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瑜伽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产前瑜伽训练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分娩的参加产前瑜伽训练的180例为观察组,未参加产前瑜伽训练的220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各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结果 观察组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第一产程观察组(238.0±115.5)min,对照组(355.0±250.5)min,P
[关键词]产前瑜伽训练;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
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处在孕期的准妈妈缺乏妊娠分娩的知识,大量补充营养,缺乏锻炼,导致过度肥胖,使巨大儿增多、难产增加。孕妇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另一个原因。经研究表明,产前瑜伽练习,有助于增强孕妇身体素质,控制身体的线条,降低巨大儿出生率,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分娩过程的顺利完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顺产的40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无子宫肌瘤及附件疾病,无内科及产科合并症,足月单胎头位,胎儿体重在2500~3950g,孕周在37~41周,骨盆内测量正常范围,无剖宫产指征,有条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其中参加产前瑜伽训练的180例为观察组,未参加产前瑜伽训练的220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年龄(23.31±4.56)岁及(24.02±5.07)岁,孕周为(37.72±2.56)周及(38.06±1.35)周,两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每例产妇记录各产程时间。①观察组:自孕20周起由专业人员指导做产前瑜伽训练,包括足部、腰部、腿部、骨盆锻炼、瑜伽呼吸及瑜伽冥想,并随访锻炼情况。②对照组:按传统的模式,不做产前瑜伽训练。
1.3观察内容
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及待产过程中由于无法忍受疼痛而放弃试产选择剖宫产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u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各产程时间比较见表1
观察组各产程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2.2两组待产过程中由于无法忍受疼痛而放弃试产选择剖宫产例数比较见表2
观察组最终选择剖宫产例数明显少与对照组(P
3.讨论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形体训练;价值;对策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形体训练,是器材练习、各种训练方式的有机结合,对改善身体形态、强身健体等有着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提高,传统基本功形式的形体训练体育项目,俨然不能满足学生多元教学需要,还需在基本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从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1高职体育教学中形体教学的价值分析
1.1学生发展保障
形体训练以锻炼身体为主,提高形态美感的同时强健体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步入关键阶段,对形体训练的开展越发关注,以多角度培养学生技能型人才,提高就业率。形体训练多元体育项目的展开,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等。除此之外,学生可自由选择运动强度、时间,振声实现了形体训练教学的有的放矢,以及因需施教。体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更利于全面发展。
1.2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舞蹈、瑜伽等元素,与形体训练教学的融合,提高了形体训练教学的艺术感。音乐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同时营造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的氛围。舞蹈动作优美,深受学生喜爱,振奋谨慎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也培养了学生的韵律感、协调感,从而让学生深受艺术熏陶。瑜伽能够放松身心,达到释放压力、塑造形态的作用,赋予了学生别致的情感体验[1]。
1.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竞争激烈,为提高就业率,加强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外在形象的包装,更利于学生竞争力的提高。面对毕业竞争压力,以及职业岗位挑战,通过形体训练体育教学,培养气质内涵、激发潜能、砥砺心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意义重大,以充沛精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轻松应对岗位工作,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高职体育教学中展开形体训练的对策
2.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教学动作规范性、充沛精力、优美身姿、内涵气质与知识渊博程度等,将直接感染与影响学生,确保形体训练教学科学性的同时,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形体训练技能,以此带动班级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好、特长等,专门向学生传授至少两项自我锻炼方法,确保学生保健水平的同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应对职业压力与挑战,能够始终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2.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形体训练中,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对此,教师应当加强形体训练健美、塑造匀称形体、减脂等价值的宣传,提高学生形体训练的信心与动机。教师需要增设形体训练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并将动作有效划分,如健美操、减肥操等,确保学生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建议,以此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任何项目都需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如有氧运动,需本着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展开教学,让学生尽受到成效,从而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2]。
2.3优化教学形式
形体训练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各种跳跃动作、平衡动作等的练习,都需要逐步加强。在层次化教学中,不仅要将男生、女生分开教学,还需要展开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进步程度、学习态度等分出中优差等级,再根据学生的协调性、柔性、平衡性等加强指导与训练。为确保教学成果,减少学生厌学情绪与心理,可适当的引入游戏化教学、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等,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分解慢动作,让学生对动作技能正确掌握,或是回放学生训练过程,让学生共同之处动作不足之处,实现共同进步。最终利用微课,讲解动作技能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在朋友圈分享,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4课内外教学有效衔接
学生进行课内形体训练,对自身学习程度、进步空间了解相对片面;对此,可积极展开课外教学。教师可设立形体训练选修课,让学生利用周末或是假期时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以规避课时与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文化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发展成特长。
关键词: 英语口语训练 高效课堂 英语教学
随着英语的实用化,只停留在书面上的传统英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英语口语得到很大重视;随着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深入,无论是从考试导向还是社会要求都在朝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改革方向发展。为改进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以英语交际为主导,积极创造语境,激发学生欲望,训练方法多样,提高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语言学科规律,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创建英语高效课堂,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位,进行口语训练。在学习中注重开发语言环境,创设情境,听说领先,激发兴趣,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为学生英语学习创造良好开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口语训练环境
目前,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主要是学校,其听说英语的环境和机会很有限,基本上是英语课堂。在这种环境下,课堂口语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焦虑情绪,使学生处在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1.平等对待学生,克服学生胆怯心理。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各种口语训练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加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沟通师生情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感化每个学生,对课堂充满激情,感染每个学生,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在互动活动中相互交流,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
二、选择合适内容确保口语训练情境
选择口语训练内容是需要考虑的,就是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去说和有话可说。把枯燥无味的英语变成学生想说想用想去交流的语言,真正起到语言的语用功能:谈谈刚过完的周末或假期,谈论自己旅行的经历,谈论某部热门影片,谈论社会上的流行话题……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训练内容,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要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位学生都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成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语教学的关键。
三、采用多种方法确保口语训练效果
1.口语专练。
每周一、三、五让学生根据近期会话内容进行口语对话。坚持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汇报。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公开场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可以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让两位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报告。刚开始,值日报告内容可以只限于出勤、天气、日期之类的事,随着词汇量的扩大,知识的增多,学生除了完成日常的报告内容外,适当紧扣教材并与其同步进行,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承前启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周二、四放录音对学生进行正音训练及听力测试训练。
2.对话练习。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不仅可以拓宽思维,而且有利于加强写作练习,有效地提高英语交际和口语运用的实际水平及技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能用每日英语的形式完成这一任务,或对话练习、或口头报告调查结果等,都不失为一个练习口语的好形式,使他们在说与听中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用英语提问,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学生愿意听,乐于说,其乐融融。
3.创造情景剧。
在自由对话时间,学生可就当天所学的知识自编一个小对话。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排,每节课都会有一个小任务,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环节“Just for fun!”,即任务型的教与学:利用幽默风趣的对话及诙谐怪诞的漫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和教学活动的新情境中进行交际性训练,努力达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英语技能展开语言交际活动的目的。
学生自主选取题材,运用所学英语语言,合作完成共同话题。在自创的情景中运用大量所学知识,激发学英语的兴趣,使英语语言“活起来”,使所学语言得以运用。学生不再枯燥记忆,真实的情境更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成功的快乐更能激起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表演更能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
4.口头习作。
通过对本节知识提炼,进行口头作文。学生通过概括、总结、汇报,训练思维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就任何学习生活上的问题,甚至私人问题,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教师解答。这是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通过这一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理解和被理解中增强学习英语口语的信心和决心。
四、进行强化训练确保口语交际运用
最大限度地科学利用英语资源,合理提供课外环境,使时间效益最大化,学习效果最优化。
1.日常见面一句练。
上学路上,校门口,校园内,提倡学生用英语交谈和问候,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大声讲英语,并鼓励他们课下也尽量运用所学的常用的表达方式对话,真正体验英语的实用性,提高交际能力。
2.定期组织英语角。
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学校安排的英语角。通过学生学习热情的辐射,让学生内化为口语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语言素质的内在潜能,对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和创新方法起到重要作用。
3.学生英语演讲。
大课间做周评价时,从各班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英语演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演讲能力。让学生尽量运用规范的英语口语,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自主语言训练语言实践的良好习惯。
4.英语辩论赛。
当学生的口语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实践的机会,辩论赛无疑是很好的方法:学生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平台,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亦非一日之功,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好英语,教师除了注重自身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提高之外,更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口语实践,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英语是学会的,练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练习,不断强化,不断实践,做到自主地参与交际,能动地观察和体验语言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桂诗春.谈当前的外语教学[J].中国外语,2005,(1).
[3]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一、重视语音,注意模仿
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英语语音教学是整个巾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起点,语音关是教学的第一关。语音教学要在朗读和口语技巧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肩蒙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学生的语音基本技巧自动化程度不够,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语青能力和学习能的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分级捕述中对“读”的要求是三级达到能正确朗读课文,四级达到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正确朗读即是读音正确、不漏词、不添词、不颠倒词、意群划分正确、停顿恰当、口齿清晰。流畅朗读即是读得正确、快慢适宜、节奏适当、流利顺畅,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学生要打好语音荩础。要学会48个英语音素,要掌握音母在重读音节巾的读音、常见的音母组合在重读音节巾的读音、常见的辅音母组合单词巾的基本读音、辅音连缀的读音以及成节音的读音。其次,要懂得拼读规则。要学会读单词,词组和,句子。要知道如何读单词重音、句子重音,懂得意群的渎音,包括连读、失去爆破、子、对话或短文,听录音去模仿,句子重音、语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技巧,初步获得语音语调的感性认识。
二、理解内容、表情朗读
理解文章内容是朗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理解了文章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朗读又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作为学习英语的一个窗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巾所出现的单词、词组的理解。朗读还可以使学生表现自己的理解,发掘课义内容的深度,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更加准确。
因此,教师要在精读透彻理解的荩础上,带领或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期间要穿插听录音示范,要强调朗读的基本要求,注意语音、语调、意群、连读、重音、语流、节奏等,有合理的停顿、有抑有扬、感情丰富。
首先,教师演示性朗渎或播放录音示范。学生从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板眼分明的节奏巾体会“语音”的艺术性。接着,学生进行实践性朗读。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达到巩固、效仿和流畅的H的。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教师听后指点,或者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渎训练。有表情朗读,即熟练运用语音和表情,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能够达到感染人的程度。最后,进行检测性朗读。这种朗读是学生读、教师听,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也可以采用录音作业的形式,这样教师可以检查到学生的朗读效果,学生也可以听到自己的朗读录音,发现闩己的不足之处。
三、加强背诵、培养语感
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学习者对语青信息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卫卫解,是闩动化了的意识活动。语感既是语青训练达到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语感的形成是荩于锲而不舍的听、说、读的反复实践,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条什反射。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力法。背诵成篇或成段的义章好处很多:有利于语音和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语法和词汇的巩固;有利于语感的发展和u语与书伯f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记忆力的锻炼和增强。理解是背诵的基础,背诵是理解的高级阶段。背诵和活用的火系荩奉卜的同步的。NickElis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范例的过程,流利运用语言的荩础就是凭借储存在记忆巾的大量语青范例。读而诵,由诵而背,经过多次的重复,语青材料深深植入腑海,久久之,“允心造,uJ,句子白成”,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写作和口头表达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已经熟记在心的大短语、句型、习语等。在语言的频繁使用巾,语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初中英语教学巾,教帅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英语语感的培养,适当给学生压力,要求学生背诵规定义段,用任务驱动型学习方法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扩展知识、扎实基础。
四、延伸课外、增强语感
【关键词】语感训练;语境揣摩;分析阐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34-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阶段目标”中分别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等有关语感的训练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语感差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低。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反映,有的学生听课抓不到要点,发言词不达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差。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分析都显示这样一个事实:考生失分较多的是主观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
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或者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我的体会有四:
1 多读、熟读和背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现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多读实际上是强化语言积累,强化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多进行诵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融会贯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圣陶语)以后再遇到一定的语言信号刺激,可以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分析、论证,就会立刻作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言语的模糊理解。这不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期待的语感吗?
熟读成诵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语言的感受、感悟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读、诵、体会、揣摩中渐渐获得的。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了词汇、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也积累了作者立意构思的神韵,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妙;也积累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形象塑造等。需要时信手拈来,落笔成文,这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目标。
2 语境揣摩、分析阐发
语感除了通过熟读和背诵培养外,还可以通过语境揣摩去培养,也就是对语言文字从语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与上下文关系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和抒发语言文字的多种内涵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听的特别刺耳。此次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的人们,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段时,学生先自读课文,进行批划注释,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分析阐发。
生1(读第一自然段)从“特别”“刺耳”可见写了当时鲁迅对欢呼声的针刺般的痛。
生2不仅写了鲁迅心痛,还有难过和悲哀之情,突出反应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3“呜呼”是感叹词,相当现在的“啊!”这句是说鲁迅的无法想象,没有办法说出!
生4这句话说的是鲁迅悲愤到了极点,已经无话可说。学生对这一段语言文字感受、理解、分析、阐发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也是语感训练的实践过程,长期坚持,学生语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3 通过比较感悟、训练语感
贾岛推敲的故事千古流传,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让学生从字面上和意蕴上去体会揣摩。
教师在讲解精彩句或词时,可采用调换,增删课文原词句的方法进行比较,无须劳费口舌,学生便能直观形象的感受到作者的用词的匠心所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调换词语比较。将句中关键的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它们表达的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的匠心所在。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不仅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景象,而且体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若换成了“长”字,则黯然无色。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在练习题的安排也突出了这一点,这也便利了我们进行这方面的语感训练。
3.2 增删比较法。如《向沙漠进军》一课中,“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如果考虑“最主要的”的作用,可让学生去掉这个词,再读原文,其不同就不言自明了,去掉后水成为了征服沙漠的唯一武器,这与原文不符,也体现不出水在诸武器中的首要地位。这样就在比较中加强了语言感受能力。
4 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基础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72-01
在当今社会时代快速发展,舞蹈教育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观念、办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舞蹈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对于艺术中专的学生而言,中专教育阶段既是青少年长身体、求学的时期,又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紧抓住这一特殊时期的教育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基础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大多数的中专学校里都开设了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技巧课,排练课,毯功课,这些课程在专业舞蹈学校大致相同,学生们有着极大的专业兴趣,另外还开设了与他们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相关的文化知识课和专业相关的课程(音乐基础知识)。
芭蕾基训――西方芭蕾进入中国,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女明星安娜・巴普洛娃1922年到上海演出后,开办过芭蕾舞学校,组建过芭蕾舞团,并举办和演出一些剧目,为中国的芭蕾教育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80年代迎来了一批各大流派的芭蕾进入中国,为中国芭蕾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如:意大利、法国、丹麦、英国、美国等。
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中国的传统特色之一,因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有着内向收敛、柔和制约的性格特征。它有着其独特的训练方法,身韵课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育家唐满成,李正一等老一辈在教学中提炼出来的,以提、沉、冲、靠、曲、圆、收、含、放为基础训练,又以手、眼、身、法、步为训练目的,主要解决学生身体的柔软和四肢的表现能力,使学生在做动作过程中呼吸流畅,收放自如。为以后学习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各自独到之处,对舞蹈中专学生基础课培养起到互补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最好利用芭蕾基训来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和培养正确的舞蹈意识,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再加入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内容。
二、教育体系中文化素质与舞蹈素质教育的区别
文化课对舞蹈中专学生来说比一般的初高中生要学习的少很多,在大多数人认为艺术中专生文化修养这方面有欠缺,因此,要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更重视文化课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们应采取一种更轻松的上课方式来传授那些有意义的知识。比如:历史课,老师讲到比较难记的历史人物时,可以生动的描述人物的外形特征、人物性格等,让学生先对此人物感兴趣,然后再去学习相关的事件就很容易轻松的记在脑海里,其实这样一来就达到双重效果,对于一个学艺术的学生来说,他必须对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了解,揣摩内心的情感,才能在往后的表现人物上把人物塑造的更加生动,所以在中专文化教育课的方式上,更新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舞蹈学生进行专业课以外的文化素质教育事有必要的,舞蹈是综合性的艺术,离不开其它姊妹艺术的帮助,从学生学习艺术开始就应该逐步养成他们学习多种文学艺术的兴趣。
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训练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交际素养等。因此,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加强语言训练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让学生衔接现实生活学习语文知识,在联系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收领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我在课前,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的小公园,用自己的感观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品味“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学生们因为有事前的铺垫,学生们联系生活,兴致勃勃、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大胆质疑,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有的说“青蛙叫了,春天来了。”有的说:“荷花开了,夏天到了。”“梅花开了,寒冬临近。”还有的说:“雷声响了,要下雨了。”……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想说的话,这样就取得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
二、利用教材,加强说话训练
紧扣教材进行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按照学生阶段训练的难易要求设计训练方式。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避免大脑的单调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使学生说话训练充满新鲜感、求知欲。
1.按“听说训练”内容训练。教材对各个年级不同阶段都安排了“听说训练”内容,有对听说能力的要求,训练形式的介绍,具体练习的设计等。教师应将这些训练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册教材提供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训练,既方便、又有层次。
2.复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包含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归纳、扩展及条理化等方面的要求。如概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详略安排有重点地进行复述。如《动物尾巴的功能》一文,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了尾巴的功能,要求学生学会抓主要语句信息来复述。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重新组织语句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有趣灵活的活动课,联系生活,增长知识,提高听说和交际能力。语文的活动课设计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竞赛形式,如讲故事比赛;绕口令比赛交际用语赛;定期举办诗文朗颂会;班干部竞选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小天地”,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说话,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例如,一位老师开一节“谜语竞猜”的活动课,全班同学踊跃竞猜,课堂气氛非常浓烈,甚至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猜谜活动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他们加强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位同学在猜“有口难言”这一谜语时,想来想去想不出,当其他同学提醒他,并为他指出时,他若有所悟地说:“看来我的确要认真学习语文才行,不然就真有口难言了。”学生的心声自然地“说”出来了。同时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说话训练方式。要求学生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表情,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情节,描绘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心理变化,从而提高“说话”的感染力。这类活动能促使学生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动机。
四、课内训练应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说话教学的课内训练是一种科学、系统、规范的强化训练,具有准备性和目的性,而课外练习是一种广泛、深入的、灵活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只有课内课外两种训练相辅相成,才能出口成章,得心应手。
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现的机会,又利于学生间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合作精神。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应该充分运用合作小组力量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对知识面小,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先按课文内容会说基本句,然后仿照基本变换内容说,最后运用基本句自由述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面广,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不受时空限制,除课本知识外,尽量运用课外知识敞开思想,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学习可以发现自己思想的不足,也可以从他人的不同思想中得到启发,促使学生在辨论答问中思维与语言融合发展。
语文课中说话训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其方法是很多很多的。只要我们能端正教学观念,做教学有心人,不断改革创新,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关键词】加强 语感训练 提高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感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想象联想,诱发语感
课文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文字,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而读者要想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如:教学《峨眉道上》,我通过课件指导引导学生想象:“路如天梯又长又高又陡,这么险的路上行走都困难,背着沉重的石板走,你们想到了什么?这是一些怎样的人?”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铺路人的艰辛及他们具有的无私和默默奉献精神的无名英雄形象。
二、创设情景,培养语感
常言道:触景生情。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教学《我的战友》一文中有关在烈火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以及我的内心活动时,我首先采取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方法,创设了悲壮的教学气氛,再出示课件在烈火中燃烧的壮烈景象,这种氛围让学生仿佛自己也进入了潜伏阵地,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课文中人物的角色,与课文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了烈火燃烧的洗礼。指导朗读完全文,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描述的气氛中,学生此时已进入了课文人物的情感境界,这样有意识的创设情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我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训练,丰富语感
1.在课文教读中训练学生语感的分析能力。语文教读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课堂上老师的引导点拨是语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培养学生语感分析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让学生揣摸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在写作的训练中培养语感的运用能力。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训练学生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以文本和其他名著为范例,从中学习方法,培养语感。其次,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让学生置身于文章描述的情境中,把真实感情表达出来,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
五、感情朗读,增强语感
1.朗读示范。通过范读,学生把老师作为模仿标本,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朗读。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五方面。
3.激励学生多读多看课外书。在《新课标》推荐篇目的指引下有选择地进行品读,既能开扩视野,又能深切体会语言文化的底蕴。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关键词:典雅语言 语文课改 价值
目前,汉语及汉语文化的危机日趋严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作家冯骥才指出,我们一向自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指出,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用汉字、讲汉语,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够保存汉语的精神和魅力,是中国文化衰微。反映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小学语文教师热衷文本细读,推崇感悟评价,要么将语文教学推向寻章摘句的考据索引,要么将语文教学挤进道家说道、玄家论玄的义理演绎。这好比一群人在种树:有人握住语文思想枝杈,将语文的触角延伸到飘渺的云端;有人摘下语文知识叶片,将语文的规则一口一口灌输到孩子的嘴里;有人吸吮语文乳汁树干,把语文的情感倾泻到教学的大地……其实,他们忘记了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尽管历次课改和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修订均突出了这一核心目标,但学生语言粗俗化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均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英文字符、汉语拼音,以及运用这些字符生造的“火星文”,言说充斥着流俗的内容,甚至出现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专业技能大赛上外国留学生夺得冠军的奇怪现象。
究其原因,可借用台湾作家白先勇的话:“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外患,来自西方语言的冲击,汉语严重欧化;内忧,是人们的文化心态和日渐衰微的母语自信心和自觉意识,忽视了对汉语典雅本质的发掘与尊重,导致富于民族特性的典雅汉语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因此,加强典雅语言训练,彰显汉语的魅力,促使学生从小亲近汉语、热爱汉语,进而增强运用民族语言的自尊与自信,是语文课改不应忽视的根本任务与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
一、典雅语言的基本内涵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之家。”与西方传统“爱智”文化有本质区别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诗的民族,因而汉语是诗的汉语、歌的汉语,富有典雅的神韵。作为华夏子孙的存在之家,千百年来,隽永典雅的汉语保存着民族文化的踪迹和自我存在的历史本质,承载着民族的独特思维,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什么是“典雅语言”呢?所谓“典”,本义为“重要的文献、典籍”,引申为“庄重高雅”;所谓“雅”,“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雅者,正也,即“合乎规范”的意思。所谓典雅语言,指的是与日常逻辑语言相对的诗化、艺术化的规范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一种凸显人良善的德性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谦恭的交往态度以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等艺术效果的语言。它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一)良善的德性修养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还保证了人作为历史人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让人置身于存在者之敞开状态中间的可能性。[1]这其实告诉我们,人只有凭借语言才可能见证、创造发展其作为人存在的本质,即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坦露他与此相应的本质。这就意味着,运用典雅语言的人,其本质自然具有典雅的特性,而典雅的特性首先就体现在德性修养上。如先秦儒家诸贤所言:“言谈者,仁之文也。”(《礼记·表记》)“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其有辞而无其德,耻其有德而无其行。”(《《礼记·儒行》)“仁”是儒家德性修养的核心理念,语言不过是人内在仁德修养的外在形式或体现,如同君子穿衣带帽需要匹配的姿容一样,良善的德性修养也需要与之匹配的典雅语言来承载、传播,而典雅语言运用的能力自然取决于德性修养的深度与效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论语·子路》)合乎道德规范的“名正”是“言顺”的必要条件,人的德性修养决定了“名顺”的程度与水平。
(二)高雅的审美情趣
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一切艺术都应该是诗的。”这自然包含了语言。典雅语言蕴含着诗的性质,即形象地、深含着情感价值的审美情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对“典雅”作了如下描述:“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典雅,如同一个得道的君子或者一个修行的雅士,在一个“修竹”“白云”“幽鸟”“绿荫”“飞曝”“落花”所簇拥的诗意场域中“饮酒”“弹琴”“观雨”“赏晴”。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不仅感到人与自然和谐、自由、统一的氛围,更感受到语言所表现的人生写意着“古朴”“醇美”的内在气质和“优雅”“清新”的外在风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一读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典雅诗句,感动我们的不仅是诗句所摹写的画面,更在于诗人怀着对大地、对人类热爱的温情以及温馨的审美情趣。
(三)谦恭的交往态度
卡西尔指出,人是“使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2]。人在运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不仅认识自然、社会与自我,而且生成各种对象性关系。运用语言的方式决定了认知方式,也决定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生成的方式。比如,我们在日常交往中,遇到陌生人常会用到敬辞“您”,在打听他人姓氏的时候常会用到“贵姓”这样的典雅语言。古人打听别人的年龄习惯说“贵庚、尊庚”,老年人的年龄习惯称作“高龄、高寿”。而涉及到与自己有关事物的时候大多用“舍下”“寒舍”“蜗居”“愚见”“浅见”等谦辞。日常通俗或粗俗的语言追求语词意义的稳定性、确指性,使“言说者-语言-倾听者”构成一种主客体指称与被指称的“我-他”关系;而典雅语言竭力在指称意义的基础上不断赋予语言良善的德性内涵、高雅的审美情趣,还由于表示了对交际对象的尊重,促使倾听者不但欣赏这些典雅的词语,而且感受着其中体现的说话人的谦虚礼让、宽宏大度,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与言说的回应。言说者与倾听者构成了“我-你”对话的平等、互助、和谐的诗意关系。这种诗意关系自然也塑造、丰富着典雅语言,引领人与语言建立谦恭、平等的审美意向关系,赋予人、语言以新的存在方式,将人与语言共同带入审美之境。
(四)温和的言说方式
荀子在谈到语言的典雅问题时指出:“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语言的表达、鉴赏和接受均应该做到字字珠玑、句句悦耳、优美动听、耐人寻味。达成这个言说效果的原则除了“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之外,还取决于“言简旨丰”“言和意顺”的言说方式。这个言说方式在哈贝马斯看来,就是以合乎道德本质的方式达成真诚而正当的交往目的。[3]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就是诸如“主文”“谲谏”[4]等温和言说方式。所谓“主文”,即“主”与乐之“宫”“商”相应,表明言说者言谈的时候态度和蔼、热情,语气和暖、真诚;“谲谏”,即“咏歌依违,不直谏”。“不直谏”指的是用“譬喻”,即采用比兴等形象化手段,或借助客观的自然之物引发言说的对象,或将言说的情理隐含在客观的事物上以增加言说的形象性。“古者包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下》)善于以自然物象、人事意象为言说的隐喻本体,然后再类推到人世情理,使言说达到“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礼记》)的效果,体现了言说者平等待人的社会意识,也表明典雅语言具备温和的言说特质。
二、典雅语言训练的教育价值
所谓“价值”,从哲学层面而言,指的是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在于人的需要。因此,审视典雅语言训练的时代价值,应首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然后从语文课程建设的角度去审视。
(一)历史观照:典雅语言训练对语文生活世界的亲近、圆融和超越
我国的教育用什么语言进行言说一直是困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一个难题。我国清朝末年以前的教育,不论是诗教,还是文教采用的言说方式都是文言话语。文言典雅、凝练,富有想像空间,但也具有费解、难以大众化等局限性,教育呈现“言文脱离”“精英至上”等现象。历史的车轮驶进20世纪,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处处遭受它们的殖民掠夺。这引起了当时仁人志士的反思,其焦点集中在“废科举,兴学堂”与“弃读经,倡实业”上。在“五四”的推动下,人们强烈呼吁“言文合一”,促使教育从模仿、揣摩古人的语言和思想的文言言说方式的教育向讲究实用的生活实践服务嬗变。不但要求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用文言言说方式的弊端,倡导白话的教学语言。有人甚至指斥文言是“愚天下之具”,赞赏白话是“智天下之具”[5]。什么是“白话”?主将之一在1917年l1月写给钱玄同的信中是这样阐释的:“释白话之义,约有三端:(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话‘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6]从的阐释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现代语文教学事实看,所谓的“白话”,其实质就是与生活现实保持一致的“俗”话。
白话的言说方式确实为语文教育大众化、服务生活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由于缺乏文言的典雅,学生用语的随意性、世俗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在科学主义教育的左右下,这种随意性与世俗性又走上了功利性发展的轨道,白话沦为日常交际的工具,而相对忽视汉语言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以及作用于教育对象心灵的陶冶功能,致使学生的汉语言修养每况愈下,引发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等专家“咄咄怪事”的感叹。究其原因,“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诉求存在一个这样的逻辑推理:教育生活化是促进社会发展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脱胎于生活的语言是教育得以存在的本原;脱离生活的文言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因而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文言应该向白话转化。这个推理存在逻辑前提的困惑:文言话语是不是生活的产物?文言的诞生有一个“口语-雅言-文言”的演化过程。其中“雅言”所起到的作用是对具有地方性的口头语言进行规范,而文言则是在雅言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提纯。就语言进化的事实来看,文言自然也是脱胎于一定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且为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服务的。人们否定语文教育的文言言说方式,其实质在于否定该言说方式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以及为这个历史条件服务的教育旨意,而不应该否决汉语言原本就脱胎于人类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典雅功能。
语言的进化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典雅语言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一直承担着教师的角色。比如,在方言俗语鼎盛的先秦时期,人们为了达到便于沟通、便于理解的目的,自夏朝到周朝这段时期逐步提炼出以京畿语为基础方言或标准语结合其他的地方话所构成的“雅言”,它是官方标准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不仅口语与方言相对,书面语词的运用也同样与方言相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六艺之文……《诗》以正言,义之用也。”[7]《论语·述而篇》也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说明诸如《诗经》这样的文化经典既是伦理教化的教材,也是语言雅化的教材,还说明这一时代的教育家乃至普通教师均承担了语言雅化的教学任务。《诗·大雅·板》中说:“辞之辑矣,民之恰矣;辞之怿矣,民之莫也。”《周易·系辞上》中称道:“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无论是国家的教令,还是普通人的话语表达,均应该做到和顺、优美(辑)、良善,只有这样,才会起到很好的交流、交际的目的。即使在“五四”这一“文言缺位”的时期,人们高举语言“俗化”大旗时也没有忘记语言典雅的宗旨。尽管一时难以找到《诗经》这般典雅语言的典范教材,但仓促之间推出的白话教材仍遵循着“推选白话文名家作品,注重现代汉语典范表达”的宗旨,语言训练也不是放任俗语俚词,仍注重“辞达”。
因此,就人类文明进化和语言进化的关系而言,典雅语言原本就与人、与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是原始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为汉语言的统一、规范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标尺,使汉语言的发展有了一个价值的指引,更由于对生活的亲近、圆融与超越,促使人的典雅语言训练和“引领教育对象过上理想生活”的教育目的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促使汉语言对提高汉民族的凝聚力、推进汉民族文明的进程发挥了深刻的影响。
(二)价值守望:典雅语言训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建构和升华
语文其实是有关语言文字的理解、接受、运用等训练的学科,其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受教育对象掌握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交际,进而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理解并掌握其生存、实践的世界,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追求和谐、完美的自我内在的向善本性与社会规范、进步、发展等外在要求不断解构又建构的动态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人的实然存在与理想人的应然存在不断交替又不断更新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激发个体与生俱来的良善德性的原动力,还要集合其得以存身的社会全部优质文化规定性要求的力量。只有这样,人的发展才是自觉、完整、有个性而和谐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发展历程中,语言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洪堡特指出:“通过语言进行的社会交往,使人赢得了从事活动的信心和热情。思维的力量需要有某种既与之类似又与之有别的对象:通过与之类似的对象,思维的力量受到了激励;而通过与之有别的对象,思维的力量得以验证自身内在创造的实质。”[8]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通常有如下几种:其一,通过劳动实践对物质世界掌握;其二,通过精神实践对精神世界掌握;其三,通过符号实践对“实践-精神”世界掌握。劳动实践掌握的是自然的世界,精神实践掌握的是人文社会的世界,只有符号实践才是对自我世界的塑造。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符号学习一切陌生的东西,从而发展成为理想的自我。当代文化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创造性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即语言的动物。显然,语言的参与,是人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重要的、根本的内容。它是精神的创造活动,源于精神又反作用于精神。语言可促进人的内在发展。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家进一步肯定“语言是存在之家”。
语言不仅是人发展的催化剂,更是人类文明、文化产生、发展、传承、获得的中介与载体,而且就本质而言,人总是以语言的方式把握和拥有世界,拥有什么样的语言就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孔子采用典雅语言对其弟子进行“君子”教育,期待的结果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他的这句话不仅指出了君子道德修养的原则,更成为语言训练的宗旨:文质彬彬的作品需要用“雅言”来书写,文质彬彬的人才需要用“雅言”去训练。孔子是典雅语言教育的大家,一部《论语》,不仅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嘉言懿行,而且成为典雅语言训练的典范。比如,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引众星环绕北辰星的现象作比喻,倡导为政者修养德性,以得到万众的欢迎,言辞含蓄,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具有“言近旨远的艺术、典雅隽永的韵味,亲切可感的个性,情趣盎然的场景”等效果,把符合审美规范的语言形式和符合社会良善文化价值的思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文质彬彬、野史相胜。作为华夏儿女的“存在”之家,典雅的汉语历史性地保存着民族文化的踪迹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本质。在典雅汉语的咏叹之下,先秦《关雎》的起兴,秦皇汉武的节拍,魏晋竹林的意境,唐山宋水的韵律,以及明月清风的音符,无不擦拭、温润中华儿女的的诗意心灵,点亮过中华民族的前行的路。典雅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诗性智慧,熔铸着中华民族“民胞物与”的诗意情怀,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挺立中华民族脊梁的血脉。
典雅语言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实然与应然和谐统一的语言,人们在接受典雅语言熏陶的同时,其实也在凭借典雅语言进行实然生活的认知与理想生活的改造。典雅语言训练把人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都浓缩在一个个具有精神性的符号里,这些符号又成为人前进的导引灯塔,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标识。关注语言,同时也意味着对那些寓于此语言里的人的生活状态的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在努力寻找更好的向学生讲话的方式时,其实也是在为他们讲解更好的生活方式。从相对的和物质的意义上讲,拙于辞令的人过的是贫困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即态度,即价值,即感情,即能力,即思想。典雅的语言是承载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和精神的质素,这一切将构成语文教学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拥有典雅语言的人,其实也拥有健康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就是一位“立言”“立德”“立人”的导师,是典雅语言的代言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典雅语言训练,不仅能够导引学生带着诗意审视生活,接续中国诸如诗教的教育传统,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亲近汉语,维护汉语的,促使学生精神世界诗意地发展。
(三)现实关怀:典雅语言训练对语文教学目标的承继、开拓和萃取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教学的航标。新课程改革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也存在改革的瓶颈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统一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的基本理念,也是指导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目前在实施新课程方案,落实“三维目标”的实践中,语文教学存在着顾此失彼的倾向:顾了情感态度,失了知识技能;顾了合作过程,失了自主感悟;顾了开放;失了引导。[9]大多数教师设计的语文教学目标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有的老师的语文教学活动“游离”于语文知识、技能之外,为活动而活动;有的老师脱离语文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还有的老师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割裂“三维目标”的本质联系。
判断语文教学目标是不是做到“三维统一”,其标准就在于目标设计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程度。从合乎规律性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学语习文的同时涵养德性,学会做人。传统语文教学无论是教语还是学文,均要求做到“文道统一”,所谓“文道统一”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应用语言形式的方法、技巧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文本内容的德性修养、情感色彩和审美趣味以及蕴含其中的为人的价值取向。因而在关注语言“怎么说”的同时,领悟“为何说”,即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德行的陶冶。朱光潜认为:“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苏联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维果茨基也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可见,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同时成就的。因此,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成为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促进语言和德性同构共生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即语言训练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德性发展同步进行,二者水融,达到圆融互摄的效果。从合乎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来看,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发展是各个时期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以及新课程标准修订永不变色的根本目标。语文素养尽管涉及到语文情商、语文智商以及语文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但无论是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还是语文知识能力培养维度的目标均需要依托“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发展的关键。那种游离于语言文字活动之外的语文德商、语文情商、语文智商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能是虚妄无力的,自然会影响整个三维目标体系的和谐统一与全面达成。
“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言在人在,言美人美;言兴家兴,言亡家亡;言雅国盛,言俗国贫”。典雅的语言承载了民族的文明精华和精神内涵,能够彰显言说者的不凡谈吐与高雅气质。语文教学回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原点,将着力点放在典雅语言的训练上,不仅有助于语文课改建设富有针对性、适切性以及民族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还有助于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培养调整实践着力点,更有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焕发诗意魅力。
(本文系浙江省语言文字“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规划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典雅语言训练机制与实践研究”[批准文号:ZY2011A03]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40~41.
[2][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06.
[3]Jurgen Habermas.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M].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introduction by Thomas McCarthy.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0.
[4]语出《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
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东汉郑玄《笺》曰:“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其作诗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宫商相应之文,播之于乐。而依违谲谏,不直言君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过而悔之。”朱熹说:“主于文辞而托之以谏。”(见民国上海涵芬楼据宋刊本景印《吕氏家塾读书记·卷3》)
[5]裘廷良.论白话为维新之本[A].转引自陈鸣树.中国文学大典
(1897~192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
[6]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
集[C].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142~143.
[7][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1723.
[8]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6.
[9]温德峰,于爱玲.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顾此失彼”[J].当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