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糖尿病中药范文

糖尿病中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糖尿病中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糖尿病中药

第1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糖尿病现已成为与心脑血管、肿瘤相并列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病种之一,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情复杂、难根治等特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抗糖尿病中药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面。为此,笔者就此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本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1 多糖类

降血糖的多糖类成分品种较多, 主要影响胰岛细胞的不同程度的修复,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黄芪多糖可以改善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物质代谢,对其心肌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1]。改善心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组织中GLUT4 的表达有关[2]。另外,黄芪多糖可降低T2DM 大鼠血糖水平,其机制与提高大鼠肾组织中 IRS-1,InsR, PI3-K 水平,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有关[3]。牡丹皮多糖纯品-2b 能有效控制实验性高血糖,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改善糖耐量异常及血脂异常,提高肝细胞低亲和力胰岛素受体最大结合容量,使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增加。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受体数目、改善受体环节的胰岛素抵抗有关[4,5]。麦冬多糖对葡萄糖、四氧嘧啶及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高血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为减少四氧嘧啶对胰岛 β 细胞损伤或改善损伤的 β 细胞功能[6]。灵芝多糖能改善正常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糖耐量。可能是由于它能增加血浆胰岛素的浓度,增加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并通过强化参与肝脏糖代谢的各种关键酶的活性来提高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7,8]。另外,口服灵芝多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可能是通过其对胰岛细胞的不同程度修复;促进大鼠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化[9]。细茎石斛多糖能显著降低盐酸肾上腺素、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增强其负荷糖耐量,但不影响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这表明该成分可能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清除自由基、拮抗四氧嘧啶对胰岛 β 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损伤细胞的功能等作用[10]。三白草中的多糖经过药理实验证明,可使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兔体内血糖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强,丙二醇下降[11]。有研究提示黄精多糖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12];降低 HbAlc 水平;下调心、肾组织中 RAGEmRNA 表达。而且,黄精多糖尚能升高血浆胰岛素及 C 肽水平,还可以抑制链脲佐菌素所致胰腺的免疫损伤及自由基损伤,从而改善胰岛的分泌功能[13]。此外,桑叶总多糖[14]、薏苡仁多糖[15]均有一定降糖作用。

2 黄酮类

黄酮类成分主要影响胰岛 β 细胞功能,作用缓慢而持久。葛根素能扩张痉挛血管,降低血液黏度,稳定血糖代谢,降低心肌氧耗,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减少自由基的形成,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合成[16]。葛根素、银杏黄酮均能抑制蛋白质糖基化[17,18]。另外,葛根素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途径为对β-受体的阻滞作用,从而减轻对抗胰岛素作用[19]。苦骨提取物活性成分苦骨异黄酮苷 F能非竞争性不可逆地抑制肠道内 α -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有效地减少双糖、多糖酶解生成葡萄糖的量,减少肠道内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餐后出现的高血糖值,降低空腹血糖值,抑制体重增加的作用,还能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进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白内障和肾病的发生,而且不直接影响肝脏对血糖值的调节机能,保持正常的肝糖释放率[20]。翻白草中的黄酮类成分有促进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专一受体结合的作用,能调节糖、脂代谢[21]。荞麦种子总黄酮具有降糖、降脂、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22]。Vaya 从甘草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化合物,将它们对胡萝卜素破坏和氧化的 LDL 进行抗氧性的实验,证明这些异黄酮类化合物是非常有力的抗氧剂,其中光干草定对氧化的 LDL 抗氧作用最强,特别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损坏起到关键性的抑制作用[23]。此外,黄杞总黄酮也有降血糖作用[24]。

3 生物碱

一些中药的生物碱类成分降糖作用较强。黄连中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具有降血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胰岛素受体后环节,促进葡萄糖的转运及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减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肪的堆积、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可能与其降低PPARγ-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有关。小檗碱还能明显降低高胰岛血症,改善糖尿病鼠的糖耐量异常,降低肝脏过氧化脂质,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的作用[25,26]。另外,它可直接抑制离体脂肪细胞受素和抵抗素的基因表达,可能与其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相关[27]。大剂量黄连素和川芎嗪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黏度、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有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28]。此外,莲子心生物碱成分能够显著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血糖[29],桑叶的生物碱成分也有降血糖作用[30]。

4 皂苷类

人参茎叶皂苷和大豆皂苷都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脂质过氧化物、血小板聚集率、TXA2/PGI2 值,提高胰岛素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对实验性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有效的防治作用[31]。经 HPLC 分析、光谱学鉴定,知母抗糖尿病活性成分为芒果苷和芒果苷-7-O-β-糖苷。此外,荔枝核、苦瓜等所含的皂苷类成分都是降糖的活性成分[32]。

5 萜类

降血糖的萜类成分品种多,范围广,主要影响的是血糖代谢。如地黄所含的梓醇及地黄苷D、甜叶菊苷。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由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这可能与抑制非酶糖化终产物的形成、阻止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破坏作用及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减少过氧化氢的蓄积有关[33]。其还能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具有减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保护主动脉血管内皮的作用[34]。

6 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几大类成分外,还有以下活性成分,如①蒽醌类成分大黄酸具有明显治疗 NOD 小鼠糖尿病及其肾病的作用,还可以明显改善 db/db 小鼠糖尿病肾病的损害,延缓肾功能减退[35,36]。②肉桂挥发油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37]。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报道月见草油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其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能改善血脂紊乱[38]。③酶抑制剂类,如从中药五味子中分离得到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明显降低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降低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提高正常小鼠的糖耐量[39]。④脂肪油类,如五倍子油可以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家兔的血糖水平[40]。

综上所述,每味中药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及机理各不相同,大多数中药降血糖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向性的药理特点。就目前研究以活性成分来分,有生物碱、萜类、黄酮、皂苷、多糖、甾体、胰岛素、硫键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等;以作用机理来分,有增加胰岛素分泌作用,有增加胰岛素受体作用,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作用,有增加葡萄糖转运作用,有增加糖的无氧酵解作用,有增加不依赖胰岛素的代谢,有通过减少对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的作用等,以此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纠正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从而达到抗糖尿病的目的。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单味中药又可以通过降血脂、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消除自由基、保护肾功能等方面来起到防治的作用。故研究单味中药的单体成分抗糖尿病对于开发新型抗糖尿病中药制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糖尿病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学科、多病种,临床表现多样,许多深层次的机制有待揭示。从目前研究现状看,中药对糖尿病的具体作用环节(受体前、受体、受体后)研究较少,不够深入,特别是受体后水平研究缺乏特异性指标。所以,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多方位探究中药的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和筛选有效药物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朝云,叶红英,俞茂华,等. 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J].复旦学报 ( 医学科学版), 2001,28 (6 ) : 476.

[2]毛先晴,欧阳静萍,吴 勇. 中药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心肌 GLUT4 表达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4): 457.

[3]周云枫,吴 勇,欧阳静萍. 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2):139.

[4]刘丽萍,洪 浩,王钦茂,等. 丹皮多糖-2b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 (5 ) : 424.

[5]洪浩,王钦茂,赵帜平,等. 丹皮多糖-2b 对2 型糖尿病大鼠的抗糖尿病作用[J].药学通报,2003,38 (4 ) :255.

[6]陈卫辉,钱 华,王慧中. 麦冬多糖对正常和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8,15(4):21.

[7]林志彬. 灵芝的药理作用[A].林志彬,主编.灵芝的现代研究,第2 版[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19.

[8]张玲芝,冯 磊. 灵芝多糖降血糖的机理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4,26(3):139.

[9]王尧,石凤英. 灵芝对糖尿病大鼠代谢紊乱及早期蛋白尿的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2(3):163 .

[10]Zhang H N,Lin ZB.Hypoglycem ic effect of Ganoderm 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J].Acta Pharmacologica Sin,2004, 25 (2 ) :1.

[11]叶蕻芝,许雪琴,林 薇,等. 三白草多糖微波提取及其对糖尿病治疗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4,14(6): 28.

[12]吴荣,李友元,肖 洒. 黄精多糖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药学杂志, 2002,1 (1) : 1.

[13]李友元,邓洪波,张 萍,等. 黄精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7): 90.

[14]陈福君,卢 军,张永煜. 桑叶的药理研究(1)-桑叶降血糖有效组分对糖尿病动物糖代谢的影响[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6,13 (1 ) : 24.

[15]徐梓辉. 薏苡仁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其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 (6 ) : 578.

[16]李妮. 葛根素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广西医药,1997,19 (6 ) : 963.

[17]王坚,陈 敏,曹 宜,等. 葛根素、银杏黄酮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0,16 (1 ) :13.

[18]刘乃丰,孟丹. 银杏叶提取物等5 种药物抑制蛋白质体外糖基化作用的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 (12 ) : 705.

[19]谢丙,田建卿,刘 萍,等.葛根素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2,9 (1 ): 1027.

[20]黄秋云,施海潮. 中药苦骨的抗糖尿病活性研究[J].海峡药学,1998,10 (1 ):9.

[21]韩永明,张业辉,熊迎春,等. 中药翻白草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2, 4 (1 ):23.

[22]韩淑英,吕 华,朱丽莎,等. 荞麦种子总黄酮降血脂、血糖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 (6 ):694.

[23]Belinky PA ,Aviram M,Fuhrman B , et al .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the isoflavan glabridin on endogenous constituents of LDL during its ox2 idation[J].Atherosclerosis ,1998 ,137 (1) :49.

[24]钟正贤,周桂芬,陈学芬,等. 黄杞总黄酮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0,11 (6 ) :495.

[25]周丽斌,杨 颖,唐金凤,等. 小檗碱对脂肪细胞糖代谢的影响[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2 (5 ):412.

[26]周丽斌,陈明道,王 晓,等. 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 (4 ) :338.

[27]周丽斌,陈明道,宋怀东,等.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受素和抵抗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56.

[28]张继英,杨造成,李慧芳,等. 大剂量黄连素对2 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11 (11 ) :643.

[29]潘扬,蔡宝昌,杨光明,等. 莲子心降血糖部位的筛选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1 (4) :243.

[30]方晓. 桑叶浸出液对糖尿病模型大鼠降血糖作用初步观察[J].浙江医学, 1999, 21 (4 ) :218.

[31]王银萍,吴家祥,王心蕊,等. 人参茎叶皂甙和大豆皂甙对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和TXA2/PGI2 系统的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 (2 ):118.

[32]孙宝莹,孙宝全,张 朝,等. 苦瓜皂苷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 (6 ):19.

[33]皮文霞,蔡宝昌,徐惠琴,等.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模型大鼠血清SOD 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 (1 ):23.

[34]刘洪,许惠琴,胡永杰.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 5(6 ):51.

[35]郭啸华,刘志红,王建平,等. 大黄酸对 NOD 小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11 (1 ) :11.

[36]朱加明,刘志红,黄燕飞,等. 大黄酸对db/db 小鼠糖尿病肾病疗效的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11 (1) :3.

[37]胥新元,彭艳梅,彭源贵,等. 肉桂挥发油降血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8 (2 ) :26.

[38]王佳珍,黄小明,陈秀芳,等. 月见草油和多烯康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J].浙江医学,1998,20(1):24.

第2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11年的“Towardprecisionmedicine:buildingaknowledgenetworkforbiomedicalresearchandanewtaxonomyofdisease”报告中提出“精准医学”这一新型医疗模式。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出“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得到全球关注,我国也将精准医疗计划列为国家2017年重点研发专项之一开展实施。精准医学是指以个人经验及循证证据为前提,超越既往医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理化指标为基础,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肠道菌群及分子影像技术、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结合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精确寻找患者致病潜在因素及治疗靶点,对疾病不同状态和病程进行精确分类并“靶向处理”,为每个人提供标准化、个性化的精确防治方案[1],形成“院前精准预防、院内精准诊治、院后精准康复管理”为一体的新型医疗模式[2];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方向。

2精准医学与中医药的相关性探讨

精准医学的精髓与中医学实质高度契合。中医学认为人体具有个体差异性及群体趋同性,先天遗传背景决定相对稳定的体质基础,后天生活起居方式、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决定体质的动态可变性,强调个体体质与疾病本身的病理演变规律共同决定疾病的转归及预后[3],如同精准医学理念中“基因、环境、生活方式”三大关键因素;精准医学提出对疾病不同阶段进行精确分期,近似于中医学强调“辨证”;个体化精准治疗与“同病异治”“以人为本”理念不谋而合;“未病先防”即是精准预防早期干预的高度概括。

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精准医疗策略

奥巴马在报告中仅以癌症及糖尿病作为多基因疾病典型代表讨论精准医疗计划,而糖尿病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其防治策略不同于癌症。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这一理念贯穿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并发症期防治全程。基于“治未病”“辨证论治”思想及“精准医学”理念,我们提出中医药精准健康管理方案,即涵盖精准预防、精准诊治、精准康复、精准健康教育四个层次的精准干预策略,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3.1精准预防

通过运用体质量表、检测基因谱及体质代谢标志物等方式进行糖尿病风险预判,确定糖尿病易罹患人群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并进行体质调理、膳食管理、情志调摄等个体化调养,从而实现糖尿病精准预防。精准“治未病”重在“治将病”,确定高危风险人群并实现靶向预防即为“将病先防”。该阶段目标人群为罹患糖尿病高风险健康人群和存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因该阶段具有可逆转性,有望减少糖尿病患病率,故此期的健康管理最有价值。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指出人可分为九种体质,而后续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结论得到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支撑。痰湿体质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肪酸延伸信号通路激活状态[3-4],其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普遍高于非痰湿体质人群[5]。而王琦[3]发现运用化痰祛湿方提前干预痰湿体质人群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说明根据体质“因人制宜”是有效的中医精准预防手段,通过体质辨识结合现代医学微观指标可发现体内散在隐潜的改变,从而反映个体亚健康态的具体类型而进行精准干预[6]。于是我们提出中医药早期精准预防糖尿病的方案,即通过“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检测基因谱、体质特征性基因与代谢标志物等方法进行糖尿病风险预判,确定糖尿病易罹患人群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整合患者个人信息数据基础上调理体质,并结合膳食调理、运动干预、情志调摄、改善起居方式、健康宣教、心理学方式干预、音乐治疗、管理血脂及BMI等个体化前瞻性调控手段,必要时精准辨证遣方用药,以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或逆转糖尿病前期。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非药物疗法,因其简便易行、价廉、安全而更能执行推广,其中食疗药膳、太极拳运动及以“宫调”为主的糖尿病“角、徵、宫、商、羽”五音疗法[7]都是临床发现能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值得在院内院外广泛推广。

3.2精准诊治

3.2.1“宏观+微观”辨证

通过中医“宏观+微观”辨证进行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糖尿病第一步。“精准医疗”核心在于“精准”,首先需精准诊断,包括精准亚分类及精准辨证分型,根据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异同将患者分为亚群,从分子水平定位疾病病因及病理演变规律。糖尿病确诊依靠血糖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而非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典型异常症状,仅有血糖升高,这给传统宏观辨证带来“无证可辨”的难题。而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糖脂代谢、血液流变学、炎症介质等方面对糖尿病中医证候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大量探索,如全血黏度比及红细胞电泳速度等改变可作为血瘀证微观指标;气阴两虚夹瘀患者尿液中的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指标高于气阴两虚夹湿患者[8];气滞血瘀患者血浆GMP-140和D-D值较气阴两虚患者明显升高[9]。基于糖尿病临床表现和进展的异质性,免疫指标、代谢标志物与基因检测可共同作为证候分型的微观生物标志物,待进一步量化细分后可辅助全面实现中医药精准辨证,从而精准立法遣方并参照进行疗效评估。

3.2.2靶向治疗

在精准辨证基础上遣方用药并针对理化指标、发病机制等靶向目标进行靶向治疗是中医药精准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案。糖尿病的治疗着眼于改善高糖状态,减少血糖波动,阻断代谢记忆,延缓、阻止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药复方随症加减的灵活性使其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口苦、疲乏无力、多尿、便秘或便溏等症状,而经过现代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学科发展,中药单体及复方研究愈发透彻,靶药针对靶向目标的特异性治疗成为有效方案。①精准改善理化指标:临证可对应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精准使用“靶向中药”[10-13],如黄芪降低空腹血糖,山茱萸降低餐后血糖,山药降糖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调节糖脂代谢,丹参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②减少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对机体损伤较持续高糖更严重,且血糖控制后损伤持续存在,故国际上提倡“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降糖理念。西药降糖快速有效,但患者胰岛功能受损、依从性差、双胍类与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等因素导致调节波动性高血糖难度颇大。而多项研究证实中医药擅于恢复稳态的特点使得减少血糖波动成为其优势所在,如黄芪多糖可降血糖,也可通过激活下丘脑糖敏感神经的活性达到双向调节血糖[14-15];清热理气化浊方药在降糖基础上可稳定湿热中阻型患者的血糖波动[16]。③精准针对发病机制:研究发现[17]黄连素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来激活胰岛素受体基因启动子从而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参芪复方[18-19]能促进GLP-1分泌从而刺激β细胞再生,保护胰岛细胞,并通过调节Hspa5、Caspl2、Bcl2、XIAP表达改善内质网应激恢复内质网稳态,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3.2.3养阴益气活血序贯疗法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进行“虚”“损”“衰”精准亚分类,运用养阴益气活血序贯疗法精准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高血糖只是机体功能失常的表象之一,即使该因素通过西药强力去除,由高糖诱发的各种不良刺激仍形成代谢记忆隐匿而持续地对机体造成损伤,最终导致并发症发生。严格控制血糖不能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难以有效阻止大血管损伤[20]。《医学心悟》曰:“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我们认为,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病机,而高糖诱发的代谢记忆近似于体内伏匿的痰浊瘀血[21],养阴益气活血法有扶助正气、搜剔伏邪之功,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在精准医学指导下我们提出参芪序贯疗法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脂、血流变等理化指标进行“无症状期—正虚邪伏”“指标异常期—邪长正损”“症状明显期—伏邪发病”精准亚诊断,以人参、黄芪、山药、山茱萸、生地等养阴益气之品为基础,根据“虚—损—衰”不同病理阶段靶向调整丹参、大黄、桃仁、红花、茯苓、石菖蒲等活血化浊之品,从而在微循环障碍及大血管损伤未形成前有效阻止代谢记忆对机体的持续损伤,为早期防控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有效途径。

3.3精准康复及健康教育

从“线上线下”多途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家庭”立体化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糖尿病精准健康管理。糖尿病治疗重难点在于维持治疗效果,即如何防止症状反复、控制血糖波动、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故“病愈防复”理念需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系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因此,我们提出设置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精准管理方案,结合中医药“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理念在生活干预中的优势,综合患者职业、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组成等个人数据在膳食、运动、情志、起居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准康复与健康宣教,并可通过搭建“糖尿病云端健康管理系统”使医护人员借助移动互联平台即时监管患者代谢数据信息、药物、生活方式等,从而开展“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个体化健康管理。由中国医师学会牵头建设的中国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已在全国百余家三甲医院落成,精准健康管理将会成为引领未来糖尿病防治的新方向,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社区医院便捷、贴近人群等优势,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立体化管理方案,从而实现将糖尿病现有的“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多方参与”社会综合防治模式,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言:“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多方法并用综合治疗将会最大限度优化患者临床结局。

第3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糖尿病肾病(DN)指糖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其发病率国外约占2%,国内 0.9%~3.6%,近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寿命的延长,可能还有增加趋势[2]。其特点是缠绵难愈,预后较差。近年来,中药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

边芳等[3]采用降糖健肾灵胶囊合并西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并与用纯西药治疗的50 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8%,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 中药治疗

2.1 辨证治疗 中医精髓所在是辨证治疗,临床常用。程益春[8]认为,早期应以健脾益气,补肾养肝,滋阴活血为治疗要点,取杞菊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以健脾补肾,活血利水为治疗关键,方用金匮肾气丸、寄生肾气丸、实脾饮加减;后期动态辨证,随症选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桃核承气汤、大黄附子汤等。用药经验[9]益气,多用生黄芪30~60g。养阴,用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女贞子、生地黄等。活血,用水蛭3g。治未病,宜及早加入温肾之品,一则温阳以益气,二则“阳中求阴”药用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通腑活血,取熟大黄与肉桂3~9g,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甘淡利水不伤正,药如生黄芪、茯苓、生薏苡仁、猪苓、冬瓜皮、冬葵子,峻猛之品不可妄用。白清[10]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DN 38例,处方:生黄芪、川芎、当归、赤芍、红花、地龙,蛋白尿加山药、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尿少加车前草、旱莲草、猪苓;夜尿甚加山茱萸、菟丝子;镜下血尿加生荷叶、生地榆;高血压加夏枯草、怀牛膝,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32%。范冠杰等[11]用益气养阴活血法为主治疗早期DN 34例,处方:生黄芪、生地黄、怀山药、川芎、丹参、莪术、芡实、金缨子,阴虚低热躁烦甚者加知母、青蒿;四肢麻木疼痛明显者加何首乌、鸡血藤;气短汗多者加太子参、白术、五味子等,每日1剂,水煎服。8周为1个疗程,结果:空腹血糖、症状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一氧化氮水平均明显改善。

2.2 单方治疗 董庆童[12]以肾衰颗粒(大黄、生水蛭、冬虫夏草)治疗DN 37例,疗程3个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认为大黄通腑泄浊,生水蛭活血化瘀,虫草补肾正合DN本虚(脾肾亏虚)标实(湿毒瘀血)之病机。韩瑞卿[13]用糖康平散(黄芪、山药、益母草、茯苓、麦冬、川芎、苍术、当归、枸杞子)治疗DN36例,20g/d,分2次冲服,用药8周,结果:24h尿白蛋白排泄率 、尿蛋白定量、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8.9%。宫伟星等[14]用糖肾通宝饮(人参、葛根、山茱萸、五味子、芡实、蝉蜕、丹参、川芎、益母草、大黄、泽泻)观察其对早期DN血流变的改善情况, 64例均分两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6%,优于糖适平、卡托普利对照组。高瑞东[15]在口服西药同时加服糖肾平散(黄芪、山药、山楂、丹参、茯苓、麦冬、川芎、当归、莪术、大黄、水蛭、苦瓜)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88.5%,与对照组25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史伟等[16]观察水蛭注射液对DN患者脂质异常及高凝状态的影响,证实该药对全血比粘度高切变速率、全血比粘度低切变速率、血浆比粘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效果较好,而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效果欠佳。

2.3 单味药研究 李泓[17]研究证实黄芪、丹参、当归能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结,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环。祁忠华等[18]进一步证实黄芪可抑制肾脏NO的产生,可部分纠正DM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对DN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唐彦萍等[19]实验证明苦瓜可通过减少血浆NO含量和增加肾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达到减低糖尿病中毒症状。水蛭主要含蛋白质、水蛭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20]。又可降低全血及血浆比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胆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概述

醇、甘油三酯[21]。此外对大黄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层次,尤其对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有望成为突破口。

3 讨论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疗效,有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各家报道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较差,应加强具有随机、对照、前瞻性设计的研究;采用客观的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以便对照。分析临床有效方药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代动力学。在目前单纯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难度很大,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失为一种理想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玉春.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刊,2001,36 (4):3-5.

2 席共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4(2):44.

3 边芳,赵佩民,张志深.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35-337.

4 吴凡.滋肾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河北中医,2001,20(1):265 66.

5 程益春.中医辨证配合口服木糖醇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1):48-49.

6 董飞侠.糖肾康治疗糖尿病肾病3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14.

7 徐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3例.四川中医,2002,20(6):38-39.

8 徐云生.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体会.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32.

9 韩吉淼,徐文倩,刘素荣. 程益春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72.

10 白清.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上海中医杂志,2002,36(2):20-21.

11 范冠杰,唐咸玉,李双蕾,等.益气养阴活血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氧化氮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2):912-914.

12 董庆童.肾衰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37例.陕西中医,1998,18(4):150-151.

13 韩瑞卿.糖康平散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62-63.

14 宫伟星,徐国安.糖肾通宝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及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的临床观察.新中医,2002,34(1):30-31.

15 高瑞东.益气活血散结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2,20(8):26-27.

16 史伟,刘春红,吴金玉.水蛭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脂质异常及高凝状态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2002,(6):267-268.

17 李泓.血浆TXA2、PGI2水平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2):71-74.

18 祁忠华,林善锲,黄宇峰.黄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7(3):147-149.

19 唐彦萍,杨贵忠,张庆军.苦瓜对糖尿病家兔血清NO和组织中gSH-Px活性的影响.四川中医,2001,19(8):7-9.

第4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中药,药对

糖尿病在中医中属于消渴病范畴,《内经》亦称为“消瘅”,《灵枢·五变》篇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篇》载:“夫五味入口,藏于胃,·····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是因三焦燥热偏胜、阴津虚耗、水谷输布失常所致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量频多或尿浊有甜味、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可致瘀,阴血煎熬为瘀而有淤血。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因糖尿病临床辩证复杂,不同的病例病因病机不尽相同,因此治疗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运用的方剂也有很大差别。但究其根本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所以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滋阴

糖尿病以阴虚为本,虚多实少,故当治其本,以滋阴为主。

生地—石斛:生地清热凉血生津,石斛养阴生津益胃,两药相须为用,更增养阴生津之效。李真治疗消渴初期用白虎汤加味

花粉—生地:花粉甘寒,入肺胃二经,清热生津,润燥止渴,生地养阴清热凉血。二药功用相近,相须为用,功效益彰。祝氏治疗糖尿病尿糖不减者,重用此药对;,李氏等治疗糖尿病阴虚亏损者,王氏自拟阴虚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伍新林治疗阴虚亏损型糖尿病肾病,李长春自拟消渴降糖方,均用此药对。

枸杞—桑葚: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桑葚补血滋阴,生津止渴,肝肾同源,精血互生,两药相须为用,充分发挥滋阴养血之功。张氏治疗糖尿病人血糖偏高,久治难降者重用此药对,庞氏自拟益肾活血利湿降糖方治疗糖尿病气阴虚损、夹瘀夹湿型用此药对。

生地—山茱萸:生地滋阴补肾清热,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两药合用补肾固肾,滋阴清热。张锡醇《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滋饮中用此药对。李氏治疗糖尿病阴虚亏损型,王氏自拟阴虚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肾病,吴氏治疗糖尿病肝肾阴虚型,均用此药对。

天花粉—石斛: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本草汇言》谓其“治渴之神药”,石斛生津养胃、滋阴清热。两药合用,滋阴止渴之力尤强。邹氏用此药对,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口干欲饮,舌红少苔的症候。

2、清热

糖尿病除阴虚外,亦有燥热偏胜,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消渴》曰:“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长,不生肌肉,此渴以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故除宜清热。

黄连—元参:黄连苦寒清热,但苦寒直折易化燥伤津,故以清热生津之元参伍黄连,取长补短,共奏其效。杨氏治疗糖尿病餐前高血糖型,加用此药对,李氏治疗阴虚亏损型糖尿病肾病用此药对。

桑白皮—地骨皮:桑白皮甘寒,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地骨皮能清热凉血,补阴退蒸。两药相伍,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退骨蒸,气血双清。张氏治疗糖尿病口干热燥,上消症状明显者用此药对。

3、健脾

《灵枢·本脏》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糖尿病····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萃病,而累及于脾也”。所以糖尿病的治疗亦注重健脾。

黄芪—山药:黄芪善补中气,且能健脾升清阳以止渴,山药甘平,健脾益气,固肾涩精,两药相配,健脾益气涩精,气阴兼顾。李氏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王氏自拟黄芪消渴汤,沈氏治疗糖尿病性肠胃植物神经病变,吕氏治疗糖尿病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型,邹氏等治疗2型糖尿病Ⅲ、Ⅳ期患者,董氏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均用此药对。

苍术—元参:苍术辛温,健脾燥湿,元参咸寒,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两药相伍,既能健脾敛精助运化,又能滋阴清热,以降血中伏火,使水升火降、中焦建运,气复津回。李氏治疗糖尿病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者,董氏治疗血瘀型糖尿病,用此药对。

4、化瘀

脾虚无以运化水液,故多痰湿瘀滞;《灵枢·五变》曰:“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且糖尿病病程缠绵,久病入血入络,故亦有瘀血为患。治疗糖尿病,也要注意祛瘀的运用。

丹参—葛根:丹参凉血化瘀,祛瘀生新,葛根轻扬发散,生津止渴,两药相伍,能祛血中之瘀,清血分之热,生津止渴以润筋脉。李长春自拟消渴降糖方治疗糖尿病,沈氏治疗糖尿病后期气阴两虚、血脉淤滞者,邹氏等治疗2型糖尿病Ⅲ、Ⅳ期患者,董氏治疗血瘀型糖尿病,马氏以糖肢宁胶囊I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用此药对。

益母草—泽泻: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两药相配,活血利水,且祛肾瘀。赵氏述李真教授治疗糖尿病病程迁延,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水湿内停用防己茯苓汤加减,王氏自拟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伍新林治疗糖尿病肾病阳虚水泛证患者,吕氏治疗肝肾阴虚型糖尿病,侯刚等用健脾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法治疗糖尿病,杨霓芝等用经验方治疗阳衰湿浊瘀阻型糖尿病肾病均用此药对。

三七—血竭—水蛭:三七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血竭活血破血,水蛭破瘀通络。

三药相配,破血化瘀之力强,且具入络搜瘀之功。张氏治疗糖尿病久病入络,瘀阻重症者,用此药对活血化瘀通络。

鬼箭羽—地骨皮:鬼箭羽善入血分,破血散结,地骨皮能清热凉血,补阴退蒸,《圣济总录》谓其治疗“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两药合用,功能破血化瘀,兼清血分之热。邹氏治疗糖尿病重用此药对。

丹参—川芎:丹参凉血化瘀,川芎通达气血,为“血中之气药”。两药合用,化瘀之力强,且能凉血清热。王氏自拟黄芪消渴汤,邹氏等治疗2型糖尿病Ⅲ、Ⅳ期患者,马茂芝以降糖通络汤治疗糖尿病,韩氏以圣愈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黄氏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用此药对。

5、温肾阳

王焘《外台秘要》认为:“消渴者,原其发动,此责肾虚所致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也,故味甘不变。”《景岳全书·三消干咳》曰:“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症也。”所以糖尿病亦注意稳补肾阳。

羊藿—雄蚕蛾:羊藿能温肾阳,补命门之火,雄蚕蛾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温补肾精、壮阳事之功,两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温肾阳,益肾精,助阳起痿之功。张氏以此药对治疗糖尿病以性功能障碍为主症者。

羊藿—仙茅:羊藿羊藿能温肾阳,补命门之火,仙茅温肾壮阳、祛寒湿、强筋骨。两药合用增强温肾壮阳,补肾祛湿之力。赵氏以此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或兼见阳痿者,白氏以柔肾降糖方治疗糖尿病亦用此药对。

药对是在临床运用中得出的药物组合,合理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这里总结了常用的药对,希望能对糖尿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 丁学屏 .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39

2 杨杏林 .施今墨对药浅识[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10-12

3 李育才,王耀辉,初淑华. 施今墨对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5,(12):2-4

4 刘舟,张卫华. 张发荣治疗糖尿病常用药对举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30(6):592-593

5 杨敏 . 中药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临证 菁[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62-463

6 任建素. 邹燕勤治疗糖尿病肾病对药应用经验拾萃[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6): 8-9

7 赵敏. 李真教授辨治消渴病 拾[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24(140):74-75

8 李桂芝,郑万发.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100例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17

9 王莉. 自拟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肾病78例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84-185

10 伍新林.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51-53

11 李长春.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80例[J]. 新中医,2004,36(11):31

12 庞国荣. 益肾活血利湿法治疗糖尿病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3):33-34

13 沈建军. 施今墨对药运用举隅[J]. 广西中医药,2002,25(2):38-39

14 吕贵德 . 辩证论治糖尿病肾病38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02,24(2):103-104

15 邹丽红,张建华,刘平夫. 黄地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1023-1026

16 吴家瑜. 辩证分型治疗糖尿病肾病58例[J]. 中医药学刊,2006,24(9):1716

17 董力,周珂铌. 降糖对药加味方治疗血瘀型糖尿病的临床验证[J].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58

18 马晓霜,饶振芳,李红,等. 糖肢宁胶囊I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5例临床观察[J]. 新中医,2003,35(5):39

19 侯刚,倪佩卿,叶安娜,等. 健脾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治疗2型糖尿病50例疗效观察[J] . 新中医,2004,36(4):34

20 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等.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J],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4(5):41-42

21 马茂芝. 降糖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 新中医,2003,35(6):39

22 韩洪武. 圣愈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70例[J]. 河北中医,2009,31(4):561-562

第5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41-03

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富含脂类食物摄取增加等饮食结构变化;交通便捷,锻炼日趋减少的生活方式改变,商品化、电子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浪潮时代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糖尿病发病率日趋高发,目前全球约有1.51亿患者,中国、美国、印度发病率最高,中国目前约3000多万,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死率以成为发达国家第五死因。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47%~91%,而用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可高达80%~100%,为主要致残因素,并可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此病起病缓慢。隐匿性强,症状逐渐加重,不易逆转。故亚临床诊断对阻断病情发展也颇为重要。此病变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亦无特效根治药物,许多西药因其副作用而无法大量推广应用。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多途径、多靶点、副作用小优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近20年来中药薰洗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理以高血糖为始动因素外,与微循环异常、自身免疫受损、炎症反应等有关,与患者年龄、血糖控制度、病程和局部神经供血情况等有关,与病程呈正相关。代谢异常和小血管病变在该病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元醇通路亢进,神经内膜血流降低引起神经缺血、肌醇消耗、非酶蛋白糖基化作用;前列腺素减少,引起神经缺血,功能异常。血管损害致神经缺血的另外因素之一,多由神经低灌注,缺血、缺氧致神经病变;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引发神经病变。此外尚与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身免疫损伤,β内啡肽下降、遗传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密切相关。病理改变则为斑块状脱髓鞘变性,神经丝、轴索萎缩,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2 中医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记载散见古医籍中。《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景岳全书》:“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至,而各见其偏废之病”。《丹溪心法》载:“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疼”。《普济方》曰:“肾消口干,眼涩阴萎,手足烦疼”。《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戴元礼《秘传证治要决》:“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后世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麻或痛,或麻痛并见,此病中医学中可归结为“痹证”、“萎证”、“脉痹”、“血痹”、“皮痹”范畴。其病发生多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为病机特点一类病证。阴虚燥热贯穿整个过程。近代亦有人补充。痰郁热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阴虚内热,痰瘀结阻;阳热内郁,阴伤血虚,阳虚痰浊等病机。

2 临床表现

表现为感觉及自主神经受累,伴相对较轻的运动神经元受累。一般四肢远端为主,下肢较上肢为重,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可分别呈现灼痛、刺痛、刀割样,呈麻木、蚁行、踏海绵垫、手套、触电等。亦有病人下肢远端严重烧灼性疼痛,夜间难忍等症状。

3 中药薰洗

中医药治疗本病多从整体人手,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而以辨证分型治疗本病,或以某一病机为立足点,采取专病专方或单味药治疗,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根据消渴病的基本病理,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兼有瘀证则标实更甚。因此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之法成为消渴病的基本治疗原则。然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多为糖尿病发展至中、末期合并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临床症状除上述所谈到的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外,部分患者还具有其他中医辨证指征。如:四末欠温、神疲乏力、倦怠思睡、少气懒言、口干而喜热饮、肢体麻木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夜间尤甚等自觉症状出现。观其舌不乏舌质淡嫩或暗而发青、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下脉络迂曲、苔白腻;切脉不乏沉细弦迟之像。故消渴病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主要病机,但随病程发展到中、末期由于“阴阳互根”,常出现阴损及阳,主要病机常由阴虚燥热渐转化为阳虚寒盛或阴阳两虚之症。故在DPN的辨证中气阳两虚、寒凝血瘀、经脉不通之证亦在临床上多见。而相应以温阳益气、养血活血、温经通络为大法治疗DPN也每多获效。丁丽芳报道该院采用中药薰洗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以益气活血为主要方法,将黄芪、当归、白芍、红花、牛膝、鸡血藤、桂枝、木瓜、威灵仙、独活、伸筋草、桑寄生煎煮后药液薰洗患肢。结果,临床治愈18例,占56.25%;好转12例,占37.50%;无效2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肖玲等报道90例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及中药汤剂内服,其中45例加用中药薰洗方外洗治疗2周,其方以活血养血、祛风通络为主,将红花、川芎、鸡血藤、赤芍、艾叶、桂枝、千年健、乌梢蛇、地龙,夏天加忍冬藤,冬天加细辛,对照组用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2周,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蒋庆对80例2型糖尿病病足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经活血通脉的中药薰洗足部,处方为: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丹参、桂枝、艾叶、附片、炙乳香、没药、鸡血藤、透骨草,结果,2组在2型糖尿病病足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缓解上有显著差异。徐玉梅将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患者均保持原来的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用量和用法,治疗组30例加用温经通络薰洗方治疗。组方为:当归、桃仁、红花、川牛膝、威灵仙、桂枝、鸡血藤、花椒、丁香;对照组30例应用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储小红将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薰洗患处,每日1剂,薰洗2次,10天为1疗程。处方:黄芪、当归、桂枝、红花、鹿角霜、生地、丹参、茯苓、苦参、川芎、银花、七叶一枝花、枯矾、蛇床子,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60.00%,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差异。谭定全拟益气行滞方治疗本病25例。痊愈17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桂枝、生姜、大枣为主方。阳虚肢冷者加肉桂、附子;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龟板;手腕或足痛下垂者,加升麻、柴胡,重用黄芪、党参;行走摇摆者加

僵蚕、全蝎、天麻;痰湿盛者加白芥子、白附子;湿热重者加苍术、黄柏;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地肤子;肾精不足者加黄精、川芎、巴戟天。徐应坤等用制马钱子、当归、川牛膝、红花、乌梢蛇、蚕沙各60g,蜈蚣60条,白花蛇2条,水煎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500ml,兑入白酒1500ml,常用量为1日3次,每次10ml薰洗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疗效。根据病人体质、年龄、病情的不同。用量可以增减,但1日用量不得超过60ml,提出心脏病、高血压、严重肝肾疾病者要慎用,12岁以下儿童忌用.赵新爱等L13)自拟归芪通络方(当归、桂枝、党参各10g,生白芍20g,川牛膝、川木瓜、炒白术各15g,黄芪、鸡血藤、桑枝各30g,细辛3g),内服兼外洗治疗18例患者,经2个疗程60天治疗后,10例痊愈,8例好转。李广振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45g,白芍15g,桂枝10g,当归10g,桑寄生30g,鸡血藤30g,生姜6g,大枣4枚)薰洗治疗本病,伴疼痛加炙没药;伴肿胀加薏苡仁;皮色紫黯加桃仁;上肢偏重加片姜黄;下肢偏重加怀牛膝;肌萎缩加服人参养荣丸或十全大补丸,总有效率92.2%。安丽芝报道以补阳还五汤为主内服兼外洗治疗多发性神经病。处方:生黄芪10g,党参20g,当归尾、桃仁、茯苓各10g,红花、白术各12g,赤芍6g,川芎、地龙各3g,每剂药两煎后将药渣加水1500ml,煎取药汁1000ml,兑入白酒50g,薰洗患肢。共治疗19例患者,其中13例基本治愈,9例好转。张培影等对该病进行分型治疗,湿热(毒)痹阻型,症见手足发麻,局部灼热、疼痛,手足软弱无力,心胸烦热,舌红,苔稍黄腻者,治以四妙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减薰洗;痰瘀阻络型,手足麻木日久,迁延不愈,全然不知痛痒,舌质紫黯,苔滑,脉沉滑者。治以导痰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薰洗;脾虚失运型,手足麻木。犹如蚁行,软弱无力,自汗畏风,气短乏力,脉缓弱。予补中益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薰洗;肝肾两虚型,手足麻木。肢体远端软弱无力,以下肢为重,伴头晕、腰膝酸软。苔白,脉迟,方以独活寄生汤益损薰洗。总有效率95.45%。刘从明等应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处方:黄芪20g,桂枝10g,当归15g,白芍15g,生地黄20g,麦冬15g,党参15g,黄连6g,天花粉20g,丹参20g,泽兰15g,红花12g,僵蚕12g,全蝎5g,每日1剂,水煎服。另以威灵仙30g,莶草30g,桂枝15g,姜黄15g,刘寄奴15g,制川乌15g,鸡血藤15g,水煎取汁1500ml,用温热药液洗浴患肢,每次15~30min。每日1次,隔日1剂。经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廖世忠等以桂枝茯苓方薰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0%,肌电图检查尺神经、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提高。韩振贵等以益气养阴活血汤(黄芪24g,山药、丹参各15g,白芍、当归、川芎各9g,葛根30g,水蛭0.3g,水煎后薰洗,每日2次,总有效率89.09%,治疗后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提高。贾秀琴采用鸡鸣散加味(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桔梗、生姜、紫苏等)。病在上者加桂枝;病在下者加牛膝;湿热征象明显者加金银花、当归、丹皮;血糖明显升高者加山药、苍术、黄芪、玄参,治疗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总有效率95%。于正环自拟降糖蠲痹方(生地黄20g,山药30g,当归15g,鸡血藤30g,黄芪30g,葛根20g,木瓜10g),发病于上肢者加独活10g,秦艽10g;发病于下肢者加牛膝15g。川断15g,薰洗治疗4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总有效率92.5%。并认为,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营阴耗伤,气虚血瘀,易导致营卫两虚,脉络失养,形成痹证。王灵霞,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按中医辨证分为3型。气阴两虚,风寒阻痹型,治以益气养阴。散风除痹,药用黄芪、太子参、生地黄、天花粉、紫丹参、牛膝、片姜黄、木瓜、鸡血藤、威灵仙、羌活、独活、全蝎;肝肾两虚。血瘀阻络型,治以补肝益肾,活血通络,药用狗脊、黄精、地龙、苏木、丹参、川芎、乌梢蛇、全蝎、地龙、蜈蚣、黄芪、夜交藤;脾肾阳虚,寒凝经脉型,治以温阳补肾,通经止痛,药用黄芪、制附子、肉桂、牛膝、乌梢蛇、蜈蚣、地龙、荔枝核、当归、紫丹参、木瓜、川芎,总有效率为83%。代国平等将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分为3型,即气虚血瘀、营卫不达型,肾阳亏耗、血虚寒凝型,气阴两虚、湿热浸型。针刺以肝俞、脾俞、膈俞、阳陵泉、足三里、曲池为主穴。气虚血瘀、营卫不达者,加井穴或十宣点刺放血,针刺外关、合谷、支沟、内庭、气海、血海,中药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薰洗内服。肾阳亏耗、血虚寒凝者型,针灸同上再加肾俞、关元、气海,中药选金匮肾气方合二仙方加减薰洗内服;气阴两虚、湿热浸型,针肺俞、胃俞、气海、大椎、太溪、养老,中药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薰洗内服。共治疗56例,其中临床缓解32例,显效18例,无效6例。

4 疗效机理探讨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DPN)机理与中医学病机中瘀血阻络极为相似。消渴日久,瘀血阻络,不荣经脉至肢体麻木,不通则痛。而糖尿病中瘀血阻络多由气阴不足,血失温煦推动、濡养所致。因此治疗DPN关键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的提取物具有改变血液流变学,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微血管等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有助于周围神经的营养改善和功能恢复。丹参、甘草、黄芪、葛根等前面所提到的中药能阻断和抑制醛糖还原酶,降低山梨醇、果糖及糖基化蛋白,部分还能抑制蛋白非酶糖化。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所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即足部是三条阴经的起点,三条阳经的终点。足部六条经脉的井、荥、俞、原等穴位均位于足部。在这些经脉上,双足部共有60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对各种刺激都非常敏感,穴位又与全身各脏腑器官密切相连。同时足部的毛细血管及末梢神经都非常丰富。中药薰洗治疗时,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扩张足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增强神经敏感程度,促使药物离子的进入,使药性能快速地通过经络传导,有效的输布全身,再结合足部反射区的刺激效应,共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第6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效

糖尿病肾病(DN)又称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其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病情较童、长期高血糖以及伴有高血压或有吸烟嗜好的男性病人,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我们在西医常规控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之法方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糖尿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DN诊断依据尿蛋白定性可分为1,2,3,4,5期。1期肾脏增大和处于超滤状态,肾小球滤过滤(GFR)增加30%一40%,经胰岛素治疗高血糖控制后GFR可下降,肾脏结构正常;2期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超滤状态仍然存任,此期病变可逆;3期出现持续性微量蛋白尿,尿常规提示蛋白阴性,GFR正常或接近正常,病人无肾病症状和体征;4期尿常规提示蛋白阳件,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多呈肾病综合征表现,GFR逐渐降低,肾功减退;5期呈尿毒症表现,且可伴视网膜病变。

1.1一般资料:我院近3年住院患者60例,均符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80岁,平均63岁。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7~81岁,平均69岁。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类型、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病情两组均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有高血压者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选用丹参或黄芪注射液静滴,并根据患者症状为肾阳虚、肾阴虚等症。以知柏地黄丸或桂附地黄丸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服。两绀患者均观察8周。

疗效判定标准:① 显效:24小时尿蛋白明显减少(>0.25g),肾功正常或明显好转,无明显临床症状,血糖控制满意;②有效:24小时尿蛋白有减少(

2结果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0.0%(P

3讨论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足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问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是由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与相对不足以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均匀肥厚伴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增加、肾小球囊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呈结节性肥厚及渗透性增加。其发病机理包括:①高蛋白饮食加剧糖尿病肾病的恶化:糖尿病病人由于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以高蛋白纤维食物供给为主,顾此失彼,致使蛋白分解产物及磷的负荷过度和积聚,进而加剧了DN的病理损害。②高血压的影响:糖尿病病人由于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原因,合并高血压者为数不少,这些病人中几乎都可见到尿微量蛋白,表明肾损害普遍。③高血糖:长期与过度的血糖增高,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损害,肾小球硬化和肾组织萎缩。

糖尿病在传统医学中属“肖渴”范畴。早在《内经》就已提及,《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着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阴虚是糖尿病的关键,气虚使其迁久不愈。它常因人们的认识不足或治疗失时而敛病程迁延,病及肝肾,精血亏虚,肾虚水泛,脾虚湿滥,终致肾阳衰败,浊毒内停。治疗当标本兼顾,功补兼施,扶正为旨,综合治疗。具体治疗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以养肾,山茱萸补肝肾涩精以固肾,山药补脾益阴以滋肾,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药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以渗利脾湿,桂枝、附子温补肾中阳气,微微生火以生肾气,再加甘草温中和调以达益气键脾,补肝益肾,利湿行水,养血活血,散寒助阳之功效,治疗往往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80―981

[2] 高彦彬.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3―175

第7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最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积极改善DF患者坏疽局部情况,控制其恶化,促进其尽快痊愈以减少截肢率,已成为DF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笔者在对该病患者采用全身治疗的同时,强调并重视局部辨证治疗,针对疮面表现分期应用中药药膏外敷,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来自本院2006年3月-2008年4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5~70岁,平均(61.3±10.3)岁;糖尿病病程最短3月,最长14年,平均(8.58±2.27)年;坏疽感染时间1~10 d,平均(7.54±4.02)d。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69岁,平均(61.4±9.4)岁;糖尿病病程最短4月,最长13年,平均(8.44±2.17)年;坏疽感染时间1~9 d,平均(7.17±3.84)d。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分级、病程及坏疽感染时间等方面具有均衡性和可比性(P>0.05)。

1.2 糖尿病足诊断及分级标准

按199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1]中DF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

1.3 糖尿病足疮面分期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脱疽、臁疮分型标准,并根据患处表现将其分为红肿溃脓期和溃疡形成期。

1.4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糖尿病足诊断标准,临床分级在Ⅰ~Ⅳ级,局部表现符合判定标准者;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全身感染情况;无传染性疾病,无恶性肿瘤,无严重营养不良;患处无死腔及引流不畅情况;患处面积>40 mm2;疮周经皮(TcPO2)≥20 mm Hg。

1.5 病例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精神病患者;同时或随机入组前4周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治疗期间因不良反应严重,被迫中断治疗。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即基础治疗+局部外敷,每日换药1次,以4周为1个疗程,完成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基础治疗:全部病例控制血糖、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一致,使用药物相同。每日疮面常规消毒,生理盐水棉球轻拭清洁并清理前次残留药物及蚕食法清创。

治疗组:根据DF局部分型标准,符合红肿溃脓期用消疽1号膏外敷;符合溃疡形成期用消疽2号膏外敷;在观察期内如两型患者疮面出现相互转化情况则用药也根据疮面情况转换;药膏覆盖厚度为2 mm,对渗液或出血较多的疮面则覆盖厚度为3 mm,无菌敷料包扎。对照组:不论疮面分型,所有患者均根据疮面大小外敷混合液湿纱布3层,无菌敷料包扎。

2.2 药物制备

2.2.1 消疽膏

1号膏由黄柏、白芷、延胡索、蒲公英、当归、赤芍、乳香、三七、冰片、血竭、蜈蚣等药组成;2号膏主要由黄芪、当归、牛膝、白芷、白及、乳香、没药、煅炉甘石粉、冰片、血竭等药组成。分别经提取精制,加入麻油、蜂蜡等基质和皮肤吸收促进剂,制成软膏备用(由本院制剂室提供)。

2.2.2 混合液纱布

由生理盐水、敏感抗生素、654-2按比例配成混合液,然后将无菌医用纱布浸入药液,以纱布提出时不滴液为度。每日新鲜配制备用。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数值。②TcPO2测定:应用瑞典百灵威Periflux 5000系统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检测仪检测经皮氧分压,将探头调试后置于疮周皮肤,避免检测时探头接触空气,检测时间不低于5 min,治疗前后各测1次。

2.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有关标准。临床痊愈:患者局部症状完全消失,溃疡全面愈合;显效:局部症状基本消失,溃疡愈合面积≥60%;有效:局部症状基本消失,溃疡愈合面积≥3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见表1~表4)表1 2组D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表2 2组DF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表3 2组DF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4 2组DF患者治疗前后TcPO2变化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医学源流》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说,其中最主要的方法为中药膏剂外敷。并指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大为有力。”而近年来研究颇多的“透皮治疗系统”也更加证实了外用膏剂可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自主神经等机制“以外治内”[4]。对于DF患者,在采用全身治疗的同时,强调并重视局部辨证治疗,根据其局部表现将其分为红肿溃脓期和溃疡形成期。其中红肿溃脓期疮面以湿热邪毒蕴结为基本病机,法当清热解毒、除湿消肿,予消疽1号膏外敷;溃疡形成期以气虚血瘀挟湿为基本病机,理当标本并治,补虚扶正,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祛腐生肌之法,予消疽2号膏外敷。

CRP对炎症及其治疗反应敏感,作为一种急性炎性因子,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在创伤时CRP的升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凝血机制,但在象糖尿病足这样的慢性创面,较高水平的CRP则成为促进创面缺血的因素之一,不利于创面愈合。故CRP的下降,不仅提示了炎症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造成创面缺血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可以看出,患者CRP水平均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而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大、速度较快,在治疗后2周就已接近或基本正常,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其机理考虑为中药药膏外敷有较好的促进创面炎症消退作用从而降低了CRP。

疮周微循环的改善是使创面处于良好生长状态的重要因素。疮周供氧量的增加,不仅对疮面的生长有益,更可提高局部抗感染的能力。局部血运及组织氧分压是机体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TcPO2是检测局部微循环状态的较有力的手段,近年它在糖尿病周围血管损伤方面的检测应用广泛;另一方面,TcPO2的检测也可作为截肢平面选择及溃疡或坏死愈合可能性的估计[5]。从本研究检测结果来看,治疗组在疗后提高TcPO2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外敷在治疗中良好的干预作用。中药外敷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而改善了疮周环境,使疮面肉芽得以良好的生长,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观察可以看出,2组病例在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CRP、疮周氧分压等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中药药膏外敷应治疗DF的作用是多方位的,也说明适当的局部创面的干预治疗是有效的。此外,我们观察到,抗生素虽可控制感染,但局部应用易引起耐药及二重感染,不利于疮面的愈合;而654-2主要改善局部微循环,作用效果有限。局部应用中药软膏尚有以下优点:由于软膏为脂溶性,具有皮肤水化作用,局部吸收后易于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局部应用可起到固定、收敛功能,且可遮风护内,保护疮面,避免外来刺激;软膏中药物不易流失;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容易携带。

参考文献

[1] 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3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1-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 1997.30.

第8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关键词】中药;足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多以下肢麻木,其发病机制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西医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和方法有其临床价值和积极意义。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中药足浴为主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入选观察病例共116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T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35—72岁,平均56.4+7.3岁;糖尿病病程4—18年,平均8.4+6.2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0.5—8年,平均4.2+1.9年。对照组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37—73岁,平均57.7+6.8岁;糖尿病病程3—17年,平均7.2+5.8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0.6—6.5年,平均3.9+2.1年。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1999年WT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合并以下临床症状和体征[2]1患者皮肤呈对呈性麻木或疼痛,下肢明显,夜间尤甚,有虫爬感或袜套样感觉,或烧灼样疼痛、针刺样疼痛、电击样疼痛、感觉迟钝等;2肌肤粗糙或有皮肤瘙痒,或有皮肤深浅感觉减退等;3肌萎缩或肌无力,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下肢肌电图检查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5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辨证分型 所有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和舌苔脉象分寒凝型和瘀热型两型。寒凝型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肌肤发凉、冷痛,以夜间为甚,痛处固定,喜温喜按,伴形寒畏寒,面色少华或苍白,舌暗红或淡胖,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沉细。瘀热型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呈烧灼样或针刺样或点击样疼痛,疼痛走窜不定,触之痛甚,喜凉恶热,伴口干苦,面色红赤,舌暗红或有瘀点,苔少或薄黄,脉细涩或数。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基础治疗均相同,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控制空腹血糖

2.1治疗组 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中药足浴,寒凝型药物组成:制附子10g,川乌10g,,川椒10g,路路通15g,苏木30g.。瘀热型药物组成:黄柏30g,苦参30g,丹皮15g,鸡血藤30g,苏木30g.。两组药物均浓煎制成500ml/瓶,兑温水至足踝,浸泡30分钟,水温控制在不超过40°C。1次/日。

2.2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甲钴胺胶囊500ug/次,3次/日,口服。

2.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2.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3]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腱反射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有所减轻,腱反射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显效标准,肌电图神经传导较前增加3~5m/s。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较前加重,肌电图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58.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寒凝型患者在足浴时因浸泡时间超过30分钟,出现足底水泡,退出治疗。对照组有3例患者服用甲钴胺胶囊出现轻微恶心,但未退出治疗。

4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现代医学并未完全明了其发病机制,目前一些研究发现主要与高血糖状态引起的代谢、循环障碍有关,同时与神经营养因子实减少、自身免疫性损伤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西医缺乏对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麻木、疼痛等症状有效的治疗手段。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诊断病名,但历代名家有过一些论述。《王旭高医案》有“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冰”记载,故祖国医学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归属“消渴痹症”范畴。目前认为该病中医发病机理是消渴日久,津伤气耗,气阴两虚,久病入络,瘀血阻滞,筋脉失于濡养。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法,疗效不能完全确定。但我科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DNP患者临床以“麻”、“痛”为主,下肢损害多见,甚者夜不能寐,痛苦异常,虽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法,但其实一般疗程较长,见效较慢。病位主要在下肢足部经络,其病机特点以“瘀”为主,临证分寒、热两端,或为寒凝或为瘀热,因此治疗以活血化瘀为首要,或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或治以清热凉血,通络止痛。但传统的以内服中药汤剂治疗,药效很难达到下肢远端经络,故疗效并不理想。我科以中药足浴为主,通过对下肢经络和足部丰富的穴位直接刺激,加上合理的浸泡时间就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寒凝型足浴方中制附子、川乌、川椒辛温大热,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通;路路通、苏木祛瘀通经,舒筋活络,诸药煎水外用,能温通足部经络,祛除足表寒气。瘀热型足浴方中黄柏、苦参性寒味苦,功能清热泻火解毒,配丹皮、鸡血藤,凉血活血,苏木通经活络,诸药煎水泡足功能清热凉血,活络止痛,明显改善足部烧灼感、刺痛感。

本研究通过以中药足浴治疗为主,标本兼治,更注重治标,以迅速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感,减轻患者痛苦,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在进行足浴时,只要注意药物浓度、水温及浸泡时间,就可避免足部起泡,起到良好效果。本研究成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长玉,神经节脂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与临床〖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5,11(1):40-42

第9篇:糖尿病中药范文

糖尿病是指体内胰岛素相对和绝对不足所致。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患。约80%~85%为非依赖性胰岛素缺乏所致的2型糖尿病,15%~20%为依赖型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3%~5%。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各种肿瘤,有死亡三大杀手之称谓。我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大,饮食结构不断改变和环境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有向年轻化、高发病率发展的趋势,如何治疗糖尿病是非常严峻的形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畏惧用西药,担心用药量大,药费偏高,毒副作用大,并发症多,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而感到非常困惑。因此,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祖国医药治消渴病(糖尿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的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病的专篇论述,理、法、方、药系统完整。如“饮一斗、小便一斗”,“消谷善饥”等三消之证,具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其治疗消渴病的名方《肾气丸》至今仍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精方。唐代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经典记载,并发症记载有“节病、雀盲、耳聋”等,并将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论治。从前贤方书中记载治疗消渴病的名方举不胜举。祖国医学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酿成内热;或情志化火,元阳亏耗,耗伤肺、胃、肾之阴液,导致阴阳失调。或由于肾阴不足,元气虚弱;或肾阳亏耗,命门火衰等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从脏论治,多从肺、胃、肾三脏论治,从阴阳论治,多从滋阴为主。正如《医学心悟·三消》篇所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也。”笔者在临床治疗糖尿病二十多年中,除遵从前贤所言之外,在遣方用药中,重用经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略举二、三。

1 人参

1.1 降糖作用 人参含有人参多糖、人参多肽、人参皂苷等,具有降糖作用。(1)人参提取物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值,减少酮体,促进糖吸收的作用。(2)人参多肽降血糖作用除了具有促进糖原分解或抑制乳酸合成肝糖原外,主要由于刺激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D)的活性,使糖的有氧氧化作用增加。(3)人参多糖亦可使丙酮酸含量增加,并抑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使乳酸减少。另外,人参多糖还可增强SDH和CCD的活性。

1.2 临床应用 (1)人参对轻度糖尿病患者可以显著减少血糖,使血糖降低45~50 mg%,停药后,可持续两周以上。(2)中、重症患者,需要与胰岛素合用,配合人参后,可减少单独使用胰岛素制剂的用药量,延长降血糖的时间。(3)人参配干地黄合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精神与体能状况。(4)建议使用人参粉剂、胶囊剂型。

2 黄连

2.1 降糖作用 黄连、小檗碱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黄连水煎剂可降低小白鼠的血糖,小檗碱可以对抗正常小白鼠皮下注射葡萄糖或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也可以抑制饥饿小白鼠腹腔内注射丙氨酸后血糖异常所致的血糖升高。其降糖作用兼有磺酰尿类和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其降糖机制为抑制肝糖原异生及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酵解作用,同时具有抗血糖激素的作用。

2.2 临床应用 (1)治疗2型糖尿病30例,除控制饮食外,口服黄连素0.4 g/d,1~3个月为一个疗程,用药后4例患者一周内血糖下降;7例2周内血糖下降;14例3周内血糖下降;5例疗效不明显。(2)建议用黄连粉剂、胶囊剂、片剂。

3 苦瓜

相关热门标签