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文学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文学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文学毕业论文

第1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首先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确定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限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是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的需要。二是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指导报酬。中央电大有“对每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的工作要求,但没有相应的统一报酬标准。可以这样说,科学确定报酬标准已成提高论文指导工作质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以抽查论文指导工作、邀请学生评议等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精神表扬和适当提高报酬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提高,引导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

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选对了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突出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选题应该特别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原则。但开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学者为目标。因此,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不能片面追求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样的标准,而要建立与自己办学特点相适应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突出重实践、重提高的选题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开放教育汉语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坚持三原则,首先是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贴近专业实际选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经济或法律方面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应用型原则。开放教育学生基本为在职人员,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有关联。因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应用型研究。再次是难易适中原则。怎样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课题呢?一是方向对路。避开自身弱项和盲点,少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些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二是大小合适。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论文质量。相对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尽量做到选题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导,严把抄袭关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要判断初稿是否具有抄袭嫌疑。判断标准一看初稿质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鉴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袭。一是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二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题目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袭的论文。后用段落语句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袭和杂凑抄袭的论文。再次是处理抄袭论文。对上交抄袭论文的学生,不仅要退回论文,责令其重新选题和写作,而且还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学术诚信教育。而对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则就论文观点、材料、逻辑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

3.突出修改指导,严把质量关

对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务必要抓住三个环节:首先是初稿检查环节。全面、系统地检查初稿,清楚其错误和缺陷,是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对论文初稿的检查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整体后局部。即先进行全篇检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词语和标点这样的顺序进行检查。二是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据内容选择形式,修改论文也要根据内容调整形式。同时,初稿检查还要关注论文的四大要素,即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全面、明确,材料是否充分翔实、具有说服力,结构是否完整、合理、科学、均衡,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其次是论文修改指导环节。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确认论文不必重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论文修改一般都要经过几个来回,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进行修改,二是按照从大问题到小问题的顺序进行修改。再次是论文格式指导环节。关注的重点是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特别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够规范则要予以纠正,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定稿。为提升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指导。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初稿指导比较认真,但在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后就很少过问了。二是“保姆式”指导。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修改意见过于细致周全,就连每个词语和标点的错误都一一列出,甚至觉得反复指导十分麻烦,干脆自己帮助修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优化论文指导策略

开放教育无论是生源特点,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应该选择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更多地属于个别化教学活动,即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仅有个体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安排至少三次的集体指导。一是选修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宏观指导。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精神劳动,对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论文写作作为比一般文章写作更为复杂的写作活动,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开放教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毕业论文写得规范、得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集中辅导,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在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选派论文写作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以往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毕业论文如何确定方向、选题,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规范论文格式进行全面辅导,尽可能淡化理论阐述,强化方法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趁机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动员。三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集中辅导,及时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前两次的集中辅导,学生虽然对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为了提高指导效率,也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召集自己指导的全部学生,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至于具体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

2.面授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

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方法,而应采取以远程指导为主、面授指导为辅的方式。除论文写作前夕的集体面授指导,以及遇到必须通过面授指导才能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确保接受面授指导外,其他一般都应采用远程指导方式。首先是运用电子邮件指导。其优点是只要指导教师有时间,随时都可以进行。不足之处是由于师生之间不能实时交流而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完全领会甚至误解教师的指导意见。指导教师一般在学生写作时间比较宽余、且指导意见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指导方式。在进行电子邮件指导时,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指导意见,指导教师除说明清楚外,还要在修改稿中加注必要的符号。二是运用QQ指导。其优点是如果师生双方都在线的话,能够实现实时交流,确保学生全面正确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如果学生不在线,就不能运用。进行QQ指导时,最好能事先预约,确保指导教师能够实现有效指导。再次是进行电话指导。其优点是指导教师能够随时联系学生,只要学生有时间就能实时交流,且能够比较清楚的接受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会产生交流时好似已经领会指导意见,但修改时又不知所云的现象。电话指导方式一般多在指导意见较为原则且条理清晰时运用。对毕业论文进行远程指导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组合式指导。

3.写作指导与答辩指导相结合

第2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1.时间安排:

学校要求11月25日前提交论文定稿(电子稿)。

下载: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辅导

2.方法、步骤:

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收集资料、拟定提纲、写出初稿、修改定稿——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给出建议成绩——经答辩获得成绩。

3.考核要求:

(1) 毕业论文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教师指导的论文不予承认。

(2) 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有抄袭、剽窃形迹的论文不予承认。

(3) 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所以它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4) 内容: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能脱离所学专业范围。选题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5) 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论据充分,论证周严,层次清晰,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6)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

(7) 毕业论文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8) 毕业论文定稿必须符合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并按要求排版。

二、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1.选题:确定“写什么”。

在专业范围内选题,选题要适中,量力而行。一忌超专业范围,二忌难度大,三忌容量小。注意:要避开学术界都关注的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选择教改方面的课题。

2.立意:确定“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一定要正确、新颖、鲜明、集中。

3.列纲:安排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1) 列纲十分必要,大有好处: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2) 列纲的原则: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考虑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由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应比较简略。本论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个层次,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4) 列纲的程序、方法:

拟定标题;写出总论点;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5) 提纲的基本样式:

“绪论: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分析论证中心论点

一、(称上位论点) ……

(一)(称下位论点)……

1.……

(1)……

(二)……

二、……

三、……

结论:……”

第3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在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黎族文化资源的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走向深入,陆续开设了《海南文化概论》、《海南黎族文化概论》等课程。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为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细读”的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随着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源于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在指导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试讲时,我们发现教学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最难的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进入文本分析,自己认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非常少,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体的文本语言问题就无从把握。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轻文本细读的问题,文学专业课在学生的理解中只不过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学史意义而已,在浮躁的心态下,学生们倾向于阅读一些经典作品的简缩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写一些印象式的读后感或概念式的说教。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针对这些问题,本专业尝试实施基于文本细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该项目2014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强调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原典作品阅读,在课程建设上从三方面加强力度:文学类课程以作品阅读阐释为核心,辅以文学史线索;试题多从理解作品角度出发,增设原典导读课程。增设课外古诗文背诵的实践必修环节。通过这些做法加强学生对原典作品的阅读深度。

2.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为了改变文学课程大班教学困境,同时也为了解决学生文学理论知识概念认知与学生文学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冲突,我们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讲授环节上积极开展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文学史课程进行提炼,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教学注重以经典文本细读为主。其次,在课程上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将来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开设。如开设读书报告实践课程,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名著细读,提交读书报告,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再次,将课堂知识讲授与合作式小组研讨相结合,变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讲授“讲到没有问题”为“讲出问题”。根据教材及相关备课资料,教师事先分配研讨任务,确定讨论焦点———指定具体文本,明确文本细读的内容和研讨的题目,分发拓展阅读资料或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同学在备选研讨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学习委员对讨论题目进行分类、分组,并确定组长,每组6人左右,8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本研究性细读,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之后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经过6年的实施,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研究应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文学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迁移;合作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课堂的参与度。第二,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对改变高校文学课程课堂照本宣科、盲从教材、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等状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动态,引入最新的研究内容,给学生指出发现问题的空间,留出探究的空间。第四,通过文本细读,教师有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也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层面上说,文本细读教学法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吐故纳新,改变一个讲稿用几年的状况,促进教师做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水平,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1.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本专业在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已组织全体教师对专业核心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上体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培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拟定《汉语言文学专业背诵熟读篇目600篇》、《汉语言文业必读书目100本》,写作训练4年不断线,有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体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增强人文素养,增设《诗文朗读与背诵》实践课程,为了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增设《论文选题与写作专题训练》,为了开阔文化研究视野,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及介绍》要求,增设《海南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2.特色项目。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许多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优秀毕业论文,如校级优秀论文《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了毕业论文指导,如2014年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黎族与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科科学研究课题“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历史研究”,黎族民间故事研究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诗文创作、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创业大赛、研究生考试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类诗词楹联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国诗词界最高刊物《中华诗词》发表,海南省诗词学会、海南省楹联学会专门为我校开设师生创作栏目,许多毕业生在我省各地成为诗词楹联教学和创作的骨干和新秀。四、继承师范办学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较长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积累了教师培养的宝贵经验,教师的培养实际上也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因此,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改为非师范专业,但仍然继承师范办学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派出了两届毕业生参加海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顶岗支教,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的57所初中学校提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的实习生留下数百万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记录汇编》,完整记录了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三个半月的实习经历,师范生面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困惑与难题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提供了参考。

四、结语

第4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确保发展性

第5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国古代文学;采访建议;不良影响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大学课堂的广泛应用某种程度上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本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大学教室的配备更加多媒体化,极大推动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从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来看,多媒体教学并非适合所有学科,学科特点是影响多媒体教学适用性的重要因素。就我们所讨论的中国文学来说,多媒体的应用在某些方面有其重要性,然而有时候人们过于肯定了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必要性,导致其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不良作用。为了充分认识并理解媒体教学对古代文学课堂的不良影响,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情况阐述

因实际情况,笔者以采访的形式搜集资料,考虑研究的主题,综合自身授课和听课的感想整合出以下几个要点。

1.1采访主题

古代文学教学使用多媒体的不良影响。

1.2采访人物

负责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大约15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理论、外国文学专业老师各3人;中文专业本科生30人。

1.3资料整合方法

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为谈话场所来搜集资料,选择笔者有针对性的记录内容概括整合出所要的信息。

1.4采访情景

以座谈会、学术聚谈和日常聊天的方式对古代汉语同行进行采访为主。在聚餐中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理论及外国文学专业的教师采访,以笔者的工作特点采用两种方式对30名中文专业学生进行采访。一方面,.因笔者给此专业本科生讲授汉代文学,所以采访就以课间交流的模式进行。2另一方面,笔者近年来从事毕业论文指导,在工作方便之余通过看学生论文了解到多媒体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负面影响,以此进行采访。

1.5整合访谈内容的方法

(1)因研究课题为“古代文学课堂使用多媒体的不良影响”,为达到与内容相一致的效果,关于多媒体正面作用的内容,一律没有录用。(2)为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在进行学生访谈意见整合时主要录用那些正在准备中文研究生考试并有一定古代文学素养的学生的意见。(3)所述内容类似时只录入一次。采访看法较为口语化出时笔者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饰。

2汉语文学老师看法的简述

笔者从多媒体在教与学中的负面作用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等级的很多古代汉语老师进行采访,得出以下结论:从教的角度:(1)多媒体的使用需要设备的支持,一旦设备故障,会影响教学进度。以A老师(汉语文学老师)的例子来说:她原本想是用多媒体,但使用过程中突然黑屏。这种状况下即便维修人员及时赶来修理,但教学进度和师生心情都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课堂的质量;(2)客观看待对多媒体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使用。B老师认为,汉语文学的内涵是朴素,这种品质要求我们笔墨纸砚是最好的传承文化的方式。所以透过屏幕所传递出来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直击人心;(3)C老师因工作需要,经常去听同行的专业课。他发现好多老师们是被迫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因为他们觉得现代化的课堂就应该用多媒体。有些老师觉得屏幕显示方便了自己的教学。从学的角度大概包括以下几点:(1)D老师觉得,学生通过课件拷贝而非动手记笔记的方式去学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其次,学生主观认为老师所讲就是课件上的内容,自己课后可以自己学,这导致他们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错过了老师的讲解;(2)E老师认为,讲师的教学情绪会不自然的被身边的机器干扰使用,这直接导致学生心情也变得沉闷压抑,也会让活跃积极的学生显得很浮夸;(3)F教师表示,多媒体毕竟是以光电技术为主的现代科技,而这些光电并不能在汉语文学课堂中达到人文精神传承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淡化光电在汉语文化课堂中的使用。

3其他中文专业教师的意见概要

本人通过举办一次聚会同样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采访了其他中文专业的若干老师,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其负面影响主要为:从教的方面:(1)G老师觉得:记诵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必经之路,一个好的老师不应该是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那种,这样的才能根本无需使用多媒体,上课就能滔滔不绝。相反,过度使用多媒体反倒使老师懈于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对传统教育是严重的打击;(2)H老师表示:多媒体教学与古代文学的学习指向相违背。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是为了使人情得到练达,这应该是一个心灵的交流。可是多媒体却使课堂变得机械化,甚至是过于呆板,这一切都不利于古代文化的学习;(3)I老师认为:汉语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包含着我们民族的自信,通俗点讲这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只属于中国的珍贵的东方文化。但多媒体技术却是西方科技发展的产物,用西方科技来传递东方文化隐约都会让人感觉到西方文明的压迫感,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不利的。从学的方面:(1)J老师觉得:多媒体的使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会出现古今杂糅的不和谐氛围,这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传递是个干扰信号;(2)K老师表示:与文学理论课堂不同,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宗旨是透过教学努力使学生克服文字差异、理解错误、语言传达障碍等一些列困难而“直达作家心源”。多媒体机器对于学生追求与古人“心灵想通”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重要干扰因素;(3)L教师认为:长期使用多媒体,使学生将关注的对象从老师转移到屏幕,长期以往老师的素质和才能就得不到重视。

4中文专业学生想法概述

笔者同样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别采访了若干位多位涉及中文专业且都上过《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结出使用多媒体的负面影响,内容如下:从教的角度:(1)大一教材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主要是用华丽的语言进行修饰,从而表达出内心的所想。所以这一时期“辩说”的文化氛围很浓烈。如果老师上到这段内容时使用多媒体则无法是学生领悟其中要领;(2)对大二课堂的看法:像《赠汪伦》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唐诗,图片的展示反而使诗中的朦胧意境被破坏掉。这同时也是老师对自己讲课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如果讲解很生动又何须用图片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呢?(3)针对大三课堂的看法:很多老师觉得在课堂上放一些经典著作翻拍的影视剧会活跃课堂氛围。但学生未必这样想,反而会觉得老师在图省事;(4)大四毕业生的看法:过多的多媒体使用让学生产生一种老师的注意力在屏幕而不在学生的错觉。从学的角度:(1)大一课堂的意见:先秦文学中提到到了很多的名物,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名物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会用多媒体展示相对应的图片。但过多的文物图片让学生分不清主次,觉得这是来文物考古还是学习古代文化?(2)对大二课堂的看法:现代很多音乐都是在古代诗词上谱曲的,比如李清照词。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会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播放音乐。虽然配乐使学生对李清照词中的婉约有了一些意会,但学生如果不够清醒就把这首现代曲子误当成李清照那个时代的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歧义。若学生太过清醒,就会在潜意识里排斥这种仿古作品;(3)对大三课堂的看法:透过影视作品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也许适合艺术专业学生,但对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绝非良策。文学学的是作品本身,过多的视角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4)大四毕业生的看法: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教学,仅仅方便了我们的学习过程,其效果未必有老师直接讲课,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好。

5综合以上访谈的分析

(1)多媒体教学的不良影响具有普遍性,不光在古代文学,同样存在于其他学科。2004年,美国一著名调查研究所以“高等教育的教学技术问题”为主题在全国进行调查。综合多所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访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学生觉得,一些老师比起在黑板上直接写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反而更差。这表明多媒体教学的不良影响在全球是一个普遍的问题。(2)多媒体教学的不良影响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多媒体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必不可少性,现在依旧不能清楚的表明。正如上面访谈所提到的,多媒体教学如今正在一点一点的吞噬传统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这些都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也许多媒体的综合性对文字的淳朴和简单是一种摧残。(1)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关乎人情和内心感受的学科,而多媒体的使用却与这一学科属性相违背,这就是造成多媒体教不良影响的关键因素。古代文学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灵”和“情意”。这种人文精神告诉我们最好的古代文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辩论,这样才能通透先人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才能达到老师们心目中“才气充盈”和“诗意通达”的理想状态。然而多媒体的使用却对古代文学课堂造成了“课件干扰”:有老师埋怨光电技术对自己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有老师觉得讲台上的机器设备使师生产生了心灵隔阂,让内心交流变得苍白无力;学生指责多媒体教学过于注重试听效果,这淹没了他们对文字本身产生的情感。拿古代文学课堂来说,多媒体的使用将形式表现得太过露骨,一点也没有古代文学的含蓄之意,更别提内心世界了,学生的情感都被光电机器设备挤掉了,这使得形式和内容的主次关系发生对调,形式反倒凌驾于内容之上了。综合的说,多媒体教学便捷了大学课堂的教学,但却使得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消磨殆尽。

6结束语

综合以上的观点,即使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古代文学课堂中的应用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它的必不可少性和优越性在教学实践中并没能完全展现,也没有足够理论来反驳这一观点。相反它的不良影响却成为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面对这种情形本人提出以下建议:(1)大学教务处要对这种感受给予理解,改变支持利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教学的立场。(2)对古代文学课进行教学测评时应考虑该学科的属性,客观合理的给出一个综合评价。(3)综合多媒体教学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和老师使用多媒体的真实效果两方面,考虑多媒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使用多媒体的课堂效率进行调查核实与谨慎评估。

参考文献

[1]韩林.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J].学术交流,2016(09).

[2]周晓琳.自然地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

[3]肖锋.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J].江海学刊,2016(05).

[4]于东新,张小侠.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改实践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4).

[5]张旭.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6]柯迁娣.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以池州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6(04).

[7]郭鹏.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相关理论表征[J].文史哲,2016(05).

[8]王伟.“主题解读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文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9).

[9]高萍萍.论“甚”的古今演变[J].牡丹,2016(14).

[10]任红营,曾晓舸.从现实生活教习古代汉语之可行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11]张廷栋.分析信息时代下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文学教育(中),2013(02).

[12]于继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J].长江丛刊,2016(27).

[13]刘五苟.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进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

第6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活 语文 应用能力 学习方法 习惯

语文老师往往有一种悲哀:学生高中毕业,却不会写毕业鉴定之类的应用文。而写不好汉字、读不好文章、说不好话、写不出字顺句通文章的也大有人在。学语文学了12年,学生们学了什么?学会识字?认错字写错字已习空见惯。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数量有限,语文的工具性并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以致影响到未来人生的学习生活。君不闻大学生写不好毕业论文,研究生写不好实验报告,生活中许多人不会写日常应用文?语文是什么?学校学习考试的一种科目,内容就是字词句段篇、背诵默写、阅读写作、文言翻译,枯燥死板,何有乐趣?学生当然厌学语文。

厌学语文带来的效应是不学语文,而不学语文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张春泉先生在《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一文指出:“恰恰是对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人们反而容易忽视。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整天与语文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联系上海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一事,我们对语文真的要引起重视了。不学语文会怎样?这种社会现象将产生怎样的后果?许多人对此并没有多去想一想,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人的汉语能力在下降,中国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学语文,人类就不能交际和认知;不学好语文,人的交际和认知就会有障碍;不正确学语文,学语文就没有效用。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华的作用对于成人成才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更重要的是语文是汉语,是母语,学不好语文,事关国家民族的尊严与存亡。于漪老师曾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更应该学好语文。

一、学好语文应引领学生认识语文的魅力和作用,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绝不只是学习考试的一种科目,语文是生活的――生活处处、时时、事事是语文。它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是美丽的――它浓缩千年文化积淀,是所有学科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学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语文是快乐的――它是最能给学生快乐的学科。那里有一个个个性鲜活、美丽或丑陋的人;有无数曲折动听的故事;有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有美妙神奇的想象……让人的心灵在快乐的天地里遨游,从而快乐地做人、生活。语文是人生的――语文对人生的影响深远。有许多人因为一文一书的影响,改变了人生道路。学语文,就是在历经社会百态,深味人间真情,体悟人生真谛,丰富人生阅历,从而升华人生境界。语文是崇高的――它使一个对生活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生活,使一个对社会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社会,使一个情感贫乏的人丰富深刻,使一个浮躁的人不再浮躁,一个浅薄的人不再肤浅。它能提高人的思想品味,最后把他成就为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我们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再用语文去装扮生活。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为生活而学语文,应该是学语文的真正目的。

二、学语文应紧密联系生活,把语文从学科体系调整为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注重跨领域学习。

当前,造成语文教学种种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把语文异化为工具化的“技术”操练、应试训练,忽略了语文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来源――社会生活,严重脱离了生活。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是生活,离开了生活,也就无所谓语文。语文在生活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才能愈显生命活力,才能承载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任。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顾黄初先生曾明确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一种学科一旦失去了生活的实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所以学生厌学甚至不学语文。我正从事高一普高与职高语文教学,两套教材,两套学法,结果两样。普高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课程紧、任务重,语文实践活动能少则少,侧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学生听得多,记得多,练得多,而读得少,说得少;答案标准化,思维定势化,学生学得紧张而又乏味。问学的效果,让人悲哀:学生会做考卷,却写不清楚请假条等常用应用文,读起文章平淡不流畅,当众讲话面红耳赤、声若蚊蚋,待人接物拘谨木讷,交际口拙不得要领,书呆气十足。而职高教学却让人找到了学语文的感觉。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从根本上调整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又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以上一方面强调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使语文应用能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更重要的是,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它在具体部位调减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诵读及增加积累,降低文言文、写作教学要求,强化交流与表达教学要求,特别强化专业性应用文和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按模块结构形式设计,解决了以往课程限定性强,灵活性和选择性弱的问题,使师生可根据专业及实际需要选择教与学。这就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更具实用性。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开始关注、重视语文,不再应付语文作业,因为现在的作业带有很多的生活气息,它是灵动的,是和未来就业、创业相关的。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一旦成为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学生就会爱学语文。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普高忽略生活社会实践、过多围绕教材的教学亟待改变。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会生活的人。我们应淡化语文学科体系,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学好语文,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三、学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体系,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信息的识别、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鉴赏的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始终:它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培养起来,又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但是很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文轻语”情况,就是现在意识到了,也因为考试这根指挥棒仍不得以为之,致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语”为话语,即听、说、读,“文”为文字,即为写;学语文,即学语用文,就是通过“听、说、读”的基础学习达到“写”的能力的提高。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的学习,注重于考试技能的训练,这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也是脱离生活的教学。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忽略了“读”。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一针见血指出:“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程少堂老师也说,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语文最主要的手段是诵读,语言实践最重要的也是诵读。诵读,是对语言的最亲密接触,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最有效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离开诵读,语言学不好,语文就学不好。诵读,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古今中外,哪位能文善言者没有熟读成诵的经历?语文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读书课。诵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语文的诵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激情饱满的情感,快慢适度的节奏,把作品的意态、语言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使平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让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语文学习还应重视“听”和“说”,即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善听的能力:尊重他人发言,耐心倾听,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概括与评价,符合语境的交际要求。要教会学生正确“说话”:使用普通话,字音清晰、语调得当、意思明白。能根据具体场合和要求,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态度大方、用语得体、表达清楚、言之有物,切合语境的表达需要。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在写作上,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依据,加强日常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

总之,我们要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语文还应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运用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曼・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而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当前形势,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会培养会学习的人,这个国家就不能发展和进步。培养会学习的人也是中国教育当前的使命。

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习惯对于人非常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培根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形象地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增长的资本,一个人自己一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学必须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但“书”是教不完的,“育人”也受时空限制,我们唯有教以方法,养成习惯,使其进入人生的“轨道”,让其自主学习,自主修行,受用终身,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语文,我们也应当如此。

我们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1.对学语用文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兴趣,不断贴近时代和生活,感受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2.重视学习过程,懂得语文学习须经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反复训练的过程。

3.了解自身的学习优势和不足,关注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进步,学会品尝成功。

4.积极参与师生教学互动,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语言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5.能熟练运用工具书、资料和网络,获得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6.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敢于质疑和创新,重视实践与运用,讲究质量与效能,进而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学、运用语文的良好的习惯。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最直接、最忠实可靠的老师,查找工具书,可以学到许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这一习惯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培养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精神,却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应予以加强。

2.预习课文的习惯。这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应用能力最好的实践。通过工具书,学生认字释词;运用所学知识析疑解难。这一习惯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知识的习惯。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只有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才谈得上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离开了积累,说和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重在熟读与背诵、摘抄与迁移,在积累中学生实现了语文应用能力的运用。

4.博览群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一个孩子聪明的办法,不是补习,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语文学习不能把学生限制在课本的狭小天地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让学生领会“开卷有益”,认识到读书是生活学习的必需,天天读书看报,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标志,从而做到读书生活化、习惯化,使阅读成为“悦读”。

5.勤于观察的习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思,深悟“处处留心皆学问”,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不断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发展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它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当我们教给学生方法的时候,就要努力使之成为习惯。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内容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形成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增强的。当这种运用成为习惯时,能力便是生了根的东西,可以“终身以之”。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摒弃脱离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做人、创新”紧密联系、高度统一。让我们为生活学好语文。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会越来越富有,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会越来越有魅力,中华民族立于世界的根基也会越来越牢固。

学好语文,是我们生活的必需,也是“保语护根”的光荣之责。

参考文献:

[1]肖海洋.善待语文,创造生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李世中.联系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第7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 电影观赏听说读写

一、前言

我国英语教育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学英语和中国人教英语,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处于渴望学好英语,却又因缺乏真实的语言情景而举步为难。

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多年来一直是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的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输入和教学的重要资源。笔者曾经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尝试这样的做法,去年在美国也观摩了国外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及其电影欣赏来进行的英语教学,认为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观赏是英语教学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和途径,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非常富有成效。

二、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她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扩展了语言知识。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巧。中国人学习外语,过去、现在、即使是将来,其主要渠道仍然是阅读。

那些脍炙人口、妙语连珠的传世之作至今为人所称道。让学生能充分地领略到英语民族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贴切生动的描述。(赵莉。2004)

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了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还能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借助文学作品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分析、理解作品,赋予文字以符合新的生命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语言基础,同时能够在高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陈许,2001)。它的优势在于“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扩展语言使用思路”。(王守义1991)

2电影

英语电影无疑是英语教学来的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愉快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英文影片以图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段,使其比很多别的教学资源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电影所提供的是语言交际的典型情景,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重现实际生活的各个场面。

电影教学让学生听到英美人士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口语流利性对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由中国老师来进行。因此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的提高上有明显的欠缺。口语流利性所运用的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度,以及平均停顿长度等五方面。学生在观赏电影时,可尽情模仿。

电影有着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里有极大;中击力,能让学习者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3,两者的结合 既然很多文学小说都被拍成电影。这两种媒体又很容易结合起来,给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带来多姿多彩的方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和观看其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先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再观赏其电影作品,其中组织各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种英语教学方法收效甚好。三、教学策略 1,文学作品和电影的选择 教师对文学作品及其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的作品和电影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和文化,并且是男女学生都感兴趣的,避免选择语言或内容不适合的小说和电影。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学生的观后讨论提供了很多描述的空间。

2,文学作品阅读

1)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在课外阅读小说。

2)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要求学生上网和利用图书馆查阅作家的资料,包括作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时,要求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和精神病院的基本情况,讨论学生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等等。

3)让学生分组讨和分享自己在此阶段的查阅成果和认识。

4)开始阅读后,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人物(character)、场景(setting)、冲突(conflict)、情节(piot)、视角(poinl of view)、结构(structu re)、风格(style)、语气(ione)、象征(symbolism)和主题(1heme)等。

5)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测试,鼓励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做好讨论和观赏电影的准备。

6)测试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和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问题的覆盖面应广,包括情节发展、人物个性、文化问题、文学主题和个人的读后感。“在具体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文本和学生(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没有被体验(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实质性的存在意义”。(刘富丽,2004)

7)扩大学生词汇量是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不断地变换词汇的学习活动。包括词汇讨论和猜词游戏。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认为有趣或重要的生词记录在词汇本里,然后互相交流,还可以做成词汇卡进行猜词游戏。

8)在小说里寻找描写某个人物或事物的词汇,或对长句和难句进行分析理解。

9)要求学生边读边写,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还可以给小说里某个人物写演讲词、人物之间的书信,并阅读关于作品故事的报纸文章。

3,文学作品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1)讨论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

2)选择作品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用录像机拍摄下来,学生可以尝试人物的不同文化体验,克服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害羞心理。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便于反思和提高。

3)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以论文的形式写作品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作家主要代表作、历史背景、作品的主题、作品 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文章涵义的理解等。通过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冯倩,2006)

4)就一下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电影的结尾是否和小说不同?一些文学技巧,如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内心独白。在电影里会如何处理?并对演员的挑选、布景的设计、音乐和其它电影制作的因素进行各抒己见。

4,电影的观赏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看电影时只是从头到尾被动地把电影看完,这种被动的行为不能产生可感知的学习,不会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的预期学习效果。而且,他们习惯于靠汉语字幕来理解和欣赏电影。离开电影字幕,就不知所云了。教师要努力优化看英语电影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1)电影对话十分的地道和口语化,其中许多表达和俚语是中国教师本身也有不熟悉的,要在课前将影片的难词、俗语、俚语等汇编成词汇表,发给学生预习。

2)每观赏电影十分钟就让学生做一些有关电影内容的理解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电影的理解能力。问题最好是多项选择题的形似,每个问题提供三个选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答题,又不影响电影观赏。电影里的英语语速往往太快,惯用语太多,对学生来说完全理解难度很大。因此,根据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节目对话里比较清晰和容易懂的部分,或是画面里比较很明显的视觉细节。通过回答这些较为易懂的问题,学生会更加投入、更加有信心地观赏电影。

3)在观看电影期间,还可暂停来进行语言学习。具体的做法有关掉声音,猜对话内容。

4)选择有趣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反复听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发音和流利性。

5)要求学生注意演员讲话时的弱读、重音和节奏,并加以模仿。学生经常会发现演员对一些词的弱读有时会弱到无法听到,知道就是说本族语的人也无法听懂所有的句子,也要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知识来理解的。

6)像唱卡拉OK一样,让学生看着英文字幕带有感彩地进行口语练习。

5电影观赏后的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电影内容、主要人物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就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文化内涵、主题、乃至人物的某句精彩对白。挖掘影片给人的启示。比较文化差异。

4)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训练学生的发音和地道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文背得越多,英语的表达就会越流利、越地道。正如李荫华教授所言:“背诵、朗读是我语言教学的一个经典作法”。

5)比较小说和电影,写电影评论,扮演电影评论家进行辩论,在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发现,或写成文章。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展现了一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及概貌的窗口,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第8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V起来” 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57-02

“V起来”本义表示空间上“由躺而坐,由坐而站的过程”的趋向,而作为复合趋向补语时可与动词和形容词搭配,同样表示该动词方向向上的趋向,并赋予其所搭配的动词某些新的意义。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因此在传授语言知识点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既要严谨又要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 “V起来”结构的教学注意点

1.1读音

动词“起来”(qǐlái)作为补语“起来”中的“来”字读轻声,(qǐlai)汉语中不同的声调可能会造成语义的差异。例如:

(1)我想起来了,原来是你啊!

(2)我不想一直躺着,我想起来了。

上述两个句子的“想起来了”是个歧义短语,句(1)中的“起来”读作(qǐlai)做补语,句(2)中的“起来”读作(qǐlái)做谓语。

由此可见,学习一门语言,语音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从读音纠正出发,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1.2“V起来”结构对“V”的选择

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都希望找到百分之百的“规律”、“公式”,而外国成人学生也容易将习得的知识过度泛化,造成学习上的错误。如:

(1)我核算起来,我花了很多钱买衣服。

(2)我和我朋友在电影院见起来。

上述例句的错误就是学生扩大了“V起来”的用法,“起来”前面的动词多表示的行为、动作必须有明确起点并且具有“一定持续性”因此像“核算”“见”这类动词就不符合这种语义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该结构对动词的选择性,认清对动词的要求,避免扩大“V起来”的适用范围。

2 “V起来”结构的具体义项教学分析

“V起来”的几种义项虽然繁复,但各义项的实用性、使用频率与习得的难易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对每个义项有不同侧重,笔者在此针对不同义项提出了不同教学方法的建议。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实际出发,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

2.1趋向意义――图示法

趋向意义的讲解采用图示法。“V起来”结构表示的趋向义主要是空间上的由下向上或聚拢,数量上的增多,因此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如平面上的由下向上,在空间上的方向性可以用“”“”“”“”来表示。在二维平面上老师在黑板上完成图示后,可以做“捡起来”“跳起来”等动作,同时也可以师生互动做“站起来”“举起手来”等动作,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三维空间中演绎“V起来”的聚拢之意,老师可以利用实物如纸和粉笔完成“包起来”这个动作,也可以引申出“V起来”起来的隐藏之意,继而过渡到“盖起来”“藏起来”等,也可以利用线和粉笔做“捆”这个动作,将聚拢的意义过渡到旋转的意义。

2.2状态意义――同意替换法

这个义项在教学中是最有争议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进入“V起来”的状态意义的动词的搭配结构尚无明显的界定,所以对初级学习者可以暂时避开这一部分,可以在以后的授课中慢慢引入慢慢渗透较少争议且常用的动词。如“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发展起来”等,在过渡期间,学生若要表达相关语义可以采用同意替换法。如:“他坐下来,看起书来。”“他坐下来开始看书”用“开始+动词”替换,这样的替换方式虽能暂时避免初级学生过渡泛化“V起来”结构用法但是替换过的句子和原句在表达习惯、语气等方面都寻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种方法应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适度使用。

2.3结果意义――对比教学法

“V+起来”表示动作不是开始做,而是在说话的时候这个动作已经完成,并处于某种状态之中。这个义项的教学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比法。“V+起来”结构如果表示结果意义,通常可以用“V下去”“V开来”等趋向动词做补语的结构与“V+起来”进行对比。“下去”或者“开来”这两个趋向动词分别和“起来”的趋向义呈相反的趋势。如:

(1)他已经爬起来了他已经躺下去了。

(2)我想把那些纸分开来,但是它们被粘起来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词与“V起来”作对比,更加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2.4估计评价――立足实际因材施教

“V+起来”的估计评价意义,及国外语言学文献中所称的“中动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采用立足实际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互通性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针对学习者的母语的不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某些“V起来”在母语使用者的语言中有一些对应的词可供翻译。如:

他看起来气色不错。He looks well.

这首歌听起来不错。This song sounds great.

有对应的可供翻译的词,可以采用语法翻译法,对照母语来进行教学。

(2)某些某些“V起来”在母语使用者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可供翻译,可以通过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进行解释。如:

看起来今天会下雨。It seems that it will rain today.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It is easy to say,while diffict to do.

(3)如果某些母语使用者的母语不存在“中动句”现象,则可以用“……的时候,……认为”来进行解释。如:

这根毛笔写起字来很好用。我们用这根毛笔写字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好用。

3 “V起来”结构的教学总结

3.1教学立足实际分清主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对一个词解释的面面俱到,这不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字典就可以掌握,教师要对教

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区分主次,使课堂教学生动化简洁化,教导学生在交际中能够运用自如。在“V起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分清主次,详略得当的进行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有争议或者不符合学生理解水平的义项可以暂时不涉及。教师要针对课程、用词频率,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主次详略划分,帮助学生在最大限度上运用自己所学的汉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

教师要很好地起到组织管理的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法,不同的义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调动学生的时间空间思维,形象或抽象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的递推性思维等,使学生更加严谨周密的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第3期.

[2]曹娟.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增刊),2000.

[3]杨晓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的拓展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第6 期.

[4]王小玲.汉语体标记“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10.第16期.

[5]唐正大.“V+起来”的格式语义[J].上海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

[6]李敏.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3期.

第9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12YJAZH00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古今音对照字典的编纂与古今音对比研究”(07j002z)

作者简介:崔金明(1981?),山东青州人,男,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考察谐声关系可得出《说文》谐声字具有不同的历史层级关系;日母和明母的谐声关系不能作为复辅音的证据。从谐声的系统性来说,拟清鼻流音的证据还不充分。

关键词:上古音;复辅音;谐声层级;鼻音;日母;明母

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210?05

《说文》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音声母的重要材料。高本汉利用谐声关系构拟出复辅音,真正推动了上古复辅音研究[1]。谐声字反映的虽然是内部统一的古雅言音系,由于周秦时期长达九百多年,不能将所有先秦谐声字当作是一个平面材料进行研究,而要分辨其早晚,这就需要对谐声字进行层级分类。关于谐声的层级分类,目前未见系统的研究。此前对谐声分析的研究并不充分,相关的代表性成果有陆志韦、孙玉文等人的研究,陆志韦根据大徐本《说文》详列《广韵》声母在《说文》中谐声通转次数,以统计方法计算出各声母的“几遇数”,但他把省声字、亦声字统统排除在外,影响了数据的全面性[2]。孙玉文指出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音,必须重视谐声层级,他对一些谐声系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忽视了谐声层级中可能包含的复杂关系[3]。本文将考察《说文》谐声关系,利用谐声层级的理论来探讨与鼻音谐声的上古拟音问题。

一、日母的地位问题

论及与鼻音谐声的上古拟音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日母的地位问题。关于日母的上古音韵地位,清儒已经多有论及。戴震的《声类表》认为娘、日归一;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日是双声,娘、日是双声;?元的《音切谱・互通篇》认为?、娘、日三母互通;夏燮的《述均》认为舌音?、娘与日母相混;邹汉勋的《五均论・廿声四十论》的第二十八论以泥、娘、日为一声;章炳?的《国故论衡》认为“古音娘、日二纽归?说”;黄侃的《音略》有“古音十九纽”之说,认为娘、日二纽是?的变声。综合清儒诸说,大抵是两种观点,一是日母没有独立的地位;二是日母为舌齿部位的鼻音。但?论是舌音还是齿音,清儒的解释仍有商讨的余地,因为除了舌齿音外,日母字和喉牙音谐声的情形也并不少见(详见表2)。

继清儒之后,现代学者也结合新材料和新方法对日母的拟音做出了解释。罗常培[4](1931)、蒲?本[5](1932)、?方桂[6](1971)、邵荣芬[7](1982)、尉迟治平[8](1982)、麦耘[9](1991)等学者都认为?、娘、日?同音。王力[10](1985)认为上古泥、日为双声,但日母只是与泥母极类似,所以日母仍与泥母不同。不管他们的拟音如何不同,但有一点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日母是鼻音。比如,高本汉拟测上古日母为舌面鼻音?[1];李方桂则将上古日母拟为舌尖音[n],即与泥母同,但舌尖鼻音受介音[j]颚化而变成[nj][6]。

二、日母的谐声关系与拟音问题

日母的谐声关系比较复杂,陆志韦以统计方法计算出各声母的“几遇数”①。其中,日母字和鼻音类的泥娘的通谐次数极多,而且它们的相逢数大于几遇数,这表示日母字和这些鼻音声母的关系并非偶然;但是,日母也与精组以母关系密切,与疑母也有接触。如表1所示。

在表1的几遇表中,日母和疑母的实际相逢数为5,小于几遇相逢数7.6,从疑母来源的日母的拟音“?j”理据不足,但明母和日母的实际相逢数为15,大于几遇相逢数13.8,郑张尚芳给其拟音为“柔mlj、揉mj”。我们认为日母和明母的谐声关系不能作为有复辅音的证据,从古文字通假来看,上古30韵部中明母和日母的通假只是极个别的现象,除了在幽部中有个例外,其它部均未见②,这种例外谐声和通假是音变现象:当明母后面是细音或高元音时,明母读如日母。我们接受李方桂的拟音:娘的拟音nr-/nrj-,日的拟音nj-。为了全面把握日母的谐声情况,请看表2③。

在表2中,被谐字的泥母行和日母行字比较多,整体对应的规律比较明显,这可以验证章炳麟提出“娘日归泥”的论断是有道理的。

下面我们看声符是“耳”的字,这两个谐声系列除了有日母泥母外,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明母字,这也是有人认为日母字有明母字来源的一个原因。郑张尚芳给从“耳”的谐声字的拟音明母为“弥弭mn”、日母为“尔耳mj”[11]。

请看从耳的谐声,如表3。

除“”④字是彻母外,这个谐声系列只有日母和明母字,而且我们很容易把这个谐声系列分为两个,一是从日母“耳”得声的字,均读日母,二是从“弭”得声的字均念明母,这个系列说明谐声字的谐声偏旁必须区分不同的谐声层级⑤。从“”声的谐声系列比较复杂(参看表2),除有日母和明母字外,还有书母、心母和昌母字,我们发现有些音有明泥两读,如“”,这些异读字可能是音变造成的,这些字是

支部字,是高元音,明母和泥母在高元音前发生mj-> m?->?-的演变,中古音把这两个音都保存下来,而这是不同层次的音,从《说文解字》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不必为这些字拟两个音,那样会导致层次不清,我们主张还是以拟nj为好。

关于谐声的层级关系,在其他非鼻音谐声系列中也常见,比如《说文》中的“其”声字,其实“其”下也分两个谐声系列:一是从“其”声的“旗”等字,二是从“斯”声的“澌”等字。从“其”声的归之部,从“斯”声者归支部。所以我们认为利用谐声来构拟上古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一定要分清谐声的层级关系[12]。

三、轻唇鼻音的拟音问题

上古清鼻流音的提出和讨论,是因为在谐声系统中双唇鼻音m常和舌根擦音x互谐。目前音韵学界所讨论焦点在于有无必要为明晓两母谐声现象构拟出清唇鼻音,甚至是否可能也有一系列的清鼻流音。主张上古有清鼻音者如董同、蒲立本、李方桂、郑张尚芳[11]、张永言[13]等人;主张上古无清鼻音者有陆志 韦[2]等人。

最初高本汉将这类与明母谐声的晓母字拟作复辅音xm-,却没有说明意义为何;董同受到李方桂和张琨所指出在苗瑶语和台语方言中有清鼻音存在的影响,而构拟出清唇鼻音m?。

董同拟测的清鼻音hm-在系统中显得很孤立,李方桂为了音系的平衡,拟测出一整套清鼻音,一共拟了四对清浊对立的鼻音,所以在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中就有8个鼻辅音。“在UPSID记载的317种语言中,97%的语言有鼻音,但最多不超过6个。”[14]。李先生的构拟不符合世界语言的普遍类型。

郑张尚芳在《上古音系》中认为高本汉所拟不成系统,同时对李方桂这套清鼻流音之演变规律不一提出批评[11]109:

李方桂拟了成套的清鼻流音系统,这就对了。但李氏所拟变化不整齐,hm-、hnw->xw,hn、hr->x都变擦音晓母,而hn-、hl-洪音则变送气塞音透母、彻母,细音hnj-、hrj-又变擦音书母,使人难以理解其变化机制。

郑张尚芳不反对李方桂所拟的一套清鼻流音,但他认为应将明晓谐声现象和泥娘日与透彻的谐声现象分开来看,于是他主张清鼻流音应分为两套:一为送气mh-、nh-、h?、lh、rh等变为塞音;一为带h冠音的hm-、hn-、h?-、hl-、hr变为擦音。前者为单声母,表示一套独立的送气清鼻流音声母m?h、n?h、??h、l?h、r?h;后者属于带喉冠音h的复声母,冠音吞没后面的浊声母,变成擦音h。在清鼻音中,李方桂没有hr,郑张尚芳则构拟了一个,写作rh,这样,使得所有的鼻流音都有清鼻流音相配,郑张尚芳还把清鼻流音拟为送气音,我们认为清鼻音有送气的特性,就没必要再构拟为送气音,再说既然构拟了送气的清鼻流音那就应有不送气的清鼻流音,但是郑张系统中并没有为此拟音。

反对上古有清唇鼻音声母者,认为上古无必要构拟一套清鼻流音的音值。他们除了找出反对的例证之外,还提出自己主张的音值。陆志韦《古音说略》批评高本汉主张有xm-复辅音是不顾全局的拟音。陆氏将x通m的现象看成是唇化喉牙音在上古方言里的假借或异读,换言之,上古的这类x经过唇化作用后变成双唇清擦音?(f),于是可以跟m相通了[2](300?301)。王力(1985)在《汉语语音史》曾提到清唇鼻音的问题,他认为谐声材料不足以成为上古声母的确证,因此反对高本汉和董同将这类字拟成复辅音xm-或是清唇鼻音声母m?-[15]。

我们来看鼻流音和送气音及书晓母的谐声搭配关系(如表4)。

从表4中我们看到:

(1) 郑张尚芳分两类,跟送气塞音谐声的拟为清鼻音,跟清擦音谐声的拟为喉冠音,李方桂均拟清鼻音。

(2) 李方桂的清鼻音主要分布在鼻流音和透、彻、书、晓四母谐声的位置,郑张则扩展到清、初、昌三母。

(3) 滂母和明母的谐声,郑张构拟了清鼻音,而李方桂没有。

(4) 送气塞音除溪母没拟清鼻音外,其它均拟有清鼻音。

表中有阴影的部分实际相逢数虽然大于几遇数,但在总共54个空格里只有11处有这种现象,根本不具有系统上的对应关系。鼻音和送气音及书晓的谐声关系不具备拟一整套清鼻音的基础。李方桂根据鼻音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构拟了一个清鼻音,然后推论泥母和日母与透母彻母等谐声关系,也应该有清鼻音,用后者解释前者,或者用前者框定后者都有些牵强。郑张尚芳更是普遍推广这种推论,几乎把整个表格填满了,但是事实上还有不少空档,比如溪母一行,为什么鼻流音跟其它送气声母可以拟清鼻音,而同是送气音的溪母却没有清鼻流音,何况溪母和以母、疑母的实际相逢数均大于几遇数,这是令人生疑的。我们还发现鼻流音不仅和送气塞音谐声,而且和塞送气音同组的不送气音谐声,比如泥母和知母、澄母、章母等等;不仅鼻流音和送气塞音或擦音谐声,和鼻流音同部位的塞音也和送气塞音或擦音谐声,比如和明母同部位的母也和晓母谐声[1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并不具备构拟清鼻流音的充足证据。

四、结语

汉语上古音的研究,科学的材料是研究的基础。我们以谐声材料为考察了上古与鼻音结合的复辅音的拟音问题,发现还有一些相关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更科学地构拟上古音,这些问题包括谐声层级问题、谐声字的判定问题、音系的系统问题,另外异读字问题、方音流变问题也要纳入上古音研究的整个框架。在上古音的研究中,对这些问题要综合分析,力求使多种材料互相印证,切忌以偏概全。这种采用汉语内部材料研究上古音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以汉观汉”法。另外利用汉语的外部材料来研究上古音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以番观汉”法,其中汉藏比较法就是“以番观汉”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汉藏比较法弥补了“以汉观汉”法的不足,随着汉藏比较材料的不断增多,“汉藏比较”应该利用老材料,挖掘新材料,结合科学的方法,使它为上古音的研究作出更大的贡 献[17]。在上古音研究中,两种材料缺一不可,对汉语的内证材料,一定要有科学地时地观,保证材料的纯粹性。在此基础上,要努力挖掘外部材料,使内外两种材料互相配合和互相验证,这样才能弥补材料和方法上 的“短桶板”所带来的问题,保证上古音的研究能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出新的道路。

注释:

① 陆氏的谐声分析存在不少问题,他把省声字、亦声字统统排除在外,影响了他的数据的准确性。本文用的谐声数据是根据张亚蓉2011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重新作的统计。

② 请参看笔者博士毕业论文《王力、李方桂和郑张尚芳三家汉语上古音系统比较研究》(苏州大大学,2011)第70页。

③ 第一横行是谐声偏旁,第二行是其声母,左边纵行是被谐字的声母,表心是被谐字的数目。

④ “”字可能是方音,比如和它同源的辱字今天仍读日母,字可能发生了音变。

⑤ 孙玉文认为利用谐声研究上古音必须注重谐声层级,请参看《汉藏语学报》第5期23?36页所载《谐声层级与上古音》,我们与其观点一致。

参考文献:

[1] 高本汉. 赵元任译. 高本汉的谐声说[A]. 国学论丛[C]. 1927.

[2] 陆志韦. 古音说略[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28?230.

[3] 孙玉文. 谐声层级与上古音[A]. 汉藏语学报[C]. 2011(5): 23?36.

[4] 罗常培. 知彻澄娘音值考[A].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集刊[C]. 第三本第一分册, 1931.

[5] 蒲立本. 潘悟云. 徐文堪译. 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58?144.

[6]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9?20.

[7] 邵荣芬. 切韵研究[M].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112?117.

[8] 尉迟治平. 周隋长安方音初探[J]. 语言研究, 1982(2): 18?33.

[9] 麦耘.《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J]. 语言研究, 1991(2): 107?114.

[10] 王力. 汉语语音史[M].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11] 郑张尚芳. 上古音系[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60?581.

[12] 崔金明. 试析《诗经》合韵和《说文》例外谐声[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4): 107?113.

[13] 张永言. 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说[A]. 语文学论集(增补本).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

[14] 赵忠德. 音系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5.

[15] 王力. 汉语语音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