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程序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基本理论知识重新构建,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有机筛选、组合在一个或几个项目之中。学生通过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已学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学生在努力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子任务、子项目的学习和掌握,逐层递进为分角色轮岗的综合项目开发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习,培养学生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技术、软件编程调试和软件测试的职业能力。虽然项目做完,但存在对知识掌握还不很牢固的现象,需要做最后总结评估。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时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通过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困惑、讨论、交流,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基于项目的过程学习培养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2项目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1项目的确立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项目。例如选取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管理系统、通讯录、订单管理系统等,以项目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和所教授的内容。再把此项目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各个任务、子项目,直至最后完成整个项目,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项目与任务的分解可以参照表1。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把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有兴趣动手编程,又能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把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过程由枯燥的单方向接受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例如,在C#的教学中,可以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几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2]。
2.2项目的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由每个小组负责完成自己所选定的小项目或班级大项目中的一个任务模块,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把每个项目分解为几个任务,探索或发现的信息和材料为全体组员所共享,甚至为全班所有成员所共享[3],小组内或各组间的同学相互学习和借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随时点评,即通过随时观察学生编程进展情况,进行实时提示、指导,指出问题所在与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完善项目的开发,师生按照“学习-改进-总结-提高”的过程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对编程问题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注重团队合作的配合和沟通。由此,学生可以看到编程问题的不同算法和实现途径,从而对编程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2.3项目的总结与考核评价
项目成品的效果演示是一个组的成员分享劳动成果的时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更明确学习的目标。考核方式也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方法,每个小组的项目负责人陈述本项目的主要功能构成、设计流程、开发过程,重点介绍原理和方法,以及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等。小组其他人员进行现场演示和补充说明,并共同回答教师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陈述情况结合在项目确立阶段制定的项目完成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给出学生项目成果的考核评价。教师要对项目完成步骤及如何提高项目的解题思路作总体性的概括,同时可对教学知识点的遗漏进行补充,也可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扩展。编程语言的项目教学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编程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编程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所获得的编程体验。总之,其评价应充分体现项目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达成。
3结语
3.1取得的效果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的应用,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重新描述;使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将软件工程的思想和项目管理的方法应用到具体的任务实践中;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同时能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对任务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测试,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提升程序设计素养,为以后就业以及参加实际项目开发做好铺垫。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评测,包括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学督导的观摩、企业同行的参与等环节,均取得了良好的反映。
3.2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背诵;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1-0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各种教学方法交替上升。教师今天学目标教学,明天学杜郎口模式,后天可能要学太空飞人的方法。
总之,教师只有跟风跑的匆忙和无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冷静思考的时间。具体到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方法更是多如牛毛,我可以一口气列举30多种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 、研究法、自学法 、语感教学法 、思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点拨教学法 、 情境教学法、 导读教学法 、 反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点面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成功教学法 、整体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设计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 、创新教学法 、差异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 、竞赛教学法、 大语文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 道尔顿制教学法、有意义学习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等等。
以上这些方法似乎都有长处,但教师适应不过来,被动学习和接受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生吞活剥地应用在所难免。
跟风跑太累人,每年暑期的教师培训,是这种形式的集中体现,教师搭上车马费,到县、市去集中学习。教师像羊群一样被赶去,听着不太切合实际的高谈阔论,筹划尽早回家的打算。
这么多年来,我跟累了,不再迷信所谓专家的高台教化,按照古人的学习方法,以背诵为主打,进行语文教学。虽然,在周围老师看来,我落伍于时代,但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多了,就会自然明白其中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是这样做的。我国古代的唐宋家,有这样的经历;当代大学问家钱钟书也是这样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辉煌。莎士比亚在童年时期,也是通过背诵,奠定了他的文学巨匠的基础。
我坚持采用朗诵教学方法,已有10年之久,我的学生有的上大学、有的上初、高中,他们现在对我落伍的教学方法,评价较好。现抄录一封学生书信为证:
亲爱的杨老师:
您好!我现在大学已经毕业,将要在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回想我求学的历程,当年我最讨厌的是你,因为你让我们背书,背得我们反胃。现在我最想的老师是您,因为我背的书都用上了。
我是学理科的,但我的文学功底很扎实,高考时,我语文考了141分。在大学,我语文学起来很轻松。撰写毕业论文,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比较难,但对于我来说,比较容易。因为我的文字表达能力不亚于文科学生。现在我才明白,您当年老说的那句话:“背多了你会明白,你会上!”。您不是名人但却说出了名言。
老师,我感谢您!今后不管我走到哪里,我心中都有您这块丰碑。
祝老师晚年幸福!
学生:刘天龙
2011年5月30日
名师速写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刘雅林的经历可谓丰富。他是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学正高级教师,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八中第一位博士。同时,他还是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并获得了“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全国优秀机器人教练员”、“全国优秀电教工作者”等3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他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大赛场上大展身手,成绩不凡:连续5年代表中国青少年参加RCJ机器人世界杯大赛,3次获得冠军,2次获得亚军;近5年来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各种赛事中获32金、28银、86铜;在全市各种赛事中获400多项一等奖。
他不仅是一位敬业的教育者,还是一位一线的科研者。“目前中学技术学科的现状是懂技术的人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人不懂技术”。因此,刘雅林认为,应该在教育的视角下做技术学科教研,“要努力做到二者兼修”。他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硕士是计算机专业,博士是教育学,并辅修了自动控制专业课程。理、工、文三个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使他在技术学科教学中如鱼得水,这样的学习经历也成就了今天的他。
作为一线教师,刘雅林不仅擅长在实践中战斗,也喜欢在理论上思考,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方法,再回归于教学实践。他创造了“项目主导型课程模式”并撰写成专著;他创造了4种教学法和1种教学模式,先后被重庆市政府和市教委评为研究成果一等奖;他主编或参编教材等书籍54本,30多篇,13篇论文已获全国或全市一等奖。
多年来,他注重引领和打造技术教育的优秀团队,通过主持全市的名师工作室和重庆八中的名师工作室平台,以教学实践为载体,带领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在这个团队的努力下,学校在全国机器人竞赛等活动中曾获得团体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5次荣获全市各类竞赛团体第一名的成绩。现在,技术教育已成为重庆八中的特色品牌,学校也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获得市级以上的各种集体荣誉50多项。而他带领的该团队也获得了学校首届“争光贡献奖”。
教育与技术
普通高中的技术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有些地区还包括科技活动课程),教育与技术容易形成两张皮。从事技术学科的教师,常常因为不执教升学考试学科而不被人认可,并与工科生划上等号。确实当前从事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的人具有工科专业背景,在教学中对工具、场地、环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技术学科的教师因此被看成“搞技术”的工程师,于是也变成了学校的“修理工”,修计算机、修空调……甚至修电梯。这种思潮明显地把技术从教育中分离出来。
教育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验和活动,这种活动是传承与创新知识、培养与塑造能力的过程和方法,是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语、数、外、理、化等学科是其活动内容,技术学科也是其活动内容。技术学科教学是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从事技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方法的形成、能力的提高、精神的养成,因此是无可争议的教育活动,是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活动。所以,学校教学中的技术活动必定是在教育背景之下的活动。
技术学科与教研
目前,技术学科教师从事教研的氛围不浓,重技能、轻方法;重操作、轻原理;重局部、轻整体;重结果、轻过程,容易把教材当成操作说明书使用。其实,即使在从事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同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技术学科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没有提升成理论成果,影响了其推广与发展。
笔者认为,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搞教研。原因有三:一是技术学科是第八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后新兴的学科,不少省市进入的时间晚,前期积累的成果少,面临的问题多,需要研究的领域多;二是技术学科的从教者教育类知识大多不系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应该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三是学生也需要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全面成长。
教育视野中的信息技术
当信息技术作为密切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技术手段时,它属于科技领域;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时,它已经属于教育的范畴了。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更多地是从教育的视野看待技术,技术本身只是教学的内容之一,而培养技术素养的过程才是教学研究的对象。
笔者曾对重庆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情况进行过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在以高考成绩为最终评价依据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已很勉强;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空泛、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形式单一、评价方式片面等问题,也使这门课失去了生命力。
对于出现的这类问题,笔者从课程实施模式着手,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要选取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相关理论)指导教学法的设计和开展,以STS(science、Technique and Society)教育思想指导学科教学与社会、学科实践密切结合,让技术来自于生活并回归于实践,并以构建情景为主导的方式,从事教学法的开发。
在笔者的研究中,把情景分为了三类:
知识情景。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承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学习情景。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每位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师生教与学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在以上理论指导下,笔者通过建构情景模式创立了5种教学法。经过近5年的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现了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1. 框架填补教学法
笔者针对在中学程序设计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难学的问题,创造了该教学法。框架填补法不按传统的教材顺序,而是营造出一种“程序即生活、生活即程序”的学习情景,先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住程序的框架结构,再细化流程图,最终将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比较轻松地达到了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此法连续三年在不同年级十多个班的教学中进行了验证研究,并用“t检验”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学生编程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 方法包教学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内容是软件工具的学习。而此类软件在界面和功能上存在大量的“共性”。本教学法抓住教学内容中软件的“共性”问题,营造出一种学习视角下的共性情景,并以支架式教学法为理论指导,总结出了该教学方法,让学生不用学习每一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而在方法包的情景中掌握一种通用的技巧与方法。在具备这种变通能力之后,学生在面对新的软件时,熟悉的程度和驾驭的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此教学法经过两年的对比实验,收效良好。
3.“超市”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常见软件的操作方法,而是提升其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中要求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市”教学法营造出一种教学资源情景,为学生面临的问题提供多种解决的渠道与选择的工具,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解决问题。此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施展,以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性为重点。此教学法经过近两年的实验,收效明显。
4. 机器人教育教学环境下的情景构建法
机器人是信息技术程序教学中重要的一章,主要包含程序设计、电子设计、结构搭建等内容。而机器人章节中的知识以实践性强为特点。针对该章节的特点,营造出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环境,创立了以创新发明为驱动的教学法,即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培养创新的动机,完善创新点子,然后借用机器人零构件,搭建创意的模型。此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性强,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5. 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法
当前,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已安排在网络机房进行。如何处理好网络环境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本教学法能营造网络学习情景,让传统教育模式生存并施展出独特魅力。此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收效良好。
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开发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与当前课程资源开发不力有关。笔者尝试以STS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的文化、经济、政治、地理等背景,对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让课程和教学有针对性地得到拓展,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再焕生机。
1. 教学目标的校本化开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教材的编写应该“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成课程目标”。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学校,教育思想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社会要求的影响,继而对教育愿景产生影响,因而对教学目标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应该把“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化解为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要求,立足大纲要求,根据生活和社会环境,以校本化的方式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设计与修订,不必僵化地执行统一规定模式。
案例1:重庆某地A中,地处乡镇,学校所在地区有著名的景区白帝城。该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为:能熟练掌握各种常见工具软件,以平面设计、网站、幻灯片、电子板报等形式宣传家乡的景区。据该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介绍说,这种目标虽然看上去更像任务,但是非常适合这种农村学校,在完成目标的同时,学生既积累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体现了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等思想。同时,学生们多次去调研和了解与白帝城有关的文化,延伸了知识面,同时还推动了旅游业,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开发
在重庆市高中选用的几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注意了遵循大纲要求,在教材中详述了大量关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道德等理论知识,安排的课时比较多。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大都在教室讲理论,内容空泛而遥远,学生兴趣索然。
其实,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没错,但是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背景的理论就显得空洞而苍白。而根据校本特色,重新为信息技术定义不同的内容,使其体现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特色、事物的本质和教育的内涵,可以让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面广、结合点深、生活化浓,与社会息息相关;同时,与社会和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道德价值的教育思想,让说教的形式变为活动中的体会与浸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潜在的教育思想。
3. 教学形式的校本化开发
教学形式本无定式,更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STS教育提倡超越传统的课堂环境,引入与生活、社会、综合环境相关的因素,让教学形式不再单一,让课堂环境生动活泼。调研中,笔者发现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在机房,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被锁死了计算机屏幕的学生在座位上东倒西歪,有气无力。失去了动力和兴趣的课堂是低效的,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吸引学生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形式的变化带来意识的变化,意识的变化带来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带来思想的变化,思想的变化带来内涵的变化。立足所处的社会环境,将教学形式与生活挂钩,挖掘教育的内涵与本质,能激发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案例2:重庆B中是一所重点中学,学生所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普及了计算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好。在学习文字编辑的内容时,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要么一边讲一边让学生练,要么布置综合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而是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先让同学们推选出几款优秀的文字编辑软件,最终选出了两款,即Word和WPS,让学生辩论哪款软件好。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辩论激烈,场面火爆,学生在课余下足了工夫,对这两款软件做了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相对于这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只要了解了这两款软件的特性和功能,操作性的方法基本上无需过多的讲解和演示。辩论结束,有学生说:我用了几年的Word,今天才知道有那么多的功能以前都不了解,真是开了眼界。
4. 评价方式的校本化开发
评价引导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在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校本特色,进行一定的平衡与侧重、建构与整合。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要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明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跟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关键词:外语教学;多元化体系;表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53-02
我国初步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1.指导思想多元化。从宏观上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微观上讲,外语教学应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多元化。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描述的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除了总体目标外,还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目标下面还有许多子目标。
外语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外语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外语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办学模式和教学阶段多元化
1.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国有官办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了国家办学、集体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体制。
2.教学阶段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条件较好的从幼儿园开始实施,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外语课,有的还开设第二外语。而每一教学阶段内又往往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教材编写指思想的多元化。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呈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多元化特点。
2.外语教材多元化。为适应各地区、各类学校不同起点及不同程度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这些教材有中外合作编写的,也有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共同编写的,外语教材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和立体化。
3.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由“一纲多本”决定的。“一纲”是国家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外语教学的统一要求,是保证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多本”意味着在多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出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千差万别的教材。
4.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贯彻语言能力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并重、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因培养个性化复合人才的需要设计了很多课程模块,因而课程设置也有区别。
四、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教学要求多元化。我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要求必须实事求是,以尽量符合各地的实际状况。故我们的外语提出了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和高级阶段的教学要求,而每一阶段又分别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转变把外语考试看做是外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作为外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的错误观念,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把知识考核变成能力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提高的手段。除了考试分数外,语言技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成为评价的标准。
3.考核办法的多元化。测试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从题型上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从形式上看,既有口试又有笔试;从手段上看,既有传统的考核办法,又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增加的机上考试(包括电脑和语言实验设备)、电话考试等;从考试空间看,既有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直接考试,又有远距离的间接考试;论文、口头表述、讨论、答辩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
五、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
1.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现在的外语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一统天下,综合性大学可以开办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社会人士经过考试也可以参加到教师队伍中来。此外,外语教师的国际化非常明显,不少学校都有多名外籍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2.教学对象的多元化。一个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早已兴起,目前的外语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学历教育,也有业余的学历教育,还有遍地开花的各类外语培训等。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既各具特色,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又相互作用,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的特点。国外的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和认知法、自觉对比法以及最新的外语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教学法、语言经验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认知交际法、人文主义教学法等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探索创造出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法”、“情景・结构・规则・交际法”以及“拼读入门,阅读主导”、“听说引路,优先发展听说能力”等教学模式,还有张思中外语学习法、沉默法、暗示法、自然教学法、机械反应法、顾问辅导法、信息认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释放教学法、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交际法、折中法等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外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探究――研讨法、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吸取营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探究――研究教学法、归纳思维教学法、小组协同教学法、个别规定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国内外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任务型教学、项目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1)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多元化。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英语语言学的诸多流派与分支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法的各种流派。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际理论、认知理论、信息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构成了现代各外语教学法的直接理论基础。同时,各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也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教学法的优化组合。
(2)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多元化。采取哪种外语教学法,是由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等因素构成的多元结构决定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语水平、教育需要、社会需要和外语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所处学习阶段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外语教学的普遍性,又要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的合理性。多种外语教学法在借鉴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没有万能的教学法,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教学法,继承和创新是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流派,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外语教学方法特点的多元化。教学的适应性、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情意性和教学的双边性是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鲜明而又突出的特点。
(4)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特点的多元性。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2)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3)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课程、教材的研究、改革相结合;4)教学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相结合。
(5)外语教学渠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外语教学手段既有传统型的,又必须不断推进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利用网上下载材料、自制课件、国内外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广播、电视、电话等共同构筑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手段。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我国外语教学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综合、互补和开放的特点,一个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1]Asher,J.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M].3rd edition.Las Gatos,CA:Sky Oaks Productions,1988.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晓燕.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4]李庭芗.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2000(11).
[6]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摘 要 本论文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对昆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专选课程进行调研,着重从排球专选课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对加强昆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专选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与对策,为昆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专选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昆明城区 高校 排球专项课 课程建设
排球专项课程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特点的主要课程之一。排球专选课开设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学科排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昆明学院六所院校的体育院系排球专选班的教师、学生以及排球教研室的领导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本文设计了学生和老师两种问卷,以现场发放或信函的方式向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六所院校的排球教研室领导、排球教师以及专选班学生发放300份,收回280份,有效率80%。
3.专家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培养目标
昆明各高校排球专选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在各专选课程教学大纲中,用“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概括和阐述的相关的课程培养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在排球普修的基础上拓宽、加深排球运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教学、训练、裁判和科研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门专项提高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排球课程的理论,能制定教学文件。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
通过调查得知,排球运动的一般知识、排球技术战术的基本理论、排球技术、排球战术、排球竞赛与裁判工作、排球教学理论与方法等是各高校主要选择的对象。排球专选课教学内容以竞技性为主,绝大部分体育院系排球专选课仍以6人制竞技排球教学为主,而对其他形式的排球运动如沙滩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等却鲜有介绍。
从调查可以得出,在长期的排球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排球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昆明各院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以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比赛法等占据主导位置,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如微格教学法、虽已被提出用于排球专选课教学,但基本没有学校用于排球专项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电化、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很少。
(三)考核与评价体系
昆明各高校对排球技术的考核都是采用技评和达标相结合的方式,技评是对学生技术掌握标准化程度的评定,而达标则是对排球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的评定。由任课老师自评,考试内容多是单个技术动作的串联组合,主要包括分区域发球、扣球,定点、定目标传球或调整传球,两人打防,接发球和接扣球以及自垫球后进行四号位扣球,扣快球等。教学比赛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用的,但很少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指标。
调查结果标明昆明省各高校主要实行的排球专选课教学评价方式,突出了对静态教学成果的评价,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的进步,更多地关注了结果,对学生的评价很难做到准确、客观、公正。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目前昆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根据新《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排球专选课程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单纯传授运动技术向知识、技术学习与理论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昆明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课教学内容仍以竞技性为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上,传统的常规教学法仍占据主导地位,排球专选课成绩的评定大部分都采用“理论+技术+技能+平时成绩”的方式,各高校在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方面开展得还不够。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一般采用教师终结性、一次性评价。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各院校比较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裁判能力和课余训练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创新能力、自学更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略显薄弱。
(二)建议
加强排球专选课程内容的开发。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加大排球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力度,讨论排球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方法,以完善排球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推进学科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对现有课程教改思想、内容与方法进行充分挖掘,建立较为完善的考评体系,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再教育,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从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方面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芒.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运用“归纳探究式教法”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01)1:116-116.
[2] 孙平,苏敏.从学生主体角度论北京市普通高校排球课的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02):49-51.
[3] 王庆华.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排球专项学习基础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2):64-67.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进行研究,结合体育专业教学理论特点,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探讨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结果显示:课内外一体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自主型、先进教学手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也日渐明显。研究型教学是集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1.问题的提出。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呼吁了时代对创新型、高质量型人才的需要,而培养这一人才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型教学。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在田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其弊端日益凸现。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纵观数年来通过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价值方面的阐述上,并且相关性较大,深入田径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优化田径研究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呈现不足。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各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虽然,一些高校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突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内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改革当前实践教学方法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结合本专业教学理论,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探讨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总结、完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从而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3.研究背景。研究型教学在19世纪美国兴起,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世界各国实施并推广。在19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就开始不断地进行有关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一些中小学就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立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学校推行“研究型教学”,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摸索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理论研究及功能探讨等方面,但是针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总体尚显薄弱。近年来,研究型教学在一些高校中被推广实施。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分析
1.概念。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其定义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其概念没有正式提出,但是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研究型教学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中,孙忠兵从对应于研究型学习角度阐述,“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力图通过对教学传统方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并将教与学的重心逐步由获取知识转移到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的主动的探索性教学形式”;李艳梅、冯婉玲从具体教学活动角度阐述,“研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用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本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强调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等。基于以上对研究型教学定义的相关概述,研究型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基本特点分析。具体来讲,研究型教学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现有认识水平为基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培养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合作性;主张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多样性;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统一性;注重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评价方式的综合性。
三、传统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时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最多只能是知识型人才,而不会是研究型、复合型的新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如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等不良现象。过去是“重实践,轻理论”,而如今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一转变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问题最终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效仿苏联模式为主的体育技能教学,主要采取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中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各个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改革,但大体上变化不大,且一直沿用至今。目前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上仍然是学生倾听、记忆和被动模仿技术为主,缺少独立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1.积极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在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外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因而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外实践实质上是对学生继续学习的延伸,同时还是加强学习能力培养的补充。在田径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田径课程教学小组、科研小组、健身小组、教学实习、训练实习、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社会调查、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反过来学生在实践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内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由教师为学生制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课外教育教学计划,是拓展教育的一种有效径途。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倡导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技能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程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我们应该彻底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实现田径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贯彻素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组合,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田径实践技术原理专题中,可以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研讨法、现代技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田径场地、竞赛组织与裁判中可以采用专题讲授、实践、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灵活运用多样化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勇于开拓、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一种教与学关系的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互动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通过互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提升了学生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培养。在田径实践教学中,这种互动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三个层次:一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田径团队实践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继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田径教学资源、设计实践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三是与校外机构、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通过与田径实习基础的互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4.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型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生存,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跟上当今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采用自主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类型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5.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近年来,田径实践教学十分重视把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田径类课程教学之中,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迅速引入实践教学中,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网络资源信息的先进手段,这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田径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将有利于田径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本文结合本专业教学理论,通过对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重点探讨了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最后提出田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第一,积极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第二,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第三,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第四,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型教学方法;第五,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忠兵.研究型教学:当代课堂教学新理念[j].基础教育研究,2001,(3).
[2]李艳梅,冯婉玲.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3]张新萍,杨茜,等.关于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
[4]胡加辉.体育实践教学中应适当运动提问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8).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新的,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在课程目标、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与突破。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是什么?是体育教师应该明确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提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1.由知识技能本位向个体发展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正规化、统一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教学中,把体育教学和育人割裂开来,这就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要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由重统一性教学向差异性教学转变。论文参考网。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按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由重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就是教技术,带学生运动。136 学时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在实践中完成,理论教学就显得不足。实践中没有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注重健康知识的传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
4.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 机械模仿,过于关注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论文参考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1.竞技项目教学化改造
竞技项目教学化改造,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客观条件及学生身心特点,不照搬“专业化”、“标准化”的运动及其竞赛形式,而是从学生参与运动权力的平等性出发,以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基础,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与活动内容,通过对运动规则、比赛形式进行相应的简化改造和修改,以便运动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从而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成功参与运动。如“软式排球”、“软式网球”和“沙滩排球”等,不管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如果学生能在学校养成习惯,并且持之以恒,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伴随一生,竞技项目就真正发挥了作用。对于传统竞技项目进行“教学化”、“软式化”开发,通过设计使之更加适合体育教学要求。论文参考网。
2.竞技项目文化价值的发掘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往往把目光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上,很少从运动文化的角度审视运动价值的发掘,结果是往往“舍本求末”,使体育教学中的文化传递难以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应重视运动文化传递,将运动的传统、礼节和愉悦的庆祝活动融合在课程里,不但注重充满欢乐的学习气氛的营造和学生的多种运动愉悦感体验,而且通过诸多教学比赛、比赛节庆等措施,潜移默化地强化“运动参与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不考虑参与学生的技术水平高低,并把各组队名、队号、队旗与队服等细微之处渗透其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宣传员等,依据竞赛期与运动类型轮流交换,从而使学生能进行多角色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成功运动经验所必须的所有要素。
三、探索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那么,体育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但现今的体育教学模式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不能表现出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单一的传授式体育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 从操作性层面来说,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传授式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术进行单元设计, 单元教学以技术的难易度为序, 教学过程是以某个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对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
2.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掌握动作技能和身体锻炼中,体验运动乐趣, 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和志向的习惯。
3.主体性教学模式。它包含了主动性教学、自主式教学、自练式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模式。这类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强调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4.发现式教学模式。通过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并加以创造, 培养学习的创造能力。
5.合作式教学模式。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学习质量。
6.领会式教学模式。以掌握整个运动项目和特点的认知,改变以往只追求单个技术技能, 以提高球类教学质量。另还有程序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只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能大胆探索、运用、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会使体育教学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六、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 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第一、分散评价与集中评价有机结合。分散评价是指整个体育教学进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与表现的评价,集中评价是指体育教学进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哪些应该分散评价和哪些应该集中评价,一般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而定,这样既可保证评价的质量,又使学生不感到外界的压力。
第二、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有机结合。相对评价,主要是全体被评价对象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之外,建立起客观指标,以这种指标为标准来进行的一种评价。一般情况下,一些简单的过程性评价可以用相对评价,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参与意识、运动技能水平等。一些技能性、知识性强的内容可以采用绝对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运动能力差异,赋予一定的权重分数,以便对体育学习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
第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是较为合理的。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结合更有意义。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转换成几个等级,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这样教师既能掌握一定的量化数据,又淡化了学生对分数的斤斤计较,并能使教学评价富于弹性。
第四、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有机结合。评价时,除了教师评价外,要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权力和资格方面应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评价中去。学生可以评自己,也可以评别人(教师、学生)。对学生所提供的评价资料,要在总体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的评价才真正做到了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体现了共同参与的意识,也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创造一种民主的和谐气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季 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润洲.新课程视野下教学问题行为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4(6).
3.胡永南.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
4.李泽群等.刍议体育与健康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4(1).
5.杜祥培等.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3(5).
6.季 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4)
7.高 嵘.领会教学法的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8.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9.符传嘉.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2004(4)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取得良好成绩的乐观态度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它是取得成绩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也是后进生转变的突破口之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喜欢自己,也会喜欢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对于自己的能力、经验及成就也有一定的满足感。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树立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叙述讲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外,应着重谈谈地理学科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也可从自身报考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热爱地理教育的切身体会,一直谈到卫星上天、航海交通,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地理的事例,并将未来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艰巨性,向学生作一一的阐述,既像谈心,又是上课,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产生了兴趣,还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然树立起自信心。
2.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既可发展学生的智力,又为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创造条件,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这正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心理需要,因而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地理教学中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的分组实验,把部分验证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带领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搜索和整理地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形成小课题集体探究,鼓励学生写作地理小论文和搞地理小发明等,这些活动都能既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主导功能,又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的动机和兴趣。
3.在设计问题时,可把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所设计的小问题要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力求贴近生活实际,使之具有趣味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不断地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一系列小问题,强化学生的求知欲。问题引趣应注意适度,问题过易,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问题太难,又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同时还要注意活动转换,把问题与学生实验、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观察地理现象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活动的转换,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开展意志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各种时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不断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开展意志教育,同时着眼于榜样的树立及意志品质的塑造,克服各种困难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1.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那里充满了同情心、好奇心。他们敏感而脆弱,幼稚而无助,甚至情绪激动时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平衡自己的心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还要具备爱心和耐心,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思想,对学生不嘲讽、不挖苦、不打击、不歧视。结合知识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感的满足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师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在学生看来却胜似千言万语。教师整洁的衣着、自信的神情对差生是自信、自强、自立的暗示;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坚定的目光,对学生是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的暗示;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的一个微笑对学生便是最高的奖赏和最大的鼓励。对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调皮的学生,除做思想工作外,更应从细微处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如回答问题正确时,就请全班同学一起奖励他热烈的掌声。
3.地理教学除按大纲和教材做好规定的活动和小实验外,教师还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布置课外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氛围中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获得发现的喜悦的同时,深刻领悟到地理学习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又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善于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调控自己的内外活动状态,才能实现学习目的,才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三、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美感,开展情感教育
魏书生认为:“情感是伴随人类认识过程始终的,美好的情感可以加速认识过程,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情感是产生内驱力的源泉,可以说,地理教材所选的每个单元内容都是深刻思想、丰富情感和崇高审美的凝聚。地理教师应把学生领进这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美好的意境,在亲切怡然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情感教育上下深工夫,因为情感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听课是心旷神怡还是愁眉不展,或者说学生是处于情感积极状态还是处于情感消极状态,其听课和学习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情趣,产生不断上进的有效动因,后者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情趣,产生厌学的对抗情绪。所以,面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管他们现在学习如何,都要以满腔热情去关心和爱护他们。教师要将无私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尽量寻觅学生的闪光点,再给予放大、肯定和鞭策,使每个学生懂得在老师心目中也有自己的一片蓝天,在校园中还有老师那束值得信赖和理解自己的目光,这对学生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为此,注重感情教育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地理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并将理解的话语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把地理的根扎在学生的心坎。这样才能在这心的碰撞、情的交融中,使每个学生都努力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并都能看到自己的黎明,理直气壮地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必胜信念
现代地理教学已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相互交流,从单一目标到多层次方面发展转变,注重从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方面强增学生的想象意识,因为会学的关键是会想,力争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惯用的综合程序教学法放在一边,以谈话教学法和发现法教学为主,在谈话中引入演讲、趣事、故事、竞赛等,使学生感到津津有味,学习情绪高昂。当学生在学习地理中有所发现时,就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观察、想象、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不断发展智力。教师不轻易埋没学生学习地理的潜力,因为学习潜力是学好地理的宝贵因素,并通过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地理教学语言,争取每节课都有新鲜的内容,从而达到趣味教学的目的。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学生从中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从中也达到了“微笑教学”的效果。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注重树立自己的信心,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念,鼓励学生“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来源于获得自信”。教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有效方法,如自我暗示法、回顾过去法、展望未来法及顶峰经验回顾法等,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五、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成功
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校外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所以,教师要与时进,转换自己的角色。新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还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欣赏、信任每一个学生。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教师应当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提问,吸引他们集中注意力,及时肯定他们的回答,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学生考试成绩进步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提出下一个目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如何对教育评价技术有更清楚的认识,使教育评价更加公正、公平、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将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简要介绍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
引言
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调节功能。有人说,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但是目前教育评价的改革却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是因为这项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教育评价中诸多问题本质上正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转嫁与具体体现,特别是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都会直接制约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教育测量和评价技术整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可见教育评价技术在教育评价、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历史,其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信息相关的,本文主要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简要介绍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育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而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逐步发展出来的,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往往把教育测量作为它的基础,“按照教育评价的主体分为个体评价和社会评价,按照教育评价的目的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教育评价的范围则分为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校评价、大群体评价、特殊方案与项目的评价以及人事评价”等多个方面。冈而教学评价是一种中观和微观的教育评价。
此外,教育评价也不等同于教育测量,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的深化。
2.教育技术
根据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learning)。AECT’05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processes and resources)。
3.教育技术中的评价
评价一直是教育技术定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根据1970年教学技术委员会的第二项定义:“‘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学与教的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目的。”1994年的定义更是将评价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五个范畴中的一个方面,主要是针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育技术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子范畴,所以,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教育技术的评价。
4.教育评价技术
目前尚没有对教育评价技术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也有些学者认为教育评价技术与教育评价方法是相同的。《辞海》(1999年版)中规定了技术的定义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英文是technology,art, skill, technique。现在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教育评价技术,就是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经验、知识和技巧等。
二、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到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
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人们普遍认同的是关于教育技术的“四次革命论”的提法。最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阿什比(Ashby)在以色列技术学院做题为《教育中的技术学》的演讲中说“在漫长的教育史上曾有过四次智力革命”。其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四点:第一次革命是教育职能由家庭转移到基督教会或犹太教会;第是采用了书写作为教育的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革命是上世纪在教学上开始采用的新技术,如电影、唱片、电视等。
1978年,由原美国驻中国联络处印发的小册子—《美国教育技术》中写到了四次革命论:第一次革命是教育青年人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第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发明印刷术和普遍运用教科书;第四次革命正在出现,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学、通信技术及数据处理应用于教育。
以上两种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从媒体的发展对教育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类的,是侧重于媒体进行划分的。
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教育测验活动中逐步发展出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才由“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educationevaluatio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纵观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考试,孕育于西方教育测量的批判,形成于‘八年研究’的改革实践”。
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也一直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本文就主要从教育技术发展的四次革命简单介绍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教育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1.专职教师的出现
第一次革命是专职教师的出现。此时的教育评价技术主要侧重于口头提问和实际操作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考试制度。如《礼记·学记》中记载,“比年人学,中年考校”就是典型的实例。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常采用评论、谈话等方式来进行考核,提倡辩论,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最为有影响力的就是苏格拉底的研讨评价法”,这一方法是指以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法为基础,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和积极参与研讨,以实现思想和价值理解扩展的质性评价活动。
2.书写文字的出现
第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文字的出现使笔试成为了主要的教育评价的技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为选拔人才,建立了“开科纳士”、“分科举人”的考试制度,历史上称之为科举考试制度。试卷测验是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技术,它是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出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的一种评价方法。采用试卷测验作为评价技术只是属于测量的阶段,只是追求评价结果的数量化、客观化为主要目的。
3.印刷术的发明和教科书的出现
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和教科书的出现。这一阶段还是采用笔试的教育评价技术,教育测量和教育测验仍然是重要的评价技术,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工具了,评价者的任务不仅是要运用一定的测量手段搜集评价信息,还要制定判断评价的目标与评价标准,运用一定手段进行价值判断。教育测量和教
育测验是用数学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是为了取得客观的数据,客观性是测验质量的首要指标。这种教育评价技术从出现到现在仍普遍运用于国内外教育评价中,比较常见的测验类型有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1)常模参照测验,“指参照常模群体的水平解释分数的测验。常模群体可以是一个特别选定的团体,也可以是被测所在群体的本身。参照常模解释分数,突出反映了被试在常模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便于进行比较和选拔,适用于带有竞争性质的人学考试、竞赛以及为相对评价提供信息的各种测验”。
转贴于 (2)标准参照测验,指依据某种特定操作标准可以直接解释测量结果的测验。操作标准一般可通过界定个体所应该完成的任务集合或任务领域来确定。“标准参照测验主要用作鉴定,高中毕业会考、自学考试等就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采用标准参照测验进行诊断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
4.电子、通信、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四次革命是近年来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和其他新型媒体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质的研究方法得到重视,教育评价技术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式。例如在英语口语和听力考试中开始利用录音机或者语音实验室等设备来辅助测试,还有伴随程序教学法出现的计算机辅助评价、契约评价、量规评价、电子档案袋、情境评价以及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基于绩效技术的评价、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评价。其中几种评价内容如下。
(1)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 Assessment,简称CAA)“指在评价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引人计算机作为工具或手段,它引发了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从测评的内容和目标分类的角度来划分,CAA可分为知识测评和技能测评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能力素质测评的基础。”把计算机引人教育测试领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开发新的测试技术的兴趣,这种测试技术不仅利用了计算机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而且还利用了计算机的交互能力,海量数据的即存即取能力,新颖的图像处理能力,以及控制多媒体环境的能力。随着目前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评价又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等,对教育评价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契约评价:“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或合同。教育技术强调以学为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为了能够让学习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依据,也为了客观合理地评价,契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学习契约,也称为学习合同,“是一种由学习者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关于某一学习主题的书面协议。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契约可以不断修正,它赋予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决定权,规定了学习者必须履行的学习义务,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它规定了学习者将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以及如何检验/评价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在远程学习中,将学习契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将有益于提高评价的效度。
(3)量规(Rubric ):“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往往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操作性、准确性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特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学习任务是以非客观性的方式呈现的,因此,量规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在设计量规时,应该注意两条原则: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目前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学习或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常是以研究报告、学习反思、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这种学习绩效评价所要求的评价方法/工具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量规是一种适用于评价这种类型学习绩效的方法//I具”。
(4)档案袋(Portfolio):也称为成长档案袋,“是按照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其使用在客观上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学生也能在自我评价中逐渐变得更加积极。评价包可包括各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如作业、录像带、书面文章、图画、成绩单、调查报告、教师的评语等。档案袋在计算机出现以前就存在于教育评价中,只是由于信息量大,存储资料费时费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档案袋出现以后就解决了以上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评价的作用。
(5)绩效评价:“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并以PPT文档、电子作业、网页、解决方案、研究报告等方式来展示绩效,已经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学习形式。绩效评价涉及学生创造成果或完成所要求任务的过程。绩效评价需要一整套辅助工作,如学生作业的观察、展示、陈述、访问、学生生成的计划、模仿以及角色扮演等。为了绩效的真实性,它们应与真实世界或该世界的某些方面保持联系,即使不是真实的任务,也应该是有意义的任务,不能是对知识的回忆。好的绩效评价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并同时对许多方面进行测量。在绩效评价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广泛的才能,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有可能起到类似真实世界场景中所期望的角色。通过绩效评估,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的练习,而且是发展既有具体训练的深度又能适应所学领域的复杂性的一种感悟。
(6)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有时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Database , KDD ),还有很多和这一术语相近似的术语,如数据分析、数据融合以及决策支持等。它涉及对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以及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决策的关键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决策者寻找规律,发现被忽略的要素,预测趋势,从而进行决策。在教育评价中,收集到的教育信息数据量较大,而且存在一些特殊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深人挖掘这些数据,消除冗余数据和没有价值的数据,对评价主体进行多指标、多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综合评价,使教育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三、发展趋势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