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识字教学效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识字教学效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识字教学效果

第1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识字教学的方法应从教学的内容音、形、义三方面来阐述。

1.字音教学的方法。

字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步,除借拼音学字音以外,字音教学方法还有三种:

(1)形声字找声旁

在常用汉字中,形声字占85%左右。掌握了学习形声字的方法,就解决了学习绝大多数生字的问题。教学时,要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先读准作为声旁的独体字,再学形声字。若形声字与声旁读音完全相同(同音字),读准了声分就读准了字音,如:“递”、“柿”。若不完全相同,要进行声旁与形声字字音的比较,弄清什么不同,然后再读准形声字字音。如米──迷(声调不同),朱──殊(声母不同),回──徊(韵母不同)。

(2)音近字比较辨析

有的音近字是形声字,如:“妈”、“蚂”、“骂”;有的是形近字,如:“巳”、“已”、“己”;有的字形完全不同,如:“身”、“深”。教学时要找出它们在字音上的差别,结合字形、字义分析,放到词语中多读多练,帮助记忆。

(3)多音字据词定音

多音字教学,要依靠字义作为分化字音的手段,把它们放到语言环境中,据词按义定音。如“几个茶几”,“还不还钱”。

2.字义教学的方法。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起点,对字形教学的影响很大,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演示法

朱智贤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中讲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在字义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文字符号代表的意义,用直观演示法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记忆。对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数量词等,可用实物、插图、板画、模型、投影等来直观说明;对动词、形容词和方位词等可用手势、动作、表情来演示。

(2)组词造句法

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字义常用的简便方法。如教“认”的字义时,可让学生扩成词“认识”,再造成句子:“与人说话就算认识了。”像这种用字组词造句进行字义教学的方法叫组词造句法。

(3)联系实际法

也称举例说明法。如教“认”的字义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组成词语“认真”后,出示两份作业,一份写得认真,一份写得潦草,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不仅用了直观的方法,而且也联系了学生的作业实际,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4)结合课文法

这是随文识字最常用来理解字义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更”字。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植物传播种子的3种不同的方法。蒲公英要靠风来传播,苍耳要靠动物来传播,而豌豆呢,只要太阳一晒就能传播。同学们比比看,谁的办法最好,最容易?

生:豌豆的传播方法最好。

师:书上是用哪个字来说明豌豆的办法比其它两种好的呢?

生:更。

师:对呀,“更”就是越发,愈加突出的意思,所以我们读“更”字时,要突出它,读重音。

(5)利用规律法

古人用“六书”造字,确为一大创举。我们可利用造字规律教学字义。如象形字要抓住字形与实物相似的特点,用分析字形或展示实物图画的方法来揭示字义。如会意字要从分析字形各部分意义入手理解字义。例“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不正为歪”,“小土为尘”。如形声字,要抓住形旁来理解字义。例“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浓,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6)比较辨析法

教形似的形声字与近义词、反义词均可用比较辨析的方法,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生字。一位教师在教小语一册《画》时,先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远──近”,“有──无”,“来──去”的意思,最后又用找反义词的练习,集中比较辨析三组反义词,效果很好。

(7)同义替换法

这是一种既能使学生认识同义词,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如学习小语一册24课《小山羊》最后一句“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字“同”组成的新词“一同”时,请学生用替换法,即换一个词语帮助理解,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用“一块儿”、“一起”等来替换。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告诉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词汇丰富,变化多样,是其它语言无法比拟的,从而又进行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

3.字形教学的方法。

(1)笔画部件法

这是字形教学的最基本方法。笔画部件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基本要素。开始教简单的独体字,一般用按笔顺分析笔画的方法识记字形。如九──丿乙,先教学生念笔顺,掌握了笔顺后再指导学生在课本的四字格中描写、仿写。教合体字或结构复杂的独体字,要用分析部件或分析笔画、部件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字形。

(2)利用规律法

汉字的构成有规律可循。在字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构字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无意识记变成有意识记。如一位教师教象形字“山”、“水”时,利用字形和实物的相似点学习字形。他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竖的画一条小河,连着画三座小山,接着教师因势利导,把小河演变成“水”字,把小山演变成“山”字,然后再按笔顺分析笔画,识记字形。

(3)儿歌字谜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儿歌、字谜进行字形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高。

如两则儿歌:“双人十四一心,‘德’字永记我心。”“中间有点仔细辨,中间有言来分辨,中间有瓜长花瓣,中间丝线扎成辫。”

字谜:重逢(又见);好女子(娘);又在村中(树);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比十少三(七)。

(4)直观形象法

根据儿童形象记忆占优势但知觉不精确的特点,教师的字形教学中可运用直观形象法。如一位教师教“看”字时,手搭凉棚放在眼上方,向远处望,问学生:“老师在干什么?”学生纷纷说:“老师在学孙悟空看远方呢。”教师边写边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看”字,上面是一个“手”字,下面是一个“目”字。这位教师抓住字形的特点,身体力行地作直观表演,集趣味性与形象性于字形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无意识记。

(5)形近比较法

在字形教学中,可以将形近易混字,通过以熟字带生字辨析比较,区别异同。如学《难忘的泼水节》中区别“辛”、“幸”二字时,可以抓住“辛”、“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辨析字形;用“辛苦”和“幸福”两词体现字义,并编成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沟通形、义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地区别了字形,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第2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教学《自选商场》(人教课标本一年级上册)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超市地图,创设进超市购物的情境,教室里摆放各种商品和相应的词卡,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商品,同时认一认、读一读词卡。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加学生识字乐趣

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则既能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识字教学的形式很多,不一而足,此处只举几种:

(1)游戏。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如能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定会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在识字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导入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识字兴趣。在巩固阶段,教师可设计有竞争性的游戏,如“看看哪组火车开得快”,这个游戏因为具有适度的竞争性,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真实准确地反馈识字情况,也便于及时纠正错误。

(2)编字谜和字诀。识字教学之初,教师可以编一些字谜、字诀帮助学生识记汉字。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字,“人在高处走,云在脚下行”是“会”字,“一撇一捺要分家,两笔写成八八八”,“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下面一个秃宝盖,几字一加光明来”等。

(3)想象识记。有一部分汉字是象形字,象形字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直观形象。低年级学生擅长形象记忆,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再现所学汉字的直观形象,借此帮助他们记忆。如教师在教学“日”“月”“山”“火”“鱼”“川”等字时,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实物,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笔直接在图上写出汉字,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字的形体演变过程。通过对比形象和汉字,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就会加深。

(4)结合形体动作。在讲授《操场上》(人教课标本一年级上册)一课时,像“打、拔、拍”等字,教师可让学生边用手做动作边认读;像“跑、跳、踢”等字,教师则让学生边用脚做动作边认读。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很快就发现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和脚的动作有关,这为以后学习更多的提手旁、足字旁的字打下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学生识字重要,但教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更重要。下面笔者列举几种常见的识字方法:

1.变换法

很多汉字是在某些简单汉字的基础上加减笔画、偏旁或替换偏旁而构成的,教师可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通过对一些对常见字的形体进行变换,教学生学习和掌握一批相关的字。如“马”字加上“女”字旁是“妈”,“父”字加上“巴”字是“爸”,“钉”字的“金”字旁换成“言”字旁是“订”,等等。

2.比较识字法

这种识字法用于识记形近字,通过比较形近字的字形和字义进行识记。如“渴”和“喝”学生容易混淆,就可编顺口溜“口渴了找水喝,喝水要用口”,让学生通过字形字义的区别来识记。

3.字理识字法

这一识字法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它要让学生理解字义,明白为什么这个字要用这个偏旁,为什么这个词要用这个字,而不用其他字,让字与词结合起来。这种识字法在一、二年级体现为形近字辨析。如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4,要求学习“驰、地、他、池”等字时,教师可这样总结:偏旁与字的意思相关,“驰”与“马”有关,“地”与“土”有关,“他”是指“人”,而“池”与“水”有关,等等。

4.形声字学习法

现代汉字有百分之九十是形声字,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学生可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理解生字,记忆生字。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飘”读piāo,“漂”也有一个音读piāo,字音相同,但意义不同,教会学生根据声旁读音,根据形旁理解字义,并通过比较来记住汉字。

三、拓宽学生识字途径

课堂教学是识字的主阵地,但是许多生字来源于生活,如路牌、广告、商店名称、超市里的商品名称等。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还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确定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如举办“识字擂台”“娃娃超市”“小识字能手”“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识字活动,让学生乐学、会学,并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陆静山.小学识字教学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2]李秉德.小学语文教学方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

[3]何克抗,宋继华.汉字认知心理与汉字编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3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是要提高他们的( )

A.计算能力 B.初步数学思维能力

C.空间观念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者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克伯屈 D.卢梭

3.狭义的教材是指( )

A.教学指导书 B.教科书

C.教学软件 D.练习册

4.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创建者是(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加涅 D.奥苏伯尔

5.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的迁移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6.在皮亚杰看来,数学思维实质上是一种( )

A.反应 B.运算

C.动作 D.直觉

7.学生掌握了直角、钝角、锐角的概念后,再把它们总括成“角”这种概念的同化是( )

A.下位同化 B.类属同化

C.上位同化 D.并列同化

8.概念的形成适用于小学( )

A.低年级 B.高年级

C.中低年级 D.中高年级

9.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

A.能动的主体 B.被动的主体

C.能动的客体 D.被动的客体

10.在教师指导下,以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操作实验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11.关于讲练课的基本结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基本训练—引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阅读课本—独立练习—布置作业

B.基本训练—引入新课—尝试练习—阅读课本—布置作业

C.引入新课—进行新课—练习—阅读—布置作业

D.基本训练—进行新课—布置作业—独立练习

12.陈述性知识是关于( )

A.“是什么”的知识 B.“为什么”的知识

C.“怎么样”的知识 D.“怎么办”的知识

13.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是( )

A.教学过程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特色

14.程序性知识与技能形成有密切关系,具有( )

A.抽象性 B.具体性

C.系统性 D.操作性

15.在减法教学中,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是( )

A.教学难点 B.教学重点

C.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D.既非重点,亦非难点

16.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 )

A.数学概念 B.数学命题

C.数学公理 D.数学定理

17.“奇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从外延上看,存在着( )

A.矛盾关系 B.对立关系

C.交叉关系 D.并列关系

18.复合应用题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解析应用题 B.列出方程

C.解答应用题 D.检验答案

19.当前的高考属于( )

A.预示性考评 B.显示性考评

C.形成性考评 D.总结性考评

20.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

A.定向阶段 B.自动化阶段

C.单个动作阶段 D.连续动作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范围主要包括( )

A.算数知识 B.代数初步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计量初步知识

E.统计初步知识

22.数学思维的结构主要有( )

A.数学思维的材料和结果 B.数学思维基本方法

C.数学思维基本形式 D.数学思维的品质

E.数学思维的评价

23.小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特点主要有( )

A.对相似的学习材料易形成负迁移

B.已有知识概括程度低

C.实现数学思考方法的迁移较难

D.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较易

E.易受狭隘的思维定势的干扰

24.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 )

A.弄清问题 B.回顾评价

C.寻求解法 D.研究探讨

E.进行解题

25.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

A.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观

B.树立主体教育的学生观

C.逐步建立起数学教学中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标

D.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E.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26.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 )

A.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B.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大脑思维

C.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D.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E.可以提高信息的增殖率

27.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功能主要有( )

A.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华考试网(www.Examw。com)

B.培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C.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D.拓宽学生数学视野,增长才干

E.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培养思维品质

28.从个体发展上看,人的思维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E.再造性思维

29.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包括( )

A.观察与实验 B.分析与综合

C.比较与分类 D.抽象与概括

E.归纳与演绎

30.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 )

A.专心听讲的习惯 B.认真阅读的习惯

C.认真审题的习惯 D.独立思考的习惯

E.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31.下定义应遵循的规则有( )

A.定义应该恰如其分 B.定义不得循环

C.定义应该具有逻辑性 D.定义不能用比喻

E.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

3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 )

A.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知识

B.加强逻辑分析

C.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D.加强口算,重视笔算,学点估算

E.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33.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途径主要有( )

A.演示 B.模拟

C.图示 D.图解

E.复述题意

34.课堂学习中的数学规则学习的基本形式是( )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接受学习

E.范例学习

35.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方法有( )

A.比较 B.分析

C.综合 D.抽象

E.概括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问题解决

37.教学评价

38.概念的内涵

39.形象思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当前国外小学数学内容改革的趋向是什么?

41.简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特点。

42.简述学前幼儿和小学阶段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观察所表现出的特点。

43.数学教师在板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述在教学中该如何恰当的运用演示法。

45.联系实际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4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关键字]小学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说他们想说的,做他们想做的,想他们所想的,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更好地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营造宽松氛围。增强学生兴趣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就是体育教学,这样就对体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喜欢上小学体育这门课程,并且很乐意的去学习体育知识,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快乐的氛围中更好的发展。通过将快乐的精神渗透到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对于体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快乐教学的手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的角度入手,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体育情趣,不断地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很多按一定程度上以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进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体育项目做出具体的提问,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与思考,如:在上短跑课的时候,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跑多少步能够跑完?步伐的幅度与跑的速度的快慢都有哪些关系?教师要抛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和同伴的讨论过程不断地探索体育技巧,进而不断地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索,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和谐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

想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因为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得教学中的民主得到相应的提现。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课堂的―些细节,让整个课堂和谐高效。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畏惧新的体育动作或是练习动作失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并给学生做出相应的示范,鼓励学生进行再次的尝试,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出错的那个点,让他们能够尽快地完成相关的体育动作。如果在学生完成某个体育动作有进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对于体育知识和体育技巧的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习惯

第5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汉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起点。识字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是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开端。民国时期教科书的识字量较低,其分布有的呈倒“U”型,有的持续递增;字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即字从文;识字教学的方法基本采用随文分散识字。因此当时的教科书识字编排具有一定的特色,重温经典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语教科书 字量 字序 识字 教学

民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识字教学作为教育领域基础学科的基本任务,其探索历程也一直延续着。笔者从民国教科书中选取了五套不同时期出版的国语教科书,有中华书局1917年出版的《新式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1927年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1933年出版的《复兴国语教科书》以及国立编译馆1948年出版的《国语常识课本》。通过分析识字的相关内容,从而揭示民国时期各阶段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识字量

1.识字量的比较

笔者通过统计五套教科书的识字总量以及单册识字量,以发现其识字量的区别。

从识字总量的角度分析:《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最低,只有1743个,《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最大,高达2451个,《新式国文教科书》、《国语常识课本》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较为接近,均在2000以上。由此可见,当时学者们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掌握两千多字即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由图1各套教科书识字量柱状图可知,民国初期(1912年~1927年),纵向看1917年出版的《新式国文教科书》,随着年龄的增加,识字量递增,在第五册时识字量达到最高峰,突破400个,随后识字量递减,其中第一册识字量最少,只有211个;1921年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在五套教科书中柱状图最矮,单册识字量中第三册最多,有271个,但仅以27个生字高于《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第三册,随后《新法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渐渐下降,从第四册开始每册识字量均在其他四套教科书之下,可见其识字总量最低;1927年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分布与前两套不同,一年级的识字总量比二年级的识字总量高,相同点是三年级识字总量仍然最多,其识字量的排列呈现波浪状,柱状图的高度与其他教科书比较,总体较高,因此《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总量最多。从1927年至1937年间称为统治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出版的《复兴国语教科书》,其识字量的分布呈阶梯状,数量循序渐进地提升,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都得到提升,因此儿童的识字能力也得到提高,与之相对应的识字量增大。从1937年至1949年间,前8年是时期,后四年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内革命时期出版的《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各册识字量分布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第七册达到最高数量,且第三册和第七册识字总量接近,第八册数量又下降,其柱状分布图波动较大,但分布数量总体来说较为平均。

通过分析图1柱状图高矮的变化规律可知,《新式国文教科书》和《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倒“U”型排列,《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的识字量呈波浪状排列,《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阶梯状增加。

2.识字量的发展取向

通过统计民国时期五套教科书的识字量,发现每套教科书中各册识字量的安排没有一致的规律性,而且识字量的确定也缺乏科学的参照标准。这既反映出教材编写者编写理念的不同,也反映出教学大纲对识字量要求的模糊性。

1961年语文教育家辛安亭曾做过一次统计:“从1904~1959年间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选30种教科书,统计了一、二年级所教的生字数量。结果最多者两年共教1807字,最少者只教910字。教1100~1300字者统计有14种教科书,几乎占了30种的一半。可见过去一般课本两年只教1200字左右,平均每个学习日学不到三个字”[1]。这就是所谓识字教学的“三、五”观点。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识字总量较低,字量的排列没有明显的发展规律。这样较低的识字量将不足以满足儿童的学习欲望,也不能适应实际生活所提出的要求。

二、字序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字序,是为了发现其排列规律及特点,从而分析五套教科书字序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整理排列五套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生字,结论如下。

1.字序的比较

(1)相同点

从字序上看,各套教材单册内的生字没有严格遵循笔画由简渐繁的顺序排列,主要依据在课文内容中出现的顺序。五套民国教科书在第一册前半部分均出现了笔画较多的合体字,但是比对册与册之间的生字,发现生字的排列符合有简渐繁的规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增强,笔画增加,生字的难度增大。

从生字的意义看,低年级呈现较多富有趣味的生字。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中选了紧贴儿童生活的事物作为识字、学习的素材,并配以直观的图画和简明的语句加以解释。

(2)不同点

首先,《复兴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生字的编排具有时令性。所谓时令性,是指根据教科书的使用时间和学习进度编排课文,学习生字。这样既易于直观观察,可以真实体验,也方便随时识字。如《复兴国语教科书》遵循了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中关于教科书编排的下列要求:“依时令季节排列,以便随时教学,易于直观”。其次,从字的构成出发,每套教科书中独体字及合体字在低年级阶段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下面将对六套教科书中的独体字以及合体字数量进行比较。其中主要选取每套教科书的一、二两册,主要原因是:第一,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其识字的特征在低年级中更为明显;第二,每套教科书由八册构成,统计的工作量较大,所以只选取一年级的两册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如表1。

通过分析表1可知:每一套教科书中第一册独体字的数量明显高于第二册,继而每套教科书第一册独体字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第二册,数量是第二册的两倍左右。因此独体字主要分布在低年级,在第一册中的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独体字笔画少,易写;独体字构字能力较强,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对于有构字规律可循的独体字,易于学生触类旁通,所以独体字的学习较多放在低年级进行。

其次,从统计合体字数量出发,每一册中合体字的数量占大多数。在3500个现代常用字中,独体字只有280个,主要由于独体字本身数量就少,所以在民国时期的五套教科书中数量占少数。

通过观察上述图表,发现每套教科书中低年级独体字所占的平均比例不同。《新式国文教科书》与《新法国语教科书》第一册至第二册的独体字总量在一年级生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两者有近三分之一的生字是独体字,这样在低年级学习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稳固的基础。其余四套教科书中独体字的数量均在10%至15%之间,具备此数量的独体字已具备学习合体字的能力。

2.字序的发展取向

首先,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这五套教科书均是第一册中独体字数量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合体字数量增大,生字的难度递增。汉字中独体字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字的数量虽少,但它是学习汉字重要的基础部分。独体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字形简单,笔画较少,易认;(2)一字一义较多,字词合一,词义反映的内容多为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易理解;(3)字音早在儿童言语中已出现,易读;(4)构字频率高,既能独立存在,又可做偏旁部首等部件构成合体字;(5)包含基本笔画和和笔顺规则,是写字的基础[2]。因此,先学这部分独体字可以为识字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起源。

其次,生字的编排注重时令性,有意识地把国语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例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课则是看图学习生字“人”;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第一课呈现的是上学的图片和课文,与学生上学第一课的体验同步,因此在对应的阶段选取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教学,则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易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最后,注意儿童识字的心理特点。字序的编排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选定生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选文的视野不再仅仅拘泥于个人、学校、家庭的小范围,而是放眼于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于整个世界,因此生字也渐渐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

三、识字教学法

1.识字教学法的比较

在民国时期的五套国语教科书中均配备了相应的教授书,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每套教授书中识字教学的方法不同,这与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下面对这五套教科书识字教学的方法作简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五套教科书均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新式国文教科书》中的识字教学方面,其生字的安排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即改古代“分进合击”的教学方法为“齐头并进”,此书前十课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然后从第十一课起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后四套教科书均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把汉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别和运用,从而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寓识字于教学之中。

从教学的步骤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新法国语教科书》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在教学的步骤上具有相似性,均从教学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义以及笔顺,最后练习书写。《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在教学上较注重文字、挂图以及句篇相配合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创设一种语言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因此其方法是学生先看图,再读句子,然后学习从句子中提取的生字,讲解字义。《初级小学国语课本》较注重生字的发音和含义的教学,而书写时的笔顺以及字形的讲解上均未涉及。

从各自的特点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是唯一一本在教授书中提出要注意学生的执笔法、姿势以及笔顺,其他教授书在教授法的注意事项中没有明确指出。《新式国文教科书》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采用了教师辅导和自学辅导两种方式进行生字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五套教科书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字的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

2.识字教学法的发展取向

之后,随着的发展,小学的国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3年实行“新学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纲要》其变化主要有:一是废除小学读经科;二是改文言文为语体文,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三是注重儿童文学及日常用语,以增进儿童读书的兴趣和学习汉文的实用性。小学国语科教学的改革反映在识字教学方面的变化最大,如采用分散识字方法,边识字边阅读,识字、阅读并进,每课的识字量减少[3]。

在教科书的编纂形式上,《新式国文教科书》采用先集中识字,逐步过渡到随文分散识字;而其余四套教科书均以随文分散识字为主,改变了过去集中识字的传统方法,由过去的一两年识两三千字拉长为五六年识两三千字。

在识字教学的步骤上,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均较注重生字音形义统一的教学。从教师教读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形,理解字义,再反复进行音形义的整合,以至巩固为止。

四、民国识字教学的启示

通过思考民国时期识字教学的问题,旨在为现代的识字研究指明方向。

1.识字量的启示

第一,课程标准的研究者要严格界定其数量。明朗的识字数量,有利于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并行多种识字教学法。由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要想提高识字量,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者们要探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教学。其中两头小、中间大的识字量分配是有一定依据的。从现代来讲,小学生新入学,要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语文课首先要讲解拼音教学,因此不宜安排过重的识字任务;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小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识字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比一年级有所提高,此时正处于识字时期,每学期识700~800个字不成问题。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初步的读写训练上,识字数量可以稍减下来。

2.字序的启示

在民国教科书中,其生字的排列顺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所学汉字并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存在于篇章语段之中,即字从文。这样的编排,使单册生字的出现难以按照由易到难排列。

第一,低年级遵循“文从字”的原则,中高年级遵循“字从文”的原则。因为低年级是以识字为重点,所以课文的选编应围绕所学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欣赏文质兼美课文的能力。

第二,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因为从整个辨认汉字过程来看,儿童首先辨认的是字形的大致轮廓,然后才是组成部分。如果字体轮廓简单,如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则儿童学起来就较为容易。

第三,生字的编排应注重时令性。在民国时期编排的教科书中,已经开始注意到生字编排要注重时令性,如《复兴国语课本》,这样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促进学生们的感知,有利于提高生字的教学效率。

3.识字教学法的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指出:“自1922年实行新学制以后,有30多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盲目模仿外国,走了一段弯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识字基础打不好,读写能力不高,这个历史教训,应引以为鉴”[4]。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大多数的识字量减少,每课书随课文学习三五个生字,即传统的分散识字。这种方法主要是识字进度太慢,影响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识字法宜应百花齐放。识字的具体方法不宜整齐划一。例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并行,但要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加强字的音、形、义的联系等。

第二,识字教学应符合语文教学之规律。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识字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因此识字教学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齐头并进,加强识字同学习语言的联系。

第三,识字教学要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将有助于在规律的指导下,实现识字方法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第四,识字教学对学生之心理发展意义重大。从识字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来讲,识记繁多复杂的汉字,将有助于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字的差异以及启发学生理解地识记字的音、形、义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识字教学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透视民国时期识字发展规律,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重温经典,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 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2] 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7).

[3] 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第6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关键词】交互式微视频;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24-05

引言

交互式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5-20分钟的视频,适合于所有终端浏览和交互的视频片段。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学习知识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动手实践的操作平台。笔者自制一套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并设计了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软件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中。为确定此类教学模式能否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运用实验研究法进行了此次教学改革探究。

一 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设计

视频教学模式是伴随着现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本研究自制的交互式微视频片段通过计算机的手段将文字知识进一步加工处理,转换为集原理知识讲解与操作交互为一体的视频学习工具,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高的效率向学习者传输大量的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简单易操作的学习交互环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进行自主操作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分析各类教学模式的特征,我们设计了“讲授+交互式微视频+操作”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流程如图l所示。

课前准备:在课前,老师准备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材料,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学生需要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

课堂讲授: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

视频教学:视频教学分为两步,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原理与案例操作讲解微视频,对各个知识点及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学习或巩固。其次,学生通过观看原理与案例操作交互微视频,通过自主操作掌握知识原理及操作步骤。

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观看的视频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操作及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的步骤。

评价:对学生进行测验,然后对学生的操作结果及测验成绩进行评估,可以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评价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新观看视频内容,然后再次进行操作及测试等。

修正:教师通过评价结果来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进行修正,从而开始下一课程的教学。

二 交互式微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将“基于交互式微视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中。使用实验研究方法探究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效果及怎样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1 实验目的

(1)验证交互式微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否提高教学效果;

(2)探究怎样利用交互式微视频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 被试及分组

选取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2010级69名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9名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为实验1组,实验2组合对照组。每组23人。实验1组:采用先进行课堂讲授,再进行交互式微视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实验2组:采用先进行交互式微视频学习,再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授课,授课之后自主复习的教学方式。

3 实验材料

4 实验小组课程时间安排

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如表2所示。

5 假设

1)教学中使用交互式微视频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效果;

2)教师先进行讲授后使用交互式微视频的效果优于先使用交互式微视频后讲授的效果;

6 实验变量

自变量:X==交互式微视频片段的使用;

因变量:Y1=学习者对SPSS软件中参数检验功能的应用

水平;Y2=学习者对SPSS的学习兴趣、态度;

7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如表3所示。

待三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我们将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哪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交互式微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学生测试成绩分析

为了能够比较客观的观测三个小组对“参数检验”的学习结果,本次研究进行了课后测试。

(1)三组学生测验成绩对比

在实验学习完成之后,对三个小组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如表4所不。

由表4可以看出两个实验组的自测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的学生。说明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用交互式微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SPSS参数检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SPSS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力。而在两个实验小组中实验1组的成绩比实验2组好,说明在教师讲授后使用微视频学习的效果优于授课前使用微视频。

(2)三个层次中各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对比分析

课后自测题目分为基础知识、拓展应用和高级分析三个层次,对小组的平均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在三个层次的自测中实验1组的平均成绩最高,实验2组其次,对照组最差。与表2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在SPSS实验教学中使用交互式微视频辅助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教师讲授后使用微视频的效果优于课前使用微视频。在拓展应用类中3个小组的差距比在基础知识中的大,说明在实验教学中使用交互式微视频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应用能力。

2 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研究将SPSS交互式微视频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使用问卷调查法来分析学生在教学之后的态度倾向。本次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视频软件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发放问卷3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为100%。

(1)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研与分析

问卷设计了四个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包括:对利用交互式微视频辅助教学的态度、利用视频软件进行学习的兴趣、利用此类视频资源进行软件学习的频率以及在本课堂中遇到问题所采用的解决办法。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还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得,在本课堂中学生遇到问题时,64.7%的学生回顾视频内容,47.1%的学生私下与同学讨论,其次是38.2%的学生询问老师解决问题。在进行教学时,笔者也发现学生比较倾向于重复观看视频中的演示内容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由调研结果和笔者发现的现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采用这种交互式微视频辅助SPSS教学工作比较感兴趣并且喜欢利用此类视频软件进行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交互式微视频也是他们倾向于寻求帮助的工具。

(2)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在课堂之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该视频软件对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及提高SPSS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看到,70.5%的学生认为此类交互式微视频能够激发他们对SPSS的学习兴趣,17.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在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方面有73.5%的学生认为此类视频学习资源有帮助,其中14.7%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帮助。67.6%的学生认为此视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58.8%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70.6%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利用SPSS进行参数检验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学生为掌握所学知识点所需观看视频的次数,结果显示:26.5%的学生观看1次,41.2%的学生观看2次,29.4%的学生观看3次,2.9%的学生观看4次视频片段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调查数据中可得,交互式微视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SPSS的操作实践能力。

(3)交互式微视频应用质量评价

为获取学生对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反馈信息,给整套教学视频资源的制作提供改善依据,也对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质量作了调查。关于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质量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用数字1到5表示“完全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其中1为“完全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

由图4可看出,17.6%的学生对本视频的整体布局与框架以及交互部分非常满意,对操作演示部分、视频内容的规范性以及原理讲解部分非常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总体调查人数的29.4%、26.5%和23.5%。在本图中,4分以上表示学习者对该部分的内容比较满意,学习者对本视频满意度最高的部分为操作演示部分,8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视频中操作演示部分比较详细、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该部分内容。73.5%的学生认为案例操作演示视频模块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总体的评价与反馈

最后,我们针对学生对本次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与反馈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学生当中,71%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先进性教师课堂讲授,后进行交互式微视频的学习”,23%的学生认为“先进行视频学习再进行教师课堂讲授”适合自己,而只有6%的学生认同“只观看交互式视频学习”的模式适合自己。由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习者认为先进行课堂讲授再进行视频自学更有利于学习。

在最后开放性的题目中,我们请被调研的学生谈谈在此次实验课程学习后的感受与看法,并给本次课堂的教学方式和视频教学资源提出一些建议。有的学生认为:“感觉很好,记忆较深刻,加深了对知识构架的理解,提升了实际的操作能力,该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解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上听的比较模糊的内容和操作在看了视频片段以后就学会了,而且讲解清楚细致,很容易学会,学习起来很有兴致”……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视频教学没有办法像老师那样有感觉,生动,讲解时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是可以重复观看很多次:视频可以做得更完善些,比如时间掌控的问题,多给同学课下实践的时间”……在教学模式上学生提出了先由老师进行授课,然后进行专门的实验课程,老师可安排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并利用SPSS,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单独开设视频教学实验课等教学模式。

四 研究结论

将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传统讲授和数字化视频学习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通过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对所学软件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本次实验教学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进一步丰富并完善教学视频资源的内容,尽量做到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数字化重现,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更高的效率传输知识。与此同时优化视频软件的操作性,努力做到更方便、更简单的人机交互以便于学生进行模拟软件操作的联系。

深入研究将交互式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探索课程教学更优的教学模式以将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第7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因为把Max送进了国际学校,所以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西方的基础教育。今天要说一说写作。

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写作”这个词有点儿大。但老师的指示是:造些稀奇古怪的句子来,越滑稽越好!这样一来,写作就脱去了高贵的外衣,成了一个6岁的孩子也可以把玩的东西。

以下是Max独立完成的几个句子:

Angry Aaron eats appetizing apples and ants. (愤怒的Aaron在吃美味的苹果和蚂蚁。)

Deadly David danced with dinosaurs in the dustbin. (致命的David和恐龙在垃圾桶里跳舞。)

写完了,他乐呀!我看了也乐,心想小孩子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得可以。

老师还要他们写故事。这个有一定难度,所以一个故事要分很多堂课一点点写完。有一次的主题是《小红帽》,这个经典童话在岁月的变迁中已经衍生出很多版本。老师挑了3个版本讲给大家听,里面的小红帽有好孩子,也有坏孩子。然后,他们被要求写一个自己版本的小红帽。Max的版本是这样开头的:“在很深很深的海洋里,有一个叫‘小红帽’的小乌贼。他之所以叫‘小红帽’,是因为他是整个海洋里最最红的一只乌贼……”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得不相信Max自有他的写作天赋,只是自己没有发现。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Max送到了一个外教的写作班。上课时,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叫和狂笑声不绝于耳,到底是在写作还是在party呢?Max下课出来的时候,满头大汗,两眼放光,精神亢奋。原来他们第一堂课是要挑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动物/东西来做自己下面要写的故事的主角,每个人当然免不了要介绍一下自己的主角。Max那两天刚看了电影《Water Horse》,对水怪深度痴迷,所以手脚并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个被他称为Soosoo的水怪。由于每个小孩都是自己故事主人公的铁杆粉丝,所以每个人说起来都兴奋不已,然后这种兴奋互相感染,循环往复,层层叠加,就形成了一个派对的场面。

老师的策略是:先吊你的胃口,就不让你写!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 Max陆续接触到了开篇、结尾要怎么处理,人物要怎样才有个性,以及什么是情节等听上去非常高深的写作理论。至于他究竟吃进去多少,我不得而知,不过对于老师敢于把这些东西教给六七岁的孩子这一勇气本身,我就已经很佩服,让我觉得自己真是小看了我们的孩子。

上完8堂课,在主人公换了好几次之后,Max总算写成了一段有头有尾的话,现翻译如下:

有一个名叫“男孩”的女孩。一天,她去上学,可是到了学校,却发现眼前有一扇门在移动。她把门打开,又发现越来越多的门在她面前移动。她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当最后一扇门被打开的时候,她已经来到了一个森林。她在森林中穿行,觉得自己好像在一个隧道里。不过她并不在隧道里,其实是在一个甲虫的肚子底下!

没话说,喜欢!拿去给老公看,也喜欢,喜欢得不得了!

我小时候的作文强调观察多于想象,强调描写多于创造。不过,对中国作文教学的认识还是20多年前的黑白记忆了,想必现在的方法也有了很多改革。不知道本地学校的孩子现在是不是也能这样天马行空地写作,如果是,那真是太幸福了。

第8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宣教;干预;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41-01

Study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AIDS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effects

Zhaoqing No.2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Province An Yujing He Zhenxiong Lin Qiuwei Ye Liyi Liu Jie Ma Jing

Chen Qiaoling Lu Fengqun Wu Yanping Huang Xichang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ID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Zhaoqinq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IDS knowledge, and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factors which can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IDS knowledge. Establishing a set of sex education and AIDS health intervention process which suit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rais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wareness of AIDS knowledge, and the effective way which can curb the spread of AIDS among adolescents, to promot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Method:Having the spot investigation, developing questionnaires,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training to investigators 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in 2012. After the proposed interventions 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in 2013 went on to survey. Choosing 1866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Zhaoqinq middle school,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ducting AIDS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both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ed questionnaires. Compari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related psychological behavior between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Result:A total of 1866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oth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istributed 933 questionnaires. The control group took back 933 questionnaires. The experiment group took back 896 questionnaires. The recovery ratios are 100% and 96.03% respective.The degree of the concern of AIDS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The measures which were taken are affirmed.Conclusion: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students' knowledge of AID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ir healthy psychological behavior. AIDS is not just a disease in the medical sense, it is more a social problem1,2].To make the students develop a good habit before they entering the society, establish the prevention awareness and skills to AIDS, and curb the spread of AIDS among adolescents[3].

【Keyword】Middle school students; AIDS;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 Intervention; Effect assessment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如不积极治疗,最后导致死亡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7年,欧盟及其周边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人数从150万人增至220万人,截至2010年7月,美国有大约11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年新增感染人数约为5.6万。其病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此病虽不能根治,但已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延长生命并且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性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缺失及不完善[4]。。大部分中学校未设性教育课。有开展的也多流于形式。学校要提高性健康教育及HIV的预防知识。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现场调查、制定调查表、以及调查人员的知识培训。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提出干预措施后调查。在我市几所学校进行AIDS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随机抽取,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抽取我市中学生共1866名学生进行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学生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及相关心理行为进行比较。并完成问卷调查。

1.2 方法:在我市中学生中抽取1866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根据WHO及中国宣教规定对该组学生进行干预宣教。采取的方法:①开展AIDS知识宣教活动,如:AIDS病防治讲座、教师培训、组织学生观看光碟、黑板报及宣传栏,并结合社区健康宣教等形式,并由我院指派专家宣讲指导。② 开展强化意识教育行为,增强学生对AIDS知识的关注程度及加大我国针对AIDS病的防治措施及“四免一关怀”政策宣传。③ 针对中学生AIDS知识的薄弱点制定宣教方案。以卫生部下发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和教育部《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为编制依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1、表2内容包括AIDS的基本知识、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关怀与接纳的态度等。

1.2.1 调查前先对调查者进行调查知识专业的培训,统一标准。

1.2.2 调查时间选择在下午4:30~~5:30进行(自习时间,不影响正常上课)

1.2.3 调查内容按自行设计的表格进行。

1.3 于干预措施实施半年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对象进行调查。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调查情况进行AIDS知识疾病传播途径、疾病症状、预防措施、关怀与接纳的态度等。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组和对照组共调查1866名学生,其中男生1352人,占72.45%、平均年龄(15---20岁)。女生514人占27.55%、平均年龄(15----19岁)。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933份,回收率100%、干预组收回有效问卷896份96.03%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照组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对相AIDS关知识知晓率为 65.111 %、干预组为 86.1 %,干预组与对照组知晓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对AIDS相关心理行为的变化情况 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对AIDS的关注程度及对我国针对AIDS的防治措施、传染源及传播途径都存在心理障碍及恐慌的相关心理行为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干预组、对照组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n(%)

3讨论:干预调查对象对AIDS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之前社会的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的作用【5】,,但对AIDS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方面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治愈的AIDS病例。从表2获知,中学生对的AIDS基本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6】。。通过健康干预,能有效改变学生对AIDS的相关心理行为,并使学生明白AIDS是可预防的,解除学生对AIDS的恐慌心理。清楚了解传播途径,使学生们洁身自好,同时不歧视AIDS病人。让学生科学正确认知AIDS相关知识及心理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预防知识突显尤为重要。提示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将AIDS的相关正规科学知识进行反复宣教。以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和技能,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中传播 。。

参考文献

[1] 汤后林等 桥梁人群在艾滋病病毒传播中的作用[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2);192---194.

[2] 杨延忠 艾滋病危险行为的扩散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64---269.

[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1.

[4] 尹红新 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6,18(9):127―129。

第9篇:识字教学效果范文

    在西方,19世纪初,裴士泰洛齐就倡导在小学进行实物教学(obje-ct teaching)。随着裴士泰洛齐教育思 想19世纪中期在欧美各国逐渐传播,以及初等义务教育在这些国家的实施,实物教学形态的科学启蒙教育开始 在工业化国家得到推广。

    例如,19世纪50年代,实物教学的思想传到美国后,在全国教育协会发起和支持的澳滋威格计划(Oswego Pian)推动下,美国小学也盛行实物教学。实物教学的主要作法是教儿童详细描述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使其 观察和学习自然现象。通过实物教学,希望儿童学会观察和交流——两种“研究”科学的基本能力。但在当时 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小学教师缺乏科学训练,实物教学多为对实物的机械描述和记忆。到19世纪 末期,这种实物教学法在美国便不再流行了。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头10年期间,美国教育开始摆脱欧洲教育传统的影响,进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时期。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S.Hall)的儿童研究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对美国教育产生影响 。此后小学科学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学科名称上的改变,即以“自然学习”(nature study)取代了 实物教学。其次是教学内容上的变化,这个时期科学启蒙教育注重儿童自身的需要,因而健康和卫生加入到小 学科学教育内容中。第三,强调科学方法的训练。杜威认为,科学方法的训练与获得实际科学知识至少同样重 要。在奉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学校里,科学教学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第四,这一时期美国科学教育研 究工作在一些大学里开展起来,如1927年哥伦比亚大学克雷格(Gerald S.Craig)的博士论文被公认为小学科学 教育发展中里程碑式著作。(注:Esler,W.K.et al.(1993),Teaching Elementary,Science,Belmont,Califor 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pp.9-10.)克雷格指出了科学在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并认为科 学对于一个公民的普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60年代,在当时冷战的国际竞争氛围下,美国政府花了几百万美元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这次科学课程现 代化运动产生了十多种至今仍有影响的实验性小学科学课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一)SCIS课程 这个实验课程的全称是《科学课程改进研究》(The 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SCIS课程编写于1962年,由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提供启动资金。SCIS课程的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 是6个单元的自然科学,另一部分是6个单元的生命科学。每个单元包括自由探索和教师指导的探索课、发明课 和扩展课三种课型。SCIS课程是根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编写的,其目标是通过理解基本概念发展 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美国大约有8%的学区使用SCIS课程。

    (二)SAPA课程 这个实验课程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AAAS)的科学教育委员会编写,其全称是《科学—— 一种过程方式》(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它也是一个完整的初等学校科学课程(供幼儿园至6年级 学生学习)。SAPA课程正如其名称所示是注重科学过程的课程。其基本假设是:(1)科学是一种智力活动;(2) 探索知识带来欢乐;(3)看到自然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奥秘给儿童带来兴奋;(4)学习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 使儿童得到智慧;(5)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儿童的欢乐感、兴奋感和科学的理智感。SAPA课程的目标是 培养儿童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技能,即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它们是:(1)观察,(2)认识并使用数字关系,(3 )测量,(4)认识并使用时空关系,(5)分类,(6)交流,(7)推理,(8)预测,(9)给概念下工作定义,(10)形成假 设,(11)解释资料,(12)控制变量,(13)实验。前8种过程技能为基本技能,一般在低年级学习;后5种技能较 为复杂,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SAPA课程是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Gagne)的学习理论编写的, 强调目标教学和目标的递进性。当时美国大约有9%的学区使用这一课程。

    (三)ESS课程 这个课程名为《小学科学学习》(The ElementaryScience Study),是一种综合性小学科 学课程。整个课程由56个单元组成。与上述两种小学科学课程不同的是,ESS课程只提供一个范围,没有一个固 定的顺序。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水平等实际情况挑选一些单元按顺序组成自己的课程。此外 ,ESS课程的56个单元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有些单元强调过程技能,有些则注重有意思的问题。美国当时有15% 的学区使用ESS课程。

    80年代以来美国“第二代”科学课程正是在60年代“第一代”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 是:

    1.强调儿童动手实验寻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的答案让他们接受;

    2.所有的实验课程都以探究作为科学的过程;

    3.给儿童提供机会理解学科的结构;

    4.所有的实验课程都有助于儿童拓宽对环境的理解;

    5.期望通过科学教育改革儿童的行为。

    综上所述,从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开始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 历程。它由最初的实物教学形态演变为自然学习形态,至20世纪60年生了科学教育革命,从而终于走向真 正的科学教育形态。英美等发达国家小学课程中“自然学习”的名称不再沿用,它被各种各样的小学科学课程 取代了。

    二、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

    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再次激荡。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AAAS)提出了一跨世纪的科 学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划”。该协会组织了由26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组成的专家组,研究从幼儿园 至高中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1989年专家们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即《普及 科学——美国2061计划》。在此基础上,1994年他们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基准》,1996年又进一步制定了《全 国科学教育标准》。这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改革文件指明了美国科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198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明确规定,11年义务教育中,科学是与语文和数学并列的3门国家核心课 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同时,还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把它列为10门国家课程之一。

    综观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重新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作用,把中小学科学教育统一起来

    进入90年代以来,小学科学教育尤为引人注目。英国学者歌特(Ri-chard Gott)认为,“英国国家课程最主 要和最令人兴奋的地方,是它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注:Gott,R.et al(1996),Primary,Scie-nce in t he Mid-1990s:Grounds for Optimism,in Rita ChawlaDugganet al.(eds.)Reshaping Education in the 199 0s:Perspectives onPrimary School-ing,London:the Falmer Press,p.33)因为小学科学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样 可有可无了,“科学已经成为英国每一所小学课程中稳固的一部分,并且被它们普遍接受。”(注:Gott,R.e t al(1996),Primary,Science in the Mid-1990s:Grounds for Optimism,in RitaChawlaDuggan et al.(eds. )Reshaping Education in the 1990s:Pe-rspectives on Primary School-ing,London:the Falmer Press,p. 33)英国11年义务教育中,各个年级都进行科学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完全统一起来。在美国,虽然没有全国 统一的科学课程,但1996年出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全国科学教育标准》,它规定了从幼儿园到高中(K-12)各 个年级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等等。英美两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是,彻底改变了 以前小学科学教育与中学科学教育互不衔接的局面。现在它们已把小学科学教育作为整个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 部分。因此,中小学科学教育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在学制上、科学教育的目标上、科学课程和内容上都 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二)既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又强调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位加拿大科学教育专家坦率地写道:“自从60年代初期以来,发达国家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未来 的科学家。虽然表面上对每个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内在的目标不过是培养科学家而已。这种状况事实上是否 已经改变是有争议的。”(注:Krugly-Smolska,E.T.(1990)Sc-ienific literacy in developed and develo ping count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Vol.12,No.5.,p.273.)如美国60年代的科 学教育课程改革,新编写的现代化科学课程只适合约20%的尖子学生学习,具有明显的精英性质。美国80年代的 调查表明,90%的美国人都是科盲。可见,学校的科学教育尽管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绝大多数 人仍然缺乏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