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化学与医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与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与医学论文

第1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英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保证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英美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所了解。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电影等形式,为学生学英语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际分为。跨文化交际内容在英语教学中的内容如要包括: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生活方式、国家政治与宗教、国家制度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对英语有的词汇或者语义更形象的学习,对具有不同意义的词语在文化方面进行区分。总之,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两个方面,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英语。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1.培养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对比,让学生感受文化存在的差异性。英语教学中,将学生现已掌握的本土文化知识与英美文化进行对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将英语知识、英语态度及英语技能有效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关于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以衣食住行进行具体的对比

;(2)以英美社会习俗与中国社会习俗、风土人情进行对比;

(3)英美节假日与中国节假日对比,例如圣诞节与春节的对比;

(4)将中国家庭结构与英美家庭对比。

2.文化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渗透。在英语中词汇最为活跃,也承载着文化。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注重英语词汇文化背景和意义的讲解,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colour”的介绍,可以介绍英美外国人与中国人同一个颜色的不同含义,例如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疾病”与“痛苦”的白色,在外国人眼中却代表着“高贵”和“圣洁”等等。在英语词汇中,同样的词语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这也正是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接阐述解释的方法,将其中的意义与区别向学生讲解清楚,使学生能够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3.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训练应当选择文化知识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与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紧密的除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与做题的技巧之外,文化因素因为包含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英语阅读能力也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由此,在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进行英美历史、风俗、科技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从而彻底扫除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薄弱为交际带来的障碍。

4.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英美国家浓厚的文化知识。近年来,受经济全球一体化及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世界各地区、国家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百事可乐、咖啡、汉堡等日常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教师灵活将这些英美文化知识渗透到学习中,让学生逐渐接受中英文化的异同,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且能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能够熟练正确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三、结论

第2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1医学检验工作现状

1.1检验手段落后: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是保证计划生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起步较晚,尤其是县乡的技术服务站,在科室设置、功能配置、技术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未完全成熟。马茹君,丁宏等人指出,我国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医学检验手段相对落后,检验项目不够健全,配套的检验设备也相对较少,缺乏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2],这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适应,也与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不协调。1.2人员配备不当:大多数基层县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在人员编制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一个服务站只有3~5位编制人员,在专业医学检验员配备上尤其欠缺,大部分的医学检验人员还兼任其他技术服务工作,部分服务站的检验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许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检验人员需要承担许多护士、医师的工作,工作量多、责任大,所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黄玲,毛宗福认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人员配备不当的现状,决定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等特点,也造成例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3]。此外,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对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从而无法准确、系统、完整的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种现状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相当普遍,不仅威胁着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健康和身心健康,也给计划生育的临床服务造成一定困扰。1.3缺乏足够重视:计划生育作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一项重要手段,需要为育龄群众提供有效、安全、方便、及时的节育避孕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客观条件有限,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结扎、上环、引产、人工流产等任务,为了保证“四术”工作的完成,往往忽略了手术前后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4]。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健康或者亚健康群体,使得部分医学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常常会凭感觉、靠经验做事。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也引发了某些后遗症、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节育避孕工作的落实,而且对育龄群众配合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2对策与建议

2.1明确医学检验内容: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学检验内容,正确选择节育措施及术后康复指标。秦玉明建议,在进行宫内节育器的放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前,需要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并在手术前做血常规检查,初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严重贫血、炎症等病症,若检验结果呈阳性,则需要结合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待其病情好转以后再进行手术[5]。在放置皮下埋植剂前,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宫颈刮片、血常规检查,排除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者。男性结扎前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对于泌尿系统感染者,需要先治疗后手术。在妊娠引产、钳刮术、男性结扎术中,还需要进行乙肝、肝肾功能、凝血、血型等项目的检查。2.2提高医学检验质量:贾贤杰,邓睿等人指出,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借鉴全科医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县乡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质量[6]。一是将核对制度落实到底,在收集标本进行检验工作时,严格核对年龄、性别、姓名、项目、检验目的、化验单、项目等是否与标本相符。二是执行报告制度,一般在送检当天生成报告,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需要妥善保管;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标本应重新采集;若检验结果可疑或与临床不符时需主动联系临床医师,必要时重新检查;对于检验项目以外出现的阳性结果需要主动报告。三是预防感染与清洁,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坚持每人一针一管,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检验室应定期消毒,保持整齐清洁,摆放好各种仪器,定期校对仪器、检查试剂,以保证灵敏度和质量。四是做好后续工作,检验结束后,妥善处理标本和污物,检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应及时清理,经清洗、杀菌、干燥后放回原处。2.3提高认识: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地位,破除传统思想,接受新观念。医学检验作为实施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手术者身心健康、预防后遗症及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节育避孕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文献提出,各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应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在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完善检验项目的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和谐计生、人文计生、科技计生的现代化计划生育理念[7]。

3讨论

第3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 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6-02

一、引 言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是形成沟通文化各成分的媒介。只有真正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才能把语言运用的准确无误。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对跨文化差异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当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一种语言的文化知识相当广泛。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观点出发,文化知识可分为人类文化学中的“正式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哲学、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历史文明、文学艺术等,这方面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和解释。而另一个方面,即“交际文化”,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某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运用规则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从而造成交际失误。这种文化属于人类文化学中的“普通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日常语言行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如不了解,极易造成交际失误。

1.跨文化差异在词语上的反映

英语中许多词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学习者由于对此不了解或了解不够,对许多词语往往望词生义,错误理解词义,从而对和谐交际造成障碍,如senior citizen(老年人)一词,有些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指“有社会地位的公民”。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联系,西方人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rest room”并非汉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盟洗设备,供顾客、雇员等使用,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看到“busboy”,可能有人会认为是指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但实际上busboy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是指在餐馆里收拾碗碟、擦桌子的杂工。“爱人”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词语,翻译为英语是“lover”。英美人由于不了解它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很可能以为是“情人”。而实际上,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如当我们说某件事很容易做时,汉语常说“小菜一碟”,而对应的英语却是“It’s just a piece of cake”。对这样的词语,我们如果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

2.跨文化差异在“交际模式”中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惯例。这些习俗和惯例表现在交际中就被称为“交际模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交际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里仅就几个方面略举数例。

(1)赞扬和接受赞扬。中国人对别人的容貌或好看衣着常常不去当面赞扬,对异性更是如此。英美人则喜欢称赞别人的相貌或衣着。如“You look beautiful today!”“What a nice dress you’ve got!”等。接受赞扬时,中国人通常说:“不”、“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好”,表示客气和谦虚。英美听到别人赞美时,则喜形于色,连声回答:“Thank you!”。尤其在恭维一位西方女性“You look very young and beautiful”时,她会非常高兴。对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2)赠送和接受礼物。中国人赠送礼物往往比较讲究,比较贵重,送礼时一般要反复声明“薄礼”、“小意思”。英美人送礼物一般不大,但很别致,送礼时通常说:“这是特意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接受礼物后,中国人通常要等送礼人走后才打开礼物,以示礼貌。英美人则当面打开,赞扬一番,感谢一番,表明非常喜欢。等客人走后再打开所送的礼物,在英美人看来是看不起所送礼物,而且是对送礼物的人不礼貌。

(3)邀请。邀请的提出、接受和拒绝常常产生误会。英语文化中有些邀请只是一些客套用语而已,并不能导致实际上的会面。如“Drop over and see me if you have time”貌似邀请,实则是一个礼貌性的告别习惯语。交际中,不理解其含义,定会引起不快。英美人真实的邀请必须有明确的日期、时间和地点。他们邀请客人一般要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此后很可能不再提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就会感到纳闷,他们的要求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算数还是不算数?中国人请客一般是提前一两天发出邀请即可,到时须再催请一番。英美人时间观念强,赴约一定须准时,万一不能按时赶到,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说明什么时间能到。

以上数例足以说明,语言与风俗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因素对正确理解语言和进行和谐交际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语言文化与英语教学

外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语言,但亦应把文化伴随物作为必要的部分引进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应用,教师应使学生把握语言与行为的分寸,并了解人们的社会态度。鼓励学生观察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减少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的反感情绪,而不致产生人们常说的“文化冲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英语文化知识融于语言知识之中。

(1)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的文化信息。提供的方式很多,除开设有关课程外,还可以通过电影、录像、图片、杂志、文学等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或请旅居国外的人给学生讲在国外的见闻和经历;或请外籍教师就外国文化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等。

(2)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认识。教学中,将语言的文化方面具体化或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庆祝外国节日、赠送礼物、开展笔友活动(特别是外国笔友)。

(3)勤思好学,持之以恒。文化的习得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两本书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持久的毅力,学习者应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细致观察、分析和总结,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入境问俗、入国问禁的自由境界。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语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第4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

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第5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第6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渗透;英语教学

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族文化。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展示,来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和文化感受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那么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英语教学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为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同时,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很有必要。如在学习《No Boundary》时,学生会了解到霍金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伟大事迹。现在的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感到枯燥,不时尚,因为科学家的概念似乎离他们太远了,特别是在分析学习语言点的时候,边讲语言,要边讲语言相关的文化或故事。因此,我为了让课堂更吸引人,就在课文里描述他的科学精神的同时给同学们讲述霍金的有趣的生活故事。记得有一次,我讲述了霍金在参加宴会时用他灵活的轮椅给全场跳了一段他自编的舞蹈,在场所有人哗然。学生听完故事后也很难想象,自然而然打破了他们心中科学家的古板形象,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快乐地向这位可敬的科学家学习。另外,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也是老师可以下功夫的地方。《时间简史》,肯定有部分学生看过,我就让一些学生介绍这本书,就着学生谈到的有意思的遥远星系、“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黑洞,夸克,反物质,“时间箭头”等,选其一二来作个科普常识的介绍,我相信理科的同学会特别感兴趣的。我通过给学生介绍这位外国科学家的研究对象和科学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外国科学研究的文化以及成就,让他们体验了一个新的世界。还有在学生学习《The Merchant Venice》时,我也有一些独特的课堂安排。戏剧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要引导学生去欣赏英国戏剧大师William Shakespeare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因此我安排学生从这些融入教材的内容出发,观看影片片段或对白或辩论,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对目的语国家或其它国家现存的典型社会问题进入初步的认识。总之,课堂的呈现形式可以各式各样,只要能在一节课里给学生在兴趣上有些激发,或在思想上有一些碰撞,或在思维上有一点点变化,都是成功的。

2.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消亡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让词汇有了灵魂。在《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课文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存在的词汇上的区别,以及英国人和美国人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含义。并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铺开,高考对学生词汇的数量要求逐年上升,那么这么多的词汇,就布置学生去死背,那是不行的,我们的课堂词汇教学应该让这部分学习变得更有趣和更有意义才行。因此,我建议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在讲解词汇时给学生讲讲他们背后的故事。比如,在讲解avenue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avenue:林荫道;美国纽约市南北向的街道;street:东西的街道;drive:私人住宅内或公园内的车道;boulevard大马路。还有我们在教一些西方谚语时,如a deer in the headlight; blow hot and cold等,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我相信这些东西会给学生实际的生活应用带来帮助。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3.在英语口语及听力训练中

口语是语言交流的基本形式,包括言谈、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可能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在《destinations》中,listening部分是有个女孩有一个免费旅行的机会,但是要和其他人竞争取得胜利才能得到这个机会。竞争要求个人陈述自己的三个目的地,并陈述自己选择该目的地的理由。我认为在听力前可以给学生介绍听力内容中六个城市的特色或者给学生自己课后准备,然后课上给全班分享。总之目的就是给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眼见。接下来在speaking部分,顺接着听力环节,假如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在机场,餐馆,旅馆等处遇到服务质量不好时如何表示抱怨及如何对这些抱怨做出解释,道歉或辩护。在整个环节中,对学生实际语言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要知道在面对这些困难时,该如何表达地道,并且懂得哪些语言才符合国外语言的习惯等等。所有这些任务,学生都能在国外文化的雨雾中熏陶和享受。

4.在英语语法教学中

语法主要总结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彼此的关系及词法,或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体现在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式结构,而且语言是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王教授明天不回北京。”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Wang will go back to Beijing tomorrow。”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Wang won't go back to B。J tomorrow。”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 we did。”而不是“No, we did。”。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那么要实现这些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绝对无法忽视。

三、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借助所学文化知识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1.更新教学经验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过分重视基础的问题,许多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随着现代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也给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首先,要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其次,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等。再次,要重视文化教学。所谓教学相长,是指学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教同样也是促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的途径。假如一个英语教师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却不愿意花时间或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而不能称之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不可否认,当代中学英语教师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工作量增加,心理压力也加重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文化教学的理由。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无谓的重复练习和作业批改上t还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试着变通一下。例如,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英语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这既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我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中学阶段,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梁镛,跨文化的外语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宋桂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英汉隐喻 跨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区别对待

在英语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来自于隐喻的。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的方法、语言现象,是来源于生活的,与人们生活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在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谚语、俗语等包含了隐喻的结构,这些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体现,当然也包括了人的创造性,形成了逐步扩展的隐喻。所以,这些发展的要求对英语教学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文化因素来认知英汉语中的表达结构,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英汉隐喻的共性

无论哪个国家,人们必然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共性的事物,这些事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也有相通之处,包含了自身对世界的共识。这些共性包括了在结构、方位和本体隐喻等方面的相似性。

在结构隐喻方面,就是将两种相似的概念叠加起来,用一种最恰当的方式去描述这个词汇。汉语用唇枪舌剑来形容辩论,用攻击防守来交待辩论的过程。在英语中是用战争来表达辩论这一事物,因为战争这一意象比辩论更加的形象生动,所以更能够被人们接受。另一个相似点就是本体隐喻,就是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等无形的事物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能够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分辨重量形态。例如,本体隐喻中常见的英语词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倾注爱意”等,英语词汇中的CON―TAINER(容器),这是人们把这些思想看做是人体中自然流露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的积累。另外,英汉的翻译中还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隐喻,是从中演变出来的。例如,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这是一个不光彩的事件,在后来,汉语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以gate为代名词的各类门事件,这些反应出了隐喻与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文化都是有关系的。

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

但是,毕竟人们是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人们生活的文化背景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价值观以及都表现出了不同点,这些不同的文化隐喻也就导致了英汉翻译中的不一致性,所以要认清这些不同。

隐喻是植根与深厚的文化的,文化包括了思想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这些深层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英汉概念隐喻在源范畴的选择及范畴之间的映射,其中的差异性也表现出来了。

其一,就是概念喻的差异性,在汉语句子“你的观点很荒唐,站不住脚”。这句话是把句意拟人化了,在英语的翻译中则是“your view are absurd and don’t hold welled.”则是通过拟物的方式把观点看做了容器。还有是源范畴相同,但是概念不一样。例如,“HAPPY IS BEING OFF THE GROUND”,这是关于鸟的一个句子,鸟是自由的象征,有高兴的意思,但是在一些环境下也可以翻译为自大自满、飘飘然的意思。

三、进行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启示

1.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深入讲解

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进行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多义词汇的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意思是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专家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句子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因此,在老师的教学中,不要只针对某一个意思进行讲授,而是要通过一个意思联系到其他的意思,since被解释为“from the time when”.尽管它还有“hearse”的意思,“state”最为学生所接受的意义为“county”,而不是“situation”,这些反应出了学生在记忆单词方面的不合理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思维是死板的,不能做到变通的学习,只是理解词语表面上的意思忽视了对英汉转化的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词汇的内在联系去分析英汉隐喻中的各种差异。

2.着重理解英汉隐喻中文化差异的共性和个性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隐喻的作用和形成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诞生的,必然也包含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英语中的green-eyed是表示嫉妒的意思,而在中国则被定义为眼红,还有就是英语中的green表示“极有经验”的意思,在中国则被翻译为黄毛丫头之类的,说明浅薄无知,这意思完全是相反的。所以说,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包括这个地区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崇拜,或者说是有没有本地区特别的习俗、生活环境等,这些都影响着英汉隐喻的翻译。

四、结语

总之,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反应出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我认为,学习英语也并不只是掌握学习英语的技巧,还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不仅仅是语言的,而且还是思维的,思维能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汉隐喻的共性和不同点,使学生能够理解语言中的系统性,掌握其中的文化含义,理解其中的内涵,了解英语语言中的隐喻义带来的更加丰富的文化色彩,提高每位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习俄语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学习俄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跨文化、跨国度的语言交际过程。为了减少和避免由于中俄文化差异对交际效果造成的影响,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导入。本文拟对语言、文化的概念进行表述,进而借助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述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的意义。

关键词 :俄语教学;文化渗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8-02

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俄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语言,即必须掌握用信息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所学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使交际得以顺利完成。

对于以俄语为专业的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在对语言与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一、语言、文化的概念

谈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先弄清楚语言与文化的概念。

(一)语言

对于语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丕尔对语言做了高度概括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音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与此相同,Brooks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句法)、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语义)和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组成的。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所以,从社会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以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从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功能特征来看,语言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二)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建立在本国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上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语言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尽管语言是一个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但是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所以,它也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载体,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学好语言和所学语言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要依赖语言进行保存、传播和继承;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制度等文化侧面。即一个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到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三、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的发展,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共识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者们的重视。

传统的俄语教学往往偏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一代而过,或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不讲。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规则也十分清楚,但是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地理解并参与到俄语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在交际时往往语不达意或话不得体,从而造成难堪,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这往往是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文歌曲,对于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于讲俄语的前苏联国家和俄罗斯的了解甚少,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所以,如果整天对这些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讲授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等枯燥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训练,学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俄语语法本身就很难懂,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在俄语教学中,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外,还要适当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汉俄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的现象。俄罗斯国家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俄罗斯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很多。在传统的俄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相结合,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праздники”的专题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文上的“Новый год”,如果能将俄罗斯国家法定的、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节日加以导入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俄罗斯国家节日的了解,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二)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俄语语法难度大,上课课时少。对于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整天让学生面对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则,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信心。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带着兴趣学习,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际能力

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有可能引起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由于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以及俄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消除文化盲点,掌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而能消除交际障碍,得体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众所周知,语言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工具。学习俄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在工作中运用它,使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作为俄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俄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俄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3〕苑文静.浅谈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学研究,2011(8).

〔4〕雷阿勇.“龙”与“Dragon”: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障碍及消解策略[J].2011(2).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黑龙江大学学报(外语学刊),1990(3).

〔6〕薛秀晶.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

〔7〕张利明.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黑河学刊,2011(4).

〔8〕黄青华.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跨文化加急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9〕赵颖.俄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第9篇: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28

1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众所周知,词句等构成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向世人展示和传播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特质。即使这样,虽然近几年来我国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也开始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目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仍存在较大的分歧,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文化知识输入少和语言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和课堂知识输入多、个人感悟输入少和理论分析输入多等现象,对实际的交际能力缺乏重视,过度看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2 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我们要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实现汉语文化同英语文化的互通有无。所以,亟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丰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2.1 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章前引导学生收集其背景材料,对比英美文化背景和汉语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通过英语文化相关主题的探索、研究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深刻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切身感受和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的洞察力,进一步消除民族文化差异偏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2.2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英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从总体上对英美和中国之间不同文化有大概的了解,才能够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以自身广博的知识介绍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使学生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在提升英语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来源于课堂,只有当我们的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益,才能在有效的跨文化比较中认识他国文化,提升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2.3 提高英语教材中跨文化素材的比重

大学英语教材是文化的载体,应选择能够体现两种文化相异的材料,教材中应加入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知识等内容。教材内容应具有代表性,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并能和本国文化对比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能激发学生去寻找两种价值观的解释。例如:增加节日专题,包括Halloween、Valentine’s Day、April Fools’Day、Christmas、Thanksgiving and so on.节日不但是日常交际的常用话题,也是对一国风俗习惯了解的最好方式。而一些特定的词汇,black、owl、thirteen、age、income、weight等敏感和忌讳的词汇,在双语文化中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2.4 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外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且相比下更具有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俗文化和价值变迁,如果不能够深入到英美国家探索实实在在的英语文化,阅读文学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阅读时,其中的氛围、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更能够吸引学生从中极大地汲取文化营养。文学作品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老师应给学生推荐好的文学作品,帮助学习阅读,激发学生大量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理解性和文化素养。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中所倡导的个人思想信念自由,每个人都欣赏伊利莎白・贝内特的思想意识的独立自主,但是也告诫人们道听途说的内容不能够以偏概全地阐述人生。《Jane Eyre》中那个从小受尽欺负,仍然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并最终收获爱情的女孩让人不禁升起一股钦佩之情。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反应时下不同的意识,但是最终都获得人生的成功。

2.5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校可以通过增加中西文化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民族传统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跨文化方面知识。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国家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除此外,参加英语角进行口语交际也是十分可取的学习方式。

2.6 播放原版视听材料

影视作品中的英语文化往往更加细节化和生活化,对于学生而言生动的语言和表演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国外英语节目或者反映西方文化背景、社会关系和风俗习惯的背景来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影片和节目所展现的是真实的英语民族交际的场景,语言也是鲜活的,电影中的画面、道具、语言和故事情节,无一不在传达着文化的信息。所以通过观看国外节目或电影,对于学生掌握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政治面貌、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学习英语打下坚实基础。例如:《The big bang theory》,该剧中讲述了一个美女和四个科学家的故事,在日常生活的交流对话中涉及到很多充满美式风情的言语,不仅能够提高英文水平,更能够了解真实的美国生活与文化。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密集,加强英语文化沟通和交流迫在眉睫。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将英语技能和文化沟通共同提到日程上,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英语文化学习,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2]谭正丽.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