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第1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我和祖父园子》 朗读体验

一、在朗读中有美的体验

学生阅读的课本和课外书报绝大部分都是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自然风光美、事物情节美、人物形象美、人物情感美,产生追求美的欲望。阅读活动中的这种美的享受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时很难得到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园子是丰富而自然的,首先采取了激趣导入,让学生对美有一种追求,其次在阅读中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这园子美在“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学会品词析句,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在这美丽的园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为了使学生想象这园子并表达出自然美和富有生命力,我相继出示了一些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对美有了向往和追求。这时请学生朗读这一段,已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使语言美、情境美、心灵美融为一体。

二、个性朗读体验自由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抓住自由的景物,深切体会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在教学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园子。

师:你能找到本段的中心句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来谈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倭瓜随着自己的性子自由生长。……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师: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这几个描写自由的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有共同的常用字词:“愿意”和“就”。

师:你从“愿意”“就”感受到了什么?

生:有了这两个词,就更能体现他们的自由。

师:还有别的地方让你感到自由吗?

生:蝴蝶的自由。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随意”“一会”“又”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花开了,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

此时学生理解了自由,再以自己的形式朗读这段话,自由又有个性的韵味就出来了。这样反复朗读,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三、激活学生细胞,演绎文本

阅读是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核,即以文章为媒介,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景和人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萧红的记忆里,这片园子、这段往事象征着自由、幸福、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是她长期在外漂泊,从小很少感受家庭温暖,是对自己心灵港湾的构想。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教学中,我建议学生在读中品味,在品中悟道,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去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小女孩的自由,我刻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小女孩快乐的事来反复诵读,感悟小女孩的自由。无论是从栽花、拔草,还是从种菜、铲地,学生在朗读那些看似重复又充满情趣的句子时,脸上是带着笑的,心里也一定是快乐的。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的活动情况,然后让他们畅所欲言,从而感受到“我”的随性、自由。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狗尾草”、“浇菜”的段落不仅仅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更是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演绎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极其生动的形式,涉及学生对课文综合体验和创造性再现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我”的快乐和自由,我让他们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来表演。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喜悦的笑脸,听到的是自由的笑声,他们的表演情之所至,深深感染着其他学生。他们如鸟儿般欢呼雀跃,举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的表演中传送和递增的不仅是求知的渴望和收获的喜悦,更使整个课堂充溢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

四、填补空白,让学生亲自体验

激情的课堂,不能忘记写作的训练,要给学生倾诉的机会。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宽容。学生在朗读时,满脸笑容,满脸羡慕,满脸向往,我们不能只顾着分析课文,完全忽略学生倾诉的需要。学习课文时,有两次机会可以让学生倾诉,一次是在学完第十三自然段之后,我安排了写话训练。我让学生想象园子里其他动植物的自由,并试着写下来。一名学生写道:“我是豆角,我喜欢什么样子的色彩我就长出什么样的色彩,就像是五颜六色的‘吊饰’,也没人去采摘!”另一名学生写道:“我是萝卜,我想长多大多胖随我心意,就算是弯如弓,直如松。”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我是高粱,喝高粱酒是我的嗜好,我爱喝多少就喝多少,哪怕是滩如烂泥,我也心甘情愿。”……他们的写话中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动植物的勃勃生机,更感受到小女孩那鲜活灵动饱绽的生命与活力。

还有一次是:在这个园子里,我想闹就闹,想玩就玩,玩累了,就睡一觉,请你想想,当我醒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有趣的事情?学生听后表现得不再是以前听到写话或者作文题目时那种撅着嘴皱着眉头的样子,而是带着快乐的笑容在写。当然他们的作品也是生动自由、快乐有趣的:

小姑娘醒了,钻进金黄的油菜地里,猛地一摇,金子般的花瓣纷纷落下,她狼狈地从菜堆里爬出来时,头发上夹着数不清的花瓣,就像戴着一顶金冠,祖父看着她笑,她笑了。

小姑娘醒来了,她看见祖父在浇花,就去抢过来浇,对着一朵花不停地喷,喷完之后,小姑娘开心地说:“祖父,你看我把这朵花喷睡着了。”祖父慈爱地摸着小姑娘的头,笑了。

小姑娘醒了,伸了个懒腰,又活蹦乱跳地待祖父身边瞎闹,没事干了。看见许多蝴蝶,就冲过去去捉,一蹦一跳地捉蝴蝶,不小心摔了一跤,摔了一身泥。她笑了,祖父笑了。

学习语文的规律,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表达。本文中朴素、自然、直率、富有童趣的语言,直接而率性的表达形式,是这篇文章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五、师生对话深化课堂,学生在说中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把获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其实,园子里的植物、动物本无所谓自由,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是如此自由呢?预设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没想到他们竟然纷纷举起手来,答案也让我大吃一惊,此时我只能惭愧自己小看了他们。是的,因为我是自由的,心也是自由的,所以看什么也都觉得自由。原来,这儿的景物描写是为了抒发我心中的自由情怀。在学习小姑娘把韭菜当做野草割了这一片段时我问学生:

师:这件事情大吗?祖父责怪我了吗?那祖父是如何对待我的呢?

生:祖父不但没有骂我,反而是笑个不停,还教我认识谷子。

师:那么大的错祖父都没有怪我,更何况是小错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祖父对“我”的爱。

……

师:同学们,当萧红写到这一段时,她的眼睛现出了一幅画面,而这画面中又似乎传来一些声音,你们用心地看图,用心地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发挥你的想象,用“当……的时候,祖父笑了!”说一段话。

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评价。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明白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和爱,正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一想到这个天地,萧红就感到幸福无比;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涌起了写作的冲动;这个园子不只是祖父的,它是我和祖父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一点,就是阅读绝对是一种生命活动,更是一种充满智慧、充满精神、充满自由的生活。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自己看书,和作者对话,和文中的人物对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编织阅读之梦,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体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兰,高军玉,陈琳.以学情为基点,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单元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第2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77-03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它只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追问,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逐步体会背后的情感,并归纳出这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第一层次,走进祖父的内心。当学生从“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句中仅仅体会到祖父的慈爱时,追问:“祖父啊祖父,你为什么要这样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就这样被你的孙女儿割掉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生气吗?”这一问,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祖孙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以及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层次,倾吐萧红的心声。学完课文后,再次追问:“多年以后,萧红长大成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时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这个特殊的园子,写下这篇文章。此时,萧红在心里,最想跟祖父说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去触摸萧红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层次,体会形神的契合。在第二问的交流之后,继续追问:“萧红这些想说的话,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她把这些话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这一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文中“字里行间,处处深情”,让学生从一个个细节,一处处景物,一句句描写,发现其背后藏着的对祖父深深的感谢、深深的怀念。

教师在这样三个层次的追问基础上,最后归纳出阅读这一类抒情性散文的根本策略:要关注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处景物描写,读懂其背后的情。

3.抓住一个关键——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让学生对动态生成的新知进行梳理、加工,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领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感悟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进学生反思碰撞并不断生成智慧,让“教育智慧”成为点燃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索。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笔者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抓住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难过”、“愧疚”,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又为什么感到愧疚?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语句细细体会。

当学生通过“竟然”一词体会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时,笔者适时追问:“母亲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么会没想到呢?作者的难过与愧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学生纷纷体会:“作者平时对母亲是不够关心的”,“作者心里的母亲一直是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而今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还这么瘦!”。此时笔者顺势指导学生重点品悟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翻山越岭时的句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母亲和作者的内心,感悟母亲的伟大与孝子的情怀。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拓展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有了学习感悟时,教师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以便学生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这是深度引领。

4.实现一种延伸——深度开发,拓展新知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孤立的、个别的问题解决,应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所学的知识,把握思维拓展的绝佳机会。

笔者曾听过一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公开教学,整节课环环相扣的四步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故事还原到一句话,然后层层叠加文本内容,演绎出故事的三种写法,在故事的三种写法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运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故事套故事”等写作形式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而试图帮助学生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思维拓展的具体要求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如成尚荣先生提出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3]。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第3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研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自己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 “校本教研”有三个层面:自我反思、同伴合作、专业引领 。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回头看,自我批评,重新发现教学的意义。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力倡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一课一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引导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课后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是学校评价教师教案的一项指标。每一位教师的课后反思都记录着他们专业成长的足迹。

二、同伴合作

“同伴合作”即“集体备课”,就是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的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我校结合实际,在“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中,积极践行“同伴合作”,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先由一位老师备课、上课,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听课。课后,先请上课老师“说课”: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然后听课教师进行评课,重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执教老师说的和做的一致吗?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3. 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 对执教老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的建议(至少三条)。老师们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中,畅所欲言,有的放矢,讨论得异常热烈。在汇报交流中,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觉发表了各自真实而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对一位年轻教师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们有一个共识:拓展延伸中作者简介及其小诗和《呼兰河传》的推荐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阅读,学会学习,这一点设计得很好。老师们的建议是: 1.对“排比句”解释不清,请弄清排比句的概念,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2.评价应多元化,多鼓励学生;3.请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把时间花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对另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老师们都感觉到上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干脆利落,学生训练有素,计算速度快。老师们对她的建议是:1.请适度放慢语速,特别是在讲重难点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2.“亲其师,信其道”,请多一点微笑,亲近学生,相信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好;3.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再放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当时有一位老师提出:上课时,老师要注意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术语一定要正确。如:老师把体积单位“cm3”读作了“cm立方”。当时,现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议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这个小问题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经过激烈地讨论,老师们终于达成共识:体积单位(cm3)应该读作“立方厘米”。

评课后,执教老师虚心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再次上课,其他教师继续听课……直到课堂教学效果满意为止。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课”变成了研究的载体,不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不仅引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而且通过互相交流切磋,启迪智慧,学人之长,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所有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引领

第4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提问式;小学阅读;教学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探寻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离不开问题的引领。高质量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有效阶梯,更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动力。教师可以在文本内涵与学生认知能力之间创设良好的认知点,进行问题设计,从而让学生依循问题的引领,提高疑问质量,促进阅读效益的整体提高。

一、提高学生提问积极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学生能够直接读懂的不讲,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读懂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坚决不讲。”于老师这一段话的言外之意在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甄别都必须以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学情为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必须来源于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将课堂提问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以“聊课”方式执教《牛郎织女》时,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围绕着文本内容侃侃而谈。在整个“聊课”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大大小小20多个问题,在窦老师巧妙自然的整合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确保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为无法保障每一节课都具备学生自主提问的形式和充分的时间,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特点。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下,学生的学情具有年段特征、具体特征以及目标特征三种不同的特点。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关注学生的目标特征,即学生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怎样的认知储备,当下的教学起点又在哪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可以着力于学生的认知空白,是问题源自学生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少年王勃》一文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通过正侧两面展现人物才气的写作方法。但三年级学生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尚缺乏感性的认知理解,无法以现有的学情基础完成向教学目标的迈进。于是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问题:课文哪些语句展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其他人物的描写怎么也凸显了王勃的特点呢?借助文本语言,让学生初步感知正侧结合写法的特征和表达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强调提问式教学的层次性

为了教学需要,教师常常会设置多个教学问题,这就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主次界定,使主要的核心问题直指课堂教学目标,承载引领学生探寻文本主题价值的重任,以高屋建瓴的言语方式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思索、感悟,从而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在以主要问题为框架的问题设置上,还需次要问题的补充,在铺设阶梯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目标的循序渐进,最终在主次搭配中促进教学目标的整体提升。但要强调的是,问题的设置要力求精简,以简驭繁,主次两个维度的问题更要注重内在关系的衔接,做到h环紧扣、相得益彰,切不可各自为政、相互割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设置这样的主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对大黑骡子之爱的?可他为什么还要杀掉大黑骡子呢?这样的问题直指文本核心所在,即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而第二个主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通过几个次要问题抽丝剥茧,逐一引领:1.先后下了几次命令?2.三次命令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如此喜欢,为什么最终还是杀掉了?这三个次要问题,其实是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的主要思维历程。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推动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把握,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追求教学提问情韵形式的兼顾

文本的内容,学生一读就能明白,而文本是怎么写的,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引领。正如歌德所说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当下的阅读教学常常陷入两种极端的模式,要么太过关注内容,以读懂为唯一要务;要么一味关注形式,课堂陷入机械主义泥潭。因此,阅读教学的问题设置应该以能促进文本内容情愫和言语形式的双向理解为目标,在平衡两者的基础上,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第5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特色化教学;感悟能力;阅读氛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研究与探讨的动态生成过程。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知识量,对于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来说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尝试完成一个师生都能够接受的特色化阅读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一、熏陶心灵,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世界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的意义并不一样,这里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去阅读语文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熏陶时,应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体会作者的胸怀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特色化的阅读教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阅读熏陶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作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提升,需要教师的熏陶。例如,在进行《卧薪尝胆》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体会文章主人公――勾践的情感,而不是直接告知,使他们从勾践的角度出发思考,在战败之后要想洗刷屈辱该怎么做?经过情感引导与熏陶,学生明白了“卧薪尝胆”的意思以及蕴涵的深刻含义。

二、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仅仅依靠教材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通过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其感悟能力,这是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诸如琦君的《桂花雨》、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这些课文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和表达方式等都比较优秀。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课外书籍,比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包括鲁迅的《朝花夕拾》、巴金的《家》《春》《秋》和冰心的《繁星・春水》,以及经典外国名著《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小学生通过对这些名篇佳作的阅读,能够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真正的文学,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丰富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热情

阅读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为了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应想方设法丰富阅读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使其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内开展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的活动,让他们根据个人阅读经验推荐书籍,号召其他学生也进行阅读,然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心得;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比赛,让他们在课堂上针对自己阅读过的作品进行简要概述,并发表读后感,阐述其蕴涵的丰富哲理或人生道理。同时,阅读与语文成绩相比更加重要,成绩只是一时的,而阅读对小学生的帮助则是长久的。通过丰富阅读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对阅读始终保持浓厚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其知识容量,还能够洗涤学生心灵。

四、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特殊阅读氛围

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到多个行业与领域。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阅读教学的特色化,就应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特殊的阅读氛围,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让他们与阅读文本融为一体,在情感上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或声文并茂,或动态画面的课堂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文本内容,提升阅读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三打白骨精》阅读教学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可加入电视剧《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准确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为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实现特色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出发,优化与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全力进行特色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