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材类型相对单一
吴鼎民和韩雅君认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是一门集英语学习、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外语专家和学者的赞同。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通识教育类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提高需要各种类型教材的支撑。但是,大学的通识教育类英语教材大都为阅读教程,课后练习和相关教学任务的设计都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以阅读教程“打天下”的大学英语通识类教材将难以实现我国大学英语“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要求,教材类型亟待丰富。
(二)缺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立体化教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立体化教材是出版社努力的主要方向。目前,大多数英语通识类教材除了纸质版课本外,虽同时附有教学光盘等辅助材料,却多限于教学课件、课文的音频和视频材料等内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并不多见。顾曰国总结了目前外语网络教材呈现的六种基本形式,“文字+电子版”、“文字+音频材料”、“文字+视频材料”、“文字+动画材料”、“讲座形式”及“引进版”。目前出版的“大学英语通识类教材(网络版)”就属于前三种,这样的教材没有跳出纸质课本的框框,教材物理介质的改变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内容,难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束定芳调查外语教材后发现,“学生更希望通过比较自然、轻松、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愿意仅通过教材来学习外语的人数只占到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现有的教材还无法全面反映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常常是枯燥乏味,远离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学生渴望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学习语言,渴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渴望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我国通识教育类英语教材的建设思路
(一)注重本土文化导入,突显以人为本的人文性
只有深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才能在确认中国文化价值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明。鉴于通识类英语教材严重的“西化”倾向,大力开发弘扬本土文化的教材已势在必行。教材可选取生动的事例和材料,对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引导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学会相应的英语表达,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多彩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文化生活。同时,在内容材料的选择方面还应突出教材的人文性。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突显对人的尊重。比如,医学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爱心,要有责任感,要懂得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应体现在教学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输正能量,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通识教育类英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原则。
(二)倡导教材类型多样化,注重提高综合语言技能
目前,我国英语通识类教材大都为阅读教程。为了进一步满足多样化教学的要求,出版社需加大开发听、说、译、写等类型教材的力度。与普通英语教材相比,通识类英语教材的编写同样应注重对学生英语技能的操练,且需要与人文知识紧密结合。为此,出版社可组织外语学者和相关人文学科专家密切合作,把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融入语言技能的训练中,真正实现英语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既重视听、说、译、写类教材的开发又不能忽视阅读类教材的建设,因为“轻”阅读只能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同一主题的系列教材编写中,阅读类教材可用于基础教程,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听、说、译、写类教程可用于提高阶段的应用型教程,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输出能力。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资源开发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通识类英语教材应是纸质课本、多媒体教学光盘及网络学习平台共同组成的一个多层次有机结构,各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作用。纸质课本是教材的核心和主体,能够精炼、全面地介绍人文类基础知识,还能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任务。多媒体教学光盘是课本的补充,以生动立体的方式进一步阐释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强化语言技能的训练。网络学习平台是课本和光盘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虚拟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整合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将与课本主题相关的新观点和新发现传递给学生。由于一本教材从策划到最终出版,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说明教材的实时性相对较弱;网络平台易于更新的优势恰好弥补了教材实时性较弱这一不足。除了学习内容之外,学习方法和评估手段也将在学习平台上得以拓展,如互动协作式的学习模式、过程化的评估手段。
三、结语
关键词:语教师会教乐教
关于教师会教与乐教的话题,大家都不生疏。而且一提起来,大家总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它是再浅显不过的事。其实,如果真的描述起来,还真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容易。正是这看似简常的事却蕴含着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一、教师会教的含义
有的教师会说:谁不会教啊?我都教了十几年了。可是,“教”存在很多种层次可以教、能够教、想教、愿教、会教等。其中,会教是一种比较高的层次,更通俗地讲,就是不仅可以教、能够教、想教、愿教,而且懂得如何教好。
分析起来,教师的会教应该包括如下两个含义:
(一)会教的教师通过“教”使自己得以全面发展
真正会教的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各个环节使自己得以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教而教。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师的生存定位为一个发展人的生存,从内心里给自己定下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不容许自己在教学岗位上因忙碌的工作而失去自己,他就会不断地、主动地学习、研究和充实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反思,完善自己,脑子里时时刻刻总想着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在教学中发展自己,在生活中发展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发展自己。这样他的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毅力就会坚韧,创造力就会丰盈,从而使自己处于不断地前进状态中。他的教学是他的核心任务,同样是他全面发展的最广阔的空间,他的教学也会因他自身不断地发展而处于一种发展、进步的状态,他本人也因此会成为会教的教师。
对一名英语教师而言,如果他能够想到通过教英语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首先,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自己发音准确、口语流利,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语言功底深厚。其次,他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与语言教学与学习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为他深知,课改新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还会加强学习新课程要求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时,他会注意培养新课程中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这样,他将作为教师、朋友、同事等多角色的受人喜欢的人。学生满怀激情地听他的课,愿意与他交流,同事愿意与他合作,朋友愿意帮他做事,那么,他的教学一定是高效率的、高质量的。他就会被大家公认为会教的英语老师。
(二)会教的教师通过“教”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会教的教师还要把自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定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自己的发展,是为了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发展,这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意义所在。可以预见,过多地注重个人发展的教师往往很难在教学上有所发展。
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教师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就会不断地观察学生,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体察他们身上发生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需要,分享他们成长的喜怒哀乐。这本身就是培养,就是关注,就是人本主义的体现。这些关注最终都会反映到他的教学中去,使他的教学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之需。可想而知,他将因之逐渐成长为会教的教师。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会注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反思他的每一句话对学生的影响,观察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等。这些活动积极地反映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使得语言的教与学发生在对人的关注过程中。因此,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师会教的体现
教师要达到会教的境界,就要努力地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下面有五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加强学习
要想发展,需要加强学习是毋庸置疑的。一提学习,很多教师都会感觉困难重重。其实,现代学习观已经把学习看做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只要你有慧眼,有对重要信息的敏感,还有善于总结思考的好习惯,则无处无地不是学习,无时无刻不可以学习,而且可以向任何人、任何事学习。学习是对所有可能促进自己发展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吸收,而不仅仅是指读书,写文章等。而且,学习还要善于总结。总结是进步的阶梯,每一次总结都是一次反思的过程,擅于总结的人才会进步。
(二)分配时间
科学地分配时间是一位渴望全面发展的教师必备的素质。不要说你繁忙的工作会不断地占用你宝贵的学习时间,现代社会的应酬交际也会不断地向你有限的时间伸手。科学地分配时间是一种可贵的意识,一种重要的作息习惯,更是一种在一切都讲求效率的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在时间分配方面最好的方法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你最应该的做的事。
(三)争取支持
个人的力量终归薄弱,在现代社会谋求全面发展谈何容易,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支持,也已被视为一种自我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果处理方法适当,领导,同事、学生、家人、学生家长等都是你的支持者。为了获得支持,要善于向有关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你的打算,告诉他们你正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难,只要你的做法是为了发展,发展又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相信你会得到应有的支持。
(四)积极合作
合作精神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优势。它会使人的能力范围得以延伸,战胜困难的能力得以加强。相当多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遇到某方面的困难时,自感势孤力单,便退却了。其实,如果能够与周围的人展开积极的合作,困难原本可以解决,或者至少可以慢慢地解决。
(五)全力投入
所谓全力投入是指精力、财力、创造力等的全方位投入。对于自身发展的投入,不管多么昂贵,都是值得的,因为这种投入永远都会有产出,只是需要假以时日。
三、教师乐教
1.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国文化都应该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自身对文化的学习不应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一知半解,怎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呢?拥有一个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在交流的同时,传递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外国文化意识固然重要,但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基础,高举弘扬中国文化旗帜,努力学习外国文化将二者巧妙融合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2.在课堂中重视文化渗透,对比中英文化差异
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文化内涵和所涉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立体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教材讲解,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在适当环节(讲解词汇或某一内容时),结合背景,讲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课文中出现许多生词,这些生僻词汇的出现于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出对比与判别,加深文化学习。例如,“WhatamIgonnado?”英文中的后半句“gonnado”是“goingtodo”的意思,但是为了表达的简单和明了,被完全口语化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此种现象在中国教材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外国文化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比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习和记忆英语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有对中国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创设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满足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交流的最佳方式是面对面,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和鼓励学生于外国人进行交流。只有同外国人交谈才能实现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可顺利了解他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正宗的美国影视,听纯正的英文歌曲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和视听的双重影响,学生对外国人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表达,历史发展等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更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欠缺。以这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二、结语
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与学习信心,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乐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取得进步。鉴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学生们在语言基础以及知识接受能力上各有不同。如果教师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来辅导每一个学生,可能难以收获好的教学成效,赏识教育的优越性也无法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展开分层教学。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要有所差异,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这才是赏识教育应当发挥的教学功效。
以反义疑问句的教学为例。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掌握“Let’s...”的反义疑问句是“Shallwe?”,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掌握反义疑问句的其他几种基本用法。在练习中,凡是“Let’s...”的反义疑问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做。这时学生明显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后,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大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创设分层教学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语言基础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锻炼,其教学模式也更为人性化,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合理利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同样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很值得关注的一点便是要合理与适度。有的教师在应用赏识教育时对尺度的拿捏不是太合理。学生的任何学习表现教师都给予鼓励,学生们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被指出。这种盲目的赏识教育不仅扭曲了赏识教育真正的教学意义,对课堂教学也会是一种阻碍。因此,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时方法一定要得当,赏识的尺度与范畴也要合理,这样才能够让赏识教育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赏识要得法,赏识应有度。教师要真正领会“赏识教育”的精神实质,而不仅仅是学一些做法或肤浅的形式模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创设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模式。例如:每周一是我校的赏识日,也是学生回家作业上交率最差的一天。面对没有交作业的学生,我们不能再用“Good!”“Wonderful!”等词来赏识他们,而是要用“Ihope...”“Ibelieve...”这样的语句来教导、鞭策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尽快将作业补齐。同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时也要及时指出,而不是盲目地对学生加以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赏识教育的尺度与方式一定要得当,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赏识教育的教学价值,并且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20世纪70年代末,英语作为第一外语,逐渐进入全国的大、中、小学课堂。1984年,在国家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英语正式列入高考主科,此后几十年里,英语成为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从小到大,从中、高考到雅思、托福、四六级,每个中国学生都要经历无数次英语考试。英语本应是沟通外界的桥梁,却成为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直到最近英语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才使得“英语热”有了降温的趋势。2013年10月,山东省教育局公布的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不再将英语听力成绩纳入高考成绩中;北京市在2016年将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加到15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英语教育只以语言输入为主,脱离学生经验与真实生活,孤立而被动地强调语言技能训练。此次英语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实质上反映了对传统的、应试的、功利的、受技术理性支配的教育理念的批判,对回归教育为本的、解放性的、实践性的教学理念的反思与重建。尽管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改革持不同意见和态度,但这次改革毫无疑问将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次“大手术”。
对少数民族教育的认识,有几种误区一直存在。首先,将“少数民族教育”等同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标志就是学好语言课程,尤其是汉语和英语,认为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以学习语言为主。其次,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或“三语教育”理解为“专门的语言教育”,认为“双语教育”或“三语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正确发音、积累词汇、学习各种句式,强调专门的语言技能训练,以量化形式作为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这些误区导致民族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学科知识与语言学习的平衡关系,也忽视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相互关系。内蒙古三语教学的实践证明,比两种语言学习付出成倍辛劳的三种语言学习过程,只能培养极少部分三语能力均衡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语言学习并没有成为教育和发展认知的有效资源。过重的语言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发展个人兴趣的时间与精力。内蒙古的蒙古族小学在开设英语课程之前,蒙古语文与汉语周课时数就已经占周总课时数大约30%。随着英语课程的增设,三种语言的周课时累计数已达到总周课时数的37%,其语言课程比重比同年级(小学三年级)汉族小学的30%、香港小学的27.5%、美国小学的20%、日本小学的18.5%高出很多。
内蒙古民族学校高中阶段“三语实验班”的语言课程中,英语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9%,汉语课时数占总课数时的14%,而蒙古语课时数比例下降到7%。这种为保证汉语与英语课程的数量及质量而忽视母语教育的现象在内蒙古的各级民族学校普遍存在。“三语实验班”与普通班课程设置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课时数及蒙古语课时数的不同。这些课时数的变化不只是量的变化,其背后隐藏的实质是民族教育的潜在危机。不可否认,“三语实验班”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极少部分三语能力均衡的民族学生在高考和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方面语言教育的过度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学科均衡发展,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在语言教育教学中过度重视英语而忽视母语的现象会削弱他们的社会竞争力,使民族学生最终成为三种语言哪样都不精的“语言中间人”,甚至是“文化中间人”,从而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发展,逐渐走向教育的边缘,进一步加深教育不公平。这不仅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也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遮蔽或架空了民族教育的实质内涵与功能。对少数民族成员而言,获得实用的语言技能无疑是等同于获得个人及所属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我国,汉语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则是通往世界的重要工具。然而,只专注于实用语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会导致少数民族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化,甚至失去认同感的危机。
二、以汉语为媒介语的英语教学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教育不公平
媒介语指教学过程中传递知识的中介语言,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的中间过渡性质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负载着其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传承者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因此,任何多民族,多语言国家都会在教育发展中遇到教师用何种语言教学,教材用何种语言编写等难题。究竟哪种语言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因为这是一个涉及文化、种族、权利和身份的较量。1970年美国公立学校的中国学生反对在教育上受到起点不公平的教育方式,而控告旧金山联合区域学校。这场震撼全美、影响深远,从而促进双语教育在全美蓬勃发展的“劳控告尼克尔斯诉讼案”(Lauv.Nichols),双方争论的焦点并不是中国学生因为校方没有为其开设相应的课程而导致他们学习困扰这个事实,而是当使用中国学生不了解的语言来指导学习时,中国学生是否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控告方认为尽管校方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其他学生相同的设备、书本、老师和课程,但这不等于公平待遇。事实证明,中国学生相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获益较少。最终最高法院要求学校当局推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和双文化教育。世界很多国家,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低下一直是不争的事实[2]。在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业成就一直低于汉族学生。国内很多相关研究有效地论证过媒介语言的选择是影响少数民族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克勇(2007)、张宏伟(201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以及马丽范(2006)、蒋燕(2013)、龚江平(2009)、乌力吉(2006)关于青海、贵州、、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相关研究等。内蒙古的蒙古族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同时加授汉语和英语课程(有些学校在二年级时加授汉语,三年级时加授英语)。其中,第三语言英语的学习是在“三语教育”体制下,以第二语言为媒介语展开的。语言学家JamesCommins提出:人的两种形态的语言能力,分别是一般生活的语言能力BICS(BasicInterpersonalCommunicativeskills)和认知学习的语言能力CALP(CognitiveAcademicLanguageProficiency)。用JamesCommins的理论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少数民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缺乏正确客观的评估,盲目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可以用汉语交流(BICS)就可以用汉语授课(CALP)。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少数民族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母语表征的感性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汉语为中介的教学过程中难以被感知,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世界,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特征很难在教学中呈现显性化[2]。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并不是要放弃第一语言,而是要多具备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多一种沟通的频道。目前的民族学校英语课程如果以汉语作为媒介语,我们不免担忧其他科目是否也有可能逐渐转向汉语授课。那么,不久的将来,作为民族教育核心的民族语言可能就会被抽离,民族学校承载民族文化、传递民族文化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民族最重要的内涵是尊严平等和文化公平传承,失去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场所,被文化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将成为现代教育的最大牺牲品,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三、对策及建议
(一)探索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自身规律,以多学科理论指导三语教学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是当前实施的民族教育是否遵循三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显然,只用语言学理论去解决少数民族英语教育问题过于片面、狭窄。这里至少提出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我国著名的蒙古语学者清格尔泰经过研究认为:现行的蒙古文字是一种纯粹的拼音字,它在拼音的方法上与西欧以及世界各主要拼音文字没有什么不同。不但如此,从它的渊源关系来说,他也是从世界各主要拼音文字的共同祖先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母语与目的语如果具有同源关系、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就会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形成“正迁移”。相反,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将阻碍目的语的学习,形成“负迁移”。因此,以蒙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比汉族学生占优势[3]。该理论突破语言学单一的视角,从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深刻论证了蒙古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同时,这也说明蒙古族学生用母语学习英语比用汉语等媒介语言学习英语更有优势,为民族学校选用何种语言教授英语这一问题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纵观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或三语教育相关的研究,基本限于现状的描写或经验分析,缺乏理论支撑以及地方性特征对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师资配备、教材选用等方面充分的分析和考量。除此之外,双语或三语教育的研究依然局限在语言学本体研究或语言教育技术等狭窄领域里,这使得少数民族学校在使用何种语言教学、使用何种语言编写的教材、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课程从哪个年级开始设置较为科学、语言之间的迁移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各持己见。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瓶颈在于跳出语言教育的范畴,从历史、文化、社会,甚至更广泛的领域中去审视和思考问题,解决内蒙古民族教育问题就必须遵循并揭示蒙古族教育在课程特征、语言价值和文化追求方面特殊的、复杂的发展规律,同时深刻了解与分析内蒙古蒙古族当今所处社会状况以及整体的教育状态。
(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征,科学设置三语教育课程框架制定宏观的学术标准和测试手段时,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征,给予各民族地区更多灵活性和自。同时,各民族地区可出台特殊政策与富有竞争能力的奖励基金而不是补助金的方式,鼓励并帮助民族学校建设适合当地民族学生特点要求的学科与课程。少数民族学校可以根据这些学科学习以及学校活动来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可以有一定的自去改变课程结构,以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科目设计上,改变当前过度强调语言课程的狭义的教学倾向和忽视科学、社会、艺术等更广泛的教育目的,同时增加了解人和社会的生命教育课程。如香港小学的多元智能课、多元学习活动课、视觉艺术课等,日本小学的生活课、家庭课、社会课等,美国小学的环境教育、反教育、多元文化和多种族教育等值得借鉴。语言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强化“文化”的语言教育,而不是重“语”轻“文”的教学观念。除此之外,在课程体系中安排适当的生活实践课程。比如,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内蒙古的有些地区过多地撤并牧区学校,片面推行“学校进城”,致使蒙古族儿童远离牧区环境和母文化。合并后的城镇蒙古族学校课程往往很少涉及牧区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关内容。这使很多不能继续升学的来自牧区的蒙古族学生成为文化“边缘人”,从而扩大了教育差距。
1.确立研究问题
在这一阶段里,师生要根据具体内容对彼此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了解知识背景,对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下两个阶段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教师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探求学习动机,做好充分的经验积累。还要不断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确立学习目标,进行小组互学习,分工合作。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确立研究的课题,目标和范围。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中《Friend》这一节,学生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作者,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主题,作者的重点在哪里,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师生要共同讨论话题。
2.实践研究课题
在这一阶段,师生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准备,包括广泛的搜集资料,对课题研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汇总,以及在研究课题时产生的观点的归纳。师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浏览咨询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提取出最有价值,最切合课题的内容。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尽管是疑问但也对研究有帮助,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做一总结,并对其展开讨论,还要记录下讨论的结果。在师生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学生们要进行分类和归纳,讨论后还要做出总结。
3.得出结论并总结
在这一阶段,要根据上两个阶段的研究得出关于这个课题的结论,对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材料。成果的展示可以是多样的,小组交流,PPT的播放或者是辩论会,主题班会等。这样的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深化学习,将所学成果更系统化,全面化,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培养研究性教学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传统教育,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纯的你教我学,而是教师以其中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当中,更多的是引导鼓励。那么研究课题的确立就成了成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师生的计划要从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然后才能有分工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自觉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求。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在这样一种要求下小组合作讨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主要是组织,让学生们的小组更有序,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们更有条理的进行讨论探究,并在主要方向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们不偏离课题。这样学生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力,探索力和学习动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是小组形式的目的所在。同时,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们先前的知识储备,使思维清晰明了的显现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大家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同学们在感受观点冲突,问题突出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思索,探求解决途径。另外,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是学生亲自参与,共同努力的一个平台,它会使学生们对探究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3.研究成果的展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过程
研究成果的展示就是学生们思维成果的展示,就是思维过程外显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似乎不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要注意对学生们的成果予以应有的尊重,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使学生们的思维在原有的顺承性和连续性上有所突破,打破思维定势,使英语教学跳出语词积累的局限,向体验英语的方向发展。
4.成果反思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成果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反思,立足于课本,内化学习知识,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化、条理、归纳。教师也要对学生们的成果进行汇总,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中整理出学生们的思路,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创新之路。
三、大学英语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的结论
在影视作为一种艺术被广泛承认后,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让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课程普遍走进了学校的讲堂,作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或专业素质的课程,改变了只有专业院校才进行影视艺术教育的局面。198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文件指出:“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文系,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而发展到今日,基本所有综合类大学都开设影视艺术教育课程,其他专业学校也绝大多数开设了影视艺术课程,有些学校甚至设立硕士、博士点,成立了许多电影电视的专业研究机构。而伴随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历史悠久的中文经典,如诗歌、小说、散文却在青少年的面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文经典阅读的好处自不必说,但是这和影视艺术教育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我国高校目前的影视教育普遍专注在影视语言、技术实践等几个方面,对中文经典阅读这个表面看起来影响不大的事情未有认真关注,但是看似无关的二者其实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的一致性,因着这一系列的一致性,二者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影响,故而中文经典阅读对于影视艺术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中文经典与影视艺术的一致性
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而影视艺术又是离文学较近的一种艺术。二者在宏观与微观方面都有诸多一致之处,这些都是二者可以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地方。
2.1中文经典的过去性与影视艺术的再现性无论所言的“中文经典”指的是任何题材或形式的作品,其都肯定是叙事以及因事而抒情,而这都是对已发生的事件的一个描述和感叹。小说可以虚构出一个个精彩震撼的故事,散文可以记录小事并赋予意义等等;而影视艺术中的诸多体裁同样如此,故事电影中可以再现真实或杜撰桥段,纪录片可以真实再现事情发生的全过程等等。
2.2中文经典的综合性与影视艺术的广泛性中文经典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在时间上,它的创作背景可以涵盖古往今来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在空间上,其也横跨人类发展的各个地区;在内容上,其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军事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文学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同样,作为影视艺术来说,其也具有相当的广泛性,目前相当大的创作量也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2.3中文经典的情感性与影视艺术的魅力性无论作者在作品中将情感隐晦地表达还是直白地吐露,我们都难以否认中文经典是有情感的,而影视艺术说到底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而在中文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情感的抒发和获知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地位并不次于中文经典的认知功能,二者相比甚至情感的抒发和获知更为重要。而近年来的一些优秀影视艺术作品也具有相当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能大大增加作品在情感方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影视艺术教育中对于学生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手段。正是有着上述的几种一致性,中文经典阅读才会对影视艺术教育具有直接的作用效果,以下进行简要分析与说明。
3中文经典阅读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从小是由电视、电影甚至网络视频伴随成长的,它们迷恋于直白的观看而厌烦于枯燥的想象和思考,而进行中文经典阅读便是如此———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印刷的纸质文本对他们来说毫无美感,阅读的过程并不能像影像可以带给他们那种顺畅、轻松、色彩和感官刺激,因此他们并不倾向于读书。而一些中文经典之作都主要是由文字组成的印刷文本,是奉献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时代的流逝,灿若星辰的文学作品被逐渐地筛选更替,留下的则是经典中的经典,依旧保持着当日的光彩,但是目前中文经典的关注度已经大不如前。文字印刷的中文经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影视艺术教育中如果丢失这一块,便会整体降低影视艺术的水准。中文经典阅读对于影视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一部分中文经典是影视艺术的脚本,进行中文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拿几位经典名家来说,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他们的一系列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孔乙己》、《林家铺子》、《子夜》、《家》、《春》、《秋》、《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雷雨》、《日出》等,目前均已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它们与原作精髓一般并未有大的改变,但是叙事容量已经明显不同,如果阅读原著,想必在影视作品的情节遴选、人物设置、叙事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一定是高过只观片,不阅读其文学文本的。再如,2014年张艺谋的新片《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如果未读原著而走进电影院,你看到的就是张艺谋平心静气的一种苦难叙事———陆焉识受“”的迫害多年离家,“”结束后回到家乡,自己的爱妻冯婉瑜(电影中作“瑜”,小说中作“喻”)却意外地丧失记忆,只盼其归却不认识自己。影片中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全都是为了这个过程而服务,导致被人批驳情节过于简单。但是作为电影艺术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一,电影的叙事容量有限,两个小时想要表达清楚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故而张艺谋聪明地选择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作为影片叙事的重点,使得电影看起来更加清楚明了,感情也更为充沛。第二,电影作为一种投入、生产、发行均为快节奏、商业化的产品,其流水线的工作让一般的商业片无法追求难以达到的艺术水准。笔者也认为,这是《归来》在一些人看来过于简单粗鄙的原因所在。第三,作为再创作者的张艺谋以及其庞大的电影制作团队,很难达到小说的原创者严歌苓对于此故事的理解和掌控。详究此本小说,其故事不只局限于“”后的“归来”,而是详尽地描写了主人公陆焉识盛年时期在美国、上海的浪子生活以及后半生被流放到西北大荒凉的整个人生,从其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残酷的动荡年代下,一个知识分子命运的多舛,这可以带给我们对历史时代的思考、对人生机遇以及精神世界的思考、对文学作品笔触多变的思考,这都是电影作品难以带给我们的。可以说,对于这个小说和电影来说,小说是电影极好的补充和延伸。近年来,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大的原因当然是岁月遴选下来的文学精品足够经典,但反观之,也有影视创意匮乏之嫌。但如果我们能够在影视艺术教育之时,充分把握中文经典阅读的比重,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创意,对于影视艺术教育大有裨益。
其次,中文经典阅读可以提高读者品位,增加他们的艺术感受力,从而对影视也会有更高的审美品位。这就好比许多高校在中文系或一些影视专业开设了“影视文学”这门课程,一些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具有相对深刻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这门课程不同于影视专业课程,不以研究影视相关知识、理论作为主要内容;也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虽然也立足文学,但是并非以传统的方式,即文本文字对事物加以呈现,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形象、直观的方式———影像。由于影视具有独特的不同于传统文本的性质和特点,使得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文学必有其独特之处。而文学经典这种平面的表达方式,更方便直观地让受众有充分时间去思考,从而提高对故事的整体感悟能力。
再次,中文经典阅读可以与影视艺术教育在多方面互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上文提到的高校开设“影视文学”课程,无论是教学生如何去鉴赏或是评价,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影视的大旨、思想或艺术等方面的传授。但是这就只看到了文学和影视的一致性,却忽略了它们的差异性。这两种作品形式,它们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文也论证过它们的一致性,但是它们却有本质方面的不同。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经指出:“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文学和电影的相似之处很多,还可以概括为:如它们都是时间艺术,都是在时间的流动中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叙述故事的;叙事手段经常采用戏剧化冲突的方式等等……但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亦非常明显。这种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叙事语言上,中文经典的语言是文字,是静态的,一字一句饱含作者体悟;影视的语言是影像和声音的结合,是视听语言,这是影视的一个基本特性。两种叙事语言的截然不同就决定了它们在鉴赏时的本质是不同的,故而要区别对待。通过中文经典阅读,学生可以体会到通过影视艺术获取不到的感受,在进行影视艺术教育的时候,注重中文经典阅读,便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情趣。
4总结
1.1不重视课程设置
服饰艺术专业英语在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中得不到重视。长久以来,服饰艺术类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导方向,因此忽略了理论的强化与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设置中,教师在主观上对服饰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1.2教材的专业性强,难度大
通用的教材内容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服饰艺术类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的教材无法使学生透彻地学习和理解。
1.3专业术语较多,理解难
服装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较多,理解难,阅读起来难度较大,与基础英语课程相比较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的兴趣不大。
1.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情趣
基于服饰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背景和特点,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1.5缺乏双师型教师
既懂英语语言又有服装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资源有限。专业英语课应该以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专业老师担任,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有限,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在大多数服饰艺术类院校,专业英语课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知识极其缺乏,导致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松散。
1.6教学与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教师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实行的是讲解课文和翻译术语这样直接的方法,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考核时,也是以翻译术语和做选择题这样古板老套的方式,而没有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贯穿到整个的服装专业教学中去,学生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非常逊色。
2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探讨
2.1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才不会落后于时代。另外,在专业英语课程当中,对听、说、读、写和译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信息以简单易理解地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其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精益求精。最后,努力创造机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做到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专业的词汇的讲授和专业课文的翻译,而且要与专业课同步学习。比如:在讲解服装各部件英文名称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一款自己喜欢的服饰,用英语标出各部分的英文表达,并且用英语对创意灵感进行描述。在课程教学中还应采取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服饰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把兴趣爱好和学习相结合是最佳的途径。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他们可以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欢的作品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印象加深,同时还能结合到已学的专业课知识。
2.2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记忆是一个难点,在这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汇的记忆方法,比如拆词法、词缀构词记忆法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内容上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入法,网络资源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己动手操作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分层完成学习内容。基于服装专业的特点和英语水平现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从简入手、步步为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课程设计上,把专业英语课放在第五学期,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服装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开始教授,这时,学生对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例如:讲解Bohemian,波西米亚原为Bohemian译音: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学生已经对这一风格的历史由来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应相应的英文阅读就似乎简单多。还比如,在给服装专业的学生讲解时装设计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面料(纸张)、人台、剪刀等材料,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讲解的内容和自己对时装设计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2.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考虑到服装专业实际的英语水平和服装专业的特点及心理特征,在教案的选择和整理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变、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件中插入与课程相关的画面,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如知名设计师、画家和各种服饰配饰的图片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时尚信息以精彩、绚丽的画面和声音来传达,强化教学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服饰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拍下自己设计的服饰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直接询问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服饰品的价格,相信学生会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对话。
2.4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
在国际间的服装交流和服装贸易中服装术语的翻译及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如:中山装是我们的传统服饰,翻译版本也能见到几种:sunyatsen'suniform,zhongshansuit,Chinesetuniesuit;又如:旗袍,译版很多。还比如:各种各样的帽子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beret,bowler,topper,panama,stetson等等,汉语里原本没有表达这些帽子的词汇,只好采用解释性翻译法把他们分别译为:贝雷帽、常礼帽、高顶礼帽、巴拿马帽、宽檐帽等。还有一些服装颜色词汇,如:khaki译作卡其色,peru译作秘鲁色,salmon译作鲜肉色,beige译作米色,navy译作藏青色等等。
2.5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要把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实用为主的专业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在引导学生去浏览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后,首先去点击购买自己喜欢的服饰艺术商品,既可以熟悉国内外购物网站的区别,又能在相关的英文网站上学习相关的服装贸易以及服饰艺术品的颜色、尺寸和规格型号等等知识,然后让学生用E-mail形式告之教师在期间遇到的问题与难题,让学生试着以英文模式设计自己的店铺网站,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学习的效果。
3结语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英语互动式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环境,需要人的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面对面的单向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主要教学手段是“教材+黑板+录音机”,教师面对讲台下面众多的学生,难以营造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其具有许多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但多媒体网络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何扬长避短,将其与互动式教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值得当代教师共同探讨。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涵义
互动式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主体的双向交流、讨论和沟通,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要有效地完成教学过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同时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课堂师生互动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机会,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英语交流,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学生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负责。
互动式教学内容要做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根据交际教学法的观点,学习动机来自对语言交际内容的兴趣,当学生参与了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的英语实践活动后,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刺激自身内在的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凭借自己的语言功底、教学经验和教学观念吸引学生注意力外,还应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减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焦虑感和抵触情绪。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教学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例如在讲授“WaterPollution”一课时,可以事先放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上“Lifeinthe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2.网络技术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互联网中有许多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预习,熟悉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概貌,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上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供学生使用。此外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快,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读到当天的英美电子版报刊杂志,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等,使我们能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互动教学中的使用
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主要采用的方式有:
1.小组讨论。在互动式教学法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扮演角色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自觉参与小组讨论,从而使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将班级根据就近原则分成有固定成员的若干小组,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可以提前给出讨论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的文字材料。在讨论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创造一个模拟的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而不是语言的语法、发音等错误上。学生开展对话活动时教师应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当学生的讨论冷场了或者学生忘词了,教师可对他们进行鼓励或提示,使讨论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2.主题教学模式。围绕现实世界生活中一个关键性或常识性概念,运用英语学习的综合技能,或在听说教学中采取功能性主题。
(1)网上设计一般都可以配上多媒体技术带来的生动的情景,以动画、电影、文字、音乐等媒体迅速将学生带入一个个虚拟自然的学习环境,接受在同一主题之下各种不同意义和体裁的语篇材料。在自主学习中,网络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切入一个适合自己心理状态的主题,从整体的概念向具体的细节迁移自己的心理认知过程。
(2)建立网上通讯、合作交流通道,以网络(电子邮件、BBS等)的形式,设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种类型的聊天室、讨论区。如果网上约定交流语言一律采用英语,那么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就会在一种自然的情景中得到提高。
(3)设立网络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交互的机制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网上任务—自主学习、训练、问题探索—网上讨论—课堂交互的形式,使网上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主题性教学模式之下,网络学习并不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使课堂内外形成一个“大课堂”概念,学生一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导航员。
3.课堂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渐减少自己的讲话时间,切实为学生创造口语练习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多说多练,从而在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如在论述大学文体活动的主题后,提出“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参加课外文体运动,强化素质教育”的问题,由于刚学习完一个主题,学生有了大量有关该主题的观点,也有了大量的相关英语词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这时可以在网上以书面形式先在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显示网上写作和讨论的相关内容,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总结、归纳所学主题的思想及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方式。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检验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理解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和英语写作组织能力。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英语会话语境之中。
4.朗诵与课文复述。朗诵对语言学习很有好处,它可以帮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地输入单词的固定搭配、句子的结构模式、上下文的连接方式、发音的节奏、速度、重音、语调模式等知识。此外,由于有固定的语言资料作为基础,学生可以使用一些单词的固定搭配、句子的结构模式进行课文复述训练。与临场发挥式口语训练相比,可以减少句子中的错误,增强学生讲英语的自信心。目前外语教师授课,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即使是小班级,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单独进行朗诵与课文复述的训练。应用网络中的流媒体技术,把教师的朗诵与课文复述进行录音处理后作为比较样本,学生就可以通过麦克风朗读,然后由软件进行比较,教师录音和学生对比朗诵,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语音错误,学习教师的语音,进行语言正音。学生可以学会教师组织语言的方法,掌握课文的语言重点,了解文章的中心内涵。
在信息社会里,多媒体网络技术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课堂。事实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方面是网上教学远不能及的,师生之间一个眼神、一个笑语所营造的情景效果,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渊博的知识和表达的力量会对学生终生产生影响。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及时的互动,教师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的理解。因此,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要在改革之中保留传统的优势,同时注重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融合,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外语学习个性化与社会交互式学习的特点,为进一步模糊外语学习中课堂内外界限、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红兰.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5,(5).
[2]朱甫道.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