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现代主义美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主义美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主义美术

第1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现代美术

抛开时间的划分方式,就本质而言,目前美术史对现代美术开端的表述是模棱两可的。首先,权威教科书普遍认为“自印象主义崛起,欧洲艺术的现代风采方见端倪。”原因是“从这时期起,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从而引发了20世纪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出现崭新的面貌……”[1]

同时,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已经成为了常识,因为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其独特的主观色彩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大部分画家。”据此塞尚俨然成为现代主义绘画的先行者。

后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是“相左”的两种艺术潮流,因此林风眠将它翻译成“反印象主义”。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现代美术有两个不同主张的开端。而且,从逻辑上讲,无论是印象主义亦或是后印象主义,都是对“传统”反叛的产物,他们所解决的问题如“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等观念几乎是所谓的西方现代美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基本任务,这也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正在着力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因此,我们要问,现代美术的开端到底在哪里?谁才有资格担当这个历史的、学术的重任呢?“现代美术的开端”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历史的拐点,是矛盾斗争的顶点,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质变的临界点。马克思认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飞跃。那么现代美术以反传统自居,其开端自然要推理到“传统”的顶点。

整个绘画史表明,美术一直处于不停的完善之中。黑格尔曾将世界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2]尽管他的讨论是形而上的,与现实的美术流派之间没有对应,但其对三种形态的艺术的普遍理念和感性形象,即精神和形式的统一与否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思路。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

美术史表明,对历史潮流采取吸收升华态度的新古典主义是“传统”在19世纪达到的巅峰。说新古典主义是“传统”的巅峰,是因为其吸收总结了过去时代人类造型经验的结晶,融合成完美的“典范”。首先,它集成了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经验,将透视、解剖、明暗、造型等绘画技法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并将真实的“再现”当作基本目标。第二,批判继承发展了17世纪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秩序、均衡、典雅,通过大卫、热拉尔、勒布伦夫人、格罗、安格尔等多位大师的努力,实现了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与伟大的静穆”的美学宏愿,也确立了壁垒森严的范式。

另外,新古典主义是“传统”的巅峰表明,其对传统造型的手段驾轻就熟。那种认为大卫和安格尔不重视色彩的观点是偏颇的,只要看一看他们的画就明白他们是色彩的大师。h.h.阿纳森说“虽然大卫是一个极为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但是……他倾向于使他的色彩服从于古典的观念。与大卫相反,安格尔把古典的明晰和浪漫的美感结合起来了,使用的是一块既辉煌又雅致的调色板。”[3]为什么后来的流派都要求解放色彩呢,其实就是反对新古典主义借助学院的威权确立的规范。所以,一直美术史教学都有一个误读,认为古典主义的色彩能力弱,殊不知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德素描和色彩之争焦点在规则,而非方法!

既然新古典主义是集大成的流派,他能启发后面流派的“革命”吗?众所周知,现代美术就是一场大大小小的“革命”思维串联起的历史,否定之否定原理的表演场,思维原理片段化、发散化的艺术实践。“革命”的动力和示范效应就来自新古典主义,这是历史造就的。

首先是启蒙运动的冲击,在法国,由于社会、政治和教会的压迫,启蒙运动表现得极为激烈,影响也大。新思想的传播导致革命,尊重人类理性和人权几乎是一切近代哲学思想的特征,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在18世纪耳熟能详。新古典主义美术正是在这种社会形式中发展起来的。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向封建阶级夺权的呼声上升,他们需要一种足以鼓舞自己的高大形象来促进革命的成功,用以排除罗可可艺术所造成的萎靡胭脂味。因此,新古典主义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苏格拉底之死》看起来是古典主义血脉的延续,其实它的精神是和阶级社会变革连在一起,是封建时代的丧钟。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及其后的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1831年和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新古典主义经历了19世纪欧洲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历练,大卫本人的命运也在反复斗争中浮沉。新古典主义美术由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同时,质疑权威、质疑规范的种子就在新古典主义操纵的学院派中滋生。1830年代,浪漫主义声名鹊起,几乎大部分浪漫派的重要的画家都出自于古典的阵营,是古典派大师的学生,几乎都没有例外的出自学院。甚至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晚年也倾向异域情调,并注重官能性的表现,也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

而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于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抗戏剧性的产生了,这为现代美术理念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和理论的温床,即解放了艺术家的个性,也在颠覆权威的演示中将艺术得以蜕变的因素一一提出。

第一个问题是理性与感性的现实矛盾。古典跟浪漫这两种概念亘古以来就存在,古典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是一种倾向理性的追求。但是19世纪开始认为那种永恒的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当下感受到的情感是真切的,必需把它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在题材选择上,一个讲究和谐与崇高感,一个偏爱冲突与争议性。具体而言,古典画家希望藉用古代已经有的某种典型来表达他们对现世的诠释。而浪漫派的画家则倾向个性的发挥与夸大情感的表达,他们偏好描绘当时的新闻事件而舍弃历史记载的叙述,以至于像船难、西奥小岛上的希腊与土耳其民族的屠杀这种骇人的新闻、七月革命等,都被积极地搬上画面。

第二个问题就是色彩与素描之争,其实就是造型观念和手段之争。新古典主义用自己的威权唤起了人们对画面本体的重视。色彩和素描所包含的造型要素被后起之秀解析。一方面,“(安格尔)的素描,作为线条的抽象性质的表现,把他的艺术和德加、毕加索的艺术联系起来。”[4]另一方面新古典主义对色彩的克制,遭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炮轰,推动印象主义发现了“光谱式的色彩”,“他们企图摧毁存在于三度空间中的三度实体,去重新创造在有限深度以内起作用的色彩形式的固体和间隔”。[5]直至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的冷热抽象。

第三个问题是画面空间表达的问题。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对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消退法”形成的画面空间尝试“严格限制”。他认为“绘画是古典浮雕的变体”,因此运用“实墙、中间色背景或不透明的阴影这一类的东西,来封住画面深度。”这种探索,h.h.阿纳森认为可能“在最终导致20世纪抽象艺术倾向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看法是可以争论的。”[6]

结语

自新古典主义达到“传统”的巅峰,艺术的曲线在此发生转折。重温19世纪那个艺术的分水岭间隔的两端,新古典主义以及站在其对立面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形式上互斥,实质上互补地共同构成了19世纪现代美术的精采开场白。“古典的一侧引出了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浪漫的一侧导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抽象表现主义。”[7]

现代美术、后现代美术的发展,诚如黑格尔所言。他认为古典型艺术的局限性是依靠外在的感性材料去表现在本质上无限的普遍性,即心,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完成的。于是他让浪漫性艺术区取消了古典型艺术不可分裂的统一。但是,“感性现象就沦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了”。[8]目前现代美术的发展处于一种价值迟滞迷失的状态,艺术家关心的要么是技巧、形式,要么是高韬的艺术理念。确立现代美术的开端,也就是要找到人类美术精神和内容分离分化的分水岭,追寻美术本质的原点,为美术精神的回归做理论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m]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次印刷,169页。

第2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美术设计;技术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04-01

1 现代建筑设计简述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主要依据,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设计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简述现代建筑设计的进步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

1.1 现代建筑设计的进步

为了体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的进步,主要是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和传统建筑设计的对比实现。从设计方式方面来说,传统的建筑设计主要是对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按照设计规范作为设计的依据;但是现代建筑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强调预测和信号分析以及不同建筑中间的创造性等因素之间的配合。从设计的性质方面说,传统的建筑设计更加侧重于对技术的考虑;现代建筑设计则是对技术、社会环境和经济等不同因素的综合考虑,具有工程性特点。

1.2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

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要求的增加,建筑设计水平也应该相应的提高。实现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才能满足社会中不断增长的现代建筑设计要求。例如,建筑企业可以在实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达到理论的创新;建筑设计融合与城市设计;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一些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应用电脑来扩展设计能力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空间和形体设计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建筑美术设计的应用

2.1 构图设计的应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各种设备的安装以及布局是进行室内或者室外设计时所必不可少的,建筑功能的发挥与这些的安装布局息息相关,同时设备的安装以及布局又关系到建筑物的美观度。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统筹兼顾建筑的美观度。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研究住户的需求,包括对形状以及颜色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将住户要求与建筑美术构图设计融为一体。构图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体。在进行建筑美术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主次、聚散以及平衡等与美有关的设计法则。

2.2 透视在建筑绘画上的应用

在目前的建筑绘画结构的应用中,通过将廓和线条色彩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构图之中存在的各个环节,针对绘画措施和要求确定性及时分析,对个中大型的物体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指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和措施要求。建筑绘画的透视要求严格,确保画面主体形象不断的准确判定,使得绘画的过程中对各个基本环节控制严肃处理,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在画面的处理之中要尽量确保画面的准确和清晰,对各个线条比例要严格的控制。

2.3 建筑绘画色彩的特点

建筑的室内设计以及室外设计都是一种环境艺术。在进行建筑美术设计的时候,要处理好各种色彩,尽量少应用一些特殊的色彩,从而避免了由于色彩的特殊而给住户带来心理上的变动。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设计中的不同色彩搭配,尤其是室内各种物品的陈设与色彩搭配。因此,在进行建筑美术设计的时候要重点关注。

2.4 各个环节一体化布局

建筑、环境以及美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建筑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而美术是美化建筑设计,能够使得环境更加宜人。

对于美术设计而言,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这些都可以作为美术设计的灵感以及参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环境,建筑美术设计需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对于环境而言,建筑是美术设计的体现,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结合体;对于建筑而言,美术与环境的结合,能够使得建筑的美观度以及地域性更强。环境、建筑与美术设计是构成城市特色的三大关键要素。由此可见,环境的美与建筑的美息息相关,而建筑之美在于建筑美术设计。

3 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

3.1 采光设计

在现代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一项技术是充分利用阳光这种可再生能源。在进行建筑美术设计的时候,依托于这项技术,可以将建筑的局部以及外观进行设计,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太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建筑物外部过多的设备装饰,达到美观节能的目的。尤其是在现代建筑上,空调的利用尽管是方便的,但是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如果利用现代太阳能技术,不但能够达到保暖降温的目的,还大大提升了建筑外观的美化程度,在进行建筑美术设计的时候会更加得心应手。

3.2 外墙设计

外墙是建筑美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在对外墙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双层或者三层玻璃作为围护结构,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建筑外墙的美观度,另一方面能够改善以往玻璃幕墙造成的消耗高、室内空气质量差的问题,尤其要在玻璃之间设计一定宽度的通风道,并且需要有能够调节的百叶。这种设计,在冬天的时候双层玻璃之间形成的阳光温室能够增加室内温度,在夏季的时候通风百叶能够进行室内外的换气,及时排走玻璃之间的热气,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设计时应注意采取措施避免由于室内水蒸气向外渗透,在墙体内产生结露而降低保温隔热层的热工性能,还要注意采取措施消除一些保温隔热层覆盖不到的部分产生“冷桥”而在室内结露。另外,可以选用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的能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材料作外墙,使建筑室内气温受室外温度波动影响小,减小对保温层的影响。

3.3 环境设计

建筑美术设计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参照以及考虑,尤其是绿色环境。绿化环境在建筑上能够改善周围居住环境,节省建筑能源消耗同时有利于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室内采暖空调的消耗。因此,建筑美化设计中可以充分将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观念加入其中。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住宅区的绿化覆盖率每增加25%,便能够降低空调消耗20%以上。同时的,绿化环境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噪音,尤其是树叶与树枝之间的空隙能够有效的吸收部分噪音。从这方面来看,建筑美化设计以绿化环境为设计目的,以绿色建筑技术为依托,从而将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技术融合为一体,改善周围环境,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够达到建筑美观与绿化环境双赢的局面。

4 结语

现代建筑设计构想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设计来源,为建筑设计的实现提供了灵感。在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想中实现对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应用,可以提高现代建筑设计的水平,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1 积极开展以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师生技能培训活动,为现代信息技术顺利进入美术课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

要使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顺利进入美术课课堂教学,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教师就必须首先要转变教育与教学观念。教师不仅要达到教学理念更新、知识技能更新的要求,还必须要完成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更新,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普及工作,以求达到让每位教师都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美术课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的学习目标。

比如,淄博工业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讨与实践工作。在研讨中,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第一要素。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全员参与的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校本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技术运用能力,使得所有教师都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校园网络运用的技术,还人人都能熟练地掌握投影仪连接操作、电子白板使用、多媒体教室软件、极域、netop网络教室、音视频文件处理、格式工厂、实物投影仪使用、数字电视使用、IP地址设置、扫描仪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标准、Word、Excel、PPT、Photoshop、电子教鞭、屏幕截图、U盘或光盘起动计算机系统、安装路由器、思维导图软件、几何画板,以及SwiSH、Medi@Show、会声会影等现代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这为美术课教师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熟练地运用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还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为了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其提高美术课课堂教学效益的实际功效,还积极在各年级学生中开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在教学师资、设备配置、学习时间等方面给予有力的保证。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切方便,比如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随时对学生开放,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利用素材库设计制作自己的网站主页、班级网页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也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为顺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美术课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 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美术课课堂教学方式与效果的最优化

在长期的美术课教学实践中,过去因为受有限的的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水平的制约,传统的美术课教学形成以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绘画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开设不够灵活,导致美术课教学方式与时展需求相脱节的被动局面。因为很多美术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结构比较单一,跨专业的适应性不强,所以,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很难转换成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尽管每年美术专业的毕业生队伍庞大,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艺术通才,和具有个性、敢于创新的创造性人才却极度匮乏。

而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以下特点:它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显示在屏幕上,高质量地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它以多媒体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它以超文本结构组织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多样灵活的认知途径;它为学生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与特点。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辅助技术。在长期的美术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在这种开放、共享、互动、包容和集体合作的教学环境中,才真正形成理想的美术课教学的新思路——实现了教材多面化、资源共享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环境虚拟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育。

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引导中职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解线描知识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讲到“线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艺术语言,线描画是单纯用线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线描画”的时候,学生因为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有较深的印象。于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永乐宫和明代法海寺的壁画,以及法国画家马蒂斯的《遐思》、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肖像》、德国画家约瑟夫·里根巴特的《堂吉诃德》等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制作成精美的欣赏课件,引导学生在观赏中研讨,在研讨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从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西方画家的钢笔画和我国传统的毛笔画在用线技法上的细微差别,同时也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特点:都讲究用线的刚柔、侧重、畅拙、顿挫,都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课课堂教学整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等多元化美术教学手段,大大增加课堂学习的信息量和课程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从而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唤起他们学习新知的激情。从而使美术课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目标。

比如,在学习“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这一章节时,首先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20世纪西方的社会历史状况。学生从中明白了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精神生活产生新的追求。艺术来源于生活,于是,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不断背离和反叛传统,追求个性,寻求差异,产生了体现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各种哲学和观念的艺术活动,在他们积极的探索与创造过程中,现代美术应运而生。

第4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摘要:美术创作总有其挥之不去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基调。现代主义电影美学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几乎每位电影艺术大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但他们的影片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深刻体现出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思潮的巨大影响。可见地域文化对于美术创作深刻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个历史环境下的艺术发展和艺术形态表现手法。

关键词:美术创作;现代主义电影美学;多元;西方现代哲学;地域特征

一、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主义美学思潮

西方文学艺术中的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开始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流派繁多,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黑色幽默等。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就当是的社会环境来看,在不到30年间,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空前的动荡和浩劫。人们沉浸在极端空虚、困惑和烦恼的精神世界。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正是在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这种巨大裂痕中产生出来的。

就其思想根源来说,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流派,尤其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酒神”精神和超人哲学等,为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提供了哲学基础,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潮。这股非理性主义思潮广泛渗透在西方生活。文学艺术和一切思想文化领域之中。从总体上讲,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基本倾向,暴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阴暗面,是对这个社会丧失自我的不满和抗议,是对西方世界中人们的孤寂和苦闷的心情的宣泄。

现代主义第一次进入电影,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的先锋派电影运动,这场运动持续十年左右,在无声电影时期通过向绘画、音乐和文学等传统艺术门类学习,寻找电影的表现形式,以追求“绘画电影”、“纯电影”和“主观电影”。努力为电影在艺术领域中争取一席之地。从2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实验电影,则是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商业电影,这类电影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集中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从艺术实质上来讲,堪称有声电影时代的先锋派电影。

无论什么时代,人总是生存于一个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不可能漂浮在空中。这个地域的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都对人们的意识有着直接的作用。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塑造着这一地域人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正是在西方艺术美学思潮的来袭下,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便应运而生了。

二、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的美学倾向

“新浪潮”电影主要是指以法国年轻导演戈达尔、特吕弗、雷维特、夏布鲁尔等人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拍摄的影片,这批影片敢于打破传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由于在影片题材和表现技法方面的类似性而被认为构成了一个电影流派。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的“左岸派”,因为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这批成员中,一类是长期从事电影创作的导演如雷乃和瓦尔达等人,另一类则是以文学创作为主的编剧如格里叶和杜拉等人。“左岸派”电影也同样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敢于向传统挑战,与“新浪潮”有相似之处。

第一,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左岸派”电影均以反传统为标记。他们反对法国电影界的讲话状态,要求废除从戏剧借鉴来的编剧理论,摒弃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制度,抛弃得到公认的商业化成功模式,代之以一种具有鲜明个人化风格的创作方式。这一创新潮流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把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影片带入商业化,使现代主义思潮从此真正在世界影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二,“新浪潮”与“左岸派”都十分强调突出个人风格。这批年轻的导演大胆提出了将电影变为个人化艺术的主张,他们认为影片应成为个人作品,导演应该在影片中体现出个人的风格,表现出自己对世界、人生、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诸多方面的见解与感受。世界美术同世界文学一样,是一种人类超越自身、超越个性、超越时空的努力。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的艺术形式。

第三,“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浪潮”和“左岸派”在电影形式和电影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展开。

三、现代主义电影创作题材中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给人们的各种事物现象,艺术家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予以表现。电影的创作也有着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以及地域性。现代主义电影流派的艺术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可能摆脱自己生存的那片孕育他的地域文化对其深刻的影响。

欧洲现代派电影强调表现作者“自我”来源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世界观上的唯我主义色彩。西方现代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被认识的,只有人的自我感觉、情绪状态才是真实的。帕格森的“直觉主义”主张艺术家凭“直觉”去表现心灵状态,萨特认为文艺正是表现自我作为本体存在的最适当方式,弗洛伊德情调艺术应当表现潜意识中未得到满足的本能和欲望。以上的这些非理性主义的美学观,使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的“自我表现”说得到了新的理论武装,强调以深奥的隐喻、离奇的想象、飘忽不定的联系、扭曲变形的象征来表现“自我”他们追求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模仿,而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

例如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于1962年摄制的影片《八部半》,就是一部充满作者“自我”主观一时的影片。他个人认为,他是通过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回顾,来叙述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并且通过影片中人物经历的精神危机,来表现处于危机中的普通人。萨杜认为:“《八部半》是一部吐露内心隐秘的作品,很似虚构的自传,情节繁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混乱,却安排的颇具匠心。”

无论什么时代,这个地域的特定历史文化都对人的性格、心理起着直接的作用。现代电影反映了西方社会动荡变化中的重重危机和矛盾,深刻地揭示出这个社会被扭曲和异化的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技术文明与精神危机的两极分化下,形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与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的揭示了其社会认知的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了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文思想。

可见,地域文化是深深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根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意识,给予人们在美术创作中深刻的地域性特征。也给予某个特定时代与众不同的标签。(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群

参考文献:

[1][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2][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3][美]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4]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5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关键词:环境;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影响;比较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具有社会的属性。社会提供给每个人一个无法改变并且已经默认接受的大环境,他的思想在这个社会中潜移默化的成长并形成。环境给予他思考的力量同时也会局限他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思想家都有其局限性,他无法超越本体,超越时空,超越人类的进程,这种局限性是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所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美学家对艺术的见解、对美的理解同样会受到自己时代的哲学思想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与个人性格的影响。首先让我们定位于西方,从20世纪的环境因素着手,来分析一下环境对西方现代美学艺术的影响,并将西方现代美学艺术与其余各个时期做一个综合对比:

一、20世纪的文化、社会、政治等环境简介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彻底改变了,人们好像一下子被抛进了一个陌生的旋涡。20世纪是野心家的野心继续膨胀的时代,也是文明与野蛮相互交织的时代。

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变动,是人类历史受到的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打击:第一是19世纪末的工业化大发展,科学技术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生活的环境乃至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第二便是两次全球性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使数千万人饱受摧残。这种变化的无法预测造成了人类精神上的虚脱与不安全感。与此同时,20世纪又是人类工业化时代向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转换的时代。速度越来越快,发明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精,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经济爆炸,一夜之间就会有许多新的知识、新的事物出现。人们被广告、消费、经济、利益所包围、驱动,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绷得越来越紧,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与古代文明中的祥和、安适、平静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

二、在此环境下诞生的艺术与现代美学

20世纪之后,西方美学发展突飞猛进、异彩纷呈。思想的自由与观点的相左使美学流派林立,在美学思想异乎寻常的丰富的同时,亦使得美学学科的界线、概念、范畴、定义莫衷一是,直到现在仍无法确立,成为所有学科中争议最多的一种。

20世纪特殊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背景,决定了20世纪现代艺术与现代美学的特征与局限性。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无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死亡都不可避免,它自然会产生切实的悲观精神,这种精神与逃避现实、内在反抗意识一起,演变成了扭曲揭示现代人心理的种种新的表达方式。如20世纪最具特色的艺术流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都带有某种源于战争而引发的避世情绪、孤独感觉和精神反抗特征。这种悲观的、避世的、孤独的、挣扎的精神与特征也许正体现出了人们对积极的向往,对美好的向往,对和谐的向往,对安宁的向往。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宣泄各种情绪,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同样,二战的结束,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史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和转折。虽然后期现代主义仍然沿着现代艺术的先锋、前卫和实验艺术的方向发展,但是它的中心由法国巴黎开始移向美国的纽约。随着艺术中心的转移,二战后的西方现代艺术越来越多的开始打上美国文化的烙印,其中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就是很好的例证,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其次,在经济上,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带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粗糙化和商品化,造成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感。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相继进入高消费时代,无数新的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商品大量涌现:电视机、音响、轿车、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等,赚钱成了这个社会唯一的运作机制,消费和购物成为人们唯一的兴趣和意义。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一种和自赏式的艺术品,它无形中催生了西方现代审美艺术浪潮。

在各种各样的刺激之下,艺术似乎也已经不像往常般的安宁了,艺术也开始变得躁动不安起来。各种极端的思想或者媚俗的情绪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是对写实的、主题的艺术走到终点以后的一种超越,而四、五十年代的抽象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极端,则是对精神本位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超越,它已经超越了绘画本身而走向空、无。 而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艺术以更为极端的态势、令人费解的非艺术的多元形态将艺术推到艺术与反艺术、发展与毁灭的边缘。在这里,绘画已经消亡,艺术中绘画的成分已降至为零,艺术等同于生活,等同于非艺术,绘画已不再是画的艺术,而是制作的艺术。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行动艺术、过程艺术、大地艺术等进一步将艺术推向非艺术的极端。

再次,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画家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和把握世界的新方法。他们自觉地以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来拓宽现代艺术的内涵与外延,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材料变革陈旧的艺术现实。如立体主义对物体的多维性关照,未来主义对运动空间的连续性表现,都是科技时代的新理念视角下诱发出的艺术现象。

同时,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上看,现代艺术观念与艺术实践往往都直接源于现代哲流的基本观点和美学意识。二战以来许多表现荒诞、无意义、孤独感的现代艺术主题都可以在西方演变着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审美意识中找到承继脉络。

另外从文化方面看,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与非洲文化,成为艺术发展的新的源泉,它们刺激着现代艺术家的视觉神经和主观心态,新的文化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艺术更趋于极端化。

三、与其他各个时期的对比

在如此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学背景下,西方现代艺术呈现出与历史上各个时期截然不同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也只有这样的背景才能造就。这些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西方现代艺术无论什么流派,大多注重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关注对象从外界转移至内心。即使是模仿,也不同于以往的单纯外观上的模仿,而是对于事物更全面的模仿,也可以说模仿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

第二,西方现代艺术越来越多的脱离绘画,而采取多样的表现形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随意化,不受任何空间和原材料上的束缚。艺术与其它各种门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第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艺术创作。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更侧重观念的、思想的发掘,使理论一方面成为艺术的利器,一方面又成为艺术束缚。现代艺术及其美学精神在总的趋势上以反传统、反理性为终极目的,与传统的西方古典美学、古典艺术背道而驰。尤其是现代艺术重主观世界、轻现实精神的倾向,把艺术引向唯形式因素的极端境地。

20世纪西方现代派美术流派纷呈,大致可分为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每种流派的艺术精神指向和艺术语言系统都有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野兽派以歌颂纯色为基础,是20世纪艺术革命的第一序曲,是现代主义美术运动的先声。作品色彩鲜明而强烈,形象扭曲而夸张,笔触狂放而粗率,令人触目惊心。继野兽派之后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绘画,他的《亚维农少女》成为立体主义的第一声号角。他们善于用各种几何形状表现自然,表现自己的理想。毕加索的作品结构清晰,具有实在感与厚重感。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以挪威的蒙克为代表。蒙克的绘画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苦闷情调,以表现忧郁、惊恐、彷徨的状态为基本符号,尤其善于描写那些丧魂落魄的幽灵。未来主义绘画是一种否定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富有节奏感,这也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艺术中的真实写照。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二战期间,欧洲的不少艺术家来到美国,他们带给美国的是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的混合效应,掀起了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到了50年代,纽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中心。抽象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都是20世纪中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抽象主义的产生除了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外,还有受到工业科学技术推动的原因。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机器运转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去做抽象美创造的尝试,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它以嘲讽和批判的态度回应二十世纪初期的政治和文化危机,质疑军国主义、科技挂帅的思维模式,运用现成物、拼贴、摄影蒙太奇等新颖的视觉策略,挑战西方绘画传统,并留给后代艺术发展十分深远的影响。

这些美术流派绝不是孤立的,它与20世纪西方几种重要的美学思潮相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各种美学思潮在美术领域里的反映。这些美学思潮包括:表现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符号论美学(结构主义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社会批判美学等等。与这些美学相适应,美术上才呈现出现代主义艺术即现在派绘画的放射性发展。现代派绘画无论在艺术精神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艺术的范畴,对今天的世界艺术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无论如何,20世纪现代艺术的产生仍然是一次不可忽视的重大艺术革命,它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潮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与古典艺术传统进行了彻底诀别。它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李醒尘主编.《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3]张昭辉主编.《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第6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 欣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18-01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 将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结合欣赏

在初中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新编的美术教材第六册中的《诗配画》和语文课本中的《诗歌阅读与欣赏》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师要求的诗配画与美术课要求学生们表现的诗配画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把欣赏内容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欣赏,教学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仅注意力变得集中,兴趣也更加浓厚,更容易理解与把握教材。等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后,与语文教师一样,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前,就让学生在语文课本《故宫太和殿》中找出相关内容,在上课时播放相关的画面并配上朗读,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多媒体教学相配合,过一回“美术教师”的瘾。其他学科教师在反馈的信息中,认为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各学科的教学。

二 欣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他们的智慧才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调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学生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基础。他们更会凭第一印象也就是凭直觉,来欣赏判断美术作品。这样他们的直觉会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感官经验的局限,所以,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受到限制,但是它确实是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的。根据这些现象,不妨在课前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预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与网络等资源来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使学生有备而“赏”,从而大大缩短了与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在教学中,当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就给学生讲解,不妨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来读画,或者以讨论的形式来初步感知一下,然后请他们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者出一些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例如,该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都画了些什么?颜色属于暖色调还是属于冷色调?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些问题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得多,不仅变教师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探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鼓励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美术欣赏学习中。

三 在创设的情境中进入审美境界

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意念等精神内涵,教师应配合学生积极地调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激起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共鸣。美术欣赏一般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常常会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作品感到枯燥,如果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时候能够同时给予学生听觉上或其他感觉上的冲击,就能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欣赏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可以把歌曲《父亲》作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音乐声中,教师慢慢地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情境。慢慢地,一个苍老、劳累、贫穷、勤劳、善良、朴实的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便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他们也会想起自己辛劳的父母,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又如,欣赏中国水墨画。欣赏这类作品时,教师可以以古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眼中看的是中国画,耳中听的是中国音乐,仿佛进入了画中的世界,这样便能很好地感受水墨画的韵味。

四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于一体,改变了人的视觉理解过程。例如,在学习“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时,就做了与之相对应的探索,现代主义绘画包括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等,这些近乎怪诞与荒谬的艺术形式让我们很难理解,对学生来说,用什么方法来把这一课上得很有效果呢?多媒体肯定是重要的选择之一,因为它能“不择手段”地移花接木。绝大多数学生对现代音乐并不陌生,也喜好表达自我,这正符合了现代主义绘画的思想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个案:让学生能体味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舞蹈》的狂热、表现派画家蒙克《呐喊》的抑郁、未来派画家杜桑《下楼梯的女人》的律动、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红、黄、蓝》的冷静。这四幅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调虽然有很大差异,学生一般在纯理性知识背景下还是有点生疏的,可以在课前就准备四首不同的与画面氛围相匹配的现代音乐,如蓝调的梦幻曲、西班牙舞曲、钢琴曲《平静的等待》。第一步,让学生看画;第二步,让学生听音乐来进行听觉启发;第三步,让学生对号入座(积极活动并好奇地寻找音乐与绘画间的通感);第四步,让学生说理由。这样就让学生自然而有趣地进入现代主义美术的境界,逐渐对现代主义美术好奇、沟通、研究、理解、领悟,并形成自我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23)

第7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2012年,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馆长王立梅接触后,来自英国贝里美术馆的理查德?伯恩斯便开始着手策划一期英国地方艺术藏品的巡回展。“见面后,王先生对我讲了一个有关英国美术历史的展出构想。之前我们并没有做过类此的事,所以,为什么不呢?我不太了解中国的地方艺术史,这种交流也能开个好头。”伯恩斯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作为展出的总协调人,伯恩斯表示,本次展出作品联合了英国18家地方博物馆的力量,既会展示先锋派画作,又会展示传统绘画作品。伯恩斯介绍,此次展览的全部作品均来自英国西北部民众的收藏和捐助。

“正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西北部的艺术发展才得以被经济带动。很多富有的制造商开始资助支持英国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他们也能大量收藏优秀作品。”这些来自杰出人物、私人或公共基金的捐助,以及公共发票而筹来的资金,将英国西北部地区的艺术收藏推向高峰。一些负有盛名的博物馆如贝里艺术博物馆,就是1901年专为英国著名报业大亨和艺术收藏家托马斯?里戈利先生去世后捐赠的藏品所建。

“场景观察”这一主题下的作品多为名作。一幅19世纪的杰作《春天的早晨,哈弗斯托克山》出自乔治?克劳森早期的手笔。以伦敦街头现代生活为主题的油画,正是当时英伦群岛革新派画家的最爱。英国城镇和乡间的日常,被一代代本土艺术家观察并记录下来,成为英国人传统与怀旧精神的绝佳写照。这幅画作也被印在本次艺术展的巨幅海报中。

“讲述故事”部分的作者比较为人熟知,如约翰?威廉?沃特豪斯,英国新古典主义和前拉斐尔派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对古希腊文学作品场景的迷恋,以及效仿荷兰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精妙笔触,将英国浪漫主义故事绘画推向了全盛时期。一幅《瑟茜把杯子递给尤利西斯》几乎是这次展览中最具分量的展品,也是英国现代艺术史中象征主义的先驱画作。

由于19世纪的英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艺术教育学术体系,画家们反而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独特的创作喜好,不需要考虑大众的审美期望或艺术准则,因此富有鲜明个人特质的实验派作品屡见画端。很多富于创新意识的画家,如以《浅水处的加莱海滩》闻名的威廉?特纳,就喜欢在朴实的风景画中运用现代派抽象作品的特色画法。

为配合“现代主义”主题,此次展览还展示了一批创作于21世纪的画作,展现了英国艺术的独特性与光怪陆离之风,以及复杂精致与高超非凡的固有技巧。英国艺术的复杂性与奇特性将使这部分的画作具有极为丰富的可观赏性。

其中,“厨房水池派”是对以约翰?布莱博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化运动的统称,这个流派的名号基于布莱博的名作《厨房内》。画面中,拥挤而凌乱的厨房,深色灰暗的墙壁,随处可见的美国食品包装袋,是英国成千上万普通家庭疲于应对的日常景象。

英国现代主义蓄意表达情绪的绘画作品,如同英国人传统外表下饱含的不羁一样,毫无保留地将衣衫褴褛、经济疲软和战后充斥伦敦街头的灰尘直接带到了观众眼前。

“英国的现代艺术家总是将创作建立在对社会氛围的观察上,这些现代主义作品与社会环境关联非常密切。尤其是二战中后期,在英国有大量重要的绘画记录,很多是画家个人创作,还包括英国政府在战争期间的订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建群认为,英国现代主义美术既有美式抽象主义元素,又有深深的传统以及社会现实痕迹。

第8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今年9月,中央美院美术馆引进了沃霍尔的个展。虽然波普艺术在今天的西方已经十分陈旧,但由于这位大师级的艺术家曾创造过太多的神话,展览依然是盛况空前。不过,在“新潮时期”曾追捧波普艺术的艺术家们却鲜有出现,而80、90的年轻艺术家却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喜欢沃霍尔的作品,不是因为沃霍尔是一个前卫的、反叛型的艺术家,而是因为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时尚与流行、调侃与性感。尤其对于那些推崇艺术时尚化、艺术商业化的年轻艺术家来说,沃霍尔仍然是他们的偶像。

如果仅仅只是从时尚、流行、调侃、性感等角度去理解沃霍尔,毫无疑问这是“误读”。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以来,波普在中国就是在“误读”中被接受的。即便“新潮”那代艺术家曾喜欢波普,其实对它也没有太清晰的认识,也并没有将它与西方的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理解,更没有洞察到波普艺术背后的“反艺术”特质,而是仅仅将其当作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样式。同样,对于今天的一部分年轻艺术家来说,波普的意义并不是因为它的反叛性或前卫性,而是因为它书写了艺术商业化的神话。

在这次央美的展览上,沃霍尔的几件作品尤为值得关注。其中之一是他于1964年创作的《布里洛盒子》。表面看,这件作品只是将工业生产线上的盒子搬到了展厅。但沃霍尔的野心则是,希望通过他的这一行为,将一个普通的物品或消费品变成一件艺术品。后来的艺术史叙事告诉我们,沃霍尔近似于挑衅的行为居然成功了。这件作品至少产生了三个意义:一是复活了杜尚使用现成品的创作传统;其次,是加速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消亡,彻底消解了雕塑与装置之间存在的既有边界;再有就是改变了阿瑟・C .丹托的事业方向,因为丹托为了解决一件普通的物品在什么情况下能成为艺术品的问题,从分析哲学转入当代艺术批评,最终成为后现代语境中一位大师级的批评家。

沃霍尔在影像领域的实验在60年代初仍然是挑衅的,充满危险的。譬如《帝国大厦》,在这件作品中,沃霍尔用了近八小时的时间,以单一、静态的视角拍摄帝国大厦。我想,几乎没有人会有耐心将这部冗长、单调的片子看完,因为它颠覆了过去影像艺术的叙事方式与蒙太奇手法,力图让观众去审视时间在图像叙事中的位置成为了可能。在另一些影像作品中,沃霍尔对身体与性意识的关注同样具有浓郁的前卫色彩。在60年代美国的艺术语境下,沃霍尔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乖巧和讨好商业,相反他是一个有艺术史思维,注重实验、追求反叛性的艺术家。

第9篇: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审美;现代美术;冲突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40-01

一、审美思维方式的冲突

传统的审美理想在思维方式方面上,注重万物的联系和感性自觉的心理体验。这种思维方式中没有把大千世界看成是独立于人以外的纯粹客体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体现一种宏观整体的审美思维方式,艺术讲求心灵的物化,又是物的情话,心物合一超以象外。老子云:“塞其兑,闭其门”就是清除心灵的尘灰,保持内心的最大虚空、静寂,直观体悟世界万物“和其光,同起尘”达到“玄同”的艺术理想。同时这种思维方式有着虚空灵动,就是传统审美中的神韵、飘逸、超拔、高逸、虚清等。所以在传统中国画中讲求“气韵生动”、 “妙在能会、神在能离”等一种格调清高的审美追求。

现代美术与传统审美思维的冲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现代美术缺乏主体内心的自省,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即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两者都是以“人”为中心,但两者的审美思维方向有质的差异。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强调虚静、心灵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代美术在艺术思维上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显示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产生一种外离对抗性。在一定的社会时代中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体现出了人类意识的觉醒有进步性。其次,现代美术思维方式中缺乏传统审美宏观整体性,现代美术多用类似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肢解、分割使主体思维独立单一。

二、审美价值取向的冲突

传统审美理想的价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动态过程,也就是万物生命的发生过程。按《周易》的观念,整个宇宙是阴,阳两种元素交感而成的动态过程。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宋明理学家主张的天人相通都是在审美取向上重交感。再次“重人生”源于“交感”的基础。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就是把人看作万物之灵,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即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内在机制的宇宙一体化,天地万物看作统一生命系统。中国古人是以这种对自然的特殊情感和内求自省的方法完成美的理想追求。传统中国画家在对大自然领悟人生,借物寓意,予以挥毫把无情之物变成有情之物。现在我们还能从他们画的顽石中感受到“雪尽身还瘦,云生势不孤”的气概;从山林中感受“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情态。

现代美术中这种“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少了。现代美术审美取向倾向于个人自我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分离,强调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悲观消极或厌恶不满发泄的态度。现代美术价值取向其实是自身内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突显当代审美文化所面临的困惑。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冲突

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只在笔墨之间唱吟画家心声,简单而单纯的黑白水墨却孕育着中国文化之精华。

第一、以水墨为上。故有墨从笔出,笔以墨显,笔取其气,墨取其韵。中国古人将自己实践经验和精神追求集中于此,其作品中的造型符号融哲理、艺术、人生一体,体现儒道佛三家哲理。第二、重意忘形。“画之当意写,不在形似耳”【《元・汤》画鉴画论】,纵观中国美术史,除徐渭、、石涛等大写意画家不论,即便是工笔画:山水、人物、花鸟也不是单纯的模拟,刻意酷似,而是“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林泉高致・山水训》】。

中国传统绘画重物象的内在体态、气韵、生命神采。西方绘画则重写实性,艺术形式追求逼真,强调对事物科学精确的刻画。印象派的出现是现代艺术的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印象派否定了西方传统的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放弃了原有严谨的造型能力。美术开始分门别派,艺术表现形式也愈加丰富。“现代派艺术之父”塞尚,他不再重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注入永恒的形体结构;还有梵高,他用明亮灼热的色彩、奔放颤动的曲线传达激动炽热的心身。从印象派到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这些现代主义美术丰富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全新的艺术震撼,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西方的文化艺术有着他们本身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一味仿照其表现形式,牵强附会、打着复兴中国艺术的旗号却是在毁灭中国艺术之灵魂和生命。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一方面使我们的艺术发展更多元化,另一方面一些现代艺术家盲目臣服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绘画方式。伴随着的是美术价值的空洞性、虚无性,一些现代艺术与传统审美理想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