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德育渗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6.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挚感情及其理性升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高速发展,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表短剧演、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4.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5.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会成为无根的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态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思想、情感、意志、毅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有着鲜活而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把握教材,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完善。德育教育途经很多,方法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加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不断创新教育,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魏其武.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吉林教育:网络财富,2010-8-22.

[3] 韩瑞玲.略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9(21)

[4] 曹善凤.论历史教育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

[5] 李巧玲.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4).

第2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抓好德育,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教师要在活动课程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

第3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一、在必修1政治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其他互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全书采用专题体例和中外合编的方式,呈现了九个专题。中国史方面安排了五个专题,这些专题以时间为序,围绕某历史阶段最突出的政治主题展开讲述。尤其专题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列强侵略给中国民族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教学第1课“从到八国联军侵华”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以来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几个重要不平等条约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及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影响。2014年是甲午中午战争爆发120周年,面对当前中日之间的现实外交困境,我们有必要对120年前的那场影响中日历史进程的战争进行全方位总结,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是继《》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以及知道台湾军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独立和的斗争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树立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必修2经济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的正确阐述,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分为八个专题。中国史部分分4个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的专题一,尤其是其中的前三课,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这三课着重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许多重大发明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讲这一专题时,我特地摘录和选取了《中国重大发明知多少》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些发明加以呈现,如:粟作和稻作、桑蚕丝织、犁耧、水轮、髹饰、茶的栽培和焙制、曲发酵,等等,使学生加深对我国古代许多重大发明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的认识,强化民族自豪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在必修3文化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着重反映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让学生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保护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多种文明,诸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玛雅文明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发展至今而没有中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究其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解精神动力,这足以让中华儿女倍加自豪。

第4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笔者在近几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有效渗透德育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了初步的体会。

一、基于文本的德育目标的设定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诗文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因此,在备课中首先就要有一个基于文本的德育目标的设定。对于《〈论语〉六则》,要让学生懂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通过背诵《〈孟子〉二章》,体会“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让年轻的心灵中能升腾激荡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应让学生铭记;教授《训俭示康》,司马光告戒后人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不正是当今应警醒的吗?

当然,文言文固有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冷静、客观、科学、全面地理解,认识、分析、研究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结合运用,进而确定一个着眼于学生长远健康发展的德育目标。例如同是爱国情愫,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性:一是“国”的概念问题,处于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蔺相如、屈原的爱国,就不可与我们今天的爱国同日而语;二是在漫长的中国中世纪,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君主与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因而过去时代的爱国与忠君便难以分辨了;三是爱国之心古今或许无甚差异,但究其行为却古今霄壤;四是旧时代的爱国者在国破君亡或爱国行为受挫或失败之后,往往采用杀身成仁来自我了断,从表面上看是至死不渝,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封建主义的名节观念。如屈原的身投汨罗,荆轲的“士为知己者死”等等。

二、动态课堂德育内容的实现

笔者认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师一方面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一方面又要尽量淡化自己,避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在尽可能全面、准确、客观地介绍作者的时代、思想、经历以及创作时的具体境遇,并深入细致地挖掘出作品所蕴含或可能蕴含的思想诸因素之后,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辨过程,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去分析、综合、选择。启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辨明是非曲直,主动地做到去粗取精。当然,必要时教师也要因文因人而作出一些调整。这样,不仅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合理发挥,还会使德育的目标内容得以有效实现。

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先提出问题,后介绍情况,再个人思考,继之集体辩论,最后综述总结几个步骤。如讲《五人墓碑记》时,先拟定“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怎样理解颜佩韦等人的‘义’”,“谭嗣同的死有何意义”等问题,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和有关材料,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去读课文寻找答案;然后,利用课堂其他时间进行讨论,在经过辩论,逐步趋于一致之后,再把各种观点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正确的导向思维。让笔者体会至深的是讲授《庖丁解牛》一文。第一,师生皆未见过解牛场面,缺乏感性认识。第二,文章想象丰富,一般学生很难理解,当讲到“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时,学生读过注释后,仍困惑不解,笔者猛然瞥见窗外有人打球,便想到球感现象。于是,问题豁然开朗,临场应变,结合“球感”现象生动地描绘庖丁解牛技术的纯熟、高超,如何“进乎技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三、重视课后辅导中德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尤其是文言文。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因此,在文言文的课外辅导中应重视德育的渗透,这既是课堂的巩固与补充,更是德育的延伸与升华。

例如笔者执教《五人墓碑记》后辅导学生做一组关于作者张溥介绍的练习题时,适时补充了一个七录斋的故事。张溥小的时候很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抄下来,抄完了,朗读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拿毛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冬天手的皮肤都冻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多次。夏天夜里蚊子多,就把双脚伸在空坛里读书。由于奋发读书,他熟悉各家著述的精义,终于成为明代的著名文学家,被人称为“百世师”。他成名后,将书房取名为“七录斋”,并将自己的作品编著成集,取名《七录斋集》。通过这个故事,既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古人勤奋好学的毅力,又让学生深刻明白取得成就者必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也会让学生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良好读书条件。

四、利用活动扩大德育影响

文言文教学常会给人枯燥的感觉,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至为关键。笔者认为,除了需要课堂上教师的技巧,还需要课外有灵活多样的活动。例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歌朗诵比赛、文言小品创作与表演、个性化的文言文研究性学习,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既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扩大德育影响的有效途径。

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再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学生在课外诵读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其宁死不屈的铮铮誓言震撼天地,其舍身为国的耿耿丹心光照千古。进而充分认识到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5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这门课程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工具,也是通过很多历史文化构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语文,可以说是必经之路。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渗透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方式,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获取更多的经验。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作风以及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相关课外活动,使德育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表现出来,提高德育在教学中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语文教学在历年来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材上内容比较丰富,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内容上不仅饱含着人文历史文化,还是所有学科中的精髓。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内容,讲述故事,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纷纷灌输给学生,使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参透课本,多元化教学。

我国中职学校中的语文课本上内容丰富多彩,各种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文章上都能体现出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精心制作备课内容,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一堂真正震撼人心的课。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首先,可以将作者先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再配上一张图片。这位作家生平尝尽了命运带来的各种坎坷,但是面对生活他仍然抱有希望。这样一来,让学生懂得了,命运虽然带来了痛苦,但是也无法阻止一个人想前进的脚步,相反,只会越发激起他的斗志与意志力。接下来,教师在分析课本的时候,可以配一点简单的音乐,然后进行朗诵,要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一种崇敬的精神。同时也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中职学校语文课本中我们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书上面的内容,教师应当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之间在自己的看法以及观点上相互沟通、讨论、补充,使演讲中的内容在讨论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演讲比赛不仅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德道素养。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吸引学生,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主动去参与到其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美德,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素养。

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高尚人格与情操,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管是一言一行,还是穿衣打扮风格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素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主动的加强思想学习以及思想。只有教师自身形成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分辨。另外,教师要在穿衣打扮以及言行举止上多加注意,爱护自身形象,这样一来,在教学中也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代表自身的形象,也是代表着整个学校。

(四)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语文作业批改,是教师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为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思想,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向他人透露,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最为脆弱、敏感的时期在学校里,需要的是教师更多的关怀。在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增加一点非命题作业,可以让学生对眼前所发生的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用写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没有任何形式的谈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另外,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教师在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要做好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实际要从细微处认真观察学生,要从细节上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关注学生。

四、结束语

第6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非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征、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征、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保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预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新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功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新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和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和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功能。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征、专业特征、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7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理想观教育、培养良好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但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学校规范制度化管理。

1.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历史人物中的忠奸善恶,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正负作用,哪个是正能量、负能量,历史教材交代得很清楚。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形成优质道德行为奠基。

2.新时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历史教育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基。

二、历史教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历史教材有不可忽视的德育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教育而置德育与不顾,许多不健康的因素不能剔除,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忽视和淡化,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1.教学目标的制订。这一目标主要用于考虑升学率,以成绩衡量教学得失,衡量教师业绩。历史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人文教育理念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知识传授和德育两张皮,将历史知识牵强附会地德育化,或者无休止地说教,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多有怨言,长此以往,索然无味。

三、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作为重要课题,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上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历史教育德育的实施。

1.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认识。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应该重新认识和诠释,把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德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定期研讨、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多了解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多掌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艺术性。教师要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不能只顾知识传授不顾孩子成长,而要深刻领会德育的重要性,在高效完成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

2.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行为人师,德高为范。历史教师的良好德育形象是学生的楷模,鲁迅先生描写的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中的老师形象等,之所以感人,主要还是在他们身上闪烁的德育光芒,人格的光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给学生输入正能量,给学生鞭策和激励,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3.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学生爱上哪个学科,一是学科性质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总是在陈旧的框框里,灌注式,一言堂,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学生不仅厌倦老师,也会厌倦学科。历史教育有远离现实的距离感,有知识堆积感和人物事件复杂感。教师要注意总结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与现实挂钩,引起兴趣。

4.在探究学习中加强德育。新课程理念提出探究式学习,将问题交给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探索,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历史事件的评判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看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比如,我们讲解岳飞抗金内容,先叫学生一块温习著名的《满江红》,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陈词中感受英雄气概,然后根据听过的评书《岳飞传》还有岳母刺字等故事感受岳母教子有方,岳母的爱国情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学生被岳飞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然后抛出问题: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有的认为岳飞抗击金国的侵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有的质疑,金国和北宋都属于中华民族,民族内部的矛盾,不能看作民族英雄,而且岳飞的抗金阻止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还有的认为北宋皇帝腐朽无能,北宋已经穷途末路,没有必要为北宋卖命,岳飞不值得赞扬。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锤炼了多向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指出对历史的思考不应脱离历史的大背景。

第8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德育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将成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我们未来的希望,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他们尤为重要。以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和思潮不断影响,加上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创新德育工作,把德育更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工作。

一、在美术教学内容上挖掘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紧抓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因素,把蕴含在美术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讲历史上的一些名家故事,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世界著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不厌其烦地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最后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通过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要让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美好的东西往往要经过艰辛的磨砺才会显现出更持久、更夺目的光芒,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

在色彩课中,让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通过用画笔提取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与自然形象的色彩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手法,然后以“中国风”为表现主题,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法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上,从而感受再创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再创造能力,并通过“中国风”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终将化作民族情结,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二、注意言行举止增强德育渗透的直观性

作为美术教师,在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不仅在知识的传递中,而且在情感的沟通中,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同样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所以我平时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服饰,从不浓妆艳抹,不带夸张的配饰,所穿的服装端庄、大方,都是能够体现出美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特点与美感,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之感。在教学的交流中,学生做得好时及时给予适当表扬,他们犯错时批评也特别注意用词,从不刺伤学生自尊心,把学生自己同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讲道理,以理服人,不体罚学生。在教学中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敢于承认,有错必改,以取得学生的谅解和信任。

三、通过课堂作业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的作业也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练习时,特别注意作品的思想性表现,发挥其教育功能。如定期开展主题性创作课,以校园多美好、我爱我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为主题,让学生自主构思设计画面,这不仅能开发学生想象空间,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校园多美好”这一主题创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不同视角表现校园的美,有的学生表现我们校园两侧的装饰墙画,有的表现开展艺术节时的热闹场面,有的表现学生观看他们自己的作品展时的场景等,这些作品表现得非常生动、自然,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四、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

第9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一.国学课的德育价值

国学的内核是“儒学”,国外许多学者对儒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想知道儒学为什么会影响中国几千年。经过研究,他们给出结论:儒学乃中华智慧之源。儒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被认为是一种先进思想。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共同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儒学的先进在于其建构的思想体系对人的巨大影响力。青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说:“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而以国学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使其感受和继承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精神。

二.国学课的德育创新

1、教材的指向性

在国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内容是基础。国学典籍中的美文和警句浩如烟海,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应根据学生实际特点确立德育目标,根据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就应选择具有实用性的关于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名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国学教程》,选取了四书五经以及《楚辞》《老子》《庄子》等著作中有关德育的经典名句,释义及评析,并设置延伸阅读,对相关知识补充介绍,旨在让大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文化的内涵和国学经典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自省,使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视野,积淀文学底蕴,提高道德修养。

2、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国学教学多是生硬空洞的说教,枯燥沉闷。以渗透性德育为目的国学课,要充分调动学生,所以更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国学课教学的德育创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摸索:

(1)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情境。以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载体,制作精品课件,美化、深化、活化国学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教学资源,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课堂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2)联系实际。在学习经典名句的内涵时,引入相关的典故故事,社会话题、实事案例等,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目的。把经典内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国学”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经久弥新,更易有所感有所悟,提升自身素质。

(3)开设活动课,采用多种形式活化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只有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努力挖掘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如组织辩论、演讲、情景剧、经典诵读等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

(4)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国学课的德育目标,教师需了解学生实际生活和思想状况。促进师生交流,应积极搭建多种利于交流的平台,来配合课堂教学。如电子信箱、qq、论坛、微博等,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实际,从而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德化影响必然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