部分看,左图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小块白色阴影,而右图阴影消失。“荷赛”一向恪守新闻客观性原则,曾明确规定:“图像内容不得改变。只得在业内允许的范围内做适当润饰。”摄影师通过技术处理,去掉两手指中的物体,荷赛评委认为作品不符合客观性原则,最后取消其获奖资格。

(2)直观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图片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直观性,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和“亲眼目睹”的心理需求。2010年荷赛获奖作品《美国总统就职日》将受众的视觉延伸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身上。以往,民众们看到的都是奥巴马在光彩照人的演讲台上。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经过重重包装的形象,在这里,摄影师果断展示出他舞台背后自然状态下真实的生活。

2审美愉悦功能。

(1)形象性。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新闻摄影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影响着现实社会。新闻图片需要尽可能考虑用光、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段,增强新闻图片的可读性。色彩学中。红色表现热烈、勇敢,黑色表现恐惧、沉默……光与色给人的感觉是深刻的,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2010年荷赛突发新闻类组照二等奖《伊朗大选骚乱》中,一位妇女举着拳头高呼口号。从色调上看,整个画面背景都是暗色调,而呐喊妇女头上的头巾却是红色的。显得格外突出。红头巾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妇女满腹激动的情绪和她勇敢无畏的精神。

(2)唤情性。新闻照片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延续受众对客观世界的某种情感,在传达情景信息的同时“以情动人”、“以景感人”,直接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产生阅读亲和力。

3历史文献功能。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决定了新闻图片必将成为历史的见证。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新闻图片是漫漫历史中精彩的瞬间片断,是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2010年荷赛获奖照片中,奥巴马就职总统是美国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页:伊朗大选照片真实记录了伊朗的历史。

结语

第4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营销人员都知道广告活动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可如何吸引消费者接触广告、提高广告传播效果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不过有句话叫办法总比困难多,日前在四川成都召开的2009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暨鞋文化旅游节上,组委会想出了这样一个创意,即采取消费者评广告创意抽大奖的方式,来提高当地女鞋品牌的知名度。

作为本次采购节的全民参与性活动,广告创意评选活动于9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序幕。参评的广告片包括盛仙妮、欧罗巴、路尚等五家成都当地鞋类企业。当地消费者只需要用短信投票的方式,在五个广告片中决定“最受消费者喜爱创意广告”、“最具销售价值广告”、“最佳亲和力广告创意”三项奖项的归属,就有机会参加采购节晚会的现场抽奖,赢取QQ汽车、笔记本电脑和DVD等丰厚奖品。

“我们成都是女鞋之都,有千余家鞋类企业,此前一直是以贴牌生产为主,没有自己的内销品牌,可以说是‘深藏闺中人未识’,造成的结果就是成都人不认识自己的女鞋品牌。我们这次评成都女鞋创意广告片获大奖的市民评选活动,就是让成都人知晓、爱上我们成都自己的女鞋品牌。”采购节组委会执行总指挥吴晓东在接受《广告主》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据吴晓东介绍,此次活动的广告片分为两个阶段播出,分别是9月28日~30日和10月9日~14日,除了在成都电视台一套晚间新闻《联播大成都》播出外,还会安排在成都电视台三套和五套的上午节目中进行重播。至于此次广告活动的花费,吴晓东表示,在成都电视台购买的广告时段费用由这几家企业共同分担,奖品和媒体宣传的费用则由成都武侯区鞋都管委会来掏腰包。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营销工程研究所所长李蔚在接受《广告主》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让消费者评广告赢大奖的活动在国内的市场营销中还并不常见。企业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通过与消费者的这种互动,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市场反馈信息,及时修正广告创意和品牌形象的不足之处。

成都鞋业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成都市武侯区。2006年1月,成都市武侯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正式联合授予“中国女鞋之都”称号。也就是在同一年,当地开始举办国际采购节等一系列国际活动来推广“中国女鞋之都”和本土女鞋品牌。

第5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万事开头难”,这些语言形象地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头都很关键。曾记得有位专家说过,工作要善于抓两头。这两头之一就是开头。所以我很重视开学出的班级工作。

每个学年或每学期的开学前几天,我们都会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分工。我就借这几天的时间,对班级的任课老师做大致的了解,还要进行必要的沟通,通过他们对学生进行更深刻的了解。为我顺利地开展班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经常接手新班,我对学生不十分了解。通常在开学初的前两天我会安排学生为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牌子,写上学生的名字。它就像一面旗帜,把自己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师生之间可以利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名字,迅速缩短距离感。同时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大体了解学生。比如说,有的学生牌子做得五颜六色,一般来说他很活泼,并且有绘画功底;有的学生牌子做得工整仔细,他学习肯定很认真;有的学生做得潦草,平时做事就可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做得看似美观,实则家长代办,则会表现出自制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做得不及时,则一定很懒散等等。

开好第一次班会也极为重要,每次班会我都极为重视。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全球瞩目,我们的班会全班关注,它就像我的就职演讲。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班会上我要说明自己的从教理念、治班方针,更要讲讲自己的历史。我相信在我们的记忆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往往是他们的文章、书法、歌声等等。每个老师都有自己辉煌灿烂的一面,或荣誉,或特长,或经历,当我们把自己最优秀的展示给学生时,当学生对我们充满钦佩和爱恋时,他们又如何会不爱我们、不接受我们的教育呢?

二、民主集中,核心班委

曾记得多年前自己手下的班长有好几名已经是大学里的学生会干部,班里好多工作活动根本就不用我的参与,而且各项工作在学校里名列前茅,有声有色。当然培养班干部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通常这样做。第一次上采用自荐加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写出申请,结合老师的第一印象,组建临时班委,并确定半学期后在班里展开竞选。这段时间里让他们尽情发挥表现。之后如期举办类似“我锻炼、我健康、我成长”的主题演讲,得到锻炼的充满信心,不服气的意气冲天。这样的干部更有责任感,更有信心,更有威信。记得去年教四年级时,吴凯博、李明等同学就受到了班里同学的拥护。有的任课老师说了不好用,由他们出面就能很好解决。当然班干部任职不是固定的,我们还要定期述职,就像国外政府的信任表决一样,如果不能取得70﹪以上的信任就要“弹劾”。除此之外在班干部任职上,我还任“值日班长、分区班长、小组人名制”等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管理积极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确认,我就放心大胆让他们去工作。如今我们班命名为“成长殿堂”就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多彩活动,锻炼素质

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见到生人就脸红,即便是现在仍旧有些打怵,像今天心仍突突直跳。我一直坚信,在台下窃窃私语和在台上面对众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自己位上都战战兢兢,又如何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呢?为此我结合班里的读书活动,每个月在班内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并冠以主题“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收获”、“我交流,我成长”等,我和学生们一起倾听,一起欣赏,很多掌声是不由自主的。回想自己上台时的一片空白,语无伦次。我深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这种上台的机会开始人人都有,但不是永远都有。先是人人讲,再是组内选,最后班内选,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竞争的意识。

配合读书活动,我又开展了“每月一诗”、“今日一语”等活动,还有“我给同学找优点”、“成长之星”、“美丽之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成长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像懒惰的高华健能按时交作业了,拖拖拉拉的张建哲不再迟到了,好打架的赵庆义也停下手,经常帮别人做值日了……这些进步同学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说出来又很好地鼓舞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日积月累中锻炼着学生的素质。

四、言传身教,说到做到

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的“知”“行”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文中写道:“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总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敞开着。如果教师诱导学习好的榜样,鼓励效仿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学生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得难受的逐渐消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学高身正、表里如一、诚信团结、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心平气和”等都是学生的榜样形象,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每天我都先于学生到校,长此以往,学生们慢慢习惯于早到,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有一次开门后我故意在门口放了一把拖把,很多学生视而不见,跨过去,踩过去。第一天我弯腰拾起来,第二天依然如此。第三天张建哲拾了起来,班会上借此大力表扬了他,学生渐渐地会整理这些工具了。我们班杜建个性很强,但从不收拾桌子。每天我都当面为他收拾书桌,捡拾垃圾,久而久之,他学会了收拾整理。再比如调位,四周一轮,决不能迁就,说检查作业决不姑息。时间一长,只要我说过的事情,学生一定会记在心上,也养成了说到做到的好习惯。

第6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热情开朗,活力四射,这是我对Samantha Fay的第一印象。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北京办公室里,Samantha Fay与我分享有趣的经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独特之处、品牌传播的奥义……一下午的时光在我们的倾心交谈中转瞬即逝。

“这是一份令人兴奋的工作”

Samantha Fay目前担任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品牌策略高级副总裁,主要负责市场营销和公关、数字化、内容、社交、移动和新兴技术。“具体来说,有三部分重点内容。第一是对吉尼斯世界纪录品牌的保护和推广,就像我们品牌的Slogan:Officially Amazing,以及我们的愿景‘让挑战的乐趣得到官方认可’等等,这些都是我和团队要共同努力做的;第二是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包括到一些新的国家或地区,推广新的产品,比如最近我们推广的校园吉尼斯,已经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里做了尝试,我们的全球总裁Alistair Richards也会参与到新的商业机会和模式的推广中;第三是制定有效的品牌策略,包括在全球的广告投入、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建立与全球机构、品牌的联系。”Samantha Fay说道。

在就职于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司之前,Samantha Fay曾负责热门电脑游戏品牌(包括Electronic Arts和Eidos)的市场营销业务,而后又在LEGO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些职业经历都关乎创新、创意的内容,尤其是在LEGO就职期间,让Samantha Fay汲取了很多激发创意、获得快乐的经验,这也为她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司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到职业生涯中有趣的经历,Samantha Fay爽朗地笑了,“如果说到有趣的经历,那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多了!”说着她拿出名片,指着她与一位男士的合影告诉我,“这是世界上第一高的人Sultan Kosen,我到纽约办公室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非常开心地合了影。”这是Samantha Fay最喜欢的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她还与Sultan Kosen度过了一周的时光,“因为Sultan Kosen身高有2.465米,我还带他去定制了衣服和鞋子。”更有趣的是,Samantha Fay在纽约办公室工作的最后一周受美国白宫的邀请,颁发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有幸亲眼见到了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Michelle LaVaughn Obama),这段经历也让她觉得不可思议。“还有,10年前Michael Jackson到我们伦敦总部去拿他的12个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誉,见到他本人我非常激动,他也非常开心能成为这么多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他说‘我的梦想成真了’。所以在这里工作,真的是有非常非常多难忘而有趣的经历,对我而言,能遇到这么多的纪录保持者是非常令人向往、又兴奋的事情。”

职场上干劲儿十足的Samantha Fay在生活中是两个孩子的好妈妈,她非常重视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大部分时间她会陪伴孩子读书以及做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与孩子们突发奇想做一道多食材混合的甜品,抑或是在家中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看谁穿衣服快等等。“虽然照顾两个孩子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空闲时间,可是我非常开心能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探索世界。”

品牌合作让1+1>2

从1955年至今,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走过了61年,是什么让一本记录事实和数据的书籍成长为世界知名的品牌,Samantha Fay告诉我,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司的目标、使命与价值观,更是一种激励精神。“我们激励所有人,无论是个人、家庭、学校、团体、公司还是社区,也不分年龄、城市和国度,我们希望这种激励来自于阅读、观看、聆听以及参与打破纪录的过程。”不以常规和局限的方式定义或认可成功,通过认可各个领域“之最”,帮助人们发觉自己的潜力并重新审视世界,这就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特殊魅力所在,也是其历经几十年风雨历程经久不衰的奥义。

第7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Question = 杨澜

Answer = 福斯特

哈佛的精神

2007年10月12日,在福斯特的就职演说中,她对大学精神的定义得到各方一致赞同。她说道:“那么,让我斗胆提出一个定义来吧。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这些投资会产生我们无法预测且常常是无法衡量的收益。”

Q:在你的就职演说里,你强调了大学的理想。在你看来,大学到底是什么?

A:在我的就职演讲中,我谈到了现在的大学应当担负的责任,还有我们如何体现和发扬过去的传统。我说,我们要为我们的未来及过去担负起负责。这就是说,我们教育每个个体,不只是为了让他们在毕业时学会一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做个好公民,将好品质代代相传。所以我们要教会他们去质疑,去挑战和适应一个我们无法预测的世界。我觉得大学的任务,就是应该超越社会的眼前利益,研究各个社会与各种文明都关注的事物。

Q:你是否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而不是未来学家,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比较困难?

A:我认为,历史学家是最好的未来学家。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各种意外、各种机会,以及个人做出的各种决定。了解哈佛的历史以及我的前任们,能帮我思考哈佛到底是什么,哈佛是怎么理解自己的,这种思考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基础,帮助我思考如何把哈佛成功地推向未来。

历史的嘱托

就在上任前不久,福斯特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这是1951年由哈佛大学的第23任校长詹姆斯・柯南特委托给哈佛档案转交的,说这封信要交给21世纪初的校长来打开。詹姆斯・柯南特本人曾经担任哈佛校长20年之久,他坚持把传统的精英教育向所有有才能的学生开放,所谓有教无类。他是哈佛历史上深受尊敬的一位老校长。从这封来信中,福斯特再次感受到了历史的嘱托。

Q:这封信写了些什么?

A:我是在就职前一周拿到这封信的,信封是封好的,这让我非常兴奋。信的内容非常令人震惊,因为这封信写于1950年代,那时他很担心世界会自我毁灭,所以信的开头他表达了对于世界形势的担忧,然后他表示相信,如果还有明天,哈佛在未来将会处于一个领导的地位,会维持大学的原则,因为这也是它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这对我深有启发。我感受到了这种作为个人的传承,会让你更有效地、更积极地解决你所生存的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不过,在这封写给21世纪初哈佛校长的信里,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先生”――有些事,是他想象不到的。

Q:你要管理2.5万名教职工,掌管每年30亿美元的预算,说说你的工作吧?

A:我的职务里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是和政府打交道,比如和波士顿的市长托马斯・梅尼诺讨论哈佛的发展、哈佛的新校区,我还去国会寻求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

募捐与金融危机

第26任哈佛的校长尼尔・陆登庭在当年辞职的时候曾经表示过,当哈佛大学的校长实在是太累了,他说的“累”并不是学术研究累,也不是行政工作累,而是募款累、找钱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包括跑鸡尾酒会累!实际上,这样的烦恼不是他一个人的,在当今世界要想管理好一所高等学府,校长们都必须有找钱的本事。如果不幸遇到了金融危机,所筹募的款项也会缩水,因而福斯特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Q:你也经常要募捐吗?

A:我喜欢做募捐这项工作,喜欢这种推销自己的挑战。我觉得,募捐是种很好的训练,因为你必须得会跟人交流,告诉他们做此事的价值所在。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募捐是件有趣的事情。

Q:金融危机对哈佛的财政有影响吗?

A:确实,哈佛的财政收支出现了很大问题。2008年年底,我曾向全校师生和校友会发出了一封电邮,内容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金融震荡中,哈佛大学也无法幸免。”今年6月,我作出了艰难决定,削减教职员工中的275个职位。

处理人际的技巧

除了资金的困境,福斯特还要处理与各个学院院长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哈佛的院长们都是出名的强势人物。这也是福斯特上任后必须面对的又一大难题。

Q:我曾经采访过基辛格博士,当时我问他,你觉得能胜任国务卿的工作吗?他说:我能在哈佛活下来,到哪里都不成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领导哈佛最重要一点就是,你的权力并不比别人大多少,你不能随便差遣人,这不是让你发号施令的地方,它需要你去寻求一致。教师们在这里是终身的,他们一直在这里。

Q:他们是世界上最独立的人。

A:是的。他们都完全投入他们的研究领域,他们的言论完全自由,可以无所顾忌地向校长表达他们的观点。所以你必须动员这些老师们,以及协调学生和员工,才能完成一件事。而且,哈佛的权力还比较分散,它有十个分院,每个分院都有一位院长,每位院长对于分院和哈佛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你和院长之间也必须交流和探讨,而不是命令的关系。如果要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发展,你必须理清这些关系。这个环境非常具有挑战性。

Q:你想加强跨专业合作吗?这做起来很困难吗?

A:我希望能给哈佛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把它变得更为综合性。我和我的院长们进行了多次探讨,怎么才能利用哈佛的整体影响力,来推动个人的事业。

Q:人人都对此持欢迎态度吗?有没有人说:少来烦我,别想在我的领域里插上一脚?

A:我觉得人们可能既不想让别人涉足他的领域,又同时希望跻身新领域的研究,所以我们要平衡两者,既要支持仍然有着优势的传统领域,也要考虑位于前沿的新领域。在支持未来的合作与交流时,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

在哈佛享受自由

福斯特虽然要处理众多繁杂事务,但作为校长,她最看重的还是学生。她在自己的网页上留出了固定的会见学生的时间,任何人都可以提前申请与她见面。每到那个时候,她都会在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河畔自己的办公室里,等待着学生们的到访,并给他们学术上――更多的是人生――种种建议。

Q:和年轻人对话就是你职业的一部分。他们对大学教育有什么样的期待?

A: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着想要成功的压力,但是他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很狭隘。我记得很多年前,当我还是大学生时,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压力。我觉得我们有更多的自由去进行探索。所以我总是鼓励学生,在哈佛好好享受这种自由,而不要只是沿着一条标好的路线,一路往前冲。就像我在今年对入学的新生说的那样――冒点险,去上几门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充分利用哈佛丰富多彩的课程,以及博物馆、收藏品、图书馆等,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国际化,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第8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关键词】美国主流文化;美国价值观

美国主流文化是指美国统治阶层和主流社会所倡导的文化,它代表了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美国主流文化主要强调个人价值、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其不同思想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使这个国家飞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美国短暂历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消极结果,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

1 美国主流文化的时代特征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形成的近代国家,在其主体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其以文化传统表现的主流文化也开始形成,并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在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一直和欧洲保持着频繁的文化交往,所以美国文化一开始就“嫁接”在欧洲文化的根基上。

1.1 殖民地时期异化的“清教契约”思想

美国文化在形成初期,就有一个封闭而又单纯的核心构造――清教思想。“清教思想”是由欧洲移民传入北美,最早宣传北美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有两支。一支由威廉布拉福德牧师牵领,1600年坐“五月花号”抵达,这一支移民在航行的海上曾签定了“生死与共”的“五月花号公约”,立誓在大西洋彼岸继续清教实验,追求自我完善,“五月花公约”被后人看作是美国信仰自由和政治民主的原始偶像。另一支是约翰温斯洛普1630年率17艘船移民赴美,这批最早的移民们设计了一套政教关联的清教教义,是欧洲大陆“恩惠契约”思想与移民为生存而斗争精神互容的产物。

但是到了十七世纪末期,为清教思想为主体的公众契约意识经历了异变,移民文化浪潮的出现从多方面对北美形成的新英格兰规范意识进行了冲击。由于经济发展,城镇兴起,以及人口的增加,造成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普遍重视和社会的迅速年轻化,移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缺少新英格兰意识,清教徒宣扬的“发财为共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注重客观求实,北美清教文化的世俗形式得以延续。

1.2 十九世纪初异化的启蒙思想

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是启蒙运动深入蓬勃的发展时期,美利坚民族短暂的历史以及同英国文化深刻渊源,使独立后的美国很少有自己的文化遗产。美国思想家从早期移民到时的实践出发,认为人数的自然状态呈献出一种相互友善和维护和平的景象,并把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结合起来,强调人们在自然中平等地享有五项权利,即生存权、自由权、获得享有财产的权利、宗教自由和享有幸福的权利、机会均等权。此外,北美思想家从西区“社会契约”和自由主义的理论版面内容,有创造性的阐述了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在他们看来,社会契约并不是一种虚幻的假设,而是“契约”产生政府,又同时各自都是履行责任。

1.3 二十世纪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

到了二十世纪,美国经历了从早期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的转化阶段,这一时期也是美国文化的大动荡时期,由于社会经济迅速现代化和城市化,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来适应,人们的社会行为也需要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改革是由新闻记者和现实主义作家发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开始的,但是历史表明,它们后来的发展方向都偏离了建立新的社会意识的潜在目标,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一批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家,也对所经历的一切感到幻灭,对现实的抵抗,出现了“迷惘的一代”。他们抛弃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讥讽宗教的尊严,对由城市繁荣所引发的享受主义使他们相当不满。

2 美国主流文化的交际特征

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国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和了解美国主流文化以及交际特点,对于更好地了解美国以及与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更好的获得也美国交际的实践效果,实现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目的,研究美国主流文化的交际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交际特征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是影响美国交际的重要原因。

2.1 个人主义对交际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凡事都要从个人利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个人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与个人主义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竞争观念,美国人认为竞争是实现个人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每个人都把个体看作是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单位,个人目标的实现高于集体,在追求个人荣誉和盛衰的道路上,美国人往往不考虑别人的面子问题。在美国,交际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和实现人个目标的工具,所以他们的交际总是直接了当,直切正题。

2.2 平等观念对交际的影响

在美国人看来,平等是指精神上相互理解,并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美国人相信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而且这种平等是被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并且通过教育的机会来保障的。在人际关系上,美国人崇尚平等,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式关系,教师和学生也是同理。们们认为没有人生来比别人强,没有任何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总之人人平等。这种观念在美国的交际风格中,体现为在不同的方面,即使在社会阶级差别悬殊的基础上,仍然喜欢随意谈论个人思想。平等的观念在个人称谓上也有所表现,在美的家族里,长幼之间是平等,不是统治的关系。这种在人们头脑中的平等意识,让美国人在交际中表现出无拘无束的特点。

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中有许多概念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却是和谐统一的。正如奥巴马总统在就职典礼的演讲中所说的:“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应对挑战的措施也许是新的,但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却是历久弥新的,这些价值观是可行的。我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回归这些古老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Samovar,L.A.,Porter,R.E.&Stefani,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Wang Enming,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J].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and Education Press,1997.

[3]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9篇: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

【关键词】新浪博客 评论 体育名人 风格研究

在我国,虽然博客早在2002年便作为一种新事物在互联网上产生,但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还是在2005年,这一年被称为“中国博客年”。博客的出现拓宽了大众的视野,为大众展现自我、交流信息、普及知识、传播文化和锻炼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一时间,几乎各大门户网站都掀起了博客热,而新浪博客则是以其名人博客战略在众多博客之中脱颖而出,其中体育类的博客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关于体育新闻的评论层出不穷。体育新闻评论是根据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和体育运动的基本特点对体育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的一种文体,是体育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与体育新闻报道共同构成体育新闻传播的两大支柱。相比其他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更侧重观点与思想性,因此新闻评论经常被看作是评论者的灵魂与思想的体现。

新浪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体育名人博客为足球评论员李承鹏和董路的博客,长期在博客排行榜中占据前十位。另外,曾经作为《南方体育》体育评论员的知名乐评人张晓舟的博客虽然随着《南方体育》的停刊很少涉及体育,但其早期的博客体育评论仍然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李承鹏、董路、张晓舟三个人的体育新闻评论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评论风格,以下将对这三种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一、李承鹏的评论风格分析

李承鹏的新浪体育新闻评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博文有一定的深度。有深度才会有很高的点击率,李承鹏正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生活阅历征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作为中国著名足球记者、评论员,他曾担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参与主创《21世纪体育报》,现就职于《足球报》,任专题部主任,丰富的生活经历令他的文章很有“看头”。李承鹏的文风在中国球评界素以泼辣、诙谐、犀利、幽默著称。其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观点才有生命力”这是李承鹏信奉的准则,尖锐的观点是他博客火爆的原因所在。第三,文字功底相当深厚,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承鹏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游刃有余地驾驭着体育新闻评论。

“全世界都在等着马拉多纳咆哮、愤怒、撒野、甚至拎着裁判的脖子往里面淋一盆苏格兰冬天的冰水,但是他没有,安静得像在汉普顿公园长椅上思考世界和平,或正进行冥想减肥的家伙,默默地看着下面红尘滚滚春去秋来……要不是终场哨响他很流氓地跳起来向地球深处狠狠砸了一老拳,他根本就不是马拉多纳。”

这段文字是李承鹏的博文《为什么马拉多纳诡异地变了?》的第一段,他以平淡、平实的文字描写着昔日狂妄无比的球王马拉多纳在当上阿根廷国家队主教练之后行为上的变化,通过与昔日种种劣迹的对比,把他的细微变化描写得惟妙惟肖。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马拉多纳前前后后的历史背景相当熟悉,才能做到如数家珍、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评论有血有肉,更容易打动读者,如果只是简实的描述文章就会显得干瘪无味。开场的描写为后面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打下基础。

“曾经的硝化甘油这时却安静得像一滴水――好背叛的造型,忽然明白,见过大世面的混蛋,才会做出这么离经背道的选择,才是真混蛋。”

这是他最后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他对马拉多纳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做出的解释,如此形象的比喻在令读者有酣畅淋漓之快的同时又受益匪浅,这就是李承鹏的评论风格。他的评论不仅得到专业体育迷的广泛称赞,也得到了许多非专业体育迷的欢迎,他的评论虽专业却不至于晦涩难懂,可以让读者体味到体育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董路的评论风格分析

董路的足球解说为很多人所熟知,他丰富的足球知识和脍炙人口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很多观众。董路也是较早在新浪开博的体育评论员,他的文章也有着鲜明的风格,他喜欢用大量的排比来表达意思,文章的语言虽平实却意味深长。

“没有人否认小罗纳尔多是当今世界足坛最具天赋的球员,在大罗纳尔多的腰围每天肥一些的时候,在齐达内的头发每天少一些的时候,以及在里克尔梅的身体还没有彻底强壮起来的时候,在卡卡的心智尚且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时候……技艺高超的小罗纳尔多俨然已经成为技术型球员的杰出代表。”

这段文字摘自他的博文《天才VS勤奋 小罗纳尔多战胜了兰帕德》,该博文写于2005年罗纳尔迪尼奥获得欧洲金球奖之后。这段文字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证明了小罗夺得金球奖的必然性,这些平淡的文字在不经意间把当今足坛领军人物的现状很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很多时候,他的观点往往反其道而行,他的反向思维能给读者带来另一维度的思考。除此之外,他的非体育类的评论也令网民津津乐道。

三、张晓舟的评论风格分析

说到张晓舟,人们可能更熟悉他的音乐评论,其实他也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评论员,曾经供职于《南方体育》。虽然时至今日在他的博客中关于体育新闻的评论已经很少,但其软性的、轻松的、调侃的评论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

张晓舟的体育新闻评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他的体育评论表达相当人性化、戏剧化,大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感觉。其次,他的评论视角独特,往往关注一些与体育有关又非体育赛事本身的东西。第三,音乐评论人和体育评论员的双重身份,给他的体育评论平添了一些浪漫情怀,受到了很多非球迷的喜欢。第四,他的评论犀利,但很多时候过于偏激,往往会引来很多非议。

“在旋律上,《我和你》没有《亚洲雄风》那么琅琅上口易于传唱,但好在歌词尽管平淡如水,却也没有‘山是高昂的头’那么吓人――‘山是高昂的头,云也手挽手’能把汉语弄得如此粗鄙,也挺不容易的。好在这一次终于不像《亚洲雄风》那么脸红脖子粗了,开始柔情蜜意起来,虽然音乐上乏善可陈,但观念意识进步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变成对话和倾诉。”

这段文字摘自他的博文《终于开始卿卿我我了》,是对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的评论,张晓舟以其专业的音乐背景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解读了从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到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 《我和你》风格的变化,进而反映了中国体育乃至整个社会这些年来的变化。然而也有些“一杆子打死”的意味,令人有点难以接受。

“能否想象詹姆斯・迪恩还活着,正搂着章子怡拍奔驰广告?猫王还活着,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柔情蜜意地歌唱油和米?吉姆・莫里森还活着,参加摇滚名人堂和格莱美颁奖典礼?约翰・列农还活着,代言苹果电脑?格瓦拉还活着?他也许正在金融救市首脑论坛上激情演讲呢。如果马拉多纳能当阿根廷主帅,那何不让泰森当奥巴马的警卫长?让罗马里奥干掉邓加,让坎通纳干掉多梅内克?嗯,加斯科因肯定也深受鼓舞,满世界投简历应聘啦。”

这段文字是《小丑继续革命》中的一段,和李承鹏的《为什么马拉多纳诡异地变了?》一样,都是关于马拉多纳当选阿根廷国家队主帅之初的评论,但张晓舟的评论更加娱乐化、平民化和通俗化,可以看出作者敢于大胆想象,把马拉多纳当选一事的影响表现得更加形象。

张晓舟的体育评论是体育娱乐化的典型,虽然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但他的博文却给人们带来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结 语

发展到今天,新浪体育类博客已经比较成熟,体育评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网民,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关注并参与体育评论。李承鹏、董路和张晓舟是这个时期网络体育新闻评论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评论风格自成一派,影响了很多草根博客和读者。■

参考文献

①我为博狂:《打造你的金牌博客》,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②谢渊明:《你也可以成为博客高手》,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③吴杨,《浅谈体育博客的“蝴蝶效应”》,新闻在线,2010

④《浅析体育博客与传统体育媒介的关系》,中国报业网,2008

⑤叶晨晖,《体育博客的前世今生》,《通讯信息报》,2006

⑥冉强辉、杜道理,《我国体育博客的传播状况及发展趋势》,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