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新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化学课程教学 教学预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裂变”,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基于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念,贵在生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内容的“丰满”靠教师去润饰,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来表述预设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不仅仅表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首先,教学预设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尽可能使教学设计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尽可能使课堂变化的措施大都能在预设之内。
其次,教学预设时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具体地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突出“四化”:课程人文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整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最后,教学预设中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
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贵在融合。
任何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一致;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自身特点。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显三维目标,贵在参与。
新课程理想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1.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重情境,问题设置贵在有度。
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情境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对达到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二是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不能孤立,应与其他问题构成体系,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3.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顺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地展开、发散、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但是,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和多种因素差异,我们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随时调整,再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必须有效辅助,贵在整合。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但是,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并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遵循:(1)教学媒体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越简单越好。(2)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3)一般来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资源;若不能解决时必须首先想方设法采用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http:///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从初三到高三四个教学年级四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三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呢?本文将主要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作初步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
好基础
1.教师要根据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促使学生从课前的无意注意状态向课间的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有助于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这样,教师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同时也能把生活中有关化学的感性知识深刻化,零散的经验系统化,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提出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经验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当新的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概念发生联系时,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出问题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他们不满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喜欢从本质上看问题。所以教师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
4.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应用于生产、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已具备了相当的化学感性知识和经验,经常会对很多化学现象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切实解开他们脑海中的疑团,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体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亲身体验的知识要比被动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知识是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得出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会充满想象,充满愉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知识。
2.学生阅读教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阅读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知道该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查阅什么资料,如何自学课本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3.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不仅体现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三、师生相互交流,把互动式课堂
引向深入
1.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通过学生的自学、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跟踪指导,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2.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的提问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的提问还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思路、角度和方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分析教材,抓住要点,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提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帮助学生归纳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这个问题为切入口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者。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更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树立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新教材更贴近生活,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空间,新教材将知识化整为零,降低难度。
二、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不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
三、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初中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和启蒙阶段,初中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化学家,而是要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平等、愉快、主动的学习过程养成对化学学科的真实感情,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利于较好地发挥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例如,有如下一道计算题,希望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解法。
[例]把一氧化碳通过加热的质量为4g的赤铁矿粉(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待完全反应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质量也不改变),称得固体的质量为3.04g。计算:
①有多少克铁被还原出来?
②该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以下解法:
【方法一】恒量法
【解】设杂质的质量为x,则氧化铁的质量为4g-x,生成铁的质量为3.04g-x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160 112
4g-x 3.04g-x
160/112=(4g-x)/(3.04g-x)
x=0.8g
则生成铁的质量=3.04g-0.8g=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二】差量法
【解】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被还原出来的铁质量为y
Fe2O3 + 3CO高温 2Fe + 3CO2 固体质量减少
160 112 160-112=48
x y 4g-3.04g=0.96g
160/x=112/y=48/0.96g
x=3.2g y=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三】化学式法
[解]固体减少的质量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则有:
160/16×3=x/(4g-3.04g)
x=3.2g
则被还原出来的铁质量为:
3.2g-(4g-3.04g)=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生如下的变化:由教师的灌输向引导转变,对照步骤实验向设计探究实验发展,由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的发展,由人为的实验界限向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转变,由课本、课堂、学校走向生活、社会。
六、及时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生不易把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作适时的归纳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如在教学完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条件之后,我把常见离子间的反应归纳如下: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实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化学-课堂教学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树立教师服务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力争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由“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学生要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参与课堂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学生能使自己从实验中学到自学的本领,我们将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制法时,若按教材上讲,直接介绍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省时、省力,但学生存在疑问。为什么?为此,我们共设计了五个实验作为一组进行探究:1.铜和稀硫酸。2.铁和稀硫酸。3.锌和稀硫酸。4.锌和稀盐酸。5.镁和稀硫酸。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分析得到了制取氢气选3和4。经过老师对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简单点评。学生很自然接受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是最好的方案。在上这节课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很浓,分析回答问题也很精彩,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变常规性实验为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课堂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实验的改进,但大多是按照改进的实验去做,仍然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而现在把设计实验的任务交给学生。当然,有些实验是需要学生提前预习,老师提前做充分准备。比如在证明CO2能和NaOH反应这一事实时,学生设计了许多方案,我们教师进行了筛选,最后确定:1.向一盛满CO2的塑料瓶中,加入浓NaOH溶液,观察瓶中的变化。2.向一安装有气球的已收集满CO2的烧瓶中,注入浓NaOH溶液,观察气球的变化。3.使固体NaOH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检验其成分是否有其他物质。4.用一盛满CO2的小试管倒扣于NaOH溶液中,观察试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在课上,我们把这些实验让设计者亲自操作,多数很成功。设计者的自信,同学们的赞誉、羡慕,使同学们的学习信心大增,能力的提高可想而知了。
三、自编习题,满足欲望,让学生占有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化学教学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化学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学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去感觉、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制取氢氧化亚铁过程中,试管中出现灰绿色的现象,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质疑:灰绿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应该说,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不是照搬书本知识只了解白色、红褐色是什么物质,并且将问题提出,这种忠于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发展,首先就应该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念入手,培养学生忠于科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二、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检验化学知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也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和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多年教学中,实验教学中已存在许多问题。如在传统应试教育下,个别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度不够,甚至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实验知识薄弱,实验技能不扎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也大大的削减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做实验。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化学实验,这样,在强烈的好奇心、新奇的实验现象、成功的实验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能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他们探索和揭秘实验现象的本质,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化学的乐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识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同学们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
三、化学课堂重视创新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应局限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而应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把创新教学真正带入课堂。化学教学应把化学知识的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化学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其次,化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我们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第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阶段着重要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第四,构建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系,如“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文本知识背景或实验或生活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学习或研究的课题;将问题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课题,有利于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对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以获取化学事实;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方法等加工化学事实,进而科学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表述,写成小论文,并与别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较、批判、评价中,提出新的课题。
四、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一、更新教学观念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人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说法已经过时,既然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能起促进作用,即促进学生的潜能由潜在状态生长为能力,认为教师规范学生的学就势必造成对学生的束缚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与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相反,会使自主学习因有了正确方向指导和规范而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二、改革学习方式时,要认识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景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要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更严重的是,机械性接受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学校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学习社会化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便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重点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一、 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学习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一般来讲,它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安排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然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1]
二、 自主学习的特征
第一,自主性。自主学习之所以提出,是因为他主学习的“他主”特征给学习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也可以说,自主学习就是针对他主学习的他主特征而提出来的。因此自主性成为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特征,其他特征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自主性,即使所谓的“自主学习”有其他特征,也不能称之为自主学习。
第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其学习结果最优化,所以,从一开始,自主学习就要求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以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果。甚至有人说: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2] 可见有效性对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相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一个程度问题。为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区分哪些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哪些学生的学习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其在哪些方面是自主的,在哪些方面是不自主的。[3]
三、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
(一)从学生自身来说,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善于利用化学界的名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给学生自由的环境,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善于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坚信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同时,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等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从老师自身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激发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恰当的提问。“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话虽如此,我们的问题却应该问得有水平,有深度才行,不然的话,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首先,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虽然说不应该问过于弱智和白痴的问题,但也不能提问那种只有尖子生才能回答的问题,那样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我们的问题要问得比较地有启发性,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兴趣需要、适应求知欲望的过程。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甲烷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甲烷空间结构的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为什么不能是平面型,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甲烷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通过不断的这样能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在这方面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教师应根据所观察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不应停留在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这一“好玩”的实验现象,而要引导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反应放出气体、液体颜色变化、滋滋的声音等等实验现象。只有现象观察全面了,才有可能结合其他知识彻底搞清“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②要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甚至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2006年肇庆市高一化学示范课中,我在“氯气和氯水的漂白性探究实验”的设计中,让学生先在氯气和氯水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布条,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判断氯气和氯水的漂白性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氯气不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而氯水可以呢?为什么氯气和氯水都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了知识,还获取了方法。
3、开放课堂,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设计各种的开放性习题。所谓的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挑战,这类习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由于时间和教学资源的制约,我们可以将此类学习更多的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
总之,自主学习基于“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课改理念,展现了广阔的教学前景。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最后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27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角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