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策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㈠开展原因
元旦,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代表着希望,当然元旦之后我们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是期末考试。在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之后,我们即将验收我们的学习成果。虽然我们已经考了十几年的试,但是在面临考试时还是会有些压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了一次元旦一日游活动。
㈡基本情况
金山岭长城,是长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之一,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区、一级旅游景点,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点。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两百年后,戚继
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1582)主持重新修筑。
金山岭长城地势险要,视野开阔,设防严谨,建筑雄伟,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定为一级旅游景点,国家级风景区。
金山岭长城位于京郊古北口长城东南十余公里处,属河北省滦平县管辖。金山岭海拔700米,登山北观群山似涛,东望司马台水库如镜,南眺密云水库碧波粼粼。长城依山凭险,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间,形势极为雄奇。尤其此处敌楼密集,构筑精巧,形式多样,是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地长城绝难媲美的,为万里长城中正在开发的旅游胜境之一。金山岭长城蜿蜒曲折,视野开阔,敌楼密集,雄伟壮观。长城内外高山峻岭,林海苍茫,春夏秋冬四季适宜徒步旅游和登临。
金山岭长城风景区32平方公里内峰峦叠翠、青山满目。这里,春天山花烂漫,浓郁飘香;盛夏万木葱笼,云雾飘渺;金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严冬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在这如诗如画的天地间,处处是美景,处处有奇观,实在令人叫绝。
位于京郊古北口长城东南十余公里处,属河北省滦平县管辖。金山岭海拔700米,登山北观群山似涛,东望司马台水库如镜,南眺密云水库碧波粼粼。长城依山凭险,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间,形势极为雄奇。尤其此处敌楼密集,构筑精巧,形式多样,是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地长城绝难媲美的,为万里长城中正在开发的旅游胜境之一。金山岭长城蜿蜒曲折,视野开阔,敌楼密集,雄伟壮观。长城内外高山峻岭,林海苍茫,春夏秋冬四季适宜徒步旅游和登临
为深挖旅游资源,打造金山岭长城品牌,更好地服务于游人,满足多种游客的需求,景区内修建了长800米的旅游索道一条。并建有卡丁车、速降等娱乐项目。为丰富金山岭长城夜间的娱乐活动,现又新建了3公里的夜长城。按着省、市领导的指示,与京承公路相连4公里旅游路进行了拓宽翻新改造。
“亚洲飞人柯受良飞跃金山岭长城”、“于顺业倒飞金山岭长城”、“环保人展览”、“午夜锐舞派对蹦迪”、“城上婚礼”、“烧烤晚宴”等大型活动在这里得以成功举行。党和国家、省、市领导多次到金山岭长
策划书写作策划书格式策划书写作技巧项目策划书广告策划书活动策划书
城考察。众多的影视明星、歌唱家到此进行影、视、曲的拍摄。.....更使她蜚声海内外。
㈢执行对象
大学园区的所有学生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大学,一个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激情世界,旅游既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生活,又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通过此次活动为同学们解压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我们的集体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集体的团结协作,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彼此的感情得以升华。
三、活动口号
登上长城做好汉,元旦团圆共分享
四、活动开展
⒈时间:于2014年1月 1日8:30启程,于2012年18:30返程。 ⒉地点:金山岭长城
⒊主要队员:大学园区的学生 ⒋饮食及其他方面:由于本次活动的人数比较多,食物和自身用品皆由同学们自带。如:带合适的干粮,如面包,饼干等,带1—2瓶饮料,带小零食1—3种,不宜太多;有相机的同学,可以自带相机,不过要注意保管好;每人自带一个塑料袋,以便装垃圾,同时自备一块塑料布或者一长报纸,以便休息;身穿舒适的运动鞋,以便爬长城。还要准备游戏时的用品。每个同学要记得带上学生证。 ⒌活动流程:
⒈预定的时间(08:30)提前十五分钟在旅院校门口集合,清点好人数,然后再乘车到达金山岭长城脚下。
⒉预计09:30能够到达金山岭长城,由导游收好学生证,统一购买门票。
⒊开始攀登长城,我们不注重速度,可以慢慢爬,慢慢欣赏。大约11:30时在长城上共进午餐。午餐后休息一下,玩些游戏。
⒋3:00开始下山,领略与爬上长城时不同的风光。
⒌大约5:30到达长城脚下。大家可以随便逛逛,不过不能走的太远。6:30集合返程。
五、经费预算
每个同学收取65元作为门票和车票费用。 门票:15元
车票:往返共50元
注:另外预备100元用来应对临时出现的情况。
六、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细节
1. 在活动前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告诉学生一切行动听从组织者指挥,不准随意离开队伍单独行动。
2.往返前认真清点人数。每个小组由班干部担任组长,以负责小组的相关事宜,小组成员要互相记住各自的电话号码,以备需要保持通话;每个同学都要听从导游和小组长的统一安排,登山时注意行路安全,切勿过分嬉戏打闹,队伍要有序
地行进,同学间做到互相照应。
3.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注意看食品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4.审查学生的身体状况,对身体不适或患有疾病的同学劝其不参加此次活动。 5.文明行事,不得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保护环境,严禁学生攀摘花草树木和乱仍垃圾;自己的垃圾袋一定要仍在指定位置,返回时清理好环境卫生。
6.带上一些必要的应急物品。还需带上创可贴、晕车药等常用药;女生记得带遮阳伞或者遮阳帽,水须多带。
7.定点返回,离开时必须集合人员,各组组长一定要清点本组人数,确保大家都安全后坐车返回。
七、安全应急预案
(一)发生车辆交通事故怎么办?
1.要维持好队伍秩序,不要慌乱,互相检查是否有成员受伤;
2.如果有成员受轻伤的,则应及时地予以正当处理(如用创可贴进行伤口包扎等);如果伤势比较严重的,负责人要立即通知就近的医疗卫生单位,请求派出救护车和救护人员。
3.保护现场,立即报案。事故发生后,应尽一切努力保护现场,并尽快报公安110或交通事故122报警台,请求派员赶赴现场调查处理。
4.立即联系调动其它车辆,终止本次出游活动,组织成员安全回校。
(二)发现成员食物中毒了怎么办?
1.设法催吐并让食物中毒者多喝水以加速排泄,缓解毒性; 2.立即将患者送医院抢救,请医生开具诊断证明;
3.留有中毒事物的样品,以作追究食品销售单位责任的证据。
(三)在旅游活动中,遇到歹徒行凶、诈骗、偷窃、抢劫等怎么办?
1.保护人身及财产安全。负责人及时将同学们转移到安全地点,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力争追回钱物;如有成员受伤的,应立即联系院方组织抢救。
2.进行安全报警。负责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并积极协助破案。报案时要实事求是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案情和经过,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受害者的姓名、性别、伤势及损失物品的名称、数量、型号、特征等。
3.负责人要安定同学们的情绪,维护队伍秩序,提高大家的警惕性。力争使活动按行程计划进行,实在不行,则要组织大家安全返校。
(四)若因路滑,同学摔伤了怎么办?
1.迅速察看摔伤成员的伤势,如果情况轻微的,则可用备用的药品加以处理;如果摔伤严重,应及时把受伤同学送往就近医院进行医治,并配有同学予以照顾; 2.向大家说明情况,要求大家提高警惕性和注意力,谨防路滑,小心摔倒。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一、整体资源盘点
1、资源层面
在古隆中风景名胜区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最为重要,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以诸葛亮为核心人物载体,有其参与的历史史实及遗迹,尤其是体现其高超智慧的“隆中对”和延伸的智谋文化,更是在整个三国文化旅游市场中独占的资源。
2、市场层面
古隆中景区现阶段主要集中精力于地方区域市场,客流量比较稳定,但市场空间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市场重点集中于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并与其中一些景点有竞争关系;市场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正在以当地游客为主向外地游客为主转变。
要适应上述市场的变化,必须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建立科学的市场管理体系和市场宣传体系,同时把握好重点市场,积蓄力量以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3、管理层面
古隆中景区自成立以来,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开拓和努力下,已经建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管理体系。后期市场推广活动的执行力可以得到稳妥的保障。
二、品牌扫描
就现阶段而言,虽然古隆中景区依托诸葛亮有着天然的高知名度,但与其他以诸葛亮为卖点的景区并没有明显的区隔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对诸葛亮代表的智谋文化缺乏提炼和升华,没能将品牌形象人格化,造成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和接受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
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对于品牌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凸显优势资源,制造品牌的差异化,尤其是品牌个性的张扬与提升,以提高古隆中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智文化”的概念。
三、智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1、核心:“智”文化
在三国和诸葛的选择上,我们认为三国的定位较为空泛,且在中国的旅游市场上缺乏独特性,并不能形成隆中景区的鲜明形象定位。
作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诸葛亮的智慧思想成型地,古隆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为三国历史的一个起源点的。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诸葛预测天下局势,为刘备出谋划策,尽显了他过人的智慧。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无疑的选择诸葛作为隆中景区的“独特销售主张”,既富有冲击力(三国人物莫过诸葛,隆中策对更是尽人皆知)又很好的区隔同类型的三国历史文化景区。
但诸葛亮并不能成为隆中品牌的核心资源,因为作为一个具体人物,这种资源缺乏品牌所必需的延展性和抽象性,更不能与现时代接上地气。
所以,我们认为古隆中的核心资源在于——“智文化”。
我们认为,智文化作为隆中景区品牌核心资源。既具备可能性,也具备必要性。
2、可能性——为什么是“智”文化?
隆中是中国人心中第一号智慧代表人物诸葛孔明的象征——未出山之前,他在此生活、学习、精读谋略、修炼自身;出山之时,更是在此隆中策对,由此确立了后几十年的政治走向。
诸葛孔明,千古第一智商;隆中策对,完美的处子演出。这些历史积淀足以使隆中成为智文化的代表景区。
并且按照市场定位和usp的营销推广理论,这样一种智文化品牌的提出,在旅游市场上重新定位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在这个目前空白的智文化旅游景区市场中,隆中如果能够率先推广这一概念来涵盖自己的品牌,将会形成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优先位置。
智文化诸葛亮
智文化景区
古隆中
3、必要性——“智”文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①从古隆中品牌自身建设的层面上来说:打造古隆中“智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品牌力。“智文化”这个定位在国内市场上尚为出现过,古隆中自身的条件又极符合这个定位。现在以“智文化”为核心,规整古隆中本身的品牌内涵、个性和品牌识别系统,可以形成凝聚一致的、独特的、持续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强其品牌影响力。
②古隆中构建智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其在旅游市场上的营销力:在品牌传播和实体资源以智文化为中心全面整合的基础上,有了这样一种明确的定位,古隆中旅游区在各类资源,尤其是硬件建设如主题游乐项目、住宿餐饮配套等方面的开发、规划和基调定位均可以此为聚集点。古隆中将在整个旅游市场将占有独一、不可替代的席位——智文化即古隆中。这将会给市场运作层面的招商引资、公关推广予以巨大的支撑。
③打造古隆中智文化中心有利于加强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虽然古隆中随着诸葛亮有很大的知名度,但是“智文化”这个定位在国内市场上尚为出现过,打造出这样的品牌,将使古隆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华第一智慧源”的影响力绝对是震撼的。
第二部分打造古隆中“智文化”中心的战略目标及方法
在品牌和市场两个维度上,“品牌力”+“营销力”应该是打造古隆中“智文化”中心,构建“智文化”品牌的不二法门。
一、打造独特、持久、有影响的品牌力
在品牌构建的层面,依托现有的高知名度,打造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智文化”中心,通过品牌个性的张扬与提升,达到“崇智”和“求智”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
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品牌核心及品牌元素的规整
a、品牌内涵体系
以诸葛亮的思想为表现的“智文化”作为品牌形象的核心。在各个方面突出诸葛亮的形象,一系列的硬件建设和推广活动都以此为核心,因为他代表的就是中华名族的智慧,经过了历史淘洗留存下来的思想代表就是一种文化。所以打造“智文化”特色旅游区就是要让人们一提到“古隆中”,就想到“中华第一智慧源”。
b、广告口号
“古隆中,藏诸葛;智者出,定三分”
突出古隆中对于诸葛亮思想成型的重要性,同时突显智慧的重要性,并将两者关联起来,与我们旅游推广的核心主题吻合。以朗朗上口的童谣作为广告口号,更容易识别和记忆。
c、品牌识别系统
建立整合统一的系统识别体系,才能传达统一持续一致的品牌形象。
首先,应该确定一个独特的赋予文化意味的标识,以利于以后的品牌推广。建议,用“孔明灯”形象设计标识。因为,一方面,孔明灯的发明蕴含着诸葛亮的智慧,另一方面,从现代意义上来说,很多人都觉得在傍晚放飞孔明灯是很好玩很浪漫又很复古的。
随后,在的广告,所有配套设施的形象设计上都应该突出“孔明灯”标识,以标识作为品牌的代表和先行的最有力的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不断的品牌推广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将品牌的视觉识别,品牌运作和企业的理念识别以及企业的行为识别全面的统一起来。以同一个“声音”传达最有力品牌形象。
2、主题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建设
(1)着重修建与“智文化”配套的建筑,打造智文化品牌的基础
着重修建标志性建筑“智慧谷”,这并不是仅仅是修建一个简单的山谷,而是建设一个与智文化息息相关的旗舰型建筑,是促成“崇智”和“求智”氛围养成的重要场所。以此为主题,里面容纳多个相关的分主题共同组成智慧谷。
核心景点建设:“智者圣地”和“智慧林”
a、智者圣地
配合打造古隆中智文化品牌,修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智者的雕塑:姜子牙、管仲、伍子胥、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伊尹、徐茂功、刘伯温、庞统、范增等等著名智者的雕塑,他们这些人都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其中诸葛亮的雕塑应高达到十几米,远远高于其他人,强化诸葛亮作为智者的代表的形象。或者修建一座“智慧堂”将这些智者的牌位供奉其中,供游客朝拜,从而产生一种“崇智效应”。
b、智慧林
按照八卦图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来规划种植范围,每个卦相里面种植不同的树种。可考虑在每个方位都邀请各地的高考状元,以及社会精英人士(商界、学界、政界)种下一棵智慧树,在树上挂牌对他们进行简要介绍,并概括其智慧精髓;也可考虑游客在景区内可以购买树苗自主选择方位种植,或者认购景区内已有的树,并在树上挂牌标明主人种植或认购年月日以及主人寄语,形成一片规模宏大的智慧林,从而产生一种“求智效应”。
其他景点建设:
a、“诸葛书阁”,收藏古代经典文献古籍,如诸子百家的智慧思想,军事家的兵书,谋略家的奇思异想,当今社会财富家的传奇故事等等体现中国人智慧的书籍。
b、修建诸葛亮读书的“学业塔”。正是诸葛亮在这里勤学苦读数十年才有了后来超人的谋略,有了预测天下局势,为刘备出谋划策的能力。
c、在谷内修建“三国故事林”,以雕塑讲述故事。雕塑的整体布局为三角形,代表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每一角均以魏、蜀、吴的代表人物为主雕;三边以故事情节雕出副将的形象,以《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和水淹七军等故事为主。
(2)在核心基础上配套新开发一些辅助游乐项目
a、仿古文化一条街
在景区内修建一条仿三国时期的民俗文化街,将古代场景整体移植到现实生活中,运用体验营销的模式,让游客置身其中,从娱乐、餐饮、购物等各个层面感受三国风情。
b、放飞孔明灯
在傍晚的时候,可以提供特定的场所供游人们放飞孔明灯,这也是与我们的品牌识别非常相吻合的一个活动。而且可以营造出历史和浪漫相映成趣的氛围。孔明灯可以由游客自行购买成品,也可以由专业人士指导游客制作,游客自行支付材料费和学费。在孔明灯上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同时渲染“在放飞的时刻许下愿望,可以梦想成真”的气氛,提高游客兴致。
c、游乐项目
游乐项目分为大的两块:动感类和益智类
动感类的游乐设施方面,我们依然主张走仿古和怀旧路线。主要项目是与诸葛亮当时的日常活动和休闲活动相关联的。如:垂钓,尝试耕种,当然还可以加上新近流行的户外体育活动项目——骑射,攀岩,崖降等等。总之,游乐项目设置的原则秉承亲近自然及贴合历史,不要让过于现代化的游乐设施破坏古隆中整体的历史文化氛围。
益智类的游乐活动可以采用简单和谐的猜谜会、游戏局、成语接龙、歇后语等等。
二、用精细化的市场运作构建强大的营销力
没有营销力保证的品牌构建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挖掘出古隆中品牌个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建立口径统一的品牌推广与运作。在市场管理及宣传体系构建与完善的条件下,用精细化的市场运作达到对全国性市场空间的拓展、对重点市场的巩固与提升等目的。
运用多样化的市场推广手段,包括广告、系列活动、销售促进等方式分三个阶段把“智文化”这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带入市场。
第一阶段:导入期——“智出隆中”
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古代智者,均以其权谋来辅佐明主争霸天下,留下了无数关于智慧的传说和资源。其中代表者还有刘伯温、鬼谷子、孙子、姜子牙、管仲、张良、伊尹、伍子胥、李斯等等。他们的智慧留在所有中国人的脑海里,产生了长久而巨大的影响力。
由于在这一阶段,属于概念导入期,需要把“智文化”这个概念引入市场,植入消费者心中。所以我们可以与这些相关旅游景点联合推广,利用其协同效应,在旅游市场打响“智文化”这一概念,并确立孔明作为“千古第一智者”的历史地位和古隆中“智文化中心”的市场定位。
系列活动之一:“品三国文化,走智慧之路”
1、活动方式
以古隆中为龙头景点,联合其他资源景点,形成一条以“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组织游客游览相关主题景点,感受三国时期的风情,体验“智文化”的魅力。
2、活动目的:“确立地位,带动周边,走向全国”
通过该活动在全国旅游市场形成一种“智文化圈”,确立古隆中“智慧源头”的市场地位,树立其在消费者心目中“智文化中心”的形象;扩大古隆中在途经地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最终带动周边市场,实现古隆中向全国市场的拓展。
3、市场推广中的准备工作:
a、与拥有三国时期知名智谋人士资源的景区联系,确立合作关系,制定出最佳路线。同时,向各大旅行社积极推荐该主题旅游路线,以获得市场拉动力。
b、联系《楚天都市报》、《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一方面,活动的相关信息,同时,邀请记者全程参与活动,对活动进行全程追踪报道,获得社会影响力。
c、制作有统一形象标志的文化衫、帽子、小标旗、水壶、折扇提供给游客和工作人员;制作统一的形象化标语条,贴在旅行途中配备的装备上,如车,摄像机,喇叭等;制作有象征意义的精美纪念品,活动结束时发给游客和媒体工作人员。
d、联系现场展播场地,在重点市场展出活动情况,如武汉,郑州,西安,重庆。
4、活动路线:
①省内路线:由古隆中出发,途径荆州,宜昌回到古隆中,沿途三国古迹有公安门、得胜街、洗马池、点将台、拍马山、马跑泉、落帽冢、关公刮骨疗毒地、卸甲山、赤壁古战场等。
②周边路线:从古隆中祭拜诸葛亮后出发,途经河南郑州中牟县城的官渡古战场、河南洛阳关林镇的关林、陕西西安的定军山武侯墓、四川成都武侯祠等等,直至回到隆中结束活动。
5、活动开展:
第一阶段:在媒体上进行前期宣传造势,将整个活动宣传出去,接受游客和景区报名。并将报名者按其特长和爱好,分为:
a、摄影小分队:重现瞬间的历史
b、文化小分队:感悟先贤的的智慧(随时用手中的笔写下点滴感悟)
c、dv小分队:记录眼中的美丽
第二阶段:在古隆中举行诸葛亮的祭拜活动后,正式启程行走智慧之路,每到一站,即与当地景区配合进行活动,借助游客手中的笔和镜头,通过媒体,将活动报道出去。
第三阶段:将活动中的摄影成果在目标市场进行巡回展览,即在郑州、武汉、西安、重庆四城巡回展览,并由现场的观众投票选出一批佳作,联系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并对优秀作品作者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果选择省内路线,仅在武汉展出即可)
6、配套活动设想:
在活动期间,可以针对所到的智慧地的源头名人,举办讲座或论坛,邀请文化名人进行专家点评,即把主题活动与古隆中论坛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第二阶段:发展期——“智论天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智慧”可能是与资本同等重要的稀缺资源,并且“智慧”带有极强的个性化色彩,它使得“人”成为“人物”。今天的智者们纷纷将其智慧、谋略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普罗大众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鲜明而独特的“智文化”上。
在这一阶段,属于对“智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进一步扩大影响时期。我们以命名为“隆中对”的高端论坛形式,把古隆中真正的优势资源和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以交流“智文化”、学习“智文化”为核心议题的平台和品牌,以此扩大古隆中品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拓展其市场空间。
系列活动之二——“隆中对”论坛
1、宣传口号:智论四方慧聚天下
2、活动意义
论坛的冠名--“隆中对”会随着论坛影响力的扩大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而古隆中作为冠名者和《隆中对》毫无争议的出处,会被更多的社会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借此深化和推广古隆中的智文化品牌,提升古隆中的品牌形象,最终形成良好的市场消费力。
3、论坛型式
以某家强势媒体和古隆中景区牵头,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开展论坛。每期邀请不同的嘉宾,就某一与“智文化”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可采用直播或录播的形式。
4、嘉宾及话题选择
嘉宾:可考虑邀请政界、经济界、学界等不同领域的智谋大师。
每期根据所邀请的人士结合当前时事热点确定一个与时事或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展讨论。
如宏观层面的话题: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国的和平崛起、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等话题;
中观层面的话题:企业在行业中的博弈智慧、国内股市动荡等,
微观层面的话题:个人在组织中的智慧化生存等。
5、媒体策略
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一方面在论坛开设前期进行市场造势活动,另一方面选择优势媒体作为经营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后期活动的开展提供传播平台。
6、论坛开发及经营
论坛营收的来源,一是门票收入,二是与媒体的广告分成,三是后期延伸产品的销售(如,节目光碟等),四是论坛的冠名权。
(三)第三阶段:深化期公益推广
作为推广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任务是把前期主要集中于高端进行宣传的智文化的概念通过各种具体的、社会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落到实处,并以公益的形式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新闻价值点。而发明创造、学习成绩优异等等都是“智慧”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现,因此与“智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系列活动之一:优秀学子免费游隆中
主题:“莘莘学子,感受隆中智”免费游隆中
时间:8月15日——9月10日
凡高考成绩达到重点线学子持高考成绩单及个人身份证可以免费游隆中。此外,邀请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及其家长一同免费游隆中,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让他们讲述学习方法。、
系列活动之二:举办全省“隆中杯”作文、书画大赛
主题:以“智慧、三国、诸葛、隆中”为题
现在旅游公司不仅仅是在现实中扩大宣传,在网络上上扩大宣传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营销策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喜欢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网络中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的有效丰富了,所以旅游行业网络营销成为很重要的公司宣传的一环。
旅游网络营销以it技术手段为基础,驱动了旅游营销发生彻底的变革。它集传媒与交易场所于一身,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旅游营销活动,因而赋予旅游营销组合以崭新的内涵。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网络营销应推行下列营销组合策略:
1、旅游促销策略
旅游网络促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互动式传播功能,借助丰富的网络传播方式进行旅游企业和产品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促销宣传。其主要做法:
(1)开展网络公关
组织网上旅游爱好者沙龙和旅游俱乐部,广纳会员,不断举行丰富多彩的网上联谊活动,吸引旅游者参与,宣传旅游企业文化和旅游产品,培养旅游爱好,以加深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印象,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2)网络广告促销
在网上进行广告促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各种规范的旅游企业与旅游产品信息,通过形、影、声、色等立体形象构成的旅游产品橱窗展现在上网客户的面前;二是以知识性、信息性、趣味性的卡通片促销。
(3)虚拟网游促销
吸引客户参加虚拟网上旅游,让客户通过网游感受旅游产品魅力,感受旅游企业的形象。
2、推行旅游产品形象策略
旅游产品的特点是其产销同地、主体无形,旅游者在购买前是触摸不到旅游产品实体的。旅游网络营销虽然不能改变旅游产品的这个本质属性,但是却能赋予旅游产品独特的形态——虚拟产品形象。因此,在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网络营销中,首推旅游产品形象策略。
旅游产品形象策略是充分利用旅游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将旅游产品的虚拟形象立体化、仿真化地在旅游网站上展示出来,可使旅游消费者在网络空间中看到旅游产品的形象,认识旅游产品的价值,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旅游感受旅游产品的魅力。
为了使旅游产品形象能够定位在旅游者的心中,应利用旅游网络的即时互动功能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具体做法是:在旅游网站上设置旅游者专栏,开辟“旅游者意见区”、“网上旅游咨询区”、“旅游自我设计区”等网页,通过这些网页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征求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建议,从而开发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
3、旅游产品价格公示策略
旅游产品价格的特点是其成本模糊性和价格集合性,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前总是要通过比较来判断其合理性。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网络营销应利用这些特点,推行旅游产品价格公示策略。
旅游产品价格公示策略是利用旅游网络的媒体功能和互动功能,将各个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价格和产品价格组合列表公示,使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网络空间中同时看到大量同类旅游产品价格,认识旅游产品价格的合理所在,并可以通过互动调价拿到自己满意的购买价格。
在网上推行旅游产品价格公示策略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提供各种旅游产品的系列价格表,这些价格表要标明产品组合,并分淡旺季节和供需变化公布价格调整表。二是开辟旅游产品组合调整价格区,供旅游者自由组合自己需要的旅游产品组合,并获得相应的产品价格。
4、旅游网络化渠道策略
旅游网络销售是旅游网络营销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它将旅游产品的虚拟化展示、虚拟化消费、旅游咨询、旅游订购集于一身,并在跨时空的状态下让旅游者与旅游产品销售商甚至旅游产品生产者坐在一起进行交易活动。在这个交易革命中,旅游中间商、商的地位受到巨大冲击,生产企业直销与产品零售商取得越来越大市场主动权。面对这场旅游营销革命,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旅的游网络营销要推行旅游网络化渠道策略。
旅游网络化渠道策略是以大型专业旅游网站为营销中心,建立覆盖目标市场区域的网络化销售渠道,以便24小时向各种客户提供最近便的服务。推行旅游网络化渠道策略的主要做法是:在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国内三级和国际三级市场以及机会市场范围内,按照市场开发战略计划,逐步在国内外目标市场建立起服务于的销售网点。这些销售网点与所属旅游企业的专业网站建立起封闭式销售服务网络,并与银行建立起安全、高效的旅游卡票网上结算系统,从而保证旅游信息、产品销路、商品货路、资金结算等业务往来的畅通。
旅游网络营销战略策划重点
发展旅游网络营销是一个需要技术、资金和设备的巨型高科技工程,又是一个需要观念、人才、智慧的系统经济工程。无论是一个旅游企业还是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要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旅游网络营销、抢占旅游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战略重点,重拳出击,尽快建立起一套初具形态的旅游网络营销体系,缩短与世界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差距。在此,以河南省旅游网络营销战略为例进行重点策划。
1、强化旅游网络营销的各种宣传
旅游网络营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不被国内广大旅游消费者所接受,因此推行旅游网络营销必须强化各种宣传。宣传形式主要有:(1)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与公众对旅游网络营销的认识,消除陌生感,增强信任感;(2)推出令人心动的广告宣传,激发旅游消费者上网旅游的动机;(3)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公关活动,特别是通过精彩的虚拟网络旅游引导旅游消费者进入旅游网络营销领域。
2、组织编制“河南省旅游网络营销发展战略策划书”
为了高效率、系统化、有计划发展河南省旅游网络营销,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一批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网络技术、经济法律、银行金融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编制组,分阶段编制《河南省旅游网络营销发展战略策划报告》。该《战略策划报告》要根据《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对旅游网络企业、旅游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组合、旅游网络销售网点系统建设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策划,以便指导全河南旅游业在三至五年内科学、系统、规范地发展旅游网络营销行业。
3、举办旅游网上博览会
充分发挥旅游网络的虚拟营销特长,每年春秋两季定期举办“旅游网上博览会”,广邀国内外的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上网参会。会展地址设在“中原国际旅游网站”上的虚拟化中州国际旅游博览中心。这个博览中心分设“国际馆”和“国内馆”,都使用英汉双语。“国际馆”主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相关企业、组织、团体等。“国内馆”主要面对国内旅游市场和相关企业、组织、团体及个人。博览会按照网络会展方式进行,在虚拟化中州国际旅游博览中心设置虚拟展台,全面展示旅游企业形象和旅游产品,并接待前来上网的客户,进行咨询和交易。
4、立即筹建“中原国际旅游网”大型网站
这是一家企业化运营的省级大型专业国际商业旅游网。最好由河南几家大型旅游企业联合投资筹建一个股份制旅游网络公司,再由公司直接投资建设“中原国际旅游网站”(暂名)。该旅游网络公司和旅游网站应聘请一个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经营管理。在建立起股份制旅游网络公司的基础上,筹建“中原国际旅游网”的主要工作有三项:(1)尽早申请注册网站的网址名,并特别申请网络广告经营权;(2)完成自有网站硬件建设,配备全套网站管理工程技术人员;(3)与银行合作建立本站的网上安全、高效的旅游卡、票网上支付和结算系统。
5、建立全球性中原国际旅游网络销售网点系统
旅游网络公司要配合旅游网站建设,在全球和全国目标市场逐步建立销售网点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网络公司几家大股东原有的销售网点和公司根据市场需要新建立的销售网点。
建立新销售网点做法是:在河南旅游国内三级和国际三级市场范围内,按照市场开发战略计划的国内外目标市场区,选择合适的销售,逐步建立起销售网点,使公司的旅游营销网络能够直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以保证按时送货、销路畅通。
一般来说,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
1、优化品牌设计
对品牌名称、标志和包装进行设计是突出品牌个性、提高品牌认知度、体现品牌形式美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是塑造品牌形象必不可少的步骤。不仅要对品牌识别的各要素进行精心策划与设计,还要使各要素之间协调搭配,形成完整的品牌识别系统,产生最佳的设计效果。
2、 加强品牌管理
加强品牌管理首先要求企业高层领导亲自过问品牌问题,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的优先课题,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像抓产品质量一样来抓品牌形象塑造。这样做,更有利于把品牌形象和企业愿景与经营理念结合起来,或者说把企业的愿景和经营理念反映在品牌形象上。其次,要树立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使员工共享品牌知识,熟悉品牌识别,理解品牌理念,表达自己的品牌形象。员工明白了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意义,就会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品牌管理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特有的理念体系和运作机制,建立起科学的组织架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这是实施品牌管理的组织保证。最后,由于品牌形象的塑造流程长、环节多,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人、事、物等都要包括进去,是一项立体的、多维的、动态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全程品牌管理。
3、重视社会公众,做好公关与广告
公关与广告对品牌的而言,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其重要性不言自喻。品牌形象最终要建立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最终取决于品牌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公众对品牌的信任度、忠诚度。因而品牌形象塑造的全部工作包括公关和广告要面向公众,以公众为核心,高度重视公众的反应。比如很多强势品牌就善于利用公关造势而赢得社会公众的好感和信赖。当然,公关造势要善于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否则会事与愿违。 1992年6月7日,三桅快速帆船“轩尼诗精神号”(spirit of hennessy)抵达上海黄埔港,揭开了轩尼诗在中国公关促销活动的序幕。接着,公司通过举办轩尼诗画展、轩尼诗影院和各种文化评奖活动,树立了文化传播使者的形象,从而顺利地打入中国市场。
4、 重视产品与服务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基石,所有强势品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质量过硬。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90.6%的中国人都认为名牌就是“产品质量好”。
在质量方面,企业永远应该走在市场需求的前面,走在消费者的前面。企业为了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近年来中国企业所进行的质量认证,就是这方面工作的一部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会强化品牌形象,形成良好的品牌信誉。
5、重视品牌定位
由于品牌定位是使品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也就是勾勒品牌形象,因此可以想象品牌定位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有多大。品牌定位过高、定位过低、定位模糊或定位冲突都会危害品牌形象。我们可以以雀巢咖啡为例说明品牌定位对塑造品牌形象的意义。
这一站,连岛
二、活动意义
通过组织学生去连岛戏水,爬山,看海底世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自身修养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前期准备
由09通信班委负责参与活动同学的组织工作,并由班长负责联系连岛相关地方的负责人和司机,生活委员负责管理好班费,并计算好此次游玩的费用
四、活动时间
2011年5月7日
五、活动内容
2011年5月7号早上起点出发,经过三个小时的路程,十点钟的时候 ,我们终于到了连岛,期待已久的短途旅行终于开始了,第一个活动安排是坐游轮,很多人可能没有坐过游轮,所以整个过程大家都非常的兴奋,拍照片的拍照片,吃东西的吃东西,欣赏风景的欣赏风景,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忙碌,不过更多的应该是拍照片吧,大家都在忙着找人拍,找人合拍,呵呵,很是温馨,此时此刻,我看到的是09通信这个大家庭,彼此把彼此当亲人,所以拍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拘无束,很爱这个“家”。
(作者编辑:admin) 第二个活动安排是海底世界,看见那么多没有看过的海底动物,很是兴奋啊,它们都好可爱,虽然有的长的是奇形怪状,不过还是从心理面喜欢它们,觉得大自然真的是太神奇了,竟然能创造出如此美丽的海底动物来,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豹,还记得它们面对我们时的表情是那么的可爱,有一只海豹,我们在跟它问好的时候,它竟然还向我们招手呢,作为人类我们应当保护它们,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家人”。
第三站,沙滩,很多女孩子特别渴望去大海边,捡贝壳,拍照片,踏海浪,听着海浪的声音,顿时觉得心宽大了许多,或许作为人类的我们,胸襟也应当像这大海一样的宽广,去宽容身边一切不好的事情。男孩子呢,都在水里打闹了,看着他们,觉得他们应该像是回到小时候吧,一群小男孩在湖边游泳,嬉笑,很快乐吧!也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铁了,这样真的很好。
六、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让我们很难忘,大家玩的也非常的开心,彼此之间也更加的“亲密”了,很享受大家一起吃东西,你争我抢,很温馨的场面。在回来的车上,大家都睡着了,那些大男孩,那些小女生,脸上都显着倦容,他们玩的太累了,大家一起熟睡的场景让人很感动,希望他们以后的路会更好,也希望09通信在未来的两年里一切顺利!
对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从内在本质与外在特征两个层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旅游,也有助于文化旅游理论的丰富和文化旅游实践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的内涵
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是开展文化旅游研究的首要前提,但因文化和旅游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切旅游活动都与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故在学术上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2],见仁见智,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产品论。该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如蒙吉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或地区)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3];Jamieson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4]。
(2)思路/方法论。这种观点是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的,如郭丽华、丁丽英认为,站在旅游经营者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设计的战略思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的方法[5]。
(3)类型论。该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如马波认为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6];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7]。应当说,上述各位学者关于文化旅游概念的定义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创新意义的观点等对于深化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上述观点也符合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实践发展的实际,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与体验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虽然上述作者各自的研究视角、语言表述等各有不同,但其文化旅游定义的核心和本质是一致的,即文化和旅游之间具有异常紧密、不可须臾割裂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的魅力和动力之所在。文化旅游是一项涉及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活动和旅游业者的旅游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的旅游活动。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和享受是旅游者所以参加旅游活动的需要和动机之一;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必须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是旅游经营者之所以能招徕和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正是考虑到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特定的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给游客提供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的机会,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8]。该定义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对文化旅游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的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简洁明快,既符合目前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同时又具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当作如是观。
(二)文化旅游的特点
文化旅游的特点是文化旅游的本质的外在显现,也是文化旅游有别于其他类型旅游的外在标志。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的本质只能有一个,但外在的特征则是多个或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文化旅游的特征有助于人们通过外在的特征深入认识和理解文化旅游的本质,进而对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分析和探讨文化旅游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随着文化旅游活动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特点的研究也呈现出日益强化之势,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文献的分析和梳理,总体看来文化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性。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满足的是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即凡能被旅游业所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属于文化旅游活动的范畴[9]。
(2)旅游客体的文化综合性。旅游者参与文化旅游所获得的对旅游客体的欣赏和体验贯穿食、住、行、游、购、娱、健、闲、体9个方面,涉及考古遗迹、博物馆、城堡、宫殿、历史建筑、著名建筑物、废墟、艺术品、雕塑、工艺品、画廊、节日、盛世、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剧院、原始文化、亚文化、民族社区、大小教堂,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10]。
(3)旅游介体的文化创意性。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说,为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与动机,文化旅游要求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充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11],同时旅游经营者为了吸引和招徕旅游者,提高旅游质量就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经营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文化设计、文化创意和文化经营活动,以带给旅游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4)旅游发展的文化持续性。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与旅游密切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即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在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提高,以促进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二、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连旅游产业形成了以滨海休闲文化游为主体,乡村文化游、节庆文化游、温泉滑雪游等多种业态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总体看来,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文化旅游景区不断增加。据2008-201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末,大连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4个,其中5A级2个、4A级11个。2008-2012年大连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属于文化旅游产品的景区数量统计结果详见图1。通过对图1的分析发现,2008年大连市文化旅游景区的数量为18处,经过5年的不断发展,到2012年景区数量总数已达到34处。文化旅游景区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连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文化旅游活动日益增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是大连旅游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大连旅游业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动力源泉。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开发、坚持和完善,大连的文化旅游活动日益丰富并不断完善。以旅游节庆活动为例,目前的大连市的旅游节庆活动由“十五”期末的5个增加到18个,形成了“每月一节,每区(市县)一节”的发展格局,并实现了持续不断的旅游热潮。此外,大连市创新推出的葡萄酒美食文化节、婚庆旅游节暨婚庆博览会等多项节庆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日渐兴盛的温泉和滑雪旅游也逐渐成为大连冬季文化旅游活动的新亮点。
(3)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性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连市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注点逐渐由滨海旅游资源转向文化旅游资源。进入20世纪以来,大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圣亚海洋世界、老虎滩海洋公园、现代博物馆等文化气息浓郁的旅游景区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增强了大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大连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造就了大连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汉墓博物馆、辽金遗址、明清塔寺,还是近现代的遗址、日俄战争遗址、日式建筑、俄式建筑等都构成了大连发展文化旅游必不可缺的宝贵资源。
(4)文化旅游纪念品日益丰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连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但种类数量不断增多,文化内涵也日益丰富。贝雕和玻璃制品等工艺品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贝类粗加工之外,还融入了大连文化和游客体验等元素,使大连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上升;同时在海参、鲍鱼、鱿鱼,海虾等能代表大连海洋文化的旅游特产中,也融入了大连文化特色,并将大连独特的海洋文化、广场文化和女骑警等能代表大连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入到旅游特产的包装中,不仅强化了游客对大连文化的回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连文化的传播。
(二)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和传统的滨海观光旅游相比,大连的文化旅游无论是在形式、类型、内容,还是在影响和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已经成为未来大连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愿景,但大连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主要表现在:
(1)传统文化气息淡薄,文化旅游优势不突出
作为一座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在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历史与现实的宏观框架中,由小渔村逐渐成长起来的海滨城市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风采,不具备北京、西安等城市所拥有的悠久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大连同香港、青岛等近代起步的殖民地、开埠城市一样都体现出欧美城市风范及较为全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仍无法与现代市场经济熏染下的自由港-香港相比[11]。从大连城市形象调查得知,被调查的113名本地大学生中高达64.61%认为大连文化肤浅、贫乏、无底蕴;10.62%的人认为文化无主流,缺少独特性[12]。上述传统文化气息的淡薄直接导致大连文化旅游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蕴含与外在显现,除城市内的几大广场之外,大连多数旅游景观和旅游设施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较低,缺少品位和吸引力[13],并已经成为制约大连文化旅游向高水平提升的瓶颈。
(2)文化主题凌乱多变,形象认同感亟待强化
作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城市,大连拥有“花园城市”、“服装城”、“足球城”、“北方香港”、“北方明珠”等众多称谓,大大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遗憾的是,上述称谓和赞誉多从单一的层面展现大连城市文化的特色和风采,且多从地理区位、具体内容等有形的视角描述大连的文化主题,因缺少概括性和抽象性难以长久流传和推广。相比之下“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旅游主题形象较好地抽象和概括了大连城市文化和旅游活动的特色和风采,也多次在央视的旅游广告中得到展现。然而,有研究发现,近一半的人对大连“浪漫之都”的称号毫无感觉,仅2%的人认为大连足够浪漫。可见,大连要想成为真正的“浪漫之都”还任重道远[14],大连的城市旅游形象认同感亟待加强。
(3)旅游要素联系不紧密,文化节庆效应不明显
虽然大连的旅游业一直注重创新点的培育,在推出“浪漫之都”等旅游促销口号后,又相继推出阳光、沙滩、大海的夏季旅游“3S”产品和滑雪、温泉、购物的冬季旅游“3S”产品;在原有的国际服装节、烟花爆竹节、国际赏槐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连国际葡萄酒美食节、大连国际婚庆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以带动大连文化旅游活动的创新和拓展。然而,由于目前大连各文化旅游要素之间联系不紧密,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不强,致使大连文化旅游活动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被大大削弱。因此,要实现大连文化旅游的快速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各旅游要素的裂变和重组,将单个要素的增长扩张为整体产业链的发展[15],进而增强大连文化旅游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大连旅游业的竞争力。
(4)旅游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环境优势逐渐弱化
在当今社会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之下,大连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规模、便捷程度、服务质量等亟待提高。目前大连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的政府网站主要有大连旅游网、“i慧游”网(大连智慧旅游平台),虽然能够及时为游客提供有关大连旅游方面的信息,但在信息的动态化、更新速度以及电子商务运用等方面尚需强化。而各大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的网站则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联网共享少,信息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16]。城市环境方面,大连作为闻名全国的“花园城市”,其整洁、干净、优美的城市环境曾经是大连发展旅游业的环境优势和原初动力,然而当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外在环境的建设,当一座又一座“花园城市”出现后,大连的优势已黯然失色[14]。特别是因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改造所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更使得大连的城市环境优势进一步弱化,严重威胁了大连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5)文化旅游产品影响力弱,旅游淡旺季影响较大
长期以来,大连旅游主要以滨海风光与城市观光的游览型旅游为主,虽然这类旅游产品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但这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替代品很多,在一定情况下,极易受到来自市场容量的制约和季节性影响[17]。且不说大连同南方的三亚、厦门,北方的青岛、秦皇岛等知名的滨海旅游地相比相似性较大、相异性较小[18],单就季节而言,一到冬季,大连就很少能体验到大海的浪漫与温馨。为突破大连旅游发展的这一瓶颈,大连市虽然开始着力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亟待强化,主要表现在大连博物馆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很难能对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现有的节庆旅游活动虽然数量众多,但有影响力却相对匮乏;此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温泉游、滑雪游和采摘游等特色不明显也成为制约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提升百年新城的文化气息
文化资本的基础方面,虽然大连不像北京、西安等城市那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连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大连的近现代文化因素和战争遗迹却异常丰富,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战争遗址旅游、近现代文化旅游、中外文化鉴赏游,并逐渐形成一系列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必将大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的品质和档次。文化资本的获取能力方面,大连作为海滨城市和移民城市,大连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积淀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大连文化。大连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体现出开放性;是一种融和文化,体现出包容性;是一种外向文化,体现出先进性[20]。因此,大连的城市文化资本具有较强的获取能力,聚集了滨海与内陆、东方与西方等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并不断成长壮大。文化资本的保障力度方面,随着大连文化旅游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以文化驱动战略增强旅游产业活力举措的贯彻实施,大连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将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气息将大大提升。
(二)以“大海”为基调,突出“浪漫之都”的文化主题
大海是大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连有海岛260多个,风光各异,海产有别。若在传统的海滨风光旅游项目之外,若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将海岛的自然风光、渔业资源及其文化蕴含结合起来,开发、创意出一些海洋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专项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尽览海岛风光,过几天渔民日子,或泛舟垂钓,或出海捕捞或趁着退潮拾海等将是极具吸引力的休闲娱乐旅游方式,既突出了大海的特色,又符合“生态旅游”的潮流,应是大连形成海洋文化游的一个方向[21]。大连“大海”的基调同“浪漫”的主题紧紧连在一起。在2012年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大连旅游宣传口号“浪漫之都、时尚大连”荣获“旅游宣传口号”第一名。这标志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营销,特别是在央视广告中的不断宣传,大连“浪漫之都”的旅游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国内外的观众和游客面前,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一形象不仅凝聚着大连曾经拥有过的时髦、洋气、开放,更展现着当今世界盛行的时尚、浪漫和现代,是大连的海洋文化、融合文化、开放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高度抽象和浓缩,是大连文化精神的最佳体现。因此,大连发展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和展现“浪漫之都”的文化主题,将大海的万种风情同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俏丽多姿的城市广场、清新宜人的城市环境和俊俏时尚的大连人等融汇在一起,展现大连文化旅游的多姿多彩和深厚蕴含。
(三)以“北方不夜港工程”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为完善大连城市国际化服务功能,提升全市服务业的总量和水准,进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2011年8月大连市启动了“北方不夜港工程”。该工程借助大连市临港临海的优势资源以及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整合城市夜间生活的要素,以炫丽的灯光系统为背景,以旅游消费和文化景观为载体,着力发展集文化、休闲、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夜经济”产业,精心打造魅力独具的“夜大连”文化旅游与休闲品牌。具体包括利用渔人码头、傅家庄公园等海滨建设楼体幻影、地面幻影和LED互动大屏打造具有标志性的灯光炫亮体系和亮丽海滨夜景;整合沿海游船及码头资源,引进一批新的豪华游船并开通新线路;启动小平岛和老虎滩游艇不夜港及海鲜美食街项目,并积极推进天津街“不夜街”和俄罗斯风情街整合改造项目。“北方不夜港工程”不但可以完善大连文化旅游与休闲产品,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性,将大大丰富大连文化与休闲旅游的形式和内容,进而提高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或水平。
(四)借助“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机遇,提升文化旅游的信息化水平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国家旅游局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服务的提升而实施的试点工程。智慧旅游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要求利用高技术手段,将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打造集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目前,大连市正精心致力于智慧旅游城市的打造,其平台架构由旅游行业规范及监管、旅游产品及服务超市、多语言服务交流及响应、智能虚拟导游服务、跨平台感知及响应、综合运营服务中心等6大支撑体系和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发、实验测试、推广应用、培训等5大基础环境共同组成。大连“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不但为大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提供支撑,更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连旅游要素的整合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大连文化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的智能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大连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
(五)重塑“花园城市”形象,美化文化旅游的环境氛围
近年核心参与的旅游项目有大连、宜宾、长治、滨州、乌海等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北京市海淀区、内蒙古喀喇沁旗、湘西永顺县等区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四川贡嘎雪山、江西大觉山、河南九里湖、四川瓦屋山、眉山黑龙滩、黑龙江香炉山等景区的总规、策划、详规的编制。
“渔樵耕读”是指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平民化生存方式,它们所营造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令人神往。现代人非常向往与追求一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非常喜欢“渔樵耕读”这种古朴、自然、悠闲的生活方式。
1、开发转型:由“奇石”转化为“画布”
目前蜀南竹海中心景区的主要卖点是“竹海”,突出了整个竹林生态景观的规模性和树种的多样性。景区内仅有若干个经过初级开发的景点(竹文化博物馆、翡翠长廊、八宝寨、忘忧谷等等),没有进行深层次、主题性的开发和概念上的包装,景点主题凌乱、缺少文化内涵,景点间缺少文化脉络的传承和联系,景点与乡镇(万岭镇、万里镇)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和联系,景区内的景点、乡镇、酒店都处于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状态,没有形成很好的环路和旅游网络。
尽管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流的,但是将其打造成为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或者王牌景区,尚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强调保护蜀南竹海的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项目组从“功能分区、文化融入、产品提升、项目策划、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高起点、大手笔、多领域的开发思路,实现蜀南竹海景区由以“奇石”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向以“画布”为背景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转型。
2、人文回归:渔樵耕读的东方休闲意境
在西方文化澎湃汹涌的今日,在人文回归等备受青睐的时代背景下,对蜀南竹海风景区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由竹海风光所激发的一般性情感愉悦,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主体心灵应该超越这一般性的情感愉悦,进而感悟自然之道、之理的最高层次。
风景旅游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文化内涵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游客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使游客在游览体验之后能够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景外味,才算有意境。因此,蜀南竹海风景区中所具有的那种秀美、景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竹海风景观光的终点,又是竹海景区文化内涵再创造的起点,是竹海风景区与游客之间沟通、互动、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蜀南竹海风景区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竹海本身,也包括竹海以外的无限性,即“景外有景”,它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传统文化与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因此,蜀南竹海风景区应该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其内在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鉴于此,依托于竹海、湖泊、飞瀑、农田、古居、乡村等多元自然、人文元素,依托于以“竹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底蕴,项目组提出了蜀南竹海风景区以“渔樵耕读:渔樵诗情耕读画意”为主题的创意思路。
“渔樵耕读”是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生活画卷的一种向往,一种返古归真的人文回归,它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作为游人寄兴抒情的依托,体现出一种世外田园、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东方意境必将吸引海外游客的到来。
3、“渔樵耕读”四大主题和项目创意
蜀南海竹海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形式可以用“渔樵耕读”作为表现主题:其中,“渔”表现的是一种渔家生活的悠闲意境,主要由“渔翁垂钓、水上人家、水上竹排、打渔捕鱼”等滨水休闲项目组成;“樵”表现的是当地农民开展种新竹、挖竹笋、伐老竹、竹加工等各种与竹相关的生产、生活情景,并转化为各种项目供游客参与和体验,亲身感受“樵”的生活意境;“耕”表现的是蜀南乡村的一种生活意境和场景,情景设计“牧童吹笛、农田民居、竹寨、竹楼、竹餐饮”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读”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的生活意境和状态,可以通过“书画苑、竹林精舍、竹林诗社”等项目,这四个主题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与蜀南竹海的竹文化融绘与一体,表达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休闲意境。
渔:考虑到蜀南竹海景区中的海中海湖水清澈明净,可以考虑在水面时放养一些白鹅、鸭子、鸳鸯等出没,两岸郁郁葱葱,竹林绵延不绝,岸边设置有“苎翁垂钓”、“村姑捣衣”、“水上人家”、打鱼渔船、水上竹排,使之成为一幅天然水墨风情画,宛如人在画中游,置身于秀美山水之间,使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樵:将竹海景区内的开展各种与竹相关的生产活动包装起来,使其成为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融为一体的活动项目,例如:“种新竹、挖竹笋、伐老竹、竹加工”等各种生产活动,游客既可以欣赏,也可以亲身参与,还可以听到竹林里传出的美妙山歌,给游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耕:规划整治竹海景区的北部农田,体现以“土地、民居、堰塘、果园、花圃、农田”为农家休闲空间的区域整合思路和项目空间布局形态,开展农田耕作、农活体验、农家休闲、瓜果采摘、山野牧歌等旅游产品。实现交通多样化体验,如:马车、骑马、步行、轿子等古朴的交通方式。在竹海景区游览观光的游客可以看到一个个由川南民居构成的乡村,牧童横笛骑老牛的情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一片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农田,给游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其感觉自然“与众不同”。
关键词: 广州漱珠涌 历史文化景观 旅游开发
广州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漱珠涌,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过。但是漱珠涌沿线区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这也是由于广州老城区改造和保护引起的。只是历经数年,这方面的改造政策却仍未落实下去,许多规划还停留在纸面上。因此,为了让漱珠涌的历史文化为大众所了解,保护我国此区域的历史文化,就有必要研究漱珠涌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方案。
1.广州漱珠涌
1.1历史文化背景
漱珠涌在清朝属于广州海珠区域最早形成的街区,因其地理位置与四面环水的因素,当地人称呼其为“河南”。漱珠涌城区最初从西北角开始发展,至晚清末期此地发展仍局限在西北版块。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这期间,可以说是漱珠涌发展历史长河中最繁华的时期。清朝时期曾有许多文人骚客为这里的景象谱词,清代还将这里对外开放,成为有名的旅游景区,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在此定居,发展生意。
1.2漱珠涌崛起的原因
综合漱珠涌崛起的内外因素,大致上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
(1)交通方面其属于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漱珠涌地处海珠区域西北角,南延海珠涌,北接珠江,涌口对十三行商馆区。此处江面并不宽,因此人们过江较方便。西侧是方阔的白鹅潭,属于珠江南北航道的交互点。海珠区南侧番禺所有乡产出的粮食与农副品均需过海珠涌与漱珠涌才能运至省城[1]。
(2)自然条件很有优势,古时此区域水面比较宽阔,有很多小岛与沙洲,后因淤积使得岛、沙洲连在一起,形成如今的海珠区。这与广州其余河涌成因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正是因其独特的成因使得该河涌两头均与珠江相通,水位伴随珠江涨落,受潮汐限制。这般密集的水道网,就给水上便利的交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形成非常典型的岭南水乡景观。
(3)此处属于堪舆家心中的“风水宝地”,由于古人受风水理念的影响,多愿意在此地建住宅、开商铺等。这对此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意义。
(4)十三行繁盛给漱珠涌崛起带来了发展机遇。清代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国人多是集中在广州区域,十三行更是一枝独秀,这就使和其仅隔一河的漱珠涌地带被规划成对外开放的旅游区,如此特殊的环境给漱珠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古代漱珠涌与现代漱珠涌的对比分析
2.1漱珠涌曾闻名海外
漱珠涌在清代作为仅有的几处对外开放场所,给了众多外国人探寻并了解我国的机会,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其中不乏摄影师与画家之类的,将彼时漱珠涌的盛景摄下来,或者是留于画上,闻名海外。正是这些比较形象资料的存在,使人们如今还能够窥得漱珠涌清时的繁盛景象。某些图画和照片也曾在香港明信片的图形上,声名远播。直到上世纪初,漱珠涌的发展开始滑坡,最后销声匿迹。
2.2现今已经遗忘的漱珠涌
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经济的快速进步,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升,海珠区域人口的迅猛增长,众多工业企业的迁入,使漱珠涌地带受到污染,并逐渐加重。直至六十年代末端被掩盖在历史河流里,成为地下渠,消失于地图之上。漱珠涌这个称呼渐渐被众人遗忘,昔日的繁华景象也被臭水沟之类的描述所覆盖。漱珠涌地带当年极为出名的几家茶楼,如今仅剩下成珠楼还支撑着,只是经历了1985年的火灾后,也一蹶不振了。曾经古香古色的建筑逐渐被拆,仅留成珠食品这个不大的铺面还在出售着闻名中外的成珠楼美食之一的小凤饼。因各种因素,曾繁盛的海幢寺在民国时期已被改为公园,面积一再缩减,许多土地被用作其他用途。比如说南武中学、市红十字会医院之类的场所就曾属海幢寺范围。“”期间,海幢寺遭严重破坏,显赫一时的伍家、陈家之类的巨商也已不在,仅存留下来的潘家大院如今成了居民大杂院,被破坏得非常严重,最终被地产开发商建成高楼大厦[2]。
3.漱珠涌历史景观旅游开发方案
3.1重现可能性较高,保护与重建工作得到民众支持
现今,漱珠涌的历史风貌基本上被破坏殆尽。但仍有幸运的一面,抛开此地带少有的几座高楼之外,大片区还属于低矮的房屋建筑。其中某些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也被划入市级文物保护行列。类似潘家大院之类已被大肆破坏的古建筑,还保留着主体结构。还有部分已消失的古建筑也依然有迹可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海幢寺已被重修,作为公园与寺庙这两种身份存在着,接受八方游客与信众,并且,此地民众对于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与建设很是赞同,这也使此地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得到了附近民众的支持。比方说,就曾出现某居民将自身收藏几十年的“漱珠”石匾给贡献出来,此石匾曾是镶嵌在漱珠桥上面的。民众这种支持的做法还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给漱珠涌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与建设工作营造出良好气氛,能够很大程度提升漱珠涌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成功的概率。由此可见,想要成功让漱珠涌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得到开发,不仅需要分工做好古建筑重建与修复工作,还需要加大重现漱珠涌历史文化风貌的意义与作用,以此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帮助。
3.2加大规划落实力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州城市面貌变化较大,老城区改造进展较快,留给人们回忆的古风貌已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漱珠涌就有了被人们铭记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需加大漱珠涌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参观游览。几年前,学术界就针对南华西街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等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规划部门更是制订规划,只是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保护范围内仍然存在部分高楼建筑在继续赶工,可见含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建筑很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保护,需要加大关注力度与规范力度,杜绝此种现象再次出现,将保护与开发规划措施具体落实,这就要求赋予《规划》足够的权威性,才能成功加大其执行力度,保障其切实执行。
3.3将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漱珠涌想要实现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单纯进行保护或者是单纯依靠开发,均很难达到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目的。因此,必须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达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目的,形成双赢局面。同时,此地旅游开发工作,可以借鉴国内外老街区改造的先进经验,比方说创建RBD,政府只要监管严谨,不需要过大投入。
南华西街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建设初期可将漱珠涌沿线作为纵轴,将横向的南华西骑楼街作辅轴,进行重点建设。在建设工作开始时,必须对漱珠涌揭盖复涌的可能性作出科学合理的研究,保护改造区沿线古建筑时可引入资金,根据已制定规划,按历史风貌沿河涌兴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建筑与庭园,以作休闲娱乐餐饮旅游开发。
4.结语
针对漱珠涌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开发,许多人士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要重现漱珠涌的风采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同时必须加强方案编制,同步实现开发与保护,以便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市民化农民的市民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近几年国家的三农扶持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加之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城市再就业较为困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农民转换身份的意愿大不如前。在短时间内,农民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也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市民化农民在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无法同步进入到市民程度。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很难得到其他市民的接纳和尊重,农民成为市民后有较强的被“边缘化”或“城市弱势群体”心理[4]。
2.急需学习与体认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一片旧楼倒下去,一群富豪站起来”。农民因拆迁失地成为市民,因安置费而富裕,部分人将补偿得到的多余的安置房出租,对力所能及的诸如清洁员之类的工作就提不起兴趣了。不少人打麻将,少数人甚至把吸毒、酗酒、赌博、放高利贷当作最为热衷的消遣与投资方式。一些人一夜暴富后又因为赌博、吸毒等原因而返贫。市民化农民急需学习与体认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3.总体上,市民化农民对于旅游消费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
一是认为旅游消费完全是一种成本。旅游经历和精神享受都是过眼云烟,旅游消费的成本或者负担不可能再被收回来或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效益。二是认为旅游消费属于高层次需要,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把收入投到子女婚嫁、教育或改善生活条件上更为合理。三是认为旅游消费是有风险的。旅游目的地的语言、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与居住地不相同,旅行社的服务质量不可预知,这些都超出了旅游者的常识和控制范围,消费风险使他们保持着对旅游消费的谨慎态度。综上,在针对市民化农民的旅游市场开发中,一要注重减少旅游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降低旅游消费的门槛。二要注意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环境的差异性,突出对异地自然、文化和风情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增强旅游的新奇感。三要改变市民化农民对旅游消费的成本效益观念。通过旅游使消费者了解新文化,结识新朋友,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新技能,使旅游成为一种学习过程和人力资本再生产的途径。四要注意旅游服务的质量,使旅游者获得正面的旅游感受,并超出旅游消费者的旅游预期,让前一次旅游成为下一次旅游的动力。
二、开发市民化农民旅游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
1.“近”的产品策略
“近”的产品策略主要是:一是利用地理上的“近”减少心理畏惧感。我国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省(市、自治区)比比皆是,省(市、自治区)内或相邻地区就呈现出与居住地很不相同的民俗特色、文化历史、美食娱乐、自然风光,有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利用这些旅游资源的先天优势开展短线旅游,开发差异化、互补性的短途旅游产品,吸引未曾出游的市民化农民尝试旅游消费。二是利用心理上的“近”增强心理上的契合度。公众心目中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容易拉近与市民化农民的心理距离,如“都市风情游”的北京、上海,“健康疗养游”,“历史古迹游”的西安、南京,“致富样板游”的义乌、东莞,“自然风光游”的桂林、海南,“宗教民俗游”的河南、浙江,等等。亲友工作、生活的地方也可以成为理想中的旅游目的地。三是由于市民化农民群体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且务工人员相对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成为潜在的旅游目的地。四是旅行社还可以根据市民化农民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年龄、性别等各不相同的特征或经商、学艺、宗教、疗养等特殊要求,为他们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总之,市民化农民对名气大、亲友去过的旅游地、亲友的工作生活所在地、自己偏爱的旅游目的地等了解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相对较小,产生旅游消费的可能性较大。先熟悉后陌生、先近后远是发展市民化农民旅游可以遵循的规律。
2.“低”的价格策略
较之于农民身份时代,市民化农民的经济条件好一些,更崇尚文化消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但他们一般还是比较节省。因此,旅游企业应采取低的价格策略,来吸引市民化农民旅游。一是精简行程安排,降低旅游总费用。减少旅游自费项目和购物点,精心设计旅游路线以缩短行程,适当减少单次旅游的时间,尽可能减少旅游价格。二是可由市民化农民自选旅游产品,自定旅游消费价位。如可由市民化农民旅游团成员推举代表,在旅行社指导下,商定旅游行程、食宿标准等,使市民化农民旅游者对旅游成本的构成更明白,并使旅游者通过旅游全程感受到旅行社的服务和旅游消费的价值,从而确认与旅行社共同商定的旅游消费价格的合理性。三是尽力减少不必要的旅游开支。一般来说,市民化农民喜欢精打细算,能吃苦,体力也较好。因此,可以选择大众化的食宿行等设施。如果可以减少开支,他们也愿意携带更多的行李。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季节、目的地等因素,在旅游出行前做好包括携带旅游必备物品的提醒服务,尽力减少不必要的旅游开支[5]。
3.“专”的渠道策略和人员策略
实行“专”的渠道策略和人员策略,旅行社一是力争在市民化农民聚居点专门设置旅游组团宣传点、报名点,使市民化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关于旅游景点、旅游消费的宣传和推介,通过街谈巷议、耳濡目染,增强对旅游消费的认识和接受。二是加强与当地居委会、社区团体和具有良好商誉的商业机构的联系,利用这些可信度高的单位来组织报名,使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质量保证和旅游消费售后服务产生积极、正面的关联。三是组成市民化农民旅游专团。由于市民化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度不高,知识、阅历、生活习惯、语言等与城市居民不同而怕城市居民旅游者瞧不起,因而更愿意与邻里乡亲组团出游。形成市民化农民旅游专团出游,团内自然生成的亲友关系纽带便于旅游者相互间的行动协调。四是培养专业导游,即培养为市民化农民旅游服务的专业导游。他们应熟悉当地市民化农民的的语言、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了解当地市民化农民的经济状况、消费心理,了解他们的出游经历和对旅游消费的预期,做好旅游过程服务。如可以针对市民化农民文化层次较低的特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景点解说,尽量按照旅游者的生活习惯安排饮食,学说(唱)一点简单的旅游者地方方言(民歌)等,使服务更贴近、更贴心。为市民化农民旅游服务的专业导游在每次导游前应针对本次旅游消费者认真做一次“备课”。
4.“先”的促销策略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国际化;贵州少数民族;英语地处
中国西南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内陆省份,境内除汉族外世居着l7种少数民族。原始自然的高原喀斯特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山地多民族文化曾让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赞誉贵州是一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画卷。如何让这幅画卷更加绚丽多彩从而全面实现小康呢?国家旅游局官员认为“尽快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贵州的科学抉择。”_l显然,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走国际化道路,英语成为实施旅游国际化的载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素质会直接影响旅游国际化的推进。为此,要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介贵州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亟待提高。
一
、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及其罔际化发展势头贵州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贵州按照国家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围绕“要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培育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积极推进贵州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建成旅游大省。首先,充分认识到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为前提,从贵州实际出发,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改善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每年拨出专款作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
此外,旅游规划体系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由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准。更重要的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同样,以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显然,贵州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提高了总体经济效益。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标志着贵州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如省旅游局官员所言:“2011年贵州旅游业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随着贵广、渝黔高速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建设的推进,贵阳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将会大大提升,交通的改据省旅游局统计,2007年贵州旅游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43万人次,同比增长33.7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7%;接待国内游客6219.89万人次,同比增长31.90%;国内旅游收入504.04亿元,同比增长33.42%。实现旅游总收入512.04亿元,较2006年净增125亿,同比增长32.36%,相当于全省gdp的18%、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已提前完成发展目标中的相关指标。2008年,贵州旅游实现总收入653.13亿元,较2007年净增140亿元,增长27.5%。旅游总收人在全国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接待总人数8190.23万人次,同比增长30.77%。2009年贵州旅游实现总收入805.23亿元。2010年,贵州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0%。旺盛的旅游需求对贵州旅游保持较快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人世,承办奥运会、世博会促进了贵州的对外开放。贵州与海外在旅游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有利于贵州旅游产业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及国外市场的开拓。为此,贵州旅游的总体要求明确: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加大以入境游为重点的高中端客源市场开发力度。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指出:“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制定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不断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国际旅游研讨和合作,贵州将借‘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成功的契机,用世界眼光和新的理念来提升旅游开发水平。”无疑,贵州旅游的发展要走国际化道路。
旅游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进步的象征。贵州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标志着贵州在遵循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国际化发展显现了贵州的优势: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类型多、质量高,相当多的资源具有世界级资源价值、具有超国界吸引力。例如,贵州省荔波县被列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名录,黄果树瀑布和龙宫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贵州各少数民族文化纯朴自然、独具特色。生态环境珍奇秀丽、得天独厚,这都为贵州旅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国际旅游发展的规律,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时,观光是主要的旅游方式;当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时,休闲旅游成为主流。目前贵州入境游客对旅游方式的要求较高,那种走马观花、人均消费低、对环境破坏大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境外游客对舒适感、体验度的追求,他们寻找那种生活化的休闲旅游。贵州旅游也正逐渐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和集约阶段过渡,即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贵州旅游业正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等休闲旅游方式。诚然,贵州旅游在国际化发展中有先决条件开发中高端旅游,让境外游客的贵州之旅能成为他们的“生命加油站”和“精神调节方式”。
然而,旅游国际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还需要树立理念、构建管理体系、完善管理队伍。贵州旅游国际化发展在突显其优势时也暴露其劣势:旅游业现有机制中存在局限性,约束着旅游产业的转型。例如,相关服务行业的机制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接轨,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等。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存在的这些制约因素使贵州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和挑战。旅游国际化实则包括形象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客源国际化,缺少任何环节都会影响旅游的转型和升级。解决问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机制上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接轨,加快国际化进程,营造浓郁的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增强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从而拉近贵州与世界的距离。
作为旅游国际化产业中一个极有优势的旅游接待省,贵州只有设法吸引更多的国际旅客频繁进入才能保证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及时更新旅游设施,使旅游业的发展呈良i生循环。
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素质与贵州旅游罔际化的关系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据统计,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尽管贵州建省不过500余年,但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从那时起贵州各民族的先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其灿烂独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也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推动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国际交流,要在发展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旅游发展的国际化也要求人才国际化,除旅游业内人员的素质需达到国际标准外,生活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的人们也要设法减少与外国游客的交流障碍,要按国际化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要求来推介本民族文化。同样,由于少数民族居民是民族地区的主人,是民族特征的载体,境外游客也期望能与当地少数民族零距离接触:即能在不经过翻译或尽量少用翻译的情况下直接与少数民族交流和沟通,哪怕只是简单的英语表述或借助身势语的边说边比划。事实上,这就要求提高民族地区人们的英语素质。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学生抓起。学生可塑性大、参与积极性高、更具创新性等特点可使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快速高效的培养。综观旅游业发达的非英语国家和地区,不难发现当地居民,尤其是学生,都具备较好的英语素质。从艺术圣殿法国到音乐之国奥地利;从崇尚历史的意大利到桑巴狂欢的巴西;从南亚诸国到韩国或日本,当地居民的英语水平的确帮助国外旅游者在当地获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样,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旅游国际化发展成功例子。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喀斯特奇观——石林吸引着众多的境外旅游者。为了更好推介当地的旅游资源,并按国际化的要求来发展景区,有关部门采取超常规的方式来提高当地学生和居民的英语水平,学习内容立足实用,学习方式不只靠学校教育,还靠在日常生活中的长期增强式培训,因而当地百姓都能说上几句英语,许多英语导游并非科班出身,而是由当地学生充当,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加快。
开创人人学旅游、人人爱旅游、人人创造良好旅游环境的新局面也是旅游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居民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权利。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会直接影响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直接决定着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品位与竞争力。【4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素质决定着他们参与家乡旅游发展的质量。因而在提高民族地区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相应提高全体少数民族公民的文化修养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素质,使他们既能有效配合旅游行业人员展示本民族文化,也能出色完成学校要求的英语学习任务,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打下扎实的量由出。
贵州省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成长的环境相对特殊,受教育的环境相对较差。民族聚居区和民族散居区的学习条件又有所不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虽已在少数民族地区各层次的学校开设,但由于多种原因,各地区不同群体的英语学习质量不等,水平参差不齐。调查发现,散居在经济较发达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条件较好,所读学校有竞争的氛围,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但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如散居区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聚居区的学生一直就读于贫困或较贫困地区的学校,当地教育相对滞后,客观上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同时,学生的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英语成绩往往不及其他科目。因此,英语课的尽早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成为当地政府和民众关注的一件大事。
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素质的对策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素质是个系统工程,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需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启发者和知识信息源;家长起督促作用。学生年龄越小,三者的配合就越紧密,教师的作用就越发凸显;反之,学生的年龄越大,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对家长的依赖性越小,但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多元化。为此,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民族地区英语师资的综合素质英语师资的综合素质是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要求,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一项细化。英语教师须先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因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总和。”5j3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包含其中。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提出的相关公式中得以体现: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素质。同时,我国外语教学专家也指出:“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自身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技巧、教师自主的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的因~质o和\"i专612羹喜教学。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现有师资的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该地区英语教师队伍总体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学历达标率低;教学理念不能及时跟上时展的要求;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创新,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差;部分教师不安心在偏远地区任教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学历结构差距较大,而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更低。
因此,要鼓励教师进修,多方筹措经费为其提供便利的进修条件;要依靠教师职后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学历结构;要常请专家和发达地区的教师来举办学术讲座和示范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的业务发展。其次,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加大对英语的要求,英语教育的发展须适应新形势。因此教师的观念要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要改革创新,教学中要多法结合,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再有,要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力提高待遇,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二)激发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兴趣和动力在英语教学中总是第一位的。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培养他们自觉求取博学的动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树立自信心。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更需培养和保持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多数学生不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动机,故兴趣不大,动力不足学生很难坚持下来。为此,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须做到:首先,注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英语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合作,成功的合作建立在教师“爱的教育”基础上。一旦爱的教育能有效实施,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继而“亲其师,信其道”。其次,重视入门教育,抓好基础阶段的学习。入门阶段的英语教学注重语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随后逐步增加词汇、语法等相关内容,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最终目的。学校要选择英语语音条件好的教师承担英语入门教育,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再有,教学中融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大量使用任务型和主题型教学法来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真正主体。最后,开展内容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缺乏语言环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也因此受到影响开展有教师指导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一定程度弥补该不足,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例如,课外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当地民族旅游资源,设计情景让学生用英语来介绍他们的身边景、身边人和身边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极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困阻英语学习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等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迁移作用。这无疑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
针对这些迁移因素,要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才能快速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果。
首先,找出民族语言和英语的语音异同,对比教学。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先决条件,学得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任何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都以其特定的声母和韵母形成独特发音。其语音中除有音素外,还有重音、语调等超音段成分。为让民族学生更容易掌握英语的语音,对比是很有效的方法。例如,有教师就把仫佬语中的词尾塞音、鼻音与英语的爆破音、鼻音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所在,通过对比,仫佬族学生就能很快学好英语的这两种音。其次,翻越文化语境阻隔,克服文化心理障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语境给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确造成很大困难。界于文化语境包括了某个民族所有的文化内涵,加之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流长,存在着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方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表征。当民族文化观念折射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心理多为封闭、保守和传统。
具体产生的心理特征包括羞涩和自卑。因此,要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阻隔和障碍,让他们了解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不便,采取更切实际的教学方法,鼓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最后,分析思维方式的差异,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水平。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语言不仅在表达思想时是必要的,而且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_8j3∞但由于语言的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产生了差异。要学英语,就要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和进行表达。例如,对待赞扬的态度,中国人以谦虚为荣,西方人则比较实际。同样,在进行英汉互译时,不能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译句必须按英语的思维方式调整结构。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调节文化观念,转换思维方式,进行有效交际。
(四)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在任何阶段都要培养学生听、说、读、译五项技能。听和说的技能被列在其首,可见具备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但听说能力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好英语的“瓶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首先,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关键在于打下扎实的英语语音基础。语音是语言第一要素,学生的正确发音有助于听力理解。因此,要通过正确教授学生英语国际音标来规范他们的英语发音,继而强调语音中的连读、弱读、失爆、鼻腔共鸣等发音技巧的训练。同时,明确意群现象在口头表述中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通过从短句到长句和难句的意群运用来加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和敏感性。学生的语音基础一旦打好,听说能力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其次,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分项训练。
英语听说能力虽是有机统一体,但学习中不难发现两者对知识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听是对语言的感知,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说是对语言的运用,是一种主动的产出,听是说的前提条件。因而在训练时通常要先加强听的训练,内容可从简单的日常会话到与所学课本有关的主题材料,语速选择可从慢速、中速,再到正常语速。还要注重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精听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各种听力技巧,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听力基础;泛听则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量中求质,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此阶段的训练重心就是听,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做到越多越好,教师要设计出相关的检测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随后加强说的当嚣的内容和材料后,教师不妨组蓑织相关磊的主题论,分别通过两人一组、三人一组、班级小组、班级大组、乃至全班共同进行讨论,课堂上营造只能讲英语的气氛,教师游走于各组之间,监督、指导学生,并不时参与各组讨论,然后采用特定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说的效果。课后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说的训练不问断,有延续性。
再次,整合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加强综合训练。听说能力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虽然听在前,说在后,但交际时听说的顺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此,单项训练后,两者需要有机整合。此时学生的单项能力也有一定基础,整合过程也就是对两种能力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此阶段不妨也加强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因为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会对该语言的运用起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经过对英语的反复感性认识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经验和体会有助于获得语感。人对语音、语意和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能助一臂之力。
最后,听说能力的提高可利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进入民族地区,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英语知识,介绍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哪怕开始时会有错误,但也要及时改正错误,坚持练习,充分利用这种实战英语的好机会。
(五)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学习英语时必须同时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该语言。少数民族学生更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来参与完善当地的旅游开发,因此,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是必需的。通常,在没有英语的环境中了解其文化,主要通过学习和观察。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肩负着深刻领会英语文化内涵和英语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要摆脱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六)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国际旅游常识大力推进旅游人才国际化需要重视教育培训,在加快培养一支与旅游国际化相适应的行业管理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同时,也茎喜墨篓案增加他们的国际旅游常识,势必达到既扩大知识面又协助宣传当地人文资源的目的,这种有实用性的英语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传授他们一定的旅游基础知识,教用英语简述当地的景区景点、涉外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码头和交通运输、娱乐购物、银行等最基本的情况,以及当地旅游的注意事项等。使他们的英语水平通过边学边用的方式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贵州旅游业要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挖当地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在外国游客的眼里,贵州必须不同于他们自己的国度,而这种不同就在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对他们而言,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民风、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审美追求、道德情操等就是异国风情,就是贵州旅游的文化特色。而传承着这些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如果能够用英语,哪怕只会一点,与崇尚他们文化的外国游客交流,展示自己民族的生活画面,那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把贵州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视为一个契机,须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素质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