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校本教研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

第1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良好的教研计划是确保教育科研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向教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校的道路是我们迎接课改挑战,走向新世纪的最佳选择。

      

一、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

     

立足本校实际,追求实际效果和注重实际应用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化”和“教育科研工作化”是我校正在营造的科研氛围,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是我校的校本教研的主要目标。

 

    二、确定课题: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把科研课题分为三级:即学校总课题;教研组分课题;教师个人子课题。

    

1、学校课题: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一项课题,即《主体参与,分层教学,异步达标》,同时我校还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

      

2、教研组课题:教研组每学期要针对本学科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围绕课题进行研究,重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3、教师课题: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从中选出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题要取熟避生,宁小勿大,不能超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不能设立过于抽象的课题。

 

 

      三、本学期将要开展的教研活动;

      (一)、学校

      1、本学期尽可能的传递各种科研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2、观看光碟《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内在人格魅力就会提升教育艺术。

      3、组织我校青年教师认真研究新教材,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汇报表演课,以此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走向成熟。

      4、组织 初一、初二学年教师“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课”,出课的教师在第一轮“教研组轮听课”中选出。

      5、近期末时学校将组织一次校级研讨课, 将采用说课、讲课、反思、互动交流、小组研讨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提问、讨论,组织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际教育行为、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讨,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6、组织全体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分析、优秀教案,把新课改的经验以文字资料的形式积累起来。并且进行评比和交流。

      7、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在教研组内要求新老教师结对子,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的,使我校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强大起来,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8、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和片的教研活动,通过开放的教研网络,经常和校外的同事沟通和联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

      

(二)、教研组

      本学期每个教研组利用教研日开展以下教研活动:

      1、组织一次“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轮听课”,并把上是轮听课上升到课题的高度,本学期确定的探索方向为:

      A、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B、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及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C、体现学习的探索性,探寻具体帮助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及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D、体现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尝试进行研讨式学习的课堂操作。

  2、初一、初二年级组织一次 “新课程课堂教学汇报课”每个教师出课一节,课后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然后教研组内的教师进行分析、研讨、交流。

3、每个教研组隔周教研日都要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和课题进展情况,教师之间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得到及时回应,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

 

      (三)教师个人      

教师每节都要进行教学反思,体现在教学记事中,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发挥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作用,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实践,把教研的主战场放在课堂上,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措施      

1、建立课题立项审批制度,课题必须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自主确定、自愿申报,并报教研领导小组备案,课题进展和落实情况要定期做出总结,教务处要及时掌握并提供积极支持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教研组内新老教师要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业务,促进老教师转变观念,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3、注重各种原始资料的积累整理,进一步统计分类,有专人保管,为今后教研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确保教研工作有效、深入、持久。

    4、注重理论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及时征集、评选论文、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并向上一级推荐。

    5、深入教研组检查指导教研活动,进入课堂跟踪指导教师的课题进展情况。

      

校本教研月工作安排:

2005年下学期:

      九月份:

      1、组织初一初二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轮听课

      2、观看光碟《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十月份:

      1、三学年课堂教学轮听课

      2、青年教师汇报课

      3、教研组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4、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十一月份:

      1、教研组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2、教研组轮听课

      3、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十二月份:

      1、组织全员参加的“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课”

      2、论文交流、案例分析、优秀教案评比交流

      3、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4、积累整理校本教研原始材料

 

2006年上学期:

    三月份:

      1、组织初一初二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轮听课

2、案例分析、优秀教案评比交流     

3、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四月份:

      1、课堂教学听课

      2、青年教师汇报课

      3、教研组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4、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五月份:

      1、教研组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2、教研组轮听课

      3、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六月份:

      1、组织全员参加的“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课”

      2、论文交流

      3、教师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4、积累整理校本教研原始材料

 

 

 

 

第2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XX年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根据县教研室和上塘学区工作安排,结合本校实际,本学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继续围绕课程改革,深化校本教研;加强质量监控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切实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二、主要工作

1、 着眼课堂教学,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本学期将首先以“优质课”评比为契机,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学区、县优质课评比。校内教研将推选教师上观摩课,拟将举行语、数低、中、高段观摩课,每个级段两节课,课后组织教师议课。

2、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本学期校本教研,将由教导处牵头,安排由优秀教师主讲的讲座活动。

3、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做好上学期的期末质量分析,关注教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工作。认真做好期末考查科目的考查,文化课的统一检测工作。本学期可能三年级语、数、英、科县教研室抽测。

4、 加强对完小的教学调研

5、 开展学科竞赛

本学期主要认真做好五年级学生英语书写大赛。

6、 加强教研组建设与校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活动

7、 积极配合县教研室和学区做好教科研工作

三、活动行事历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参加对象

1

9月3日—9月9日

开学工作会议、正常开学

全体教师

2

9月10日—9月16日

学区教科研会议

教导主任

3

9月17日—9月23日

教导处计划制定、学分审核

教导处

4

9月24日—9月30日

第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校公开课开始

5

10月1日—10月7日

校基本功选拔、学区新教师调研国庆节放假

全体教师

6

10月8日—10月14日

校基本功选拔、学区新教师调研

7

10月15日—10月21日

学区基本功选拔、校质量分析会

全体教师

8

10月22日—10月28日

五年级英语书写比赛、校第一次观摩课活动

相关老师

9

10月29日—11月4日

县基本功评比

10

11月5日—11月11日

学区小学教学联谊活动

相关老师

11

11月12日—11月18日

期中考试

12

11月19日—11月25日

县小学备课组活动、学区小学语文研讨活动

语文老师

13

11月26日—12月2日

校第二次观摩课活动

相关老师

14

12月3日—12月9日

学区中小学(语、数)教研活动

语数老师

15

12月10日—12月16日

学区小学调研活动、完小教学调研

16

12月17日—12月23日

县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第三次观摩课活动

相关老师

17

12月24日—12月30日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一)

18

12月31日—1月6日

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19

1月7日—1月13日

期末学生口试、考查科目成绩上交

20

1月14日—1月20日

期末考试

21

1月21日—1月27日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22

1月28日—2月3日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第3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54-02

一、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的意义

1.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科技、学术、文化、思想等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过程。高校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的文化视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相结合、相促进的过程,这必然会导致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会导致高校教育改革导向的变化。高校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传播国内、国外的先进科技和学术成果,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国际融合,加深各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进而更新教育观念,为创新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从而弥补教学资源的匮乏。教育家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一种国际的、多元文化的维度一体化到制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有利于各高校之间思想、学术、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2.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水准和科研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注重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和管理,从而拓展自身办学空间。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活动,高校可以直接引进优势教育资源,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关系上的核心竞争力有大幅度提升,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从而改善学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3.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是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促使我国高校与其他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区域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学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好,才能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区域教育国际化通过区域间、学校之间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趋势,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交流必然会推动区域国际化的发展和创新。

二、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展国际性学术问题的专题讨论活动、共同研究课题或研究合作领域的项目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和科研存在脱节现象,阻碍教学和科研国际化进程。教学和科研存在脱节现象是高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由于很难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中找到契合点,使得二者的关系产生了对立的倾向。一方面,一些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难以做到教学和科研兼顾,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国际性的学术活动,这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注重科研,科研处于主导地位,但也有一些高校注重教学,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而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需要二者的相互协调和融合,才能加快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2.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不重视,经济投入少,阻碍教学和科研国际化进程。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降低办学成本,规避教学风险,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观念意识和体制机制认识还不够充分,教学和科研合作的对象还需进一步提升,高校与国外一般大学或机构合作较少,与国外学者的合作不多,并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成果、对国家重大决策产生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小、期限短,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不能在短期内有所提升,阻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3.教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自我选择促使教学和科研国际化进程迟缓。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学校和学术上的认可,非常重视参与科研工作,但是,由于科研工作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活动,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努力,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是与国外的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科研工作的艰难,迫使一些教师放弃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参与国际之间的交流机会屈指可数,延缓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三、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的基本途径

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必须要建立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涵盖国内外学术研究基地,选拔各类优秀人才,拓展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渠道,推出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学和科研信息的国际化、教学和科研理念的国际化、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国际化。

1.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培养人才是教学和科研的融合点,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首先,创办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基地要借鉴世界著名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按照国际一流院校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标准设置课程,采用权威的国际通用教材和英文授课模式,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指导培养工作,定期为实验基地学生上课,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研究和国际交流;第二,促进国际间的人员交流。人员交流的国际化包括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人员流动性是衡量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选派教师赴海外学术访问、进修、科研合作等。同时可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华访问和讲学,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为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和科研信息的国际化。在科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丰富的、有价值的文献、馆藏资料和电子文件等信息资源成为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强有力的推进器。第一,我们不仅要追求信息搜集的数量,也要追求教学和科研信息的质量。通过在外文杂志上发表文章,建立关于学校、院系、研究机构等网页,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国际间的参观学习、合作办学项目等渠道收集和传播教学和科研信息,使教学和科研信息能够及时与国内外院校进行交流;第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的教育信息,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共享。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传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获得国外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专业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学术理解上的一致,另一方面实现教学和科研信息的国际化,这对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捷径。

第4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多平台体系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11-0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本科院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它是后续实验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计划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环境、条件及运行模式的限制,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创新和应用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和发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由地方各专科学校在合并整合的基础上升级形成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实验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扩大招生,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础薄弱的状况,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实验课,目前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就难以反映到实验教学中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21世纪化学科技人才,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体系重组、内容贯通”的原则,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加强无机及分析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核心,从实验课程结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进行改革与整合,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基础知识型到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3 整合与优化实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新建本科院校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涵盖无机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包括常用化学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重要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共性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必备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重在训练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的状况,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例,增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的实效,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容量和教学效果。在实验仪器方面,积极推广微量操作技术与方法,对于投资较大的实验,部分开设“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难于理解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5 增开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内容除了反映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外,增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验。在实验类型上不仅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选做实验的数量,而且内容不断改进、充实、丰富和提高,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扩展的余地,实现学生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培养,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实施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针对学生各人的志趣而设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实验题目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生的科研项目,选择优秀的学生到科研实验室,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实地参与科研实践,学生自愿组合,自由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加科研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研究、总结和报告,并积极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受到科研的全程训练,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 完善实验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等内容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实验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加强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实验考评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代之实施一套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方法,考试重点从获取知识量向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转移。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评采用实验操作考核、实验理论笔试与实验操作考核、命题试验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测试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

8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革,开拓创新,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专业化;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15-02

高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本科生在校完成学业的基础保障,而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更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传统理念中,本科生教学管理通常被认为只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辅助工作,高校本科生教学管理人员也常被看作是教学辅助人员,因而本科教学管理工作通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1]。同时,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又通常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烦琐的工作,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其长期在教学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主要由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务秘书及各系室负责本科教学的教学主任等人员组成。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直接影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对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1.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由于本科教学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尤其在经济效益方面,没有科研、研究生教学等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因此,很多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等工作上,而对本科教学工作重视和投入不够。这就造成了无论是从事本科教学的专任教师,还是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都无法获得较高的荣誉感和经济收益,从而导致了本科教学整体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效率和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多以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主,因此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简单的理解成了不需要具备太多专业技能的工作,从而造成了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认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要能按照已经成文的教学守则,保证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即可。这就造成了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凭着规定和经验开展工作,或者一味地按照领导的指示工作,缺乏运用正规地、专业地现代管理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主动、创新完成任务。

3.高校对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教务秘书等,在高校的地位、职务晋升、奖励等各个方面,都不及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大部分为事务性工作,工作的辛苦很难得到认可。在职称评审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归类为行政系列,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又对职称评审没有直接的帮助,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不能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前景,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的热情。而兼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各系室教学主任等的工作往往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极大地降低了其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如何加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只有做好基础教学保障工作,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由于科技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因此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首要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基础核心工作是高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只有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立足点是教学,要服务教学、配合教学,同时又要对日常的教学进行监督、检查以及评估等。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烦琐、复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能够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力求迅速、有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理念,能使用合理、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科学管理理念的、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3.只有理论实践相结合,管理和专业相结合,才能打造精英团队。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地升华成教学管理理论,再通过总结出的理论,不断实践、不断地完善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及能力,使管理工作效益最大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双重的专业知识,即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所在二级学院教学涉及的各项专业知识。

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分布合理、工作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1.增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养。加强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使新上岗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专业素养后,再进入工作岗位。通过日常工作,逐渐掌握基本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同时,通过学习,与同行、专家相互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自身在工作中的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和学院应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学历的学习,定期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接受和熟练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

2.健全选任制度,构建教学管理队伍人才优势。高校应该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以专业化为着眼点,平等、择优选用人才,增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性。逐步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管理素质精湛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3.更新观念,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高校应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其与教学、科研工作等价齐驱,一视同仁。同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增强其在职称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时的竞争实力,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帮助教学管理人员设计其职业发展路线,营造一个稳定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环境。

4.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队伍创新能力。建立一套以业务能力为标准、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考核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适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研究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探索出更加符合所在高校二级学院专业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是高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保障,因此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加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选任制度,更新观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强、专业素养好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基础教学 实训校本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历史久、涉及面广、技术更新迅速的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经济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可职业教育的滞后性和薄弱性往往使得高职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初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许多高职校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目前也尚未找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为了缓解这一在专业教学中日益突出的矛盾,让企业满意,许多高职校纷纷开始探索如何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和实操性,其中开展专业基础教学和实训校本化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1.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校企合作

借着这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东风,我院对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由各企业单位分别填写了企业调研表,这些新鲜、详实的资料无不昭示着企业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专业能力和态度的技术工人,更提醒职业院校:企业对电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求时时在变,这种变化与市场经济的进步紧密相连,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已经落后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的校本研究如果不能跟上这个步伐,就变得毫无意义。

2.开发校本课程,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之间是包容的关系,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的对象,校本课程开发可看成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形式或类型。统一课程突出的是地区的共性和统一要求,无法充分考虑区域或各个学校的个性和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只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满足不同区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

除了普通文化课程以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另一类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这就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基本能力的培养,改变因强调技能而忽视专业基础教育的现状。

有了校本课程,就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补充,校本教材除了要能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情况,反映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也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强化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伴随着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就是实训场所的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课程体系,然后按照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来建设实训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

3.进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从理论到实践”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这种逻辑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个结构中,而且存在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这一逻辑,教师总希望学生在进行实践之前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实际情况是,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前提下,多数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随着新的专业教学标准的逐步开展和深入,新课改也遇到了许多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教育者还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果没有学校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新课改的前景将难以想象。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者自觉自为的行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校本培训,是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

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教学标准的开发制定,继而参与新教材的编写和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实践,再结对校内一般专业教师,通过一至两轮的循环,带动整个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专业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在企业中找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自觉要求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采用校本课程设计的模式,选取实用性强的课题,在教学开发中提升教师的实际设计和工作能力。

4.强化校本管理,建立实效机制

据有关统计,我国已有658种教育模式,并且数量不断增加。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的浮躁现象,他认为这是教育患有浮肿病和多动症的表现。

从校本研究结果的评价来看,学校科研管理在以下方面需要改进:一是要改进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研究成果的认定,扩大研究成果认定的范围;二是要注重过程考察,将有无过程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三是要注重校本研究的效果,并对效果作全面的分析;四是要为校本研究创造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五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对校本研究给予鼓励支持。通过这些措施,校本研究成为学校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常抓常新的制度,成为推进学校实施专业建设的一种动力。

从以上分析和实践来看,有理由相信,只要结合教师、学校、企业三方的力量和智慧,电信专业基础教学及实训校本化的研究是充满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目前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要巩固电信专业的专业基础教学,提升技能教学的实用水平,采用以企业为方向、以项目为结构、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依托的专业基础教学及实训校本化的方式来完善和丰富电气专业教学,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第7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2010年11月24日,英国当届政府了上任以来的首个教育白皮书——《教学的重要性》。这份白皮书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核心,将师资培养列为未来教育革新的重中之重。在谈及师资培养的方式和手段时,白皮书多次高度评价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明确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并完善这一模式,为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长期以来,英国实行的是“大学主导型”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教师在职进修开始由强调脱产进入高校学习向在任教学校就地培训转变。这种做法在此后逐渐扩展到教师职前培训领域并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并表现出如下2个特点。

    1.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

    学士后师资培训课程(PGCE)是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主体。该课程由学科研究、专业课程和实践体验3部分构成。学科研究指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即教育史、课堂管理等教育理论科目的学习,实践体验是指在伙伴学校中承担班级教学任务或参与学校其他活动。实践体验是PGCE课程安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36周学习时间中占到25周。

    2.中小学与大学间的伙伴关系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是中小学与大学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英国教育学者弗朗将这种关系分为以高校为本的伙伴关系、互补型的伙伴关系、合作型的伙伴关系3类。

    在以高校为本的伙伴关系中,师资培养的目标、计划、内容都由大学制订,中小学校则是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平台,需要配合大学的要求去达成目标;在互补型的伙伴关系中,大学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中小学校和大学在教师培训中承担独立且相互补充的责任;在合作型的伙伴关系中,中小学校教师和大学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一种融合性课程,使学校教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培育模式和课程内容设置一直都是英国历届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2010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联合执政以来的首份教育白皮书以“教学的重要性”为题,就足见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白皮书多次肯定了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对提升英国教育水平的帮助,但同时指出“即便如此,许多新教师也不断反映对自身所具备的必需的关键技能感到相当不自信”。为了尽快改善这一状况,白皮书对校本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扩大覆盖范围、调整课程设置等改革和发展要求。

    1.扩大覆盖范围

    白皮书提出,英国政府将从多种渠道扩充师资来源,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除了实行多年、效果显著的学士后师资培训课程(PGCE),英国政府将大幅扩充效仿美国“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而成立的“教学为先”(Teach First)师资培训课程。此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招募来自牛津、剑桥等罗素大学集团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6周密集的暑期培训后到英格兰环境最为艰苦的学校任教至少2年。英国政府还将增设两个新的师资培训项目——“接下来教学”(Teach Next)和“从军队到教师”(Troops to Teachers),旨在招募学业优秀且具备良好人际关系技巧的职业者和退伍军人进入学校教学。

    2.调整课程设置

    英国官方列出了具体数据:仅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经常会有其他人员听取自己的课程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多达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培训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仅仅是坐在座位上听取别人的讲授,自己却未真正参与其中。据此,白皮书提出要大幅度提高实践体验在校本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分量,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有效的课堂交流所必需的人际沟通技巧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学科知识、学术水平以及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在教师培养中的重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3.模式重点向“以学校为中心”转移

    白皮书在强调校本教师培养模式要积极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提出要加强“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即中小学在政府直接资助下独立承担培养师资任务,开发并管理教师培训计划。大学等机构则根据中小学的设计和安排开展相应的辅助工作。教师培训模式重点向“以学校为中心”转移说明,英国政府将削弱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中小学校更多的权力,其目的是改变教师培养中理论化内容过多而专业实践不足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

    4.伙伴关系由“大学—学校”向“学校—学校”转移

    大学与中小学校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特点,而英国政府将校本发展确立为“以学校为中心”就意味着大学在教师培育方面影响力的削弱。为避免各中小学校局限于自己内部的教师培训,白皮书特别强调“学校—学校”的伙伴关系。白皮书指出,一个开放的教室环境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拥有更多机会和其他优秀同行沟通、交流,促进自身专业反思。为此,英国政府计划把已有的培训学校和师范学校整合,建立全国师范学校网络,加强学校间的联系。在该计划中,优质中小学校将成为师范学校网络的领导者,承担本地区教师职前及在职培训和校长培训工作,并为本地区学校提供诸如怎样提升学生表现等方面的专业协助。此外,政府还计划在师范学校举办一个名为“卓越教育领导者”的项目,为中小学中层领导(年级主任、学科组长)提供与其他学校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三、评述与思考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加强中小学校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教育的实践性。自推行以来,这项措施有效促进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迎合了英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中心的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起源地,英国的相关举措可以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透过这 份白皮书,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将紧密围绕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展开,其标志就是削弱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中小学校更多的权力,让教师和未来的教育从业者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在我国,自我反思能力也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校本教学研究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但事实上,许多一线教师只是对“自我反思”这一概念具备模糊认识而并未真正掌握具体的自我反思策略。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注重结合实践对教师具体反思策略的指导,如心理测试法、自我提问法、案例反思、对比评课等,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2.推广联校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区域优质师资的作用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伙伴关系由“大学—学校”向“学校—学校”转移,就是要通过区域内各学校之间的联校教研全面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同一地区的同级学校在科研力量、资金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价值,实现教育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联校教研就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校际合作、优势互补为策略,联合区域内各校力量解决共性问题或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教研。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全国师范学校网络”的经验,打破校际壁垒,建立联校教研的长期有效机制,加强同级学校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充分发挥地方优质学校、优质师资的影响力,使在职进修教师在优秀一线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潜在的“卓越教育领导者”提供发展平台。

    3.稳定“学校—大学”伙伴关系,在理论和实践间取得平衡

    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平衡教师教育中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师范生和在职进修教师在充分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得到优秀一线教师的指导。不过,英国舆论指出,此番校本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对教学实践技能的强调可能会导致教育理论学习时间的严重削弱。他们建议政府在加强“学校—学校”伙伴关系的同时,也稳定“学校—大学”伙伴关系,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

第8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课程优化

引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我校开设的机制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关教材的编写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课程结构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而是以行业科技为主要体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要求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必须能够解决某一生产实际问题。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依托学科,面向应用,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以现有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编写教材,编写时应注意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应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应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使教材成为实践性、实用性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授课方法和内容的设置

理实一体化授课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过多得操作实物,又类似于工艺课或实验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授课过程中,老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不管不问,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形式无实质。“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应讲清实践的顺序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将步骤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操作,老师督促学生动手,并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挂图、实物拆卸、板书等教学手段,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过程可遵循以下思路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站讲台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也不是将理论和实习简单地堆砌。所以教学过程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应遵循以下思路:教学目的:讲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选择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工、量具;教学过程编排;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对于教学难度大的内容尤为重要;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写安全事项;如何在作业中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2)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该有以下环节: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工量具等;教学时段安排;教学过程组织: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等,这一部分是教案的核心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以三个符合度为标准,即: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相关核心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我们自己说了算,还有用户(企业、学生、家长)参加评价,注重用户评价、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我校机制专业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专业的增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如何合理使用现有设备,制定更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还有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易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缺乏的现象,需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崔玉成,付红杰.谈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01-102.

[2]丁家献,李健龙.浅析数控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5):170-171.

第9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研管理;校本教研;区域教研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32-02

一、中小学教研的概念及组织方式

基础教育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就提到教师应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即研究者,是否从事研究是衡量某人是不是专业人员的重要标准。①因此教师应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而这种期许是希望教师懂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白己的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教研活动是最重要的形式。教研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方法地分析和解决学校课程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而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的一种实践性、反思性的专业发展研究活动。⑨

中小学教科研的主要施行单位为各级教研组织。在我国基础教研系统中存在着二级教研组织,对于二级教研组织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省(白治区一直辖市)教(科)研室、地级教(科)研室、县(区)级教(科)研室;第二种理解是省(白治区一直辖市)、县(区)级教研室、学校教研组。④由于学校教研组作为最基本的教研单位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地级教研室的工作方式及其实际地位同省级教研室基本类似,因此,本文中所提的教研组织采用第二种理解。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将中小学的教研组织分为两个层而:区域教研和学校教研。

区域教研室是中国基础教研系统中富有特色的组织,一般隶属于省或县(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制度赖以运行的基础。它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教研活动,对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负责。他们通常与师训机构通力合作,通过各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规律领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研究中小学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研组是中小学校学科设置的教学研究单位,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本学科的教学。⑥它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背景下产生的,最早是依附于学校教导处或教务处之下,是一种非行政组织。现在,多数学校己设有专门的教研室作为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部门。⑦这种方式可看作为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白身的资源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校本教研。

二、中小学教研管理及其重要性

区域教研管理就是教研管理者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树立科学化的科研管理思想和理念,制定和建立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队伍完善机制、科研评价机制,以便对教科研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③

校本教研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校本教研开展的程度、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管理是指从管理的角度制定本校的教研制度,分析校本教研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学管理中教研管理更加科学和创新。⑨

三、目前中小学教研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教研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从管理理念和方式来讲,长期以来,区域教研团队带有浓厚的命令性及强制性色彩,使得研究没有开放和协作的氛围,并且研究者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从人员素质和配备来讲,人员多,编制紧,人员的科研素质不高;另外,区域教研室缺少专业的人员或机构对其进行指导与支持;并且教研室肩负有出考卷进行教学结果测评的责任,因此在如何处理应试与素质教育的问题中区域教研室常常遭人诟病,并称其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二)学校教研所面临的问题

1.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不完善

在各个中小学中虽然有基本的教研制度但各项制度中教研组长的职责和各个教研员的职责没有细化,造成责任不明;而有些制度出现重复,造成一人多职,导致不能参加教研活动,自身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此外,学校没有根据白身实际制定符合本校的教科研计划。

2教师科研意识浅薄,敷衍心理较重

在一些教师看来,其本职工作就是学科教学,因此对于每次教科研活动不够重视,所以教科研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其次,教科研常常和评定职称挂钩,许多教师参与教科研只局限于外部要求,而不是真正热爱教科研。另外,教师日常工作繁重,难保证有时间来进行教研。

3教师的科研素质相对匮乏

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宏观、理论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因此他们热衷于进行一些浮夸式的研究,导致研究的问题假大空;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并且乐意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研究方而的训练,不知该如何开展研究,导致了教师的研究水准不尽人意。

4教师的教学过程缺少监督⑩

经常由于公开课的时间安排问题等原因,公开课观摩的教师和领导很少,有的上完课后也没有评课时间,这样使得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缺少监督,导致教研效果名存实亡。

四、问题解决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建议应从以下方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区域教科研

1.在管理方式上应提倡人本管理

在教科研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以管理对象的发展为中心,实现他们的全面、自由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科研效益最大化。

2提高教研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区域教研室可以和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教研人员专业性的提高提供帮助和支持。

3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察

在教研室针对中小学生举行的测评中应更多地增加素质能力的测验,减少应试技巧的考察。

(二)校本教研

1.完善学校教研制度

中小学可以成立校本教研组织机构,且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教研活动的总体规划。之后可明确各个教研工作实施小组的职责,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教研组长。其次,学校提供物质方而支持的制度,如提供专门的经费、场地,以及在进行工作安排时要为教师留出充足的备课、和反思时间等,使得制度能真正落到实处。

2调动教师的教科研内需

个体的内在需要才是其不断行动的内在源泉,因此在开展校本研究时,学校不能借助行政性手段强制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并且将其和晋升挂钩。相反,学校应在如何激活教师内在科研需求上下功夫,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剖析,真正使教师的教研需求实现升华。同时,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强化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激发教师进行教研的积极性:一方而可以对一些有修订校本课题研究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另一方而可以对各学科的课题进行招标,并且给予中标教师相应的经费支持与培训的机会。

3要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应加大为教师提供教育研究方而的培训的力度,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为其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定期请本校富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分享白己的科研心得,聘请教育研究方而的专家教授来对教师的教研进行相应的指导,让有志于校本教研工作的教师相互交流。

4确保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校更应花大力气来监督和检查教研制度的执行情况,如在课程安排和教研活动安排上尽量合理,确保参加教研的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在展示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使教师能真正体会到教研的收获和成就感,让学校变成既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进修提高的“课堂”11。

注释:

①昊振利关于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四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36-39

②丁钢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5-10.

③龚兴英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4

④丛立新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⑤丛立新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⑥张剑杰.中小学教研组建设[M].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⑦祝成林,张宝臣冲小学教科室发展脉络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12):36-38

⑧董屹敏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⑨顾燕华校本教研管理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