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

第1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有关节气内容的是先秦典籍《礼记》和《吕氏春秋》。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对节气就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记载。诸如,孟春之月即农历正月的头一个节气是立春;盂夏之月即农历四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夏;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秋;孟冬之月即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冬。又如,仲春之月即农历二月“日夜分”,实指春分;“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实指惊蛰;季春之月即农历三月,“时雨将降”,实指谷雨。仲夏之月即农历五月,“日长至”,实指夏至;又说“小暑至”。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凉风至,自露降”。仲秋之月即农历八月,“日夜分”,实指秋分。季秋之月即农历九月,“霜始降”。仲冬之月即农历十一月,“日短至”,实指冬至。由此可以看出,《礼记》和《吕氏春秋》所提到的节气仅有10多个,说明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据,《汉书・律历志(下)》记载,夏历即农历正月为立春、惊蛰;二月为雨水、春分;三月为谷雨、清明;四月为立夏、小满;五月为芒种、夏至;六月为小暑、大暑;七月为立秋、处暑;八月为白露、秋分;九月为寒露、霜降;十月为立冬、小雪;十一月为大雪、冬至;十二月为小寒、大寒。由上可知,西汉时期的二十四节气,只有春3个月的节气顺序与今天不同,当时正月为立春、惊蛰,今则为立春、雨水;当时二月为雨水、春分,今则为惊蛰、春分;当时三月为谷雨、清明,今则为清明、谷雨,次序完全颠倒。其他9个月的节气顺序则与今天一致。

到了东汉时期,对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据《后汉书・律历志(下)》记载,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就表明,东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今天便完全一致了。

大凡二十四个节气,均各有其特定含义。立春即春季开始;雨水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雨量将逐渐增加;惊蛰表示蛰伏于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将被雷声惊醒,冬眠随即结束;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和春季的一半;清明表示气温回暖,草木开始返青;谷雨则降雨明显增加,谷类作物得雨而善于生长发育;立夏为夏季开始;小满则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开始收割,而水稻等秋熟作物即可播种;夏至则表示夏季白昼最长的一天已经到来;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大暑表示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白露系指天气转凉而夜晚空气中的水汽易在草木上形成白色露珠;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和秋季的一半;寒露表示气温渐低,野外露水更多而有寒气;霜降指天气转冷而晚上出现白霜;立冬为冬季开始;小雪则北方开始降雪;大雪则天气更冷,下雪量更大;冬至表示冬季自昼最短的一天已经到来;小寒表示严寒开始,大寒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此应当特别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洛阳(东周和东汉的都城)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标准制定的,故以中原地区的节气较为准确。其他地区则可能相对地提早或推迟。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个回归年运行一周。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从春分点(黄道与赤道的交点)算起,从0°-360°为一周。从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为一气,其中十二个气叫“节气”,另外十二个气叫“中气”。如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惊蛰为节气,春分为中气;清明为节气,谷雨为中气。其他依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月基本上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反映寒冷暑热变化的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来决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毫无关系。有人以为二十四节气既然很古老,那就是由阴历决定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古代并非单纯采用阴历,实际上用的是阴阳合历。阴历每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就是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能够合拍和同步。从单纯的阴历来看,二十四个节气分布在每个月的日期并不确定;而从阳历来看,则日子比较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上半年一般是每月六日为节气,廿一日为中气;下半年则是每月八日为节气,廿三日为中气。

为了帮助记忆,有关人员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其次序组编成一首歌,便于人们熟读牢记。其歌词如下:

第2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立夏“护心”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同时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保养。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此时不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自我调节、笑口常开。

小满“未病先防”

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仍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同时也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则律,早起晚睡,但要保证睡眠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此时可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如下棋、书法、钓鱼等怡养性情,同时也可在清晨参加体育锻炼,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为宜,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芒种“护神”

芒种节气,气温更高,湿度更大,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保养,少熬夜,避免工作过分紧张,生活要有节奏,可以吃一些保养心脏的药食,如麦冬5克、桂圆肉5克泡水饮,气虚乏力者可以加西洋参3克,或桂圆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或麦冬桂圆肉枸杞茶。

夏至“保护阳气”

夏至之后,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气温将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20天左右进入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调整呼吸,使心神安静,意念中如能想象着心中存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在此期间,应注意保持积极心态,尽量少发火。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

小暑“自我养护”

小暑正值初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气候炎热,万物繁荣。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双手按地,一腿弯曲,一腿伸直,用力活动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可治:腰膝腿部风湿、肺胀、喉干涩、咳喘、坐骨酸痛、打喷嚏、右小腹涨痛、手抽搐、体重乏力、半身不遂、中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无常等症。坚持采用本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第3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在小满节气过后,人们就会迎来芒种这个节气,而人们对于这个节气也存在着许多的未知,那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22芒种节气的含义寓意是什么。欢迎大家来阅读。

芒种节气的含义寓意是什么“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节气的民间谚语1、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既是麦收、夏收的时候,也是播种玉米、移栽水稻的时候。如果芒种的时候耽误了农活,错过了农作物的最佳时期,想要补种为时已晚,也很难有好收成了。这句话用来劝诫农民把握好时节,把握好轻重。

2、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这是在湖南、湖北等地流传的一种说法,指的是在芒种期间天气如果特别炎热的话,那在夏至的时候就会雨水特别多,会出现阴雨连连的天气。在有些地方还有着“芒种雨涟涟,夏至要旱田”、“芒种落雨,端午涨水”这样的说法。

3、芒种到,狗伸舌,鸡张嘴

这句俗语说的是在芒种节气到来之后,天气也就开始日渐炎热了,而狗会热得伸出舌头来降温,鸡都热得要张开嘴巴了。事实也如此,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从此以后天气甚热,雨水较多,湿度增大,北方进入雷雨、阵雨天,南方则已进入梅雨天,要注意防湿。

4、芒种芒种,碰到亲家不说话

这是四川等地的俗语,意思就是芒种时期,农民太忙了,农活一刻也不能耽误,走到路上碰到亲戚都来不及搭话。

第4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_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赏菊

古有“霜打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会,赏菊饮酒,以示对的崇敬和爱戴。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登高远眺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扫墓祭祖

古时候,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二十四节气简单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第5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听到二十四节气评审通过的消息,当时在现场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激动地站起来与周围人握手。他表示,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不仅是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消息传出后,国内一片欢呼声。为什么欢呼,这是有一个注脚的。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早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文化紧密相关,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主要根据季节变化来指导农事活动,是全球较早能够纪录春夏秋冬变化的立法。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至今是中国农民安排生产耕作的重要依据。

这套体系由于形成得早,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季风气候国家都有着广泛影响,因此……没错,就是那样,韩国人民也打算就这一项目进行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中国申遗评审后,韩国人民表示很不开心……

目前,包括“二十四节气”内,我国已经共有31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总数名列世界第一。

不过,近些年,也有个别国家在某些相似的项目上积极申报非遗,例如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这引发不少质疑声,也有观点呼吁,我国应尽快申报,以免被“抢注”。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巴莫曲布嫫表示,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的精神,是提高非遗可见度的“共享”,而不是像“抢注商标”那样。不能把一个国家申请某项非遗,简单跟拥有这个项目的所有权划等号;也不是别国申报成功,自家遗产就成了别人的。

对于联合国官员的这番话,我等吃西瓜群众表示热烈地鼓掌!

二十四节气申遗虽然成功,但民俗学者王娟认为,这个消息很令人高兴,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来说并非一劳永逸,“关键还要思考让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活动‘接地气’,能让民众都自发参与、自发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已经零星出现了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如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便有所记载。”王娟说,《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24节气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古代,人们根据日晷测得,冬至那天日影最短,这也是被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当时,很多朝代都将冬至当作过年,所以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随后逐渐确立了其他节气。”王娟表示,二十四节气每年日期基本不变,是一种很科学的时间概念,并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丰富有趣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比较符合世界非遗条件。主要要求“口口相鳌保表述传统艺术、社会民俗、风俗礼仪、节庆,包括自然界,甚至对银河系宇宙的知识实践。不仅是中国人,全球华人都在使用,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遗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解释说,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承载更多精神价值。整体上说,“二十四节气”属于第四类遗产领域。非遗保护主要保护社会实践、观念形态、知识、技能等遗产,实际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分不开。

第6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夏季节气特点

1.夏季主“长”中医认为,春主“升”,夏主“长”。《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三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太阳直射,外在阳气最为旺盛,万物表现出一派繁荣茂盛。中医认为,只有夏季繁茂地生长,才有秋冬阳气更好的收、藏和的储备。人体应该适应此季阳气的运动规律,根据太阳日出日落调整起居,心情平和,使得阳气顺利生长,宣发于外,气机宣畅,完成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需求。

2.夏季多热夏季三伏酷暑,烈日炎炎,气温升高,若超过人体的耐受能力,即成为致病因素。热和暑均可伤人致病,且均为阳邪,易于化火,迫津外出,耗伤气阴,出现汗多乏力、倦怠纳差、口渴欲饮、身热心烦、便秘尿赤等症状,是中暑的一种常见表现。

3.多夹湿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我国某些地区可出现多雨,加之外在气温炎热,湿热交蒸,使得气候潮湿闷热。受此气候的影响,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可表现为倦怠乏力、身体困重、纳呆食少、口苦口黏、尿黄、苔腻等症状。

夏季饮食养生要点

1.顾护“阳气”,勿过寒凉

夏季酷暑当令,气温炎热,容易引动内火,对人体造成伤害。此时可选食性凉的冬瓜、黄瓜、西红柿、苦瓜等蔬菜,西瓜、香瓜、柚子、葡萄等水果,以及适当的冷饮等,有助于降温避暑,但不可过食冰冷食物,以免损伤阳气。《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 就是讲夏季人体外热而内凉,不可过食寒凉食品以伤阳气,否则可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等病症。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热的生理反应。出汗多,饮水多,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违背 “春夏养阳”的原则,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淇淋、饮料等,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

2.顺应 夏“长”,注意营养

夏天主 “长”,需要增加营养,以满足人体代谢需求。但夏天气温炎热,又易夹有湿邪侵扰,容易导致脾气耗损,运化呆滞,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大鱼大肉、油腻醇厚的饮食不宜多吃,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也应少吃,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同时也可减少上火助热的情况发生。《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烹饪应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肉类食物最好选在午餐时食用,食肉时可将肉皮及油脂去掉,以减少脂肪含量。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以100克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为鱼、虾、鸡肉、鸭肉、蛋、奶、豆制品等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质。

3.适应个体体质

顺应自然的变化是一个总的要求,但还需要结合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简单来说,根据阴阳可对体质不平衡的人来分类,粗分为阳气亏虚或阴血亏虚两大类。阳气亏虚的人群,夏天“长”不足,应补阳气以助“长”;阴血亏虚的人群到了夏季,外热易于引动内火,致使病理之火旺盛而损伤阳气,调养目标是滋阴养血,使之不碍阳气的正常生长。

就饮食调理而言,阳气亏虚的人,在夏季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适时进补助长阳气的食品,气虚为主的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山药、大枣、猪肉、牛肉等;阳虚明显的,可食用有一定补养阳气作用的食品,如花椒、生姜、羊肉等。

对于血虚的人群,饮食调养可食用桑葚、荔枝、黑木耳、大枣、猪肉、甲鱼等食物;阴虚的人群,可多吃些杨梅、葡萄、西瓜等水果,以及鸭肉、牛肉、鱼类等食物,对葱、姜、花椒等燥热的调味品应少吃。

第7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虽然是七律,但可以用三个字来总括,那就是:食有节。食有节,就是要五味杂食,并益于五脏,合于四时;就是在保持适量油盐的时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就是热不灼唇、冷不冰齿,用温暖的食物去温暖食者的心;就是先分清饿的是眼睛、舌头还是肚子,不要勉强进食;就是用心饮食,合理搭配,专注于食物本身;就是只吃七分饱,不仅为了体形,更为了健康;就是顺应节气变化,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养生……

夏日炎炎莫贪凉

记得上小学时,每天中午都要回爷爷奶奶家吃午饭,然后睡一小会儿,再去上学,已成习惯。一年夏初的一段时间,我突然吵着不睡午觉要去上学。奶奶觉得很奇怪,细细问来才知道我是为了去找同学,而去同学家的动力,就是贪念他家冰箱里的冰镇西瓜,那带着冰霜的感觉甚是诱人!

奶奶劝不住我,只好把爷爷抬了出来。爷爷的威严吓住了我,也让我知道了“过凉伤人”的道理。虽然我当时似懂非懂,但还是理解了奶奶为什么每天把买回来的西瓜放在自来水中浸泡,而不是放入冰箱,这是为了去其外在的暑气,而又不至过凉伤胃。也正因为这样的幼年教育,我养成了不喝冰水的习惯。

如果说当时我似懂非懂、只是对贪凉伤人有一种模糊认识的话,那么大学期间一次跟随父亲门诊时的经历,让我对此有了真正的体会。父亲那时自创的“程氏疗法”治疗青少年近视和儿童弱视已经小有名气,正在放暑假的我理所当然地成了父亲的助手。

一天,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姑娘走进来,只见她双手捂着肚子,面色苍白,表情十分难看。父亲一边扶她坐下,一边搭脉诊断,顺口还了解到她因为住得比较近,父母又有事,所以今天是一个人来治疗近视眼,觉得太热就连吃了两根冰棍,喝了一瓶刚从冰柜里拿出来的冷饮,然后就小肚子剧痛。父亲凭脉诊断她的病情,原来她正在经期,吃冷饮引发了痛经。父亲在她手上的合谷、小腿上的三阴交两穴扎了两针,她痛苦的面容才开始逐渐舒缓。

夏日节令吃什么

2013年5月5日立夏。心通于夏气,心阳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因此夏季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养护阳气;同时也要注意对心的养护,以保证夏“长”。

立夏:虽已进入夏季,但春意未退,注意不要感染风寒。膳食调养方面,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粥是不错的选择。夏季易造成体内丢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差,早晚喝粥(最好加点荷叶),午时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小满:气温明显增高,湿热气候开始形成,如果贪凉,湿热容易由皮肤侵入人体,此时是皮肤病的高发期,风湿骨病也蠢蠢欲动。所以切勿贪凉,注意祛湿,饮食上也要谨慎。

此时适合常吃清利湿热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以及酸涩辛辣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油煎熏烤之物,及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等发物。

芒种:天气炎热,已进入典型的夏季。起居方面,要顺应日出日落的规律而晚睡早起;午间小憩会让你振奋精神。饮食方面,除了清利湿热的食物外,还应多吃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酸梅、西瓜、黄瓜、冬瓜、海棠、梨、白菜、茭白、苦瓜等。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天热易出汗,中医有“汗为心之液”,多汗伤耗心气之说。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虽炎热难耐,也不宜吃太多生冷食物,免得受寒,伤害脾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佳品,但不宜冰镇。

小暑:气候炎热,易心烦不安,疲倦乏力。自我养护锻炼时,仍然应该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饮食切忌摄入不足和过饱,切忌多食生冷寒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第8篇:小满节气的天气特点范文

一、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古诗词,对联,民间谚语,民间故事,诏书等,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虽不是主要内容,但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的发展历程,学习某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为内容向学生讲述人物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造就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是靠文字记录、大众评说和个人品质反应出来的。如我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将皇帝诏书“天佑总办,因你在国家危难之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且一丝不苟工作,使铁路不满四年全线竣工,为政府节约白银28万两,你的成就将载入史册,朕特封你为铁路大学士,发勇士奖章,赏白银五万两。钦此”的内容板书给学生,并讲明这是过去,离现在100多年前清朝皇帝为了嘉奖詹天佑的文书,类似这种文体的称为皇帝诏书,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每个同学要加强了解,拓宽知识面,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学科必须打破封闭的教学体系,从“小课本”,“小课堂”中走出来。树立开阔的教学视野,重新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宽广的心境中在活跃的状态下学习语言,积累言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这个练习开放性极强,跨越时空,新鲜而没有压力,便于学生宣泄情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写作素养。为学生在今后博览群书打下基础。

二、在朗诵古诗词中积累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知识素养

我让学生每周选背3-5篇著名的古诗词,每个月选定时间搞一次古诗词朗诵比赛,看谁积累的最多,对朗诵得好的,积累多的发奖品给予鼓励。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老师也加入其中,和他们比一比,要么老师说出诗名,让学生背诵诗的内容,要么老师背诵出诗的内容,让学生 说出诗的题目及诗人名字。这样一来,师生同台朗诵,学生的兴趣更浓了,从诵读诗文中了解了社会,学习了人物精神,如学生学习了明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后,他们懂得了在短短的几句诗中表现出来的却是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豪迈之情让人佩服。学生学习后受到启发教育,这样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对对联中品味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适当的时间,我还和同学们对对联,对对联在传统文化中颇具影响力,能够反映不同的时代潮流,也能针砭时弊,识辨美丑,极富情趣,陶冶情操。那必须积累得多,脑筋开窍,要脑筋转换快,有丰富的词汇,懂得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相关知识,要求对句比出句来得更有气势,那才称得上好对联。我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学生对对联:有时老师说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有时让学生出上联,老师对下联,有时也让学生收集对联,我教学生“拆字对”,如上联“鸿为江边鸟”,讲明“鸿”字是上联第一个字,由江和鸟组成,鸿这种鸟喜欢生活在江边,所以称鸿为江边鸟。我举出一字“蚕”,是下联第一个字,让学生思考,其中一个叫蔡欢的学生说,“蚕”字由天和虫组成,我让她进一步思考,她终于说出下联为“蚕是天下虫”的绝妙对句。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学习“对对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一定的时间进行评比发奖,激发学生学习“对联”这种传统文化的兴趣,品味对出好对联的喜悦,通过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写作上的快捷反应能力得到锻炼。

四、在搜集民间谚语、民间故事中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